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去的故宫国宝最后都去哪了

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去的故宫国宝最后都去哪了,第1张

民国成立初期,溥仪等人还住在故宫里。按照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等人还居住在故宫。民国政府每年拨发400万两白银,供溥仪等人日常使用。

照说,这400万两白银也是一笔巨款,完全足够溥仪等人开支。然而,溥仪等人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当时国民政府财政吃紧,经常不能按期交付“清室优待费”,所以常常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在出国留洋的引诱下,也为自己留好后路以防不测,他开始了监守自盗的行径。

但是,毕竟是做贼心虚,不敢公然将紫禁城所珍藏的国宝毫无顾忌地公开运往宫廷之外,于是,他挖空心思,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既要将宫中宝物盗出宫外,又不至于露马脚。采取的是以“赏赐”溥杰为名的手法,使得盗运国宝的行径披上了“合理”的外衣。恰值溥杰在宫中“伴读”,每天均要出入紫禁城,为他们的盗运之举提供了作案的方便条件。

从1922年9月4日正式开始“赏赐”。他们把盗运的目标首先放在宋、元版珍贵善本书上。

溥仪在盗运善本书得手之后,便把贪婪的目光盯在了历代的法书名画上,因为溥仪深知这些名迹的珍贵程度。可以这样说,溥仪对书画等艺术品还是颇有兴趣的,这主要是受其客观的政治环境所致。溥仪在逊位后的12年间,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关上家门做皇帝”,既无军国大事,亦无朝政过问。溥仪无事可为,便要找点事情做一做,于是便开始了对宫中珍藏的历代书法名画的清理和鉴赏。

清代自嘉庆以来,国事多故,也开始走上了衰弱之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朝的皇帝已被内忧外患的国事搅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他们本不感兴趣的书法艺术,真令人怀疑他们对宫中历代名迹从未展阅过。对此,溥仪的回忆是最好的说明:“我16岁那年(1921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一座库房,库房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到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我叫太监打开一个,原来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弄清楚了,这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都封存,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我所发现的不过是其中一库。”

所以在宫中的书画藏品中也就看不到嘉庆之后诸位皇帝的鉴赏印记,倒是末代皇帝薄仪令罗振玉篆了“宣统御览”、“无逸斋精鉴玺”的印文,交由王福厂刻成,再令清理、鉴赏字画的大臣们将其钤在书画作品原件之上,与其说溥仪当时有什么鉴赏才能,倒不如说他怀有一种不可告人的意图,促使其如此所为的。

意图之一便是沽名钓誉,附庸风雅。因为早在乾隆九年(1744年)即对清宫书画藏品进行了第一次鉴定整理工作。以所贮宫殿为序,按书、画册、卷轴分类,逐件鉴定,区分上等、次等,用千字文编号,分详简逐一著录;上等品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外,加钤“乾隆鉴赏”、“三希堂清鉴玺”、“宜子孙三印”,称“五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鉴定整理工作,鉴藏的印迹除原来“五玺"和贮藏宫殿印记外,加钤“石渠重编”和“石渠定鉴”,称“七玺”,乾隆逊位后,又添钤“太上皇帝”、“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耋之宝"等大玺。至嘉庆二十年(1815年),进行了第三次鉴定,所钤嘉庆诸鉴藏印亦仿乾隆五玺、七玺格式。

溥仪觉得既然列祖列宗都已钤玺盖印,他便效仿着也堂而皇之地盖上自己的鉴赏章。

意图之二是简洁而明确,摸清底数,以便“赏赐”为盗运出宫作准备。

清宫所藏的法书名画,主要分贮在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等处。

宫中的书画,立轴有锦套,册页有绫锦包袱,手卷也有为宅专制的淡黄或淡青花绫包袱,白软缎作裹,上面钤印墨色所报书画的品名、作者的姓名、年代,以及评定等级在内,每件均为专用,不得混淆。除此而外,每件作品都定制有白玉撇子,正面浮雕图案,裹刻品名,并填赤金,文字与包袱皮裹一致。每件书画都有楠木匣盛装,其长短大小是根据书画本身的体积订做的。各处收藏的书画原先用的事大立柜,多为紫檀制成,有的高达屋顶,存放相当方便,提取也不太费事。另外,每件书画品名上加一个编号,提取时按号查找柜架。在溥仪的“赏赐”目录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记有字号,最多的为“静”字号,次为虽列号而缺编字的,再次为“永”字号、“长”字号、“海”字号。

虽然神武门、北上门等出入紫禁城的大门仍由民国步兵统领指挥的“内城守卫队”把守,但溥仪觉得这还是不能对他实施盗运书画的计划构成威胁,因为成功地运出善本书的行动,一直在对他起着打气鼓劲的心理作用。既然善本书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运出宫,那书画的盗运又有何难呢

溥仪仍然是仿照盗走善本书的办法,首先选择手卷的册页,因为它的体积较小,看起来不显眼,不至于引起警卫的注意,较容易蒙混过关。同时一向由太监携带的黄绞袱出出进进,跟着溥杰一道,值勤的人员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也就不予理睬也懒于过问,于是就听之任之,畅通无阻了。

溥仪第一次“赏赐”给溥杰的书画竟达10件。从同年12月9日起,他们见守门的警卫马马虎虎、麻痹大意,形同虚设一般。于是他们便乘机增加了每次盗运的件数。15件,20件,25件,贼胆越来越大,简直是肆无忌惮。12月27日的“赏赐",一次竟高达30件,其中包括:(明)唐寅《野航雨景》、(元)赵孟頫《乐志论书画合璧》、(宋)马远《溪山秋爽图》、(宋)赵伯驹《蓬瀛仙鹤图》、(明)文征明《赤壁赋图》、(明)仇英《五百罗汉图》、(元)黄公望《溪山无尽图》。

1923年1月5日后的“赏赐”中,有好几次竟达到35件之多。就是用这种逐次递增,分批盗运的方法,溥杰、溥佳这两位“皇帝”的伴读几乎每天从紫禁城回去,都带走几大包书法名画。开始还是几天分两次来“赏”,随后干脆就一次“赏”出,其真正的企图就是要把宫内这一批书法名画全部盗出。

由此可知,溥仪在他的所进行的“赏赐”活动中也在采取多方面手法,不但是掩耳盗铃欺骗自己,更为狠毒的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个消灭罪证,不列入清单,撕去原来的伪装,变本加厉、无所顾忌,暗中窃取,连负责管理看守的太监们也被蒙混过去,留下的只能是一笔整理不清的糊涂账。

溥仪盗运国宝的计划绝非仅限于法书名画卷册部分,他是要把故宫中能盗运的国宝全部偷出宫外,据为己有。经过两个多月连续不断的“赏赐”,原藏的书画卷子,已基本上被洗劫一空,至于册子,所剩下的也十分有限,仅有画轴还没有动手。这些未动的画轴和极小部分的册页,并非是溥仪一伙“良心”发现而舍不得动手,而是客观上存在着不易克服的具体困难,主要是画轴的体积太大,有的还太长,无法进行包裹,明晃晃地往外拿又唯恐露马脚。正在研究安全又保险的新的盗运方法之时,就遇上动荡的政治时局和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剧变。

1924年,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国民军把贿选出的“大总统”曹锟软禁在故宫武英殿后侧的“延庆楼”,紫禁城外的“内城守备队"已被冯玉祥的国民军改编,并加强了对紫禁城的兵力和监护。在这种形势之下,溥仪原拟的密谋计划,显然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所以说,是时局的突变迫使溥仪等有所收敛,暂时停止了盗运活动。只要时局再变,来了可乘之机,溥仪他们还会想出新的花招,直到把所有的书轴盗尽为止,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溥仪盗运出宫的书画精品的珍贵程度,用言语是难于表达,更是无法估价的,其中有东晋王羲之《破羌帖》、《曹娥碑》、《二谢帖》,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唐玄宗李隆基《毛应佺知恤诏》的亲笔墨迹,宋徽宗赵佶《后赤壁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亲笔原稿等等。在绘画方面,有东晋顾恺之《洛神图》、《列女仁智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的《职贡图》、《步撵图》,宋李公麟《女史箴》、《九歌图》、宋代马远、夏圭以及马麟各自画的《长江万里图》等。

至于溥仪从北京故宫中盗运出的珍宝、古玩、金银器皿则无记载,但据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和从后来的流散情况看,数量也不少。溥仪的堂弟溥佳幼年时曾作为溥仪的英文伴读,经常出入宫禁,他曾回忆说:“溥仪出宫的前两天,我们趁养心殿无人的时候,从保险柜里取出些便于携带的珍珠手串等物,分装在两个小手提箱内,准备带出宫去。”

溥仪从小就喜欢玉器,见得多自然也就对玉器有一定的鉴赏水平,溥仪从北京故宫盗运的珠宝翠玉中以玉饰为最精,价值也很昂贵,其中玻璃翠玉有许多,大小形状不等,都是难得的珍品,还有重几十克的金刚宝石、印尼产猫眼石、红宝石、翡翠等等珍宝。

1924年11月5日,溥仪带着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以携带生活用品、首饰为名带着部分珠宝玉器,乘坐着民国政府准备的 汽车 ,由鹿钟麟、张璧陪同,驶出紫禁城,到达前北海沿的醇亲王府他的生父载沣家。溥仪看到王府门前及四周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军士兵,就径直向王府走去。此时溥仪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无人知晓,人们只是看到他紧紧地闭着嘴,神情严肃沮丧,带有一丝无以名状的失落感。但失落之中仍有几分欣慰之色。原来溥仪想到了他和溥杰从北京故宫中盗运出的奇珍异宝,虽然曾在醇亲王府内集中存放一段时间,但庆幸的是已全都转移到天津日租界那个安全所在,这就足以保证他一生的荣华富贵。

溥仪盗出的国宝是怎样运到天津的

溥仪、溥杰等从北京故宫盗出的国宝,在醇王府内集中存放了一段时间便全部转移到天津的租界内。对此溥仪的堂弟也是他的宫中伴读盗运国宝的局内人溥佳的一段自述所言所据:

因为早在1922年前后,由于北京经常受到战火的威胁,深恐溥仪一旦不能在宫内居住时,就无处可以避乱,就由我父亲(载涛)在天津租界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

这批国宝运往天津时,又费了一番周折。这些书籍、字画,共装了七八十口大木箱,体积既大、数目又多。在出入火车站时,不但要上税,最害怕的是还要受检查。恰巧当时的全国铁路督办孙宝琦是载抡(庆亲王载振胞弟)的岳父。我找了载抡,说是醇亲王府和我们家的东西要运往天津,请他转托孙宝琦办一张免验、免税的护照。果然很顺利地把护照办妥,就由我把这批古物护送到了天津,全部存在戈登路166号楼内。有了这批稀世之珍来作溥仪将来生活和留学的雄厚资本,所以认为去天津居住最为相宜,可以说是有恃而无恐。

1925年2月23日,溥仪来到天津,不久便将戈登路所存全部国宝移到张园,后又移到静园。

存放在天津的国宝是如何运往长春的

后来,溥仪在伪满洲国皇帝宝座表面上坐稳之后,当然不会忘记他在天津所收藏的那批国宝,这是他在经济上最大的寄托和所拥有的无价财富。运不运到伪满洲国来即便是运又是怎么个运法在天津有他父亲载沣以及若干亲信看守着这批珍宝,又有日本警察署为之撑腰,当然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运到“新京”来,放在溥仪的身边,心里总会平稳些,但运来之后又怕发生意外,日本人会不会打这批国宝的主意呢

正当溥仪还在犹豫打着他的小算盘之时,日本人早已对此确定了既定方针。因为日本人对这批国宝的重视程度毫不逊于溥仪,将其全部运到长春,更有利于对溥仪的全面控制,尽管放在天津日租界相对来讲亦可说是掌中之物,但总有一种鞭长莫及之感。日本人又何尝不觊觎这大量的国宝,一到时机成熟,任何时候都可成为囊中之物。

“皇帝御用挂”吉冈安直按照日本关东军指令对溥仪提及此事时说:“务必把那一大批书画文物从天津运到‘新京'的‘宫内府'来。否则将有人这样想:‘满洲国皇帝为什么要把他的东西不存放在满洲国内,而偏偏要放在满洲国国土以外的天津'这很可能使人怀疑你仍要回天津去住!”在此威胁之下,溥仪乖乖地将存放在天津的书画文物分批运到了长春伪皇宫。

1936年6月中旬,溥仪传谕,命在天津清室办事处留守的族人溥修护送第一批国宝来“新京"。溥修奉谕将手卷40件分装成2箱,在日本人的保护下运到了伪皇宫。

这些国宝的运送过程相当严密,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得十分稳妥。首先由溥仪派到天津的贴身侍卫官存耆与天津清室办事处的溥修等人当面按物品详册逐箱逐件点收签封,然后由在天津的日本赤帽社“外加装置,以期沿路装卸周全”。运输则由日本驻天津特务机关长直接负责,商妥铁道司令部挂车一辆,并派日本宪兵沿途保护直送“新京”的伪皇宫。

溥仪在天津期间清宫法书名画的存藏、散失与转移

中国 历史 上曾经发生了数次令人惨痛的法书名画大散失和浩劫。表面上看,发生的原因莫不与朝代的治乱、战乱或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如果我们透过那些 历史 现象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原来最高统治者的“一己之私”才是最有力的“推手”。南北朝时聚名画法书和典籍二十四万卷而付之一炬的梁元帝萧绎如此,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是更为甚者。溥仪在北京紫禁城的“小朝廷”**清宫内府的珍宝并秘密运往天津,以及在天津期间为满足自己无度的挥霍和在日本租界的“小朝廷”浩繁无边的开支,对视为己有的清宫珍宝肆意变卖抵押,就是有力的明证。

说到溥仪在天津时期内府珍宝的存藏、散失与转移,就不能不提及当时的天津英租界13号路166号楼。在他出逃至天津的三年前,也就是1922年前后的北京“小朝廷”时,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把以赏赐溥杰为名盗出的法书名画和古籍就源源不断地运至天津,存在于这所楼内。

为什么溥仪要在天津买房以存藏盗运出来的内府珍宝呢一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天津是北京的门户,离京也只有一百多公里。北京发生的事在天津几乎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再说在天津“写剧本"到北京去“唱戏”(此处指溥仪想借助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搞复辟)也是十分便利的事儿。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政客、军阀都曾在天津做过寓公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因素就是盗运出宫的珍宝的安全问题, 天津是中国国内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 ,当时一共有英、美、德,日、俄、意等九国租界。其中英租界势力最大。当时,溥仪及其“小朝廷”与日本人可能尚无实质性的接触。因此,载涛受命到天津买房也就选择了旧属英租界的天津戈登路即13号路166号楼,依仗英帝国势力为之保镖。天津的楼房购置妥当,**珍宝的准备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于是,唯恐迟则生变的溥仪在1922年正式开始“赏赐”,趁溥杰、溥佳二人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之机,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地运出了紫禁城,待积至七八十箱之后,再由溥佳出马奔走,一路通行无阻,安全运至天津英租界所置楼房中,秘密地藏起来。

溥仪潜逃至天津后珍宝的存藏与转移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内府的庋(guǐ)藏是历代法书名画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历来流传下来的名迹罗致到手,总数在万件以上,唐宋元的法书名画近两千件,明代作品亦存两千件左右。

溥仪在天津期间存藏的珍宝大致分为法书名画、善本书籍和珠宝翠玉三个部分。法书名画和善本书籍都是体积并不显眼,方便溥杰、溥佳用书包或包袱携出而不致引起警卫注意之类。其中法书名画的盗出,首先选择的是手卷和册页,其次是那些体积较小、类似手卷而不带轴头的挂轴(条)字画。这两个部分具体数量难以准确估计。

从所谓“清室善后委员会”统溥仪“赏赐”的“清单”编印出来的一本小册子《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可知从1924年9月28日起至12月12日止,前后两个半月以上的时间,溥仪通过“赏赐”溥杰、溥佳共盗出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之多。加起来共是1353件,是清内府庋(guǐ)藏晋唐宋元明法书名画4000件左右的近一半。这样的统计可能并不符合当时溥仪所盗出宫外的书画手卷册页的真实数量。因为在“赏赐”清单之外,还有不少隋唐宋元的国宝名品根本没有登记在清单之上。这种情况是在后来清理过程中才逐渐了解到的。

当时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月三十一日点查养心殿至吕字五二四号时,所发现的“赏溥杰单”和“收到单”各为一束,认为两者“大体符合”的看法,说明“赏溥杰单”和“收到单”上的法书名画的数量与在“赏赐”手段上采取多面手法盗出而不列入清单的法书名画的实际数量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测,原因在于“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成员们毕竟都是溥仪的旧时臣工。当他们发现溥仪“赏赐”的清单时,既未报请共和政府声讨追回,亦未能着手彻底清理点查以弄清到底“赏”出多少。可能他们略作清点就对溥仪盗出书画心知肚明,却宁愿“相信”一纸清单,走走过场例行公事。否则他们为什么不得出两者“完全符合”的结论呢

“大体符合”是颇有意味的一种看法,联系到给出这种看法的人就更值得玩味了。“大体符合”在这里可能包含着两种意思:一是数量确是相当,相差无多;二是数量极不相符,相差可能数十件或数百件之多。相差数十百件之多,在中国历代传世的浩如烟海的名家书画作品中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清内府4000件左右的法书名画的庋(guǐ)藏数量上,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溥仪的“赏赐"原本就是蓄谋已久的暗中窃取,手段必是多面的,“赏赐”只是其中的一种主要途径,因此,我以为在当时的时局和形势下,在当时的时代风气层面上,“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旧时臣工们给出“大体符合”四个字是无可奈何而例行公事的话;对 历史 而言,对后人而言,则无疑是骗人的鬼话。

盗出宫的宋版书的数量,据溥仪《我的前半生》所云“二百种上下”,应是有二百个种类的宋版书籍,既有可能是二百本左右,也有可能略大出这个数目。至于珠宝翠玉的件数则可能要多得多。

溥仪和他的“小朝廷“的臣工们想盗窃的内府珍宝原本远不止这些。直奉战争的爆发阻碍了他在进行中的计划。1924年11月直系军中的冯玉祥将军进军北京,幽禁“大总统”曹锟,改编紫禁城外的“内城守备队”,并命令部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突然闯入紫禁城撵走了溥仪,紫禁城里的“小朝廷"不复存在,《清室优待条件》也到此取消。溥仪窃取宫中法书名画的计划由此中断。20多天后,他由其父的醇亲王府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随后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数月之后于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保卫”之下,潜逃至天津,又在日本租界的张彪私宅张园那里安顿下来,作为逊位皇帝的“新宫”,还成立了所谓“清室办事处”,北京的皇室中人轮流到天津当差,又形成一个“小朝廷”。

原来存藏在天津英租界13号路(戈登路)166号楼内的宫中珍宝便搬到了张园。这次转移在总的箱数和珍宝的件数上应该是原存放在英租界13号路楼内的数量,不会减少,相反应增加了溥仪潜逃至天津时随身携带的一些珠宝翠玉之类的东西。但由张园迁往静园时数量究竟减了多少,尚不得而知。在静园存放了近7年的这批清宫珍宝1932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运至长春伪皇宫,但已不到70箱了。“几十种”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的变卖、抵押或赏赐,以及一些珠宝玉器等的售出和抵押、转移到长春的清宫珍宝自然就减少了。但真正的清宫珍宝的浩劫还在后头,这仅仅是我国历代法书名画的又一次浩劫的前奏。

溥仪留津期间珍宝的变卖、抵押和散失

溥仪潜逃到天津后,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卵翼下依然过者“小朝廷”的尊荣豪奢的生活。巨大的财源仍满足不了“小朝廷”浩繁无边的开支和他无度的挥霍,便开始通过身边的陈宝琛等人或宝熙,郑孝胥等旧日臣工,把视为其私人财物的贵重书画作为商品卖给殖民者和古玩商,换取大量的金钱。

溥仪在天津的数年中,究竟变卖抵押了多少件法书名画,无案可稽,很难摸清底细。但在天津期间售出的大概有:

(1)王献之《中秋帖》、(2)王珂《伯远帖》。这两件黑迹乃清乾隆皇帝弘历“三希堂"中之“二希”。据张伯驹在《春游琐谈》中说到这两件法书是溥仪在天津时售出,不知何时归原为琉璃厂古玩商人,曾做过袁世凯的总务局长,后从事银行业务的郭世五,新中国建立前夕一度为财阀宋子文据有,后又退还郭氏。

(3)北宋李公麟《五马图》。为李公麟传世之代表作,每段有同时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题诗。流传有绪,屡经名家递藏和著录。极具 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极具 历史 和艺术地位。在天津售出后一直在日本私人手中秘藏。

(4)传为北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为日本菊池惺堂所藏。

(5)南宋赵令穰《湖庄清夏图》。原流往日本,可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购得。

(6)南宋郑思肖《墨兰图》。此卷有元明人诸多诗题。入明为诸家递藏,清初为宋荦(luò)珍秘。郑思肖开元明之花写意之先声,传世作品绝少,此卷集诗书画荟萃于一卷之中,益以元明清名家诗题,极为珍贵。为日本人阿部房次郎所得。

(7)南宋李嵩《西湖图》。此卷乃《佚目》外之物。原藏家为上海庞莱臣,现藏上海博物馆。

(8)金人王庭筠《幽竹枯槎图》卷。此乃王庭筠传世孤本。风格上继承苏轼、米芾墨戏之笔,下开元代文人画之先声,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元赵孟頫《滦菊图》。赵孟頫的人、马、山水之作较为常见,唯花卉绝少,尤以写菊确为仅见。此图对全面研究赵氏技法,以及赵氏花卉如何继承并发扬传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0)元张渥《九歌图》。《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11)元黄子久《江山胜景图》。

(12)元王冕《梅花图》。

(13)元赵奕书《梅花诗》。《石渠宝笈》著录,山本梯二郎所藏。

宣统逊皇归于我冈部子爵(冈部长景),子爵求予跋”。

(14)元马琬《幽居图》。清代著录颇多,卷后有日本内藤虎题跋云“近年由宣统逊皇归于我冈部子爵(冈部长景),子爵求予跋。”

又据胡嗣瑷《直庐日记》手稿(辽宁省图书馆藏),得知当时美国人购去三件,未记录时代、作者和图名。该美国人在购画过程中,与英国教习合谋想骗走的李成《寒林图》、《茂林远岫图》以及燕文贵《溪风图》等六件,后在日本使馆的干预下得以归还。

天津博物馆现藏清宫内府书画作品有: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南宋赵孟坚《水仙》卷;明项圣谟《且听寒响图》卷等近30件。这近30件清宫内府书画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溥仪在天津时售出的,有一部分则是后来回流到天津,被天津藏家所购买。其中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天津藏家通过设在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店所购买。

溥仪在天津期间变卖抵押的除了法书名画之外,还有珠宝翠玉及瓷器等。但其中的许多抵押品与他在北京“小朝廷”抵押给北京盐业银行有关,有些抵押品则不是从宫中盗出之物。1922年溥仪大婚前后,清室为了筹措大婚经费以及拟赴欧旅费,甚至赈济日本地震灾民费用,曾将清宫珍藏的书画、瓷器、玉器抵押给盐业银行。

1924年5月31日经溥仪岳父荣源和内务府大臣绍英、耆( qí )龄与北京盐业银行80万银元抵押贷款。第一批乾隆五十五年铸制的16枚金编钟,第二批抵押是金宝、金册、金塔等金器,期限一年。溥仪出宫后无力偿还,一部分金器已熔毁,金编钟1932年运至天津盐业银行。其他抵押品玉器、瓷器也有运津行保管的。天津盐业银行与北京盐业银行关系密切,1928年盐业银行总行一度设在天津,因此溥仪存放在盐业银行抵押品,过期后就又可能变卖或处理。天津博物馆现藏的一对碧玉提梁卤(高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十分精美和珍贵,极可能是溥仪在津期间放在天津盐业银行的抵押品。

溥仪在津期间所散失的珍宝还包括他赏给近侍的一些东西。如他为酬答其师傅陈宝琛之外甥刘骏业而赏赐给刘骏业的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图卷》(此件归刘氏不久即归华北伪政权头目梁鸿志所有。随后转售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得)和《步辇图卷》,五代阮郜传世孤本《阆苑女仙图卷》三卷。当时还酬有宋拓《定武兰亭序拓本》一卷等。从以上作品的 历史 性和艺术性来看,它们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瑰宝。当然,溥仪的酬答如此“丰盛”,与他当时也许并不了解这一点有关。所幸保管《步辇图卷》、《阆苑女仙图卷》的主人,没有转售给外人,解放后捐献给人民政府,后归故宫博物院庋(guǐ)藏。这也实属一场大不幸中的万幸了!

1、《古董局中局》由五百、余庆执导,夏雨、乔振宇、蔡文静、田中千绘、王刚等主演的以古董鉴宝为核心的悬疑探秘剧。该剧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小古董店主许愿,出生于迷雾重重的古董世家,意外卷入一起沉没已久的江湖秘局中的故事。

2、《国宝》是由刘文治、赵文瑄、陈刚、宋运成、王光辉领衔主演的历史剧。该剧讲述了1931年918事变,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受到被毁遭劫的极大威胁,一群有识之士保护着13000余箱文物,为躲避那场疯狂的战争劫难,冒着炮火硝烟,辗转黄河内外、大江南北的艰辛历史的故事。

3、《人生几度秋凉》由张铁林、李成儒、李立群、斯琴高娃、英达、李丁主演的古装剧。该剧描写民国初年,古玩行中几个“古玩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一件件珍稀国宝的曲折命运。

4、《琉璃厂传奇》是由许同均执导的剧情电视剧,冯远征、张国立等主演。该剧讲述三个原本与古玩毫无关系的男人,耿直憨厚的袁玉山,没落的王爷票友金保元,还有善於作战的小生崔和有,阴错阳差的走进了琉璃厂,演译出的一幕乱世姻缘人生传奇故事。

5、《再探三星堆》,从《史记》到《华阳国志》,都讲述蜀的祖先推定为皇帝、高阳氏的后代支庶。虽说神话传说与历史交融,然而却使蜀踪愈发迷离。20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终于使两坑蜀国重宝重见天光。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

一座单纯的建筑是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人事变迁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辉来。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 面介绍。一口气看完十二集是不实际和不可取的。每集里的人文底蕴是需要沉淀的。这里不仅是个建筑群,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十几位皇帝,这里曾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

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比如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的确,看完故宫,也许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利用电脑特技重塑当年的情景。《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

很佩服创作故宫的电视工作者们,她们要拍摄的不仅是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同时,纪录片与新闻不同,它展示的不只是结果。 对于那些无法拍摄到的珍贵历史和失之交臂的重要事件,除了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去追寻,另一种方式就是“真实再现”又称“情景再现”。这样不仅使事情经过变得完整,还可以使故事的讲述节奏起伏,留有余味。真实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电视散文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渲染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

哈哈,最近正好看到有这个

第一部 电视连续剧《雾里看花》主 演:李幼斌、宋佳、张博

古玩收藏家黄立德为了拍假、卖假,欲掌控安蒂克拍卖公司,他与该公司的总监陈汉书合谋,欲将正直的安蒂克总经理唐景明拉下马,危难时刻,唐景明的徒弟郑岩挺身而出,挫败了黄立德的阴谋。郑岩的父亲留下一套秘籍,里面详细记述了历代官窑瓷器的工艺配方和烧制流程。黄立德为了得到这套秘籍用尽各种手段,甚至不惜利用女儿。

第二部 电视连续剧《玉碎》主演:王刚

《玉碎》描写了天津老字号玉器行“恒雅斋”老板赵如圭一家人在“9,18”事件前后一年之间风云起伏的命运遭遇及荡气回肠的情感历程。他以深厚的玉器古董学问赢得蜗居天津的宣统皇帝溥仪的信任,频频收购了从皇宫带出来的国宝级的玉器古董之后,他成为令人羡慕又嫉妒的人物。

第三部 电视连续剧《东陵大盗》

东陵大盗事件发生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年代,堪称中国文物史上继八国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之后第三大文物浩劫……

第四部 **《古玩》主演:吴卫东、郝戎

清末,古玩店至真堂的隆家收藏了一制周朝的宝鼎, 但这鼎本是一对,隆老太爷一心要配成对,儿子为让父亲如愿而造假鼎被珍宝斋的金叶识破,隆老太爷一命呜呼。抗日战争爆发,黑山为了抢夺隆父家的鼎,禁止隆爷出城,因此还打死了隆爷的朋友卷包。隆、金二人经过巧妙设计把一对鼎装在棺材里,以厚葬卷包为名,企图把鼎运出城。在城门口,遭到黑山的拦截,当日本兵打开棺材时,一声巨响,隆、金悲痛地看着一对鼎被炸毁,后悲壮赴死。 后人传说,当年被炸毁的一对鼎是假鼎。

第五部 电视连续剧《神偷大盗》主演:陈光忠、王曾郅

董得起,绰号“董古董”开了一家“梦古斋”古玩店,但他对古玩玉器的鉴识却一知半解。他花高价收购的“慈禧棺盖”、“袁大头”和号称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都被古玩鉴赏家确认是假货,诅咒发誓不再做古董生意。一个乞丐婆婆向他乞讨,他惊奇地发现婆婆手中的土巴碗竟然是宋代钧窑莲花碗,毫不犹豫买下发了大财。

第六部 电视连续剧《翡翠凤凰》主演:于荣光

根据云南本土作家潘灵的长篇小说《翡暖翠寒》改编,讲述了一个云南男人常敬斋为阻止国宝“翡翠凤凰”流落歹人手中和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悲壮曲折的传奇故事。

       第七部 电视连续剧《人生几度秋凉》主演:张铁林 李成儒 李立群

        北京南城的海王村街上,古玩店鳞次栉比。尚珍阁的梁掌柜被人算计在一幅古画上走了眼,呆不下去了,含恨把店交给了徒弟彝贵,弃业回乡。

        

第八部 **《古玩迷局》    主演:宋洋、王艺曈、张姮儿

十八年前,一件失踪几百年的国宝重现江湖,却使得古玩老店叶家遭受家破人亡的厄运。年少的叶知秋背负着家族的仇恨,将自己化名为仇人的名字,踏上了寻仇之路。就当他一步步逼近仇人时,一个意外出现的女孩儿叶霜闯入了他的世界,并彻底搅乱了叶知秋原本井井有条的生活,使他彷徨不定。就在叶知秋准备放弃自己的行骗生涯时,却殊不知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更大的骗局,在仇恨与亲情之间,在私人恩怨与民族大义之间,叶知秋将做出艰难的选择……

第九部 电视连续剧《锣鼓巷》    主演:丁志诚、刘威、王刚、邹俊百

《锣鼓巷》由国内编剧大腕龚应恬亲自操刀,故事开始于清朝末年,大内藏珍阁的国宝失窃案,震动朝野上下,由此皇城根下三个官府的家庭命运也随之改变。整个故事围绕稀世奇珍“金镶玉”而展开,在半个世纪的风雨里,有人要藏,有人要查,有人利欲熏心,有人卖“祖”求荣,还有人一心护宝,刚正不阿。国仇、家恨、民族利益与儿女情长纠葛在一起,形成一段曲折生动的故事。

第十部 电视连续剧《百年荣宝斋 》    主演:张嘉译、刘佩琦、姚晨

《百年荣宝斋 》根据都梁的小说《百年往事》改编而成。是一部弘扬中国文化演变历程的电视剧。荣宝斋品牌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全国知识分子心目之中的“朝圣之地”,参加科举的学子到了京城必来琉璃厂荣宝斋,荣宝斋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终于在当代文人知识分子心中坚起了一块文化诚信的金字招牌,人们可以通过荣宝斋这个窗口向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追溯。

分享来自古玩人生-古玩交友论坛-古玩鉴赏平台

加工后:

蜜蜡即密腊,是琥珀的一个品种。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被称作密腊,树木脂液化石,为非晶质体。无固定的内部原子结构和外部形状,断口常呈贝层状,折射率介乎154至155,双折射不适用。

物理学验定,蜜蜡的比重在105至110之间,仅比水稍大,为珍贵的装饰品。

产地分布

最常见的蜜蜡是产在波罗的海以及北欧的**蜜蜡。一般只有**,甚至有些还是半透明的状态。那里的蜜蜡有约四五百万年的形成历史,由于形成年代比较近,所以这样的蜜蜡还没有彻底石化,质地还比较柔软 。在蜜蜡中也只属于比较便宜的。

而真正珍稀蜜蜡的出产地一般在中东,例如伊朗、阿富汗,以及缅甸、巴基斯坦和非洲。有许多种颜色, 皆因埋藏地质含矿物质的不同。这些珍罕蜜蜡形成年代在四五千万年以上,甚至有一亿多年。但它们的数量却非常稀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蜜蜡起源

地质学研究表明,远在三四千万至一亿年前的始新世和白垩纪年代,地球上生长着许多针叶植物:松柏 和枫树,这些树木多脂液,在某一地质时期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分泌了大量脂液落在地上,并随着地质层变 动而深埋地下,再经过三四万年以上的地层压力和热力,这些脂液便石化为蜜蜡矿。地质学研究又表明,蜜 蜡最早形成于距今一亿年左右的白垩纪,最迟点则在距今二千万年左右的中新世,中新世形成的蜜蜡已经比 较软(多米尼加蜜蜡即其中之一)。之后,因针叶林剧减和石化时间愈来愈不足,加上地层运动渐渐稳定,蜜 蜡的形成就愈来愈少。

自古以来,蜜蜡深受世界各地之皇室、贵族、收藏家、百姓的钟爱,它不只被当做手饰,颈饰等装饰品, 更因为具有神秘的力量而获一致的赞扬推崇。它是历代皇族所采用的饰物与宗教之加持圣物,令佩戴者与珍藏家得到无比的幸运和财富。所以欧洲一直有“千年琥珀,万年蜜蜡”的说法。蜜蜡于本世纪已经掀起全球收藏热潮,价值不断攀升。蜜蜡的质感和彩艳魅力,足以媲美钻石和翡翠,它的神秘力量和灵性,却是其他珠宝所不具备的,可谓最美丽和珍贵的珠宝。虽然在历史上,人类很早就发现并利用蜜蜡,但对蜜蜡为何物及其来历,认识则十分有限,甚至有的认知根本是错误的,蜜蜡始终蒙着一层厚厚的面纱。直至近世,化学 、物理学和地质学等现代科学发展之后 ,人类才凭藉科学知识和手段,揭开蜜蜡的神秘面纱。

蜜蜡形成以后,在悠悠岁月中,经历地壳升降迁移、日晒雨淋、冰川河流冲击的种种磨炼,有的露出地 表,有的再埋入地下。露出地表的蜜蜡,有的被冲入海中成为海珀,有的被冲入湖中成为湖珀,再埋入地下 的成为矿珀,(多蕴于沉积地层和煤系地层) 。蜜蜡在形成过程和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受到周围水土有机物 、无机物和阳光、地热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了种种变化,除母体仍为树脂 (已经石化)外 ,其他诸如颜色、比重、硬度和熔点等,都产生了一定差异,甚为玄妙,甚为奥秘。古人始终无法获得合理解释,只有现代化学、物理学,才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分析出其中的玄妙。世界上,不同地方、不同时代,蜜蜡有不同的叫法。在中国,自古及今蜜蜡亦有过好几个不同的名称,如虎魄、琥珀、珀、蜜蜡、遗玉、江珠、顿牟、育沛和红松香等,叫法之庞杂由此可见一斑,其中亦有地方、时代之分。追溯历史,人类发现在地底沉睡的蜜蜡进入人类生活范畴,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形成蜜蜡文化,已经是很久以前旧石器时代的事了。

在中国,史前先民何时发现蜜蜡、利用蜜蜡,迄今仍无资料。最早记载蜜蜡(称为“育沛”)的古籍是《山海经》,但该书作者不详,著作年代亦无定论。全书亦仍有不同意见,故很难凭借《山海经》一书来判断中国古代何时发现蜜蜡和使用蜜蜡。事实上,《山海经·南山经》亦记载:“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瑕疾。”即说明古中国南部山区蜜蜡丰富,先民们亦喜欢用它来佩戴,并从长期佩戴经验中认识到蜜蜡具有治病功效。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经验的积累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因此,虽然远古资料阙如,依靠近古的《山海经》一书,亦可初步断定中国先民早在石器时代后期和铜器时代(约商、周期间),就已发现和利用蜜蜡了。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确知蜜蜡乃地质时代“始新世”时期松树、枫树及其他针叶树之脂汁深埋地下石化而成,距今已数千万年至一亿数千万年。地质学上的“始新世”,还是地球的蛮荒时期,不但人类尚未问世,即便较晚的许多动物,亦未出现。

折叠编辑本段蜜蜡形成

地质学研究表明,远在三四千万至一亿年前的始新世和白垩纪年代,地球上生长着许多针叶植物:松柏和枫树,这些树木多脂液,在某一地质时期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分泌了大量脂液落在地上,并随着地质层变动而深埋地下,再经过三四万年以上的地层压力和热力,这些脂液便石化为蜜蜡矿。地质学研究又表明,蜜蜡最早形成于距今一亿年左右的白垩纪,最迟点则在距今二千万年左右的中新世,中新世形成的蜜蜡已经比 较软(多米尼加蜜蜡即其中之一)。之后,因针叶林剧减和石化时间愈来愈不足,加上地层运动渐渐稳定,蜜蜡的形成就愈来愈少。

蜜蜡形成以后,在悠悠岁月中,经历地壳升降迁移、日晒雨淋、冰川河流冲击的种种磨炼,有的露出地表,有的再埋入地下。露出地表的蜜蜡,有的被冲入海中成为海珀,有的被冲入湖中成为湖珀,再埋入地下 的成为矿珀,(多蕴于沉积地层和煤系地层) 。蜜蜡在形成过程和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受到周围水土有机物 、无机物和阳光、地热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了种种变化,除母体仍为树脂 (已经石化)外 ,其他诸如颜色、比重、硬度和熔点等,都产生了一定差异,甚为玄妙,甚为奥秘。古人始终无法获得合理解释,只有现代化学、物理学,才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分析出其中的玄妙。

蜜蜡诸多颜色形成的原因

蜜蜡色调的丰富形成,许多是现在不知道的,将来亦可能不知道。因为当地球还处于洪荒时期便开始形成,而在尔后悠悠岁月中,天地宇宙的诸般因素对蜜蜡种质、色泽的影响是极其复杂和难以追溯的, 相信以人类的智能和技术,即使在长远的未来,亦不可能揭示其全部奥妙。这亦是蜜蜡将永还保持其某种程度的神秘性吸引众生对其保有永不消褪的兴趣及深入思维的魅力所在。

不过,就以今日科技已经确认的若干解释而言,答案有以下数项﹕

1含琥珀酸多的蜜蜡,其**较含琥珀酸少的蜜蜡深;所处地层土壤酸性较重的蜜蜡,其**亦较深。

2原蜡若长久埋于“蓝土层”(层渐新世地层,砂土比较疏松,含有云母和石灰质),会逐渐受砂土中的石灰质和氧化钛影响而变成蓝色。

3所谓“蓝土层”并非蓝色,而是其所含的石灰质(含碳酸)、氧化钛等成分能令原蜡变成蓝色。

4硫、硫化物侵入蜜蜡中,能使之变成为绿色,乃至蓝紫色,硫酸铜的渗透亦会使之变成绿色。

5铁矿、朱砂或锰等沁入,使之变红色、棕色、褐色和啡色。

6受地热长久焖焗者,颜色均较深;长埋雪地者因较少受地热影响,多为土色、棕色、啡色 、红色和米白色。

7处于腐殖质较多的地层中,蜜蜡受渗透多变成啡色,乃至黑色和墨绿色;藏于煤层和灰烬中,则成黑 色 、灰色。

8长期漂浮于水中者(如海珀、湖珀),色调会变淡;邻近火山的亦会变色,并多带荧光。

两种或以上颜色同时侵入树脂并熔融一体,会出现多不胜计的变色。对不同光源的反应,有的蜜蜡会变 色(如海宝蓝、蓝精灵、绿精灵等) 。 蜜蜡本身的多向色性,令观赏的方向不同,如迎视、俯视等,所看到的颜色亦不同,瑿珀即其一。 佩戴日久,得人气呵护,色彩亦会变得更油润、亮泽和晶莹。日久蜜蜡会自动变色,如血珀变瑿珀,一般色泽亦会变得较深;暴露于旷野者,长期受日晒雨淋,色调会慢慢变淡。

折叠编辑本段蜜蜡品种

蜜蜡因产地不同而有多个品种,色彩的富丽和神奇变化,亦令蜜蜡看上去有更多种类,更具美态与魅力,更能迎合不同人的不同喜好和需要,给予人更多的玩味与乐趣。

黄、红、蓝、青、白、赤、黑、紫、绿、橙这些宇宙常见的基本色调,蜜蜡都一应俱全,而其中以**为最普遍。树脂本身就是淡**,加上深层土壤黄者居多,对蜜蜡色泽的影响亦最大。如图1中的巨型黄丝蜡佛珠,此串佛珠共34子,珠体为黄丝蜡,质地非常纯正,强光照射半透光,金**绢丝与流纹,有的呈云雾状,甚为美丽。每子长约3厘米,枣状,旧工。一子有一细小红色炙痕,表示品质天然纯正及含矿物成分高。金**是佛门正色,是一串非常庄严的佛珠。因珠粒太大,其用途非供掐念,而是作镇寺之宝,或镇宅、镇店之宝,象征吉祥如意。属于不可多得的极品。

不过,尽管上述基本色调蜜蜡一应俱全,但仍不足以反映其在颜色方面的丰富多彩。不同的颜色共存于同一块蜜蜡中,以及由此产生的变色、变彩,使蜜蜡的颜色多得难以胜数。不但如此,即使单色蜜蜡,其色层亦有深浅浓淡之别。如果使用不同的光源照射,蜜蜡呈现出来的色彩会另有一番景象。譬如用钨丝光(电灯泡、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部分蓝晶和绿晶会变为紫红色。此外,鉴赏者的视线方向不同,亦会看到不同的颜色。再者,有的蜜蜡甚至只能令观赏者感觉到某种颜色的光影若有若无地闪耀,但却没有实际的色体存在。

蜜蜡作为一种有机珍宝,与无机珍宝在化学成分和原子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但在珠宝学特性上,则又颇多相似的地方。从光泽上看,蜜蜡大部分为蜡脂(松脂)光泽,但亦有非常光亮的玻璃光泽(玻璃面蜜蜡)、金属光泽(金面蜜蜡)和光可鉴人的水银光泽(纯净黑蜜蜡)。珠宝的光泽与光的反射方式有关,亦与表面抛光度有关,蜜蜡的情形亦复如是,譬如黑蜡和海宝蓝等,只有高度抛光后才显现水银面光泽,否则黯然无光。

珠宝多数色彩漂亮迷人(包括所谓“无色”的在内),而不同的颜色又与不同的成分有关,如果同时含有多种色素成分,就会有多种颜色。蜜蜡亦不例外。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珠宝颜色的多向色性和干涉现象。所谓“多向色性”指的是某些珠宝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的颜色和色调。蜜蜡亦有此情形,如蓝精灵背看为蓝色,正看为紫红色。蓝精灵主要产于伊朗等国,因产量少,一般只做手串、念珠,30多子的颈链难觅。属特级品。至于“干涉现象”则由宝石内部的结构反射光线引致,令珠宝呈现缤纷的变彩,如月长石、蛋白石和钙钠长石等,都有因光的干涉效应造成五颜六色的虹彩。蜜蜡亦有因气泡、裂缝和打孔造成的变彩,给人以特殊美感

此外,在符合宝石概念方面,蜜蜡虽有弱点,但亦有优点,而基本上完全满足宝石的主要概念条件。一块天然矿物要被视为宝石,必须具备3个条件:美观、珍贵和耐久,这三者构成宝石概念的基本要素。在所有宝石中,蜜蜡的耐久性几乎敬陪末位,这是其弱点。但其具有其他宝石所没有的优点。譬如有的蜜蜡宝光四溢,触目灿然;有的含蓄高雅;有的同时具有多种色调,尤其光影闪烁者,色泽似有若无,其美丽犹如梦幻;有的蜜蜡不但具多向色性,而且能对不同光源产生不同反应;隽美之外兼具幻妙,这些都是蜜蜡的独特处,为其他许多珠宝所无。纯色粉红蜜蜡稀有,为伊朗国宝级出产,价值不下印度、缅甸的红宝石,现已严限出口。用家及藏家拥有,是一种福分。

东方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模拟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嫦娥奔月”等热点科 研项目的地球厅;复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海洋繁荣景象的化石厅;展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数以千计岩石标本,向人们展示了神奇瑰丽的地下世界的岩石厅;

收藏300多种矿物晶体,包括美轮美奂如神仙洞府的石膏晶洞、晶莹剔透的萤石晶体等20多种绝品的矿物厅;

展示200多种天然宝石原石,汇集翡翠、软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众多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珍品,学习诸如宝石鉴赏、开采、加工等知识的宝石厅;

用巨型天然火山弹堆成火山口,模拟火山喷发场景的火山厅;体验地震场面的地震厅;展示褶皱、断层等多种构造的浙江省地质地貌沉降厅等,其地质藏品规模之大,馆藏标本数量之多,堪称中国最大的地质博物馆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3785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