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越5000年:漫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2、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呈什么字形布局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遗址的简介4、你觉得“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么?穿越5000年:漫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的第37处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11月28日,在单位的安排下,我跟同事们一起,前往良渚古城遗址——
上午,我们参观了良渚博物院;中午,参观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下午1点多,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这里参观至4点左右。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彩的自然风光,不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北约30公里处,为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366平方公里。目前,这里处于刚开放阶段,许多的设施还不完善,遗址观赏性也不太高。
我们从南门进入公园,按照逆时针的方向,环绕内部游览一圈,依次参观了这里的陆城门、水城门、南城墙发掘点、莫角山宫殿区和反山王陵区等重要的遗址。
1、城门和城墙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山地、丘陵与平原接壤地带,西高东低,临水而建。古城的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目前,这里共发现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城门。另外,在南城墙中部,还发现1座陆城门。它由3个独立的台基和4个门道组成,总宽度达到150多米。
考古工作者对城墙进行解剖发掘之后,发现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着大量的石块,在石块的基础上再用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城墙的外观很不规则,宽度在20米至150米之间,保存较好的城墙高度约4米。
陆城门
水城门
南城墙发掘点
2、莫角山宫殿区
在良渚古城的中央,有一座30万平方米的土台,被称为“莫角山”。它利用自然山体人工堆筑而成,底部以青淤泥为基础,上面堆积纯净的黄土。在莫角山台地的顶上,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为三座独立的大型宫殿建筑台基。
当年,在良渚古城内,普通居民住在城外围,贵族便住在莫角山土台地上。它的相对高度约10米,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上方的三座宫殿建筑台基呈“品”字形排列。
在莫角山土台地上,东北侧较大的台基是“大莫角山”,西北侧较小的台基是“小莫角山”,西南侧最小的台基是“乌龟山”,在每一座“山”上都有成排的建筑基础。其中,大莫角山四周修建有围沟,占地面积将近2万平方米,乃整座莫角山宫殿区地势最高的地方。
大莫角山
小莫角山
乌龟山
除此之外,在莫角山台地的东坡,还发现大量碳化的稻谷堆积,这里曾经可能建有巨大的粮仓;在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之间,堆积着厚厚的沙土,有大小不一的柱洞,应该是一座大型的礼仪广场。由此可见,莫角山是良渚古城内最显赫的权力中心,乃宫廷禁苑,好比紫禁城。
3、反山王陵区
在莫角山宫殿区西北侧,便是反山高等级墓葬区,占地面积大约2公顷,为一座东西长120米、南北宽40米、高约6米的人工台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九座保存完好的良渚早期墓葬和两座已经被破坏的良渚晚期墓葬。
在这11座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乃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这11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2和M14—M23。其中,M21为残墓,M19未发现明显的墓坑。M15和M18偏居于西侧一隅,M16、M12、M17、M14和M20、M22、M23自西向东,以相等的间距,形成南北两列。
在这处墓地中,M12的级别最高,出土各类器物107件,以精美的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著名的国宝“玉琮王”和“玉钺王”便出土于此。玉琮象征着宗教权利,玉钺象征着军事力量,琮钺合葬,最贵至极,所以它很有可能是一座王陵。
M15和M18
M16、12、17、14和M20、22、23
M12
由于时间有限,此次参观很匆忙,只游览了良渚古城的核心景点。这里还有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重要的片区,范围广阔,内涵丰富。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良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而且改写了世界历史。
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呈什么字形布局良渚古城遗址中除了沿着城墙的河道外,在城内共发现古河道51条。其中以莫角山宫殿区四面河道为主河道,呈“井”字形布局。
而后良渚先民在内城河与主河道之间开挖支河,与主河道、内城河共同形成城内的河道网,纵横交错,构成完整的水路系统。
遗址特点
良渚遗址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分布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的瑶山以及城址内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围内则分布着外围水利系统。与此同时,城址内外分布着大量各种类型的同期遗存,与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间形态。
城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脉围合,位居三山之中。长命港、钟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过这片城址,与城址内外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环水抱的选址特征,并将城址划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区块。
城址空间布局呈向心式三重结构,自内而外由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组人工营造的遗存组成。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遗址的简介在两山之间约4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呈什么字形布局,分布着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有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和祭坛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呈什么字形布局,有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台基——莫角山遗址。
经过2006年6月—2008年1月的考古钻探调查和发掘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呈什么字形布局,发掘面积约2700平方米。现已初步搞清了城墙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以及年代下限。
良渚古城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粘土堆筑而成,城墙底部宽40—60米,现存较好地段高约4米。四面城墙的堆筑方式基本一致,从堆筑技术上反映了城墙的整体性。城墙内外均有壕沟,壕沟边缘有叠压着城墙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积。西墙白原畈段还发现了一个良渚文化晚期的灰坑打破城墙。反映了这座古城使用或废弃的下限不会晚于渚文化晚期,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工作。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第一次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址,是同时代面积最大的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你觉得“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么?我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结构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呈什么字形布局,在之后的几千年的都城都有这样设计良渚还是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拥有最完善水利系统的,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钺文。
良渚古城西北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是中国最早的经过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渚玉文化。玉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赋予美好的品德,良渚玉则是权力的象征。首先,它精巧。微雕镂空雕浮雕都有,特别是微雕,一毫米五条清晰细线。
其次,它象征等级制度。玉璧玉钺玉琮是权力的象征,从反山十二号良渚王墓里出土的大量精美的玉。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呈什么字形布局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以黑陶为主的原始文化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及其南部的杭嘉湖地区。最早是在1934年发现于浙江省吴兴钱山漾遗址,1936年对余杭良渚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至20世纪50年代初一直把它作为龙山文化杭州湾区的代表性文化遗存。50年代末发掘了钱山漾遗址后命名为良渚文化,至1977年明确其年代为距今4000多年至距今约5300年。由于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重要的遗迹现象和珍贵的文物,一直认为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1973年在杭州湾南岸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约距今6500年以前的已经过初步发展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遗存之后,才逐渐改变这一看法。而引起研究者对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认识,则主要是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发现了做工极为精致的玉器和良渚文化的土墩墓地。
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尤其是刻有兽面纹的玉琮,最早是于1973年发掘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墓葬时明确的,1977年春夏之际发掘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葬时又印证了这一现象。于是,在1977年10月8日至17日于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明确提出了良渚文化出现私有制、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等看法。如南京博物院的代表汪遵国认为,良渚文化中造型丰富多彩的玉器、特别是玉制礼器,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良渚文化正是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吴汝祚认为能享有这种玉琮的人,在社会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就反映了阶级社会正在产生或处于前夕。牟永抗、魏正瑾认为良渚文化的这些发达的农业部落,已经饲养家蚕,出现丝麻织品和相当进步的竹编工艺,再加上大量精美玉器,特别是大型玉琮、玉璧的制作,说明了当时的江南地区更已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在良渚文化原始文明的发展高潮之中,我们似乎听见了私有制走近的脚步声。
这些发现和研究认识,引导着研究者对良渚文化墓地与墓葬的进一步探索。在1978年至1985年内,先后发掘了江苏省武进寺墩、昆山绰墩与少卿山、吴县张陵山东山、上海市青浦福泉山墓地,以及浙江省海宁千金角与徐步桥、平湖平丘墩、余杭吴家埠、嘉兴雀幕桥、德清辉山、海宁三官墩与郜家岭等浙北地区的一批小墓。其中,武进寺墩良渚文化“玉敛葬”墓的发现和对其认识的深化、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土墩墓地的全面揭露,是这时期良渚文化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
武进寺墩墓地在1978、1979、1982年分别进行了发掘,发现3座一排规模较大的墓葬。3号墓最大,墓主为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随葬陶、石、玉器100余件,其中以随葬玉制礼器琮、璧为特色。玉琮33件,置于人骨架四周;玉璧24件,置于人骨架上下或头前脚后。发掘者汪遵国等人结合《周礼》中对玉琮、玉璧用途的记述,认为这是史前的玉敛葬,寺墩墓地是良渚文化一处氏族显贵及其家庭成员的墓地;并通过分析玉琮上的兽面纹与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提出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汪遵国还进一步分析了已发现随葬有玉器的良渚文化墓葬及玉器制作特点,进一步认为良渚文化已有一批掌握熟练技术、专门从事琢玉工艺的玉工。琢玉与制陶同样,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当时的社会即将跃进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些认识,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青浦福泉山遗址在1982年发掘了一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品119件,有大玉璧、玉琮、玉镯、玉钺等一批玉石器。1983~1984年对福泉山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除了发现一批良渚文化的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玉器、陶器等遗存外,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明确了福泉山这一土墩上的良渚文化墓地,是当时人工堆筑起来的高台墓地,其规模长约84米、宽约74米、高约8米,苏秉琦誉此为“土筑金字塔”。这一认识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使研究者突然明白了:寻找、研究良渚文化的墓葬应与墓葬所在的遗址形态进行综合考察,良渚文化时期的一些土台遗址,可能大都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贵族墓地。受此启发,后来研究者在苏南浙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有的为祭坛墓地)。
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墓地的发掘及形成的有关认识,为良渚文化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促使研究者对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开始引起了重视。夏鼐在1983年论述《中国文明的起源》时,认为良渚文化是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关系最密切的史前文化之一,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等玉器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苏秉琦于1984年1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认为:“良渚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是个熠熠发光的社会实体”。并进一步提出:“我们这个号称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黎明期历史,虽然还是‘若明若暗’,但已决不再是‘虚无漂渺’的传说神话了。”
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探索“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课题,就这样因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与“玉敛葬”墓的发现及其认识的深化而提了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