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珍珠之皇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皇太后之物品|
圣尊九五之尊玺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皇上之物品、人人都想得到、得到此玺、就可当上皇上|
圣尊御蓝夜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蓝夜玉佩、皇后之物品、|
圣尊御紫檀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紫檀玉佩、东宫尊妃之物品、、|
圣尊御青溪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青溪玉佩、东宫尊妃之物品、、|
圣尊御银希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银希玉佩、皇贵妃之物品、|
圣尊御粉絮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粉絮玉佩、皇贵妃之物品、|
圣尊蓝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蓝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圣尊紫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紫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圣尊青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青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圣尊银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银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冰雪水晶玻璃球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玻璃球、赐于对象:任意|
圣尊银玉珊瑚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南海珊瑚珠、赐于对象:任意|
水晶蓝晶御凤钗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凤钗中的蓝晶御凤钗、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水晶紫晶御凤钗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凤钗中的紫晶御凤钗、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水晶银晶御凤钗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凤钗中的银晶御凤钗、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琏沐兰亭御茫簪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茫簪、赐于对象:任意|
尊蓝夜水晶玉镯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玉镯的蓝夜水晶玉镯、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尊紫檀水晶玉镯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玉镯的紫檀水晶玉镯、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尊银希水晶玉镯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玉镯的紫檀水晶玉镯、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白青玉钻石项链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白青玉钻石戒指是一套的、赐于对象、妃子|
白青玉钻石戒指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白青玉钻石项链是一套的、赐于对象、妃子|
粉絮幻幽穆耳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幻幽穆耳坠的粉絮幻幽穆耳坠、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青曦幻幽穆耳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幻幽穆耳坠的青曦幻幽穆耳坠、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墨研静雨倩玥钻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静雨倩玥钻的墨研静雨倩玥钻、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蓝御静雨倩玥钻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静雨倩玥钻的蓝御静雨倩玥钻、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洛羽紫檀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紫檀香中的极品、赐于对象:任意|
羽浴红颜伞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红颜伞、赐于对象:任意|
翠绿莎纯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莎纯裙、赐于对象:格格|
蓝语芊纱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芊纱裙、赐于对象:格格|
白御寞炎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寞炎裙、赐于对象:妃子|
紫燕纷月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纷月裙、赐于对象:妃子|
岚媛蓝色水雾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雾裙、赐于对象:任意|
岚媛青绿百褶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百褶裙、赐于对象:任意|
莫弦至御琴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琴、赐于对象:任意|
莫佩至御剑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紫星蝶御剑配成一对、赐于对象:驸马|
紫星蝶御剑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莫佩至御剑配成一对、赐于对象:公主|
--银镀金嵌珠双龙点翠条(拥有者可与太后平起平坐)
--金镶珠石云蝠簪(拥有者可与长公主平起平坐)
--金镶青金石金约(拥有者可与皇后平起平坐)
--金錾花双喜扁方(拥有者可与侧皇后平起平坐)
--嵌宝石白玉扁方(拥有者可与中、西、南、北、东宫平起平坐)
--翠镶碧玺花扁方(拥有者可与皇贵妃平起平坐)
--金镶珠镂空扁方(拥有者可与公主平起平坐)
--玳瑁镶珠石珊瑚松鼠葡萄扁方(拥有者可与贵妃平起平坐)
--锏镀金凤簪(拥有者可与妃子平起平坐)
--圣尊翡翠珍珠项链(赐予太后,这是用民间最好的翡翠和珍珠铸造而成,宫中圣物)
--龙舞凤祥令(赐予太后,见这个牌子就如见先皇,宫中圣物)
--皇后夏朝冠(赐予皇后、宫中圣物)
--锏镀金凤簪(赐予皇后、宫中圣物)
--衣裳:
--金银丝鸾鸟朝凤绣纹朝服、
--梅花纹纱袍、
--娟纱金丝绣花长裙、
--丝绸罩衣、
--菊纹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云锦宫装、
赐予皇后
--翠纹织锦羽缎斗篷、
--缕金挑线纱裙、
--银纹绣百蝶度花裙、
--撒花烟罗衫、
--百花曳地裙、
--云纹绉纱袍、
--藕丝琵琶衿上裳、
--紫绡翠纹裙、
--软毛织锦披风、
--织锦镶毛斗篷、
--素绒绣花袄、
--捻金银丝线滑丝锦被
--刺绣妆花裙、
--薄罗长袍、
--勾勒宝相花纹服、
(赐予侧皇后)
--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
--宫缎素雪绢裙、
--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
--琵琶襟上衣、
--云雁细锦衣、
--弹花暗纹锦服、
--妆缎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晕春锦长衣、
--对襟羽纱衣裳、
--八团喜相逢厚锦镶银鼠皮披风、
--云霏妆花缎织彩百花飞蝶锦衣、
--织锦皮毛斗篷、
(以上赐予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娘娘)
--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锦衣、
--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
--暗花细丝褶缎裙、
--金丝织锦礼服、
--烟云蝴蝶裙、
--撒花纯面百褶裙、
--苏绣月华锦衫、
--四喜如意云纹锦锻、
--挑丝双窠云雁装、
--碧霞云纹霞帔、
--翡翠撒花洋绉裙、
--镂金百蝶穿花云锦袄、
--乌金云绣衫、
--蝶戏水仙裙衫、
--软银轻罗百合裙、
(赐予皇贵妃)
--金镶珠石蝴蝶簪
--金镶珠宝蝴蝶簪
--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簪
--银镀金嵌宝玉蟹簪
--嵌珠珊瑚蝙蝠花簪
--银镀金嵌宝蝴蝶簪
--银镀金穿珠点翠花簪
--金镶珠宝蟾簪
--金镶珠宝半翅蝶簪
(赐予夫人)
--漩涡纹纱绣裙、
--如意云纹衫、
--流彩飞花蹙金翚翟袆衣、
--乳云纱对襟衣衫、
--绣刻丝瑞草云雁广袖双丝绫鸾衣、
--缎地绣花百蝶裙、
--如意缎绣五彩祥云朝服、
--缎绣氅衣、
--五彩缂丝衫、
--立式水纹八宝立水裙、
--缎织掐花对襟外裳、
--盘金彩绣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凤尾裙、
--金丝白纹昙花雨丝锦裙、
--牡丹凤凰纹浣花锦衫、
(赐予贵妃)
--散花百褶裙、
--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
--白玉兰散花纱衣、
--牡丹薄水烟逶迤拖地长裙、
--古烟纹碧霞罗衣、
--散花如意云烟裙、
--烟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娇纱裙、
--桃花云雾烟罗衫、
--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
--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
(赐予妃)
纯黑水晶参银发簪
黑珍珠吊坠参银
纯黑水晶吊坠
黑珍珠吊坠
纯水晶吊坠
纯紫水晶吊坠
纯蓝水晶吊坠
纯黄水晶吊坠
珍珠吊坠
白珍珠吊坠
紫珍珠吊坠
一般水晶耳坠
一般珍珠耳坠
银累丝耳坠
素银耳坠
金丝八宝攒珠髻
朝阳五凤挂珠钗
白玉压鬓簪
珊瑚扁方素簪
赤金盘螭巊珞圈
紫玉芙蓉耳铛
绿宝石方扁镯
玛瑙银圆镯
白玉鱼指环
珊瑚银戒指
玛瑙福寿护甲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翡翠撒花洋绉裙红绫袄
银红撒花大袄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
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红地彩织龟背如意团花锦开氅
白地云水金龙妆花缎女披
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
青缎掐牙背心
青缎粉底小朝靴
幽灵诗集
幽灵武集
制作自传书
幽灵自出书
幽灵自出画
制作自画像
诱人睡火莲
清雅百合
冰清玉兰
玉洁郁金香
绚丽月季
可人水芝
娇艳蔷薇
轻盈月桂
热情凤尾
清凉紫罗兰
优美鸢尾
安详青兰
动人水仙
暖心海紫苑
高傲紫杉
迷人熏衣草
温柔的铃兰
热烈的玫瑰
刚刚失恋的小枫,当然不可能那么快就摆脱对顾剑的心意了,她刷马的时候,一看到顾剑正在和胡啸商量他们这对人马的行进路线呢,就忍不住停了下来,只顾着呆呆地看自己的心上人去了。
小枫可是西州的嫡公主,平时有很多侍女服侍的,她都亲自给自己的小红马刷拭马毛,一是因为小枫可是马背上长大的小公主,她和自己的小红马最亲了,她还把自己小红马的鬃毛编成俏生生的小辫子呢;二就是因为小枫她并不是娇滴滴的中原大家闺秀,她自由自在,自理能力也很强,所以,她才能自己纵马从赫失身边离开,千里迢迢地去找丹蚩王帐,她才能和阿渡从东宫逃走,受尽辛苦,一路逃到玉门关,回到西州。试问,瑟瑟、永宁、洛熙有这样的本事吗?
可惜的是,在嫁给李承鄞以后,小枫就基本上不骑马了,让我很遗憾,因为马背上的小枫才是她最张扬灵动的模样啊!书枫曾经在万年县衙被裴照相救后,骑了一会儿裴照的那匹良驹,还和裴照一起去米罗那里饮酒;剧枫出门,大多坐车,除了她与李承鄞二世重逢那一次,她坐在马背上,还有就是她男扮女装带着李承鄞去鸣玉坊那一次。
和书枫相比,书鄞是有时骑马有时坐车的。原著小说里,李承鄞与小枫第一次一起进宫,就是为了绪娘流产的事,那个时候的书鄞,戴进德冠,九琪,加金饰,着常服。虽然他表面上瞧都没瞧小枫一眼,但还是和小枫坐了同样一辆辇车,暗示了书鄞对小枫的心意。后来,小枫带李承鄞去鸣玉坊,二人是并辔而行,再次暗示书鄞对小枫的心意。再后来,小枫告诉李承鄞顾小五的事,二人决裂,他们再入宫参加皇帝的万寿节的时候,就变成李承鄞骑马,小枫坐车了。李承鄞当然是渴望亲近小枫的,但他刚刚做出那样勉强小枫的混账事,让本来身体就不大好的小枫又伤上加伤,他是不敢去触这个霉头的。结果小枫竟然把阿满要过来给他做侧妃,让骑在马上的李承鄞在回东宫的路上生了好大的一场闷气,当着所有人的面不管不顾地把小枫扛进了丽正殿,这可真不像那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太子做出来的事。
那么,李承鄞他究竟知不知道小枫喜欢骑马呢?他当然知道了。在作家新写的番外里,李承鄞初见薛暮昭的时候,就是在刷马。在和薛暮昭说到他与他的妻子分别多久的时候,李承鄞叹道,“七年了。”他伸手抚摸马背鬃毛,“这匹马,是她娘家送来的小马驹,这马儿都已经七岁了。”作家在这里,暗示蒙骗自己小枫是回西州去的李承鄞,一直把从西州来的这匹小马驹当做是他与小枫唯一的牵连,他亲手给这匹马刷马,修马掌,笑它跑得急差点跌跤,对它诉说自己心事,还把这匹小红马惯得动不动就撅蹄子(这样的小红马是不是特别像李承鄞期待小枫成为的样子呢?),可不就是代表着他对小枫的情意吗?在李承鄞心中,他的挚爱,也是这样对待这样的小红马的啊!
顾小五来取水,看到这样呆愣愣的小枫,立刻掀起水来淋了小枫一身。小枫冷不丁地被淋一身水,还觉得奇怪呢,道,“你干什么?!”
顾小五淋水的举动,当然是故意的,我甚至觉得,他到小枫下游去取水这个举动,也是故意的。顾小五一定知道小枫刚刚偷偷哭过这件事,他不由自主地想要到小枫身边去,看小枫怎么样了,逗小枫开心,这些全都暗示了小五对小枫的心意。
顾小五道,“公主,你在这儿刷马,让别人怎么取水啊?”
顾小五这是在无理取闹,明明是小枫先刷的马,顾小五要是真想取水,去上游就好了,做什么故意到下游来呢?
小枫正满肚子委屈无处发泄呢,顾小五撞上门来,别怪她嘴里不留情,于是小枫继续刷马道,“我刷我的马,你取你的水。”
小枫故意忽视了小五提出的问题,道,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你取水和我有什么关系?用得着这样吗?
顾小五上赶着道,“这刷过马的水人还能喝吗?你要刷马可以去下游啊!”
顾小五觉得小枫真的是太不会吵架了,他故意露出了一个破绽,你说是人重要还是马重要?你就不能去下游刷马吗?来继续逗小枫和他拌嘴。
小枫果然立刻说道,“那你取水可以去上游啊!”
在小枫眼里,顾小五简直不可理喻了,明明是我先在这里刷马的,你想取水,自己去更上游的地方不就行了?还来闹我做什么?
顾小五开始人身攻击,道,“这西境女子,都像你这般蛮不讲理吗?这要是在我们中原,定是没人敢娶的!”
书鄞也是这样,书枫亲口说过,李承鄞和我吵了这么多年的架,最知道如何才能激怒我,就是他张口闭口的“西州、西州、西州”!书枫听了这话,也会不甘示弱地骂回去,骂他算什么堂堂上京男人!然后俩人就掰了。
小枫听了这话的,当然忍不住了,因为这话让她想起她不得顾剑喜欢的事嘛!难道顾剑就是觉得我这个西州小公主,不如中原女子温柔懂事,才不喜欢我的?小枫怒道,“你说谁蛮不讲理?”
顾小五看到小枫终于急眼了,露出一副好男不跟女斗的表情来,道,“我去下游。”
这当然还是顾小五的小心机了,他先把小枫气得跳脚,嘴上占尽便宜,然后及时刹车,让火冒三丈的小枫一个人呆着,他做出一副拍拍屁股就走人的姿态,惹得小枫继续和他吵架。
到了豊朝的李承鄞,因为他内心对小枫的爱慕,他是不敢和小枫狠吵的,他觉得“小吵怡情,大闹伤情”嘛!所以往往是吵两句就认了怂,自己生闷气去了。小枫骂他,“赵良娣稀罕你,我可不稀罕你!你们最好都给我离得远远的,我们各不相干!”李承鄞听了,立刻夺门而去,出了承恩殿的门还自言自语道,“谁求你稀罕!”这明明是失宠的小模样,有木有?
小枫性子那么直,当然就落入顾小五的圈套了,她越想越气,自打你来了,我师父都不理我了,现在倒好,你还敢来惹本公主!小枫立刻把刷马的水泼到了顾小五的身上,气道,“你不是说本公主不讲理吗?我就让你看看什么叫不讲理!”
小枫心道,这可是你说本公主刁蛮任性不讲理的,现如今我既背了这个名声,还能白白辜负了这个名声不成?你想取水是吧?我就非用刷马的水泼你一身,还污了上游的水源,叫你取不了水,你算是知道本公主的厉害了吧?
顾小五骨子里的小学鸡属性是彻底本激出来了,他慢悠悠地挽了挽袖子,借着“马跑了”的谎话转移了小枫的注意力,又泼了小枫一身的水。
小枫是真生气了,顾小五是真生气了吗?当然不是了。李承鄞真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时候的小枫不知道,我们观众是最清楚的。小枫失踪后,他是气到面容扭曲,对着柴牧大吼大叫;对着提起小枫失踪他又不得不敷衍一二的瑟瑟,气得他是控制住了语言却控制不住表情,只能咬紧了后槽牙;对着顾剑则是非要叫他万箭穿心,还叫一旁求情的小枫都受到了波及,终于见识了一回未来天子的雷霆之怒。
李承鄞与小枫在生气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小枫越生气,就越冲动,她会口不择言,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铜钱案时期);而李承鄞越生气,就越冷静,他运筹帷幄,他瞻前顾后,他用尽千般手段,非要发泄自己的怒气,还一直防备自己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达不到早就预想的效果。从这一点上来说,李承鄞绝对是一个合格的阴谋家,在搅弄风云的政治斗争中,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是影响最后斗争结果最重要的一环。
书枫到了小说的最后,还追问李承鄞,“如果我有一天危急了你的江山,你的社稷,你会不会杀了我?”这个问题,暗示了书枫是不相信李承鄞的,是很害怕李承鄞的。是啊!虽然书鄞没有像剧鄞那样,非扒着小枫的头,叫她亲眼看着顾小五是怎么死的,虽然书鄞一直在小枫面前好好地藏起了自己的狼爪子,还有狐狸尾巴,但是小枫也是明白李承鄞发癫发狂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第一次有夫妻之实的时候),小枫猜不透他,还觉得虽然在她面前正常时的李承鄞是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的,但这反而让他心里的那些阴谋诡计更加怕人。
剧枫呢?到了故事的结尾,剧枫其实也认清了李承鄞了,她知道,李承鄞是越生气,越冷静,面对李承鄞云淡风轻地说,她不吃饭他就立刻把阿渡挪出宫去,小枫是真的相信,真的害怕,她顾不得形象,立刻按照李承鄞的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咽下了那碗粥。这样害怕李承鄞的小枫,怎么可能与李承鄞长相厮守呢?
我客观一点来说,李承鄞虽然生气的时候很可怕,但是他在小枫面前还是一直在尽力收敛自己的,只要不要触及他的底线——小枫会和另一个男人私奔,离开自己。李承鄞在逼小枫吃粥的时候,他真的很生气吗?其实不是,他是真心疼小枫,才来逼迫小枫。他的冷静,不是在怒气下刻意压制的结果,而是在耍心机时的条件,以达到让小枫保养自己的目的。小枫以李承鄞的冷静来判断对方生气的程度,真的是误会了李承鄞,他对小枫向来胆怯,不管小枫如何折腾,只要别伤害她自己,只要别离开他身边,李承鄞绝不会暴跳如雷,压不住自己的怒火的。
本来就怒火中烧的小枫又被淋了一身水,当然更恼了,她一边说,“顾小五,你是不知道我的厉害!”一边就加入了战局,和一门心思逗她的顾小五过起了泼水节。顾小五呢?他是真的很开心,很开心,这时候的顾小五,就像是他甫一出场时,和自己的皇长兄来西境游玩时那么逍遥自在。
李承鄞这个人吧,他本性是向往纯真无邪的,但是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又逼得他不得不做戏,这让他感觉很压抑,很无奈。在电视剧中,他只在他的皇长兄、太奶奶和小枫面前,表现过真正的自我,就是有爽朗的笑容、还喜欢耍小学鸡脾气的样子。李承鄞为什么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小枫,还九死不悔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州时期他在小枫面前,就是在实践他所向往的生活哲学,而小枫就是他的知音,与他一同欢笑,一同嬉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当然,顾小五是在演戏,是在哄骗小枫,但是,在西州时,顾小五在小枫面前演戏,和他回到豊朝,在瑟瑟面前演戏是两回事。顾小五以一个顽童的心态,刻意接近了无邪天真的小枫,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样的心态,非但让他笼络了小枫的心,还让他自己沉沦,无法自拔。后来的顾小五,越来越沉默,心事也越来越沉重,但他在小枫面前,虽然阴谋诡计不断,情绪却是真的。他是真把顾剑的存在放在心上,还甩脸子给小枫看。瑟瑟呢?李承鄞对瑟瑟,是非但阴谋诡计不断,还虚情假意。瑟瑟与李承邺有牵连的时候,他有把自己的真实情绪给瑟瑟看吗?他算计的,一直是自己的利弊得失。
书鄞曾经分别给小枫和瑟瑟穿过小兔子,只不过,西州时李承鄞是用草籽儿给小枫穿的,失忆后的李承鄞是用瑟瑟(一种外邦贡来的珠宝)给瑟瑟穿的。书鄞虽然失忆了,但他一定还对自己曾用草籽儿穿小兔子这件事有印象,瑟瑟见他好像是突然有了兴致,命人取针线来亲自穿小兔子给她看,对她说话的时候,都是她从未听过的温柔声气,不再疏离,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了另一个人,可亲可近,脉脉含情。作家在这里暗示,书鄞总是在无意之间,与瑟瑟重演他当初与小枫的点滴往事。瑟瑟这种珍宝,本来只是珠宝而已,书鄞并不看重,可是,他在穿小兔子的时候,就像是用草籽儿给小枫穿的时候那样小心翼翼,认真仔细。这让瑟瑟下定决心与他在一处,虽然只能作良娣。
小枫毕竟是女子啊,她要是比泼水,哪里泼得过顾小五那个男人啊?小枫恼怒道,“顾小五!我和你拼了!”
这里,是不是特别像后来李承鄞生病,小枫去照顾他,结果被他占尽便宜的时候呢?那个时候,小枫不得不在李承鄞面前小解,惹得李承鄞狂笑不已,小枫拿金错刀的刀背捶他,结果小枫是真和他打架的,李承鄞却成了打着打着,就想入非非,动手动脚起来了。这一段后期全部剪掉,只留下了一句“李承鄞!我和你拼了!”被剪掉的李承鄞在做什么呢?书鄞是啃了小枫的嘴巴,还扯开了小枫的胸带,幸亏小枫腰上是个死结,要不然裙子再被他扯开,小枫是真不用活了。
他们毕竟是对对方暗怀心意的命定的恋人啊,这么闹了一会儿,小枫就被顾小五的开心感染了,她忘记了顾小五是在无理取闹,她也变得开心起来,刚刚因为顾剑而压抑在心中的阴霾得以一扫而空。
忽然,小枫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顾剑略有失意的眼神,小枫都看呆了,心道,“师父刚才的眼神,难道是我的错觉?”
小枫还是年幼无知了些,女鹅啊女鹅,你怎么能只听顾剑说什么,不管顾剑做什么呢?他看到你和顾小五在一起,在心酸吃醋,你都感觉不到他对你的情意吗?
顾小五呢?他那么会察言观色,当然知道小枫是为了谁了。你就那么喜欢顾剑吗?小五啊小五,你的心中有没有一丝丝的异样呢?你可体会到了自己待小枫独一无二的情意?
在死亡谷的时候,因为地上都是碎石,大家怕伤了马蹄,便都下马步行出谷。顾剑走过来伸出手,想要搀小枫下马,可是下定决心不再纠缠顾剑的小枫却没有接受,她自己利落地翻下马背,让顾剑很是失落。从这一刻开始,小枫这个人真正不属于顾剑了,小五为得到小枫,前进了一大步。
硕博的二号人物元恪,应该是听从了硕博国主的命令,想要把小枫抢到硕博去完婚,坐实了与西州的联姻,同时好缓和与丹蚩的关系。元恪提出的理由也非常可笑,他说,“我们大王走失了一个奴隶,”并威胁众人道,“只要你们乖乖地把她交给我,本将军绝对不会为难你们。”
这里有一个细节,从这个全景镜头中,小枫是一脸懵逼,顾剑是满脸戒备,而顾小五的反应则最过激,元恪在说话的时候,顾小五就仿佛已经知道他想对小枫不利,攥紧了拳头了。
李承鄞一直把小枫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对小枫的占有欲非常地强,别的男人别说得到小枫,就连想想她都不行。李承鄞给一直对小枫很好、却一直恪守臣子本分的裴照牵线搭桥,叫他娶了洛熙公主;硕博国主曾想把小枫抢到硕博去,虽未得逞,但后来他去合纵连横的时候,听到硕博国主说到他想娶九公主,立刻便恼了,只不过很好地压制了他的怒气而已;小枫说“只要他能帮我杀了你,就算是最下贱的奴隶我都愿意嫁”,李承鄞立刻就跳脚了,还怒不可遏;既然如此,他最后对真正撼动他与小枫婚姻关系的顾剑下死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顾小五作为这对人马名义上的主人,当然是他站出来说话了。顾小五行礼道,“这位将军,我是来自中原的茶商,我和我的商队要去西境贩茶,途径此地,并未发现你说的奴隶啊!”
顾小五决计先装傻充愣,你想抓奴隶是不是?可是我们是来自中原贩茶的商队,怎么可能会有硕博的奴隶呢?我们更没见过你说的奴隶啊!
元恪傲慢地举了举手指,点着小枫道,“就是她,你身边的那个女的,她就是我们要找的奴隶。”
在这个故事中,硕博、丹蚩是比较野蛮的游牧民族,甚至还存在奴隶制;而西州是比较靠近中原制度的半游牧、半定居的民族,并不存在奴隶制。小枫作为西州的九公主,自然绝不可能是硕博的奴隶了,这只不过是元恪的说辞罢了。
从元恪的这番说辞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假如小枫真的嫁给硕博国主,那她在奴隶制国家中的地位,实在是太低了,当然,在封建制国家豊朝,小枫一直在学习《女诫》,她的地位也没高到哪里去,只不过,小枫在豊朝是真没受委屈,这也是真的。
原著小说中,小枫作为太子妃,虽然她不管东宫的日常细务,账本也都是瑟瑟在管,可是正式的场合都是小枫去的,没有瑟瑟什么事。为了反衬小枫日常生活的舒适,作家从侧面写了很多细节,比如她和绪娘的对比。绪娘连过年期间宫中的例行赏赐都很珍惜,因为她的日常用度都被克扣,可是小枫却从来都不管她得了什么来自宫中的赏赐,这些都是永娘帮她收着的。陛下平定高丽,把战利品给小枫送来,小枫看都没看那些古玩珠宝一眼,却很喜欢被一起送来的那只拳头大小的猫,还给它取名作“小雪”。小枫养病的时候,喜欢静静地看她宫里的樱桃花,可是春日多雨,花要被打得不好了。于是永娘命人支起护花用的锦幄,锦幄四周还垂着细小的金铃,那是用来驱赶鸟儿的,为的就是不惹小枫烦忧了。(当然,这些细节也暗示了李承鄞日常对小枫的呵护。)
在元恪指着小枫,说小枫就是奴隶的时候,小枫还是一脸懵逼,而李承鄞却忍不住转了转眼珠,看了小枫一眼,一切都未出乎他的意料,他们果然是冲着小枫来的。
李承鄞立刻就目光坚定起来了,他恨得咬了咬后槽牙,暗示了他对属于他私有物的小枫被人觊觎时被激发的占有欲与嫉妒心。
元恪把话说完了以后,小枫终于听懂了,原来你们是冲着我来的!小枫骂道,“我呸!你们硕博王还真是不要脸啊,这么卑鄙的想法都想得出来?想让我跟你们会硕博?门也没有!”
小枫当然知道这些硕博士兵是想干什么了,不就是想把不愿嫁硕博国王的自己硬抢到硕博去吗?真是卑劣!
后来,小枫与顾小五决裂后,被高显缚了手脚,被强带到李承鄞的军营里,自以为也看清了李承鄞的真面目。也是这么骂他的,你真是卑鄙!
元恪见用说的不行了,那只能靠打了,便下令士兵冲上来,让他们只管杀人,只留下九公主的性命就行了。硕博士兵冲上来的时候,顾小五和顾剑立刻把小枫护在了他们中间,只不过,小枫还是依恋顾剑多些的,她靠到了顾剑的身上。
顾剑立刻和小枫配合融洽,一边保护小枫,一边与小枫合作,对硕博士兵大打出手,而顾小五为了保护小枫,则是一个人攻击敌人了,这暗示了此时三个人的关系——小枫虽然人刻意拉开了与顾剑的距离,心还是向着顾剑,依赖顾剑的,而顾小五只是个局外人。不过这一点很快就改变了。
顾剑见人太多,小枫又在这里,叫他畏手畏脚,便把小枫托付给了小五,叫他带小枫先走,到弓月城再汇合。
编剧将他们会合的地点取名为弓月城(弓月,即缺月),暗示了他们三人都不得圆满的结局。
玄宗元年,一位老人低着头,沿着红色宫墙缓缓而行。他身后是宏伟的文远馆,夕阳把它染成了金**。他叫杨普,55岁,现在是一名一流的大学生。他与两位前老板杨蓉和杨士奇一起工作,照顾内阁,也就是总理。回忆起12年前的苦难,在监狱的10年间,他接连失去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兄弟,有几次差点活不下去了。这是明朝成祖皇帝朱棣第二次征服蒙古。朱高炽王子在首都主持工作。史书上说太子善良聪明,他的法令切实有效。难得的是,朱棣王子谦虚好学,他的惠民政策符合他的臣民对这位英明君主的所有期望。杨普作为当时东宫的洗马人,负责上谕的撰写、上传和发布,足以跟随贤明的太子。他无疑是满意的。但是,就像古今所有皇权和骨肉之争的方式一样,随着太子越来越受到臣民的认可和爱戴,他的事迹传到了前线,他的两个野心勃勃的弟弟不停地造谣中伤,于是老皇帝信以为真。首先遭殃的是东宫的贴身秘书兼幕僚杨普。
被捕当晚,42岁的杨普签了最后一张票,交接了当晚的值班任务,想起小儿子早上吵着要一份豌豆黄小吃。顺便说一句,他打算给他的妻子带些酱肉菜。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家里孩子的笑声,妻子在灯下夹菜的身影,能让紧张的一天瞬间变得温暖舒适。当东宫的绿树红墙隐没在黑暗中,夕阳用舌头卷起最后一根金线,消失在1414年9月的秋日,在通往詹师傅御花园的小圆拱后面,在一直等着追捕他的锦衣卫头子纪纲手中。从那天起,杨普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狱中无辜生活。
北京的冬天在黑暗的帝国监狱里悄然变得恐怖而狰狞。起初,东宫的官员经常被审问,但没有人被拷打。即便如此,这些养尊处优的人根本经不起帝国监狱的寒冷,食物的短缺,皇帝随时下达的死亡圣旨。在饥饿、寒冷和恐惧下,人们不断死去。
王子的处境同样可怕和残酷。因为老皇帝的怀疑,太子监国期间颁布的许多皇家法令都被废除了。由于皇帝老同志的努力,皇帝派来刺探秘密的大臣也为太子说了不少好话。再加上太子一向恭敬诚恳,所以太子的位置暂时保住了。然而,东宫却像寒夜里受惊的小鸟,颤颤巍巍地等待着下一次的猜忌和打击,无力保护帝国大牢里倒下的朝臣。
杨普的妻子洗劫了家中所有的古董和珠宝,只为了得到几顿像样的饭,以此换取给狱警的贿赂。他的妻子和四个儿子一无所有,在监狱里再也无法养活杨普。史书记载,这段时间杨普的粮食一度断供,皇帝心神不定。很有可能像几年前的大才子解缙一样,在监狱的黑夜里被秘密杀害。
杨普每天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前途和官位,而是自己的妻儿能否得到照顾和救济,湖北老家的亲人是否受到牵连,忘记东宫这些苦难的朝臣怎么办?早知道仕途这么险恶,我就该留在石首当个普通人,至少家人可以团聚,幸福的在一起。巨大的恐惧和压力带来了失眠和梦游。每天晚上巡逻时,狱警发现杨普踮起脚尖,迈着虚弱的步子慢慢转圈,像一个蓬头垢面的幽灵在四处游荡。尽管他听到了警卫的叫喊和咒骂,但他没有反应
入狱的第二年,也许是妻子的贿赂起了作用。锦衣卫破例允许他家送书。从《大学》《中庸》到《论语》,《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杨普视若珍宝,整日苦读,在狭小的牢房里。一起被囚禁的东宫同僚已经灭绝,他们的人生再也无法翻身。但是杨普读了一部分经典,挺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据说皇帝曾经问过杨普等人在狱中的情况。好在负责圣旨的纪纲如实回应,皇帝显然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此时修水库之争尘埃落定,弟弟这个想夺权的阴谋家被发配山东成为藩王,太子之位得以稳固。王子每天都恭敬地问候年迈的父亲,他一贯的真诚打动了国王嫉妒暴虐的圣心。
后人说老皇帝不杀杨普是看中了他的学识和人品,让他辅佐太子。但我想,那时候大局已定,太子的地位已经稳固,杨普死不死已经不重要了,他是个写材料的。皇帝为什么要杀一个写材料的人?再说,在监狱里读书,证明你是讨人喜欢的,讨人喜欢就不会诋毁父亲,也不会算旧账。总之,杨普的窝棚一直撑到了皇帝去世。几乎在二月中旬,新皇帝用一封圣旨赦免了他。在仁宗皇帝和玄宗皇帝的支持下,他升到了第一名,三年就升到了一流大学。皇帝给了他应得的补偿和荣耀。
亲爱的,命运是残酷而不合理的。你越想要一样东西,你越想要,它越不给你。直到你被折磨的血肉模糊,被打磨的力量无比强大,它才会微笑着重新投入你的怀抱。10年前,我用“即使身处绝境也要坚持,绝不轻言放弃”这句话鼓励自己。现在我把这个短语送给你。请等到春风吹拂你的脸庞,花开的那一天!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太白金星于白天划过长空,据《旧唐书。天文志》的说法,金星白昼划过长空是预兆着会发生政权更迭。六月三日,金星再次于白天划过长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呈送密奏,称“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将这份密奏转交给李世民,其用意是暗示要他自杀来澄清嫌疑。
李世民马上回复一份密奏,控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乱后宫,并欲冤杀他,奏章中有一句:“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李渊看后愕然,回复李世民说,他将于明日在宫中召见两兄弟和众大臣,一起来对质明白。
这件事马上被李建成由张婕妤处得知。如前所述,李建成决定和李元吉一起入宫拆穿李世民的谎言。
与此同时,李世民却已率领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及李孟尝等人,于六月四日凌晨埋伏于玄武门内,同时命高士廉释放狱中囚犯,分发武器,来增强秦王府的兵力。
到六月四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走到临湖殿,发现殿边有马影闪动,心知不妥,拨转马头,回奔东宫。李世民从后面呼叫二人停下,李元吉回关张弓连射三箭,但心慌意乱之下三次都没能将弓接满,以致三箭未射到李世民马前已经力衰而落。
李世民却勒停坐骑,稳稳当当地对准李建成一箭射出,当场将之射杀。那边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伤落马,但并不致命。李世民的坐骑却为流箭所伤,失去控制冲入林中,致使李世民被树枝勾住腰带而附坠马。李元吉追过去夺他的弓欲将之绞杀。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将他赶跑,最后也将之射杀。
玄武门的事情很快传到东宫、齐王府,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精兵来救。秦王府将领张公瑾神力惊人,独力将宫门关上。宫门才关上,东宫兵将的马匹已撞到门上。
当时驻扎在玄武门的兵将大多持观望态度,两不相助。而其中有敬君弘挺身助李世民一方作战,他的亲随劝他观望一下,至少等兵力集结起来后再战。但他不听,和同是玄武门守将的吕世衡一同出战,结果战死。
东宫、齐王府等兵将攻打玄武门不成功,又另生一计。薛万彻率兵转而攻击秦王府。此时秦王府兵力大部分集中在玄武门,府中只剩几个文官留守,所以众人大惧,眼看一时三刻间就会被攻破。
在这千钧一发中,尉迟敬德想出妙计,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割下来,送到秦王府示众。东宫、齐王府等人见首脑已死,登时军心焕散,顿作鸟兽散。薛万彻见无法约束手下,率骑兵数十人逃离长安,躲进终南山中。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长矛直入宫中面见李渊。李渊大惊失色,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对旁边的大臣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陈叔达等本是“秦王派”的官员回应:“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李渊到此地步,也只得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依言下旨。
当时双方军队还在酣战,尉迟敬德将圣旨宣布,裴矩又到东宫传旨,东宫、齐王府的军心更加无法收拾,终于全部散走。
最后,李世民将李建成五个儿子李承道、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和李元吉五个儿子李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全部杀死。李渊眼见一群心爱的孙子全被砍下人头,哼都没敢哼一声,自知身处危境,李世民血淋淋的屠刀只怕下一次就要架到他脖子上了,急忙在事变后第三天(六月七日)立李世民为太子;过了几天就表示要退位;两个月后(八月),李世民就正式在东宫显德殿继位为帝。
之所以是在东宫里登基,是因为他向李渊许诺,只要李渊有生之年,皇宫都由他来住,自己只住在东宫。但到贞观三年,李世民政权稳固后开始大举清洗武德年间的旧臣,以便提拔新人。李渊从中闻到火药味,连忙表示自己愿让出皇宫。李世民自然要表示坚持前诺,李渊当然也坚持不再住皇宫了。于是最后还是李世民从东宫搬到皇宫里住,李渊迁往弘义宫(改名大安宫)。
玄武门事件大致如上,其中有许多记载不尽不实或含糊其辞之处。
首先,关于“金星白昼经秦地”一事,由于涉及到预言的问题,后世史家多斥为迷信,或斥为是李世民为自己继位寻找藉口而捏造出来的。这一问题我在92年的一篇专门考证隋末唐初的预言的文稿中详谈过。隋末唐初有许多预言出现,而且经考证而证实不可能出于后人伪造,其中尤以“李氏将代杨氏居天下”与“武则天当为女皇帝”这两条预言最为证据充足、无懈可击。
胡戟、胡乐所写的“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中的“太白见秦分的天象引发六月初四事变”一节亦评论到这件事:“李渊拿出傅奕此状给李世民看,这不是给他一个天意要他当皇帝的喜讯,而是像拿到李世民要谋反的罪证,出示当面,要治他罪。这件事殆非史官虚构,因为天文志上有此星象的记录,后来唐太宗也曾对傅奕说及此事,'汝前所奏,几累于我',可证当时李世民相当狼狈。”当时所举的证据也是上述李世民对傅奕说的那句话,载于武德九年十二月,即李世民夺位后不到半年。但因不能肯定这一记载本身会否也是出于伪造,所以不能完全证实密奏的真实性,这一预言的真实性也就远不如“李氏将代杨氏居天下”与“武则天当为女皇帝”那两条预言那样可靠了。
其次,李世民在玄武门事件前夜所上的奏章,其中控告李建成、李元吉*乱后宫,这一事情早在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已疑心其中有伪。所以司马光非常谨慎地评论,说宫闱之事,讳深难测,这种事情恐怕说不清。
后世史家多认为此事出于伪造。胡如雷认为,李世民无凭无据这样控告李建成,既不明智,也不成体统,根本不近情理。而这种涉及男女关系的事情,所谓“家丑不外扬,李渊怎么可能会答应召集众大臣,让两兄弟当面对质?所以,他断定这份奏章根本不存在。
胡如雷所说很有道理,可证明奏章内容是经过伪造和歪曲的,但他因此而将写奏章之事也否定了可就走得太远了。因为后来李建成正是由于从张婕妤处得知奏章内容,这才决定入宫与李世民对质,从而在玄武门内遭伏被杀的。所以,若这份奏章不存在,就不存在李建成入宫之事,也就不会发生玄武门事变。由此可见,这份奏章是起到“引蛇出洞”的关键作用。
很可能当时李世民的确写过一份奏章给李渊,内容也一定是控告李建成某些问题,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威胁性,否则李建成就不会坚持入宫与之对质,以免不去对质就会被坐实了李世民对他的诬告。但内容当然不可能是说李建成*乱后宫,否则李渊不会公然召集大臣旁听。
李世民后来这样伪造奏章的内容,大概恰恰正是从张婕妤报信这件事得到了启发。张婕妤、尹德妃二人亲近李建成,只是为了找个靠山,不可能和他真的有什么肉体上的来往,否则李世民早就拿出来向李渊告密以打击李建成了。但正因这二人的相助,李建成对后宫情形总能最快地了解清楚,平日必定已是对李世民造成诸多打击。李世民因此对二人怀恨在心,在编写史书时就乘机污蔑二人的贞洁,加以报复。
此外,奏章后半部分提到魂归地府、无面目见王世充、窦建德云云,应该是真实的,是李世民在暗示李渊不要忘了他有平定天下之大功,以激起李渊的不忍之心。李渊虽然在“杨文干事件”后有了牺牲李世民之心,但这种决心仍然常常有动摇的迹象,如他本来要听从李元吉的建议削李世民的王号,给陈叔达劝上几句又改变主意了。对于他自己亲自动手直接伤害李世民性命的事,李渊还是犹豫得很的。
至于奏章的前半部分到底攻击了李建成什么,现在已无法推测。可以推测的仅是,李世民对于李建成一定愿意入宫与他对质是极有把握的,否则这份奏章就会“打草惊蛇”,令李建成警觉他要有所行动,而达不到“引蛇出洞”之效了。
李世民凭什么有这种把握?这可追溯到“杨文干事件”去。当初,李建成受李世民诬陷造反,被李渊召去仁智宫。如前所述,曾有谋士建议他据城起兵,但李建成终于还是孤身前往谒见李渊,澄清事实,使李世民的谋划落空。李建成有此经验教训在前,这次又得知李世民对他有所谄告,自然认定只要自己前往对质,就可以一如“杨文干事件”那样真相大白,说不定还可由此反告李世民诬陷。他倒没想到,李世民既已失败过一次,又怎么会重施故技?这条计策,表面上与“杨文干事件”一计相似,实际上用心却是完全不同。李建成不加细察,终于遭伏而死。反而李元吉一开始时对李世民此举心生疑惑,劝李建成称病不入宫。李元吉长期跟随李世民在外作战,亲眼目睹他如何设谋定策、破敌攻城,大概是更熟悉李世民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个人才智不见得优于李建成,却反而能有所警觉。但他并未坚持己见,最后也是自陷绝地。
再次,李世民何以能伏兵于玄武门内呢?玄武门是皇宫北门,入宫者决不能有寸兵于手,更何况是大队人马进入?唯一的可能是玄武门守将一早已为李世民所收买,所以他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那里设下布袋阵,待李建成来自投罗网。
当时驻守在玄武门的将领是常何。陈寅恪根据现收藏于巴黎图书馆的“常何碑”,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之《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一文中断言,常何本来隶属于李建成,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了,所以在玄武门事件中,李建成还以为屯守玄武门的是自己的心腹,丝毫不加防范,以致李世民有机可乘。
但胡如雷反驳此说。他引用“常何碑”的碑文指出,常何是在李世民早于武德二年派其手下大将刘弘基招揽过来的。在对王世充之战中,常何还被任何为左右骁骑,由于其作战英勇而深受李世民的赏识。常何与李建成之间发生关系,是迟至对刘黑闼第二次作战中,随同他平定河北。李建成可能确实在那时对他有所拉拢。但在武德七年,李世民将他调入长安,赏赐他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委派他在玄武门做统领。
由上述种种可见,李世民一直对常何信任有加,非常重用,而在政变前两年将之调到玄武门任职,。则李建成怎会对他视为心腹而不加猜疑呢?
也有人猜测常何是李世民安排到李建成身边行反间计的,即故意假装背弃李世民这旧主子投靠李建成。虽然李建成曾经想收买李世民的手下大将尉迟敬德而被拒绝,尉迟敬德将此事告知李世民时,李世民反劝他“相遗但受,何所嫌也!且得以知其阴计,岂非良策!”可见李世民确实有过让身边受李建成拉拢的将领行反间计之心.
但我觉得此事还是比较可疑。其一,李建成怎会如此信任一个原来是李世民的爱将的人呢?其二,到底常何在玄武门的职位是李世民安排还是李建成安排的呢?如果是李建成安排,那么可以说李建成把他当成了心腹。但如果是李世民安排的,李建成又怎会当他是心腹?
除非“常何碑”的内容本身也有伪造的成份,如果信之不疑的话,那就只能说是李建成本人太过掉以轻心了,压根没想到、也不相信李世民以如此弱势兵力,竟敢在京城内发动政变;同时也显示他认识不到玄武门的战略地位,对李世民在那里安插亲信长达两年竟都不加留意。
李世民发动政变成功,玄武门始终控制在他手中是最大的关键。所以常何在此事中立有大功,虽其人并无卓异才能,后来却可官至中郎将。
至此,史实已大致澄清,可谈一谈事变中李世民成功的原因了。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两种:偶然性原因和必然性原因。即李世民的成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先说必然性。胡如雷先生总结过三点。胡如雷认为,李世民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拥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他们团结一致,投入战斗,因而致胜。
这一点很重要,我认为须为两层来谈。第一层是,李世民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这一点是李建成所远远不及的,这一点早在太原起兵之前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
不过,能吸纳人才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若仅仅是将各方人才集中到身边,而不能用他们,或这些人不忠心于己、为己所作,那也是有不如无。因此,第二层是聚集人才之余还能使这些人才为己效忠。前面已经提到过李世民收复尉迟敬德的故事。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当时尉迟敬德恐怕未必没有叛逃之心,只是他乃一代名将,声誉所系,一旦叛逃就一世英名付诸流水,所以他不能如寻相等人那样毫无顾忌地逃走。犹豫之间,若非李世民示之以诚,结果只怕大为不同。
因此,在李世民的身边,既有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智计百出而又忠心耿耿的谋士,又有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不为重金所收买的猛将(李建成曾送金银珠宝给此二将,欲将之收买,但二人均拒绝,且于事后如实告知李世民),还有张亮不受严刑拷打所屈服、程咬金宁死抗旨等这样为之卖命的心腹。
反观李建成,虽然他手下也有魏征、王圭等良臣,但王圭在“杨文干事件”中被谪。至于魏征,史书所载他在李建成手下时的事迹只有两件,其一是劝李建成参与对刘黑闼的第二次战争以固东宫势力,其二是劝他及早诛杀李世民。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作为了。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可能后来魏征为李世民重用而成唐初重臣,史官因此而掩饰他为李建成办事的情况,所以不怎么记载他在东宫的作为。二是可能魏征在李建成手下真的没有受到很大的重用,所以无所作为。若情况属于后者,则更可见李建成在用人上与李世民的差距来。
即使李建成有重用魏征,而东宫中可称道的谋士唯魏征、王圭、韦挺三人,武将唯薛万彻等寥寥数人,与秦王府中谋士有名者十八人以上、猛将更是如云之数相比,显然是相形见拙的。
而从史书记载来看,李建成有要事商量,总只是与李元吉二人一起谈论,不见有什么心腹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而李世民身边至少始终有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人环绕在侧。他与这三人事无臣细、机密,都必定开心见诚地讨论。集四人之智慧,其谋划自是非同小可。
秦王府人才济济而又精诚团结,所以李世民的一切策划从无一次泄露于外。相反,东宫的机密却一再地被李世民事先掌握。
如李世民事先得知李建成派人送武器给杨文干,才能以小化大,弄出一场“杨文干事件”出来。而后来他又提前得知“昆明池政变”的谋划,得以抢先而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事变。
李建成两次收买尉迟敬德和段志玄,都告失败。李世民先后收买尔朱焕、桥公山、王至(有“日”字偏旁)、吕世衡、敬君弘等,都获成功,且均在关键时刻助其一臂之力。这里也涉及到收买的对象与策略。李建成专收买秦王府的高级官员将领,以他们对李世民的忠心,成功的机会甚微,反而打草惊蛇,可谓极不明智。而李世民不同,他压根就不会动念去收买魏征等人,而是专向那些地位较低但因参与行动而必定能得知机密的人下手。像王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胡如雷所举的第二个原因是李世民能控制玄武门,这是他取胜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过。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之《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中独具慧眼地指出,玄武门在唐代多次政变中均处于关键地位,谁能控制它,就容易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取得胜利,因此乃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唐代政变中有三次玄武门事变之多,只是李世民这一次最为著名,所以一般提到玄武门事变,若不特别说明,均指李世民发动的这一次。
这跟唐代长安宫城的设计有关。唐初打破了汉长安的格局,以北方为宫城重心,所以北门(即玄武门)成了影响宫城安全的最重要关口。
李世民作为军事家,对于这种战略要害肯定是特别敏感的。他收买禁将领、安插心腹亲信,至少有两年之久经营该地。这说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决非一时之间心血来潮、灵感涌现而致,而是经过细心策划、长期准备的。
《枭雄兴亡录》中对此以下围棋来作比喻,有很形象的说明:“就像下围棋一样,全面处于劣势的一方,只能紧紧咬住一个可能的机会,置生死存亡于不顾,全力搏击,以求一逞。”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前面已谈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其导火线是李建成、李元吉设下“昆明池政变”的计划泄露为他所知,以及李渊转交傅奕的密奏有暗示逼他自杀之心。但此处又说到李世民在玄武门上已处心积虑达二年之久,则他发动玄武门事变又似乎非由上述两原因所引起。
这其实并不矛盾。李世民当初布置玄武门,就是为了不豫之需,是最后一步杀着,不到迫不得已的最后关头,他也不想用到这一招。原因有二:其一,以李世民当时兵力之弱(如上所述,是以不足一千人对抗东宫几万人),发动政变成功的机率实在微乎其微。若非李世民已到了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之际,他怎么会愿意冒这大险呢?
其二,这其中也有道德成份的考虑在内。《枭雄兴亡录》说李世民是“具有雄才伟略而根本蔑视公认道德的政治家”,这种说法极不妥当。李世民决不蔑视当时的封建道德。相反,他是十分顾忌的。否则他就不必千方百计在后来编写史书时干预史官的著撰,将“玄武门事件”作道德上的美化了。反而是杨广,他才是真正蔑视公认道德,一方面弑父杀兄,一方面即位后从没想过派人编写史书来隐瞒真相。
只是,在那个生死存亡取决于一念之差的时候,李世民已无暇去顾及道德不道德了。一旦在这种政治斗争中落败,不仅是失了权柄,丢了性命,全家覆亡;又据中国传统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一切罪过和难听的名头都将派到失败者头上,那时身败名裂,李世民留在历史上的将是一个野心家可耻地覆灭的记录。
根据《资治通鉴》,这一段对话的这样的:世民犹未决,众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曰:“圣人也。”众曰:“使舜浚井不出,则为井中之泥;涂廪不下,则为廪上之灰,安能泽被天下,法施后世乎!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盖所存者大故也。”
这段对话有力地说明了李渊在两兄弟的争权中是与李世民对立的,因此李世民在发动政变前须顾虑与李渊公开闹翻的后果,以及要负上的“不孝”之名。
文章指出:“这瞽瞍(即舜的父亲)与舜是父子关系,世民与建成、元吉是兄弟关系,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这里明明白白说的是李渊,是李渊在害他。……贞观史臣记述这段史实时有所掩饰,回避直接提到李渊,因为如果把李渊主使或默许杀死李世民的话如实写来,那李世民就如同一个被父亲嫌弃的儿子,他的形象就不大光彩了。”
文章又谈及上述那段话是谁说出来的,因史书中只含糊其辞地说“众曰”。文章从李世民登基后表彰功臣,将第一等功臣列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五人,而推断说这番话的很可能是侯君集。这五人中,前四人的功劳都很明显,自不待言,而侯君集名列其中,确实令人疑惑,因史书中不见记载他有何功劳可言。
文章论证说:“(侯君集)出将入相,有胆有识,也很有点阴谋家的花花肠子,能想出那些话来捅破李渊这层干系,打消李世民的疑虑。”并引用“旧唐书”中的“侯君集传”中所载“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及“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等来证明侯君集是说这一席话之人。
我认为以上论证固可成立,却并不充分。因为若仅凭一席话为李世民找到政变的道德开脱,就能与长孙无忌等人并列一等功臣之中,那这功劳也未免太易立了,又何来“君集之策居多”的“多”呢?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即可能侯君集正是李世民派去收买东宫下属的居间人,使王、敬君弘、吕世衡乃至更早时期“杨文干事件”中的乔公山、尔朱焕等纷纷变节背叛李建成而效忠于李世民。若这猜想不差,则侯君集这一功劳的确大到无以复加,足以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等并驾齐驱。
李建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他自己本人的优势意识太强,危机感太弱,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太过掉以轻心了。他身为长子,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又得到李渊的全力支持,所以朝中大臣、后宫妃嫔大多认定他必胜无疑,纷纷站到他的一边。而他手握京师重兵,只要将李世民困住在长安,他就不必担心李世民能动用军队来对付他。
正因为他拥有这样绝对的优势,所以他过份自信,以致看不到对方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可能有的弱点。他曾得意地对李易矣。”但他却恰恰是死在李世民的弓箭这匹夫之勇下。
因为看不到对方的优点,所以李建成对李世民事先在玄武门安插亲信的举动毫不在意达两年之久。对玄武门这样一个战略要地,竟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说明他比之李世民是太缺乏军事头脑了。
又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弱点,李建成对于自己的行动一再泄密的危险情况竟从不曾予以改进。在“杨文干事件”中,李世民因成功收买他的下属尔朱焕和桥公山来诬陷他,几乎令他丢了太子之位。这样的经历不可谓不惨痛,但李建成竟未能吸取教训,手下人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以致机密泄露,被李世民早占先机。
而李建成仅仅将李世民看成是一介匹夫,对敌手如此估计不足,轻视侮蔑,焉得不败?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当时认定李世民必败无疑的,并不仅仅是为优势蒙蔽了双眼的李建成。有一件事可作证明。如前所述,李世民曾向李靖和徐世请求施予援手,但二人都婉拒了。
他们为什么会拒绝呢?由于李渊对非血亲大将的极度猜忌,他们二人在武德年间掌握不到实际的兵权,官途上应是郁郁不得志的吧。而召集李世民向二人暗示他要夺权,若他成功将意味着政治上会有变革。
一般而言,在现行政治下的失意者往往都热情欢迎和支持变革,有时甚至会盲目到不及考虑这变革是否真的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地位。因为变革必将导致权力的重新分配,所以失意者大多是“穷则思变”。而既得利益者却恐惧和抵制变革,同样有时会盲目到不去考虑变革是否真的会剥夺他们现有的利益,甚至会否反而更提升他们的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靖二人竟没答应支持李世民,是非比寻常的反应。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他们二人与其他人一样,根本不相信李世民能成功,而认为若去支持他,只会得罪太子,招致杀身之祸。
哪怕李世民是多一点点取胜之机,他二人都会考虑支持他的。原因除上述所说的失意者欢迎变革外,还因为他们必须考虑到李世民一旦取胜,他们会因事前不愿施援而受怨恨、遭到打击。这样他们非但不能从变革中得到好处,反而要遭殃。他们决不可能在事前预见到后来李世民能不计前嫌,重用他们的。
连李靖、徐世这样的大智大慧者尚且不能预见到李世民会成功,可见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成功机率实在是微乎其微,此举之冒险性是何等之大。则作为后知后觉的我们又岂能苛求身在局中的当事人李建成能洞烛先机呢?
此外,这一事中也反映出李氏兄弟在个人气质上的差别。李建成长期居于京师,身处安乐顺境之中太久了,免不了缺乏高瞻远瞩、洞微观细的眼光,也缺乏通观全局、深谋远虑的才智。既囿于生活圈子的狭隘,更缺少积极进取的雄心。
我抚摩着手中的三尺白绫,柔软、光滑。仿佛是我十七岁时的皮肤。
背靠着平生爱极的梅树,还没有到冬天,稀疏的枝叶,但还坚挺着它的枝干,不卑不亢。
宫中到处都是慌慌张张奔跑太监宫女,大难终于还是来了。这一切,我仍旧是无能为力。
抛起白绫,似乎是我当日的水袖,凌空一飞,惊鸿舞惊艳于世。
老梅,日后,只有你与我相伴了。
在生命逐渐从身体中抽离,两行泪滑下,隆基,别了。
一、吾家有女初长成
镜中的我,已经不见往日的容颜。没有无忧,没有清丽。有的只是我见犹厌的哀怨。这里是上阳东宫,无数被皇上厌倦的嫔妃宫女所住的地方。与冷宫无异。没有恩宠,只有思念;没有君恩,只有哀怨。我在这里究竟多少年了?看着菱花镜中自己的面庞一日日没有了神采,梳着白玉梳下有几缕开始变白的青丝。十年了,我已经住在这上阳东宫中十年了。十年中,我几乎再未见到他,再未听他说过一句温情话儿。 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我的家……
宫中的二十年,早已磨灭了我对家的印象。我只记得后院的梅树,记得乡间田野的歌声,记得小河山溪边我的脚步……
我出生在福建莆田珍珠村,父亲江仲逊饱读诗书又极赋情趣,且精通医道,悬壶济世,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儒医。母亲温文尔雅与父亲琴瑟相和、恩爱多年。
唐玄宗先天元年,在父亲的盼望中,我出生了。家中只有我一个孩子,父亲不因为我是个女孩、断了江家香火而不悦,反而倍加珍爱,视为掌上明珠。
因母亲生我时梦见满江绿萍,父亲因着古乐府中“涉江采芙蓉”,给我起名江采苹。
三岁能诵,五岁能诗,父母爱如珍宝,乡邻多有夸赞。我不负父亲所望,九岁就能背诵大本的诗文;及笄之年,已能写一手清丽俊逸的好文章,曾作“萧兰”、“梨园”、“梅亭”、“丛桂”、“凤笛”、“破杯”、“剪刀”、“绮窗”八篇赋文,为人们传诵。除诗文外,棋、琴、书、画亦是无所不通。对着无数的诗书文章,我对父亲说,“吾虽女子,当以此为志。”
故乡的民风淳朴,年幼的我高兴地徘徊于故乡的田野间小河边。这里,有我无忧的年纪,有我随风起舞的身影,有我白玉笛婉转的声音。
尚在年幼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梅花。爱极,于是父亲不惜重金追寻各种梅树种满了我的房前屋后。每当深冬临春的时节,满院的梅花竞相开放,暗香腐,冷艳袭人,仿佛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我时常倘佯在梅花丛中,时而出神凝视,时而闻目闻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天地中,不知寒冷,不知疲倦。
父亲望着梅树下的我,告诉我花品即人品。我应当牢牢记住梅的气节,高雅娴静,梅的性格,坚贞不屈,刚中有柔,美中有善。
母亲说我秀丽雅致的容貌、苗条颀长的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树。
我笑,在梅树下跳着我的惊鸿舞,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任花瓣撒在我的身上,任笑声回荡在这边梅林。
二、一朝选在君王侧
二十年了,已经在宫中二十年了。不禁感叹,我早已不是十七岁的小姑娘。十七岁的我早已是待嫁的年龄,上门提亲的人踏破门槛。父亲一向视我珍贵,让我自己挑选。可是我却没有挑中一个,直对父亲说,若是没有我喜欢的我就终身不嫁。
那一年,我十七岁,正直开元盛世。
那一年,我遇见一个道士,他见到我就说,“**骨骼清奇,怕将来命运非凡。只是……”还不待他说完话,我就打断。“我书香寒门,哪儿来得命运非凡,牛鼻子老道不要胡诹了。”
只是他这句命运非凡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人尽皆之。
某一日,我归家,却见家里有很多生人。第一次,我见到了高力士,那个最得皇帝心的人。高力士在民间为玄宗遍选美女,只因为听见传言于是亲赴莆田。
父亲舍不得得跟我说,“早知如此,我宁愿你和其他平凡的女孩儿一样。”
母亲只是搂着我哭泣。
我麻木,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一入宫门深似海,哪还有我的自由呢?
人生的际遇还真是离奇,只因为一个江湖老道一句话,我的命运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父亲,幼时孩儿面对江山文字曾说,‘吾虽女子,当以此为志’,而如今就让我陪伴君王身边吧,至少可以规劝
王勤政爱民,让老百姓永远都过着天下太平的日子。”对面几乎老泪纵横的父亲,我只有如此安慰他。
二十年前安慰父亲的话仍然历历在耳,可是……
可是我的话,他早已不听了。如今他听的是杨玉环的话,如今他只感叹春宵苦短日高起,他从此君王不早朝。
已经不是昔日的开元名主,不是昔日那个爱我敬我的君王了。
昔日那个爱我的君王在何处?
还记得刚刚随高力士入宫的情景。那时,他以重礼相聘,携我回来长安。
到长安时,正值梅花盛开,他早已探知我性喜梅花,特意在梅林深处安排下酒宴,请皇上来临视。
我不知道他的安排,只是在他安排的梅林里徘徊。那天,我穿着白衣白裙,凉风微拂,清香袭面。梅花的清香中,我不由得醉了,竟没有发现旁边的来人。
待发觉有人走近,转头看去却见一个壮年男子,威严的目光和高贵的气质。忘记了行礼,只是含羞低眉,立在一株盛开的白梅下。他缓缓用手勾起我的下巴,说道,“美人如梅,梅如美人。”那一刻,我深知,我沉陷在他的话语中,沉陷在眼前这个最高贵的男人的温柔中。同时,我也沉陷在自己为自己设下的陷阱——爱情中。
那日,梅林中,他开怀畅饮,我陪在他身侧,他温柔得看着我。
高力士呈来白玉笛,我朱唇轻启,吹出一段梅花落。一时忘情,就任着自己吹着,听到自己吹出的笛声清越地徘徊在着梅林中,还时不时有树上飘落的几片花瓣洒落在我的衣裙上。琼楼玉宇兮,焉不知天上?人间?是耶?非耶?
随后,他又命我献舞,我挥动衣带,慢慢飞舞,惊鸿舞由此进入宫廷。 他对我爱如至宝,大加宠幸,封为梅妃,命人在我所住宫中种满各式梅树,并亲笔题写院中楼台为“梅阁”、花间小亭为“梅亭”。
后宫佳丽虽多,但他不复他顾。
三、三千宠爱在一身
汉代有长门宫,今日有上阳东宫。而如今,我也如弃妇一般住在着上阳东宫。每天太阳还在不断地升起落下,每天都有白头宫女细话她们曾经的容颜。
别院中起笠歌因风送听,递一阵笑语声到耳分明。我只索坐幽亭梅花伴影,看林烟和初月又作黄昏。惨凄凄闻坠叶空廊自警,他那厢还只管弄笛吹签。对良宵禁不住伤心泪迸,算多情只有那长夜霜衾。初不信水东流君王他薄幸,到今朝才知道别处恩新。怨长门淌不尽宫壶漏永,回宫去仍对着照影寒灯。
中宫里传来管弦丝竹的声音,盈盈笑语,夜夜笙欢。他的身边一定是她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吧。为了她,他舍弃朝政;为了她,他命人从岭南运荔枝只为妃子一笑;为了她,他将我贬入这上阳东宫不复见。
不由得苦笑,我原来只不过如此。当日的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只不过是今日的贬黜。
我初入宫,就得到了他的宠爱。随王伴驾,日夜不离。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他向文武百官显耀我的美貌与才华,在花萼楼设宴庆贺。一个伶俐的宫女向诸官报禀下面由梅妃表演《惊鸿舞》时,宴会上顿时雅雀无声,人们屏住气,等待着一睹传说中我的风采。我穿着长袖舞衣,披着长巾,拖着长裙,轻轻盈盈地走出。随着拍板、箫、方锣等乐器的奏乐声四起,我开始像天上的飞鸿一样翩翩起舞。听见下面传来一阵阵轻声的喝彩、赞叹。乐声象急速跳动的珍珠,节奏越来越快。我开始旋转,越来越快。刹那间,人们仿佛只能看见一片彩云浮动。鹤唳似的一长乐声,全曲终了,我也定格在那个翩若惊鸿的舞姿上。他冲着我笑,满意于他的妃子有让他的臣子瞠舌的才艺。
底下诸臣惊艳之于,上奏,“闻梅妃才高,入宫前所作八赋,翰林诸臣无不赞叹称绝,既然娘娘酷爱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诗?”
他冲我微笑,于是我道,“臣妾乡野陋质,怎能有大雅之作,谨以咏梅花小诗一首,为各位佐酒。”于是信口吟道:
一枝疏影素,独抗严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飘十里长。
诸人听罢赞道,“果然诗如其人,是仙中女子也。”
他宠我,爱我,日日关心着我。在深海的宫廷中,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他是我的丈夫,是天下百姓的君主。他是温柔体贴的,又是高高在上的。
十年间,我的言行举止,受到文武百官的称赞。因为我一直谨记年少时的愿望和对父亲的允诺。规劝君王勤政爱民。
还记得有一日,我们在梅阁。因为我自小精于棋道,于是两人对弈,他屡屡败北。因而心中不悦。我起身对他笑道:“此为雕虫小技,误胜陛下,请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系四海,力在治国,贱妾哪里能与陛下争胜负呢!”他心中释然,又开始笑着再下一盘。
他专宠我十年之久,这期间,我每常规劝他以德治国,他也勤于政务,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强盛。只是,我没有想到,他是君王,十年间,只对着一幅面庞,会厌得吧。人家都说“以色示人,安能长久?”都说“色衰而爱弛。”可是我才只有二十七岁。在我的面庞上还看不到岁月的痕迹。红颜未老恩先断,我,面对的是这样的境况吧。
四、还君明珠泪双垂
开元二十八年,在骊山行宫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艳和娇媚所迷惑,从此再也不能放下,至天宝四年八月,终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回首看看昨天还拥我在怀的皇上,他脸上是那样的一种惊艳倾慕,是从未如此对我过的表情。他对她迎上去,那样不可置信地迎上去。我苦笑,退出那长长的宫殿。我退出的,还有那个我昙花一样的爱情和我深爱的男子。
回到我的宫中,作《楼东赋》一首只想挽回我的爱情。
玉鉴尘生,凤奁杳殄。
懒蝉鬓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
苦寂寞于蕙宫,但疑思于兰殿。
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况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
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
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
长闼深扃,嗟青鸾之绝信;
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
奏舞鸾之妙曲,乘益鸟仙舟。
君情缱绻,深叙绸缪。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
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
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
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
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
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送赋的宫人说,皇上只是看赋长叹,没有回话。依旧选择了去与杨贵妃狎游。 他为何会选杨玉环?君王之爱,难道就是那般不可信吗?那个叫玉环的女子就那样快的占据了他的心,将我排挤得丝毫不剩吗?他们约定三生,他们在天比翼,在地连理。我呢?选择了被君王遗忘,被历史遗忘,被爱情遗忘吗?
曾经那个为我在院中命人种满梅树的人在哪里?曾经那个在床畔与我结发的人在哪里?曾经那个温柔的目光又在哪里?他的心,此时,已经全部充满的是杨玉环吧。
曾经的他喜欢我,喜欢我的瘦,喜欢我的静,喜欢我的雅,喜欢我的与世无争。而如今,他喜欢杨玉环,喜欢她的胖,喜欢她的动,喜欢她的媚,喜欢她的风风火火。我,被彻底遗忘在角落。已过花甲之年的皇上,十几年面对孤芳自赏、淡雅润静的我,不免有些意兴阑珊;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性感的体态充满了逼人的诱感,还有她那热烈的情感、媚人的眉目、活泼的性格,就象一团炽热的烈火熏灼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皇上,深深地吸引着原本充满活力的他。
一旦明白,我也知道我的爱情,终究被男人的薄幸践踏。 骄傲如我,不能忍受这样的遭遇,于是深锁心门,不为宫廷里的人事所动。我已经被他冷落,我不能由着我的尊严也被人侮辱,他的转变,让我失去了我所有的爱情的信任和憧憬。
宫廷中的斗争仍然在继续,但是,心早已在失去爱情后,变得没有一丝波澜。
被贬入上阳东宫,被削宫女,被冷眼,我一笑而过。这些早已伤不到我了,因为我真正在意的东西早已碎了。哀莫大于心死。
在上阳宫中,我终于开始细读长门怨。当年金屋在,已成空悠悠。君王,不都是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愁?娥眉也曾有人妒,只是阿娇的深情只被别人说成了妒妇。
流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宴,嫔妃纷纷,我却没有去。不因嫉妒,只是不愿想起花萼楼前昔日的惊鸿。我的心给了那个薄幸的男子,却被他轻掷。妾已将身嫁与,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他看到了我的缺席。或许是年迈的感伤,或许是一时的心起,又或许是曾经的怜爱还在心中留下了浮光掠影、惊鸿一瞥。
不知道他在花萼楼上霓裳羽衣之中,是否有些微的走神?是否想起若干年前的惊鸿。
宴罢回宫,当然还是与杨妃共度,但却密封了一斛珍珠,托了宫女,给我。
我的皇上啊,你曾经是我十年的知己。怎么会?怎么会如此不了解我?一斛珍珠又如何安慰我此时已经被你伤害得残破的心呢?杨家的兄弟姐妹皆列士,我不妒忌,也不求。虽然我年迈清高的父母还在家乡只是日夜期盼女儿可以幸福。华服美宴珠宝我也不求,虽然在上阳东宫中,已经多年没有裁制新的衣裳。十年的相处相知,难道你还不了解我?这珍珠如何安慰我的孤寂呢?我要的不是珍珠,不是荣华富贵,不是权势利益,我要的只是一个爱我如一的男人。
微笑地提笔,素红的小笺上写着簪花小楷,我自幼临卫夫人的自,这自也有了那么一种超然清高的孤傲:
柳叶双眉久不扫,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将这一纸素笺和珍珠还给了宫女,让她捎还给你。不是我藐视你帝王的权威,不是我抗旨。只是你连赐予臣妾的珍珠都要秘密送来,如何叫我接受,如何叫我不心痛。那个女人,你竟怕她到那种地步吗?还是,你在乎她的吃醋?
这一番拒绝就是别离。永久的,你夜夜笙歌,君王从此不早朝,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又如何再度忆起与我一起的时光,我又如何面对我的誓言?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红颜未老,君恩早断,在那么多的忧伤日夜中我辗转反侧,那一斛珍珠怎么能够相比? 你拥着娇香暖玉,何曾想过上阳东宫中的冷寒?你面对着欢歌燕舞,我站在生白露的玉阶上,品尝着天阶夜色凉如水,空垂珠泪,盈盈。只期望,今宵,别梦寒。
五、一别音容两渺茫
我有什么可愿的呢?我认识那个男人二十年,他给了我十载专宠,十载冷落。
如今世人都只记得繁盛的霓裳羽衣舞,早已忘却花萼阁的惊鸿舞;
世人都以丰腴肥胖为美,早已忘却曾经凌空飞舞的江采苹;
世人皆爱牡丹的雍容华贵,早已别弃那高雅娴静的梅花。
我坐在上阳东宫中,苦笑。为什么,他如此伤我,我依旧如此心系。
他为了她荒废朝政,大难将至。他也没有醒悟。
安史之乱,他带着杨贵妃逃往西南。宫人四散。伺候我的侍女们赶来告诉我,并且让我逃走。
我拿出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分与她们,让她们自己逃命去吧。兵临城下,他一个帝王居然逃走,他可以逃,我不可以。
宫中乱做一团,人们四处逃散。我一个人靠着老梅树坐着。
父亲,我没有兑现我的诺言。天下荒废在他的手中,我没能规劝。他为了另一个女人日日不朝,我无法规劝;他养虎为患,我没能规劝。好好的一个开元盛世毁在了他的手中,他的罪,太深。
如今长安陷落,城中一片兵荒马乱,他愧对大唐百姓。
如今我孤独无依,虽然怨,虽然恨,却依然爱。
可以赎罪的话,就先让我来赎罪吧。如此也可以免遭亡国之辱。
我抚摩着手中的三尺白绫,柔软、光滑。仿佛是我十七岁时的皮肤。
背靠着平生爱极的梅树,还没有到冬天,稀疏的枝叶,但还坚挺着它的枝干,不卑不亢。
宫中到处都是慌慌张张奔跑太监宫女,大难终于还是来了。这一切,我仍旧是无能为力。
抛起白绫,似乎是我当日的水袖,凌空一飞,惊鸿舞惊艳于世。
老梅,日后,只有你与我相伴了。
在生命逐渐从身体中抽离,两行泪滑下,隆基,别了。
纵被无情弃,今生,亦不悔。
十年欢笑,十年眼泪,与你二十载情分,今日,我全还清了。
凄凉此一生,羁泊生至死。
衰草仍风雨,琴笛自悲声。
本是好良缘,却为虎来滕。
托身于深湖,销愁唯水清!
尾声
后来,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军队重振,平息了战乱,收复了京城。这里,唐肃宗早已在灵武即位,玄宗被尊为太上皇,从蜀中返回长安后,闲居在兴庆宫中。英武一世的唐玄宗,已真正进入了暮年,再也无需操心政事,基本上靠回忆打发时光,在往事的追忆中,他最多的就是思念杨贵妃和梅妃。 杨贵妃已无缘再见,而梅妃下落不明。高力士从一个擅长绘画的旧臣手中求得一幅梅妃画像,神情酷似,献给玄宗聊慰思念之情。玄宗见画后,沉默良久,一阵长叹后,提笔在画上题下一首七绝: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懒御得天真;
霜绱虽似当年态,争奈秋波不顾人。
题完后掷笔泪下,回想当年那些繁华似锦的日子,爱妃相伴,情意绵绵;而今却形单影只地蜗居在兴庆宫中,受尽了孤独寂寞的煎熬。失去的太多,处处都使他触目伤情。饱含失意的他,这时才体会出梅妃冷落在上阳东宫的十余年,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
吴宫南苑皆青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旧日的霓裳惊鸿耳边犹响,对残霞更添万种凄凉。可叹堂堂天子九州共仰,兵戈起蓦地里拆散鸳鸯。梅亭宴缠绵意令人怎忘,更思念采萍女性格温良。若早知宛转娥眉马嵬命丧,悔不该将梅妃抛弃一旁。到今朝遍京城踪迹难访,只落得观旧景遗恨茫茫。
一代明妃,一段爱情,最终被杨贵妃的七月七日长生殿比下。
每当梅花开遍的日子,还有谁曾记得有位梅妃跳着惊鸿舞婉转悠长。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中文名: 长孙氏
别名: 观音婢
国籍: 中国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长安
出生日期: 隋仁寿元年(西元601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贞观十年(西元636年7月28日)
职业: 皇后
代表作品: 女则三十卷、书法一帧、春游曲一首
配偶: 唐太宗李世民
评价: 一代贤后
享年: 36岁
谥号: 文德顺圣皇后
陵寝: 唐昭陵
生平简介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鹣鲽情深
贞观帝后
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地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无须多言,这是一位得宠的宫妃通过这首诗表达她的骄傲和幸福、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神采飞扬。 [1]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位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2]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3]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 [4]贞观14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在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及唐时所造。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也。————《欧阳修集》)。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逝五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父亲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谋嫡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李氏宗室带来了灾难。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0几个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豪华。唐玄奘称其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5]贞观(或武德)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6]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皇后非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变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长孙敞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至于太宗对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唐文德皇后遗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盖古之岐头履也。”——这是长孙皇后遗留在世上的一双鞋子,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这只遗履的出现,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华丽如此,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书记载的是皇后物品够用即可,不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 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恰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确实是惊世华丽,在一个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会里,即使嫁得是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轻易说“不”,对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但长孙皇后却常常气定神闲对皇帝丈夫说“不”——不想发表意见时,无论皇帝如何问,就是不说;不想让兄长为官时,即使皇帝反对,兄长也一定要辞官;想要赦免兄长时,就算兄长犯了谋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认为某人无罪时,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旧顶风而上,从容辩白;更有甚者,就连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亲自选定……长孙皇后的强势令吾辈佩服,不过吾辈更佩服无私纵容长孙皇后强势的那个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多么出众,若没有男人的垂青,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一场惊世华丽,成为千古传颂的贤后,唐太宗居功至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因为后宫无人值得她妒忌,因为她在后宫已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弱者,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上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是长乐公主最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会发下“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吗?不,当然不是!这个誓言只能说,女人终究是女人,当一个男人,当一个皇帝能够全心全意,无私无畏的独宠一个女人时,这个女人必然会回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女人终究是女人!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残害妃嫔、祸国殃民,又或许是一些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说成了怨偶。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所谓的“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心。
子以母贵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触摸着最冰冷客观的史书,那一腔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仍然充斥着撞击千年后读者心灵的最强力度。 下面我们随着那些最朴实无华的叙述,来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对妻子所育子女匪夷所思的溺爱记录: 李承乾 [7]①两唐书承乾传载:“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②贞观五年为承乾患 长子李承乾
病,并非虔诚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筑了普光庙与西华观,狱中的囚徒也得以减罪,以此为承乾祈福[8]。③贞观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诏请印度高僧波颇入宫为其祈福治病[9]。④因承乾多病,太宗不忍其多读书,只要求跟孔颖达评论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试写治国策略。承乾很快写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于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儿子的能力。⑤贞观13年,在东宫设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⑥贞观15年十二月13日,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⑦贞观十六年,太宗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承乾上表推辞。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驳回了承乾的辞谢。⑧承乾谋反罪当死,太宗不愿杀他,群臣没人敢说按律赐死之类的话。最后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⑨承乾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 李泰 [10]① 史书明确记载:“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其宠异如此”;“魏王泰宠冠 次子李泰
诸王”;“时魏王为太宗所爱”。②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国”。③因李泰喜爱文学,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他引召学士。④李泰体型偏胖,唐太宗特许其乘小轿上朝。⑤李泰的封地,据《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李恪的封地只有“八州”,而李泰的是他的两倍,有“十六州”。⑥李泰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将军。⑦太宗外出度假,经常把李泰带在身边(《资治通鉴》载:魏王颖悟,多从游幸)。⑧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赐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⑨因李泰宠冠诸王,盛修府邸,岑文本进谏。太宗虽奖励了文本,但对李泰未采取任何限制性措施。⑩唐太宗将大名鼎鼎的芙蓉园赐予李泰[11]。⑾ 唐太宗又赐李泰占地广阔的洛阳大宅及都城之胜魏王池。魏王池风景优美,池与堤也因李泰为魏王而得名[12]。⑿李泰有时去东都父亲送的大宅里小住,太宗常让一只名叫“将军”的白鹘从京城到东都给儿子送信,并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几次。⒀李泰耗费奢靡,每月的开销超过了太子,褚遂良为此进谏。但唐太宗并没因此限制李泰的开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后花费不再受额度的限制。⒁王珪为李泰的老师,每次李泰见他都以见师之礼率先拜见。一次,李泰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倍感欣悦。⒂太宗曾计划让李泰搬进皇宫的武德殿来居住。魏征谏止。⒃听闻大臣对李泰不够恭敬,太宗大震怒,召来大臣质问。房玄龄等吓得不敢说话,只有魏征敢于直谏。最后太宗承认自己是因私爱而忘公。⒄李泰长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宠爱,四岁时由祖父母当成儿子一样(以为己子)养于宫中并赐名。⒅李泰出事后,太宗在贬斥他的诏书里仍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痛惜之情溢于言表。⒆立储风波后李泰虽被贬,但太宗仍对其念念不忘,拿着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叙说思子之情:“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⒇贞观二十一年,又进封李泰为濮王。 李治 [13]① 史书明确记载:“太宗爱晋王,不使出阁”;“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太 幼子李治
宗以晋王仁孝,心所锺爱”;“泰数知太宗爱晋王”。②出生时的特殊待遇:“(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赐帛有差,仍赐天下是日生者粟。”③父母赐“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国宝玉龙子给出生三天的李治。后此玉龙子在唐代帝帝相传。④刚会走路的李治就能画出个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教过他这个字,所以李治对‘敕’字印象深刻,才会不自觉的画出它。⑤唐太宗考李治孝经,他对答如流,唐太宗万分高兴。⑥因为母亲去世后无比伤心,唐太宗怜惜不已,“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⑦皇后去世后,由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此亦可想见太宗对妻子用情之深。⑧李治为亲王时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候大将军。⑨与胞兄李泰一样,到了年龄太宗却不让其之官。⑩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晋王李治带在身边,曾引起敌人的关注。⑾《长安志》记载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是实际上他在被立为太子之前都没有离开过父亲出宫单独居住过(《旧唐书·李璿传》)。⑿立为太子后,仍随太宗出行游玩。太子少詹事张行成认为皇帝出于私爱未能让太子在这些时间留在宫中代理朝政、履行相应职责。⒀依照礼制,太子必须居住在东宫。太宗公然违反,导致褚遂良、刘洎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进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14]。⒁正常的皇孙都封为郡王,可是太宗过于宠爱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长子封为亲王。⒂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李治镇守定州监国,父子二人为了能及时了解对方的点滴情况,首创飞表奏事制度。⒃太宗征高句丽时,写给儿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说太宗因为没能及时收到李治的来信而“忌欲恒死( 担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亲笔信才“死而复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儿子以后有什么小病小痛都要写信一一告诉他,同时表达了他“忆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犊深情跃然纸上,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细腻的一面[15]。 长乐公主 [16]①史书明确记载:“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17]②只因其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别喜欢她,出嫁时,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后经皇后首肯及褒扬魏征之举,逾制之事方作罢。③在贞观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协助反对“封建”的重臣们打消了太宗的决定。④根据现代考古挖掘发现,长乐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豫章公主 史载豫章公主“早丧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抚养,等同亲生。公主去世后,太宗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因此,群臣悚动不安。 城阳公主 ①城阳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爱屋及乌,赐杜荷襄阳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②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马周谏止。 晋阳公主 ①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②皇后去世后,与胞兄李治同为唐太宗亲自抚养。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亲养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③晋阳公主性情内敛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时,公主总能抓住时机为他们辩解,故亦赢得臣下的赞美和喜爱。仔细研究晋阳公主的劝谏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与长孙后生前的迂回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能可贵的是,晋阳公主利用父亲的“殊宠”保护臣下的时候,至多只有十二岁。④唐太宗擅长飞白书。公主常年跟在父亲身边,便能临写一笔以假乱真的飞白字。臣下们都无法分辨真伪(原文: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⑤晋阳公主去世时只有十二岁。唐太宗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大臣们劝慰他时,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眷眷父爱令人扼腕。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太宗下诏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 新城公主 ①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仅九岁的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在贞观年间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龄偏小(其异母姊临川公主首封已十八岁),足见太宗对新城的宠爱与重视。②贞观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许配给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未来的郑国公)。③贞观二十三年因新城将出降长孙诠,太宗特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旧唐书·外戚传》)。④根据墓志,贞观23年2月,太宗筹备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预感大限将至,不愿女儿为自己守孝三年耽误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当年五月驾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儿出嫁。 城阳、晋阳、新城中的一位 文德皇后诞公主,月满,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围棋赌,公再拜曰:“臣无可赌之物,不敢烦劳圣躬。”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须致辞。”公固言无物堪供进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胜,朕与君物;君若不如,莫亏今日。”遂与公棋,才下数十子,太宗曰:“君已胜矣!”赐尚乘马一匹,并金装鞍辔勒,仍赐绢千匹。《魏郑公谏录》○文德后载诞侍宴
编辑本段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因为太子是储君,即未来的皇帝,所以东宫的官属机构基本模仿中央的三省六部、卿监百司等机构而设,只是在规模和官员的人数上有所压缩而已
所谓三太,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置一人,从一品;三少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一人,正二品。他们都是太子的辅导之官,即太子的老师。唐朝规定三太、三少不一定全设,有合适的人选则设之,无则缺之。唐置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此官源于汉代,汉高祖欲废太子,皇后吕氏采用张良的建议,聘请商山四皓为宾客,辅佐太子。后世或置或废。太子宾客的职能是侍从规谏,赞相礼仪
以上官职无具体职掌,实际上都是闲散之职,由于其品位崇高,通常作为安置罢去权位后的权臣或勋臣的职位
詹事府詹事府仿中央的尚书省而置。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名为端尹府,咸亨元年复故;武则天天授中改名为宫尹府,唐中宗神龙元年复故
詹事府置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正四品上,为正副长官。其职能是: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举其纲纪,而修其职务
其下置有丞二人,正六品上,掌判府事,凡皇帝的敕令及尚书省、左右春坊的符颁于东宫各机构者,皆要经过丞之手颁下;如果东宫各机构有事需要申报朝廷诸司者,也要通过丞才能发出,从其职能来看,相当于詹事府的办公厅。主簿一人,从七品上,掌印及勾检稽失,即负责纠正非违,检查公事失错及是否按时完成工作。其下置有录事二人,正九品下,掌受事发辰,即负责登记官员接受工作的日期,以便检查完成情况
太子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相当于中央的御史之职。凡东宫诸官朝见太子时,由司直分知东、西班,即检查朝见太子的礼仪及是否有人无故缺席。平时要对东宫诸司包括十率府的官员进行监察,发现失错,随时纠弹。太子出行时,司直要深入卤簿纠察,即检查仪仗情况
左右春坊左右春坊仿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而置。唐初有门下坊、典书坊,唐高宗龙朔二年改为左右春坊,咸亨元年复故。唐睿宗景云元年,又改为左右春坊
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其下置有太子中允二人,正五品下;司议郎四人,正六品上;左谕德一人,正四品下;左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其下还置有录事、主事、令史、书令史等各类官吏。左庶子掌侍从太子,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等事,中允为其副职;司议郎掌侍从规谏,驳正启奏,相当于门下省给事中的职能;左谕德掌侍从太子出入,谕太子以道德;左赞善大夫掌翊赞太子以道德,太子行为凡不符合德义者,则以古今成败之事规劝。左谕德与左赞善大夫的职能相当于中央的散骑常侍和谏议大夫之职
右春坊置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其下置有太子中舍人二人,正五品下;太子舍人四人,正六品上;右谕德一人,正四品下;右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太子通事舍人八人,正七品下。右庶子与中舍人为右春坊的正副长官,掌侍从献纳启奏,相当于中央的中书令和中书侍郎之职;太子舍人掌侍从,行令书、令旨及表、启之事,太子的命令称之为令,即负责太子令和表、启的起草及发布等事,其职能相当于中央的中书舍人之职;太子通事舍人掌引宫臣辞见和劳问,相当于中央的通事舍人之职;至于右谕德与右赞善大夫的职能同于左春坊,就不再复述了
此外,左春坊下属有崇文馆、司经局、典膳局、药藏局、内直局、典设局、宫门局等机构,分别简介如下:崇文馆仿中央的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而置。有学士二人,掌刊正图书经籍,教授学生;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下,掌校勘书籍
司经局仿中央的秘书省而置,掌东宫图籍。有洗马二人为长官,从五品下;文学三人,正六品下,掌撰写文章,缮写经籍,供给笔墨;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皆掌图书校理刊正之事
典膳局仿中央的尚食局而置,掌进膳尝食。置典膳郎二人,正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药藏局仿中央的尚药局而置,掌医药诊治。置药藏郎二人,正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内直局仿中央的尚衣局、尚辇局等机构而置,掌服饰、伞扇、符玺等事。置内直郎二人,正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
典设局仿中央的尚舍局而置,掌汤沐、铺设、洒扫等事。置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
宫门局仿城门郎之置,掌东宫诸门管钥等事。置宫门郎二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
三寺三寺指家令寺、率更寺与仆寺,仿中央九寺之制而置。唐高宗龙朔二年分别改为宫府寺、司更寺、驭仆寺,咸亨元年复故
家令寺置家令一人,从四品上。其下有丞二人,从七品上;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家令寺掌东宫饮食、仓储等事,总辖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各置有令、丞等官,分别为从八品下和从九品下。食官署掌饮食酒醴,典仓署掌衣粮、器皿出纳,司藏署掌财货出纳与营缮。家令寺仿中央的光禄、司农、太府三寺而置
率更寺置令一人,从四品上。其下有丞一人,从七品上;主簿一人,正九品下。率更寺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等事,凡太子参加的各种典礼,皆由其掌其礼仪,并为其导引。率更寺仿中央的宗正、太常、大理三寺而置
仆寺置仆一人,从四品上。其下有丞一人,从七品上;主簿一人,正九品下。仆寺掌东宫车舆、乘骑、仪仗、丧葬等事,下辖厩牧署,有令、丞,品阶同于家令寺,掌车乘马牧之事。仆寺仿中央的太仆、卫尉、鸿胪三寺及殿中省尚乘局而置
十率府东宫十率府仿中央的十六卫而置。分别是左右卫率府、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各有率一人,正四品上;副率一至二人,从四品上。其下各置有长史一人,正七品上;录事参军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一人,从八品下;兵曹参军一人,从八品下;胄曹参军一人,从八品下。长史总判诸曹,大事请示率,小事专决。录事参军及诸曹参军的职能同于十六卫,就不多说了。此外,十率府各置有司阶一人,中候二人,司戈二人,执戟三人,分别为从六品上、从七品下、从八品下、从九品下,仍然称为四色官
此外,左右卫率府统领有亲府、勋府、翊府各一个,外府即折冲府五个;左右司御率府与左右清道率府各领有外府三个,不领内府,其余率府皆不领军府
亲府、勋府、翊府各置有中郎将一人,从四品上;左右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下。中郎将与郎将各率本府之校尉、旅帅等军官宿卫东宫。如果有大朝会及太子出入,则率其将士侍卫太子
在十率府中,左右清道率府仿中央的左右金吾卫而置,掌东宫内外昼夜巡警之法。左右监门率府仿中央的左右监门卫而置,其职能大体上也与监门卫相似,掌率其将士掌管东宫诸门禁卫,亦有门籍等相关制度。左右内率府仿中央的左右千牛卫而置,掌率东宫千牛、备身,侍卫太子,并掌管兵仗、器物
在唐朝前期,东宫十率府有兵可掌,自从府兵制崩溃后,十率府与南衙诸卫一样,也基本成了闲散机构,虽然没有明令罢废,但已没有具体职事可掌。尤其是唐朝中期以来,太子不居于东宫,不仅十率府成为闲司,就连东宫其他机构也基本成为闲司,而东宫系统的职官逐渐成了官员的迁转之阶,或者用来安置闲散官员
八、太子内官唐因隋制,太子东宫亦有内官,其机构与职能仿皇宫中的六尚而置,只是规模及人数要比皇宫之中小一些,有三司、三掌之制,均由女官充任
司闺,从六品,掌导引太子妃及东宫宫人名簿,总辖掌正、掌书、掌筵
掌正,从八品,掌文书出入并内宫管钥,兼管对宫中女官、宫人的责罚纠察等事
掌书,从八品,掌印及符契、图籍、传宣、启奏、纸笔及宫人的廪赐等事
掌筵,从八品,掌帷幄、床褥、几案、伞扇、洒扫、铺设及宾客等事
司则,从六品,掌礼仪参见,总辖掌严、掌缝、掌藏
掌严,从八品,掌首饰、衣服、巾栉、沐浴、器玩、仗卫等事
掌缝,从八品,掌裁缝衣服等事
掌藏,从八品,掌金玉、珠宝、财货、缯锦、缣采等的出纳等事
司馔,从六品,掌膳馐,凡向太子及太子妃进食,由其先尝,总辖掌食、掌医、掌园
掌食,从八品,掌膳馐、酒醴、灯烛、柴炭及宫人的食料与器皿等事
掌医,从八品,掌医药、伎乐等事
掌园,从八品,掌东宫园苑及种植果蔬等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