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切工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完美、非常好、好、一般、差。
在选购钻石之前,大家可能都会事先去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想必大家都对钻石的4c标准有一定的印象,虽然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钻石的大小决定了钻石的优劣,但是其他三个指标——净度、色泽和切工也同样不容忽视,下面给大家聊一聊钻石切工等级怎么看,钻石切工的秘密你了解吗?
钻石切工分几个等级
1、理想切工
理想切工(EXCELLENT):代表只有3%的一流高质量钻石才能达到的标准,这种切工使钻石几乎反射了所有进入钻石的光线,一种高雅且杰出的切工。
2、非常好切工
非常好切工(VERY GOOD):代表大约15%的钻石切工。可以使钻石反射出和标准等级切工的光芒,但是价格稍高。
3、好切工
好切工(GOOD):代表大约25%的钻石切工。是钻石反射了大部分进入钻使内部的光,比VG级便宜的多。
4、一般切工
一般切工(FAIR):代表粗糙度为35%的钻石切工,仍然是优质钻石,但是一般切工加工的钻石反射的光线不及G级切工。
5、差切工
差切工(POOR):这包含所有没有符合一般切工标准的钻石这些钻石的切工要么深而窄要么浅而宽易于让光线从边部或底部逸出。
钻石切工的级别越高,打造出来的钻石就愈发光彩夺目,不仅从外观看起来愈发美丽动人,镶嵌出来的工艺价值也不会差。要看钻石的切工到底好不好,就要注意观察底部的切割是不是足够深,切割得太浅则有可能会产生漏光的现象,钻石的璀璨光辉就无法得到充分展示,专业的钻石切工可以让钻石之美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一颗完美切工的钻石,是要把从外部射入钻石的光线全部凝聚,再由桌面(table)与冠部所有刻面(crownfacets)全反射出火光与火彩。 底部切割太深,光线无法在内部折射而产生漏光现象;底部切割太浅,光线便随即从底部走光,两者皆无法使钻石全反射出令人着迷的光彩。切割太浅你可从正面看到鱼眼(fish-eye)现象,而切割太深则会看到钉头(nailhead)。 要注意的是钻石的外型(shape)并不是去判断切工品质好坏的因素,而是因为在切割前专业人员会以最恰当的型式来表现,即所谓的花式切工(fancy shapes);然在市场乃以圆钻明亮型(roundbrilliants)切工为数最多。
当我们挑选了钻石重量之后,其次就是选择钻石切工了,切工关乎于钻石的火彩,好的切工可以让钻石更加的闪耀,有着完美的光泽,钻石切工也是分为几个等级的,从高到低为:EX、VG、G、P,我们首选EX完美级别的切工,如果是大克拉钻石的话,选择EX-VG级别。
最后一条提示:在您用眼睛观察的同时,看看分级报告,这将进一步验证您的“眼见为实”。 不过,最后要说的是,钻石美不美,佩戴者说了算,所以,挑选那颗最让您心动的美丽钻石吧!
怎么看钻石的切工
切工是指技师切割瓣面的角度,及完成切割后钻石各部分的比例。钻石价值衡量的4c标准中,唯有车工是直接受人为影响。虽然钻石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不同形状(花式),以满足不同品味,但是切工的优异程度直接影响钻石的出火、闪光。没有加工的钻石毫无光泽,只有经过训练有素的师傅精确无误的设计,巧夺天工的雕琢,才能揭开钻石的面纱,使之充分利用光的性质呈现彩虹般的“火彩”(luster),并具有闪烁特点。切工衡量标准取决于它能否把钻石的亮度及颜色完美地表现出来。完美切工钻石应将进入钻石内的光线,经不同瓣面作内部反射,最后凝聚在钻石的顶部,绽放光华火彩。因此切割比例得宜的钻石价值亦自然较高。
钻石切工的圆度、深度、宽度以及琢面的均匀度都决定着钻石的光度,许多宝石学家认为钻石的切磨工艺是最重要的钻石特性,因为即使一颗钻石拥有完美的颜色(color)和净度(clarity),遇到拙劣的切磨也会使一颗钻石失去其耀眼的光彩。
理想切工:代表只有3%的一流高质量钻石才能达到的标准。这种切工使钻石几乎反射了所有进入钻石的光线。一种高雅且杰出的切工。
非常好切工:代表大约15%的钻石切工。可以使钻石反射出和标准等级切工的光芒,但是价格稍低。
好切工:代表大约25%的钻石切工。是钻石反射了大部分进入钻使内部的光。比VG级便宜的多。
一般切工:代表粗糙度为35%的钻石切工,仍然是优质钻石,但是一般切工加工的钻石反射的光线不及G级切工。
差切工:这包含所有没有符合一般切工标准的钻石这些钻石的切工要么深而窄要么浅而宽易于让光线从边部或底部逸出。
钻石历史
[1]钻石是迷人的,而与种种传说、迷信交织在一起的一部钻石历史,更增添了钻石的神秘色彩。钻石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缩影。这里只对其作简要的勾勒,目的是为钻石鉴赏者提供一个简要的线索。
钻石之初——印度
钻石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在十七世纪之前,虽然早期婆罗洲也产钻石,但由于产量极少,因此可以说印度是当时钻石的唯一产地。古印度人把钻石颜色分为四个等级,这是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无色的钻石称作“婆罗门”;浅红色的钻石称作“刹帝利”;浅绿色的钻石称作“吠舍”;灰色的钻石称作“首陀罗”。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文献中已有关于钻石的描述和记载,考古研究发现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用钻石作为工具,对其它宝石的珠子进行雕琢。当时的印度人已知道,当两颗钻石相互碰撞时,部分钻石会裂开甚至蹦掉,这是钻石辟开加工的开始。在印度人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生世之谜”,传说钻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无比的国王,他不仅出生纯洁,其平生所作所为亦光明磊落,当他在上帝的祭坛上焚身后,他的骨头便变成了一颗颗钻石的种子,众神均前来劫夺,他们在匆忙逃走时从天上洒落下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就是蕴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坚硬、透明的金刚石。
钻石之路——从印度到地中海
与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一样,连接古印度与西方的则是“钻石之路”。钻石之路实际上由两条路线组成,一为陆路,从印度经现今的两伊、土耳其抵罗马;二为水路,跨印度洋,经伊斯兰圣城麦加,从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达罗马。公元一至三世纪罗马帝国出现的钻石,即是通过这两条“钻石之路”从印度运来。可想而知,最好的钻石必然首先为印度的国王们所拥有,其次为沿途各国的统治者所占有,当走到终点时,剩余的钻石已为数不多了。
公元三世纪之后,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钻石在地中海地区销声匿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波斯帝国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间,它取代了罗马帝国而成为印度钻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随罗马帝国衰落丧钟的还有基督教的兴起,由于此前的钻石大都与异教迷信联系在一起,刚刚皈依基督教的教徒们对钻石兴趣在为减小。
钻石新的生命——欧洲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钻石已经受重现,但人们心目中的钻石仍带有各种神秘色彩,就如:有人认为钻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认为钻石是有毒的,吞下去会导致人死亡。有一些关于钻石的迷信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将士们认为钻石会给拥有者带来勇气,作战时佩载钻石,可无往而不胜,又如钻石会使男人对妻子的爱更深。
承前启后——巴西
印度的钻石产量在十七世纪达到高峰,年产量大约为5-10万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达到宝石级。此后钻石产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间,每年从印度运至欧洲的钻石只有2000-5000克拉,欧洲的钻石工业面临空前挑战。所幸的是在1730年,在另一个远离欧洲的大陆,南美巴西发现了钻石,并很快取代了印度,成为第一大钻石生产国。在1730-1870年的140年时间里,来自巴西的钻石主宰了世界的钻石市场。其产量在1850-1859年间达到顶峰,平均年产量达到30万克拉。由于钻石产量供给充足,钻石也不再是仅仅供王公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了,只要有钱,不管你身份如何,你尽可以在市场上购到你看中的钻石。
现代钻石工业——南非
巴西的钻石一度使世界钻石业兴旺,但其供给量有限。到1861年为止,巴西的钻石年产量下降到17万克拉,到1880年,巴西钻石年产量只有5000克拉。这种戏剧性的产量下降对当时欧洲初具规模的钻石业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时,一个神秘的大陆--非洲传来喜迅。1866年夏,一天,位于南非奥兰治河岸的德克尔农场一个15岁的男孩发现了一颗重达2125克拉的钻石,后来这颗钻石被切磨成1073克拉的椭圆形钻石,最初被命名为“奥莱利”。当这颗钻石亮相于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时,已被易命名为“尤利卡”(Eureka)。南非钻石出现署光后,很快在金伯利发现规模巨大的钻石矿床,1872-1903年间,从金伯利城周围的各矿床中开采出来的钻石年产量已达2000-3000万克拉,占全球钻石总产量的95%。由于南非钻石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公司-DeBeers公司,并由此开创了现代十分繁荣的现代钻石产业。
钻石的切工
钻石价值衡量的4c标准中,唯有车工是直接受人为影响。虽然钻石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不同形状(花式),以满足不同品味,但是车工的优异程度直接影响钻石得出火、闪光。没有加工的钻石毫无光泽,只有经过训练有素的师傅精确无误的设计,巧夺天工的雕琢,才能揭开钻石的面纱,使之充分利用光的性质呈现彩虹般的“火彩”,并具有闪烁特点。车工的基本形式包括:圆型、梨型、心型、祖母绿型、公主型、橄榄型、椭圆型。
每一颗钻石都由三个基本部份组成,冠部、腰部、底部。
冠部(crown):冠部是钻石腰部以上的梯形部份。冠部的作用,是分散进入钻石内的光线。当光线射入钻石内部会使钻石更明亮,使钻石看上去象五彩缤纷的火焰。以圆钻来说,冠部的正中央有一八角形的刻面(Facet),称为桌面(Table);桌面的每一边之外有一个三角刻面(Star Facet),称为三角刻面;每二个三角刻面之间有一个菱形刻面,称为风筝刻面(Crown Facet);每二个风筝刻面之间,接触腰围的一端,有一对腰上刻面(Upper Girdle Facet)并且成对排列,左右对称,称为上腰刻面。
腰部(girdle):腰部是环绕钻石最宽的部份,薄薄的一圈;若从钻石的侧面观察,腰围成一条线。腰部的作用,在保护钻石的边缘,防止钻石破裂,并作为宝石镶嵌之边缘。
底部(pavilion) 也叫亭部:钻石腰部以下三角形的部份。钻石底部的作用,使通过冠部进入钻石的光线,反射到你的眼睛。以圆形钻石来说,冠部共有33个刻面,腰围之下有24个刻面,加上尖底1个刻面,总共为58个刻面。
钻石的切工是重要的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切工可分为很好、好和一般三级。而国际上除上述三级外还有差(Poor)这一级。做工优良的钻石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需要用仪器来仔细测定,才能得知它是很好、好还是一般。同样大小、同一色级、同一净度的钻石,由于切工的好坏,其价格可相差数倍之巨。切工的好坏直接影响钻石的火彩度。切工优良的钻石,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切工不良的钻石,边缘显得不锐利,光芒顿减。大自然赋予每颗钻石原石不同特征的瑕疵,然而通过切磨师的切磨,却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原钻石的天然美丽,创造最大的价值。如图所示,要使钻石最充分的发挥它独特的美丽光芒,则完全依赖于钻石切磨的比例是否得当,以及抛光的质量,刻面的对称性等等。
一颗钻坯看起来并不起眼,必须经过仔细的切磨、加工,才会成为我们所惯见的闪烁生辉的钻石。因此,钻石的车工,直接影响钻石的价值,详见后述。最理想的切割效果当然是保持钻石的最大重量、尽量减少瑕疵,并充分展示钻石的美,以使钻石光彩照人。一般的切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标记(划线):这是钻石切割的第一步,先检验钻坯、并在钻石表面做标记,做这项工作的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并精通加工技术。最终目的是制造出最大、最干净、最完美的钻石,以尽可能高地体现钻石的价值。划线员必须留意两点:即既要尽量保持最大的重量,又要尽量减少内含物。划线员利用放大镜研究钻坯的结构,如果是大颗粒钻石,这项工作可能要历时数月,对普通钻坯则需要几分钟。不过,不论钻坯如何细小,每一颗钻石都要经过详细的检查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划线员用印第安墨水在钻坯上划下标记,显示该钻坯要沿此线分割。通常尽可能沿钻石的天然纹理方向划线。
分割原石:包括劈割和锯切。
劈割:劈割师将划好的线的钻坯安放在套架上,然后以另一颗钻石沿分割线削一个凹痕,再把方边刀放在凹痕上,以手捶在劈刀上以合适的力敲击,钻石会沿纹理方向被劈成两半或多块。
锯切:大多数钻石并不适宜劈开,这时需要用锯切开,由于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因此锯片是一张在边缘涂有钻石粉及润滑剂的磷青铜圆片。钻石固定在夹子上,锯盘以高速旋转,即可将钻石锯开。现代激光技术引入钻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钻坯的加工效率。
成型:锯开或劈开的钻石再送到打圆部门去打圆、成型,即按照设计要求将钻石做成圆形、心形、椭圆形、揽尖形、祖母绿形等常见的切割花形,或其它特殊的形状。由于钻石是目前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所以只有钻石才能打磨钻石,而且因钻石各个方向的硬度略有不同。所以研磨时要凭借经验,把握住钻石的基本形态:三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及晶体特性。一般方法是将钻坯高速旋转的车床上,然后用另一臂杆上的钻石把转动中的钻坯打圆。
起瓣、抛光:在一个涂有钻石粉和润滑油的铸铁圆盘上,车磨出所有瓣面(刻面),使钻石发出诱人的光彩。研磨的过程通常是,首先在底层做出8个大面,然后做16个刻面。加尖底,共25个刻面,正确改错了,并由此延伸出三角小面,风筝面及腰上刻面,一共33个刻面,这样一颗圆形钻石一共58个刻面,如果没有底尖的小刻面则共有57个刻面。并不是每颗钻坯都必须经过全部五道工序,这须视钻坯的本身特点、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如对前述的“扁平状”钻坯可能就不用劈割这道工序,又如加工祖母绿钻石就不须经“打圆”的工序。然而,任何钻石毛坯,有两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划线”、“起瓣、抛光”。一颗精工切割的钻石所产生的瓣面,其位置和角度都是经精确计算的,使钻石发出最大的光彩。由此可见,切割世界上最坚硬的宝石——钻石,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切割师由丰富的经验、高度责任心和全神贯注,才能释放钻石全部的灵彩。首饰柜台里一颗钻石,可能遗穿越过许多国家,经过若干人之手,通过加工、镶嵌、制作后才成为一件钻石首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