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面型宝石的琢磨

刻面型宝石的琢磨,第1张

刻面型琢型是较新的加工工艺。这种加工工艺开始于14世纪。它是由具有对称的几何形态抛光小面聚合而成的。这种琢型款式用于所有的无色和有色透明的宝石。

1刻面角度的选择

当光线以一定角度穿过宝石抛光小面而在体内反射时,如反射角大于宝石固有的临界角时,则使入射晶体内的光线,可以全部折射返回,使宝石光彩夺目。

正确的刻面角度,可使大量的光束发生全反射,如果刻面角度选择不合理,过大或过小的角度,都会造成光的反射不完全,而导致漏光(图11-1-3)。钻石对于刻面角度要求尤其严格。

图11-1-3

刻面型宝石角度的精确确定很重要,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宝石固有的折射率而定。JSiukankas拟定了宝石折射率与其冠部角、亭部角的经验数据范围,每种宝石刻面角度见表11-1。这些角度的正确性,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如钻石,冠部角控制冠高,冠高控制着钻石台面大小,台面越大,宽度越好,台面越小,火彩越强。亭部角度控制亭深,正确亭部能使进入钻石内部的光,发生钠反射,而使钻石产生最好的明亮度。

折射率 冠部角 亭部角

140~160 40°~50° 43°

160~200 40° 40°

200~250 30°~40° 37°~41°

表11-1 宝石的刻面角度

续表

2颜色的利用

对于有色透明宝石,除选择正确的刻面角度外,还必须将宝石最好的颜色,通过顶刻面表现出来。顶刻面的正确定位,使旋转宝石出现最理想的颜色,用防水墨水标出其位置。如宝石的颜色具有明显的分带时,加工时,将宝石的颜色条带平行放置,与顶刻面平行,从顶刻面上见不到颜色分带为佳。对颜色太浓的宝石,可利用减少角度以增加颜色的鲜明感;对颜色浅淡的宝石,可加大角度使宝石产生较浓的颜色。

3刻面型宝石的款式

刻面型最早的琢型是以八面体钻石晶体为基础;琢磨成“桌型”(图11-1-4)。

(1)玫瑰花型:这种琢型起源于16世纪前的某个时期,上部为对称排列的刻面聚成的锥形(24个三角刻面),下部为一平底。这种琢型过去曾用于大颗粒的钻石及其他许多宝石,现代仅用于小颗粒钻石、锆石和镁铝榴石中(图11-1-5)。

(2)圆多面型:这种琢型也称“钻石型”,它起源于 17 世纪由威尼斯宝石工匠(Vi-cenzio Perugzi)发展,至今仍不断改进。圆多面型可使一些刻面反射光线获得异彩,使另一些刻面的折射光线增加火彩。是因为产生最大全反射的角度,不能同时产生最大的火彩,因而理想比例的设计需要不断的修改。

图11-1-4 现代刻面型宝石琢型的起源

图11-1-5 典型的荷兰玫瑰花形(24个三角刻面)

i标准圆多面型及钻石的理想比例

标准圆多面型是钻石的理想琢型。其外形为圆形,冠部有33个刻面,亭部有24个刻面,共计57个刻面,如存在底刻面,共计58刻面。各刻面名称如图11-1-6所示。

图11-1-6 圆多面型刻面各部位名称

标准圆多面型、亭部刻面和腰棱之间的夹角非常重要。钻石亭部刻面角度约为 40°,其他宝石这个角度根据折射率而定。这种琢型的优点在于最充分地利用了钻石的高色散,从而产生高度的异彩。在不同国家,钻石的所谓“理想”角度和比例总是在变化。在欧洲最广泛接受的圆多面型建立在 W·F艾普洛博士的计算(1940)基础之上。我国钻石琢型分“上海工”和“新式工”,其中以“新式工”色散最好(图11-1-7)。

ii变形

圆多面型有许多变形,如梨形、椭圆形、橄榄形(图11-1-8)。变形(改进形)的比例由原石的形态和性质所决定。原石的形态不规则,当有突出包体存在时,琢型的形态和理想比例要有所变化。原则是以保持最大重量和最高价值为目的来进行各种宝石琢磨形态的选择。

(3)阶梯型:也称祖母绿型,因更多地用于祖母绿宝石的琢型而得名。这种琢型由一个大的顶刻面,四周拥有成排平行梯形小面组合在一起,四角常被截断,目的是易镶嵌,对宝石的损坏可能性最小(图11-1-9)。

图11-1-7 圆多面型的不同比例示意图

图11-1-8 圆钻型的变形款式

阶梯型常用于许多透明有色宝石的琢型,如红宝石、蓝宝石、红柱石、金绿宝石、堇青石、锂辉石、碧玺等。大的顶刻面能充分显示出宝石的颜色。琢型的比例,形态通常由颜色的浓度和原石晶体的形状决定。阶梯型按外形形态有长方形、拱心石形、三角形、菱形、风筝形、五角形(图11-1-10)。

(4)剪刀型:为阶梯型的改进型,呈长方形状,四周每一个梯形面由四个三角形所替代(图11-1-11)。这种琢型的优点是广泛用于有色合成尖晶石和其他低档宝石的加工,可采取机械琢磨,因眼睛不易察觉三角形刻面的不准确,缺点是亭部的底端有些光的散失。

图11-1-9 祖母绿型

图11-1-10 阶梯型的款式

图11-1-11 剪刀型琢型

(5)混合琢型:这种琢型有一个圆多面型的冠部和一个阶梯状的亭部。阶梯状亭部通常琢磨得比较深。宝石光学效应欠佳,而且镶嵌困难。斯里兰卡的宝石工匠常采用这种琢型。

钻石的每一个抛光面统称为切面。目前圆钻明亮式切割拥有57~58个切面,之间的主要差别就是在57切面的基础之上,将钻石底尖切磨成一个平面,普通的57面钻石切面如下:

 钻石冠部1个切面(台面、桌面),星刻面8个,风筝刻面(冠部主刻面)8个,上腰面16个,一共是33面。

  钻石亭部主刻面8个,下腰面16个,一共24面,这样加起来就57个刻面,如果加上钻石底尖切磨成1个平面的话,就一共58个刻面。

  完美的切面是需要技师们精湛的技艺作为支撑,这样一颗完美的闪闪发光的钻石才能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不懂可追问ilovezuan!

  钻石的台面及小刻面是平直的,没有屈曲的现象,变现威具有笔直棱的台面上发生的反射图象不变形,而仿制品或者切磨不好的钻石则会出现台面屈曲的效果。

  钻石切工的好坏判断

  1、刻面

  钻石的台面及小刻面是平直的,没有屈曲的现象,变现威具有笔直棱的台面上发生的反射图象不变形,而仿制品或者切磨不好的钻石则会出现台面屈曲的效果。

  2、棱角

  钻石的棱角是笔直而锐利的,标准圆钻形切工的钻石,三条或三条以上的棱严格的交与一点,并形成尖锐的角,而且两个小刻面也严格相交与一条棱线上。与钻石相似的仿制品,由于硬度低,切工差,往往棱角是圆滑的。

  3、腰线

  标准圆钻型钻石,其腰围经过粗磨后通常是不抛光的。这种不光滑的腰围称为“糖化”效应,“糖化”腰是钻石典型的切磨特征,表现威蜡状的反光现象。大多数仿制品则具有抛光的腰围,在显微镜下可见研磨线。

  4、抛光痕

  抛光痕是一系列几乎近与平行的细小刻划线,由于钻石的硬度高,可以形成良好的抛光,因此,在钻石刻面上大多数看不见抛光痕,但有时抛光不精致,则可见细小的抛光痕。

  以上的几点观察就能让一般的消费者自行辨别出钻石切工的好坏,切工精细的钻石发出的火彩永远光彩熠熠,而切工不好的钻石就不会有那么闪光的火彩。

  要点一:剖析钻石内部结构

  对消费者而言,要了解钻石切工的好坏,首先要知道的就是钻石结构图。每一颗钻石都由三个基本部份组成,冠部、腰部、底部 。

  冠部(crown):冠部是钻石腰部以上的梯形部份。冠部的作用,是分散进入钻石内的光线。当光线射入钻石内部会使钻石更明亮,使钻石看上去象五彩缤纷的火焰。

  腰部(girdle):腰部是环绕钻石最宽的部份,薄薄的一圈;若从钻石的侧面观察,腰围成一条线。腰部的作用,是保护钻石的边缘,防止钻石破裂,并作为宝石镶嵌的边缘。

  底部(pavilion) :也叫亭部,钻石腰部以下三角形的部份。钻石底部的作用,使通过冠部进入钻石的光线反射到眼睛。

  要点二:切工好坏可分五大等级

  根据国家规定,标准钻石切工可分为:差切工、一般切工、好切工、非常好切工、理想切工五个等级。

  1、差切工:这包含所有没有符合一般切工标准的钻石。这些钻石的切工要么深而窄,要么浅而宽,易于让光线从边部或底部逸出

  2、一般切工:代表粗糙度为 35% 的钻石切工,虽然仍属优质钻石,但是钻石反射的光线不及G级切工。

  3、好切工:代表大约25%的钻石切工。是钻石反射了大部分进入钻石内部的光。比VG级便宜的多。

  4、非常好切工:代表大约 15% 的钻石切工。可以使钻石反射出和标准等级切工的光芒,但是价格不高。

  5、理想切工:只有3%的一流高质量钻石才能达到的标准。这种切工使钻石几乎反射了所有进入钻石的光线,是一种高雅且杰出的切工。

  要点三:影响钻石切工的两大因素

  因素一:切割比例

  同样大小、同一色级、同一净度的钻石,由于切工的好坏,其价格可相差数倍之巨。钻石切工的好坏,与冠部、腰部、底部三个基本部份的切割及它们之间的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钻石的火彩度。如下图所示。

  因素二:抛光及对称

  除了钻石的宽度与深度之外,钻石抛光的质量及刻面的对称性也是影响钻石切工的重要因素。。国际上,根据钻石的抛光平整与对称程度将钻石分为ID(标准)、EX(优)、VG(很好)G(好)四个等级。抛光的等级描述了钻石表面的光滑度,对称性等级则指钻石各切面的排列。

在钻石上,一般分八大重要切工。

1、标准圆钻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钻石琢型一般都是标准圆钻型的。这种琢型共有58个小面。顶部的平面被称为台面,直径最大的部位为腰围,腰围以上为冠部,腰围以下为亭部。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2、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椭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世纪

有领结效应。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至60%,适合长形八面体的钻石原石。也因为它可以保留钻石较高的质量,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钻石

外形轮廓要求:肩部对称

3、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 也称为泪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坠形切工(Pendloque Cut) 有领结效应。

梨形切工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十分流行,历史上著名的钻石中有将近20%使用此种切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一号(Cullinan 1)。 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瑕疵的钻石原石。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尖角无缺损

4、榄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榄尖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时期

也译为马眼形切工或者舟形切工。 此种切工的钻石两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领结效应。

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尖角对称、无缺损

5、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或 混合型

起源:上世纪中期,由比利时工匠发明,此种切工被不断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

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阶梯型切工的特点,所以也可归类于混合型切工。

方形切工拥有方形或长方形外形,通常有76个刻面。但也有61个、101个刻面或144个刻面的。其中101刻面的方形明亮型切工为EFD钻石公司的注册专利切工,即公主方。

方形切工可多样化,但普遍冠部较浅,台面较大,亭部较深。

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高于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适用亭部较浅的钻坯。

尖角处和亭部刻面产生的亮度和闪烁降低了包裹体的可见度,也稍“提高”了钻石的颜色级别,并且同样重量的方形切工钻石与圆形切工钻石相比,外形显得要大15%左右。

方形的外形适合用于钻石紧密排列的无缝镶嵌,这是其他形状的钻石所无法做到的,但镶嵌时需要保护尖角。

6、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近代

钻石外形以对称得两个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钻石全深较浅,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钻石原石的,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以提高钻石净度,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

心形钻石的外形评价主要注重两侧翼瓣对称、形状饱满。

7、祖母绿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钻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外形轮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线面必须严格平行。

8、外形:矩形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

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

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777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