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壁画颜料从哪些石头里提取出来

古代壁画颜料从哪些石头里提取出来,第1张

以敦煌壁画为例,赭石、土黄等土色系颜料的来源是化学成为为三氧化二铁的粘土材料。石绿是用孔雀石磨制而成,不同颗粒粗细呈现出不同的深度。石青来自蓝铜矿和青金石,不同颗粒粗细呈现不同的深度。白色为石灰白,来自石灰石。黑色为炭黑,是烧制的,不是直接提取自矿石。朱砂是硫化汞,天然朱砂比较少,用的多的是颗粒细腻的银朱,是古代炼丹术炼制而成,并非提取自矿石。藤黄是植物提取色,胭脂是动物提取色,所以并非所有颜料都来自矿物。

古代的胭脂水粉是从带颜色的花瓣中提取的纯天然的产物,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

《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粉。”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由这两种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

胭脂的做法是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后,即成鲜艳的胭脂。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

《红楼梦》有一段写到: “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可见胭脂的做法如同其他化妆品一样是不断在改进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从《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可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七》中写魏文帝美人薛灵芸拜别父母后入宫,一路上泪下不止,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时,壶中泪凝如血,这红泪一定是因为沾染了脸上的胭脂。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如唐诗有“三千宫女胭脂面”句,王建《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有如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虽然在说法上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浓妆之风,近代出土唐代彩俑和壁画也印证了这一点。

以上说的是面脂,口脂也是素来被看重的,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唐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说用来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是多么被重视和喜爱。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唐代以后,女性的妆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胭脂的习俗始终不衰。直到明清时亦然,只是不再象隋唐五代时期那样夸张了。崇祯皇帝曾赋诗“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御香飘渺录》

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红楼梦》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讲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

《齐民要术》

杀花法: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著瓮中,以 布盖上,鸡鸣更捣以栗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首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史前时期。

当时,人类在与大自然对抗中与索取中,发现了大自然令人费解的一面,这种心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原始图腾。

在原始时期,人们就把兽骨、兽齿、贝壳穿起来挂在颈间,把鸟类的羽毛插在头上,形成了最早的首饰。这些饰品的形态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化状况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思想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启蒙。

到了旧石器时代,被用作首饰的物品更多了,就境内的考古发现,石、骨、牙、贝(蚌)、蛋壳等都被作为首饰的材料。这时候大部分的首饰还相对比较粗糙,但小部分首饰已经经过了比较细致的加工,而且上面还穿有小孔或者涂有颜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能对更多品种的材料进行加工,也能加工更多形状的装饰品,并对其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组合。这个时期,首饰的材料和形式更为丰富,以各种精细或粗狂的物价装饰的行为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审美意识中都十分常见。

当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文明的进步,珠宝首饰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今天,珠宝首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扩展资料

远古的祖先并没有首饰的概念,在人们进化、生存、交流中逐步由使用、模仿、崇拜、习俗、发展演绎为具一定功能的物件及饰物。

远古的人们最早只是出于生存的目的和本能,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为了乞求生存,避免猛兽的伤害及外来侵害,保护自身的安全。

常常把兽皮、犄角、动物骨头等东西佩挂在自己头上、胳膊上、手腕上或脚上,意在把自己装扮成类似动物以迷惑对方,同时将这些骨骼、犄角等作为一种防御或攻击的武器。

在意识形成后,也开始制作一些具有防身作用的物品,如铁镯、皮环、骨环等,以此来保护四肢不受植物的侵刺,同时也为了免遭外族敌人的伤害。非洲巴苏陀部落里的卡斐尔人、巴西的印第安人等的腿上、胳膊上套着一动就会响的金属镯子。

当聚集在一起劳动时,这些镯子便会发出有规律的响声。使用这类饰物,则完全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其意义主要是作为防御器具,保护自我。

参考资料:

-首饰

一般都是水磨的

1、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有明显的同心圆旋纹以及中间较宽深而两端稍细线的切割痕迹,专家们认为,这些应该是砣具加工的痕迹。至于砣轮的质地在没有金属的前提下,很可能为硬石质。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

据研究资料记载,人类远古的雕玉钻孔主要采用

钻和管钻,而钻所钻孔径较小,管钻多采用竹子、骨管等做钻头,孔径较大,且由于采用手工制作,在钻面上会出现螺旋纹,这也是古玉工艺技术区别现代玉工艺技术的主要部分

工具图以及更加详细的 LZ可以去百度文库,那里都有配图

中国古代玉器(二)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O1aGX2E3B62OGEPOpT9Db5k5gFuvpDX03vpYuDdswL23IGk4cCQwo9YyWs8E_-HccMSkWlCYp4lv8-GK_2-spDVBxO1BEURxXqz-9uNF6ZO

今天上午,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一个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蜂鸟大小的鸟。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中国顶级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

新发现的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地,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岗谷地。根据火山灰测量,这里的琥珀距今约1亿年,属于晚白垩世最早时期。在这一时期,生活在缅北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往往被来自柏树或南洋杉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时间里形成琥珀,一直保存至今。

对于琥珀中的这一新发现,邢立达告诉记者,这次发现的琥珀相当大,长度约7cm。其中,保存下来的古鸟类更加完整,裸露的头颈部区域保存着更长更密的羽毛,这意味着这个标本比刚孵化的鸟类或幼鸟更古老。也就是说,这种鸟已经出生很久了,独自生活。是目前琥珀中最发达的古鸟。

琥珀,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植物树脂,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松香”。它是由植物在一定温度下产生的。当然,一般情况下,高温可以使其分泌出粘稠或凝胶状的液体分泌物。分泌物经过长期埋藏,逐渐失去挥发性成分,再经过氧化固结,逐渐形成树脂化石。

传统上,透明的琥珀叫琥珀,不透明的琥珀叫蜜蜡。从专业角度来说,**的叫金珀;红色的叫血珍珠;绿色被称为绿珍珠。琥珀在强光或透射光下呈红色,称为Cuopa。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琥珀,里面充满了昆虫。琥珀,今天发现的一种古代鸟类,属于一种害虫。

但是虫害真的有收藏价值吗?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昆虫的形成是惊人的。每一只昆虫的背后,都有一个几千万年的故事,引人入胜,却很难谈得上“收藏”。目前琥珀产区都有虫害,但假虫害也很猖獗。有些伪昆虫把真琥珀切开,用昆虫填充,然后粘合,就像著名的比尔唐蝇案。有的假昆虫简直就是树脂或者赛璐珞,恶心死了。

琥珀的价值,也是有收藏价值的,一定很高。一个好的bug需要清晰透明。只有清晰的bug,才能更好的欣赏自己内心的bug。如果是蜜蜡,连昆虫都看不出来。

一级藏品中的琥珀也要讲究意境美和心态美。虽然昆虫是透明的,但它们常常伴有其他内含物。所以昆虫和琥珀的整体布局要和谐美观,最好能形成富有想象力的景观,这是意境之美。

说到形态,就不得不说虫子的大小了。虫子里面的虫子一般不大,大的也就1~2mm。具有收藏价值的虫子越大越好,虫子的造型越生动活泼,琥珀内部的画面感就越强,虫子的收藏价值就越高。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害虫的产量并不多,但是市场上的害虫很多,很多昆虫化石体积大,形态完整,都是不正常的。

识别害虫最基本的方法是识别害虫的皮肤,也就是用来包裹内容物的材料。由于真琥珀很难完全融化成液体,加上压制琥珀中加入的虫体在高温高压下变形严重,伪造琥珀的成本很高,所以仿虫珀一般都是琥珀的替代品,更多的是用树脂作为老虫珀,甚至很多不法商人用更便宜的191或168树脂加颜料和凝固剂合成这种人工合成的虫珀。这类合成害虫的鉴定方法类似于corba,其他鉴定方法有“摩擦法”和“促凝剂法”。

但真假琥珀的鉴定最好送到专门的珠宝玉石鉴定机构,不要自己去查,尤其是使用对琥珀有害的“盐水法”、“针尖灼烧法”等物理鉴定方法。同时,除非你对自己很有信心,否则不要根据“内含物的变化”、“内含物的种类”、“树脂流动”等经验来判断虫害的真伪。毕竟现在造假技术这么发达,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出错,尤其是在害虫这种非常珍贵的琥珀品种中。

认可机构应具有CNAS、CMA或CAL认可资格,并颁发相应的认可证书。如果购买时卖家没有相关证明,可以要求对方送验。一般琥珀卖家都会很乐意送检的。

总之虫害非常珍贵,形成条件极其艰苦。此外,假虫害猖獗。收虫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眼睛,不要因小失大!

孔道小的金刚天珠价值高吗

205天珠,是喜马拉雅山区神秘的瑰宝,很多文献将它列为当今世界上单品价值最昂贵的珠宝之一。藏族一直将天珠视为传世之宝,自古以来天珠就能够兑换马匹牛羊,藏民也坚信天珠有着神奇的护佑功效。不丹王国视天珠为国宝,禁止出境,2010年旺楚克国王大婚时,王妃佩玛便佩戴一串天珠和珊瑚搭配而成的项链。近年来,天珠更因得到李连杰、黄圣依、杨子等名人的青睐而掀起一阵收藏热潮。学者们一直试图从客观唯物的视角来探究这种蒙着神秘面纱的古珠,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将天珠视为蚀花玛瑙珠的一种。蚀花玛瑙珠集中出土于距今四五千年的青铜时代的两河流域遗址和印度河流域诸文明遗址中,并广泛分布于西起地中海,东至我国两广地区的古代遗址中。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西方学者专门研究过蚀花玛瑙珠的制作,英国考古学家麦凯记录了古代玛瑙蚀花的工艺——用小苏打、白菜花浆和水混合制成颜料在玛瑙表面绘制图案后加热而得;其后的考古学家贝克又将蚀花玛瑙分为型一、型二和型三三种工艺加以阐释;我国考古学家夏鼐教授也在1972年对国内出土的蚀花珠进行过论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724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