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清代翡翠的原石很少是带棉的,即便是有带棉的翡翠,也是非常少的,并且它的内部含有少许杂质。
2、而且清代翡翠当你在仔细看的时候,会发现翡翠的内部有一种软软的东西,给人一种圆润的质感,让人觉得非常舒服,这是新种翡翠所达不到的效果。
3、并且翡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头的颜色也会有所变化,清代的翡翠时间远久,会呈现出一点点带灰色的感觉,这正是只感极强的一种体现,像那种水头极好的翡翠,他会带着一丝丝柔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透着淡淡的奶白色。
在古代,人们工具有限,想要雕刻出一件翡翠作品绝非易事。下面,伍就带大家看一看,古代的翡翠是怎么样做成成品的。
一、捣沙、研浆
图中,站着的玉工手拿着杵一下一下地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
二、开玉
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两个玉工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拿着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地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是一条钢丝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在树枝上挂着一个茶壶壶底有洞,壶里装的黑石沙和水混着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来滴到玉璞上,增加了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注解:“tuó”古同“砣”,碾轮石。)
扎,即是利用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四、冲
冲,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将玉块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分“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
利用“磨”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有些相似但扎是薄而锐利的,而磨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
八、打钻
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达到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专门针对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而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十一、木图
木图的步骤即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地磨光
十二、皮图
皮是牛皮制成的,用来对玉器做最后的抛光上亮,呈现玉色。
这个烟嘴的年代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材质是琉璃的,价格不是很高,应该在几百元左右吧。
翡翠烟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翡翠收藏者收藏和把玩的对象。翡翠烟嘴,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在抽烟的时候的一种器具。
您好,从看这还真是民国前后的天然翡翠烟袋嘴,冰地飘绿,种水色都属于较一般的材料,市场价一两百元。
我国原本没有烟草,烟草是从欧洲传人的。明万历年间,中国经济发达,对外域文化的传入也表现得十分豁达。门户开放,使外国的传教士、西历、钟表、红衣大炮等等,相继进人华夏。烟草也随着里斯本的航船队传人吕宋、南洋。明代科学家方以智说“万历末,有携淡巴菰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日:淡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而点火吞吐之,有醉扑者。”这是烟草进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当时称烟草为“淡巴菰”,无疑它是英文"Tobacco"的译音。明代名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当知,烟草进人我国应在1573年至1619年之间。
在吸烟的方式上,国人多吸早烟。俗谚云:“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了孩子吊起来;十七八的姑娘大烟袋。”女孩尚且如此,足知吸早烟的普及程度,已十人九吸了。
撰修《四库全书》的纪昀就是位著名的瘾君子。《清人轶事》记载:“河间纪文达公酷嗜淡巴菰,顷刻不能离。其烟房(即烟袋)最大,人呼为纪大烟袋。”
烟袋一头是铜烟袋锅,另一头有烟袋嘴,中间由带孔的竹、木或铜的烟袋管连接。抽烟时,把烟袋嘴含在口里,再在烟锅里放人烟末,用火点燃吸食。这种烟袋的长、短、粗、细以及款式、材料,有很大的区别。清朝人爱摆谱儿,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样的烟具。达官显贵的烟袋自然是十分讲究.烟袋嘴的用料,则是讲究的重要标志之一。
烟袋嘴有硬木的、紫竹的、黄铜的、银质的,而最多的是玉石的。当然玉石中也分翡翠、碧玺、缅玉、和田玉种种。因为玉石光泽性温、质坚而细润,是上等饰物。作为烟嘴含在口中,冬暖夏凉、润唇生津,而且色泽清碧、品质高雅,拿在手中温文尔雅,给主人添增着无尚品味和风光。
我国自古崇尚玉石,古人以冠玉、佩玉为仪态端方、志趣高洁的象征;赵国的一块和氏璧,秦皇甘愿用十五个城池来换它。李商隐有诗云:“蓝田日暖玉生烟”,把玉的精气描绘得恍若灵光用玉作为日用器皿的饰物,是人们的一种追求做烟嘴,也自是烟民的一件乐事。
但是,“玉不琢,不成器”。琢玉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元朝的全真大师丘处机,在京师白云观中撰写了一部《水凳歌诀》,书中详述了琢玉的技术玉匠师傅将一块玉石拿在手中.经过审慎的问料、设计,而后上车铡、冲、磨、轧、勾、抛光等多种工序,最后使玉器成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图二、三都是描绘清代琢玉工人工作时的情景。蒋敬生有诗云:玲珑塔上玉玲珑,雕虫巧手又雕龙。烧玉自须七日满,学碾更要十年功。在清代的玉器作坊里,琢磨烟嘴儿也是一项很主要的日常活计。图三就是玉匠作坊前的写照。前来加工玉烟袋嘴的,多少都有俩钱。所以,要饭的也常围在此处乞讨。玉烟袋嘴用的人多,玉料也开采得越来越多,使用得也就越来越普及。到了民国期间,一般的平民之家,也都有一、两杆装有玉嘴的烟袋锅了。只是玉质差别不一,未必能尽如人意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