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之外,每天都有 脱离原有轨道的流星 飞快地冲向地球或是其他行星,它们是 表面未燃尽的混合物质-陨石 ,也被称为 陨星 。
陨石大多数为 石质和铁质 ,极少部分为石铁质,它们存在于火星木星中间的小行星带中,经常 因为地球重力和引力的影响落入地球 。陨石在飞行过程中 温度非常高 ,高达几千度使它 表面融化为液体 ,当它飞行的距离接近大气浓密的地区它的 表面会被冷却从而形成一层黑色或者褐色的薄壳也就是“熔壳” ,熔壳冷却后在空气中留下尾迹被称为 “气印” ,气印是在大气面团中留下存在的证明,气印也是人类所说的 流星的尾巴 ,熔壳和气印也是陨石的主要特征。
陨石种类繁多,据统计目前石陨石是最多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吉林省曾经降落过一场大面积的陨石雨, 陨石雨范围达400-500平方公里 ,此次陨石雨留下来的 完整陨石100多块 ,总重量近 2600公斤 ,其中世界上最大的陨石也在此次诞生,其名为 “吉林1号” 的陨石重达将近1780公斤。据统计, 平均每年有近5万吨陨石落向地球 ,那为什么我们保留下的陨石很少呢?它们都去哪了?
作为外太空的不速之客,有着重要的收藏、科研和经济价值,主要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也被称为橄榄陨石,给我带了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 宇宙的秘密 ,为我们 对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形成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
铁陨石由镍纹石和铁纹石组成,分为 岩浆型和非岩浆型 ,外表由于高温产生了一层黑色、褐色的熔壳, 厚度为01厘米 ,外表呈 大小不一的圆坑 ,就是它的气印,外表还有形状不一的 溶沟 ,溶沟是在陨石飞行过程中由于大气的摩擦产生,铁陨石非常 亮 ,与纯铁相似且 磁性很强 。
石铁陨石分为 橄榄陨石和中铁陨石 两种,由许多矿物质组成, 商业价值极高 ,且根据内部构成又被分为古铜辉石、中铁陨石和橄榄石石铁陨石。
石陨石是一种 极易风化成渣滓 的球粒陨石,由于该陨石数量极少所以并没有出现在市面上,这种陨石相似于地球上的岩石, 体积稍稍比岩石重,有磁性 。
宇宙来的这些不速之客到底都去哪了?为什么 陨石坑里都没有陨石 ?被谁“拿走了”?石陨石可以风化消失,那铁陨石和石铁陨石怎么也都消失了呢?
我们先来了解这一问题:为什么所有的陨石坑都是平的?一方面是 陨石在落到地表会发生爆炸 ,陨石发生爆炸类似一个“核武器”在地面爆炸,落到地表时产生很大的 冲击波 ,这股冲击波的能量致 使陨石底部成为平的 。
另一方面则为在 陨石向下挤压的同时地表受到极限压缩从而形成反弹势能 , 在到达反弹点时陨石坑会向上冲击 ,这种冲击不仅把陨石坑变成平的且陨石坑中间会形成一个向上的山丘。 陨石也会随着地表的反弹势能喷出陨石坑,所以陨石坑里很少见到陨石 。
世界上最古老的陨石坑存在于澳大利西部的 亚里巴巴陨石坑 ,年龄超过2229亿年,陨石撞击形成大约70公里直径的陨石坑,陨石坑深度大约30米,陨石坑底为平底中间有一个凸起的小山丘,而这个陨石彻底改变了全球气候,陨石在降落地球时撞击到了覆盖着冰的大片区域,撞击产生热能导致大量水蒸气蒸发,产生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变暖。
加拿大安大略 省存在着 地球上已知的第三大陨石坑 ,由于时间久远,大气环境的侵蚀使 陨石坑范围仅仅剩下了一部分 。 原直径大约为130公里 ,随着地质迁移的变化,此时的陨石坑已经 呈“扇子”形状 ,陨石底部相似于亚里巴巴陨石坑底。
世界上 最大的陨石坑已经有2023亿年的年龄 ,它也是 世界上第二大古老陨石坑,位于弗里德堡 ,陨石坑直径为 190公里 ,存在于 南非 的自由州省,由于时间古老使得坑内大部分结构消失,仅仅保留下了中心残余部分和陨石坑的地质结构,此地十六年前联合弗里德堡镇因地质价值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弗里德堡陨石坑被认为是 至今地球上规模最强的一次撞击,也是面积最大且撞击程度最深的陨石坑 。它是世界上最大能量释放案件,所以导致了全球毁灭性的全球变化。
已经有3570年的 珀匹盖陨石坑 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因为陨石撞击瞬间产生的巨大压力而出现 大量金刚石 ,不过这次的撞击导致大部分海洋生物物种消失。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它是世界上 钻石储量最大的陨石坑 。 珀匹盖所产出的钻石比普通的钻石硬度高出两倍 ,钻石被命名为 “冲击钻” ,是由于钻石被陨石的冲击得名。
陨石撞击地球时,因为冲击力比较大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深坑,地球上的陨石坑是陨石以116Km/s 的速度撞击地球表面形成, 降落过程中动能转化为热能,落地释放的能量大约上千吨TNT的能量,相当于核爆炸 ,大洋中每年都能接受一次一千吨这种能量的“洗礼”,陨石给我们带了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生态带来灾难, 恐龙灭绝原因的学说也是陨石撞入地球 。
曾经是地球最大的陨石坑的代表为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位于墨西哥尤卡塔半岛,此陨石坑为椭圆形直径 180公里 ,据推测是在6500万年前,陨石光顾地球,它的直径大约 10公里 ,发生撞击后因为高温完全蒸发,释放了 九十多万亿吨的TNT能量 ,蒸发物进入大气层造就 核子天气 。陨石坑地质含有碳,由碳质球类陨石撞击而成, 此颗陨石的原身大概率是一个名为巴普提斯蒂娜的小行星 。
通关研究人员对撞击坑的陨石尘埃的研究,明确表示 此次撞击导致了恐龙以及一些植物的灭绝 ,但是青蛙却在此次撞击中存活了下来。
这颗陨石降落地球约在6500万年前,而 恐龙也恰恰在同一时期灭绝 ,所以这颗希克苏鲁伯陨石被自然而然地认为是灭绝恐龙的罪魁祸首,但是在希克苏鲁伯陨石降落地球不久之后又有名为 湿婆陨石 降落在孟买以西的印度洋,它是 希克苏鲁伯的四倍大 ,因为它的威力较大,所以有科学家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也可能是湿婆陨石。那二者究竟谁才是灭绝恐龙的凶手呢?
哈雷彗星速度大概在每秒十公里,达到 超高速 ,陨石在飞行过程中与大气产生摩擦从而燃烧, 变成液态或者极其脆弱的固态 ,到达地球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非常小了。当撞击到地面, 陨石的碎片会四处飞溅,只会有一小部分留在撞击地表的中心点 。
陨石经过长时间的大气环境侵蚀和雨水冲刷,即便是剩下的陨石碎片也都 被风化或者深埋地下 ,因为速度快,陨石在大气中被汽化,所以 大部分陨石都消失了 ,只有较大的陨石会砸到地表。
砸到地表的陨石因动能转化热能被蒸发,消失,稍大的陨石会被地表撞击成碎渣,再被地表的弹力弹开, 况且地球大面积被海洋覆盖,也就是说有一大部分陨石会 落到海洋里 ,随着大海沉入海底 消失不见 。
所以科学家们在地球从来没找到完整的陨石,而他们只能 通过计算陨石坑和陨石碎片来判断陨石的体积 。年代的久远, 大气环境的氧化,高空的高温都是影响陨石体积的因素 ,所以陨石坑里没有陨石,只是被它们带走了。
来自天外的陨石可能是 破坏地球自然环境的凶手 ,也可能是 灭绝恐龙的唯一“杀手” , 通古斯大爆炸也可能是陨石造成的 。不管发生了什么,唯一能指证它们的只有仅存的陨石坑。
对于这种天外来物的大小、形状和速度,我们所知道的少之又少,人类对陨石的认知也不过是存在于流星、流星雨之中。
2015年,一颗每小时45415英里的15英里直径大小的陨石 与地球擦肩而过 , 含铁量超93% , NASA表示,它只是路过地球,而我们无能为力。 科学家们预测, 未来百年之后,将会有一颗有史以来最大的陨石撞击地球 。不过地球每年都要接收近5万吨陨石,它们大都 在距离地面10-40里的高空就燃尽了 ,即便是落到地上的概率也 微乎其微 了,所以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
太阳系中的木星被称为 “太阳系的吸尘器” ,因为它的 体积大 ,所以 引力也随之变大 ,稍大的陨石会被木星吸引,它也是 地球的保护伞 , 吸引了很多靠近地球的木星体 。
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的 彗星撞上了木星 ,产生的火球延绵了 1000公里 ,撞产生的温度瞬间达到 上万摄氏度 ,在木星上留下了 直径超过一万公里的创面 ,假设这颗彗星不是撞的木星而是地球呢?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科学家预测 2036年前后 ,将会有一个名为“阿波菲斯”的 彗星 极有可能 与地球相撞 ,它的直径约为 350米 ,假设是真的,地球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答案是 15多吨TNT的爆炸能量,数千乃至数万平方公里的毁灭性摧毁 。值得庆幸的是在2013年已经排除了它的到来,但它也会在八年以后和地球擦肩而过,可能又去了木星吧。
无数的错乱小行星游离在地球上方 可能会光顾也可能只是路过 。陨石也未必不是不存在的,它可能由于在强烈的冲击下 钻进了土壤内部 ,我们发觉不到罢了。
1、现在科学研究证明,玻璃陨石是某种石陨石降落过程中融化的液质冷却后的产物。玻璃陨石的母石为淡绿色和黑色两种,因此,玻璃陨石的降落都是与母石共同进行的。 玻璃陨石为半透明的玻璃质体,有微弱磁性,颜色为墨绿色、绿色,淡绿色,棕色,褐色,深褐色,还有少见的朱砂色。比重为26至30左右。玻璃陨石是在高空、高温、高压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显的形成特证:内部高纯度无杂质,通体布满致密的小气泡,外部有融壳,融壳上有流纹,外部和融壳下有时会产生大的气印。 因为玻璃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为液质体,在高速下它们会被分解为较小的质量体,因此客观上不存在极大质量的玻璃陨石,但它与母石伴生陨落时或许较大的质量体。 玻璃陨石是与某种石陨石伴生的一种。
黑钻石原石:
2、黑钻石又称黑金刚石或Carbonado,是一种发现在中非共和国及巴西冲积矿床的天然多晶金刚石。它的自然颜色是黑色或暗灰色,比其它钻石有更多更孔隙钻石,已经成为上流社会最流行的装饰品之一。在各种颜色的钻石中,黑钻石更因其数量稀少而显得尤为珍贵。
3、黑钻石也被用于珠宝领域,且由于数量稀少,价值也相当昂贵。对于黑钻石的起源有很多争议,2012年1月,科学家研究证实黑钻石是超新星爆炸后幸存物质坠落地球后而形成。
玻璃陨石:
4、玻璃陨石是某种石陨石降落过程中融化的液质冷却后的产物。玻璃陨石的母石为淡绿色和黑色两种,因此,玻璃陨石的降落都是与母石共同进行的。
5、玻璃陨石为半透明的玻璃质体,有微弱磁性,颜色为墨绿色、绿色,淡绿色,棕色,褐色,深褐色,还有少见的朱砂色。比重为26至30左右。玻璃陨石是在高空、高温、高压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显的形成特证:内部高纯度无杂质,通体布满致密的小气泡,外部有融壳,融壳上有流纹,外部和融壳下有时会产生大的气印。
6、因为玻璃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为液质体,在高速下它们会被分解为较小的质量体,因此客观上不存在极大质量的玻璃陨石,但它与母石伴生陨落时或许较大的质量体。
这种热导仪只对钻石有效。对其他材料的测试误差太大。水晶能测出超过钻石的硬度。对陨石也同样无效。陨石鉴定非常专业,不会用热导仪这样不可靠的手段。
1、监测可以用热导仪鉴别,钻石的导热性是固定的,热导仪可以初步鉴别钻石真假。
2、用十倍放大镜看钻石的火彩和内部结构,这个需要你对钻石有一定的了解。
3、用腰棱镜看钻石腰棱上是否有腰围码
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生物绝灭事件,除了6500万年前中、新生代之交的恐龙等灭绝外,就是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灭绝,距今25亿年左右,这是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据统计,生物种数减少90%以上,这次生物灭绝主要发生在海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劳普等发现,生物大批死亡是有规律的,每隔2600万年发生一次。这两次大规模的打击,对于46亿年年龄的地球来说,是伤筋动骨。但说到地球平日间遭受的“零敲碎打”那就屡见不鲜了,倘说我们居住的这颗行星在过去曾受过无数次流星的撞击,你是否相信呢?
地球的累累伤痕
尽管地球上大多数的冲击坑都被自然之手抹平了,或者被海水吞没了,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120多个地球上幸存下来的冲击坑,而且每年还在辨认若干新的冲击坑。
亚里桑那陨石坑。这是1905年美国工程师、企业家巴林格首先确认是陨石坑的,所以,该坑又名巴森格陨石坑。它不仅外形大,而且奇特,是当地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坑的直径约1200米,深约180米,边级高30~40米,接近为四方形,如此巨型陨石坑,就是你绕周边走一圈,至少也得花好几个小时。形成巴林格陨石坑的是“大铁块”,估计直径达60米,质量约100万吨,在2万年以前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冲击地球,发生特大爆炸,从而给地球留下至今难愈的“创伤”。
南非阿扎尼亚的维列德福盆地。在南纬27度附近,直径达70千米,调查结果表明它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
澳大利亚中部的亨伯里陨石坑群。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干旱,亨伯里地区人迹稀少,这里保存着13个坑穴,其中最大1个是卵圆形,最长直径220米,深12米。亨伯里陨石坑的出现,是1930年11月25日一场流星雨引出来的。
爱沙尼亚萨莱马岛的卡利湖。在20世纪20年代末,确定该湖是一个陨石坑,直径为200米,深22米。在湖周围075千米范围内,还发现有至少6个坑。萨莱马岛位于波罗的海东侧,面积2600多平方千米。在不大的小岛上有陨石坑群,也是很难得的。造成该岛陨石坑群的流星雨爆发在大约3500年前。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环形湖。最初是一架美国飞机在魁北克省的昂加瓦地区发现的一个特别圆的小湖,后来,查明是一个陨石坑。直径比亚里桑那陨石坑大3倍,最大深度超过500米,据估计,陨石坑的年龄不到2亿年。
我国学者徐道一、严刚等在80年代认为太湖也是一个陨石撞击坑。
我国也陆续发现一些陨石坑。内蒙河北交界处,多伦陨石坑,直径170千米;吉林九台县的上河湾陨石坑,直径30千米;广州始兴县的陨石坑,直径3千米;在广东新兴县还发现内洞陨石坑,直径达6千米。
科学家还宣称在海底探明有陨石坑。并大胆提出,地球上的许多海洋盆地,甚至是太平洋、墨西哥湾等,也是陨石撞击出来的。不过这种推想毕竟太不符合观测事实。
无论如何,天体冲撞地球,在地球演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多数科学家公认并认真思考的事实。
几亿年、几万年前的灾难性碰撞,虽然离我们太遥远,但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碰撞,却不能不引起警惕和深思。
通古斯天火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在20世纪初,相对于遥远的地质年代来说,应该是近在眼前有目共睹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天地碰撞的典型例子津津乐道,科学家也专门举行会议进行探讨爆炸之谜。
通古斯大爆炸的时间是1908年6月30日早晨7时左右,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的居民目睹了这一天空奇观:一颗比太阳还明亮的火球,拖着宽宽、长长的浓烟火花,从空中向西北方向飞去,消失后不久,传来了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在通古斯河谷附近的原始森林之上,升腾起一股黑色的烟柱,远在450千米之外都能看见。据说浓烟铺天盖地,巨大的蘑菇云最高达20千米。60千米以外的一位农民回忆说,一股强大的热浪冲到面前,他顿时失去知觉;160千米之外的一位工人,被热浪一下推倒在旁边的河里,当时心里既惊又怕。
800千米以外的火车开始摇晃震荡,行李包纷纷掉下来,旅客们惊慌失措,司机发现铁轨和车头都在晃动。
在1000千米左右的范围内,人们都听到了那声巨响,在15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看到“天火”呼啸而过。
在东至勒拿河、西至爱尔兰、南至塔什干、波尔多一线的北半球,广大地区连续出现了白夜现象(夜晚天不完全黑)。
这次爆炸波及范围奇大,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震台都记录下了地震波。这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
这次大爆炸发生在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沙皇政府并未予以重视。直到1927年才有一个名叫库利克的矿物学家首次进入森林考察,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家又进行了多次考察。
考察队员们在爆炸现场看到这样一些奇景:
在30~60千米范围内,树木全都被推倒,并整整齐齐地朝同一个方向卧倒,树根冲着爆炸中心;在离爆炸中心30千米范围内,所有树木,包括直径在50~60厘米以上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烧成木炭;爆炸中心并没有陨石坑,只有一个大泥潭。周围的树木成辐射状卧倒;在爆炸中心周围地区,发现3个直径为90~200米的爆炸坑;总共有6万株树木倒地,1500头驯鹿被杀死。
但是,爆炸现场没有陨石,而在距中心几十千米左右的范围内发现由显微镜才看得见的金属碎粒,属于构成彗星核的典型物质。
肇事者是彗星
如今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通古斯大爆炸系彗星所为,可能是一大块彗星的碎片。
从调查情况看,大爆炸发生在离地面五六千米的空中。彗星碎片以每秒30千米左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和大气产生强烈摩擦,产生上万度的高温,因此,还未到地面便爆炸、汽化,并且发出耀眼光芒,最后烟消云散了。有科学家进一步认为,这碎片就是恩克彗星分裂出来的一个彗核残片,直径有50多米,重达10万多吨左右。人们推测1786年发现的恩克彗星,33年回归一次,亮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说明彗星逐渐洒落到太阳系的碎块越来越多了。就是它的一个碎片,漫游于太阳系空间,在1908年6月30日行到地球附近,因为离地球太近了,经不起地球的“引诱”,直奔地球而来,最后在通古斯上空爆炸,粉身碎骨,所产生的冲击波,横扫千里。
在通古斯大爆炸90周年到来之际,通古斯“天火”之谜的原因一直还在讨论中,由于缺乏确切的“物证”,科学家对这一爆炸案将持续地侦破下去。
老爷岭陨铁雨
这是20世纪内,第九次规模较大的天地相撞,时间是1947年2月12日早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以北的锡霍特一阿林山系的居民们目睹了另一起天体爆炸事件。事件发生前后与通古斯大爆炸的见闻相似,规模却小得多。
陨铁雨发生在老爷岭上,正在执行任务的前苏联空军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们帮助调查人员找到了陨石坠落地点。
在不算大的区域内,总共发现了100多个陨石坑,规模较小,大多都在60厘米以下,最大一个直径为28米。人们还收集到了8000多块镍铁陨石,总重量达23吨以上。
事件发生时,180千米以外的窗户发生震动,50千米外大地都在抖动。可想而知,这次大陨铁雨具有的威力还是比较强大的。
亲眼所见
还有眼睁睁看着天上陨石落地的。那是1996年11月22日,在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以西200千米的圣路易斯,一声巨响后,落下一个拖着长尾巴的火球,许多人亲眼目睹陨石砸下来并形成陨石坑。
现场的陨石坑直径达50米,这是自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
1990年3月31日上午9时53分,江苏无锡县鸿升乡里村的3个农民正站在一起聊天。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大堆冰,其中最大的一块竟有40厘米长。这些冰块浅绿,有光泽,细密质地,呈半透明状。事后,有关天文气象部门作了调查分析后,确认这些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陨冰”。自1982年12月以来,类似的陨冰事件已在苏南地区出现了多次。其中6次都在无锡县境内。天文学家认为陨冰极有可能来自地球以外的太空,那么它就应该是属于彗星核部分的碎块。有人甚至认为,地球上的水主要就是这些陨冰带来的。
如今还不能绝对肯定它们来自太空,因为它们的坠落地点太集中了,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到底是巧合,还是一种地球大气的局部性事件?
我国最大的陨石雨
1976年3月8日下午,我国吉林省吉林市的近郊,还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陨石雨。其规模之大仅次于通古斯和老爷岭陨石雨,在石质陨石雨中规模是第一位的。吉林陨落区呈很长的椭圆形,直径超过70千米,面积达四五百平方千米,搜集到的陨石有100多块,总重量在26吨以上。其中最大的“吉林1号”陨石,重177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石陨石。第二位是美国诺顿陨石,重108吨。但吉林陨石雨规模虽大,却没造成什么损失,实属难得。
陨石趣闻及灾难
最大的铁陨石:霍巴铁陨石,长275米,宽243米,重达60吨,发现于非洲纳米比亚南部格鲁特丰坦附近的西霍巴地区,至今仍“安息”原地,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博物馆能装得下它。
最大的石陨石:中国“吉林1号”陨石,重67吨,当然它是可以被博物馆珍藏的了。
含宝石的陨石:1971年降落在芬兰的陨石里藏有许多极微小的宇宙钻石。1887年9月落在伏尔加河畔的陨石内有一颗巨大的钻石,成为皇室珍品。
充当杀手的陨石:1955年,美国阿拉巴马州希拉考加城的休莱特·朗杰斯太太正躺在沙发上打盹。突然一声巨响惊醒了她,一块39千克重的陨石落在她身旁。
1847年,一块陨石击中一艘从日本开往意大利的船只,两名水手不幸丧命。
1639年,四川长寿县一次被陨石打死几十人。
1512年,山东峰城由于陨石引起火灾,烧毁房屋千余间。次年,丰城亦因陨石起火,使2万户人无家可归。
可见,从古到今,地球是在无数次敲打中度过的,并且将来仍面临着天体的撞击,甚至不排除会遭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所曾面临的厄运。
陨石带来的太空信息
目前,除从月球取回的少量岩石外,陨石是我们可以拿到手的唯一地外固体物质。弄清各类陨石的身份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
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天体物质,它的年龄与地球相当,约为46亿年,而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因此陨石是研究地球形成及生命起源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例如,我国南京天文台的陨石专家王思潮,在于1983年落到我国陕西宁强县的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引起了世界天文界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地球之外存在着生命的痕迹,而且表示着地球生命起源的另一种可能:陨石等外星体把生命有机物从太空带来,这些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获得适宜的环境得以发展演化,从而形成地球上的生命世界。
陨石从哪里来
地球上的人不断接待陨星这位“宇宙来客”,所以人们很想知道这位神秘的客人的故乡在什么地方。
多数人认为,陨石的故乡是在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上。小行星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当它们接近地球时,有些便告别了家乡,前来拜访地球。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陨石是由彗星转变来的。因为有些彗星只有彗核,没有彗发和彗尾,这就很难与小行星分辨了。日本东京大学的古在由秀博士就认为,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伊卡鲁斯,很可能就是由彗星转变来的。有人还就小行星和陨石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物质构成是相同的。
有些人对陨石的来源问题,采取了折衷态度,认为一部分来自小行星,一部分来自彗星。因为彗星、小行星和陨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综合起来看,后一种说法比较接近问题的实际。
大部分钻石是在地质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钻石形成于年代久远的地层深处,一般是通过火山爆发而被岩浆带到地表。有些钻石矿石恰好落在河流上游,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自然瓦解,钻石暴露在外,随着径流的冲刷来到下游,被有缘人的发现。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是直接在河边“淘钻石”。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已经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
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人类的技术已可以模拟钻石生成的环境,用碳来制造钻石,在2300℃、15到18万个大气压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在中心放一颗很小的天然钻石作为种子,在种钻周围是高温金属液体,在金属溶液的上层是石墨,在这种环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会从金属原子中列队走向钻石从而形成新的钻石。但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钻石分子结构并不是天然钻石的完全八面体结构而是一种复杂结构,体积也比较受限。
钻石本质上就是碳元素组成的,贵也是切割工艺比较值钱。19世纪末的科学家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想石墨要是能在高压下变成钻石那不是美滋滋。后来事实证明这个猜测是对的,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高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值。有个叫莫瓦桑的人就将石墨和融化的铁水混合,当铁水凝固时就可以对石墨进行加压了。他和助手就开始了烧锅炉生涯,烧了一炉接着一炉,也不知烧了多少炉却依旧没有看见钻石的影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1903年的某天终于让莫瓦桑得到了一小块钻石。他赶紧将这事儿上报给了法国科学院,后来全世界都惊呆了,这人莫不是会法术吧?石墨都能变成钻石,真的要发大财了。莫瓦桑因此声名鹊起,稳站当时科学界大佬的c位。
后来到了1906年,由于莫瓦桑在氟单质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从投票结果是5票对4票、1票弃权,以及他本人的获奖感言都跟钻石有关来看,这颗小小的钻石对他得奖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毕竟获得4票的是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的门捷列夫。
得了诺奖的第二年,莫瓦桑就去世了,之后科学家们才逐渐认明白,光靠铁水凝固的压力压根不能使石墨变成钻石,那那颗小钻石是哪来的呢?后来从他的老婆口中才得知了真相,原来是莫瓦桑的助手实在烧锅炉烧烦了,忍无可忍,于是悄摸摸地扔了块钻石下去,假装是石墨变的。
于是全世界都被这颗小钻石给骗了,尽管莫瓦桑可能迟早会得到诺奖,但是如果不是这颗小钻石推了一把,他非常有可能就没机会获奖了,毕竟得了诺奖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虽然真相大白后,证实了那个人造钻石的实验只是莫瓦桑的助手搞出的惊天大乌龙,但是在大概半个世纪后,霍尔等人终究还是真正地成功合成了人造钻石。
所谓的「点石成金」,其依据便是同素异形体(相同元素构成,不同形态的物体),至此之后,科学家们对「碳的同素异形体」越发地如痴如醉、如疯如狂。
终于,在1985年,斯莫利等三位科学家发现了长得跟足球似的、有着完美球形结构的碳原子簇C60,为了致敬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便将其取名为「富勒烯」,而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被授予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可以砸碎那应该不是钻石了。陨石在降落过程中经过高温,常会溶成玻璃质,如果你捡到的真是陨石,又是晶体,又能砸碎,应该是玻璃质地。钻石是纯碳,经不住高温,如果真有钻石的陨石,在掉落过程中应该会被高温烧掉。
在人们的珠宝奢侈品中,钻石是指抛光钻石,也是爱情和忠诚的象征。人们对钻石形成的原因很好奇。我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钻石是怎么形成的。钻石形成的原因钻石的结构特征:钻石由碳元素组成,是碳元素的一种晶体,硬度为10。它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天然矿物,密度为3。53(001)克/立方厘米,折射率为2。417,离散度为0。044它是钻石经过切割、研磨后的产物,在钻石矿物中约有五分之一可以达到宝石级,被称为宝石级钻石,在国外被称为“毛坯钻石”或“钻坯”。毛坯切割打磨成切割形状后,称为裸钻,国外称为成品钻或抛光钻。英文名Diamond来源于希腊语amount,意思是“坚硬、不可侵犯、不可战胜”。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是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它们在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下可以相互转化。钻石属于立方晶体,硬度为10,石墨属于六方晶体,硬度为1。它们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并且是结晶碳的两种同质多晶型物。只有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碳才能结晶成金刚石。钻石的形成:最早的天然钻石形成于地球内部,温度为900-1600℃,压力为(45-6)×109Pa,相当于地下130-200km的深度。理论上,只要满足条件,钻石随时都可以形成。目前开采的钻石大多形成于33亿年前和12-17亿年前。形成钻石的碳来自地幔中熔化的岩浆,或者是因为地壳的运动。地壳中的碳带聚集在地球深处,在合适的条件下结晶成钻石。还有一种外在的方式产生钻石。陨石撞击大陆时,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也可能产生钻石。但这种方式生产的钻石往往比较小,质量差,一般没有经济价值,不能作为珠宝加工的钻石。钻石的发现:钻石首先在印度被发现。随着人们对钻石的渴望,钻石的勘探和开采越来越受欢迎。金刚石矿床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原生矿石是由地球的地质运动产生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将富含金刚石的矿物带到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区域,其中大部分是富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和煌斑岩,以及火山口附近的填充物和岩壁和基岩中的根部沉积物。在自然的作用下,次生矿石由原生矿石搬运沉积而成。大部分经风化和雨水冲刷,残留在山坡、河流和海岸形成矿床,多为砂矿。钻石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不像黄金等贵金属。21世纪以来,钻石价格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逐渐成为投资者的首选。钻石的鉴定方法简单识别钻石的简单鉴别方法:需要10-20倍的放大镜辅助,做几个简单的观察。观察钻石的腰部。腰部用沙子磨的话最好用这个方法。因为钻石比任何仿制品都硬,不会有仿制品那样的细线。钻石的腰部是颗粒状的。钻石比仿制品坚硬,仿制品的刻面往往比钻石钝,但钻石的刻面一定要锋利。因为钻石比仿制品坚硬,仿制品的刻面边缘经常磨损。如果钻石有自然表面,就有机会在自然表面找到钻石独特的“三角形生长线”。如果一颗钻石破碎,它的外观通常是阶梯状的,而仿制品是弯曲的或贝壳状的。硬度检查钻石是已知最坚硬的天然物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标记它们。如果可以,那就不是钻石了。热传导试验呼吸的同时对钻石和其他类似的项目进行辩论。如果是钻石,其表面凝结的水雾应该比其他物品上的水雾蒸发得快。这是因为钻石的导热性很高。观察法反射光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钻石的腰部呈现非常精细的磨砂状,反射光闪闪发光。钻石的这一特性是独一无二的。看生长点在放大镜下观察,真钻的晶面上往往有凹槽和三角形生长点,而假货有三种:①普通玻璃加氧化铝,因折射率和色散增加,容易误入,但硬度较低。②由化学合成的蓝宝石和无色尖晶石仿制,硬度相近,但折射率低且有双折射现象,放大镜下可见重影。铅笔标识铅笔的化学成分是碳,就像钻石一样,只是物理结构不同,所以很多人用一支铅笔来检测钻石的真伪,这是比较实用有效的方法。鉴定时,他们要先用水打湿钻石,然后用铅笔轻轻划线。在真钻石的晶面上,铅笔划到的地方是没有痕迹的,而如果不是钻石,而是玻璃、水晶等材料,就会在表面留下痕迹。一般会用铅笔标注,以鉴别钻石的真伪。这个它硬度高,折射性好,但是旋转时会反射更多的彩色光,和正品旋转时只反射微弱的**和蓝色光有明显区别。钻石切割程序一颗钻石毛坯看起来不起眼,必须经过精心的切割、打磨、加工,才能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闪亮钻石。所以钻石的车削直接影响钻石的价值,下面详细介绍。当然,理想的切割效果是保持钻石的最大重量,最大限度减少瑕疵,充分展示钻石的美,使其熠熠生辉。一般切割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划线(Marking):这是钻石切工的第一步。首先,检查钻坯,在钻石表面做标记。做这项工作的人经验丰富,精通加工技术。最终目标是生产出最大、最干净、最完美的钻石,从而尽可能高的体现钻石的价值。抄写员必须注意两点:保持最大重量,尽量减少夹杂物。划线员用放大镜研究钻坯的结构。如果是大钻石,这个工作可能需要几个月,而对于普通钻坯,则需要几分钟。但是,再小的钻石毛坯,每颗钻石都必须经过详细的检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抄写员用印度墨水在钻坯上做了记号,表示钻坯要沿着这条线分。通常情况下,线尽可能沿着钻石的自然纹理方向画。裂开切割者将画好线的钻坯放在夹持器上,然后用另一颗钻石沿分割线切割出一个凹痕,再在凹痕上放一把方形刀,用手适当用力敲击。钻石会沿着纹理方向分裂成两块或更多块。锯切大部分钻石不适合劈开,需要用锯子切割。由于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所以锯片是磷青铜圆片,边缘涂有金刚石粉和润滑剂。钻石固定在夹具上,锯盘高速旋转切割钻石。将现代激光技术引入金刚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钻坯的加工效率。采取想要的形状锯好或劈好的钻石送到磨圆部进行磨圆整形,即根据设计要求,将钻石做成圆形、心形、椭圆形、尖形、祖母绿形等常见的切花形状,或其他特殊形状。由于钻石是迄今为止人类公认的最坚硬的天然物质,只有钻石才能打磨钻石,钻石的硬度在各个方向都略有不同。所以打磨的时候要靠经验来把握钻石的基本形态:三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晶体特征。一般方法是在车床上高速转动钻坯,然后用另一只手臂上的金刚石把转动的钻坯磨圆。擦亮在涂有钻石粉和润滑油的铸铁圆盘上,所有的刻面(刻面)都被转动,使钻石闪闪发光。打磨工艺通常是,先在底层做8个大面,再做16个小面。有尖底,有25个刻面,从这些刻面延伸出三角刻面、风筝刻面、腰刻面,共33个刻面。这样的圆形钻石一共有58个刻面,如果没有尖底刻面,则有57个刻面。并不是每个钻坯都要经历以上所有的工序,这取决于钻坯的特性和要达到的目标。例如,上述“扁平”钻坯可能不需要分割,或者祖母绿钻石可能不需要倒圆。然而,对于任何一颗毛坯钻石来说,都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划线”、“削片”和抛光。一颗精雕细琢的钻石所产生的花瓣表面的位置和角度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这使得钻石最闪耀。随着科技的进步,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可以使钻坯的设计和切割更加精确。钻石的化学成分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碳是宝石中唯一的单一元素,属于等轴晶系。它往往含有005%-02%的杂质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N和B,它们的存在与钻石的种类和性质有关。大多数晶体是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其集合体。纯钻无色透明,因微量元素的混合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强烈的钻石光泽。折射率为2417,色散适中,为0044。各向同性物体。热导率为035卡/厘米/秒/度。用热导仪测试,反应最灵敏。硬度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矿物。其绝对硬度是应时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它害怕重重的一击,重重的一击之后就会被劈碎。一组完全裂开。密度为352克/立方厘米。钻石是会发光的,当暴露在阳光下时,它们在夜间会发出淡淡的青色磷光。x射线照射会发出天蓝色的荧光。钻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常温下不容易溶于酸和碱,酸碱也不会对其产生作用。钻石与同类宝石和人造钻石的区别。宝石市场常见的替代品或赝品有无色宝石、无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锆、钛酸锶、钇铝石榴石、钇镓石榴石、人造金红石等。人造钻石最早由日本在1955年研制成功,但没有批量生产。因为合成钻石比天然钻石贵,所以合成钻石在市场上很少见。钻石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硬度、密度、色散和折射率来区别于类似的宝石。如类金刚石立方氧化锆无色,分散性强(0060),光泽强,密度高,为58g/cm3,手感厚重。钇石榴石的分散性较软,肉眼很难与钻石区分。看看钻石是如何形成的,看看:1金矿是怎么形成的?2月光石是如何形成的?3雷电是如何形成的?4泻湖是如何形成的?5贝壳的珍珠是如何形成的?
不会。
钻石陨石作为陨石的一种,它具有陨石坠落时穿过高温大气层摩擦熔化的外表融壳和受到阻力冲击痕迹的物理现象。同时,它又兼具钻石的特性,含有碳元素且碳元素含量达到百分之九十,结构质量稳定,不易腐坏和磨损。
钻石陨石通常被称作朗斯代尔石或者蓝丝黛尔石,是人们在钻石领域新发现的一类宝石。目前这类钻石陨石,世界上仅有两颗,值得庆幸的是其中一颗钻石陨石在我们中国被发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