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汉语成语,拼音是 jīn chán tuō qiào,意思是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白话释义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我千愁断肚肠,寻找不的一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
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
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
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金蝉脱壳是指在关键时刻以诡计脱离困境的一种方法。
1、源于佛教传说
金蝉脱壳这个成语最初源于佛教传说。据说佛祖曾经投胎为虫,被一只老鸟捉住准备吃掉。这时佛祖变幻成一个奇怪的虫子——金蝉,并用声音迷惑老鸟飞走,从而得以安全脱离。
2、形容逃避现实的行为方式
金蝉脱壳一词后来也被广泛引申为人们在重要时刻采取一些手段脱离困境或者逃避问题的行为。金蝉脱壳通常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转移注意力或者欺骗对方,从而逃避承认或者解决问题。
3、成为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应对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金蝉脱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应对方式。这种方式并不需要解决问题或者面对挑战,而是通过推卸责任、撒谎掩盖、对抗反击等形式来逃避或者掩盖自己的问题。但是这种方式一般只会导致问题积聚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
4、需要勇气直面挑战
正视问题、勇敢承认错误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而金蝉脱壳则只是搪塞过关、暂时缓解危机,最终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需要我们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才能走向更加成功的人生。
金蝉脱壳(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汉语成语,最出自《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全蝉脱壳这一个谎。”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后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般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宾语、定语。
“金蝉脱壳”成语启发: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巧妙地脱身逃遁,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金蝉脱壳”的意思是蝉变成虫的时候,要脱去一层壳。
现在常用来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现。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是一次都没有成功。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去世。
为了使蜀军全身而退,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