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钠固体增重的定量规律解释

过氧化钠固体增重的定量规律解释,第1张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M

36 32 4

即,每通入1molH2O,气体质量减少2g,相当于1molH2,且产生1/2mol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M

88 32 56

即,每通入1molCO2,气体质量减少28g,相当于1molCO,且产生1/2molO2

这样,原理都在这里了,第二问中算体积时不加CO和H2的体积,是因为它们先消耗O2后产生O2,且体积一样相互抵消了。

3L那回答的很不厚道啊-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化学感觉不能歧视嘛

虽然LZ的貌似有点多还是给下个人意见吧- -

1题:氧气,氮气,氢气,一氧化碳这4个气体一般不讨论吸收;H2,CO,可以通过燃烧反应产物鉴别,O2可以通入饱和的H2S溶液鉴别,N2没办法故不考虑鉴别的话都可以装气球里处理了

然后是酸性气体HF,CO2,CL2,SO2,SO3,H2S,BR2,HBR,HI(NO,NO2单独讨论)一般使用碱性吸收液进行吸收比如氢氧化钠溶液几乎可以吸收上述所有,但是不能鉴别如果要鉴别,HF需要用到水玻璃(硅酸钠)(高中无视,能记住HF腐蚀玻璃就好)

CL2通入HBR溶液中有暗红色液体生成,BR2通入HBR无现象,通入HI中有紫黑色固体生成,鉴别

HBR,HI均可以通入氯水中观察颜色鉴别,当然,硝酸银也可以

CO2,SO2,SO3通入BA(OH)2中加硝酸鉴别出SO3,剩下两种加入溴水再继续操作鉴别分离

H2S恶臭,NAOH直接吸收掉,少量氯水可以产生乳白色悬浮鉴别

再说说万恶的NO,NO2吧,用NAOH可以吸收NO2,但是会有1/3体积的NO生成

2NAOH+3NO2=2NANO3+NO+H2O

但是若同时通入,可以1:1体积的吸收(注意产物的不同)

2NAOH+NO+NO2=2NANO2+H2O

至于NH3,用各种酸液,醋酸啊,盐酸啊,磷酸啊去都好,鉴别焰色反应或者铜,铁,铝的溶液生成沉淀(铝最好,并且不再溶解)

总结:酸性物质用碱液吸收,碱性用酸液,有的特征的东西就记忆吧~~

2题说实话我没看懂你今天那题是怎么回事我就大概说下H2S和NH4 的性质和吸收,鉴别规律吧- -

H2S是酸性气体,碱液可吸收,同时它也是还原性气体,氯水,溴水,高锰酸钾也可以吸收,视氧化剂强弱,一般氯水,溴水生成硫单质,呈**或者乳白色,高锰酸钾生成硫酸,不好鉴别,一般不用

NH3是碱性气体,一般可以用酸液吸收,HCL等,可以与硫酸铝,硫酸铜等生成沉淀

鉴别用焰色反应,硫酸铜溶液等方法,也可以用银的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再通氨气溶解

如果是要证明溶液中不含铵根和H2S,硫化氢若存在于溶液中,取少量出来加入CUSO4可以生成很明显的CUS黑色沉淀

NH4+的检验一般和去除一样,加入碱之后加热,观察气泡

你说的**沉淀一般是S,但是你具体想说什么确实不知不如拿题

3题太多了吧

这个你回去注意下元素周期表金属性排序的表除了碱金属,和Ca,Ba,其他的金属氢氧化物基本难溶(铝可以溶于过量碱)

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溶解度相仿,注意铝液里加入碳酸根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硝酸盐几乎全溶

硫酸盐中钙微溶,Ba难溶 氯化银难溶 酸就是硅酸难溶这些常见

非盐类说实在的,非盐类几乎不讨论溶解度怎样S单质这你恐怕都知道了吧所以这个没什么意义

颜色主族金属元素几乎都没有颜色,常见有颜色的就是铁和铜,铁2价绿色,稳定性差易氧化,三价溶液一般红色

铜一般只有2价溶液,蓝色,浓的绿色一价不稳定,白色沉淀或者歧化

其他的硫是**或者乳白色高锰酸钾是紫色

4题:

常见氧化剂:单质就是氧气,氯气,溴,臭氧。。还有过氧化物,这几个反应规律很单纯臭氧和过氧的生成氧气

含氧的:。。 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般和硫离子归中反应

NO2在碱液中歧化。。高锰酸钾一般酸性氧化其他到最高价态,自己2价,有机物开链开环,碱性氧化性较弱,自己MnO2,强碱自己6价。。氯酸根和氯离子归中成氯气,自身分解成氧气。。

硝酸浓的氧化到最高价态, 自己NO2,稀的氧化性弱,2价,均加热

浓硫酸加热自己二氧化硫。。

差不多了吧

还原剂:溴离子,碘离子,硫离子都比较单纯,到单质。。强氧化剂直接硫酸

硫化氢和SO2生成单质硫,但是氮一般没这种反应(含氮的氧化还原价态复杂。。一般就书上那几个记住就好)。。其他重要的差不多在前面都提到了。。

大概就这些吧。。确实太多了,让我一下子也不可能记得很全面,希望有帮助,化学这学科属于半记忆半推理的,好好把握吧。。。

原理其实就是数学的比例式的变换,比如

a:b=c:d

a:(a-b)=c:(c-d)

(a-b):(c-d)=a:c

出现差值了,还依然成正比,而化学计算不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来列比例式计算的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70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