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名方:十四味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草药名方:十四味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十四味建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大建中汤(《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焙干)白芍药(锉)白术(锉,洗)甘草(炙)人参(去芦)麦门冬(去心)川芎(洗净)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肉苁蓉(酒浸一宿)半夏(汤洗七次)黄耆(炙)茯苓(去皮)熟地黄(洗去土,酒蒸一宿,焙干)各等分

用法上药叹咀为粗散。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津,空腹温服。

主治脾肾久虚,荣卫不足,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大便滑利,小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忪面黑者。

提醒您:十四味建中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 1 拼音 2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建中加木瓜柴胡汤 1 拼音

jiàn zhōng jiā mù guā chái hú tāng

2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的别名

建中加柴胡木瓜汤

3 处方

桂枝2两半,芍药3两,甘草1两,胶饴半升,生姜1两半,大枣6个,木瓜5钱,柴胡5钱。

4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5 功能主治

吐泻转筋,胁下痛,脉弦者。

6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的用法用量

建中加柴胡木瓜汤(《医碥》卷七)。

7 摘录

《此事难知》

古籍中的建中加木瓜柴胡汤 《证治准绳·类方》:[第三册]霍乱

。)平胃散(见中食。)建中汤(见伤寒吐。)建中加木瓜柴胡汤平胃散加木瓜亦可。桂枝(二两半)芍药(二两

《古今名医汇粹》:[卷三病能集一(杂证九门)]吐泻门(霍乱、水泄、脾泻、肾泻)

用。自汗脉浮者,四君加桂。胁下痛,脉弦者,建中加木瓜柴胡汤,平胃加木瓜亦可。如吐泻后大便不通,胃中实

《医学纲目》:[卷之十四·肝胆部筋]霍乱转筋

桂五钱主之。如吐泻转筋,胁下痛,脉弦者,宜建中加木瓜柴胡汤。平胃散加木瓜五钱,亦可也。桂枝(二两半)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太阳病]发热

减三四再与八味丸服之诸证悉退后畏冷物而痊本事方黄建中加当归汤治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此药补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发热

一〇〇、“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健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阳脉 是寸的部位,是表, 濇 代表阳气不够,虚了; 阴脉 是尺的部位,是里,指少腹部, 弦 代表有寒水在里面,即里寒,会肚子痛,先给小建中汤,不好的话,再给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如果芍药三的话,就是桂枝汤了。小建中汤中芍药是桂枝的两倍,同时加饴糖也就是麦芽糖,故 小建中汤来自于桂枝汤 。《伤寒》到《金匮》的经方中,只有两个地方用了补药,第一个补药就是小建中汤,以桂枝汤为基础。

最多见的小建中汤证是小孩子在身上:肚子痛,不吃饭,鼻子的山根是青色的。重用芍药去腹痛,桂枝降逆,麦芽糖味甜,健脾胃。小建中汤一下去,谷物类食物的胃口大开。

少阳证的主脉就是弦脉,摸的时候感觉很细,像吉他弦,按下去的时候跳得很强。 小建中汤的主证是虚寒的腹痛 。

总之,小建中汤的治证有:小孩子不吃饭、肚子痛、想胖的人。想瘦的人喝桂枝汤即可。

这个条辨换个角度讲, 当看到病人有伤寒中风的表证但又平素里虚时,先开小建中汤, 等吃好了变成纯表证时,再对证开桂枝汤或葛根汤或麻黄汤,也就是说,要 里实才可发表 。

用量及煎煮法:

桂枝3钱,白芍6钱,炙甘草2钱,生姜2片,红枣12枚。七碗煮三碗,去滓,加一勺饴糖融化,温服一碗,日三服。

一一二、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炙甘草已经够甜了,再加饴糖更甜,平常喜呕的人、抽烟的人、喝酒的人,肠胃太虚寒,小建中汤喝下去不收的,立马吐。

一一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只要有小柴胡汤证中的一证,就可以开了。比如:头痛、恶寒、恶心,不管前面的麻黄汤证,有恶心就用小柴胡汤。这些都是张仲景根据经验定的法则,只要在少阳证时阻止住邪,内脏就不会生病。

一一四: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如果是小柴胡汤证,却误下了,或刚好吃坏肚子,只要证还在: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再给小柴胡汤即可,因为里面有人参,人参贵,可用党参代替。

柴胡汤为施转少阳之枢,使淋巴水道油膜等通畅,内外之交通无梗,运用甚广,功效亦倍于它方。

一一五、“伤寒”,二三日,心中悸动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本来 心中悸而烦 ,用 茯苓甘草汤 就可以了。这里用小建中汤是因为病人本身里虚:脸色清淡暗黄、小孩子不吃东西、人很瘦。

得了伤寒,有表证又里虚的人,直接开小建中汤。

黄耆建中汤--《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黄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黄耆45克,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30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气短胸满,加生姜,腹满,去枣,加茯苓45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黄耆建中汤--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

别名黄耆汤

处方小建中汤加黄耆2两,人参2两。

功能主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振复。

用法用量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饴。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千金》卷十七

黄耆建中汤--《金匮》卷上

别名黄耆汤

处方小建中汤加黄耆1两半。

药理作用1抗溃疡作用《药学学报》(1965;7:440):以黄耆建中汤煎剂给大白鼠皮下注射10g/kg时,可防止结扎幽门所致胃溃疡发生,并抑制胃液分泌,减少游离酸及总酸度,使胃液PH值上升。另以本方减去甘草的煎剂皮下注射,同样也有抗溃疡作用,但作用较弱。说明黄耆建中汤除甘草外,尚有其他抗溃疡的成分。2中枢镇静作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3:208):加味黄耆建中汤(本方加当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使小白鼠自由活动减少。但没有催眠和中枢的镇痛作用,对平滑肌的正常运动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异常兴奋状态下更为显著,有较弱对抗由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增高现象。认为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的镇静及对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抗酸作用可能不是主要的。

功能主治温养中气。主治虚劳病,阴阳气血俱虚,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短气,自汗盗汗。现用于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

用法用量黄耆汤(《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耆建中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耆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耆、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2《金匮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3《金匮要略方义》: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临床应用1虚劳《临证指南医案》:汪,三九。此劳力伤阳之劳,非酒色伤阳之劳也。胃口消惫,生气日夺,岂治嗽药可以奏功?黄耆建中汤去姜。《种福堂方》:何,三一。脐流秽水,咳嗽,腹痛欲泻。询知劳动太过,阳气受伤。三年久恙,大忌清寒治嗽,法当甘温以治之。黄耆建中汤去姜。2咳嗽《南雅堂医案》:诊得脉左细右虚,咳嗽日久,吸短如喘,肌表微热,形容渐致憔淬,虑成内损怯症,奈胃纳渐见减少,便亦带溏,若投以寒凉滋润之品,恐嗽疾未必能治,而脾胃先受损伤,岂云妥全,昔贤谓上损过脾,下损及关胃,均称难治,自述近来背寒忽热,似虑先理营卫为主,宗仲师元气受损,甘药调之之例,用建中加减法。桂枝1钱,白芍药3钱,炙甘草8分,炙黄耆1钱,饴糖2钱,加大枣3枚,同煎服。3吐血《临证指南医案》:许,四八。劳倦伤阳,形寒,失血,咳逆,中年不比少壮火亢之嗽血。黄耆建中汤。4伤寒《印机草》:病经一月,两脉虚浮,自汗恶气,此卫虚阳弱。人身之表,卫气主之。凡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皆此卫气之用,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气一虚,则分肉不温,腠理不密,周身毛窍,有开无合,由是风之外入,汗之内出,其孰从而拒之,用黄耆建中汤以建立中气,而温卫实表也。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大枣、饴糖、黄耆。5泄泻不食《得心集医案》:胡晓鹤孝廉尊堂,素体虚弱,频年咳嗽,众称老痨不治。今春咳嗽大作,时发潮热,泄泻不食,诸医进参、术之剂,则潮热愈增,用地黄、鹿、胶之药,而泄泻胸紧尤甚。延医数手,无非脾肾两补,迨至弗效,便引劳损咳泻不治辞之。时值六月,始邀予诊,欲卜逝期,非求治也。诊之脉俱迟软,时多歇止,如徐行而怠,偶羁一步之象,知为结代之脉,独左关肝部弦大不歇,有土败木贼之势。因思诸虚不足者,当补之以味,又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但补脾肾之法,前辙可鉴,然舍补一著,又无他法可施,因悟各脏俱虚之脉,独肝脏自盛,忽记洁古云,假令五脏胜,则各刑已胜,法当补其不胜,而泻其胜,重实其不胜,微泻其胜。此病肝木自盛,脾土不胜,法当补土制肝,直取黄耆建中汤与之。盖方中桂、芍,微泻肝木之胜;甘、糖味厚,重实脾土之不胜;久病营卫行涩,正宜姜、枣通调,而姜以制木,枣能扶土也;用黄耆补肺者,盖恐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连进数剂,果获起死回生,但掌心微热不除,且口苦不寐,咳泻虽止,肝木犹强,原方加入丹皮重泻肝木之胜再胜而安。6溃疡病《广西中医药》(1981;4:45):用黄耆建中汤略作加减,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3例,治愈22例,好转17例,无效4例。用药最长者为55天,最短者为25天,平均30.3天。《湖北中医杂志》(1982;3:21):用黄耆建中汤或黄耆建中片(黄耆、炙甘草、白芍、云苓各9g,肉桂1g,锻瓦楞3g,制成浸膏片)治疗72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治愈5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8%。平均溃疡愈合天数为289天。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江苏中医杂志》(198O;6:15):顾某某,男,41岁。1967年运动时突发心速,数分钟自行缓解,后每年有多次类似发病。EKG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每发心率均>200次/分,发病前先有频繁早搏。1978年4月初诊,予益气建中,养心益阴之黄耆建中汤合生脉散主之,治疗一月余,诸症缓解,一般良好,患者要求配成丸药,乃将前方15帖剂量,饴糖炼丸,日服2次,每次6丸,以作较长时间调治巩固,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8自汗盗汗《江苏中医》(1965;4:31):范某某,男,18岁。患者身体素弱,形体苍瘦,面(白光)欠华,近来眠则遍身汗出,衣衫皆湿,脉濡细,此卫阳失固之候,治拟扶正实表。予生黄耆4钱,川桂枝1钱,大白芍4钱,炙甘草1钱,老生姜1钱,大红枣4钱,糯稻根须3钱。上方连服5剂。汗泄得止。9小儿慢性支气管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22):张某某,女,6岁。1977年12月10初诊。咳嗽、喉鸣时轻时重反复发作4年余。两月前感寒而发,发烧、咳嗽、喘鸣,某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给予青、链霉素及麻杏石甘汤等,药后烧退,咳喘不愈,来院求诊。拟黄耆建中汤加半夏、白术,服6剂后诸症缓解,嘱以原方加紫河车粉,3日1剂,计进28剂停药观察,追访3年未见复发。

摘录《金匮》卷上

黄耆建中汤--《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黄耆2钱,白芍2钱,肉桂7分,人参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阳明病汗多或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者。痘疮遍身起发,惟四肢不起者;痘疮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7分,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8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黄耆建中汤--《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黄耆、芍药、桂枝、胶饴、甘草、陈皮、白术。

功能主治汗多亡阳,尺脉虚弱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元气虚甚,加人参;热,加柴胡。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黄耆建中汤--《百一》卷四引陆彦安方

处方黄耆3分(去芦),白术3分,枳壳3分(汤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银州者),人参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当归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汤洗7次),黄芩2分,白芍药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黄2分,麦门冬(去心)2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心怔忡,口苦咽干,咳嗽潮热等。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十七味大建中汤」。

摘录《百一》卷四引陆彦安方

黄耆建中汤--《医方考》卷一

处方黄耆1钱半,桂1钱半,白芍药3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

各家论述黄耆、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

摘录《医方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01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