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云南昭通、大关、宜良、永善等县的苗族青年男女,常常以花带和抄带作为爱情的信物。苗家姑娘和小伙子结识后双方有了感情,姑娘通常送给小伙子一根用红、白、黑等色线编织成的花带,其长约三尺,宽约一寸,上绣山花图案。这花带的寓意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时小伙子也得加赠姑娘一根由自己母亲或姐妹亲手织就的线吊子。男女定情时,女方要送男方一个信物。信物是一根长五尺宽约一尺左右的抄带。对方此时回赠一把梳和一个圆镜,用以表示愿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少数民族有其特有的爱情信物,而如今爱情信物越来越广、奇特,唯一。相恋的爱人们可将自己手中的爱情信物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见证你们的爱情,共同分享浪漫。
我国向有红豆寄相思之说,自诗人王维《相思》诗后,此说更沿用不绝。但“红豆”究竟为何物,不少文人为此争论不休。郭沫若曾为此专程到南方去考察,最后在广东鼎河山考证到它名“海红豆”;又称小实孔雀树,树高可达二十余米,夏日满树银花,秋季果熟,其种子自然跃出果壳,呈朱红,形似跳动的心脏,坚不可摧。实际上,在我国大陆的贵州,台湾南部地区都产有相思树。
也许就因为它的形与质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移,才有了许多关于相思红豆的古老传说。我最喜欢下面这个版本:战国时期,宋康王霸占了韩凭之妻,恩爱至深的韩凭夫妇因此双双殉情,康王大怒,命人将二人分葬。十日后两个坟头各长出一棵大树,树枝相拥,树根相抱。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爱情,将此树叫做相思树,将其果实叫做相思红豆。红豆呈心形,颜色鲜红,没有杂色,上有心型纹路。其豆不碎、不破、久存不蛀不腐、色泽永保晶莹。就像韩凭夫妇矢志不渝的爱情。
古代青年男女把相思红豆作为珍贵的爱情信物,相互馈赠。在今天,它仍然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传达着恋人间长久不变的诺言。
无论珠宝的潮流如何演变,钻石的婚戒依然是二十世纪新娘最梦寐以求的爱情信物。目前,由戴比尔斯钻石推广中心举办的“爱的献礼,世纪婚戒展”来到上海城隍珠宝等地,一批由15世纪流传至今的古董钻戒揭开神秘的面纱,不仅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钻石加工工艺和造型,更令人们真正领略到钻石的永恒与经典。
钻石戒指第一次被用作婚约是在1477年,由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献给法国勃良地的玛丽公主作为订婚礼物!但15世纪的钻戒皆以钻石的天然结晶体镶制,也就是未经精密切割过的钻石毛坯,因此,并不如今天经过琢磨的珠宝一样闪耀,它呈八面体,像两个底部相连的金字塔,一头面朝上,造型含义如同金字塔一样,把邪恶藏于地下,让美好的爱情持久永恒!虽然当时钻 石的光芒未能完全绽放,工匠们还是用了银箔、黑、绿色雕成叶形花纹的珐琅及红宝石来衬托钻石的纯白光芒,有情人把爱情诗句刻在戒环内互赠。
一直到16世纪,钻石的磨光和切割才较为广泛地被运用,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双环婚戒,戒指有两个环,扇形般从底部的支点散开,合起来又是一枚完美无暇的戒指,正象征了婚姻合二为一的意义,指环上还刻了“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的箴言,1525年,马丁路德和加德林波娜结婚时,就佩戴了这种戒指。
踏入17世纪,戒指的款式又有了新的变化,有形状如燃着火的心,插着爱神的箭,以及用一双黄金雕刻成的小手捧着心状钻石造型的。结婚戒指多戴于大拇指上,但在婚礼时,人们仍按传统戴在无名指上, 更有浪漫的传说,即无名指的血脉直接引进心脏,即爱的所在地。
18世纪,切割工艺和镶制工艺的进一步提高使钻石更加璀璨,复杂花巧的装饰成为时尚,有的钻石镶在托高的盾形座盘上并配以浅蓝色的珐琅;有的戒指座托形似花瓶,树叶是狭长的绿宝石,以钻石镶成的花朵显得分外夺目;甚至还有在今天看来也颇有个性的字样设计,每个缀满宝石的 字母在指环上拼成赞美的词语。爱的题诗也被挪到戒环外部,同时衍生出以整只镶了一圈碎小钻石的戒指戴在同一手指上的婚戒之前,以免婚戒遗失的守护戒。
进入19世纪,非洲发现钻矿,原先象征身份的钻石为越来越多的年轻爱侣钟爱,著名的第凡尼镶制法以六支幼小的白金爪紧扣钻石,钻石的瓣面闪光程度大大增加。在款式上蛇形的钻戒十分流行,盘成圈状的蛇形意味着天长地久,就连维多利亚女王都选择它作为结婚钻戒。另外心爱人的肖像也屡屡成为了钻石包裹的核心。发展至二十世纪,人们终于计算出钻石的标准打磨角度,一颗典型的圆钻切割打磨成58个瓣面,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最佳反射效果,并演绎成卵形、橄榄形、绿柱石形和梨形等,极富想象力的各 种优美浪漫的钻戒层出不穷。在崇尚简洁,追求自然生活意趣的今天,“单颗美钻”成为最典雅的造型,钻石已不再为皇室或富贵人家所独享,普通人也极易拥有,作为永恒的爱情承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