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定证书的珠宝不一定是真的,因为证书可以伪造的。由于鉴定物品的材质不同,所需呈现的鉴定信息也会有所差别,再加上鉴定机构不同,因此,珠宝玉石的鉴定证书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格式。但一般来说,鉴定证书都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内容。 "首先:标志(证书也要看标志)
我们可以通过证书上的标志确认出具证书的检测机构获准的是那些专门的资质认证,一般证书上会出现的标志有:“CMA”
“CMA” 是中国计量认证/认可(China Metrology Accreitation)的英文缩写。它是根据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由省级以上计量行政部门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的认证及评价。该标志仅指该机构是通过计量认证评审的单位,是任何出具珠宝鉴定证书的单位都要具备的资质。有“CMA”标记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外观描述(查模观样)
接下来是确认选购的珠宝玉石是否和证书所描述的样品一致,包括:样品的照片、标签上的重量和证书上的重量、饰品的外观与描述是否一一对应。
照片是区分不同珠宝玉石的直接证据,鉴定证书照片清晰准确,会大大增加伪造的难度。但是有些情况下,由于珠宝首饰款式雷同,照片特征相似,难以区分。这种时候,正确的重量就是另外一个可以验证的数据。除了照片和重量,鉴定证书还会提供一些有特色的外观特点,例如玉器的糖色,手镯的手寸等等。
第三步:检测内容
这一步应该是我们关心的检测内容,并且要知道证书上哪些内容。
镶嵌钻石分级证书:应关注的是钻石的颜色级别和净度级别,有些证书上还有钻石切工比例。
贵金属饰品纯度检验证书:当然是贵金属的种类及其含量。
珠宝玉石鉴定证书:检验结论。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珠宝玉石不再标明“”二字,而经过人工处理或是人工合成的宝石要明示,如:结论为“红宝石”,说明这颗红宝石为产出;“红宝石(处理)”是注明了具体的处理方法,表明这颗红宝石为宝石,但为其外观经过了某种方法的人工处理;“合成红宝石”则表示非产出红宝石,而是纯人工的实验室合成品了。
“备注”栏:一般检测过程中碰到一些相对特殊状态的样品,都会在备注上加以解释注明。例如和田玉的鉴定证书中,一旦涉及到表面处理的情况,则会在备注中注明具体的处理方式。
第四步:公章或检验标识
为防止鉴定机构证书被假冒,鉴定证书上须盖有单位公章,红色公章作为检验标识,往往不是与证书一体印刷的,是检验后加盖。
现今一些大的鉴定机更是进行重重防伪,比如新疆岩矿宝玉石质检站在2007年启用的新版证书中,还新增上网查询功能。查询时需要输入批量验证码和企业验证码,让消费者可用便捷的方式进行核实,在网上查询了解所购珠宝玉石的相关信息。"
1、天然玉石:指由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2、天然玉石分类:按照行业习惯,以材料的价值、硬度、工艺特点等将玉石分为商档玉石、中低档玉石和雕刻石等几大类:
(1)高档玉石:摩氏硬度一般在6-7之间。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档玉石品种仅有翡翠和软玉。
(2)中低档玉石:摩氏硬度一般在4-6之间。主要品种有:玛瑙、石英岩、青金石、岫玉等。
(3)雕刻石:摩氏硬度一般小于4。主要品种有:图章石(如寿山石、鸡血石、青田玉石等)、砚石和装饰石。其中少数品种价值很高,如:田黄、鸡血石等。
3、玉石真假的辨别方法:
由于玉石的种类太多,每一种玉石真假都有专业的、不同的辨别方法。所以楼主提出的这个内容,太泛,完全都可以编成一本书。现以高档玉石当中的翡翠成品为例,给楼主讲讲真假的识别方法。
(1)定义不同:按“是否经过人工处理”来进行划分的话,可分为“A、B、C、B+C货”4个级别,其具体的定义如下:
天然翡翠,称A货;
人工漂白、充填注胶处理,称B货;
经染色处理,称C货;
如果同时存在漂白、充填处理和染色处理,称B+C货;
B、C、B+C均称为人工处理后的翡翠,不是天然翡翠,对身体有害。可目前一些不良商家,对不懂珠宝知识的消费者解释为“积压处理”、“降价处理”等。
翡翠只有纯天然A货才能达到“人养玉、玉养人”的功效,“B、C、B+C”不但没有上述功效,还因酸洗或人工添加化学元素等对身体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2)凭肉眼迅速鉴别翡翠A、B、C、B+C货的简单鉴别方法:
[1]鉴定证书
A:无论国检、省检,鉴定结果为“俗称A货”。
B、C、B+C:鉴定中心一般不出鉴定证书;若有证书,鉴定结果为“处理”。
[2]颜色
A:分布不均,伴有色根。绿色为铁所致,总会残留一些黑色小点和褐色铁质痕迹。
B:颜色一般显得鲜艳,不太自然;颜色分布无层次感;有时会让人感到带有黄气。
C:呈网脉状分布于裂纹或颗粒之间,色呈丝网状。没有色根、铁迹、绿色变淡。
B+C:颜色沿矿物颗粒之间间隙分布,呈丝瓜瓤结构;有平等细丝状的绿色;色形的边界模糊不清。
[3]结构
A:不同品级翡翠其结构不同。高档翡翠:纤维状、细腻,肉眼和放大镜都无法看到,透明度好;中低档翡翠:粒状,肉眼可见近圆形晶体矿物或者是白云朵状的小斑点(石花),有时可见结构粗的翠性。
B: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见内部纵横交织的裂隙;在反射光下,表面溶蚀凹坑或蛛网状网纹清晰可见。
C:结构疏松,颜色沿裂缝或石纹生长。
B+C:结合B 、C特征。
[4]光泽
A:呈带油感的玻璃光泽,当转动成品时,表面的反光点快速移动,晶莹而灵活。
B:具有树脂光泽或蜡状光泽,用10倍放大镜贴近观察,有时在表面见到半透明的乳白色堆积物。
C:具有树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B+C:具有树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5]重量:
A:密度为333g/cm3左右。用手掂量,有“打手”的感觉。
B、C、B+C:密度较A货低。用手掂量,较A货重量减轻。
6、手感及声韵(声音主要用于鉴别手镯):
A:手摸时将其贴于脸上或置于手背上有冰凉之感,反复顺摸会有沾水的涩感;对碰时,均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B、C、B+C:表面反复摸、擦,就像摸玻璃一样温滑,没有A货的湿涩感;轻微撞击,声音发闷,声音沙哑。
1、看检测机构的CMA、CAL或CNAS等认证标志,CMA一定要出现。
2、证书中包含被检珠宝的照片、名称、颜色、净度、重量、密度和折射率等内容。其中,我们可以自己判断照片、重量、外观描述是否与实物相符,防止商家用真证书、但将产品调包的情况,证书上通常会带有钢印,正规证书的钢印较深,印迹明确而清晰,另外,证书上要有鉴定者和校核者两位的签名。
3、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有的商家挂羊头卖狗肉,用真证书假珠宝,这需要仔细核对下证书上面的照片和所购买的珠宝首饰是否长得一样,再称量一下总的重量(电子称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如果所有的都一样,那放心吧,证书是真的,那么珠宝首饰也是真的了。
4、通过官网、短信、扫二维码等方式查询也是重要的方法。当然,现在大大小小的鉴定机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查询系统,不是能查到的就靠谱。查询只能够确定证书是否真的出自宣称的权威机构。
5、珠宝收藏爱好者绝不能简单地依赖鉴定证书。权威机构所开的证书也并不能完全说明珠宝的市场价值。不值钱的珠宝就算带着正规证书,也依然不值钱。尤其是玉石类珠宝一向十分注重产地“身世”,比如和田料、青海料、俄料、韩料都可以笼统地称为“和田玉”,但是价格差距很大,鉴定证书恰恰无法证明其产地。
扩展资料
证书GIA
来自美国宝石学院的钻石鉴定证明,国际上著名的钻石鉴定机构,钻石的腰棱部有和证书一致的激光编码,在官方网站上也可以查询。美国宝石学院(GIA)于1931年在洛杉矶成立。它创立并提出了国际分级体系。
总部座落于洛杉矶。学院在钻石分级和宝石鉴定方面为世界所信赖,以其在宝玉石知识和专家地位而闻名。事实上,GIA钻石分级报告和GIA钻石处理被认为是世界第一的宝石证书。各种大小的钻石都从世界各个角落送到学院来进行分析分级。
美国宝石学院的突破性研究及其本身的教育、实验和设备开发过程几乎就是珠宝工业成长的编年史。自从1953年,当 Richard T Liddicoat创立并推广的这一国际钻石分级体系到现今的这个作为世界上最受敬重和最具权威的钻石分级和鉴定的美国钻石分级学院。
GIA通过发现、传授以及应用宝石学知识,来确保珠宝钻石的公信力。
参考资料:
1证书上必须印有该机构的****。在证书背面,除了本机构具备的资质外,还必须有本认可机构的名称、联系电话、地址、网址等详细信息。2证书上必须印有该机构的资质。有五种认证:加州大学,CMA,CNAL,CNAS和ICLAMRA。其中,标注“CMA”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和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标识只是表示该机构是通过计量认证审查的单位,是任何出具珠宝鉴定证书的单位必须具备的资质。3证书必须有检查员的签名。4证书上的鉴定内容全面详细。5证书上的识别项目必须由机器打印。国家鉴定证书强制要求机器打印,手工填写的鉴定证书没有参考价值。如果一份鉴定证书具备以上五项信息,那么该证书更具权威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