玉器历史

玉器历史,第1张

中华玉器文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

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

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

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

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

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

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

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

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

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

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

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

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

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

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

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

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

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

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

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

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

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

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

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

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

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

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

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

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

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

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

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

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

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

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

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

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

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

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

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

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

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

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

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

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

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

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

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

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

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

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高古玉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等。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古玉的沁色对鉴别真假古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质、形、工、沁是古玉鉴定的四大要素。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和工本来就是人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都能做出来的东西,现代人也同样做得出来,而且是可以乱真的。所以重点应集中在质与沁的研究上。质也有两种含意:一是玉本身的质地。玉本身的质地是指它的矿物属性及产地;二是指质的变化,这就和沁分不开了,有沁才能有质的变化,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古玉在地下埋藏几千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次生变化。其表现形式有:结晶体、竹叶状次生物、针状结晶、蚂蚁脚、霉点、鸡骨白、皮壳、蛀孔等。

玉的表层沁色有其内在的原因,质地疏松、多孔缝隙的玉材比致密玉质有更大的表面积,经科学实验测定,表层透闪石(属链状硅酸盐矿物)基本次生变化成滑石(属层状硅酸盐矿物)而比链状硅酸盐矿物有更强的表面化学活性,这将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埋藏于潮湿偏酸性土壤中长达数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跃元素(主要为钙,包括杂质矿物方解石和透闪石次生成滑石后的剩余钙)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会吸附于玉器表面。表面较内部的铁含量增高并呈红褐色者,应为表面吸附了铁并生成赤铁矿和针铁矿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针、柱状晶体(用40倍的放大镜可清晰看到),黑色表皮含铁比内部高,并且出现的元素往往与有机物相关,在红山古玉黑色皮壳的检测时,检测到30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断黑色的表皮应该是腐殖质类的有机碳引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学元素往往比较单一)。一些玉器的表层有绿色沁,这是铜器和玉器同时埋藏形成的。竹叶状纹和草叶纹应是斜黝石在玉表滑石化后显露出的特征。蚂蚁脚及霉点,在玉表层的出现应是含色的矿物或有机物沿玉的缝隙沁入而未与玉质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总之,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色彩构成又有别于纯天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为造成的)——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古玉,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沁——让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让爱玉者如醉如痴。它让历史变得更神秘也更清晰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视就没有断案的。[所以鉴定要学会用放大镜]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语言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照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玉内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元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脏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俄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 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注意区分岫崦黄玉、和田黄玉的区别]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葛亮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多战国]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试硬度的方法必须在古玉鉴定中删除。古玉有包浆不能破坏之。]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从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 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矾。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品方法的不同,刀痕特性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差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绘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品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古玉即便有抛光,也不足以破坏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玉石一共有13大类玉石:翡翠,软玉,绿松石,青金石,蛇纹石质玉石,芙蓉石,欧泊,玛瑙,玉髓,木变石和虎睛石,石英岩类玉石,独山玉共13大类玉石。

和田玉产地:和田玉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之东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拉穆宁塔格。

和阗玉由角闪石族阳起石构成。是中国古玉的主要来源。产于昆仑山麓及河床中。以和田地区为主。其玉质坚硬细腻。产于高山的矿料为山玉,产自河床的为籽料。

折叠岫山玉产于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主要成分是豆绿色纤维蛇皮纹石,其性软而硬度较低。呈色多:淡绿、淡黄、果绿等、半透明或不透明体,表面有脂肪般的光泽。是我国分布利用较早的玉材,因其产量大而为现今数量最多的玉材。

独山玉。是一种成分复杂多种矿物的玉石,质硬细腻,主要成分为斜长石,以及黝帘石、绿帘石、闪角石、透辉石等,以绿、紫、白三色为基础,常呈多种颜色,玉工依其天然色雕琢不同的物品,适用于"俏色"工艺。南阳玉有着悠久的开采和使用历史。

宝石玉器在加工过程中不按规范要要求操作或者石料质量不佳,或者辅助材料不好,或者设备精确度不高,均会导致产品缺陷,形成次品,甚至成为废石,常见的缺陷及成因如下:

1大蒙:产品毫无光泽,一片白色。因没有抛光或抛光不到形成。

2气泡、杂质:宝石内部有气泡、杂质等包含物,是生产石料过程中形成。

3裂石:含崩、裂、烂等表现形成,一般是磨石操作不当或开石坯操作不当形成,内应力导致裂的情况较为少见。

4尺寸不当:宝石要求粒径、长、宽误差不超过005MM,超过者则为尺寸不当,也叫尺寸不准。特殊要求例外,有些普通货要求误差不超过01MM即可。

中国玉石历史与国外玉石历史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从采玉时间上比较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玉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大约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现了磨制较精的彩石石凿,河姆渡出现了彩石玉玦,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阗玉磨制无孔石斧。在此后4000年里,我们祖先的治玉活动从未间断过。而国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玉制造工具和圆盘,但此后便销声匿迹,未再重现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坟时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艺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趋于消失。关于采玉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手段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2、从玉质、玉色上比较

国外各产玉地点所出玉色泽较为单调,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玉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玉呈青、绿色,贝加尔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带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玉,而我国和阗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优。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玛雅硬玉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而我国和阗玉质地细腻缜密。因此,从玉质、玉色上比较,和阗玉亦是国外玉石所不及的。

3、从琢玉工具上比较

我国琢玉用的旋转性工具,可能始于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后来又逐渐发展为“水凳”。日本、西伯利亚、印第安玛雅等地又以何种工具琢玉呢?日本学者从现行攻玉法推论,认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转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见其它论证材料。在印度,19世纪玉工操作旋转性工具的图示流传至今,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带动圆砣旋转,左手执玉琢磨,估计操作不便,效率较低。这幅图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开物》所描绘的水凳晚了3个世纪,在其结构、传动装置上也远比水凳落后。不容否认,中国古代旋转性琢玉工具在当时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4、从碾琢技艺上比较

我国古代玉器工艺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方面日本、欧洲、毛利、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艺都是望尘莫及的。在这里须对痕都斯坦玉——莫卧儿玉的碾琢技艺作一下具体分析。我们承认痕都斯坦琢玉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我国晚清及现代玉器工艺产生过较大影响。乾隆对痕玉有过极高的评价,他在诗文中说:“璞韫昆山,镂传印度”,“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并赞其玉器“莹薄如纸”,或比作“蝉翅”。又赞其琢磨精美:“叶簇见重层,刀斧浑无迹”,“细入毛发理,浑无斧凿痕”,“精镌本鬼工”,但费解的是他竟误认为痕玉是“水磨”而成。从现存的莫卧儿玉器考察,胎薄如纸者有之,但胎厚类瓷者亦不乏其例。苏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盘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态,说明苏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这与玉材难得,价格昂贵有关,若琢磨得过薄,一则费工,二则使玉材耗损过大,三则有损玉质美,给人以不坚实感,易与玻璃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业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茹科植物图案与宝石镶嵌两个特点,并发展成“仿蕃作”,这说明我国玉工对良玉技艺持扬长弃了其不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5、从玉器功能上比较

我国古代玉器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前面已经介绍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会功能。欧洲人认为,。软玉(Nephrite)挂在腰间有治愈肾病的功效。这自然是一种迷信的认识,但其原始社会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实和的价值;日本人对玉和玉器的认识较欧洲人复杂,他们认为玉除了装饰功能之外,尚有“咒术的、宝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仅限于生活用玉和瓶盆之类;印第安玛雅人玉器与神官司的职司、祭祀有关,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装饰玉器。总之,上述各国玉器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均不及中国古代玉器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功能。

6、从玉器造型比较

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当丰富。国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于珠、管、

、勾、栉形以及抽象化的动物,少见器皿;毛利人玉器仅见神像、佩、斧;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也仅有斧、凿、盘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也较简单;阿拉伯玉器以器皿为主,其器型别致,独具一格,但类型也较单纯;印第安玛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玛雅玉器也显得相当单调了。

7、从玉器装饰图案上比较

中国古代玉器之装饰图案,有几何形、动物、植物、文字以及绘画性,综合性等多种题材。而日本、欧洲、西伯利亚、毛利等地玉器则多呈光素状或饰简单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其甚少。其中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装饰图饰图案,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如痕玉之莨苕叶饰和“西蕃莲”与“铁线莲”等花纹。印第安玛雅玉器纹饰以人物图案为精,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图案装饰相比,便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国古玉上的绘画性图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独具特色

1、吉林

所产玉石有长白玉。长白玉产于吉林省磐石县、长白县马鹿乡、双阳县长岭子一带,呈绿色,有蜡质光泽。

2、辽宁玉石有三个品种

岫岩玉呈碧绿色、绿色、淡绿色、灰色、白色、黑灰色、花色、**,透明度较好。玛瑙产于阜新老河土甄家窝卜和梅力板地方。多呈红、白、黑绿、灰、瓷白、酱紫、**等。海城石产于海城,玉石呈微透明状,灰绿色。

3、新疆玉石

分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哈蜜玉、哈蜜翠、玛纳斯碧玉、蛇纹石玉、玉髓、芙蓉石、紫丁香玉、莹石玉、新疆独山玉、岫玉、特斯翠玉等。上品羊脂玉多出产在新疆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

新疆所产的上等玉石分别在南疆的昆仑山区,东起且末西至塔什库尔干,共有玉矿点20多处,玉石带全长1200余公里。新疆玉石集散地有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且末;中部有天山地区的玛纳斯以及北疆的阿尔金山等地。

4、西藏所产玉石有仁布玉石、果日阿玉石、白玉石、象牙白玉石、琥珀石和紫水晶等。仁布玉石呈灰绿、暗绿与淡绿三色,即为三个品种,略微透明。产地在西藏仁布县,质量属低档玉石。果日阿玉石呈浅灰色或灰白色,微透明;象牙白色呈微黄有珐琅质感。

5青海

所产玉石品种有岫玉、柴达木玉、墨绿玉、都蓝玉等。柴达木玉产在芒崖与乌兰县灰狼沟地区,有黄绿色玉,灰白色玉、绿斑纹玉和绿点花斑玉等,石质较佳。青海墨绿玉产在都兰县乌妥沟,微透明,呈墨绿色,质量较好。

6甘肃玉石

以祁连山玉和鸳鸯玉产量最高。祁连山玉俗称酒泉玉或老山玉,产于祁连山中,颜色有:白、绿、黄、蓝、杂色。鸳鸯玉产于武山县鸳鸯镇峻岭中,有黄、绿、墨绿和黑色等,以绿色为佳。

7、四川玉石

有碧玉、龟纹玉、夏珠玉、黑玉、牙黄玉、会理玉、青金石玉、夏珠翠、蓝纹玉、桃花玉、软玉和龙溪玉等。龙溪玉产于汶川县龙溪乡,玉石呈浅绿与暗绿,介于新疆亲青玉与黄玉两色之间。川西软玉色呈翠绿,间有**星点,有蜡质光泽,质地较好。

8 贵州玉石

有金星翠玉、贵翠、紫萤玉、烛煤玉、碧玉、绿玉髓、玛瑙等。金星翠玉产于黔南与黔西。石中带有铜绿美色星点,质地较细,略透明。贵翠产于黔西南,呈淡绿色,但砂眼较多。

9云南玉石

有碧玉、葡萄玉、东陵玉、岫岩玉、蓝玉髓、软水晶、绿松石、孔雀石和各种长石。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玉石产地分别产什么玉

 玉有晶莹、温润的特点,视之玩之,令人赏心悦目。那么古玉有收藏价值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收藏的价值,希望对您有用。

古玉收藏的价值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

 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

 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宗、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钮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竟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古玉的收藏鉴定方法

 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很润泽。假货则绝对不变。

 4: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盘玩通透。

 6: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曾灰皮出现。(出灰现象)

 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10: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古玉的收藏辨别方法

 一 宏观辨别。高古玉主要分布区域及各个区域高古玉的特点;高古玉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不同特征;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古玉所用的玉材、造型、用途、纹饰、工艺、沁色、包浆及氧化皮壳的表现。一句话,就是对高古玉从艺术性、原创性和稀有性上来总体把握。

 二 微观辨别。一是传统高古玉材料与赝品的区别,要记住两个字:熟、青。这如同熟水果与青水果。高古玉表面体现的硬度及密度是不均匀的,熟透了;而高古玉赝品则是很均匀,有青涩感。二是原始皮色与赝品的区别,要记住四个字:柔和、生硬。如同熟饭与生米。高古玉原始皮色斑驳多彩,橘皮感自然,而赝品则是缺少皮色过渡,质感生硬。

 三 工艺特点。记住八个字:举重若轻、弄巧成拙。如同鹤发童颜的寿星与未老先衰的小孩。原始琢玉工具笨拙,但刀工犀利;而现代的金刚砂轮工具留在赝品上的痕迹,拖泥带水,既不干净,又不利落。

 四 质感效果。记住八个字:亭亭玉立、涂脂抹粉。如同少女与泼妇。高古玉器造型、纹饰、沁色、包浆及皮壳的工艺质感和谐生动;而赝品则是东施效颦,缺乏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327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