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这样的桥段经常出现在金庸先生的小说或影视剧中,也往往只能出现在小说或影视剧中。
首先,中国古代以白银为货币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出现的时期也比较晚。在很多影视剧中,汉朝人下馆子也用银子结算,这不是不符合历史的。
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大约从宋朝开始,但尚未普及。以白银为主流货币的时期,主要是明清两朝。那么,明清之前,古人以什么为货币?
小宗交易以铜钱为主,大宗交易以黄金为主。在古代社会最早期,则是以贝壳之类的物品为货币,所以汉字里很多与钱有关的字是“贝字旁”。
在中国古代,有的时期也以布帛为货币,比如唐代就是如此;也有的时期以纸币为货币,比如宋代,便发明了交子,不过,纸币一直不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主流。
前面说到,明清时期才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那么,明清时期是否会出现“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的现象呢?
也几乎不可能。
在明清时期,一两银子是比较值钱的,明朝一两银子可以值今天1000元左右,而清朝物价有所提高,一两银子也可以值300元左右(不同时期银价不同,这里统一取平均值),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外面消费,根本花不了一两银子。
像影视剧中那样,一个侠客一顿饭便花掉三十两白银,然后直接扔下三个大元宝走人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而且,古代的物价和现代一样,不可能所有商品价格都是“整数”,比如一个辣椒炒肉刚好一两银子,一个清蒸鲈鱼刚好二两银子,它也是根据行情灵活定价,有的商品价格可能是整数,也有的价格有零头,比如三两二钱银子。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付钱?
直接给老板三两,老板肯定不乐意;直接给老板四两,你肯定不乐意。这时候就需要秤出三两二钱银子支付给老板。
所以古人外出时,往往会随身携带两样东西,一个是剪子,一个字戥子(戥读作等,戥子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小秤),向老板付钱时,先用剪子剪下适量的银子,再用戥子秤,需要支付多少银子,就秤出多少银子支付。
大家想必很好奇,如果需要支付的银子是整数,是不是可以像影视剧中那样,直接把银子付给老板?
也未必。因为古人的银子,不像影视剧中那样,都是统一形状、重量明确的元宝(元宝在古代是官银),而是形状不一、重量不明的碎银子。如果需要支付的钱是三两银子,但口袋里的碎银子却重38两,就还是需要用到剪子和戥子。
当然,不利用剪子和戥子,甚至“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的情况,在古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
虽然,古人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但这只是针对普通百姓而言,而对于达官贵人们,他们的消费水平高得吓人。以清代为例,达官贵人们吃一顿饭,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甚至成百上千两,也就是说,他们一顿饭最多可能花几十万!
这些人家财万贯,而且大手大脚花钱已成习惯,压根不会在乎一两半钱的小钱。所以,古代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某个富家公子到高级酒楼吃饭,一顿饭花了100两7钱银子,公子爷吃得开心,叫下人掏出不下于一百两银子放桌子上,招呼一声,直接走人。
店家惹不起富家公子,一看桌子上的钱肯定不止一百两银子,当然不会计较,还巴不得他下次再来、继续如此呢!
武侠片里一个常见的“豪气桥段”,就是“大侠下馆子”:经常是热热闹闹的酒店里,满脸横肉的“大侠”吃饱喝足,竟连“多少钱”都不问,随手放一块银子在饭桌上,然后潇洒飘然而去。“豪横”一幕,也叫多少“武侠迷”连呼身不能至,纷纷心向往之。
那这“豪横”场面,放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几分靠谱?首先,倘若这类场景,放生在明朝中叶(16世纪)之前的中国古代世界里,可以说严重不靠谱。倒不是“大侠”们没钱,而是在明朝中叶以前,“用银当钱”这事儿,属于严重不合法。就算大侠“敢放”,店家也未必敢收。
有多不合法?中国人使用白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银鼻环,公认中国境内最早的银制品。战国时代的墓葬也告诉我们,那时的白银,已被国人用于“武器”“首饰”等各个领域。但“当钱用”的历史,却显然短得多——明朝弘治元年起,征税才开始用银。嘉靖四年起白银大量在市场流通,隆庆元年明朝正式宣布“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白银这才算完成“上位”,成为法定货币。
而在这之前,“拿白银当钱用”会有多麻烦?就看号称富庶的唐代,其实哪怕是盛唐年间时,大唐也常为“贵金属原材料不足”苦恼。别说白银了,铸钱的铜都是年年稀缺,唐朝曾限制商人带铜钱出境,甚至禁止民间买卖铜料。铜都如此贵,用白银当然更奢求:唐代倒是把白银做成“银挺”,然后就是用来做各种金银器,或是当馈赠礼品。直接拿来当钱用?几乎是没有。大额的货币支付,在唐代多是用绸缎布帛。
那到了传说中“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呢?白银“当钱用”的时候,倒是比较多了。比如宋朝“花钱买和平”的《澶渊之盟》,每年就是要支付“银十万两”(后来增到二十万两)来“买和平”。宋高宗“臣构”靠“必杀飞”换来的《绍兴和议》里也规定,南宋每年要“上贡”给“金大伯”二十五万两白银。此外南宋官府采购粮食茶叶等物资,也经常“出银十万两”,发军饷时也经常“犒军银”,看似“白银当钱用”的时候不少。
但事实上,除了“买和平”“孝敬金大伯”外,宋朝日常用银,哪怕是官府行为,也往往是把白银兑换成铜钱后再支付——白银距离“法定货币”,那时还是很远。
所以,就算是传说中“大侠很多”的两宋年间,大侠们行走江湖,花钱时也不用白银。比如宋初江湖上的知名豪侠,亦后后来“发明纸币”的一代名相张咏,早年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时,也常接受“粉丝馈赠”,比如仰慕他的汤阴县令,就馈赠给他“万钱”。他在江湖上大杀南北,住过不少酒馆客栈,但结账的时候也是用铜钱。“扔下一块银子就走”的豪迈事儿?那是真没干过!
为什么会这样?根子上还是白银太少。中国本身就不是产银国,铜矿本来就少,银矿当然更少。唐朝年间,中国每年的白银产量也不过一万五千两。宋代时手工业大发展,但“赚白银”最多的北宋年间,白银的最高产量也只有每年88万两,正常年景只有二三十万两。就这么点白银,每年还要“刨出去”几十万两“买和平”“孝敬金大爷”,这宋朝的“积贫积弱”,看这“缺银”,就知道有多严重。
所以北宋靖康之耻时,金兵狮子大开口,要北宋“孝敬”一千万两白银。号称“丰亨豫大”的汴京城翻了个底朝天,从皇宫到老百姓家,家家白银掏干净,最后也只凑了一百万两白银,只是五百多年后李自成在北京“追饷”所得的七十分之一。到了南宋给“金大伯”送孝敬时,由于产银地都“割”了出去,南宋白银产量锐减,每年的二十五万两白银“孝敬”,也是勒紧裤腰带都常凑不齐,每次过去“交割”,都常惹得金国官员骂娘。
看过这类景象就知道,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宋朝白银收入过亿”“宋朝白银远超元明清”的“高论”,多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放在这样的年代里,哪位“大侠”能在饭馆里“吃完饭放下一块银子就走”,分明是“来错了时代”。
首先根据历史的记载,我国古代时期中,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从元代开始的,并且以“两”作为标准的单位,在一众的影视剧小说中,之所以会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十分的好理解,作为一种夸张衬托的描绘手法,一众的好汉、行走江湖的人士,在吃完饭将银子扔在桌子上,转身离去十分的潇洒,更是突出了这些人物豪迈不羁的性格。
子在古代可是大面值货币,在明、清之前,西方大量白银还没有流通到我国,因此,银子在此时还不是主要货币,主要货币是铜钱。即使在明清之后,也只有一些富商出门才携带较多银子,普通老百姓生活消费用铜钱支付就足够了。
一两银子约等于1000个铜钱的价值,其购买力非常强悍,由于物价、生产力等方面的因素,一两银子在各个朝代的价值也不一样。如果以大米作为物物交换的基准,换算下来,在唐代,银子的价值最高,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5000元人民币,宋代相当于1500元左右,明代是1000元左右,清代最低,相当于500元左右,清代晚期,甚至下降到了300元左右。
除此之外,在古代历史中,这些好汉食用的饭菜价格也并没有那么贵,加之他们支付的银子,通常是只多不少,这样的情况下,店小二当然是不会去认真清点的,如果认真清点的话,这不是说明看不起一众的好汉吗?如果遇到性格急躁的人,很有可能招来一顿毒打,这样的结果,可是得不偿失的存在。其次对于这些古代的店小二而言,他们将服务员以及收银员的工作融为一体,常年的工作,对于所谓的银两判断也是有着自己的本领,在分割银子、识别银子成色以及估算重量上,都是高手的存在,对于这一点也是不用我们操心了
古装剧里,经常有主角去饭店吃饭的场景。吃完之后他们总是直接留下一块银子,然后就特别潇洒的离开了。他们根本不要找钱,店家也没数过他们留下的银子。
相信很多人都有疑问:古人吃完饭为何放下银子就走?不用找钱的吗?
其实在古代,用碎银付饭钱会很麻烦。古时候用碎银做大生意的店铺,会用一种叫做戥子的特殊道具,来称银。戥子一般用木头、金属或骨头制成,专门用来测量金、银、药材等小件物品。所以,银子的价值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用手去掂量,或者咬一口来衡量的,而是用锤子来衡量的。由于需要特殊的仪器来测量,所以银的价值相对较高。
古代常见的货币大概是“金银铜”。就像现在外汇的比例不一样,古代这三种货币在不同朝代的兑换比例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交换比例也不一样。不像现在,一百张一元等于一百元,兑换比例很明确。
在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中,人们用白银进行交易,这是不正确的。在古代,普通人使用铜币作为日常开支。很少有家庭有完整的一锭银子,即使有,也是那种零散的银子。在古代,银是非常宝贵的。就算是碎银,一般人平时也不会用。一般来说,婚礼和葬礼是最重要的事情。毕竟平时吃穿铜钱就够了。
银的价值远高于铜,一顿饭不可能吃这么多钱。给钱了,自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走了。店家心里肯定高兴,白赚了一大笔钱。但这些场景只能发生在电视剧。真正的古代人肯定不会这么做,更何况他们很少有银子。就算有,也不会用银子付一顿饭钱,不等找钱就走,那么多财物就没了。
所以两个人在饭店里吃肉喝酒,几十个铜钱就够了。如果像有些人说的“放下钱走”是不现实的。为了名声,如果客户给的钱多了,老板就必须找钱。如果以后你在电视剧里看到这种骗人的镜头,你就可以直接跟朋友说:这是骗人的!
我们经常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这样的一幕:古代人在吃完饭之后,想要结账的时候,就直接把银子往桌子上一拍,同时对店小二说:不用找了,这时的店小二就会连连说谢谢。
就是这样的也不问多少饭钱,就直接丢下银子然后就走了,充满着一种狂放不羁,这样的侠客之风也曾让我们十分的向往。
但是我们就会不禁的想到:为何古时候的人不过问饭钱,就直接这样的放下银子,而且店小二也不数还表现出一副高兴的样子?
当时能够使用银子的大多是有钱人,能够随身携带着银子,虽然在现在,银子已经不是很值钱的东西,但是在古代的时候,银子确实非常的值钱。
那时的人们对于这种材质的物品,由于当时开采矿物的技术是不够先进的,很难发现矿脉,也很难提炼出纯度很高的银子,这些都造成银子在当时的珍惜程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原因使得银子在当时可以作为货币来进行商品流通间的等价物。
倘若是放在更久远一点的朝代,例如宋朝时期,足足可以购买两百多斤的大米了,这样的价值都足以说明当时银子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那些达官贵人才能使用,作为普通的老百姓自然是没有那个能力。
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刘姥姥曾经说过:20两银子如果是让庄稼人使用,足足可以使用一年的时间,可见影视作品中那样常见的经常拿银子挥霍的场面在古代历史上是多么罕见。
两个人去客栈吃饭的,点了一桌子菜,其实这些价格在古代的时候也就值几十个铜板,这样不使用铜板来支付而是不问价格就直接用银子来支付的行为,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倘若是今后还能在影视作品中看见类似的场景,只可以站在作品渲染氛围的需求,切不可将这种情况当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