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古代的东西埋在地下越深,是不是地球还在增厚,增重,增大?

越是古代的东西埋在地下越深,是不是地球还在增厚,增重,增大?,第1张

地球的确在不断地变大,但是越是古代的东西越是处于地下深处,却与这个事情关系不大,人类的文明史不过10000年而已,这么短的时间内地球还没那么容易“沧海桑田”。

地球原本没有那么多水,水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是太阳风中的质子和地球氧作用产生水;其二是大量的携带水的彗星撞击地球、水冰融化形成海洋。第二个来源获得了更多的科学家的支持,原因在于太阳系本身富含水的彗星很多,而且科学家也观测到了其它恒星系统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大量的亲体尘埃聚集融合,有非常多的天体碰撞事件。

地球形成过程中就是大量的天体碰撞融合的结果,数十亿年前大量含水的彗星撞击地球带来了足够的水。与之相似的就是月球的水资源分布,月球没有大气层,没有地球上的水体运动,但是在南北极的环形山(小行星、彗星撞击)中有很多固态水冰。因为水多所以地球曾经海洋的面积远大于如今,但是地球自身的地质活动导致了造陆运动。

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地球内部炙热岩浆的喷发和凝固,这类造陆在夏威夷、冰岛等岛屿区域中很明显,至今仍在持续;其二就是大陆板块的运动,因为地球内部是更炙热粘稠的岩浆,岩浆的对流运动对地壳有很强的冲击和摩擦,于是导致地壳运动,地壳隆起沧海桑田,我国的青藏高原在几亿年前还是汪洋,山脉中有很多典型的海洋生物比如三叶虫的化石。板块碰撞挤压是如今所致的造陆运动的主要形式,这造就了盘古大陆。

盘古大陆是如今各大洲的前身,盘古大陆形成后板块持续移动于是导致了地壳的分裂,形成了如今的大洋大洲格局,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仅占29%。不过地球仍然在不断地吸附星际气体、尘埃、陨石、小行星,所以地球确实还在变大,据地址分析,如今的地球就比恐龙时代大一些。

而且由于化石形成的原因,必须埋在地下才可以形成,生物死后被埋葬,尤其是海洋生物,被沉降物埋起来,沉降物积累形成层积岩,再在地壳运动中被埋葬;陆地动物化石也主要是在意外中被埋葬形成,后续由于风力、水力的作用,地表有了沉积物,将化石埋得更深。

越是古代的东西越是在地下深层,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气、水体、地壳运动导致的,大气会吹拂尘埃导致物体被掩埋,据分析黄土高原就是沙漠尘埃大风吹拂并在那个位置沉降形成的;因为地势的关系,水往低处流,在上游因为势能大动能大,冲击岩石圈带来大量的泥沙,到了河流中下游水体流动平缓,于是泥沙堆积,不断地冲刷形成冲击平原;黄河中下游的开封地区就是古城摞古城,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代黄河泛滥、改道导致的泥沙堆积,一层一层地,当然是距今越远越是在下层。至今开封一段还是地上悬河,河面比周围高。

看起来这两个事情相关,但其实并不相关。其实主要的原因是物质运动,水、风、地壳漂移等形式造成了这样的假象。这种现象在现代稍微有些改变,主要是水利设施的建设,由于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的能力,以及上游植树造林等环境改善的问题,如今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的现象有所改观。

地球形成已经超过46亿年了,公转几十亿圈,轨道上的物质早就被清空了。就是说,以百万年为单位的话,地球的质量和直径并没有增加(事实上质量还降低了)。形成沉积层的原因不是太空物质沉降,而是 造山运动与风化作用互相较劲的结果, 属于地球“内部事务”。至于为何“古深今浅”,很简单,后来居上嘛。

沉积物质从何而来。

地球有厚实的大气层,还有液态水,所以高山、高原的物质会不断被风与水剥蚀,变成小颗粒,被搬运到低平处沉积下来。大气与水这些流体因素总在削峰填谷,想方设法把地球打磨成一个完美的球体。

图:

黏土、砂石等不同成分组成的沉积层。

不过与此同时,地球内部的力量又在迫使山脉和高原继续抬升,并通过拉伸或挤压地层,制造新的山脉与沟壑。

图:山脉的形成。

这两种力量已经这样互相作用了几十亿年,结果谁也没压过谁,倒是造就了大范围的沉积区域。比如黄土高原吧,这个地方中生代时期是个巨大的内陆盆地,后来周围山脉剥蚀下来的碎屑不断在此堆积,填平了盆地。加上地层抬升,这里渐渐成了一片高原。

本着“谁高削谁”的原则,风和黄河开始从这里向东、向南搬运物质。它们大量地搬,黄土高原则以每年抬升20毫米(印度板块挤压导致的)作为回敬。所以最后,我们得到了一块肥沃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也没见变矮。

图:广阔的华北平原,及周边地形。

自然沉积与“考古层位学”。

考古层位学主要以地层中 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 为研究对象,比如陶片、房基、建筑遗址什么的。遗存物的埋藏深度便是判定文物年代的重要依据。

以华北平原为例,仅每年的沙尘暴,就会让这片平原“长高”01至5毫米,而人类世代聚居的地方每年“长高”得更多。这些人造沉积物质中,炉灰、建筑垃圾、生产垃圾是主流,这些废弃物平均每年可以让地面升高5毫米以上。后来房屋翻建,旧的基台便被留在下面了。

图:各个朝代形成的沉积层,年代越

近埋藏越浅。

另一个因素是频繁改道的黄河。黄河每次决口都会淹没大片土地,村落城市被冲毁,建筑物只剩墙基,埋在厚厚的泥沙之下。灾难过后,居民又在新地层上重建家园,原来的遗址便沉睡在地层之下了。

越是古代的东西埋在地下越深,是不是地球还在增厚,增重,增大?

第一个称地球的人:

时间退回到1731年得10月10号,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诞生了一位名叫亨利·卡文迪许的孩子,但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豪后代,却在学习领域打出了一番天地,第一个通过间接方式估算出地球质量的人便是他。

任何时代、任何出生的人都会有自己的“难题”,亨利·卡文迪许刚好又身处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的年代。而他和其他科学爱好者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那就是怎么将地球的质量称出来!从当时的记录来看,地球的半径、表面积和体积大概都有了基本估算数据,分别是6400千米、5 1 10¹⁴平方米和1 08 10²¹立方米,那地球的质量到底是多少?

之所以亨利·卡文迪许会被称为第一个称地球的人,当然是因为他在1798年的时候通过复杂而巧妙地实验间接估算出地球地质量,即:596 10^24千克。只不过这个质量一定不是地球的准确质量,正如他在计算的时候就忽略了地球的非球形对称结构。

与此同时,尽管我们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所计算出地地球质量是5965 10²⁴kg,并进一步得出地球地平均密度在552g/ ³左右。但是,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且结构复杂的椭圆形球体,各空间物质的密度大小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目前公认的地球质量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数值,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而且,即便时间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或许人类都没办法测量出地球真正的质量到底是多少。

越是古代的东西在地下埋得越深?有没有反面例子?

如果是真的对考古很感兴趣的人应该知道,古代物件在地下的埋葬深度和年代的久远程度并没有绝对关联,反而与物件主人当地的习俗和地质变化密切相关。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并在地球上成为绝对的主人,除了我们拥有更发达的头脑以外,还与文字记录的发明和出现有关。即便我们无法穿越到古人生活的年代,但却可以从现有 历史 记录中了解当时的大事记和风土人情等。

实际上,不管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代 社会 ,还是大家如今生活的年代,其实绝大多数人一直都有“埋于地下”的执念。所以,即便如今城市很多地方都被要求火葬,但很多农村其实都在继续实行土葬。再往小的方面说,如果谁家宠物因为不治之症而选择安乐死,那么,它的主人有很大概率都会找一个地方将其埋入土坑。

我列举这些只是想要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古代的东西本来大多都埋葬在地下,包括当年那些需要给皇帝殉葬的妃嫔们,尤其是人殉特别兴盛的殷商时期。尽管古代人殉现象在周礼被推行以后得已减轻,却又在春秋时期再次复燃,直到秦国时期才被正式废止这种惨无人道的人殉条例。

如果大家去过西安,那很大概率都去看过秦始皇兵马俑,要知道那些在坑中站立着的兵马俑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时间,但是坑位的最底部距离地面其实并没有多高。要说对比那些不同年代埋葬品和当地地面的高度,那秦始皇兵马俑可能还不是很多距离现在只有几百年的葬品的对手。所以,如果直接说越是古代的东西在地下埋得越深,那么,这句话本身就有失偏颇。

地球是不是一直在变大?地壳的厚度是多少?

地球是不是一直在变大,这个问题其实要看是什么时间段,如果是地球形成初期且还未完全成形的时候,那地球的确是在逐渐变大,因为它至少需要清楚自己运行轨道上的障碍物。但很明显,那个时候别说地球上有没有人类,任何已知生命体都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因为那时的地球和目前太阳系中的其他类地行星一样,同样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不适合生命繁衍生息。

但是,地球并不会一直明显变大,因为,地球虽然可能偶尔接收到宇宙中的其他物体,比如火星陨石。但是,地球的大气物质这些也会逃逸,所以从整体来看,地球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小或增加,而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质量持续运转。目前公认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左右,但大陆一直是地壳厚度值最大的地形,平均水平在39到41千米的样子,青藏高原就是已知地球上地壳厚度最大的区域,预计此处的最大地壳厚度大约有70千米。

那么,为什么有些古代东西的确埋葬深度很深?如果撇开当时的人文风俗不说,那么很可能就与当地的地质变化有关。我们平时很难看出山的高度有没有变化,只不过是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往往都只有短短数十年,当时,当时间长度被延长到上千年、甚至上万年,那么,沧海变桑田这样的景观就会真实上演,所以科学也难以解释。

地球地表的地质变化,其实一直都受到地球内力的作用,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变化都会受到地球内里的影响,而地表的高低起伏都与此有关。所以,年代久远的年代所埋葬的物品,很可能在多年之后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变化,然后才被埋在了比当时更深的地下。但这一点更普遍地发生在古代生物化石身上,因为这些生物曾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远比人类祖先留下物品的时间更久远。

气候变化是人类将遭灭绝之信号

太阳系是核聚生物体: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等行星,月球等卫星、三千多个小行星和无数个流星,都为太阳无时无刻生产和贮存燃料和燃气,释放燃气以无线电波形式供太阳核聚链锁爆炸,太阳才能无时无刻释放光和热的太阳能。我们的地球,为太阳生产燃料和多种燃气,贮存燃料、多种燃气主要氧气和水6 X H2O=六个水分子,水分子会聚合成水,释放多种燃气主要氧气,供太阳吸引到各种星球释放的化石气,氧参与核聚链锁爆炸(不息止燃烧)。太阳释取经核聚链锁爆炸有用的能量,构成太阳核心恒量约1500万摄氏度。多余的能量,从太阳体四周以光、x射线和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太空释放,供地球和各种星球为太阳再生产燃料和燃气。可见,太阳像燃烧的煤炭,假如没有我们的地球生产、贮存、释放多种燃气主要氧气供太阳核聚链锁爆炸(不息止地燃烧)。太阳缺氧息灭光和热的太阳能。这样,没有能量世界就一无所有:没有太阳,没有风、没有河流、也没有任何生命。可知,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多种燃气主要氧气和水是太阳必须的。

气候变化的因素:现在的科学和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大多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取得。化石燃料,经燃烧和爆炸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最会制造氧气和水的森林,由森林火灾和滥砍乱伐毁被毁了约70%。由此,造成全球空气氧气含量不足2095%正常值,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超正常值(003%),改变了优质空气而使气候变化:春、秋二季缩短,夏、冬二季延长。夏季异常炎热,冬季异常寒冷。所发生如下多种罕见的灾害、多种新形流行性病发生、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病率逐年升高:

1•臭氧层,是地球体表层的第一道免疫机制。南极上空缺氧而发生臭氧层空洞,显视了地球免疫机制已低下。

2•冬季延长又异常寒冷,使很少下雪的南方常见下雪,经常下雪的北方发生雪灾。

3•夏季延长又异常炎热,使地区之间温差异常,异常热的空气与凉或冷空气在对流过程中,会发生罕见的龙卷风、暴风、暴雨、冰雹等重灾。并且,使地球为太阳贮存的冰川氧和氢气“原子”结合成的水、冰和雪)融化消退。可见,太阳已使用地球(仓库)为太阳贮存的能量。

4•大陆缺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超标而异常炎热,与海洋的凉空气在对流过成中,会发生罕见的飓风、台风、暴雨等重灾。

5•沙漠地区释放出的化石气,由氧气携带之下,以无线电波形式供太阳之用。因沙漠地区上空氧含量减少,超量的二氧化碳与化石气在大气压的高压之下,会形成沙粒和沙尘。沙粒降下沙漠区。沙尘随风飘到高氧的植物区,与水蒸气结合,以风沙暴形式把沙尘降下生物和非生物区。所以,全球的沙漠逐年在扩大,强风沙暴频繁发生。沙粒和沙尘,像水分子(水蒸气)到达上空,在冷气的高压缩之下,会形成雨滴、雪、冰块(冰雹)同样的原理。

6•我们的地球是也是生物体。地球每昼夜约有140次无感地震,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岩石中取得能量,保持地球核心恒量约5000摄氏度。因化石燃料过量开采使用,造成地球缺乏能量,地球会用岩石巨压磨擦的强力地震和有感地震取得能量。当由频繁的有感地震和强力地震,地球核心释取过多能量时,会发生火山暴发来散热。当火山暴发散放过多能量时,会发生有感地震和强力取得能量。由此,有感地震和强力地震与火山暴发频繁地交换发生。

7•有规则的太阳风暴,十一年从太阳体的黑子口(太阳体的黑洞)向地球释放太阳风暴。因地球缺氧而异常炎热,随之太阳缺氧,使太阳吸引到各种星球的化石气,缺氧参与化学连锁反应(核聚链锁爆炸—不息燃烧),未能完全氧化的燃气,太阳体不能利用,会从太阳体表的小黑班里把未经完全氧化的化石气,以非规律的太阳风暴,向地球释放有害生命的辐射。显示,太阳体,像患了糖尿病和高血压(见)。

2010-5-21 22:39 回复

116234108 2楼

8•太阳释放的电磁辐射是光子(光子是生命起源的种子):光子与地球上氢、氧、氮、磷、钾、钙、纳、硅、氟、金、银、铜、铁、钼、铬、砷、硒等约120类原子结合。会形成地球上生物(动物)和非生物(植物),无数种细菌。正常的太阳风暴和非规律的太阳风暴是高能辐射。与原子弹、氢弹、导弹经爆炸和核能电厂意外爆炸,释放出的高能辐射(毒碳原子、毒氢原子、毒硫等原子)结合,会形成新形流行性病菌。感染免疫低下的热血恒温动物包括人类的细胞,病变成病毒细胞,病毒细胞都会吞噬红细胞(血液),排出废气是病菌,感染免疫低下的细胞病变成的病毒细胞。病变成的病毒细胞,可做同样的事。病毒细胞,会从呼吸道排出体外,随风飘浮之下到达世界各地区,感染免疫低下的热血恒温动物包括人患流行性病。因美国多种炸弹和核验爆次数最多的国家。所以,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新型艾滋病感染者,约六年传播到168国家和地区。而后气候逐渐变更暖,又发生了风牛病、口蹄疫病、非典、禽流感等传播速度逐年加速。就2009年春发生的甲流感,约六个月就传播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死亡率又是美国最高的国家。

经研究,2013年,是太阳风暴到来年。会发生罕见地太阳风暴,释放出的高能辐射,以核验爆,氢弹、导弹等经爆炸释放的毒碳原子、毒硫原子、毒氢等原子结合。会形成更新形流行性病菌。比甲流感传播世界更快的温疫病。2013年并会发生更罕见的多种自然灾害。

9•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偏用香、甜、肥嫩、可口等都是缺乏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造成血液缺乏铁等微量原子(元素)。血液(红细胞)的铁原子,像磁铁般地稳稳抓往氧原子(氧气)。血液在高氧的肺脏环境里,血基质环里嵌有所-个铁原子会抓住-对氧原子……。人们又呼吸缺氧的空气,血液载氧功能减退。饮食进入细胞里的糖类、脂类、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等等营养,都缺乏氧来化学反应(约367摄氏度低温燃烧)。未能完全氧化(烧熟)的营养,就是有害生命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胆汁酸、脂肪酸、生长素、糖等都是生物激素。是形成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子宫肌瘤、小叶增生、前列腺肥大(增生)、骨质增生、肾等结石、肾病综合症、尿毒症等病率逐年升高的因素。

10•肥胖症起因:多种生物激素,各种组织细胞(除脑细胞)都会吸收,是生产形成脂肪的主要原料。下,肥胖症就形成。

11• 心脏病等起因:正常体重,由肥胖增重一公斤,会延生血管约四米,延生微血管约四百米,延生毛细血管约四万米。老年人的心脏放松与收缩(泵血)功能本衰退,中年人心脏开始衰退,因由血管延生而增加心脏泵血长期劳累,伤害心脏正常泵血功能,所致心衰、心悸、心脏早博、冠心病等心脏病。心脏泵血不到的手和脚部等,会发生缺血缺氧性的酸、麻、冷、痛、黑班或手脚肌肉消瘦,严重者心绞痛等症状,或血管神经性头痛,或面神经麻痹,或脑神经衰弱和失眠等。

12• 动脉粥样硬化等起因:多种生物激素都含粘性的粒子,梗塞在脑动脉和静脉血管的毛细血管里。由此,动脉和静脉血管粥样硬化,血管丢失原形的弹性。梗塞在子宫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里,逐渐聚集成子宫肌瘤。乳房增生、前列腺肥大(增生)、多种良性肿瘤(包括脑瘤和动脉血管内壁班痕)、骨质增生,都同样的原理所致。

13•高血脂和高血压起因: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生物激素,混在血液里,使血液脂质异常而发生高血脂、高血压。

14•脑梗和脑溢血起因:多种粘性的生物激素粒子,聚集在脑动脉动粥样硬化的血管内壁,使脑血管狭窄,血液载有的氧和多种营养物质,不能大量进入脑组织。会使脑缺乏营养而发生脑萎缩,。又会使脑细胞排出的二氧碳和一氧化碳等都是使头痛和头脑发热的毒气。减少了血液(红细胞)进入脑部抓吸排出体外,一氧化碳等毒气一时性的贮存在脑部,所发生帕金森氏综合症。轻者发生忧郁症,或痴呆症。多种生物激素梗塞了小脑的微血管,所发生脑梗塞。梗塞了大脑微血管里,血液冲破粥样硬化的脑血管,就发生脑溢血。

15•肾病和尿毒症起因:脂蛋白、胆固醇、胆汁酸等生物激素粒子,梗塞了肾小球部份的利尿网,使血液(红细胞)脱下组织胞排出的尿液(尿分子粒子),不能全部透过肾小球的利尿网进入膀胱,部分尿液混在血液里携带到脚部,尿分子粒子梗塞了脚部的毛细和微血管里,会发生痛风。梗塞在皮肤毛细血管里,会发生神奇般的刺或痒。尿分子并可聚合成肾结石、集尿管结石、胆等结石,或头水肿或脚水肿。重者,发生肾病综合症(全身水肿)。多种生物激素的粒子梗塞了肾小球的全部利尿网,会发生尿毒症。

16•糖尿病起因:血液缺乏植物光合铁等微量元素(原子),血液载氧功能减退。饮食的植物光合非生物多糖(红、白糖和甜的瓜果等),食物(营养)进入胃肠和肝脏转化成的生物多糖,都缺氧来化学反应(约365摄氏度恒温燃烧~新陈代谢)。未能完氧化的生物激素多糖,各种细胞都不能全部吸收利用。使细胞一直缺糖饥饿而细胞消瘦才有正个身体消瘦。由此,发生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一少(体重减轻消瘦)的糖尿病。

可见,科学和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大多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量)取得。使气候变化,把全人类无影地推进多病多灾的灾难时代。但,发达国家尤其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使用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1950至1994年,美国每人每年使用能量不下2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使用能量约30公斤。1995至2009年,美国每人每年使用能量约2925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使用能量约2吨。这样下去,将会发生更罕见的多种自然灾害,更恶流行世界更快的流行性病。触目惊心:造成太阳严重缺氧,太阳会息灭光和热的太阳能,正个太阳系(包括我们的地球)就毫无能量,像流星一样汽化消失在宇宙中,人类将由此遭灭顶之灾。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最初地球是在增重的。但是,地球上的物质会转换形式,也维持着稳定。而且地球每年通过大气流失在失去重量。所以地球的重量并没有在不断地增加。一些外来陨石也会对地球的重量有所影响,不过都是微乎其微的。

很久以前,亨利·卡文迪计算出地地球质量是5965×10kg,地球平均密度在552g/㎝左右。由于地球它的密度不一样,所以那时候地球的重量也只是一个估算值。有人认为,古代的东西被埋在地下,而且地球经常接受外来陨石。他们质疑,如今的地球有变大吗?或者说重量会增加吗?其实,在地球形成初期,它是会慢慢增大。那时候它就像一个发育不完善的婴儿,地球需要不断地进补营养。那时候,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一样普通。直到物竞天择,地球慢慢在众多行星中脱颖而出。人类繁衍生息,人类活动开始,地球也在增重。但是慢慢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科学表明,地球并不会一直不断增重。虽然古代的东西都被埋在了地下,但是,地球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内部的物质一直在转换形式,增加的同时也在消耗。甚至大气也会脱离地球。因为地球离太阳比较近,气体运动比较活跃,地球每年会失去近95000吨氢气和近1600吨氦气。地球重量始终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减少或增加。但是,地球有时候也会接收到宇宙中的其他物质。比如火星陨石之类的。这些对地球的重量影响都是很小的,除非经过很长时间,累积起来计算的话,确实增加了地球的重量。

不管,地球的重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们人类都应该保护好地球,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铁与氧气点燃

Fe剧烈燃烧,火星四溅,生成黑色固体(反应时烧杯低加水或细砂)

3Fe+2O2=(点燃)Fe3O4

铁与酸反应

有无色气泡冒出,Fe丝溶解,溶液渐渐成浅绿色,溶液质量增重

Fe+2HCl=FeCl2+H2(上箭头)

Fe+H2SO4=FeSO4+H2(上箭头)

铁置换铜

溶液有蓝色变成浅绿色,Fe丝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质量减轻

Fe+CuSO4=FeSO4+Cu

铁与水,氧气反应生锈

Fe表面生成红褐色物质,疏松

Fe+H2O+O2=FeSO4·xH2O

铁被一氧化碳还原

粉末由红褐色变成黑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注意通CO的顺序,先通CO除净空气,反应完全冷却后,最后停止通CO)

Fe2O3+3CO=(高温)2Fe+3CO2

方程式类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是吸热的反应)

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O === 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 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15、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注意: 碱性氧化物+水→碱

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2NaOH

氧化钾溶于水:K2O + H2O=2KOH

氧化钡溶于水:BaO + H2O ==== Ba(OH)2

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二、分解反应: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H2:O2=2:1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8、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2KCl + 3O2 ↑

20、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2、加热氧化汞:2HgO 2Hg + O2↑

23、锻烧石灰石:CaCO3 CaO+CO2↑(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24、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5、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三、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30、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31、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6-31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32、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33、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2-33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6、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38、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39、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5、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34、镁和氧化铜反应:Mg+CuO Cu+MgO

35、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 2Fe+3H2O

37、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四、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2+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Ba(NO3)2+H2SO4==BaSO4↓+2HNO3 NaHCO3+HCl==NaCl+H2O+CO2↑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H4Cl==NaCl+NH3↑+H2O

五、其它反应: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 == 6CO2 + 6H2O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 等。

◆相同条件下,CaO 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浓硫酸的洗气瓶增重36克,n(H2O)=

36g
18g/mol
=02mol,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增重44克,n(CO2)=
44g
44g/mol
=01mol,最后剩余112L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为氧气,所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
448L112L
224L/mol
=015mol,

设有机物为CxHyOz,

则01molCxHyOz+015molO2

点燃
01molCO2+02molH2O,

由原子守恒可知,x=1、y=4、z=1,

即该有机物为CH4O,一定含C、H、O元素,

故选B.

在莱托成为“30秒上火星”乐队主唱之前,他曾短暂地出现在一些电视剧集里,这其中就包括他同克莱尔·丹尼斯一起出演《我所谓的生活》。虽然他后来出演了《搏击俱乐部》和《美国精神病人》等名片,但他真正意义上的大银幕处女作是1995年一部叫做《恋爱编织梦》的温情家庭片 。

1998年,莱托和他的哥哥Shannon Leto组成“三十秒上火星”摇滚乐队。

1999年,与小罗伯特·唐尼合作拍摄短片《Black and White》出演一位同性恋教师Casey与唐尼饰演的角色相恋。同年,客串由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合演的《搏击俱乐部》,片中饰演Angel Face。

2000年,参演《日落大道》饰演Glen Walker。

2002年,再度与导演大卫·芬奇合作,客串影星朱迪福斯特主演的惊悚片《战栗空间》。同年还与科林·法瑞尔合作,客串惊悚动作片《狙击电话亭》,饰演科林·法瑞尔扮演的公关的客户,一位名叫Bobby的明星,但其戏份在院线公映的版本中被最终删除。同年,历经在洛杉矶各餐厅酒吧赶场驻唱四年之后,莱托的“三十秒上火星”摇滚乐队与维京唱片签约,同年发行了第一张同名专辑《30秒上火星》。莱托并不只是乐队的主唱,在第一张专辑里,他包括了除了鼓手之外几乎所有的工作,乐队的成名曲也出自他之手 。

2004年,重回影坛与导演奥利弗·斯通,演员科林·法瑞尔、安吉丽娜·朱莉合作出演史诗传记片《亚历山大大帝》,片中饰演亚历山大大帝的挚友兼情人赫费斯迪安 。

2005年,杰瑞德·莱托的“三十秒上火星”摇滚乐队的第二张专辑《A Beautiful Lie》发行。

2007年,为饰演人物传记片《第27章》中谋杀披头士乐队成员约翰·列农的痴狂歌迷马克·大卫·查普曼一角,莱托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疯狂增重67磅 。

2009年,杰瑞德·莱托的“三十秒上火星”摇滚乐队在英国制作人Flood及Steven Lily white的帮助下发行了第三张专辑《This Is War》 。此外,他还主演科幻文艺**《无姓之人》,扮演成年时和118岁的主人公Nemo 。

2012年1月19日,杰瑞德·莱托和朱丽安·摩尔出现在柏林时装周Hugo Boss的2012秋冬时装发布会现场 。

2013年,杰瑞德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扮演一个有异装癖的同性恋艾滋患者,和主角一起运转一个地下药庄,为许多艾滋患者提供非法但有效的治疗 。杰瑞德·莱托凭《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获第7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配角奖和第86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

2013年5月21日,杰瑞德·莱托的“三十秒上火星”摇滚乐队的第四张专辑《Love Lust Faith+Dreams》(爱欲信+梦)全球发行 。

2014年,杰瑞德·莱托所执导的音乐纪录片《Artifact》于4月26日首现电视屏幕,于当晚11点在美国有线电视台VH1和Palladia台中同步播放 。2014年8月8日,杰瑞德·莱托的“三十秒上火星”摇滚乐队联手乐队林肯公园与AFI乐队(作为嘉宾)开始25场同台合作巡演 。

2015年,杰瑞德·莱托出演梦工厂投资拍摄的惊悚悬疑大片《列车上的女孩》,2017年下半年登陆北美院线 。

2016年,杰瑞德·莱托出演《自杀小队》,在片中饰演小丑 。

给分吧!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识记部分)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 等。

◆相同条件下,CaO 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74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