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屈姓的来源,姓屈的名人

百家姓:屈姓的来源,姓屈的名人,第1张

一、来源有三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郡望 《郡望百家姓》载:屈氏望出临海郡(或临淮郡)。 《姓氏考略》 载:屈氏望出临海河南。

临海郡:三国吴时将会稽郡分置。相当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文学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因遭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记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著有《翁山诗文集》等书。清初,他得著作被列为禁书。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敬重。

屈突盖:为屈突通之弟。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徒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之誉。

0檀姓历史悠久,出现于西周公族,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檀姓皆属望族,名人辈出,名扬七朝。宋朝以后,逐渐沙散各地,退出望族之列。百家姓三百名(100万以上有129个姓氏,第300位约20万以上)不见檀的踪影,檀按人口约排在四百位左右,然檀氏分布全国二十一个省份。檀氏的历史、现状引起檀姓子孙的热切关注,笔者意在撩开面纱,摒弃不实之说,正本清源,把真实一面,展示世人,以飧檀家子孙,作为各地族谱参考之用。

00一、檀姓由来

00按传统的提法,檀姓源出有三(包括檀杖之说实际有四):1、出自殷商的檀迫达之后,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大臣檀迫达受封于河内,檀迫达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黄河以北)皆有檀氏。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檀氏,齐公族有食采檀城,因以为氏”。春秋时期,有齐国公族食采(封地)于瑕丘檀城(今山东滋阳县城北,一说今山西昔阳县),其子孙有的以邑名为姓,称为檀氏。3、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有功,武王赐檀木杖一根,赐姓檀,其后代有的遂以檀为氏。4、出自鲜卑族中的檀氏。

00四种说法,众说纷纭。笔者翻阅、分析大量史料,其中两种檀姓来源说法缺乏说服力。一是赐檀杖。古代姓氏不断沿变,由姬、姜、姒等分化成千万个姓氏,但基本上均以封地、祖名等为姓氏,赐檀杖改姓说法过于牵强,再说“吕尚”变“姜尚”(约公元前1128—公元前1015年),但没听说“檀尚”,子牙子孙不计其数,到底赐谁姓檀呢?说不清楚。二是鲜卑族有檀氏。仅凭“檀石槐”为鲜卑首领,而臆断鲜卑中有檀氏,从考古学而言,过于草率结论。因鲜卑历史中“檀石槐”之前、之后再也看不到檀氏的踪迹。实际上,檀石槐(东汉末期,卒于181年)是私生子,被遗弃,由外祖母收养,父亲投鹿侯不姓檀,檀石槐子孙和连、魁斗、骞曼、步度根史料都未提及姓檀,因此檀石槐倒象是“号”,鲜卑中耳熟能详的姓氏只有慕容、乞伏、宇文、段、拓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倡导汉化,鲜卑族大量改汉姓,檀石槐后代用了段、槐等姓氏。

00比较合乎逻辑的说法是封邑,以邑为姓比较科学。史料记载,檀迫达受封河内(今河南怀庆济源县境),《竹添光鸿笺》称檀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古时,河内指黄河之北的黄河边上。究竟有几个檀城姓檀?传统的檀氏源头论说出两个地方,一个是檀迫达受封地檀国(河南济源县);另一个是姜氏后代食采檀城(檀丘)(山东滋阳县,一说山西昔阳县)。除此,还有一个是河北赞皇县,该县有檀山,《檀氏家谱》(赵县固德)云:“我祖始自赞皇,世居檀山”,西周周穆王亲撰文“吉日癸巳”刻石碑立于檀山,古物收藏在赞皇槐泉寺,赞皇紧挨昔阳,赞皇在西周时称“穆檀郡”。周时,檀木森林茂盛,估计不止一个地方称“檀郡”,因此盛行以封地为姓的檀出处多个地方,不足为奇。笔者认为以地名为檀姓比较合乎逻辑,且有史可证。1、西周檀迫达受封檀国(河南济源),西周诸侯国名册中确记录有檀国,檀国最早有檀姓,此说法有确凿的历史记载。同时,从古到今河南济源及周边的洛阳、渑池、三门峡都有檀姓聚居。2、春秋时,齐国公族食采于檀城(山东瑕丘,后改滋阳,现为兖州市),《地理志》记载瑕丘有檀城也叫檀丘,生活这里的人们姓檀,有史可证,且直到现在山东的单县、金乡、汶上县还有零星姓檀的在此生存繁衍,周边的河南长恒、濮阳有檀姓世居,历史上高平金乡是檀道济家族生活的地方,唐朝以前许多名人出自山东,如檀弓,春秋鲁国人;檀子,战国齐国人;檀敷,东汉山东瑕丘人,足以说明山东有檀氏望族存在,上述史料是以封地为檀姓的有力佐证。3、历史上周穆王(西周)为檀山(河北赞皇)题字,历史有确切记载,石刻至今尚存,且旁有山西昔阳,与檀氏出自昔阳不谋而合,时至今日赞皇周边的山西五台、盂县,河北的平山、赵县、任丘、隆尧有为数不少檀氏世代居住。

00综上所述,因封地檀城而姓檀(有三个檀城)有较强说服力,有三个来源地,即河南济源、河北赞皇和山东兖州,古时分别称檀国、穆檀郡和檀丘。

00二、人口分布

00至于檀氏后人在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繁衍、迁徙?时至今日又是如何分布?各地檀氏人丁又是如何?

00按发源地的幅射圈,把分布粗略分成黄河北部、黄河以南中西部、黄河以南东部。

00归纳各方信息,暂无檀姓聚居的省份有:上海、江西、天津、广东、贵州、西藏、青海、重庆、陕西、甘肃、宁夏,其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檀姓聚居。

001、黄河北部

00山西五台县建安乡檀村1000多人,陈家庄乡檀家沟村1000多人,东峪口乡檀家沟村200多人(60户),山西盂县梁家寨乡檀山坪村檀家沟村整村姓檀,柴庄亦有檀姓;河北石家庄市有檀姓,平山县麻池乡烟堡村很多人姓檀,赵县四德、固德村很多姓檀,固德村80%姓檀,檀姓人口3000多人,任丘、隆尧、赞皇都有檀姓;任丘有数千人姓檀,赵县、隆尧、平山加起来约檀氏2万人,河北唐山路南区女织寨乡(南郊一个、丰南一个檀庄)有不少姓檀的,乐亭县毛庄乡檀庄村几千人姓檀,唐山和石家庄有6000人檀姓,栾县范台等两个村80%姓檀,有家谱,晋州县杨家营檀姓亦不少,秦皇岛卢龙县哈泊乡大新庄村有檀氏;此外,黑龙江德都县(现五大连池市)、吉林省长春、白城、辽宁省台安县、大连、沈阳、黑山县檀屯(五代了)、内蒙古鄂托克旗、北京有星零檀姓居住。该区小计檀氏约35万人。

002、黄河以南中西部

00河南洛阳市檀家庄有檀姓2000多人,长恒浦西区单寨1000人姓檀,三门峡渑池县南堡乡南村全村姓檀,濮阳亦有檀氏;湖北襄樊市枣阳县檀家湾乡3000多人姓檀,有檀家祠坊,十堰亦有檀氏;湖南省衡阳市金兰镇檀桥村、檀山乡、檀山村可能有檀姓;新疆乌鲁木齐、四川成都据说有檀氏。

003、黄河以南东部

00山东金乡县檀庄村几百人姓檀,单县曹马集镇檀庄村少量檀姓,单县时楼乡檀庄村100多人姓檀,汶上县檀楼、檀园、苑庄镇水坡村有一定数量檀姓居住,整个山东约3000人;江苏省南京浦口区陡岗乡、林山乡、桥村镇、乌江镇有一定人数檀姓;浙江亦有檀姓居住;安徽省望江县新坝乡好几个村整村姓檀,东至花园里乡祠村、步头、花山村等五个村姓檀,族谱很全,胜利镇、洋湖镇也有檀姓,石台县、怀宁县、安庆市都有一定数量檀姓居住,整个安徽约2万多人;福建永泰县同安镇五个村姓檀,约6000人,福州晋安区鼓山镇100多人(鼓山脚下);广西灵山、北海均有檀姓,灵山檀圩、檀坛、北隆、烟敦、灵城、文利镇居住有檀氏,其中檀圩镇秋风塘、谢赖、亚头岭、垌表、那容岭、社岭、三合水、保子、华屏、大水垌10个村檀姓3万人以上,桂南横县石圹、古逢、浦北福旺、钦州青塘、那丽、那思、防城等都散居着檀氏;云南富宁、海南省亦有檀姓。该区小计檀氏8万人。

004、海外

00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美国旧金山唐人街(100多人)、日本、韩国均有檀姓后裔居住。朝鲜开国之君是檀君,至今还有檀国大学;日本有个著名明星叫檀丽。该区小计檀氏1000人(不包括日、韩、朝鲜)。

00综上,估算檀氏有126万人。

00三、族群迁移

00檀氏相对比较集中的但族上传说没有迁移史的只有山东和山西盂县和河南,可见其自古以来故土不离,也印证了三个发源地的论断;山西五台从盂县迁来;河北栾城檀氏,祖上传说从山西繁峙迁来,河北赵县、平山、隆尧据说明朝(500年前)从山西迁来;安徽檀氏有个比较统一的说法(族谱记录),是檀臻(道济子)从京口逃亡燕国后,其子孙一支迁到安徽,繁衍至今;永泰檀氏亦有较统一的说法,是明洪武年间从安徽建德县石门乡臭树园村入闽,再于明成化十八年从莆田仙游潭头迁入永泰文藻;广西檀氏迁移有三种说法,一是1376年从山东搬来,二是宋代檀固被贬广西的后代,三是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檀韶(福彰)从福州府迁来,与永泰同属一支。

00四、人文风俗

00檀姓非常古老,西周就形成望族,有3000多年历史。檀氏祖先还是今人,都秉持着保家卫国的传统,对国忠心耿耿,对人赤诚坦荡,否则也不会出现道济一家满门抄斩的悲剧;宋朝檀固铁骨铮铮,冒死弹劾三凶;春秋檀弓专研“礼仪”,以礼待人。檀氏子孙善于习武,广西有“四门拳法”,永泰有“三战”和“四门”拳法,男女老少都掌握些许拳脚套路。檀氏还有奇怪的默契,从古以来都把檀写成“枟”,广西、河北、安徽、湖北和永泰檀姓都写成“枟”,而不是永泰人杜撰出来的“错别字”。流传至今的有族联:朱花绵世泽、皇杖绵世泽、渭水绵世泽等。檀氏还有崇文的历史,永泰文藻檀雨润明末清初在福州三坊七巷还专门建“书丁”供族人读书,现名“景福堂珠宝会所”。

00五、历史名人和现代精英

00檀君,朝鲜开国国君,建立了朝鲜国;檀迫达,西周武王大臣,封檀国国君;檀弓,春秋鲁国著名理论家,著《檀弓篇》;檀子,战国时齐国名将,齐威王以为国宝也;檀敷,东汉山东瑕丘人,三国“江夏八俊”之一;檀让,南朝梁代大将军;檀玄,东晋建威大将军;南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兄弟、子辈十多位皆为名将,檀道济还发明了“唱筹量沙”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军事理论;檀翥,魏孝明帝将军、中书舍人;檀固,北宋池州人,进士,弹劾三凶,刚正不阿;檀武臣,明代建德县人,进士,抗诿名将;檀萃,清代诗人,山西高平人(祖籍安徽望江县);檀光椿(典朝),永泰人,清光绪年间考取武科庠生第一;檀仁梅,永泰人,原福建师大教育处处长、教授,民国留美哲学博士;檀自新,辽宁锦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因力主抗日被蒋枪决;檀志军,1963年10月生,河北乐亭人,现任内蒙古霍市副市长;檀林,河北任丘人,北大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总干事,作品有《燕子李三》、《旧都遗梦》和《一个女囚的自述》等;檀东铿,福州永泰人,福建师大美术系主任、画家;檀润华、河北任丘人,浙大教授,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檀根早,安徽人,现安徽农大植保部院长、教授;檀结庆,安徽人,合肥大学教授;檀庆瑞,山西五台人,国家环保部办公室主任,挂职广西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檀云坤,永泰人,福建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檀俊贤,永泰人,湖南长丰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檀健次,广西北海人,影视明星,与莫文蔚、陈奕迅、曾志伟、蒋文丽同台演出;檀丽,日本著名影星;檀臣辜,日本大阪话剧演员;檀馨,当代著名园林规划设计专家;檀啸,吉林长春人,国际级围棋高手;檀传宝,安徽怀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景顺,中国人行沈阳分行行长(属于大行,管辖东三省,副部级)。

00檀虽小姓,名扬四海。出于对檀氏历史的尊重和对檀氏发展的关注,草撰此文,由于材料搜集上的困难和笔者水平有限,文中定有许多误漏,恳请各位斧正。安徽池州碧岩檀金鼎 檀继升摘录整理。20121118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灵桥

从前,宁波老江桥桥头有一座三圣堂。三圣堂里有三尊菩萨:坐在中间的是县官老爷,左边是南洋客人,右边是皮鞋匠。传说这桥与三圣堂有关。

过去,三江口上没有桥,来往行人全靠一只大木船摆渡过江,摆一渡要蛮多辰光,来往人多,交关勿方便,碰到刮风落雨涨大潮,弄勿好还要翻船。渡口旁边有一间草棚棚,主人是个皮鞋匠,其手艺蛮好,工钿还比别人便宜,客人等摆渡,常常在草棚前歇歇脚。

一日,来了一个南洋客商,右手提着一只小箱子,要想摆渡,渡船还没回过来,就到皮鞋摊去补皮鞋。皮鞋刚刚补好,渡船靠岸了,其急急忙忙穿好皮鞋,抢上几步,轧上了渡船。

天暗下来,皮鞋匠收拾鞋摊,发现鞋摊旁边放着一只小巧的手提箱,其忖:“十有八九是日里来补鞋的那个客人错落的。”就提起箱子,随手打开一看,呆煞了,原来里面都是金银珠宝,锃亮锃亮。其忖:介多宝贝失落在这里,那个客商要急煞,没办法送回,还是等其自己来取吧。

第二日,皮鞋匠跟平常日脚一样,摆出皮鞋摊,一边做生活,一边留心过往客人,一直等到夜,仍没看见这位客商回转来。就这样等了一日又一日,过了一月又一月,一等等了三年多。

一日,这位客商果然来了,只见其走到鞋匠摊前面,对鞋匠说;“老师傅,侬手艺真好!我这双鞋,是侬给我补的,穿了三年,还没有破呢!”皮鞋师傅一看,赶快放下手里生活,指指客人脚上穿的旧皮鞋,笑了笑,说:“客官侬好糊涂。算起来已经有三年另一个月了。”南洋客人说:“哎,一眼勿错。”

“侬那次补鞋辰光,有啥东西错落过”

“有的。我有一只小皮箱,好象是在这里等渡船辰光错落的。”

“箱子里厢有啥东西”

“金银珠宝。”

鞋匠一听马上从屋里拿出小箱子交给客人,南洋客人呆煞了,心忖:世上还真有介好心的人。连忙打开箱子一看,金银珠宝一样都勿少,交关感激,就拿出一串珠宝说:“侬真是个少有的好人。这眼东西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勿要再辛辛苦苦补鞋了,去开一爿皮鞋店吧。"鞋匠推开客人的手说:“客官侬勿要弄错。如果我要这些东西,就勿会在这里等侬三年了。"客人一定要送,皮鞋师傅无论如何勿肯收。就这样你送我推,一来一去,喉咙越来越响,围拢来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辰光,正巧县官老爷路过这里,看见介多人围在一起看热闹,也轧了进来,一问,是这样一桩事体,就对这两人说:“你们两人勿要推了。我有个主意,你们看好勿好。这里江面宽,水势急,行人摆渡交关勿方便,你们两个推来推去,都勿要这笔钱,我看就在这里造一座桥吧,银两不够,我也来凑个数。"听了老爷的主意,看热闹的人都拍手叫好。南洋客人看见这个场面,干脆把整箱珠宝都捐出来了。

就这样,在三江口附近的奉化江上造起了一座大木桥叫老江桥,把城里和江东的路接通,行人再也勿用摆渡了。后来为了纪念这三个人的功德,在桥头造了一座三圣堂。

惊驾桥

宁波江东有座桥,叫惊驾桥,相传是因乾隆寻父而得名。

乾隆登基之后,有一年微服私访探民情,听到百姓议论:当今天子勿是满人所生,而是汉族大臣杨林之子。乾隆想探问又怕有损天子威严,思来想去总是犹豫不决,就皱着眉头闷闷勿乐。回到宫里,奶妈李氏见皇上这副样子,就试探道:“万岁,侬是龙体欠安呀往日回宫高高兴兴,今天为啥愁容满面”

乾隆听了心里一动,奶妈从小把我养大,一定晓得我的身世,就把私访听到之事,向李氏讲了一遍,恳求李氏讲出实情。李氏忖:我年纪老了,勿讲真情皇上怕一生一世也勿晓得自己身世,就讲了此事真情:原来,乾隆的父亲是杨林,当时是丞相。皇妃和杨夫人同时分娩,皇帝实指望生个男孩,将来继承皇位,皇妃偏偏生了个女孩,又得知杨夫人生的是男孩, 心生一计,就命杨林抱公子进宫,和公主一道过百日,再讲杨林抱回儿子到屋里,打开一看,眼睛青盯:抱回一个女孩!夫妻勿敢声张,决定远走高飞。第二日,杨林上殿奏本,声称年老体弱,来到浙江一带隐居起来,乾隆听罢不禁心中凄惨,泪如雨下。李氏急忙劝说:“万岁,保重龙体要紧,如想双亲,可借南巡之机暗地寻访,妥善安置。”

乾隆听罢,觉得有理。第二日,就乘龙船到浙江,东打听,西询问,得知杨夫人想儿心切,终于忧虑成疾,离开人世,生父杨林更姓换名在天童寺出家。

乾隆又悲又喜,又思念心切,传旨启驾天童寺。一路浩浩荡荡,经过一座石桥时,突然从桥下冲出一个袈裟破旧、满脸污泥的和尚,皇驾前两匹马因此受惊,把乾隆皇帝摔在地上。皇上跌倒那还了得!侍卫立刻把和尚抓起来,文武百官急忙把皇上扶起来。要在平时,皇帝早把和尚斩了,今天皇帝勿同寻常,仔细打量了和尚一番,问道:“侬为何挡驾?”那和尚知是当今皇帝,勿但勿跪,还高声叫道:“侬为何人?”侍卫吓煞了,这和尚吃了豹子胆,他们扭住和尚就要带走,乾隆摆手制止,又问:“您老姓什么?”和尚眼圈一红:“善哉,善哉,贫僧姓木易,名二木也。”立时把身子转了过去。乾隆心忖:木易合一为 “杨”,二木合一作“林”,岂非本人生父?乾隆勿动声色,随后暗暗派人为杨林造了一座杨王府,封其“杨王”,还亲自去认生父。

因为马在桥上受惊,乾隆为此摔了一跤,那座小桥后人就称为“惊驾桥”。

它山堰

在鄞县西乡,有一条水波碧清的河流叫鄞江,鄞江中游横着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这个堰的建造,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哩!

很早很早以前,鄞江的水是少有的宝水,用鄞江水灌溉田地,稻谷不施肥也会丰收。可是鄞江这条河流却象一截斜倚着的竹筒,没有支流,一直通到海,珍贵的鄞江水都白白流到海里去了,沿鄞江一带几十里方圆的庄稼因没有水灌溉,都枯死了。遇到潦涝季节,海潮沿着这条直通的江道涌到上游来,无处排泄,庄稼都被海水淹死,人们也只能喝又苦又涩的海水。虽说鄞江水是宝,但人民却饱受这条江的苦,大家背井离乡,纷纷外出逃生。

这一年来了一位姓王的县宫,他勘察鄞江,了解民情,决心不让鄞江宝水白流入海,要用它灌溉附近十万亩土地。王知县贴出布告,决定开掘一条六十里长的内河引进鄞江水。

一听到挖河引水的消息,百姓的劲头可高啦,每户人家自己买锄置筐参加挖河,外流的逃户回来了,远地的农户也带着干粮来支援了。千万个民工挖呀挖,整整挖了十年,一条从鄞江到鄞县城里(今宁波)的人工河挖出来了,大家跳呀笑啊,总认为大功告成了。

可是,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人工河太平坦,鄞江一放水,水向低流,江水一点也流不到人工河去,沿着原来倾侧的江道流向海洋。千万人工十年奋战眼看着要白费力了,怎么办呢王知县苦苦思索,当地百姓群策群力,九十多岁的老人宁老太公想出了办法,他建议在鄞江镇西部新河与原江交叉地的它山旁造一座大堰,把原江截为两段,拦住鄞江水,迫使它流入人工河。这个好主意,迅速得到知县和百姓的赞同。

可是要在水流湍急,几十丈宽的江面上造一座大堰,谈何容易!最难的工程也是最主要的工程是打基桩,合抱粗的松木桩打下去,底下水流一旋,沙石松动了,直竖的木桩立即横倒了,骨溜溜地随水冲到海里去。这样,打了三天三夜,几十条木桩都漂走了,连一根也没打成功,而根据规划,至少需要打牢十根木桩才越做成大堰基础。

人们又犯愁了,怎么办宁老太公开口了:“办法是有的,不过这不可能办到。”

“人是万物之灵,"老太公说,“人血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人宁愿牺牲性命,用人的热血就可以把基桩凝固在江底。就只有这个办法,但这需要有十个人的性命啊!如果有十个人肯流血,就拯救了我们方圆百里的千万百姓,并可为世世代代的子孙造福。”

人们死静死静,人血打桩,这是献出性命啊!

“用我的血打桩!"老太公带头说,“谁愿意跟上来”

突然,从人群中站出几十位后生,“我!”“我愿意”几十位后生纷纷报了名。人们不让老太公献身,劝说道:“太公,你年纪大,血脉不够旺盛,桩基打好后还要你安排铺石板,砌堰身。”最后在报名的后生中选了十名,说来也巧,他们的姓氏刚好是《百家姓》的前十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见到百姓们如此献身精神,王知县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天晚上,十位后生饮了血酒,对天起盟,结拜为异姓兄弟。

第二天,人血打桩开始了,只见岸两边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凡能走动的人都去了。

姓赵的大兄弟带头,第一个被绑在大松木的尖头,他露着笑,随着桩木徐徐沉入水底,巨大的锤头敲击着桩木顶端,桩尖粘着火热的鲜血,牢牢钉在水底的沙石中。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红波纹。第一桩成功了!人们哭啦。

第二位兄弟也含着笑捆在桩尖上沉下水去,笔直的木桩,随着重锤敲打逐渐插入江底,水面上,又泛出鲜红的一大圈。三位、四位、第九位兄弟也下去了,九根桩都打完了。潜入水底观察桩基的人上来说,九根木桩根根笔直地插入沙石中,又深又牢固。

轮到第十位兄弟打桩了,他有点胆小,一想到死,又觉得害怕,极力想笑,但笑不出,变成一脸苦笑。他虽然也随着桩木下水了,水面上同样泛起一个个红圈,桩子还是打牢了,可是有一点侧斜,不象前面九个桩那样笔直

巨大的条石压在木桩上,一层层叠上来,整整叠了三十六层,共用了五千块巨石。它山堰造好了,宝贵的鄞江水终于顺从地流入人工开挖的内河,一直流到县城的濠河头,它灌溉着鄞县西乡的田地,咸苦的海水再也涌不进它山堰这座拦河大坝了。鄞西一带,从此成了著名的米粮仓。

人们为了纪念这十位为公献身的异姓兄弟,在它山堰的北岸造了一个它山庙,庙里塑着为民造福的十兄弟像。据说这十尊塑像,前九尊都是满脸笑容,笑态可掬,而第十尊却是愁眉苦脸的。

芸草夹书

天一阁藏书楼用芸草夹书防蛀,相传,这芸草是人变的。

嘉靖年间,鄞县钱家庄有一位钱员外,膝下只生一个女儿,名叫绣芸。绣芸生得眉清目秀,长到十六岁的辰光,不但会绣花,而且欢喜读书、写字、画画。

一天,绣芸听到天一阁内有万卷藏书,便立志要到天一阁去看一看,可是,日盼夜盼,总是不能如愿。日子久了,绣芸慢慢得了心病,人变得面黄肌瘦,吃不落饭,困勿好觉。钱员外焦急万分,细细一问,方知原委。钱员外想:我何不托人说媒,把绣芸嫁到范家去主意打定,第二天便托人到范家说煤。

范氏打听得绣芸才貌双全,也就满口答应。于是,没有几天工夫,范家就到钱家下聘定亲。绣芸嫁到范家以后,小俩口恩恩爱爱,公婆见了也称心如意。

真是光阴似箭,不知不觉数月过去,一天晚上,绣芸对丈夫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的要求,丈夫一听,为难地说:“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你要上阁看书,这是办不到的事啊!”

绣芸听了丈夫的话,不觉心灰意冷,当夜就病倒了。从这以后,绣芸一天总要许多次来到庭院里,呆头呆脑地望着天一阁藏书楼。望着,望着,不觉哭出声来。她哭啊,哭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还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变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第二年春天,庭院里绣芸的泪水流过的地方,长出了青翠的绒草,说也奇怪,根根草叶朝着天一阁方向。

一天夜里,绣芸的丈夫刚刚入睡。忽儿,庭园里响起了悦耳的琴声,只见绣芸和一群美丽的仙子正在庭园里翩翩起舞。绣芸含着眼泪走到他跟前,说:“我生不能上天一阁看书,死后已变作芸草仙子,望你念往日夫妻之情,把庭园中的芸草带上天一阁,夹在书中,以了却我生前的心愿。”说罢,悄然离云。这时,丈夫急喊“绣芸”,一喊喊醒了,方知是梦。

第二天一早,绣芸的丈夫急急来到庭院,庭院里果然长满了青翠的绒草,于是,他亲自采集来,亲自晒干,亲自带上天一阁,亲自夹在一本本书中。说也奇怪,过了许多年,凡有芸草夹着的书,书都没有被虫蛀。从此,芸草夹书防蛀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朝里挂的御匾

余姚市政府头门口,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文献名邦”四个金色大字。

余姚被称为“文献名邦”,还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情。那时候,余姚出了许多文人学士,如一母三阁老、五子六尚书、十八学士三状元等。三阁老中有一个名叫谢迁,在朝为官清正,很受朝廷看重。有一次,嘉靖皇帝在他书房里看到厚厚的一叠考卷,都是余姚考生写的文章,文章写得很好,嘉靖皇帝看了一篇又一篇,心想:余姚出过不少文人,现在又有许多好文章,人才确实不少,便问谢迁:“余姚人都喜欢书”

“是的,万岁!”谢迁随口应了一句。

嘉靖皇帝想到孔子、孟子的家乡,都有一块“文献名邦”的匾额,也想赐一块给王阳明的家乡,而严嵩等几个奸臣心里妒忌,对嘉靖皇帝说:“谢迁的话,不能全信。”为此,嘉靖皇帝特意派了一个姓何的翰林,到余姚来暗查察访。

何翰林坐船到余姚来,故意在船头上挂了一块木牌子,上写“是书必通”四个大字。有一天,船到七里浦,岸上有个七八岁的孩童,大声叫喊船停停,船停停。何翰林听见了,便叫撑船的把船靠岸,将孩童叫到船里,问他有啥事孩童指着船上的木牌说自“先生,‘是书必通’,请问你有没有读过‘通书’”何翰林想,四书五经里没有“通书”这一部书,但不好说不知道,只好说了声:“自然读过。”那孩童从身边摸出一本书来说:“那么请你背一背。”何翰林接过一看,原来是一本皇历,就问:“你能背”孩童说:“当然能背。”

“你先背来。”

孩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了一遍。

何翰林一边看书,一边听,等孩童背完,他也照样从头到尾背了出来。

那孩童又说了:“顺背只能算读过书,不能称‘通',要称‘通’,须要倒背一遍。”

何翰林听了大吃一惊,说:“难道你能倒背”孩童说:“请先生听好。”说完,就照书倒背起来。何翰林拿着书边听边对,果然一字不漏。这一来,何翰林只好认输,并当着孩童的面,取下了那块“是书必通”的牌子。心想,小孩子也有这样的文才,另外的人更不用说了,他就不再察访,连夜赶回京城回复皇帝说:“余姚人果然有文才,有学问。”嘉靖皇帝听奏后,赐匾的事就决定了。这时,谢迁已告老回乡,慈溪的赵文华当了文华殿大学士,余姚得了“文献名邦”的匾额,他不服气,但又不敢违抗圣命,就和几个好臣商量,从中刁难。送匾的时候弄得冷冷清清,并且规定,匾要向里挂,不准朝外挂。

所以明朝以来,余姚县衙门的头门口,一直挂着“文献名邦”的匾额,但一直是朝里不朝外的。

天童寺

阿拉宁波东乡的天童寺被称为东南佛国,这个寺院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一千七百年前,有个后生,名叫义兴,卖席过日子,生意勿好,三日倒有四日饿肚皮。有一年夏天,他卖席到东谷,走进山岙,人凉荫起来,一看,这地方四面是青山,还有一条小溪坑。义兴看看是个好地方,就住下来,决心修身当和尚。

义兴住下后,种种桃,种种菜,空落工夫就坐在草庵前念经。念啊,念啊,头发念白了。有一天,玉皇大帝带着太白金星在天上巡游,巡过东谷时,看见从地面射上一道金光,往下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和尚坐在庵前修行。玉皇大帝交关感动,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服侍老和尚。太白金星演化成一个十四、五岁的童子,每日为老和尚送菜送饭,义兴和尚看看这个童子乖聪勤力,就收他作徒弟。

那年头,正好司马昭做皇帝。皇帝相信佛教,想拜一个得道高僧为师,到处寻不到,为此事闷闷不乐。有一天夜里,皇帝在梦里看见一个童子对他说:“东南方向,有一个小茅庵,庵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这个老和尚就是你要拜的高僧。”

皇帝蛮相信,第二天,马上动身朝东南方向寻来。一寻寻到东谷,果然有一个草庵,庵里老和尚端端正正坐在庵前念佛,皇帝当即拜老和尚为师。这天中午,皇帝要离开草庵,老和尚送皇帝下山。这时童子站在庵前大声地喊师父吃饭。皇帝回头一看,吃了一惊。原来站在庵前的这个童子和梦中的一模一样,连声音也相同。心里想:这难道是天意安排的吗我何不趁机将寺院造起来。

回到京城,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要在东谷建造寺院。

过了几年,童子看看寺院已经造好,老和尚也有人服侍了,就对老和尚说:“师父,我要走了。”老和尚说:“你辛苦了好几年,如今寺院也快造成,你为何要走”

童子只得从实说了:“我本是太白金屋,是奉玉皇大帝之命来服侍你,现在你已有人服侍了,我也可走了。”说着童子就不见了。

义兴和尚为了纪念这个神童,就把造好的寺院取名为天童寺。

虎头鞋

做长辈的为啥要给刚刚出生的儿孙穿虎头鞋这有来历。

深山冷岙有老虎,经常下山吃人,闹得人心不宁,提心吊胆,家家户户都把小孩关在屋里,不让出门。

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小媳妇,对三岁儿子交关中意,欢喜给他穿戴打扮,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给孩子做了一双“虎头鞋”。孩子穿上这双鞋,交关高兴,整天在外奔跑、玩耍。

一天傍晚,山里的老虎又到村里来找吃食,一见村边有个小孩在玩,就一跃向他扑上去。当老虎按住小孩时,看到小孩的两只脚,心里想:咦,我的孩子在窝里,咋会跑到这里来就轻轻地放了他。小孩不懂事,也不害怕老虎,见自己脚上穿的鞋和老虎的头一样,想起娘在给他穿鞋辰光说的一句话“咬、咬、咬。”就一边“咬、咬、咬”地大叫,一边仰面朝天,双脚用劲乱踢。这时,老虎正低下头,用舌头爱抚孩子,孩子的一只小脚刚好踢着老虎的一只眼睛。老虎忍着痛又想:啊呀,这不是我的孩子,这只小虎比我还厉害,它准能吃掉我。吓得掉头拼命向山里逃去了。从此,老虎就不敢下山来吃人了。当人们晓得这个原因,都学着这个聪明媳妇的样,给自己的孩子绣上一双虎头鞋,穿在脚上防老虎伤害。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

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

“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

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

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

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

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

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

“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

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

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

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雀"字共几画第九画是什么部首是什么

共11画

汉字笔顺:丶丶ノ一ノ丶丶一一一丨フ一

第九画:“ 一”

部首: 隹

1雀 [queè]

鸟类的一科,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泛指小鸟:~跃(高兴得像雀儿那样跳跃)。~盲(即“夜盲症”)。~斑。~噪(名声宣扬,含贬义)。

2雀 [qiāo]

〔~子〕即“雀斑”。

3雀 [qiǎo]

义同(一),用于一些口语词:~盲眼(即“雀(què )盲”)。家~。

都,一共几画,第九画是什么

十画,第九画是,ㄋ

轻字的部首是车共九画第四画是什么

转的第四画是提

蓦字先查几画,第九画是什么?

蓦撇

拼音:mò

注音:ㄇㄛˋ

部首笔划:3

总笔划:13

繁体字:蓦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简体部首:艹

造字法:形声

曹操的曹字共几画第四画是什么部首是什么除部首外是几画j

曹:

总笔画: 11

第四画:曲

部首: 曰

部外笔画: 7

曹 cáo 古又作"曺"。本义为“救济粮”、“粮草”、“饲料”;转义为“吃粮之人”、“庶人”;再转义为“庶务”。根据给定字形解释。会意。参见说文解字卷五曰部 狱之两曹也。在廷东。从东,治事者;从曰。 徐锴曰:“以言词治狱也。故从曰。”具体含义分三种:一,指辈分:等;辈:尔曹(你等,你辈)|吾曹(我等,我辈)。二:指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周朝国名,在今山东西部曹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即周国)。三指姓氏。曹氏,曹姓,为中国姓氏百家姓之一。

曹有如下几种意思:

等,辈:尔~(你们)。吾~。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部~(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

诉讼的原告、被告两方。

姓。

曹姓,魏朝国姓,源自西周王族支系,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6。曹姓在中国的来源主要有:出自姬姓,《史记》说其起自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以及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建立曹国,后为宋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高阳生……,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一支出自中亚昭武九姓的曹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东北一带)。一般认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最重要的来源,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曹姓在川干地区和中原比较兴盛,占全国人口095%,总人口约730余万。

翠部首是什么,共有几画,第1画是什么

拼 音 cuì 部 首 羽

笔 画 14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绿色:~绿。苍~。~微(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

2〔~鸟〕属鸣禽类,形似杜鹃,嘴长,头部深橄榄色,有青绿色斑纹,背青绿色,腹赤褐色,尾短,捕食小鱼。

3指“翡翠”(硬玉):~玉。~镯。珠宝~钻。

相关组词

苍翠 翠鸟 翠绿 翡翠 青翠 叠翠 珠翠 葱翠 翠微 吐翠 翠辇 翠麟亸翠 静翠

觉字共几画第五画是什么部首是什么再查

觉部首:见

[拼音] [jué,jiào]

[释义] [jué]:1人或动物的器官受 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 2醒悟。 [jiào]:睡眠(从睡着到睡醒)。

读音jiào jué

部首:见

笔画数9笔画

名称:点、点、撇、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撇、竖弯钩、

第五画是横撇/横钩

"耳"字的部首是什么,余几画

结构:独体字。部首:耳就是部首。

一共笔画:6画。

除部首几画:没有。

音节:er

音序:E

解释:耳朵。

造句:小青的耳朵红红的。

"尴"字共几画部首是什么读音怎么读

拼 音:gān

部 首:尢部

笔画:13笔

造字法:形声;从尢、监声

释义:〔尴尬〕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②〈方〉神色态度不自然

冯家妹,1986年9月17日出生于重庆市,中国内地女歌手、演员。2005年,参加《上海服饰》平面模特选拔赛,获得“优胜者”称号1;同年,报名参加湖南卫视选秀娱乐节目《超级女声》成都唱区的比赛,获得成都唱区第四名2。2006年,出演个人首部**《熊猫与阿西的故事》。2008年,担任CDTV-2《12530说唱就唱》《冯家妹·再唱邓丽君》专场领唱3。2009年,搭档刘仪伟主持四川卫视娱乐综艺节目《天下歌友会》4。2010年,成立华宇春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5。2012年,在微**《60后变脸》中担纲女主角67。2013年,在**《九号女神》中饰担纲女主角8。2014年,在惊悚**《恐怖笔记》中一人分饰两角9。2015年 获得由成都市妇女联合会、成都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以推介成都新女性榜样为主旨的《十人倾城奖》的“微笑倾城奖”。102015年12月3日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代表冯姓出战。112016年1月4日真人秀节目《田园四川》定档开播,冯家妹主持,直言姐妹儿难当。1213 2016年1月19日 冯家妹捐赠自己设计珠宝手镯《蝶》,在2016年公羊会全球公益盛典上进行拍卖,拍得善款将全部捐赠给公羊会公益基金会美儿SMA基金,用作罕见病SMA的发展与支持。142016年1月24日 王晶监制大**《以为是老大》在成都开机,冯家妹出演女一号吴青青。

有的音姓 姓氏来源:音姓是明皇朱元璋封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1352年在濠州参加农民起义军,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在1368年正月,于南京登基坐殿后,鼓励发展商业、农业,改革税制,降低人民负担,制大明律令,加强社会治安,加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举国欢腾一日朝中无事, 朱元璋卷帘退朝,刚回到后宫,忽闻宫外人声鼎沸,闻报是皇家后花园中御书房及聚宝楼不慎起火,火光冲天,烟雾使人透不过气,睁不开眼,千百名太监,宫女及御林军扑打,浇水,也无济于事,眼看着价值连城的珠宝将要付之一炬。这时忽然从远方奔来一匹枣红战马,马上端坐一人,手捧大刀,马到聚宝楼前,只见他提刀翻身下马,跳入火海,跃上御书房顶,挥刀将书房与聚宝楼之间的大梁砍断,斩断了火源,保住了聚宝楼,楼中的珠宝无一损失。 后宫总管报于皇上知晓,朱元璋龙颜大悦,次日早晨上朝,一面令三法司严查失火原因,一面宣诏救火功臣上殿受封。救火英雄乃是御林教头章洪领旨上殿,元璋皇帝见其威武不凡,有胆有识,御笔亲点章洪为“四品带刀护卫”,加授广威将军。也许是皇帝高兴过旺或一时疏忽,将“章洪”的“章”字少写了下边的“十”字,变为“音洪”。当章洪接旨发觉皇上写错时,不但未讲错,反而跪倒叩头谢皇恩:“陛下皇恩浩荡,封赐为臣‘音’姓,臣就叫‘音洪’罢了。”朱元璋大喜道:“爱卿有此衷心,寡人再加封你为‘金斗郡王’。”从此,中国在百家姓之外,就多了一个音姓。 音氏后人现集中分布在安徽省肥东县白龙镇附近,此外,在安徽芜湖、山西等地也有零散分布。经过不断的繁衍、迁移,音氏后人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感谢朱元璋,才有了今天我们音氏这一特殊姓氏群体,希望在家或是在外地的音氏后人努力奋斗,让这一姓氏不断发展,在史册中留下华丽的篇章。 音氏家训 (一)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艰苦奋斗,勤劳致富。 (二) 善待老人,关爱子孙。 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关于三字经中的德育启示分享如下:

1、政治上国家安稳:北宋王朝的树立,完毕了五代十国长时间割裂割据的局势,并选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来削弱地方势力。这一举动,加强了封建领导阶层的中央集权,使得社会和国家安稳,从而为教育的开展供给杰出的社会环境。

国家的安稳导致宋代蒙学教育的昌盛,呈现了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耳熟能详的启蒙教材以及朱熹、邵雍等一大批在蒙学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家。

2、经济上商业富贵:宋朝经济开展的杰出特点是商品经济的昌盛。珠宝、匹帛等商铺,“房屋宏伟,门面宽广,望之威严,每一买卖,动即千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我国时称临州为“天城”并说其“堪为国际其他城市之冠”。

3、教育上亟需优异启蒙教材:跟着宋代科举制开展,读书人当官益发便当,促进了宋朝教育特别是私学的开展。封建文人还注意到儿童的启蒙教育,编写出合适其时需求的启蒙读物,对宋今后各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人陆寺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人。”描绘的是绍兴村庄儿童上冬学的状况。

这一时期,理学家们对蒙学教材给予了较大的注重,如大理学家朱扰亲身编写蒙学教材《童蒙须知》、《小学》等,《三字经》也是这一时期所编。《三字经》篇幅尽管不大,但内容非常丰厚,包含极广,可谓初等百科全书。”

  姓氏来源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次子子阑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大夫,子阑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得姓始祖:子阑。古代春秋时期,楚国有处地名叫上官,就在现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那时楚国君主楚怀王将他的小儿子封为上官大夫。这位公子名叫子阑,他的子孙就居住在上官邑这个地方,后来就以地名为姓,形成了上官姓。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阑。

  迁徙分布  上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官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位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南平市光泽县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2]典故趣事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陈亚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

  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历史名人

  上官桀:(生卒年待考),陇西上邽人。著名西汉朝大臣。

  约在汉武帝、汉昭帝时期人。

  少年时期为羽林期门郎,因深受武帝的信任及赏识,先被封为太仆,后又升迁至左将军。有子上官安,其孙女上官氏为汉昭帝的皇后。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病逝。汉武帝逝世后,在遗诏里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但上官桀等人均不受其职。除此之外,汉武帝亦令金日磾、上官桀等人辅佐年少的汉昭帝,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再封为安阳侯。

  上官桀原来与霍光关系非常好,霍光还将其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但是后来,上官安仗著自己为霍光的女婿,以及己身的势力,将其女儿上官氏送入宫中,晋为婕妤,上官安则成了骑都尉。

  上官氏入宫不久,被立为皇后,但没过多久,汉昭帝驾崩,上官氏也成了太皇太后,直到寿终。

  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帝位的确定,不等于争夺帝位的斗争的结束。相反,更引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霍光辅政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促使这场斗争趋向白热化的,是与霍光同时辅政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有关。

  上官桀为了谋取汉朝的最高权力,依附于汉昭帝之姊盍长公主。他首先巴结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极力为丁外人求官进爵,得到公主的宠幸,与丁外人、公主等结成死党,而后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欲通过公主和孙女,来取代霍光与昭帝的地位。而燕王刘旦,则因长于汉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

  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都是为推翻汉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汉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汉昭帝,以此要求汉昭帝表明态度。

  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

  汉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汉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汉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是,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

  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汉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继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不过,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霍光与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斗争,从性质上说,乃是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它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霍光等人在武帝时期虽长期出入宫禁,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多少财富,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压制,因而,这就不能不使他们与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上官桀、燕王旦的政变被粉碎,这也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从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势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744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