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会说一口地道上海话的犹太妈妈,她一生结过3次婚,育有两子一女,2个儿子都不到30岁就成了亿

这是一位会说一口地道上海话的犹太妈妈,她一生结过3次婚,育有两子一女,2个儿子都不到30岁就成了亿,第1张

这是一位会说一口地道上海话的犹太妈妈——沙拉·伊马斯。

她一生结过3次婚,育有两子一女,2个儿子都不到30岁就成了亿万富翁,女儿也就读名校。

沙拉出生在上海,有着1/2犹太人血统,精通8门语言,被万千女人称之为“亿万富豪的伟大母亲”,沙拉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她神秘的身世背景,还有她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

沙拉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环境下体验磨难和学会坚强,她带着3个孩子去了以色列,通过借鉴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精华,她把育子秘籍总结为七个字:特别狠心特别爱,并归纳出三个内涵: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撤退一步,学会放手。

她书写的传奇教子故事迄今已畅销近百万册,更是被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鲁豫有约》等三百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被称为 “家庭财富传承教育的布道者”。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看一下沙拉的家庭教育真谛吧!

1

以色列最重要的3件事

教育、教育、教育

沙拉曾经历过3次失败的婚姻,在她41岁时,独自带着3个孩子来到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以色列,开始了长达13年的以色列移民生活。

↑ 年轻时的沙拉

当时的以色列并不太平,大喇叭随时喊道:“请你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防空洞。”为什么沙拉会选择以色列作为孩子成长的地方呢?沙拉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要把孩子们放到穷的地方,让他们学会早当家。

犹太民族,经常被称为全世界最聪明的民族:

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门德尔松、卡夫卡、索罗斯……各个领域都有来自这个民族的天才。

在最顶尖的哈佛、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约每5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犹太人。

福布斯富豪榜前50人中就有10位犹太人。

以色列国土面积比北京还要小一点,人口占全球025%,但却培养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这些都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在以色列,最重要的有三件事,就是教育、教育、教育。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占多大比重?莫迪因市市长说:占51%,我先投入在教育系统上,之后再是福利、文化、体育等等。

沙拉初到以色列时,拉宾总理接见了她,并跟她说:犹太人爱子女,跟中国人一样,也是全世界有名的,相信这片土地可以让她找到爱的秘籍。

2

家长退后一小步

孩子能前进一大步

沙拉提出:中国父母要学会延迟满足教育法,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任其索取,这样超前满足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失去生存能力,而智慧的父母则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并养成一种谦让。

为人父母对自己孩子多少都有些“关怀强迫症”,但请记住不要始终做太“善解人意”的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不是爱。当我们提供不必要的关怀时,就等于强迫孩子偷懒,由此养成依赖的习惯。

其实在沙拉一家人初到以色列时,沙拉依旧当着一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常常包办孩子的一切。沙拉那时就是孩子们的“电饭煲”“清障机”“洗衣机”……

某天,3个孩子跟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围着小炉子等着沙拉做完饭给他们吃时,一位邻家老太太过来对大儿子以华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去帮助你的妈妈,而不是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像个废物一样”。随后老太太又转过头来训斥沙拉:“你的教育方式已经落后了。”

这次的“被训斥事件”对沙拉的触动很大。在以色列,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首先培养的是孩子们做家务的能力。因为这样孩子以后到了任何地方,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也可以照顾好自己,家长不用担心他们的生活问题。

沙拉像其他以色列家庭一样做起了家庭规划。

她把3个孩子召集在一起,并规划好了每日值日表,上面规定了每天分别由哪个人、哪个时间段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

上面还设立了“值班小家长”,这个职位有3项任务,一是监督大家做好家里的卫生;二是安排一日三餐吃什么;三是负责家里一天的外出活动。

老大第一个担任起了“值班小家长”,他那天早早起来拖好了地板,还买来了面包和牛奶当早餐,还安排了全家人晚餐吃什么,并帮着妈妈一起为大家准备晚餐。

在家实行这一策略后,沙拉发现孩子们都变得能干独立了,遇事不会措手不及,会主动自己解决。

过去,沙拉曾经是100分的妈妈,现在她是一个80分妈妈,把剩下的20分藏了起来。有时候父母懒一点,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3

有偿生活机制

孩子,你要自己赚钱

犹太人生存教育的一个精华是——有偿生活机制。

沙拉的有偿并不是指现在大部分中国父母推行的干家务有酬劳,她说,“干家务为什么要给钱?如果这样的话,我给你吃饭,给你教育,你为什么不付钱?只有你的劳动产生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才能得到报酬。”

在孩子们开始小剂量的家务劳动后,沙拉决定实行“有偿生活机制”,当时沙拉开了一个春卷铺子,就让孩子们从帮忙卖春卷开始。沙拉每天能做一两百个春卷,她以每个春卷售价03谢尔克批发给孩子,至于加价多少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利润就属于自己所得。

在经历过很多挫折,白眼、拒绝、做坏无数个春卷后,孩子们的春卷生意越做越好,还想出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春卷的改良方式。

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意料:妹妹比较老实,按照批发价零售;老二把春卷定向供应给学校餐厅;最厉害的是老大,在学校办了个带你了解中国的讲座,讲述他在中国的见闻,亮点在于可以免费品尝中国风味的春卷,但需要事先支付10雅戈洛的门票。

几番锤炼之后,他们不再是那个初到以色列饭来张口、衣开伸手、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了。他们会看见家里食材不够了悄悄买回来补上、缴纳水电费时主动为沙拉分摊、生活用品也学会了自己购买……孩子们对赚钱的兴趣,也从这里开始萌芽了。

多年以后,大儿子成为一家以色列驻香港企业的老总,二儿子通过钻石生意,很快成为资产过亿的成功商人。

4

家长的肩膀

是孩子成长的起点

沙拉很注重家风的塑造以及母亲的榜样力量,家风是代代相传、必须遵守的规矩,它对孩子养成一颗上进、善良、乐于助人的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是一位充满爱心的犹太妈妈,曾经把自己的稿费,全部用于帮助贫困家庭;行走于医院、给铁窗的犯人演讲;参加央视的节目分享教育……

现在的沙拉,还是一名上海某医院的义工,她固定每周二或者周四都要到医院一次,帮助维持秩序,给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她也是虹口监狱的一帮一志愿者,她常去监狱演讲,鼓励犯人们改过自新。

孩子都是很好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的范本。

沙拉的孩子们都对自己的妈妈赞不绝口:“我很高兴妈妈你一直都在学习、学习、学习。我真高兴有你这样的妈妈,看到你一直追求上进,我很感动,我要向你学习。”

正是在沙拉的带动下,孩子们才能一个个成长得如此优秀。

↑《鲁豫有约》中分享自己的育儿经

其实,如何爱孩子,不会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常常会在爱的教育中困惑,但我们会发现即使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时间、经历、金钱都交给孩子,TA也不见得会终生幸福。

犹太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以儿女终生受益为目标。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谋生的人,如何去追寻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到达目标之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TA才更容易收获自己成功的人生。

犹太人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称号——“世界第一商人”,那么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智慧和厉害之处,能在世界众多民族中夺得这一堪称伟大的称号呢?之前犹太人系列也写过很多文章了,这里做一个总结,总结出犹太人经商、做生意“铁律”!为什么“世界第一商人”是犹太人?看完这铁律,或许就明白了,若能领悟,赚钱不难。

一、卖体力只能赚小钱,动脑子才能赚大钱

犹太人经商、做生意,之所以能成功赚钱,过上舒适而又富足的生活,并非是靠拼命地工作或者盲目地跟风他人,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动脑子,他们总是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意,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刀刃”上,虽不缺乏苦干的精神,但更加倚重的永远是动脑!

二、“厚利适销”也能赚大钱

犹太人经商、做生意,并不提倡薄利竞争,大打价格战,认为这就好比是给自己脖子套绞索,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在犹太人看来,“厚利适销”也能赚大钱,而且更加的安全,主动权也完全在自己,所以,犹太商人们更加喜欢经营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而不是靠数量赚取利润的低价产品。事实上,全球珠宝钻石、高档首饰等奢侈品的经营者就基本是以犹太人为主。

三、迎难而上,付出就会有回报

犹太人视“金钱为世俗的上帝”,他们一心赚钱,充满积极进取的赚钱精神,在经商、做生意的过程中,从不害怕困难,敢于迎来而上,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换来回报。犹太人的这种赚钱精神,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总能找到方法,成功克服困难。

四、立足于赚钱而不是攒钱

犹太人在生活中,一般也有节俭和攒钱的习惯,但在经商、做生意时,往往是立足于赚钱而不是攒钱,比如,他们会把目光和方向集中到金融、投资等赚钱较快的行业,靠“钱生钱”而不是“人省钱”。

五、学会忍耐

犹太民族有一句谚语:“忍耐可以赚大钱。”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经商、做生意,一定要学会忍耐,要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在时机不到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大,等待赚大钱的机会,而一旦机会来临,还要不缺冒险精神。犹太人善于忍耐,还由此创造出一条独特赚钱的信念:“我可以忍耐一切,但你也要为我的忍耐付出代价。”

中国是与犹太人关系最密切、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犹太人来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北宋真宗时期定居开封的犹太人,因汉化成功而震惊世界。

当二战全世界向犹太难民关上大门时,上海又成了他们唯一的“诺亚方舟”。

上海和犹太结缘是在19世纪的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后,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的上海成为英国商人登陆中国的首选地,其中以孟买英籍犹太富商大卫沙森创立的“沙森洋行”最为成功。

从沙森洋行出来的哈哈依靠房地产和鸦片,后来成了远东首富。

除了这两位超级富豪外,上海滩还有很多犹太富裕的家族,他们的经营范围遍布各行各业,也涉足军火行业,生意也不限于上海,沿海、沿江城市也有他们的产业。

犹太人在上海的成功为二战期间接收犹太难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上台后,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逐渐从经济掠夺上升到肉体上的消亡水平。

由于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战争迫在眉睫,欧洲各国纷纷采取严厉措施限制移民入境。

一些中立国害怕激怒德国,拒绝接收犹太难民。

亚非拉地区经济落后,本来就无暇接收犹太难民,欧洲犹太人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终于建立了犹太人定居点,但英国需要拉拢中东阿拉伯国家对抗德意两国的攻击,并颁布法令禁止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

令人意外的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犹太人的美国也出台了各种限制法令,只有少数有钱的犹太人可以获得美国签证。

当世界各国拒绝犹太难民时,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为他们敞开了怀抱。

1937年以后,上海租界成了孤岛,中国政府不能有效地管理它,但日本人也不想轻易插手租界事务。

进上海租界不办任何手续,也不用交保证金。 这对犹太难民一定非常有吸引力。

欧洲的犹太难民开始大量流入上海,但1939年以后德国在欧洲被吞并的土地增加了,流入上海的犹太难民也翻了一番。

于是日军宣布,欧洲犹太人进入上海要提前申请许可证,并要求交纳400美元保证金,近亲在上海居住时间长,而且这位近亲必须与上海人结婚。

日军设置了各种严格的限制,犹太人通过各种手段进入上海。

几年前进入上海的犹太商人也捐赠了巨额资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安置委员会。

上海市民也腾出大量住宅来收容犹太难民,在日军飞机误炸犹太居民区时,上海市民勇敢地冲进火海救出了大批犹太难民。

值得一提的是,犹太人在上海安顿下来后,很快加入了反法西斯的战斗。

他们印制海报传播盟军战况,积极营救陷入困难的盟军飞行员。

来自奥地利的犹太医生雅各布罗生特博士也加入了新四军。

战争胜利后,大部分犹太难民选择流亡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亲朋好友。

以色列复兴后,以色列领事馆又发放了7000份签证,几乎所有上海犹太人都去迎接。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上海虹口区提篮桥地区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有大批犹太人在此避难居住并从事商业活动而被称为“小维也纳”。近年来,虹口区创新营销理念,强力推介“犹太难民在上海”文化品牌,使虹口——“东方的诺亚方舟”形象深入人心,也探索了一条文化外宣特色道路。

 一、整合营销,传递“珍爱和平与友谊”核心理念

 两万余名犹太难民在提篮桥地区聚居的历史是虹口区开展“犹太难民在上海”特色文化外宣活动的坚实基础。虹口区从人们普遍渴望和平与友谊的心理需求出发,整合硬件与软件资源,大力挖掘和宣传虹口犹太人与中国邻居患难与共、彼此扶持的暖心故事,塑造和传递虹口犹太文化品牌“珍爱和平与友谊”的核心理念,突出体现品牌诉求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保护老建筑留存文化之根 1943年,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迁入虹口“无国籍难民隔离区”的15个街区,犹太难民居住的提篮桥地区因此留下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筑。不少建筑经岁月风雨洗礼已残破不堪。近十年来,虹口区凭着保存城市记忆、留存城市肌理的文化自觉,对这些建筑修旧如旧,并尽力维持当年的地名、建筑、街区格局,夯实虹口“犹太难民在上海”文化品牌的物质基础。虹口区整修了霍山路上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远东反战大会旧址,唐山路上两处犹太难民聚居点、中欧犹太协会旧址、德国犹太难民协会旧址,并以挂牌的方式展示其原来用途。霍山公园是当年居住在虹口的犹太人主要游憩之地,1994年,虹口区政府在园中显要位置设置了一座宽1米 5、高2米的题为“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常有外籍观光者特地赶来寻找和凭吊,参观者络绎不绝。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是当年犹太人举行礼拜的中心,曾设有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犹太宗教公会。解放后,这里曾被改作虹口区精神病防治站和区人民防空工程管理所。2007年至2008年间,虹口区历经一年多的协调、搬迁后斥资对摩西会堂进行全面修缮,恢复其1928年作为犹太会堂时的外廊式建筑风格和内部结构,并新设展厅重新布展,2008年5月,修复后的摩西会堂作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面向游客开放。

 钩沉记忆深处的感动 虹口区着力通过讲述虹口犹太人的情感故事,钩沉被历史尘封的往事,让艰难世事下的亲情、友情、爱情穿越时空,温暖和感动今天的人们。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虹口区委宣传部历时两年调研、拍摄、编辑的《虹口记忆:1938——1945犹太难民的生活》一书出版。书中,当年虹口犹太人的老邻居对往事的回忆串起了尘封的历史,大量经黑白处理的珍贵照片重现了当年虹口犹太人生活的历史画面,展示了虹口的人文遗产,也为提篮桥地区的现实场景赋予了“旧”的意义和“新”的价值。

 摩西会堂是当年犹太难民经常聚会的场所,是虹口犹太人以往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记忆的附着之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一直致力于史料收集工作,在接受捐赠和“回忆挖掘”上下功夫,收藏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纪念馆与原难民及其家人、原难民的中国邻居、各国使领馆、犹太博物馆、大屠杀纪念馆、有关研究机构建立起紧密联系,发动亲历者提供实物捐赠或讲述人生故事,呼吁研究机构互通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陆续征集到两千余分钟的前难民采访视频、上千张电子照片、几十位原难民的人生故事、两百余件珍贵的实物原件,使“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与充实。

 二、事件营销,千方百计讲好故事

 2004年,收藏爱好者朱培毅无意间买到了当年到上海来避难的犹太人护照,想要找到护照当年的主人。虹口区有关部门及时介入,帮忙联系媒体发布消息,并帮忙将信息发布到由美国犹太人开设的面向当年犹太难民的网站——黄包车联谊网站上,并通过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与国际犹太组织协会联系到了护照的主人——来自澳大利亚的布兰德女士。2005年4月,在虹口区有关方面帮助下,71岁的布兰德老太太回到了曾生活了十年的虹口,走进了熟悉的摩西会堂,阔别60多年的护照终于回到了主人的手中。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解放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潇湘晨报》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集中报道,以一位犹太小姑娘的护照传奇见证中犹人民的深厚友谊,真挚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也吸引了新华网和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跟进报道,也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舆论热点,形成了整体宣传效应。

 三、体验营销,变“点式宣传”为“链式传播”

 “链式营销”是指在品牌传播中集中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将产品“打包”,将服务“组合”起来卖,整个传播过程像一个运动的链条一样,每个环节与要素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整合到一起发挥巨大的效力。

 借世博会契机开展“链式传播” 2010年3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虹口区借助世博旅游的推介平台,进一步加大了“犹太难民在上海”境内外品牌推广力度,吸引了众多海外旅游者。世博会前夕,虹口区还加大了对“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媒体宣传力度。此外,虹口区还与有关方面合作,在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开辟专门区域,展出并纪念60多年前犹太人在上海在虹口的那段难忘历史,以世博会以色列馆的游客为传播对象,重点吸引他们按图索骥接着到虹口参观。

 中外合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自2007年以来,虹口区与美国、德国、以色列、奥地利等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以及权威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举办了“以中友好”展开幕暨“犹太人在上海”数据库启动仪式、纪念何凤山展暨铜牌揭幕仪式、“维也纳的良知”展等活动,被新华社、路透社、美联社、埃菲社等国际知名媒体纷纷报道。世博会期间,虹口区在对多年积累的史料及实物进行整体梳理的基础上,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合作,举办了“见证历史开创未来——犹太难民与上海”系列活动。从2010年3月至10月,系列活动推出了新展览《犹太难民上海情》及同名纪录片,举办了11场活动,近千人参与活动。活动期间,数位原犹太难民受邀专程飞往上海观展并与观众及游客进行互动交流,帮助中外观众了解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帮助来自德国等地的犹太难民,并和睦相处共度难关的故事,社会各界反响良好。活动期间,汉堡市政府文化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汉诺威孔子学院等国外政府、民间组织及我驻外机构纷纷向纪念馆发出邀请,希望纪念馆能够赴德国举办展览。2011年8月26日,“犹太难民与上海”展览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展览开幕伊始便引起了中德两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世界报》、《汉堡晚报》、《每日镜报》、德国广播电台等德国媒体均对此次巡展进行了详细报道,产生了联动效应。

 2011年3月,**《米拉尼的小提琴》在犹太难民纪念馆举行记者见面会,该片将由中美合作联合出品,主要描述二战期间因迫害避难上海虹口区的犹太人的故事,曾因《辛德勒的名单》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制片奖的布兰科·拉斯蒂格(Branko Lustig)将担纲制作这部影片。

 帮助“犹太女孩”找到“上海阿叔” 2012年6月14日上午,纪念馆工作人员在陪同好莱坞**编剧拉瑞在舟山路上寻找创作灵感时,邂逅了曾在虹口避难的薇拉(Vera Sasson)女士。这令大家欣喜不已。薇拉在随后接受纪念馆采访时回忆起了在隔离区的生活以及令她怀念至今的中国邻居。2011年73岁的薇拉怀揣一张黑白老照片来到申城寻找60多年前的“上海爷叔”,寻找“上海阿叔”的故事在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及中央电视台和本市各大报纸连续多天追踪报道后,故事的主人终于找到了,并在视频上进行了越洋连线。不少上海市民不仅知道了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也了解了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那段历史。这番报道可谓是在全上海普及了这段历史,意义深远。

一、犹太商人善于寻找并把握机遇。犹太民族被称作是“唯一纵贯5000年、散居五大洲的世界性民族。”在长达2000多年的散居生涯中,他们失去祖国,四处飘泊,屡遭劫难。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造就了犹太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

二、犹太商人重合同、守信用。犹太民族自称“契约之民”,称其宗教为 “契约之宗教”,称其经典——《旧约·圣经》为“神与以色列人的签约”,也许正是受这一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大部分犹太商人都重合同、守信用,并以此作为“犹太生意经”的精髓,把毁约作为商人的大忌,并视之为对上帝的背叛。

扩展资料:

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闪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同源,人种为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民族。

犹太人通常有两种情况,广义上来讲,根据犹太教(Judaism)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狭义上来讲则要追溯到在“种族"范畴上的历史。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60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参考资料:

-犹太人

上海钻石交易所

上海钻石交易所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国家级要素市场,按照国际钻石交易通行的规则运行,为国内外钻石商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安全并实行封闭式管理的交易场所。

上海钻石交易所设立会员大会。会员大会由全体会员组成,是上海钻石交易所的权利机构,实行自律管理。会员大会设理事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常设机构,理事会对会员大会负责,理事会所有理事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由中国籍人士担任。理事会下设纪律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742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