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邹光坤
古代妇女头饰简介
摘要: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参考书目:
《仪礼·士冠礼》《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西京杂记》《后汉书·舆服志》
《中华古今注·钗子》《释名·释首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天工开物·玉》《旧唐书·舆服志》《汉语大辞典》《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
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部分资料来自汉服网。
参考资料:
杨贵妃,父早丧,养于叔父杨立璷家。善歌舞,通音律,聪明过人,身材丰腴,姿容绝代。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宫中,深得唐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为贵妃,姊妹皆有才貌,分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出入宫掖。堂兄杨钊,赐名国忠,升任宰相,权倾朝野。
贵妃兄妹使玄宗耽于声色享乐,不理朝政。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无军可调,出逃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士兵不行,诛杀杨国忠。玄宗被迫赐杨贵妃自缢。
她先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7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杨贵妃天生丽质,为唐代第一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羞花”,杨贵妃。
扩展资料人物轶事
1、玉环羞花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
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
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2、妃子一笑
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
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
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3、贵妃醉酒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
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杨贵妃
一个盛世的衰落,杨贵妃的罪过罄竹难书。
她,姿质丰艳,善歌舞 ,通音律是唐代的宫廷音乐家,舞蹈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她的出现,大唐盛世狼烟四起,繁华不在。唐玄宗的前期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开创了开元盛世。然而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沉迷女色,笙歌燕舞,创造了奢华低迷的《霓虹羽衣曲》,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杨贵妃在宫中受宠,杨家人也被受封为高官,甚至杨贵妃的远方哥哥市井无赖杨国忠也开始把持朝政,一时间杨家势力朝倾四野,在各地为非作歹而唐玄宗确视而不见。杨国忠朝中乱政,杨贵妃枕边吹风,曾有安禄山为讨好杨贵妃,为其献上大量金银珠宝,在杨贵妃的美言下,安禄山大权在握,开始造反,也就促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她是红颜,极尽美貌、极尽才华、极尽繁奢,她三千宠爱在一身,但她的宠爱带给大唐的是狼烟四起,带给世人的是生灵涂炭。
杨贵妃的存在,使唐玄宗沉迷于女色,使其亲戚祸乱朝政,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从莫种意义上讲她的确是红颜祸水。但使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唐初已经注定。唐随隋制,主要变化为压制土地,扩大皇权。主要手段有科举制等,使皇权过于集中,缺少民主和平等,使民族活力日渐丧失。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摘自《云髻凤钗》一书)
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所以有无数样式的发髻,无数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花样,奇光闪烁的珠宝,装点在发髻上。这是元气充沛的年代,令无数后代的妇女艳羡。
隋炀帝时,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宫女梳有九贞髻、侧髻,还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谣》说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态。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唐代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4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的发髻则更多。既继承了前代的高髻、灵蛇髻、盘桓髻、云髻、鬟髻、蝉鬓等,也创制了不少发髻式样。她们喜欢拥有丰满的身材,也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后来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故。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的一幅壁画上就有,以红帛带系结。也有绾在脑后的,随意变化。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代《千手千眼观音图》上的一位女供养人,梳一个挽在脑后的椎髻,配插花钿、花叶形钗、白角梳,左右各插两搏鬓,显得更加华丽。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如长安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就是,很有高耸俊伟的气概。梳理时是把头发集在头顶,用帛带束住发束,再朝前或朝后翻绾,有的还梳成双髻后翻之形,又叫双刀半翻髻。头发很长的女子,则梳半翻髻后把余发长长地垂挂在脑后。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还有交心髻,《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梦见了一位龙女,请她演奏音乐,龙女是“容貌艳异,梳交心髻,大袖宽衣。”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发分为两股,交叉盘绕而成。如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一位侍女就是梳交心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上元夫人梳的三角髻,在唐代也很流行,李宪墓壁画中有一位女官,呈侧面姿态,可见到她头梳三角髻,背后有余发散垂,用帛带系着。李贤墓壁画上的女官就也有梳高耸的三角髻,但是发髻式样微有扭转。敦煌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菩萨梳三角髻,再用珠宝围饰。也有一种三角髻,类似于宋代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的女孩子梳的发型,额前垂一髻,耳边垂两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仕女也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装饰自己的发髻。如回鹘髻,是受回鹘族(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妇女的影响。《新五代史回鹘传》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李贤墓壁画《观鸟扑蝉图》中的两位宫女,头上梳的正是回鹘髻的模样。李宪墓中的女陶俑,也有梳两个高耸的圆髻、下以缯束的,似乎是变形的回鹘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高而尖的乌蛮髻,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发型创造的,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类,后来传入中原,经过改造而成乌蛮髻。《苗俗纪闻》说:“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英姿飒爽的女侠红线,“梳乌蛮髻,贯金凤钗。”乌蛮髻高而尖锐如剑,比较利落,符合红线作为剑侠的性格。再插上一只金凤钗,却别具女儿家的娇媚。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9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有一种发髻,把头发聚在脑后、梳理成一个锥形髻再搭在额前,两鬓抱面,显得特别俏丽。今人也有叫它乌蛮髻的,又有叫它心字形髻的。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两件少女唐三彩俑就梳这类髻,和少女的身份是相称的。它或就是同心髻,借以表现美好的愿望,《十髻谣》中有说同心髻:“桃叶连根,发亦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似。”引用晋代王献之和爱姬桃叶相亲相爱,还有西泠湖畔的女郎苏小小追求爱情这两个典故,述说同心髻的含义。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这是由汉代的帼发展而来,用木或纸制作的,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据《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 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顶糊纸、加以彩漆绘画的假髻,类似于峨髻。阿斯塔那张雄墓出土一顶类似半翻髻的假髻,以木为骨、外加黑漆,再绘画白色忍冬花纹,底部有小孔,孔内还有铜锈,显然是张雄的妻子生前使用的,以铜钗固定。
看见没有古代的假发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有种闹扫妆髻,是随意盘绕而成,再加各式首饰。
丛髻是把许多小发髻满头装饰,类似于扫闹妆髻。王谠《唐语林》说:“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诗人王建的《宫词》说:“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须。”这种髻丛丛叠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华丽光彩。这不是春日里的花丛,这是灵巧的女儿头上盛开的花瓣,是女儿的心花怒放。唐代佚名《内人双陆图》中绘进行双陆游戏的仕女,其中一位就是梳高高的丛髻,错落有致,上面插着几枚梳栉,正是王建诗意的写照。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百叶髻,元稹《梦游春》诗句说:“丛梳百叶髻。”是一种分出很多小发髻的发式,有丛髻的特点,但又与丛髻分出层次不同,如西安市郭家滩张堪贡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是把黑发分作数股,由头顶心向周围散射开来,确实像一丛叶片。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女童梳的双丫髻,在唐代也有变化。西安市长安县韦兆村出土的女俑,女童梳的丫髻是在头顶上向两边伸出双丫。(图二十二)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一件唐俑,双丫如银锭之形状,分列在脑袋两边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2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低髻、小髻,唐代也还流行,少女们都爱梳。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有“侍女低髻落翠花”之句。罗虬《比红儿》诗说:“轻梳小髻号慵来。”各种小髻有小而圆的,有平卷的,有梳成两个稍高的小鬏再合并的。同心髻也属于这类小髻。
隋唐代的偏髻也叫侧髻,如隋代卢思道说:“侧髻似能飞。”岑参《后(和谐)庭歌》:“美人红装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也是堕马髻之类的高髻,侧向一边,似如飞动。唐代仕女们骑马是最喜欢梳的。由于有秦罗敷梳倭堕髻的诗句,所以诗人韦庄《晚春》诗又称它为秦氏髻:“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类似于它的是抛家髻,把发髻向前抛出。表现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女侍们出行游玩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女子梳的多就是这种堕马髻,可以想象她们穿着绮罗衣裳,骑着骏马前进时,这发髻就要摇摇而颤,显示不尽的风流。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6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垂髻有少女所梳的两边耳边下垂两个辫髻,扎以红绳,如唐代《内人双陆图》中的一个扶着贵妇人的侍女。
云髻当时仍流行,《敦煌曲子词集》有“珠含碎玉,云髻婆娑”的唱词。如阎立本《步辇图》上给唐太宗抬着步辇的宫女,头发向两边分开,成波浪状,额发也修成云状。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8 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凤髻,五代冯延已有词句:“凤髻不堪重整。”似乎是插凤钗,也可能是凤形的发髻。因为敦煌61窟的瓜州节度史曹元忠的姐姐就梳有一个巨大的凤凰形发髻,或是用细绳和发胶之类缚粘成,或是假发髻,上饰珠玉。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9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五代时,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石棺床上有女乐伎俑,头上有梳鸾凤髻的,是把头发编成鸾凤的首、翅膀、身子和尾翎。自然,梳时应很费工夫,要利用细铁丝来绕缚。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0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孟简有一首诗《咏欧阳行周事》,写的是一对恋人恩爱相聚,后来却因为关山阻隔,无法相会,女郎相思成病,终于去世,那男子知道消息,无限悲哀,不饮不食,也随之而去。当女郎在病中时,把发髻剪下,托侍女带给远方的爱人:“高髻若黄鹂,危鬓如玉蝉。纤手自整理,剪刀断其根。柔情托侍儿,为我遗所欢。”这如黄鹂般的高髻,柔薄的蝉翼,满含情意,新疆出土的一幅《树下人物图》上的仕女发髻就是如此,就似一只黄莺儿伸出了脖颈,高翘起娇丽的姿影。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1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额发留得较长,覆在前额的,都是小女孩。如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渲染幼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一片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2 回复此发言
21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鬓饰则很是讲究,轻薄的蝉鬓比较常用,配合顶上的高髻,更加美妙。周昉《纨扇仕女图》中画有一位仕女,就是在梳理蝉鬓。还有掩鬓,是两边抱住耳朵的厚厚的鬓发,也叫博鬓,上边还可以垂挂金叶饰,和轻盈的蝉鬓有所不同。在这种鬓饰上又发展为抛家髻,是在唐末流行,《新唐书五行志》说是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在《纨扇仕女图》上就能看见那抱琴囊女郎,持壶女郎都是这种发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3 回复此发言
22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诗文中还有圆鬓、丛鬓、小鬓、松鬓等名,或圆、或成丛,或疏松,或大或小,各个不同。
当然唐代也有病态的发型发饰,如唐末僖宗时宫人束发很紧,僖宗带宫人到了成都后民间妇人们仿效,叫做囚髻,也并不美观。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复此发言
23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五代时期,各个地方小国都延续盛唐余风。前蜀王建墓中出土的石棺上,有乐伎的浮雕,都梳各式高髻,配穿宽袖襦、长裙。有的在高髻上加双丫,有的加挽如椎髻状。有的在头顶分出三小丫。也有鸾凤髻、盘桓髻、螺髻、丛髻。也有高髻上加如元宝之状。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复此发言
24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相传南唐李后主的大周后就喜欢设计女子发型和衣裙。南唐的发髻、发饰,在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集中看见。这是李后主命令画家顾闳中描绘的大臣韩熙载家中举行夜宴的情景,许多乐伎盛装出现,她们梳着抛家髻,三圆髻,或高圆髻,略加柔曲的曲线变化,形如芙蓉髻。上边都缀满细小的珠玑花钿,或有勾云形花钿,或用金翠凤凰簪钗,还有红帛头须(头绳)飘坠,上边饰以小珍珠。这些盛饰,这些奢华的暧昧的挥洒,在深夜的煌煌烛光里浮现浓得化不开的的华彩。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5 回复此发言
25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女性的帽巾,独异他朝,显得富丽而大方。
在凤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凤冠,唐代已经可考证其形象。如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石椁上的线描画面,表现一位女官头戴高冠,冠正中嵌一朵珠花,两边各插一支凤钗,凤凰口中各衔一件玉佩、珍珠串成的挑牌,有如步摇之意。(图四十四)形制已经和宋代凤冠有些相似。这种凤凰口衔珠滴、挑牌的装饰,直到明清时的凤冠上还在使用。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8 回复此发言
26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一种头饰:幂 (上四下离) (音mili)的变迁,是当时妇女意识的折射。它是从北周时就定型的,先用藤、毡等制笠,再裱缯帛,或刷桐油防雨,然后从檐上垂下整幅纱帛制的帽裙,长得可把全身笼罩起来。它大概起源于《礼记》所说的面衣,有强烈的封建礼教的意味,即把妇女身体肌肤遮挡起来,以严“男女之大防”。到了唐代,女性意识强烈的妇女们自然对此不满,把它改造了一番,把帽裙尽量缩短,新疆出土的《树下人物图》就有一名女子,身穿长袍,头戴幂(上四下离),帽裙已经短至脖项前。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9 回复此发言
27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就是这样还嫌不够袒露,在唐高宗、武则天持政年间,妇女们又把帽裙换成了罗纱之类,前有开缝,仅仅起遮挡风沙的作用。这就叫做帷帽,《新唐书》、《中华古今注》都有记载。唐代《明皇幸蜀图》上就有几个骑马戴帷帽的妇女。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骑马女俑,头上就戴着帷帽,帽前一卷轻纱垂落,历经千余年,犹保存着真实模样。那骑在马上的女郎,穿一套高腰襦裙,骑一匹高头大马,帽纱轻盈透明,似遮非遮,既华贵,又骄傲而从容。盛唐女儿的坦荡风采就这样洋溢着。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复此发言
28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们也喜欢把帷帽的的纱缩短了,直接在额头前戴上,这叫做透额罗,可以遮挡风沙,但主要还是作装饰之用了。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上的侍女就有戴一块马尾等织成的半透明的透额罗的。(图四十八)在当时,歌伎演员等都喜欢用透额罗裹发,如诗人元稹的《赠刘采春》写一位歌伎能唱动人的歌曲,她的模样就是“新妆巧样画双蛾,漫裹常州透额罗。”这两句诗描写她的新妆,突出了她的一双新画蛾眉,还有常州出产的罗轻裹在发髻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复此发言
29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诗人刘言史的《观绳伎》,写几位女杂技演员表演绳艺,就走在绳子上,走在高空中,“银画青绡抹云发,高处绮罗香更切。”是用一块画着银色花纹的青绡裹发,应该是和后世的渔婆巾相似。也有在发髻上包一块巾子的,如新疆出土的一幅绢画上,女子梳着低倾的发髻,上裹罗巾。
还有一种搭耳帽,下沿做成可以翻下的两只护耳,适宜于冬天戴用。阿斯塔那出土的一幅绢画上就有一位女乐伎,头戴锦缎制成的高高的搭耳帽。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3 回复此发言
30 回复:百科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首饰继承了前代的各种簪、钗、步摇、布帛扎额、玉茏璁等等,形式不断翻新,多不胜数。
如钗上饰花朵、叶片等,称为花钗,也叫花树,每一个贵妇人都喜欢在发髻上簪重重花树。除上述敦煌壁画所见外,各地、浙江长兴唐墓等都有出土,广州皇帝岗所出多种花钗都是一式两件,纹样相同,图像却相反,以方便成对地左右插戴。有的有花朵纹,上边还有小鸟雀飞翔啁啾,两两相对,似在诉说美好情意,正是金为钿鸟蹙钗梁的制作。
也有用绿玉雕刻而成的花钗,连缀在长钗柄上。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有六件玉雕花钗,长10至15厘米,宽28至4厘米,片状,叶形,在晶莹美观的浅绿色玉上,两面雕刻花纹。其中四件,在花叶上结出硕大的石榴。有一件在花丛中刻着双鸳鸯,另一件刻着一只凤鸟。都予以美好的寓意。唐代诗僧寒山有诗句描写唐女:“缀裙金蛱蝶,插髻玉鸳鸯。” 徐凝也有诗句:“凤钗翠翘双宛转,出见丈人梳洗晚。”可印证这些玉钗。
Yang Gui Fei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ladies of ancient China but she got the most unfortunate compare to those three left
Yang Gui Fei or Yang Concubine was named Yang Yuhuan, she was a daughter of a nobleman in the little village by her 16 years old, her father sent her into the palace to be a wife of the sixteenth years old 18th prince
After she got into the palace, her beautiful appearance was well-known after the Emperor Tang Xuanzong heard that he wanted to see this girl so that he went to his son’s palace; once Xuangzong saw Yang Yuhuan he suddenly fell in love with her and accommodated her into his palace In that time Xuanzong was 56 years old and Yang was 22 years old
Yang Concubine’s character
Yang was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very clever, learned fast and talented in music and dancing, the sound of music of Yang brought Xuanzong into day-dream
One day Xuanzong took Yang to see the beautiful white lotus, and said, "The lotus is beautiful without spirit, it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my concubine My concubine is the best flower in the world"
After several years she became ennobled high-ranked imperial concubine and ranked with the Empress the she was named as Yang Gui Fei
The smile of Yang Gui Fei was enough to enchant and enrapture the Emperor Xuanzong loved her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he even built her a natural warm spring pool which she could take a bath at spring time
The First Class Concubine’s power
After Yang Yuhuan, a normal ordinary girl from little village became the first class concubine Yang Gui Fei; gradually her family’s member gained the high position in the government the finally Yang’s family gained enormous power in the Tang Court Yang Guo Zhong who was Yang Gui Fei’s eldest brother became the Prime Minister but he was very corrupt
At the time people in Tang Dynasty preferred to have a daughter than son because of Yang family who got the glory and wealth form Yang Gui Fei so that people hope their daughter could follow her footsteps to be the favorite concubine of the Emperor
The End of the Prosperity
After several years that Yang Guo Zhong governed the Tang’s land as a prime minister, people got suffer from his corruption and lived very poor and difficult An Lu Shan who was the non Han Chinese commander-in-chief and governor of Fan Yang had come to visit Chang An the Capital and found out that the Prime Minister so that he wanted to report to the Emperor but not success by this situation he had made a formidable enemy then Yang Guo Zhong also knew about this and vowed to destroy him
The Rebellion
Yang Guo Zhong sent troops to ransack An Lu Shan’s house and also killed An Lu Shan’s friend that enraged An Lu Shan so that he wanted to retaliate without no others mission
An Lu Shan leaded 170,000 troops marched to the Chang An the Capital to make a war against Yang Guo Zhong An Lu Shan’s troop were unstoppable, they crossed the Yellow River,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和其他三位美女相比,她的命运是最不幸的。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她是一个乡村贵族的女儿。在她十六岁的时候,父亲把她嫁入皇宫,成了同岁的十八王子的妃子。
入宫以后,她的美貌为唐玄宗所知,玄宗很想见见她,于是就来到了自己儿子的宫殿。玄宗一见到她就爱上了她,于是把她接到自己的皇宫里。那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22岁。
杨贵妃的性格
杨贵妃不仅美丽,而且非常聪明,她学东西很快,尤其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很有天赋,她的音乐声常常将唐玄宗带进想入非非的白日梦状态。
有一天,玄宗杨看到了美丽的白莲花,并说:“莲花是美丽却没有灵魂,它不能与我的美人相媲美。我的爱妾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花。”
几年后,杨玉环宠冠后宫,地位高升。被晋封为皇后,史称杨贵妃。
杨贵妃的微笑足以蛊惑皇上并使皇帝着迷。玄宗爱她甚于爱天下,他甚至为她修建了天然温泉池,她可以在春天恣意洗浴。
最受宠贵妃的权力
杨玉环,一个普通小村庄的普通村女,成为高高在上的杨贵妃,日积月累,她的家庭成员也获得了朝廷的高位,最终掌握了唐王朝的统治大权。杨贵妃的大哥杨国忠成为当朝宰相,但是他极其腐败堕落。
当时的唐朝人喜欢生女儿而不是儿子,就是因为杨贵妃家庭因为杨贵妃而得到荣华富贵。这使人们希望他们的女儿也步杨玉环后尘变成皇帝的宠姬。
繁荣的结束
几年后,宰相杨国忠掌管了大唐的国土,人民身受其贪腐的祸害,生活非常贫穷和潦倒。安禄山是非汉人的唐朝廷节度使负责镇守范阳。在都城长安发现杨国忠的劣迹并想呈报给皇上但没能实现。 于是因得罪杨国忠而与杨国忠敌对不和,杨国忠得知后誓言灭掉他。
叛乱(安史之乱)
杨国忠出兵洗劫了安禄山的家,并杀害了其朋友,这激怒了安禄山,于是决定起兵报复,并心存图谋不轨。
安禄山带领170,000士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向都城长安进发,安禄山的军队势不可挡,他们渡过黄河
The Execution
The procession of the Emperor went southwest towards Cheng Du with the thousands of the residents from the capital and after arrived Ma Wei Yi which is about 100 kilometers from the Capital the mass of people stopped and refused to go and protect the Emperor
People demanded the death of Yang Gui Fei and Yang Guo Zhong since they were the cause of this destruction Xuanzong had no alternative under such extreme circumstances so that he issued an order the have them executed
The Prime Minister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execution instantly and for Yang Gui Fei was to be executed by hanging from the tree in a nearby hill At the time Yang Gui Fei cried and begged for life, Xuanzong had powerless to help her but hung his head and buried his face in his dragon robes
After Yang Gui Fei kicked her bucket and died finally, the crowd were quiet Yang Gui Fei’s jewelry was scattered all over but nobody picked them up
The Emperor’s life after the death of his love’s one
The death of Yang Gui Fei brought out the spirit of Xuanzong also, he lost his vitality to continue as Emperor so that he abdicated the throne to his third son, Li Heng who became Emperor Su Zong
After the rebellion were crushed, Tang Court moved back to Chang An and on the way back to the Capital at the spot where Yang Gui Fei died Xuanzong stopped and he tried to find the place that she was buried but couldn’t
At the times Xuangzong could not bear to look at the full moon as it reminded him to think of Yang Gui Fei Xuanzong recited the secret the phrases which nobody knew but him and her
"Up above the sky we wish we were a pair of birds
On earth we wish we were the two branches of a tree"
At Chang An the capital, the natural warm spring pool was still there and also the flowers and trees but no more Yang Gui Fei Xuanzong lost his will to live, he lived with grieve only hope he had in that time was to see Yang Gui Fei in his dreams every night He ordered the soothsayer to search for her spirit but never appear, not even just once…
马嵬驿香消玉殒
带着成千上万的首都百姓,皇帝的队伍往西南方向的成都进发。到达距离长安100公里的马嵬驿之后,大家停了下来,拒绝继续前进和保护皇帝。
人们要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因为他们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唐玄宗没有别的选择,所以他下命令处死他们两人。
宰相杨国忠马上被带出去处死了,而杨贵妃将要被带到附近一座山丘去绞死在树上。当时,杨贵妃痛哭流涕,乞求活命。唐玄宗无能为力,只能把头低下来,把脸埋进自己的龙袍。
杨贵妃死后,人群很安静。杨贵妃的珠宝撒得到处都是,但是没有人去捡。
爱人死后皇帝的生活
杨贵妃之死也使得唐玄宗心灰意冷,他失去了继续做皇帝的精力,于是他传位给他的第三个儿子李恒,即唐肃宗。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王朝还都长安。在返回长安的途中,玄宗驻足在杨贵妃去世的地方,希望能够找到她入葬的地方,但是却未能如愿。
杨贵妃死后,玄宗再也不愿见到月圆之景,因为这会让他想起杨贵妃。他经常背诵只有他们两个人才知道的诗句。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首都长安,佳人出浴的温泉依旧,长安的花草树木依旧,但斯人已逝。玄宗失去了生存的意愿,他生活在痛苦之中,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在每晚的梦中见到杨贵妃。他命令法师帮他找寻杨贵妃的魂灵,但是她的魂灵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也没有
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两个朝代的服饰差异。
唐代服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宋代服饰
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 "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 --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 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袭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饰没有定制,又受外来影响,所以曾出现过着"毡笠"、"钩(敦下+土)"(袜[衣旁+夸])的契丹服,人们称它为奇装异服。宋代官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民家着装也很讲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还规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时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饰,而且更趋奢华。对于这些规定民间庶民置若罔闻,绫缣锦绣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贵族闺阁们,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追求出新与别致。不但衣料选择考究,而且梳妆也很特别,有的梳大方额,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者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足履绣花等。
两个朝代各有各的特点,还有就是同一朝代,不同阶层的服饰也是有差异的。
在遇到杨玉环之前,唐明皇李隆基曾经喜欢过不少女人,如赵丽妃、德仪皇甫氏、才人刘氏和武惠妃等。李是大唐之主,坐拥后宫三千佳丽,自然是不会寂寞的。在武惠妃死后,李隆基的感情遇到空窗期,此时他正好遇到相貌姣好、身材丰腴、能歌善舞、性格讨巧、与武惠妃有几分相似的杨玉环,便把三千宠爱给了她。杨玉环皮肤好、相貌出众,身材丰腴,长在了李隆基的审美上
根据史书记载,杨玉环的身高大概在160cm左右,体重为106斤,按照当今的身高体重标准来看,杨玉环一点也不胖,偏向于微胖型。再加上她皮肤好、样貌出众,回眸一笑百媚生,所以才让52岁的李隆基对她一见钟情。
作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李隆基身边并不缺少如花似玉的美人。但是杨贵妃不同,她天生丽质,并不喜欢浓妆艳抹,所以,她的美不是庸脂俗粉可以比得上的。对于年过半百的李隆基来说,杨玉环的美超然物外,所以,哪怕冲破道德和伦理底线,他也要让美人陪伴在他的身旁。
杨玉环能歌善舞,与李隆基兴趣相投,二人宛若音乐上的知己杨玉环不仅长得美,还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在这一点上,深得李隆基的欢心。据史书记载,李隆基精通音律,擅长使用笛子作曲,颇有造诣,是历史上少有的对音乐痴迷的帝王。
在闲暇之余,他会和杨贵妃、宁王、李龟年、张野狐等人一起演奏舞曲,兴致来了,他还会让杨贵妃唱上一段。除了喜欢和音乐界的名人合奏之外,李隆基还特别喜欢歌舞,他专门为杨贵妃谱了《霓裳羽衣曲》,二人一个演奏,一个跳,很是和谐。
杨玉环性格讨巧,会撒娇也有点小脾气,深得李隆基欢心杨玉环外表出众,性格不古板也不高冷,撒娇时不矫揉造作,耍小性子时懂得适可而止,深得李隆基欢心。有史料记载,冬天气候寒冷,宫里即便是有火炉,也还是有几分寒气的。杨玉环白天给李隆基暖身,夜里为李隆基暖床,不要太贴心。
李隆基在其他后妃宫里留宿后,杨玉环便会回娘家,和民间爱吃醋的小女子无异。但是只要李隆基派人来请,她便会回宫,给足皇帝面子,所以两个人即使闹别扭,也不会鱼死网破。
长相形同旧爱,性格柔中带刚,令李隆基追忆半生李隆基初识杨玉环的时候,正值李隆基的爱妃——武惠妃离世。而当他得知儿子寿王的妻子杨玉环与武惠妃有几分神似之后,便瞬间来了精神,想尽办法把杨玉环留在了自己身边。
和普通妃嫔不同,杨玉环并不喜欢金银珠宝这些俗物,而是喜欢吃荔枝和泡养生澡,很是特别。看似柔弱的杨玉环,在得知自己将要被高力士绞死时,毫不畏惧,淡定从容,这让李隆基见识到她柔中带刚的一面。她把祸国殃民的“黑锅”背到了身上,体面地与李隆基告别后,身赴黄泉,令李隆基余生难忘。
长得美,性格讨巧,让杨玉环深得李隆基的欢心。不喜金银和权力,独爱荔枝和泡澡,让李隆基放下戒心,给了她专宠。临死不惧,从容赴死的胆识,让李隆基见识到杨玉环大气从容的一面,追悔余生。试问,如果你是李隆基,遇到这样的杨玉环会不会给她专宠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