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就是飞进地球大气层,经过破坏性作用后残存下来成的一块或数块落到地面的来自星际空间的固体颗粒。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的部分掉在地面上的叫做陨星。陨星的有纯铁质、纯石质的和铁质石质混合的。陨石与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一般较难辨别。自空间降落于地球表面的大流星体。除肉眼难见的微陨星外,92%以上都以石质为主,通常也可称陨石。陨石可按其成分大致可分石陨石、铁陨石、铁石陨石3大类。陨石的平均密度在3~35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陨铁密度为75~80,主要由铁、镍组成;陨铁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在55~60间。此外,在某些地区还有玻璃陨石,常呈黑色或深绿色,半透明,一般认为是陨星事件造成的,大陨星冲撞使地表及陨星的碎裂物很快融熔、迅速冷却结晶而成。还有一种是为陨石钻石夜明珠,又名六方金钢石夜明珠。而其金刚石又为六方晶体。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面有纵向条纹。玻璃光泽,硬度75。性质稳定,不易受腐蚀。是一种贵重宝石,以其透明的绿色为主要鉴定特征。夜明珠主要由六方金钢石和纤锌矿组成,圆球型系天然形成。其颜色的鲜艳程度和亮度主要取决于氧化铬和氧化铁的含量。含氧化铁愈多,则颜色变为深暗,质量下降。陨石成交记录:号称最大块月球陨石约重为1815克售价高达38万美元上世纪70年代由苏联的取样返回探测器从月球取回来的三块月岩碎屑卖出了4425万美元的高价月亮陨石,市场零售价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贵是25000美元/克
一颗流星如果没完全燃成灰烬,就会落到地面上来成为陨石。每年落到地上的陨石并不多,被人们发现的就更少了,所以陨石是非常珍贵的天体标本。
怎样才能知道一块“石头”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陨石都有约1毫米厚的黑色或棕色“熔壳”。熔壳是陨石进入大气层后表面熔化成液体,后来冷却下来形成的一层薄壳。
2、观察气印。气印是熔壳在冷却过程中,空气流动在陨石表面吹过的痕迹。气印很好识别,它就像在面团上按出的手指印。
如果陨石落下来好长时间,熔壳和气印就不好辨别,必须用下面的方法鉴别。
1、看“石头”的断面是否有“球粒”。球粒是在陨石形成时产生的,直径1~2毫米左右。90%的陨石都含有球粒。
2、掂量一下重量。与同体积的岩石比较,陨石要比岩石重一些。
虽然每年进入大气层的流星体有数十万吨,但以陨石的形式落到地面的太少了。而地球表面70%是海洋,此外还有崇山峻岭、沙漠、森林以及人迹罕至的地区,因此能被人捡到的陨石及碎片就很少很少了。
陨石分为四大类,
值多少钱我就不知道,但是陨石不能鉴定,
只能做检测,说能鉴定的基本是骗子,因为陨石目前国内以及国外都是元素分析判别真伪,要是在国内可以去湖南中历文物检测中心,公开透明不会作假的
陨石其实很难找,也很难有真的,如果你真有一块的话,或许很值钱,还要看你的重量,另外真假其实谁也分不清,目前国内对陨石检测唯一的权威机构,敢负法律责任的陨石鉴定就是湖南中历文物检测鉴定中心,人家对结果负责,所以放心
“夜明珠”是在黑暗中,人眼能明视的,天然的、能自行发光的珠宝。从固体物理学角度矿物性“夜明珠”的基体材料都是无机盐类晶体中的激活晶态磷光体。所谓激活晶态磷光体是指由于晶体晶格点阵畸变而获得“发光”本领的晶体,而这种畸变,又多半是由于基质内含某些重金属杂质(激活剂)所引起的。例如ZnS中含少量的Cu就能发出黄绿色磷光,此ZnS称为基质,Cu称为激活剂。
目前常用的磷光体不下百种,它们的化学成分除了碱金属卤化物外,都是二价金属(Ca.SrBa.Cd.Mg.Zn.)的化合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硅酸盐,铝酸盐,钨酸盐,磷酸盐和卤素磷酸盐类。
由于激活晶态磷光体中激活剂的不同可将激活晶态磷光体也就是“夜明珠”分两类:
①永久发光的夜明珠: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能量进行激发,而是靠自身含有激活剂,如14C.
3H.147Pm.226Ra.232Th.等放射性同位素,能自身激发而发光的。
②长余辉蓄光型夜明珠:磷光体中的激活剂没有放射性,必须靠外界的日光、紫外线等光源激发后才能发光的。
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具有磷光效应的荧石,这种荧石中含有一定的稀土元素。如果让这种荧石在白天不断地吸收太阳的能量,或者将其放在热水中加热,给它足够的能量,然后再将其置于暗处,才可以看到其在自然状态下闪闪发光,而且它的发光时间是有限的,与它所吸收的能量有关。不同夜明珠中所含的稀土元素不同,所以放射性也不同。有的辐射性很强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