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有多少啊

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有多少啊,第1张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始于近代。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间,是中国文物流失的高峰期。荟萃了中国文物精华的北京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在这两场浩劫中,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众多外国人打着“文化考察”的旗号巧取豪夺,仅1876年至1928年到达中国西北地区的探险队就有42支,目前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万件,而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的就有137万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万件。甲骨文也大量流失海外,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有267万片,遍及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瑞士、法国、俄罗斯、比利时等十二国,其中日本多达12万多片。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公然将中国沦陷区的大量馆藏文物运到日本,还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进行了长时间非法的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也全部被运到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又掀起一次盗掘、走私珍贵文物的狂潮。 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欧美、日本。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收藏了极其丰富的中国历代文物珍品,以绘画、青铜器和地方志为大宗。其中收藏的中国地方志数量之多令人瞠目,仅国会图书馆就收有中国各省、府、县志书4000余种。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士、瑞典。在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代表性文物有汉代玉雕奴龙、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南北朝陶猎鹰坐俑、唐代黄玉坐犬和敦煌绢画、文书等。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有数十万件。其中以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最为丰富,该馆设有东洋馆,共有五大陈列室,专门用来陈列展览中国古代文物。

中国珠宝的黄金可靠。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黄金)组建于2003年初,其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黄金总公司。中国黄金是中国黄金协会会长单位,是世界黄金协会在中国的会员单位之一。

玉石珠宝,最熟悉的莫过于古代女性中的首饰盒中经常见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玉石首饰的喜爱渐渐被彩银、彩金、钻石等新时代的珠宝首饰所慢慢淹没!但是,珠宝市场的作假泛滥成灾,不免让那些喜爱珠宝的人们寒心、胆怯!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去官方旗舰店、品牌店等正规店购买比较放心。

中国珠宝位于北京东二环国企核心商业区,在广州、上海均设有办事处。2005年就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英国UKAS认证。于1995年加入世界珠宝首饰联合会,成为中国在CIBJO的唯一代表。拥有“中国珠宝”、“赋美诗”等诸多品牌商标。

“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已于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前往中国办展。与中国公众见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从被喻为“人类摇篮”的坦桑尼亚奥多维遗址挖掘到的200多万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达碑石,有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拉斐尔、戈雅和伦勃朗的画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时期及日本、韩国、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独没有被大英博物馆视为“最重要收藏”的中国文物。

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据该馆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

藏品展出的政策和现实

根据大英博物馆的统计,该馆拥有七百万件文物,每年接待500万名参观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国厅参观很难统计。但只要去参观就不难发现,中国馆的参观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尤其是近年来到英国的中国团组越来越多,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厅成为团组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有,往往只是在这个位于博物馆尽头的中国厅匆匆一瞥。

记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是2004年10月,至今来过4次,每来一次情趣就减少一次,因为厅内的展品基本上没有更换过。据介绍,因为英国政府拨款减少,加上游客减少,该馆财力紧张,从1992年以来,中国厅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换过。财力吃紧还导致职位减少,而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财力吃紧也致使该馆无力开展中国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这些状况都是有悖于该馆的办馆政策的,即展品必须经常更换,让库存文物与公众见面,以确保展馆吸引回头游客。大英博物馆财力吃紧由一件事情就可见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把旧的中国陈列室扩建、改造,才有了现在这个有空调恒温陈列保护设备的新中国展厅,否则,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也许照样放在老旧的藏室里任凭虫吃鼠咬。

大英博物馆3月份首次到中国办展,中国老百姓可以一睹其久负盛名的藏品,了却一桩心愿。尽管藏品向所有公众开放是大英博物馆秉承的三大原则之一,但对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到伦敦参观大英博物馆在费用和签证等方面都困难重重。遗憾的是,此次他们不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珍品。

其实,这只是拉开了大英博物馆到中国展出藏品的帷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馆以及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的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就宣布与中国签约建立博物馆协作项目。大英博物馆计划将世界各国的收藏品送往中国展览,中国将重要文物送到英国展览。这次北京展之后,大英博物馆还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亚述帝国与艺术:大英博物馆馆藏古亚述艺术珍宝”展,200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英国与世界”展览,并将出版收藏的中国画。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由于财力等缘故,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打了折扣。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英国对中国的关注日胜一日,开展对华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此次大英博物馆首次到中国举办展览的一个细节是,展览得到了近年来大力拓展在华业务的某英国银行的赞助,这种企业树立市场形象的公共关系技巧无可厚非,不过解读止于此是不够的。

原址保护原则与文物回归的可能性

很多中国参观者看着那些祖先的杰作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时归故里?这次“世界文明珍宝展”的消息公布后,人们在问:为什么不包括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也不包括瓷器和所有权有争议的藏品?

据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在回答媒体相关提问时指出:“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国的文物,也因此和许多国家一直在打官司,可能人家也有顾虑吧。”但英国卫报3月3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里格说,中英两国政府是鼓励文化交流的,英国也未对展品的选择设立任何限制,“我们会特别高兴把这些藏品借给他们,但他们并没有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的理解是他们有比我们更好的中国艺术品。”

这并非是各说各话。关注文物的人都知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提出了“原址保护”原则。针对这个公约,2002年法国巴黎的罗浮宫、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馆发表了所谓的“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反对把包括战争中用掠夺等非正常手段获得的文物和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对这个宣言表示反对,认为这种将文化“环球化”的做法其实是帝国主义的余孽,那些流落异国的文物都没有经由现今人们所认同的合法渠道。

中国文物保护专家对此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谴责这个宣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原址保护” 原则抵触,与正义公理相违背,践踏了曾经遭受侵害的国家与民族的正义权利。他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世界上47家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 164万件,流失在各国私人手中的中国文物大概是这个数字的10倍。这些文物中的大多数是在战争中流失国外的。他们提出用分类索还的方法,即从合法买卖中流失的文物应由国家出资购回,被掠夺走的文物则应无偿归还。

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希腊都要求大英博物馆送还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国家的文物。尽管大英博物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但他们仍然坚持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这种文物所有权纷争的典型例子是该馆收藏的56块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带的归属问题,这是近年来所有文物归属权争议中最著名的案例。

该文物是帕特农神庙的部分雕刻与建筑残件,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当时的英国驻希腊大使洛德·埃尔金伯爵在1810年将这些文物运回大英博物馆,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故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1829年,希腊第一次向大英博物馆提出归还这些神庙雕刻的要求,此后历届政府一再向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施加外交压力,但均无果而终。雅典申办2004年奥运会成功后,希腊政府和民间团体“英国归还大理石雕委员会”进一步向大英博物馆施加强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并提出以贵重文物交换借展的解决办法,但大英博物馆一如既往地断然拒绝。麦克格里格馆长表示,埃尔金大理石雕永远不会归还给希腊,也不会借给希腊展览,它留在目前的地方最好,有更宽广的历史含义。他希望希腊能接受一个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复制品。他说:“大英博物馆是人类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可以保存世界所有文化成就。”

自豪与羞耻相交织的复杂感受

这些年英国媒体偶尔也有关于中国文物的报道。除了中国文物在伦敦的拍卖行受到追捧的现象外,还有文物被盗毁的报道。如2004年10月4日,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贝特博物馆收藏的9件中国文物失窃事件,价值约达6 万英镑,其中包括一个制作于公元前1000年的用于祭祀的小罐子。2004年10月29日大英博物馆15件中国文物失窃,均为制作于公元700年至公元 1400年间的珠宝饰物,大英博物馆发言人称“显然都是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2006年1月,一名男子在剑桥博物馆参观时自踩鞋带绊倒,将摆放在楼梯窗台一套价值10万英镑的中国瓷瓶撞碎,这套产于17世纪晚期或18世纪早期的瓷瓶一直是该馆的著名展品。

要在英国看中国文物,最好还是去大英博物馆。其门类齐全的藏品使中国参观者除了感到震撼外,往往还伴生出复杂的感受。一位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曾写道,参观这里“使人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在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时,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举办了一个网上听众反馈节目,在内容各异的诸多留言中,有一位听众的留言可谓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馆看过,里面整整一个展厅都是中国的东西,我看了之后有两个感觉:一是为我们中国曾经拥有如此珍贵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羞耻,因为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

其实,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辉煌文明的遗物,何尝又不是有着类似的命运。敦煌的“王道士”因为泄露了藏经洞而备受国人怪罪,记者在大英博物馆里却仿佛看到“王道士”的影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独为中国特产。鲁迅曾说,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遗物(大意),单单怪罪“王道士”对反思保护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大英博物馆要到中国举办世界文明珍宝展,对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遗产不是一次很好的启示吗?

来源: 《光明日报》

不列颠博物馆和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都藏有数以万计的中国文物,这些文物或得自圆明园,或掠自清宫,或由斯坦因一类“学者”加文物贩子捐赠,其中绘画部份颇多精品。现藏不列颠博物馆的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为该馆作品中最杰出的一幅。顾恺之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但可惜他并无真迹传世,故摹本就显得极为重要。该图系据西晋张华所撰讽谏贾后的《女史箴》一文绘成,现存9段,全长11.5尺。在这幅长卷中,顾恺之的“游丝画法”和“ 传神写照”画论都得到最充足的体现。因此,西方美术家称誉它是“一切都达到圆熟境地”的“完美无缺的佳作”。除此之外,现存不列颠博物馆的,被誉为“百代画圣”、“神品上一人”的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观音菩萨像》(清拓唐代石刻)、《释迦三尊图》(宋摹壁画),出自敦煌千佛洞的《树下讲经图》(绢本着色);以及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藏任元发的绢本《饲马图》,都是绘画史上极可珍贵的佳作。

  流入日本的中国历代绘画,据估计数量在万件以上,其中那些享誉画坛的精品,都被列为日本的“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珍藏在博物馆、寺院等机构中,也有不少归于皇室。比较重要的如南宋院体派领袖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及夏珪的《江头泊舟图》都是山水画中的名作。据邓之诚的《骨董琐记》记载:“彰德天宁寺藏吴道子画神佛像三十轴,轴高二丈许,有某挟父势委万金强索佳者十二轴以去,复转以四轴售日本人。”吴道子的画至宋代已无真迹,此处当为摹本,但其价值仍然是难以笔述的。

  由日本侵华促成的清宫名画散佚,是中国近代画史的一大厄运。1926年,清逊帝溥仪逃离北京,曾卷走一大批故宫旧藏名画法书。伪满覆灭后,这些书画佚散殆尽。日本某人曾以2万日元购得宋梁楷人物画卷。唐尉迟乙僧的《天王象》堪称稀世奇珍,自此下落不明。据当时的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张伯驹考定,佚失作品计1198件,后虽陆续收回800余件,但仍有300余件或损毁,或流落海外。

  美国对中国名画的劫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叶。现任波士顿美术馆亚洲美术部主任姜�6�1冯登在谈到这一时期的状况时说:“此一时期之所以能率先下手乃因新英格兰与远东的密切贸易关系使然。”也就是说,这时流入美国的中国绘画大部分是由来华“贸易”的商人非法偷贩走的。不过,这些商人对中国画的鉴赏力极低,故携走的作品数量虽多,但多为平庸之作。自20世纪初叶到1949年,是美国劫购中国名画的第二阶段。这时来华搜购绘画的大多是极有鉴赏力的“艺术家”,搜罗范围也从沿海扩展到内地,搜购对象则上自皇室旧藏,下至私家珍储,无所不包,中国绘画珍品大多在这时流入美国。

  波士顿美术馆搜购中国画的历史,很可以说明上述发展。该馆建于1869年,是美国最早开始搜集中国绘画、现今拥有最多精良之作的收藏机构。它自称“把东方美术的最佳收藏齐集一堂”。这些“最佳”作品,大部分是在1894年由日人岗仓觉三出任该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后,才开始流入美国的。更大规模的搜购,则是1937年富田幸次郎出任该部主任之后的事了。至于它建馆之初搜集的作品,虽然数量甚多,却绝少精品。该馆现藏作品中最杰出的一件,当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十三帝王图卷》,图绘汉昭帝至隋炀帝13个帝王的“御容”,用笔纤细,颇有六朝风格。也有人说此卷是宋人摹本,但无论如何,它属于国宝一级的珍品却毫无疑义。此图在国内最后归梁鸿志,经其手卖到国外。该馆所藏另一件堪称国宝的是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卷》,此图原为宋徽宗御览之宝,后归金朝,钤有金章宗“群玉中秘”、“明昌御题”等七玺,可见它在宋、金宫廷藏画中的地位。它是在1912年流入波士顿美术馆的。其它如宋陈容《九龙图卷》,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卷》,原为清宫旧藏,也被该馆搜罗西去。

  福瑞尔美术馆、纳尔逊美术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等收藏机构,都是中国名画的荟萃之地。在这些地方所藏的数百件珍品中,最出色的是福瑞尔美术馆所藏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这幅作品被清人李葆恂誉为“海内第一名迹”,原为端方旧藏,经福开森之手贩到美国。它是硕果仅存的几幅顾恺之作品摹本之一。至于纳尔逊美术馆和克利夫兰美术馆中国画藏品的丰富精美,仅从下列事实即可窥见。1980年底至1981年初,两馆联合举办中国名画“八代遗珍”展览,展出作品282件,创作年代自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中叶。计有汉画3件、北魏画1件、唐画3件、五代画2件、宋画61件、元画49件、明画91件、清画72件,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盛况空前的中国绘画展览。

  以上所叙,仅为近百年来流入英、日、美等国数以千计作品中的出类拔萃之作。据日本出版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著录,中国绘画在国外的分布情况是:美国、加拿大1,900件,东南亚、欧洲1,260件,日本3,900件。这些大都是曾由国内历代藏家著录、流传有绪的精良之作。如果把流散国外的我国古代绘画珍品及其作者排列起来,几乎展现了一部完整详尽的中国绘画史!

第一名 卡地亚(Cartier) 卡地亚,这个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誉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的著名品牌,在 150余年中,创作了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美妙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是珠宝腕表创作的精品,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欣赏玩味,往往还因曾归属名人,而被蒙上一层传奇色彩。

从印度王子订制的巨大项链,到曾与温莎公爵夫人行影相随的虎形眼镜,以及大文人科克托充满象征符号的法兰西学院佩剑,卡地亚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第二名 蒂芬尼(Tiffany&Co) 1837年9月18日,查尔斯·刘易斯·蒂梵尼贷款1000美元作为资本,在位于纽约市百老汇大街259号开设了一家名为Tiffany&Young的文具及日用精品店,开业当天的营业额仅为498美元;至查尔斯刘易斯蒂梵尼在1902年逝世时候遗留下的财产为3500万美元。

没有财富是从天而降的,从一个小小的文具精品店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珠宝公司之一,“经典”已经成为TIFFANY的代名词,因为有太多的人以佩戴TIFFANY的首饰引以为荣,那是与历史共同沉积而发展至今的。

第三名 蒂爵(Derier)第四名 梵克雅宝(VanCleef&Arpels)第五名 宝格丽(Bvlgari) 第六名 香奈尔(Chanel)第七名 伯爵(Piaget)第八名 万宝龙(MontBlanc)第九名 欧米加(Omega)第十名 夏利豪(Charriol)彼岸花 回答时间 2008-02-28 12:49满意答案1 卡地亚(Cartier) (1847年法国巴黎,中国驰名商标) 2 蒂芬尼(Tiffany&Co) (1837年美国纽约) 3 宝嘉丽(Bvlgari) (1884年于意大利) 4 梵克雅宝VanCleef&Arpels (1906年法国巴黎) 5 海瑞温斯顿Harry Winston (1890年美国纽约) 6 蒂爵(DERIER) (1837年法国巴黎) 7 德米亚尼(Damiani) (1924年意大利,奢侈品珠宝首饰) 8 宝诗龙(Boucheron) (1858年法国巴黎) 9 御木本(MIKIMOTO) (1893年日本) 10 施华洛世奇(SWAROVSKI) (1895年奥地利) ://maigoo/maigoo/043zb_index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0273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