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多年前,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空前大爆发,把庞贝城深埋于厚达数十米的火山灰中。从18世纪中叶开始,庞贝古城经发掘而重见天日,这个保存完整的古城已成为研究罗马文明和罗马艺术的最重要遗址。
罗马文明在罗马帝国初期达到古代西方世界生产力的最高水平。由于人祸天灾,所有象征罗马文明的文物古迹都已遭到相当严重的残损,惟一保存完整的却是那座在公元79年被火山灰完全埋葬了的庞贝城。
掩埋于火山灰下的古代文明
距今1900多年前,在意大利罗马东南的坎佩尼亚,有个叫做庞贝的城市。该城市建于史前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流上。这座城市西临海水湛蓝的那不勒斯湾,北靠巍峨峻峭的维苏威火山,住着20000多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奥斯肯人、希腊人、艾楚里亚人、塞尼阿姆人等多种民族居住于此。公元前89年,庞贝被划入罗马统治之下,其制度、建筑等很快就沿袭罗马的风格。由于风景秀丽,许多罗马上流人士将别墅建于此地,作为休闲场所。肥沃的土地盛产葡萄和橄榄,市场中商店林立,商业活动十分兴盛。
然而,不幸随即降临。公元63年2月的大地震给庞贝带来严重灾害。虽然不久后即进行修复,但在修复其间的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历史久远的庞贝城彻底掩埋于火山灰之下。
这天午后1点多钟,离庞贝城约10公里的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滚滚浓烟和无数火星从山顶腾空升起,剧烈的爆炸声接连不断。顷刻之间,天色昏暗,大地摇撼,连平静的那不勒斯湾也翻腾起汹涌的浪涛。那火星是被喷起的熔岩,落地时已凝固成石块。大量的石块和火山灰把火山附近的地面全都覆盖起来。接着又下起暴雨,引起了山洪暴发。山洪挟带着无数石块和火山灰形成一股巨大的泥流,向山下猛烈冲去。庞贝这座古城,就这样完全被埋在地底。
当火山猛烈爆发时,庞贝城的居民大部分逃离了这座城市,但是也有一些人没有来得及撤离,新的地质学证据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很多藏在屋中幸免于最初剧烈“浮石暴”的居民,不料竟会在屋内死于几小时后猛烈袭来的火山灰和浮石。
关于庞贝城的最后一天,当时住在此地的罗马执政官兼演说家小普林尼,在寄给罗马历史学家泰西塔斯的两封信中有详细描述。当时小普林尼住在那不勒斯湾入口处的小镇密塞努姆,他的母亲最先在维苏威山项上空发现形状异常巨大的云块。老普林尼发现情况不对,为拯救灾民立即率领罗马战船驶向维苏威山麓,但却因吸进毒性火山气体而殉职。小普林尼则与母亲以载货马车逃离市区,马车虽在平坦道路行走,但还是不停摇晃,火山灰一直从天降下,又黑又厚的浓雾一直在后追赶着母子俩。
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结果,是在庞贝城堆积了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砾,而毒性很强的火山气体弥漫城内,死亡人数估计达2000人左右。最后,火山灰和火山砾堆积了3~4米,掩埋了整座庞贝城。
经过很长时间,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后,呈空心状态残留在火山灰中。考古学家把石膏液灌进这种模型,再现了受难者临终时各种痛苦的姿态和神情:许多人用手掩面,一个母亲紧抱哭泣的孩子,不少人趴在墙脚处挖洞……
重见天日的庞贝城
埋没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城,直到16世纪末才又重见天日。1592年,一位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西南8公里处修筑水渠时,从地下挖出了一些古罗马的钱币,以及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1748年,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一块石块,上面刻有“庞贝”字样。1861年,费奥列尔里奉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二世之命,正式开始大规模的挖掘工作。经过200多年断断续续的挖掘,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古城已经有五分之四重见天日。现在,人们可以像当年进入庞贝城一样,漫步在宽敞平坦的大街上,领略这座古城的风光。
挖出的庞贝城由每边大约2公里的石砌城墙围绕,设有7个城门。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个长方形的公共广场四周,周围设有神庙、公共市场、市政办公厅等建筑物。这里是庞贝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中心。广场的东南方是庞贝城官府的所在地,广场的东北方则是商场。从挖掘出来的情况看,当时这里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生意非常兴隆。所有的街道均经铺设,马路和人行道分开,每个十字路口设有公用沟渠的取水场,沟渠可能普及到每个家庭,现在可以发现沟渠用的铅管。另外还有公共浴池、体育馆和大小两座剧场,街市东边则有可容纳1万多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
随着开挖工作的进行,人们还发现:有面包店烤炉刚烘焙完成的面包,小酒馆酒壶中尚有残存的葡萄酒,桌上散乱着铜钱。当火山爆发时,城内约2000人所处的地方恰巧有空隙藏身,因而没有立即被砸死、压死,可是被尘埃封住,无法逃出。经过很长时间,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后,呈空心状态残留在火山灰中。考古学家把石膏液灌进这种模型,再现了受难者临终时各种痛苦的姿态和神情:许多人用手掩面,一个母亲紧抱哭泣的孩子,不少人趴在墙脚处挖洞……
庞贝城的遗迹保持着当时十分繁荣的景象,这对研究古罗马人都市生活状况的人来说,无疑是相当珍贵的。
在地下沉睡了1500多年之后,从18世纪开始,艰苦的发掘工作使大量充斥着壁画、瓦片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房屋重见天日。考古学家甚至通过遗留在火山灰和浮石中庞贝古居民的尸体腔体,铸造出了大部分的受害人。根据最近以及从前发掘得出的地质学证据,使我们得以了解其中一些人的悲惨结局。
线索来自一条被遗漏的小径上分层堆积的火山沉积物。这种沉积物非常珍贵,因为以前的发掘者通常将它们清理干净以便获得埋藏在下面的手工制品。那不勒斯FedericoII大学以及Soprintendenza庞贝考古学所的研究人员对这些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同时其他研究人员还拍摄了庞贝城墙外全部火山灰的图像。通过将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与关于小径两边两座房屋的详细发掘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小组认为这两所房屋地面上的几具尸体位于具有爆发最初阶段特征的浮石层的上部。这些死者可能在经历了所谓的污染性坠尘阶段后进入屋中寻求庇护,但是由于上面的屋顶遭到毁坏,当火山灰以及浮石进入屋内后纷纷窒息而亡。
研究人员推断这种现象可能遍及整个庞贝城,他们估计大约有38%的居民在第一阶段的污染性坠尘中丧命,其中大部分人死在坍塌的房屋中。在这轮爆发中幸存下来的人很可能在随后漂浮而至的火山灰中窒息身亡,这其中有一半死于房中,一半死于户外。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学院的古典文学艺术研究人员Cynthia Damon说,通过“对不同死亡原因的痛苦细节进行重建”,人们有可能比以前找到“更加详细的”有关庞贝死亡者的记录,这种信息对于生活在火山周围的社区进行危险评估非常重要。
硕果仅存的庞贝广场
当时意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空前大爆发,把庞贝城及其附近几个小镇深埋于厚达数十米的火山灰中,反而使这些2000年前的城镇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从18世纪中叶开始,庞贝古城经发掘而重见天日,成为研究罗马文明和罗马艺术的最重要遗址。
当其被埋没之时,这一带正是罗马首都以南相当繁荣的旅游避暑胜地,城内外豪华别墅甚多,公共设施亦很齐备,城内的会堂、广场、神庙、剧场、浴池、市集、凯旋门等皆有一定规模,其艺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比之首都罗马亦不逊色。尤为可贵的是,像壁画之类古代极难保存的文物,在庞贝却有大量的、几乎是完好如初的遗存,成为人们研究西方古典绘画的最重要资料。
庞贝被毁之前约100年(公元前27年),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以帝制取代共和制,建立了名副其实的帝国。帝国政府制定的一个重要政策,就是致力于罗马城的建设,要把罗马建为世界之都,辉煌富丽超过古代任何城市,同时要求行省各城市无论大小都以罗马为榜样大兴土木,以市政建设显示帝国的富强与繁荣。奥古斯都之后百余年间,罗马果然成为古代世界最大都市,拥有人口120万。正如奥古斯都所说,他把砖土的罗马变成了大理石的罗马。其后三朝10余位皇帝更是不遗余力互相攀比,建筑愈见宏伟豪华。
庞贝这个旅游消闲胜地人口不过数万,也在这种时代风气之下建设得相当壮观,令所有在其废墟上参观的后人赞叹不已。在庞贝古城中心的庞贝广场上,我们可从其比较完整的遗迹中依稀看见其追慕首都罗马广场的风韵。这个长方形的广场长约142米,宽约38米,四周环以柱廊,按数万人口的小城而论是颇具规模了。广场北面建有罗马三大主神――天帝朱庇特、天后朱诺和智慧女神密涅瓦之庙,西建阿波罗神庙,东边还有众多宗教建筑以及一座专供毛织业商会使用的楼房,南边则是市政公署和供法庭、商贾使用的大会堂。
在庞贝城众多民宅和别墅的壁画中,我们还发现了几幅具体描写这个城市引为骄傲的广场的图画,有的表现市民在阅读广场中名人雕像前的市政通告牌或广告牌,有的描写商贾小贩在广场柱廊中做交易活动……仅以这种广场建筑为例,我们就可想见庞贝的古迹文物反映的罗马文明成就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广场以外,庞贝的剧场、赛车场、角斗场、浴场(包括冷水、温水、热水多种浴池和休息厅、阅览室与健身房的公共俱乐部式的大场馆)也都有着类似的意义,更不必说它数以千百计的商店、民宅、别墅中,从柜台到厅堂,从厨房到卧室,从宴席到花园等无数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遗物所传达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了。
罗马古典绘画的真相在近代人士眼中显得迷雾重重,而庞贝壁画的出土使这种状况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在火山灰掩埋的墙壁上,墙面壁画反而有相当部分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不仅比较完整,而且色彩鲜艳,可以让人们清晰审视2000年前的真迹。
迷人的庞贝壁画
庞贝壁画非常值得一提,自文艺复兴以来,古典的也就是希腊罗马的绘画艺术,一直是学术界非常关心又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因为直到庞贝壁画的出土,古典壁画遗物几乎无一留存,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希腊陶瓶上的图画。然而,无论是希腊人还是罗马人,都喜欢谈论当时以壁画为主的绘画艺术的昌盛,似乎其水平并不亚于同时代的雕刻。古典雕刻由于有较多遗物传世,其辉煌成就已是有目共睹。相比之下,古典绘画的真相在近代人士眼中显得迷雾重重,而庞贝壁画的出土使这种状况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在火山灰掩埋的墙壁上,墙面壁画反而有相当部分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不仅比较完整,而且色彩鲜艳,可以让人们清晰审视2000年前的真迹。庞贝壁画中有不少仿自希腊名画,有些画师也来自希腊,因此它成为我们了解希腊绘画的一个重要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庞贝壁画较全面地反映了罗马绘画在其鼎盛时期的成就。从庞贝成为一个旅游名城到它毁灭为止的两三百年间,其壁画经历了一个首先仿效希腊而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正好反映了罗马文化以学习希腊开始而又有创造发展的总的历史轨迹。自其出土以来,近现代学者们经过长期整理、研究,已将庞贝壁画约3个世纪的发展总结为先后相继但同时也有交错的四种风格,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风格。
一般而言,第一种风格流行于公元前2世纪,完全仿希腊墙面装饰而以彩绘在墙上画出大理石纹样的镶板贴面,故亦有“贴面风格”之称,但严格地讲它还算不上绘画艺术而只是彩色墙面装饰。到公元前1世纪中期,第二种风格流行起来,它就很有罗马特色了,它是罗马本土流行的风景画和罗马人喜欢的“墙上开窗、远眺风光”的别墅景观的新创,可能还和庞贝作为一个别墅众多的休闲度假胜地的环境有关。它喜欢用古典建筑的柱廊结构作画框分割墙面,然后在框内画房屋楼宇、高台亭阁等,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开始有近似透视法的表现,建筑细部精确真实,所以又称为“建筑风格”。但第二种风格也有不画亭台楼阁而在柱廊式画框中表现人物活动的,形象典雅庄重,并有回旋上下、左右生风的动感,表明罗马绘画艺术已臻于成熟。到奥古斯都之时和公元1世纪初,第二种风格又转化为第三种风格,讲究在清纯纤巧之中力求装饰的典雅精致,故有“装饰风格”之称。画中的建筑物在华丽壮观之余又纤细精巧如金银工艺品,还喜欢在一大片深色墙面上画以小幅浅色高光的梦幻似的风景,这是奥古斯都以来豪华富丽的帝国气派的一种反映。第四种风格流行于公元1世纪中叶,在庞贝地区则终止于公元79年,它标志着罗马绘画的最高水平而有集大成的意义。它把以前的各种壁画风格综合汇集起来,也称“综合风格”,兼收第二种风格的开阔与第三种风格的雅致,同时又不断创新,构图讲究旁逸斜出,画面力求色彩缤纷,远近表现更为精到,人物形象则有高贵伟岸的气质。不言而喻,第四种风格的作品是庞贝壁画遗存中最精美的。由于它的制作集中于庞贝被毁之前的二三十年间,有的甚至是火山爆发当年完成的,所以按留存机会而论也是数量最多的。
庞贝壁画的内容侧重反映社会生活情景,举凡城市风光、广场景致、工艺活动(以小爱神充当各行业的劳动者,诙谐有趣,是庞贝壁画一绝)、戏剧角色、酒宴情况、花园、港湾、食桌、文具等,都表现得很有情致,还有五、六幅神话题材的人物画,皆不乏迷人的光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马文明罕有匹敌的高度成就。
现代考古学家已在罗马帝国的辖区内发现了中国丝绸的踪迹,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
丝绸之路通大秦的见证
在庞贝城中一间很普通的房屋(可能是一个小货栈)里,人们发现了一尊很珍贵的小雕像――印度女神拉克丝密之像,这间房屋也就被称为“印度雕像之屋”。它以象牙制成,高245厘米,裸体而有手镯、脚环、项链、金冠等珠宝饰物,显出这位印度美神的秀丽高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罗马与东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从上述我国史书称罗马为“大秦”一事已可看到,罗马和包括印度、中国在内的东方大国的接触交往是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就实物而论,庞贝有此印度女神之像出土,据说北欧的丹麦等地还发现了印度佛像;而在印度半岛上,近年在其东海岸本迪治利城附近的阿里卡梅杜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大量的意大利阿列蒂内陶器和罗马帝国的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
罗马与印度如此,那么罗马与中国的贸易与文化联系,则可用一件世界级的宝物――丝绸作表证。尽管在罗马土地上极难有经历2000年之久的中国丝绸遗物,但现代考古学家已在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的商业重镇如帕尔米拉等地发现了中国丝绸的踪迹,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当然,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已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所以我们喜欢把那条连接中国和罗马的古代世界最长也最重要的商路称为“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通大秦”成为中西交通史上最重要的话题。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罗马最著名的博物学者老普林尼,不仅因为他的巨著《自然史》中留下了一段中国丝绸畅销罗马的经典记述,还因为他的去世和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与庞贝的毁灭直接相关。原来在公元79年那次大灾难中,普林尼正担任包括庞贝在内的意大利西海岸的海军提督。火山大爆发后,他为抢救灾民和作科学考察而冒险奔赴庞贝等地,终于以身殉职。有了这段历史,我们今天谈他在《自然史》有关丝绸和中国本土的记述就会有更多感触了。
早在罗马之前,中国丝绸已通过中亚、波斯而运入希腊,或由海路绕印度洋而入地中海,希腊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到罗马帝国之时,丝绸已是价逾黄金的宝货,帝王显贵必用丝绸以示高贵,所以普林尼说:“(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湿之于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夫人娇媛,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运至西端,故极其辛苦。赛里斯人举止温厚,然少与人接触,贸易皆待他人之来,而绝不求售也。”尽管他在文中说丝产于树上,是将丝蚕与其食物之源桑树混为一谈,是个可以原谅的错误,他却已认识到中国――赛里斯国和罗马帝国是位于欧亚大陆(他所说的“地球”)的东西两端。除了丝绸的极其珍贵而外,他还着重提到中国人“举止温厚”,这就与前述《后汉书》称罗马人“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有异口同声之妙了。
先,黄金具有经济安全性。黄金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保证了其永不变质,这是外汇储备唯一可以保证始终如一的资产。 其次,黄金能够满足意外需求。尽管可能性很低,但人们还是可能遇到一些具有严重破坏力的事情,比方说战争或者是通胀过高,这些会给主权债券造成严重影响,或者导致国家分裂。作为全球公认的最后支付方式,黄金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机制。同时,它还可以应用于国际间的抵押活动。 第三,黄金能给人带来信心。虽然黄金已经退出了支持货币流通的时代,不过它仍然能够给货币在国际上增添信心。 最后,黄金能将风险分散。关于这一点,央行们比其他类型的投资者更为看重。很多研究显示,将黄金纳入投资组合对央行来说可以大幅削减资产的波动性。
明朝万历皇帝的墓有被挖掘。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1966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就是定陵了,它之所以遭受许多磨难,原因前面我也做了一些讲述。那么这座皇帝的地下宫殿,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一下震惊了全世界。定陵,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惟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陵墓的主人是一个神秘的皇帝,他在紫禁城中度过了30年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长眠于这一座更加封闭的地下宫殿。人们都想知道在这个神秘的地下皇宫中到底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会向世人传递什么样惊人的信息?
在古老幽深的地下玄宫,面对三口复制的朱红色棺椁,仍觉一团团迷雾在心中升腾,冥冥之中似有一种声音在向世间诉说着什么,如泣如诉,如悲如哭。
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使这座宏伟瑰丽的皇帝陵寝,如同它那地下玄宫存放的青铜器一样,蒙上了一层难以辨认的绿锈。而陵墓主人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更像一个谜团久久地困惑着无数学者,大家至今也不会明白,一个青年时代颇有大志的皇帝何以在刚刚步入黄金时期就为自己修筑陵墓?一个皇帝对一个女人的爱何以近四十年始终不渝,以至为她引起的“国本之争”,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这个皇帝又何以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使大明帝国江河日下,几乎伴同他一起走进了坟墓?
还是先来看一下这座陵墓吧。在明楼的**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坟头,称为宝顶,宝顶下就是地宫了。
穿过长长的前殿进入中殿,摆放在中殿内的座椅在黑暗中浮现出来,这些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龙的图案,仍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它们的主人却早已是死去的灵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