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克拉的钻石等于024克或240毫克。
克拉的定义
克拉,又称卡、卡拉,从1907年国际商定为宝石计量单位开始使用。是珠玉、钻石等宝石的质量单位,和贵金属的纯度比例。克拉(Ct)是宝石的质量(重量)单位,现定1克拉等于02克或200毫克。一克拉又分为100分,如50分即05克拉,以用作计算较为细小的宝石。因为宝石的密度基本上相同,因此越重的宝石体积越大。越大的宝石越稀有,每克拉的价值亦越高。
克拉的起源
据华轩居士研究考证,克拉的单位名称起源于13世纪的西非国加纳,其首都阿克拉为世界最早的黄金钻石集散地。由于各国语言交流障碍,便以交易地名为计量单位。
克拉的历史
克拉(Ct),英文carat,通常缩写成ct,从1907年国际商定为宝石计量单位开始使用。克拉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克拉「keration」,指长角豆树(或稻子豆carobseed),是一种从东亚洲广泛普及到中东的植物。由于其果子被称为具有近乎一致的重量,且钻石的重量是4c中最容易度量的特征,因而早期长角豆树就被用作珠宝和贵金属的重量单位。一克拉即等于一粒小角树种子的重量。
克拉的计量
1克拉=200毫克=02克。旧宝石书中一克拉约2053毫克,如果换算成现定克拉,则一克拉要乘10265,这里只是大致说,因为旧时各国或地区的克拉值不尽相同。重量在1克拉以下的钻石通常也用“分”(point)作为计量单位,1克拉=100分。在钻石的证书上,钻石的重量都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三位。
据Pierre Cartigny等(2004)对上述106颗纳米比亚砂矿金刚石/钻石的研究,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的N含量范围为0~1860μg/g,橄榄岩型金刚石/钻石的N含量范围为0~1090μg/g,“未确定”类型金刚石/钻石的N含量范围为0~875μg/g。与世界其他产地的金刚石/钻石相比,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样本的特征是:II型金刚石/钻石(即不含N)比例较低,包括3%的橄榄岩型金刚石/钻石和2%的榴辉岩金刚石/钻石;而富N金刚石/钻石(N含量>600μg/g)比例较高,包括15%的橄榄岩型金刚石/钻石和73%的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金刚石/钻石中N的聚集状态从IaA型(低聚合度,N对心)至IaB型(高聚合度,4个N原子围绕一个空位聚集)都有,与共生序列或N含量都没有明显联系。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异常高的N含量不只是在一个包裹体共生序列里出现,榴辉岩型、橄榄岩型和“未确定”类型(与高温交代变质有关)金刚石/钻石都有这个特征。在各共生序列中有如此高程度的相似性不能被认为是巧合,而应该是具有成因上的联系。Pierre Cartigny等(2004)据此推测,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若非全部也有大部分都形成于一个共同的交代过程,碳和氮被引入了各种源岩中。
8742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纳米比亚橄榄岩型金刚石/钻石的地幔来源,以严重亏损Ca,高Mg原子数100×(Mg/Mg+Fe),Cr/Al比值变化很大为特征(Harris et al,2004)。其中,Ca严重亏损是金伯利地区的金刚石/钻石特征,只在Kaapvaal克拉通的镁铝榴石包裹体中见过。Mg原子数平均值为938±10,稍高于世界平均值930±11,尤其与Kaapvaal克拉通De Beers Pool金伯利岩富镁橄榄石的橄榄石很相似。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镁铝榴石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特征,指示了两种不同的组别及一系列不同的源区交代变质程度(Harris et al,2004):①大部分石榴子石都受到一个低HREE和HFSE(尤其是Y和Ti)的交代介质的影响。结果,REE的配分模式从波谷型变化到第一峰位从LREE渐渐移至MREE的正弦曲线型。配分模式的变化与交代介质中LREE/HREE的比例连续降低一致。在一些情况下,交代介质中的LREE/HREE比例可能受到一个LREE绢英相分馏的影响。推测逐渐降低的LREE/HREE比例反应了交代介质分馏程度的降低,这个类型的交代变质作用可能与次固相线条件下CHO流体渗透方辉橄榄岩有关。②第二种类型的交代作用以LREE/HREE分馏程度较低为特征,从而导致了HREE和HFSE的显著再富集,形成了驼峰型的REE配分模式,MREE到HREE呈负坡度递降。假设明显“原始”的二辉橄榄岩石榴子石模式(LREE正斜率,MREE到HREE平坦而高于球粒陨石)是这种再富集作用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交代变质常与硅酸盐熔体有关,可能与巨晶岩浆一致。
8743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的同位素特征
与世界其他产地的金刚石/钻石相比,纳米比亚的砂矿金刚石/钻石有不同寻常的C和N同位素组成。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的δ13C值范围较宽。在Pierre Cartigny等(2004)的106颗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样本中,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45颗)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385‰~-16‰,拓宽了世界范围内金刚石/钻石δ13C值的下限。4颗稀土元素Eu异常的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中,有两颗的δ13C值与地幔相似,为–5±1‰,有两颗含石榴子石的Eu负异常的C同位素组分较轻,<-247‰。橄榄岩型金刚石/钻石(48颗)的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03‰~-05‰,其中最轻的值出现于一个有分带现象的样品中,该样品的δ13C值从-203‰变化到-48‰。“未确定”类型金刚石/钻石的δ13C值范围较窄,从-85‰~-27‰。还有6个不含包裹体的金刚石/钻石未知共生次序,δ13C值在-211‰到-26‰之间。
该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样本中,橄榄岩型金刚石/钻石、榴辉岩型和“未确定”类型金刚石/钻石的δ15N值范围为-10‰~+13‰,与N含量或δ13C值没有相关性。δ15N为负值指示了至少一半金刚石/钻石(包括榴辉岩型、橄榄岩型和“未确定”类型)都是从地幔来源的流体中结晶的。而具有高N含量和δ15N正值的金刚石/钻石(一些金刚石/钻石的δ13C值低于-10‰)是否属于相同起源则不能确定。有如此异常组分的金刚石/钻石不仅限于榴辉岩型,是与消减克拉通的成因说不符的。第二种类型的金刚石/钻石记录了额外的可能是消减板块的流体来源。橄榄岩型金刚石/钻石、榴辉岩型和“未确定”类型金刚石/钻石都富含N且具有相似的N同位素组成,推测有成因联系。
钻石Diamond一词出自希腊语Adamas,意思是坚硬、不可驯服。钻石号称“宝石之王”,,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宝石之一。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 (C)元素构成,具有立方结构的天然白色晶体。钻石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惧,同时又把它视为勇敢、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象征。现在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也有人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有人说金刚石就是钻石,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们的差别就等同于木头和家具之间的关系),钻石只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为探索钻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无色)。为了便于理解钻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钻石的原岩。
自从钻石在印度被发现以来,我们不断听到人们在河边、河滩上捡到钻石的故事,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处含有钻石的原岩,被风化、破碎后,钻石随水流被带到下游地带,比重大的钻石被埋在沙砾中。钻石的原岩是什么?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么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这种岩石中常常含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橄榄岩、榴辉岩碎片,主要矿物成份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于这种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发现,故以该地名来命名。
另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称钾镁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Argyle)。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稀少的钻石主要出现于两类岩石中,一类是橄榄岩类,一类是榴辉岩类,但仅前者具有经济意义。含钻石的橄榄岩,目前为止发现有两种类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于南非的一地名——金伯利)和钾镁煌斑岩(lamproite),这两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形成于地球深处的岩石由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这种岩浆多以岩管状产出,因此俗称“管矿”(即原生矿)。含钻石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经过风吹雨打等地球外营力作用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石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乘积下来,形成冲积砂矿床(或次生矿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