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钻石有好的也有差的,如果论总体品质的话,俄罗斯钻石要比南非,博茨瓦纳,澳大利亚的差一些
俄罗斯境内就有着一个钻石坑,它得名字叫珀匹盖陨石坑。它是这个目前世界上已经知道的最大的钻石坑。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这个钻石坑里蕴含着大量的钻石,里面的钻石储存量已经超过了万亿克拉,甚至都比目前世界上已经探明的钻石的矿储存量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10倍左右,能够供应所有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钻石市场将近3000年的需求。
俄罗斯的珀匹盖陨石坑里面的大多数的钻石硬度比较大,是普通钻石的两倍。也就是说比起运用在珠宝行业的制造里面,它更适合在工业市场和高科技上使用。
这也是说明,它所产的钻石大都只是工业级别的,还没有完全达到珠宝级的程度。早已有专家表明,这里面的钻石是良好的工业钻石,然而并不是用来打造珠宝的。
其次,钻石的好坏并不是也不是由产地的来决定的。它是由钻石的4C,其中包括颜色、净度、切割、重量来综合评判的。
时间不一样。南非钻石晶滢剔透闪闪发光,俄罗斯钻石稍逊一畴。钻石是昂贵的,戴钻石戒子是身份的象征,如英国女王王冠上的钻石,南非钻石世界闻名,真价格也高的惊人。钻石是深埋地下经千万年经高温高压氧化的碳结晶体,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俄的钻金不如南非。
说有几万亿克拉确实惊人。因为全球现在已探明储量不过几十万克拉。每年开采一万的样子。按目前的开采量,3000年绰绰有余。
其实发现的金刚石不完全等于钻石。金刚石是原料,变成钻石还要经过很复杂的工序,这也赋予了钻石很高的附加值,变得很贵。也不是所有的金刚石都适合制成钻石。从一篇新闻里看到,俄国科学院院士Николай Похиленко说按现在的每单位的消耗量,这个矿够三千年的 технических алмазов,即工业用金刚石。而且,金刚石不一定都适合做钻石。就算做成钻石质量到底怎么样现在谁也不知道。
有人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算笔帐吧,一克拉只有02克,小的可怜,买过的都知道。算十万亿克拉的话,应该是200万吨(不知道有没有算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重量。俄国这个矿Попигай就是俄国最大的一个陨石坑。陨石是折翼的小星体掉到地球上,它的构造也不能用地球的地质来解释,里面有什么都是可能的。所以此事是完全可能和合理的。
另外,从矿藏变到橱柜里的商品,婚礼上的戒指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短期内是否有大的影响尚不明朗。不过一旦大规模投产确实会对钻石价格造成不小影响。但是,大规模生产价格降低对他俄国自己也是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守了几十年这个秘密。现在把这个秘密讲出来到底是何居心。不可测啊。
其实个人觉得钻石的供需本来就不应该造成现在的价格。其中很多要涉及到资本的炒作。以后怎么样发展不敢下定论。
最早出现在戒指上的钻石,是天然八面体形状的原石。大约从十四世纪开始,人们将钻石进行一定的加工后再镶嵌,早期切割工匠将钻石设法磨出尖;十五世纪出现台面切割,到十六世纪,玫瑰式切割开始出现,这种切割样式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明亮式切割的出现是钻式切割的一大进步,使钻石有更美好的亮光与火彩。 1914年安特卫普的钻石切割样师托考夫斯基(Marcel Tolkowsky)发表了他根据钻石的折射率和色散率切割的比例,受到广大欢迎,今天明亮式的切割虽有改进,但大多仍是以托考夫斯计算的比例为基础。然而,钻石切割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人才培训,因此钻石的切割主要集中在那些传统的切割中心。目前,世界上有四个主要的切磨中心。印度的孟买、美国的纽约、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以色列的特拉维夫。 除此之外,泰国、中国、俄罗斯、南非也正在发展成为主要的钻石加工、切割中心。每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都需要精心的切割、加工,才能使之释放出应有的光泽愈光彩,这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但行业内惯常的说法“俄罗斯工”、“比利时工”、“印度工”与上述切割中心并无直接的来源关系,即“俄罗斯工”钻石不一定指这颗钻石是由俄罗斯的某加工厂加工的,而是暗示这颗钻石的加工的切工非常完美。(相关内容将在4C评价部分再作介绍)。
一颗钻坯看起来并不起眼,必须经过仔细的切磨、加工,才会成为我们所惯见的闪烁生辉的钻石。因此,钻石的车工,直接影响钻石的价值,详见后述。最理想的切割效果当然是保持钻石的最大重量、尽量减少瑕疵,并充分展示钻石的美,以使钻石光彩照人。一般的切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这是钻石切割的第一步,先检验钻坯、并在钻石表面做标记,做这项工作的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并精通加工技术。最终目的是制造出最大、最干净、最完美的钻石,以尽可能高地体现钻石的价值。划线员必须留意两点:即既要尽量保持最大的重量,又要尽量减少内含物。划线员利用放大镜研究钻坯的结构,如果是大颗粒钻石,这项工作可能要历时数月,对普通钻坯则需要几分钟。不过,不论钻坯如何细小,每一颗钻石都要经过详细的检查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划线员用印第安墨水在钻坯上划下标记,显示该钻坯要沿此线分割。通常尽可能沿钻石的天然纹理方向划线。 劈割:劈割师将划好的线的钻坯安放在套架上,然后以另一颗钻石沿分割线削一个凹痕,再把方边刀放在凹痕上,以手捶在劈刀上以合适的力敲击,钻石会沿纹理方向被劈成两半或多块。
锯切:大多数钻石并不适宜劈开,这时需要用锯切开,由于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因此锯片是一张在边缘涂有钻石粉及润滑剂的磷青铜圆片。钻石固定在夹子上,锯盘以高速旋转,即可将钻石锯开。现代激光技术引入钻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钻坯的加工效率。
成型:锯开或劈开的钻石再送到打圆部门去打圆、成型,即按照设计要求将钻石做成圆形、心形、椭圆形、揽尖形、祖母绿形等常见的切割花形,或其它特殊的形状。由于钻石是目前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所以只有钻石才能打磨钻石,而且因钻石各个方向的硬度略有不同。所以研磨时要凭借经验,把握住钻石的基本形态:三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及晶体特性。一般方法是将钻坯高速旋转的车床上,然后用另一臂杆上的钻石把转动中的钻坯打圆。 在一个涂有钻石粉和润滑油的铸铁圆盘上,车磨出所有瓣面(刻面),使钻石发出诱人的光彩。研磨的过程通常是,首先在底层做出 8个大面,然后做16个刻面。加尖底,共25个刻面,正确改错了,并由此延伸出三角小面,风筝面及腰上刻面,一共33个刻面,这样一颗圆形钻石一共58个刻面,如果没有底尖的小刻面则共有57个刻面。
并不是每颗钻坯都必须经过全部以上工序,这须视钻坯的本身特点、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如对前述的“扁平状”钻坯可能就不用劈割这道工序,又如加工祖母绿钻石就不须经“打圆”的工序。然而,任何钻石毛坯,有两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划线”、“起瓣、抛光”。一颗精工切割的钻石所产生的瓣面,其位置和角度都是经精确计算的,使钻石发出最大的光彩。由此可见,切割世界上最坚硬的宝石——钻石,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切割师由丰富的经验、高度责任心和全神贯注,才能释放钻石全部的灵彩。首饰柜台里一颗钻石,可能已穿越过许多国家,经过若干人之手,通过加工、镶嵌、制作后才成为一件钻石首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可以使钻坯的设计、切磨更加精确无误。
8141 俄罗斯金刚石/钻石的微量杂质元素
Felix V Kaminsky等(2001)将YDP和ADP出产的金刚石/钻石按N总量(Ntot= NA+ NB)分为三组:
第一组:Ntot:0~50μg/g,低N金刚石/钻石
第二组:Ntot:50~1000μg/g,尽管不同地区N聚集程度不同,但各自的总量都重叠在这个区域且相互之间存在过渡。大部分矿床属于这一类,包括YDP。
2a组Ntot:50~400μg/g,包括Daldyn–Alakit地区金伯利岩筒和ADP出产的某些晶体。
2b组Ntot:400~1000μg/g,包括Malo–Botuobinsk 地区的金伯利岩筒出产的晶体。
第三组:Ntot:1000~1700μg/g,ADP的 Arkhangelskaya 和 Pomorskaya岩筒。
Arkhangelsk金伯利岩省比较特殊,不同的岩筒分属在不同组。具体N,H杂质含量特征见表83。
表83 俄罗斯三大金刚石成矿省金刚石类型,N、H杂质含量特征对比 Table 83 Comparison of diamond types, N content and H content of diamonds from Russia's three major diamond provinces
资料来源:Rubanova et al,2009;Shatsky et al,2008;Stepanov et al,2011;Khachatryan et al,2003;Laiginhas,BSc,2008;GYu Kriulina et al,2011
ADP金刚石具特征的N杂质双峰分布且A集合体居多,但含N杂质的金刚石比例相对较低,通常10%~30%,可以达到50%的很少,YDP含N杂质的金刚石比例较高(50%~95%)。Lomonosov和Grib矿的金刚石晶体H杂质含量明显高于YDP和其他金刚石产区,是区别于其他产地的重要特征之一(Kriulina et al,2011)。
8142 俄罗斯金刚石/钻石的碳同位素特征
碳同位素常被用来探讨金刚石的形成,推断金刚石被捕获时碳的来源和地幔中碳的地球化学循环(Laiginhas,2008;Palazhchenko,2008)。世界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344‰~+24‰,其中72%的变化范围为-8‰~-2‰,在地幔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内,世界不同产地的金刚石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但如果综合所有产地的碳同位素来看,大致会在-5‰处出现一个峰值。碳同位素组成与金刚石的类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橄榄岩型金刚石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264‰~+02‰,榴辉岩型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385‰~+27‰(Laiginhas,2008)。表84列举了俄罗斯金刚石碳同位素变化范围。
表84 俄罗斯金刚石碳同位素变化范围 Table 84 Carbon isotope variation of Russian diamonds
资料来源:Palazhchenko,2008;Laiginhas,2008;Galimov et al,2008;Spetsius,2009。
Galimov等(2008)通过对阿尔汉格尔斯克样品的分析发现,金刚石碳同位素的组成和晶体形态、颜色、杂质元素等之间存在某些联系。例如,VGrib矿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随着N聚集度的降低而增加,跟H杂质无关;MVLomonosov矿大部分八面体和八面体与菱形十二面体聚形的金刚石晶体以及包含有超基性矿物包裹体的十二面体最富集重碳同位素的范围是δ13C-4‰~-2‰,其次是轻碳同位素δ13C -7‰~-5‰,而大部分和榴辉岩矿物有关的立方或十二面体金刚石/钻石富含轻碳同位素范围为δ13C-215‰~-135‰。但由于碳来源的复杂性和金刚石产出的多样性,这些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水钻实际上不是真正的钻石而是廉价的仿钻,至于瑞士钻石和俄罗斯钻石,都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每个产区的钻石各有优缺,因此不是以产区来评定钻石之优劣,而是以钻石4C来评定品质。 但要注意苏联钻:即立方氧化锆,最早由苏联人研制成功,故名。苏联钻是人造化合物,但在色散、折光率等方面与天然钻石很接近,也具有“火”光闪闪的诱人外貌。但它的硬度较低(85),可与钻石互相划刻区分。且导热性远低于钻石,可以“热导仪”鉴定,准确将其区分开来。你说的俄罗斯钻不知道是不是这种,这种是市场上最易拿来冒充真钻的仿钻。
钻石的价值非常高,那钻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热爱科学的你一定知道吧。 钻石实际上是坚硬透明的碳粒。 它和黑亮的石墨一样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钻石之所以贵,是因为它由数百公里深的地幔生成,而且产量低,质量好的更少。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 例如,垄断经营的宝石商有意抑制产销量,引起市场饥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等。从非洲开采的钻石。这是中科院科学家为“制作钻石”而欢呼的原因。 看到我们的“种花之家”成功制作钻石,以后花白菜价买钻戒求婚就快可以见天日了,真的想想也很兴奋。
人造金刚石的尝试。自从1797年发现钻石其实是纯碳之后,科学家们开始了用碳制造钻石的不懈尝试。人造钻石不容易。 因为在自然状态下,碳必须在非常高的温度和非常大的压力下才能完成原子的重新排列,从而形成结构坚固的晶体。 也就是说,要把石墨变成闪耀的钻石,至少需要2000K的高温和35GPa的强压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无法制造出这样强大的机器。 这必须在距离地面150-250公里以下的地幔深处才能完成。 有些钻石还会在更深的地下800公里处产生,最终通过地幔的热对流、地壳运动、火山喷发输送到地表。
石墨在高压下的碳键变化。由于天然金刚石形成在深的地下,制造人造金刚石的人们也想模拟地幔的高温高压的环境。 其代表技术之一被称为HPHT,将高纯度碳、小金刚石的“种子”和熔融的镍、钴或铁混合,将其放入特制的模具和“砧”的组合中,用大型的带式压力机测量10GPa的压力和1400的高温高压下,熔融金属溶解高纯度碳源,将其输送到小金刚石种子表面沉淀,形成大合成金刚石。
HPHT加压法制备金刚石的原理。早期热压法制备的金刚石颗粒约015大小,形状和颜色都不完美,只能用于工业用途。 之后,人们改进了设备和技术,在持续的高温高压下,一周左右就能得到5毫米大小的人造金刚石。改进的热压容器。由于工艺的关系,用HPHT法制作的金刚石大多是杂色的,结晶不完全,仍然只用于工业。 而且,这个制造工艺需要非常复杂的设备和大量的能源,高额的成本也使得大粒人造金刚石的价格居高不下。科学分析:钻石是如何“种植”的?
用HPHT法制作的小钻石。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名为“新钻石技术”的公司在实验室利用热压法花了300小时制造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人造钻石。 重322克拉,切断后制成了重1002克拉的无色钻石。 据鉴定,这颗钻石被定为VS1网度、e色,具有非常好的光泽度,它仍然很高。几个世纪以来,钻石一直是权力、财富、地位的象征,为什么钻石这么贵? 你为什么被认为这么有价值? 我们都知道,东西稀少昂贵,真正的天然钻石非常稀少,世界天然钻石供应逐渐枯竭。 市场上大多数钻石都是人造钻石,在专家眼里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钻石为什么这么贵,那是怎么做出来的,看完之后知识就上升了。我们来谈谈钻石是怎么形成的。 在地球深部约150-200公里处,纯碳物质在压力45109Pa、温度1100-1600度的条件下结晶,形成天然金刚石,但地球深部有金刚石形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理论上任何时期都可以形成金刚石只要达到金刚石形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地球壳产生拉力,固体岩石开始移动破裂时,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火山熔岩从地球深部上升到地表时,将在深部形成的钻石带到地球的浅层和表面。 通过用熔岩冷却,可以在冷却的岩石中找到钻石。 当金刚石丰富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们称之为金刚石原生矿,不同的矿型采用不同的开采方法。由此可见,天然钻石的形成环境十分严峻,经过几亿年的化学反应,难怪成为世界上人人喜爱的宝石。 如果钻石不是那么稀有的话,那和普通的石头没什么区别。 之所以被赋予如此高的价值,是因为其形成所需的时间长,在地球上非常稀少。
俄罗斯地区金刚石/钻石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萨哈(Sakha)共和国雅库特(Yakutia)地区、阿尔汉格尔斯科(Arkhangelsk)州和彼尔姆(Perm)州。最早的金刚石/钻石是1829年7月在乌拉尔山脉的金铂矿中(砂矿)发现的,1954年发现了第一个含金刚石/钻石的金伯利岩筒。随后5年,在Yakutia地区相继发现了120个金伯利岩筒,其中提及最多的是Mir和Udachnaya岩筒。目前,雅库特地区约有500个金伯利岩筒,其中的10%含有金刚石(徐立等,2011)。1979年俄罗斯地质学家在Arkhangelsk东北部的Winter coast地区发现了一系列含金刚石/钻石的金伯利岩,从此陆续在Zimnii Bereg(Winter coast)地区(Arkhangelsk Diamondiferous Province,ADP)发现了100多个碱性金伯利岩体,其中MVLomonosov矿和VGrib矿是最重要的两个金刚石/钻石矿。
雅库特金刚石/钻石成矿省(Yakut Diamondiferous Province,简称YDP)主要以原生金伯利岩为主,是俄罗斯金刚石/钻石最主要的来源,其中,Malo-Botuobia 和Daldyn-Alakit地区的金伯利岩筒是雅库特地区2个主要含金刚石/钻石的区域(Spetsius,1995)。Malo-Botuobia地区代表性岩筒是Mir,Internatsionalnaya等(图82)。Mir是俄罗斯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金伯利岩筒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露天开采金刚石矿坑。Mir岩筒于1957年开始开采,年平均产量为2Mct,由于资源枯竭,2001年该矿停止了露天开采。Daldyn-Alakit地区岩筒包括Udachnaya、Yubileynaya和Zarnitsa等。Udachnaya是俄罗斯最大的金刚石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矿之一,目前已接近开采寿命,其露天矿坑正为转成地下开采做准备。
阿尔汉格尔斯科金刚石/钻石成矿省(Arkhangelsk Diamondiferous Province,简称ADP)以金伯利岩为主,MVLomonosov矿位于西部Zolotitsa地区,从北到南95km内有6个独立的岩筒,即Karpinsky-1,Karpinsky-2,Pionerskii,Lomonosov,Pomorskii和Arkhangelskii,是全欧洲最大的金刚石产地(图83),品位约为05Cpht,有效开采期限约为50年,拥有该矿开采权的Severalmaz公司预测金刚石/钻石产量可达200Mct,但由于土壤中饱含水,开采排污等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该矿并没有大规模开采(Levine &Wallace,2005);VGrib矿位于东部Verkhotina-Soyana地区,即Grib岩筒,已探明金刚石/钻石储量达50亿美元,产量是MVLomonosov矿任一岩筒的2倍以上且金刚石/钻石质量上乘(Rubanova et al,2009)。两个矿床的金刚石/钻石品位平均约为07ct/t(70~80US$/ct)(Rubanova et al,2009),其中VGrib矿金刚石/钻石品位较高1~15ct/t,MVLomonosov矿 05~10ct/t(Garanin & Garanin,2008)。
图82 西伯利亚克拉通基底示意图(Spetsius,2004)代表雅库特地区重要的金伯利岩筒
Figure 82 Sketch map of Siberian craton (Spetsius,2004) stands for important kimberlite pipes in Yakutia area
图83 Arkhangelsk碱性火成岩省地理简图(据Lehtonen等,2009)
Figure 83 Geographical sketch of alkaline igneous province in Arkhangelsk (Lehtonen et al,2009)
彼尔姆州主要是金刚石砂矿,该矿位于俄罗斯境内最早发现金刚石/钻石的乌拉尔山地区,产量很低,只占俄罗斯总产量的2%(黄凤鸣和陈钟惠,2000)。沿乌拉尔西坡,最大的金刚石/钻石砂矿在Vishera(北部乌拉尔)和Koivo–Vizhai地区(中部乌拉尔),后者资源已经枯竭(Khachatryan & Kaminsky,200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