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点豆腐比例可能会因为温度,水质,豆浆浓度,产品分类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点将温度在75至90九十摄氏度。做豆腐的的,石膏用干豆重量的1比300左右,豆皮1比500以上。
用石膏点豆腐这样的做法都在南方地区使用,石膏豆腐的水分比较较大,口感上要更加细嫩。而北方地区多用卤水或者酸浆点豆腐,这两种凝固剂做出来的豆腐含水量较少,口感要更加老一些。
使用石膏点豆腐需要用多少石膏,这里只能给出一个比较大概的量,因为做豆腐的师傅一般都有自己的方法,石膏的使用量多少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石膏的使用量需要根据天气变化、水质、豆浆温度和浓度、豆腐的口感要求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石膏的使用量。
过去常说“一升豆子四两膏”,有经验的老师傅做豆腐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的窍门的。
石膏的使用量的多少也并不一定就是固定的数字,一般都是一斤豆腐使用7克到13克左右的煅烧好的石灰。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傅根本就不需要称石膏的量,而是先将石膏粉溶解之后,然后缓慢的倒入豆浆当中,一边倒一边搅拌。
当看到豆浆当中出现黄豆大小的颗粒状凝固物的时候就可以停止到石膏水了,这样就能够做出来好吃的豆腐了。而石膏最好是使用烧熟之后的,这样的石膏做出来的豆腐更好吃。
中药的来源有很多!可以说在我们身边随便找点动物植物矿物都能治病。一般分为动物药 植物药 矿物质药等等石膏是一种矿物质!
药物功效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主治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性味归经
辛甘,寒。①《本经》:“味辛,微寒。”②《别录》:“甘,大寒,无毒。”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入肺、胃经。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药物配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配桑叶,清宣肺热;配桂枝,表里双解;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配知母,清热除烦;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配甘草,清肺止咳;配竹叶,清热除烦。
别 名
细石、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白虎(《药品化义》) 处方名 生石膏、石膏、石羔、煅石膏、熟石膏 处方中写石羔、石膏均指生石膏,为原药去杂石和泥土,研细生用入药者。 煅石膏又称熟石膏。将石膏置瓦罐内,放入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取出放凉,碾碎入药者。 商品名 石膏。以色白、块大、半透明、纵断面如丝者为佳。
拉丁名
药材Gypsum Fibrosuum原矿物Cypsum
资源分布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炮制方法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箩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考 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纲目》:“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诧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敩、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住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生药材鉴定
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嫩石膏。显微鉴定:本品在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柱状或纤维状;低负突起,糙面不显著。一组解理明显。干涉色为一级灰白色至黄白色。于解理清晰的切面上平行消光,在平行解理的切面上为斜消光。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2V=58°,折射率Np= 1521,Nm= 1523,Ng=1530;双折射率Ng-Np=0009。
中药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O 325%、SO3 466%、H20209 %,此外常有粘上、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常含少量铝、硅、镁、铁及微量锶、钡等元素。有些产品中还混有粘土、有机物、砂粒等杂质。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2)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 ,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硫酸盐鉴别试验见芒硝项下。钙盐鉴别反应:取供试液`(1→20),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稀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CaC2O4),滤过。沉淀不溶于醋酸,可溶于盐酸。也可用红外光谱法或X射线衍射法进行鉴定。
各家论述
1《脾胃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3《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4《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揩齿。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若用之渺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5《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庆堂随笔》: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主药,而吴又可专用大黄,谓石膏不可用,何也?盖师愚所谓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谓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论者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文疫也。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7《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8《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9《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10《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1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2《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13《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14杨土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16《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17《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外观区别石膏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有绢丝光;芒硝为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
石膏与芒硝均属于硫酸盐类矿物药材,一般均为白色,条痕均为白色。
石膏:(拉丁名:Gypsum Fibrosum )
(大寒,甘,辛。归肺、胃经。属于清热药)
成分: 主要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来源: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
采收: 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分布: 主产于湖北、安徽、山东。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
性状: 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类白色、灰白色或淡**,有的半透明;常有夹层,内藏有青灰色或灰**片状杂质。体重,质软,易纵向断裂;纵断面具有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气微,味淡。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含水硫酸钙。还有有机物、硫化物及微量元素钛、铝、硅等。
《中国药典》规定生石膏含含水硫酸钙不得少于950%,锻石膏含硫酸钙不得少于920%。
(2)药理作用:石膏对实验性发热动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但也有报道其解热作用不明显。石膏上清液能明显减少口渴大鼠的饮水量,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并有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减轻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胆汁排泄、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抗病毒、抗炎、免疫促进、利尿、降血糖等作用。锻石膏粉外敷可见创口成纤维细胞数、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和毛细血管面积明显增加。
石膏
芒硝:(拉丁名:Natrii Sulfas)
(寒,咸,苦。归胃、大肠经。属于泻下药)
性能特点: 能润软燥坚之大便,为治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成分:主要是含水硫酸钠(NaSO4·10H2O)。
来源: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矿物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采收:(1、)冬季取天然的不纯芒硝(土硝),加水溶解,滤过,滤液浓缩,放冷析出结晶,可重复过程直到得到较为纯净的芒硝。
(2、)将天然土硝溶于水中,加萝卜片共煮、滤过,滤液静置冷却析出结晶得到芒硝。
分布:沿海各产盐区及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内陆盐湖。
性状: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易碎,断面呈玻璃样光泽。气微,味咸。
功效: 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主要含硫酸钠(Na2SO4)。还有少量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钙等无机盐。《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硫酸钠不得少于990%。
(2) 药理作用: 芒硝所含的主要成分硫酸钠,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泻。
芒硝
唐·王 焘:石膏汤,疗伤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而已攻内,休犹沉重拘挛,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差;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汤方。(《外台秘要》)
明·吴 昆:寒毒藏于肌肤。至夏变为热 ;热病未除,更遇温热,名曰瘟毒。热病之最重者,寒能制热,故用石膏;苦能下热,故用芩、连、栀、柏;佐以麻黄 、淡豉之发散者,以温热至深,表里俱实,降之则郁,扬之则越,郁则温热犹存,兼之以发扬,则炎炎之势皆烬矣。此内外分消其热,兵之分击者也。(《医方考》)
清·汪 昂:此足太阴、手太阳药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内则表未除,欲发表则里又急。故以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而以麻黄、淡豉发散表邪,石膏体重泻胃火、能解肌,亦表里分消之药也。(《医方集解》)
清·吴 谦:仲景于表里大热,立两解之法。如大青龙汤治表里大热,表实无汗,故发汗,汗出而两得解也;白虎汤治表里大热,因表有汗,不主麻、桂,因里未实,不主硝、黄,惟以膏、知、甘草,外解阳明之肌热,内清阳明之腑热,表里清而两得解也。若夫表实无汗,热郁营卫,里未成实,热盛三焦,表里大热之证,若以大青龙汤两解之,则功不及于三焦;若以白皮汤两解之,则效不及于营卫。故陶华制此汤,以三黄泻三焦为之火盛,佐栀子屈曲下行,使其在里诸热从下而出;以麻黄开营卫之热郁,佐豉、葱直走皮毛,使其在表之邪从外而散。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法乎青龙,是知解诸里之热,不能外乎青龙也;肉合三黄,取法乎白虎,是知解诸里之热,不能外乎青龙也。内合三黄,取法乎白虎是知诸里之热不能外乎白虎业。且麻、豉,得石膏、三黄,大发表热,而不动里热;三黄得石膏、麻、豉,大清内热,而不碍外邪。是此方擅表里俱热之长,亦得仲景之心法者也。若表有微汗,麻黄减半,桂枝倍加,以防外疏;里以微溏,则减去石膏,倍加葛根,以避中虚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费伯雄:三焦郁热,毒火炽盛,非三黄、石膏不足以祛之。尤妙在麻黄、豆豉开解肌表,使郁火通行。此正如清负涤烦,非发风助火也。(《医方论》)
清·张秉成: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使之屈曲下行。夫疫之来也,必从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胃为受邪之薮①,故重用石膏,以清肺胃,以桂其传化之源。里热既清,表尚未解,故以麻黄、淡豉之发汗解表者,一行于肺,一行于胃,如是则表里均解耳。用姜、枣者,亦不过扶正散邪;细茶者,所以清肃上焦耳。(《成方便读》)
注释①薮(sou叟):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应该只是你伤口受到你身体的压力而会这样的放心 没事 自己别走动太多
让伤口别承受太多压力就行 自己脚踝有时候轻微的动几下 也有助于伤口的活血化瘀 如果说拆石膏后 由于你自身体重比较大 最好还是借助拐杖 防止伤口受到的压力过大 一般来说 要想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应该需要一个多月 拆掉石膏后你会发现你右脚会明显的比你的左脚细。其实没事的
根据我的自身经验 我以前做运动员的时候也是右脚脚踝骨折 而且韧带撕裂 也就在半个月左右恢复了走路 在一个多月后可以像以前那样训练
但考虑你体重比较大 还是按照医生所说的静养吧
好好保养吧~
病情分析:
你好,右脚第五跖骨骨折,目前骨折位置良好,六周的时间骨折内有愈合的,所以走路疼痛是完全可能的
指导意见:
这个还需要差不多1-2个月才可以正常的走路的,局部肿胀正常的,抬高肢体消肿,多休息,另外就是运动需要至少三个月以上的
别名:石羔。
来源:为矿物单斜晶系含水硫酸钙矿石。石膏常生成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中形成的沉积岩中常
与石灰岩、粘土,岩盐共生。
产地:主产于湖北省应城,以及山东、山西、四川、广东等省。
性状鉴别:本品多呈不规则的块片状,大小不一。为纤维状结晶的聚合体。全体呈白色,灰白色或
肉红色。天然横平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并常附有青灰色或灰**片状薄泥石层。体重质稍松
软,易碎断。用指甲可以剥离。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小碎块可用手捻成细粉。
气无味道味淡。
以块大色白无杂石者为佳。
主要成分:生石膏为含水硫酸钙,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
药理作用:清热泻火、解渴除烦。
1、解热。经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产热中枢而起解热作用。而且,可能由于发汗
中枢同时被抑制,故本品解热而不发汗,尤其适用于高热。解热作用较持久。
2、镇静。石膏所罕的钙质对神经肌肉有抑制作用,故烦躁用之合适;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对高热引
起的抽搐也有一定的镇痉作用。
3、消炎。因钙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故有消炎作用。
炮制: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寒。
归经:入肺、胃、三焦经。
功能:清热降火,除烦止渴。
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喘咳。谵语狂燥,因胃火引起的牙痛,头痛。为清解胃实热之要药。煅后外
用生肌,敛疮,治烫火伤,痈疽溃疡等症。还可作石膏绷带治疗骨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候,为治疗温热病的要药。
1、用于治疗温热病中期和极期的气分实热。凡肺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热性感染性疾病,
有高热、烦躁、大渴、大汗、口干、苔黄、脉洪大,均可用石膏解热镇静,常配知母,方如石膏知
母汤(旧名白虎汤)。如属营分、血分证候,有神昏、谵语、发斑(皮下出血),石膏要加重用,
并要加配生地、犀角等,方如清瘟败毒饮。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石膏对温热病过程中日哺(下午4~6时)发热较甚者,更为适用;又温病之烦
渴(属细胞脱水),虽饮水也不能止,但用石膏后能解渴(作用原理还未明了);此外,对脑膜炎
的高热头痛,用石膏后常可收到一定的缓解效果。
2、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余热未退,心胸烦闷,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数。可用石膏清其余
热,并配竹叶、麦冬等,如竹叶石膏汤。
3、用于治疗较严重的外感病(如流行性感冒)发展至有里热症状(如烦躁)。此时单用解表药效力
已不够,要加入石膏,放如大青龙汤(用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
至于年长儿童患麻疹反应较剧烈,有高热烦躁时,在应用透疹药(如升麻、西河柳)基础上,加入
石膏,亦属必要。
4、用于治疗胃火牙痛(牙周病、牙龈炎等)、口腔炎等,以石膏配熟地、知母,方如玉女煎。
5、用于产后某些热象,如产妇自觉有热,性情焦躁、恶心、呕吐、无乳或少乳,可用生石膏配竹
茹、白薇、甘草等。过去认为产后宜温,石膏慎用,但实际上只要辩证准确,配伍得当,也可适当
应用。
6、外用治疗火油烫伤,以生石膏粉铺创面,有凉感,并能止痛。
此外,石膏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只适于体质壮硕,表里俱实,有头痛、便秘、心烦、脉有力
者,石膏可用30~60g,配牛膝15~24g,赤芍9g,甘草3g。
对轻症水肿患者,如外有表症,内有里热,表现头寒、头痛、口渴、心烦、尿赤者,也可用石膏配
麻黄,表里双解,利水退肿,方如越婢汤。
又煅石膏粉外敷湿疹创面,可减少分泌。
使用注意:1、石膏只用于实证。如体质素虚,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一般不宜应用,必须使用
时,应加参(人参或党参)调补。
2、石膏用时须打碎,先煎20分钟。
3、内服均可用生石膏,外用煅石膏。
用量:石膏质重,须用重量,量小无效,内服起码18~30g,在治温热病去实热时,用量尤大,成
人用60~120g,幼儿也要用30g左右,一般清热消炎用量较小。
处方举例:1、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伤寒论》:生石膏60g、知母15g、甘草6g、粳米
12g,水煎服。
2、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生石膏60g(打碎先煎),知母9g,生地20g,犀角06g(研末
冲),黄连6g,栀子6g,黄芩6g,连翘9g,丹皮6g,桔梗6g,玄参9g,甘草3g,水煎服。
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15g,生石膏30g(打碎先煎),麦冬9g,孩儿参(党参)12g,
法夏9g,炙甘草45g,粳米9g,水煎服。
4、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打碎先煎),生姜
6g,大枣5枚,水煎服。
5、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24g(打碎先煎),熟地24g,麦冬12g,知母12g,牛膝9g,水
煎服。
6、越婢汤《伤寒论》:麻黄9g,生石膏24g《打碎先煎》,生姜9g,大枣4枚,甘草6g,水煎服。
注:1、广东钦州湾所产石膏为肉红色块片,表面常附有红色粘土。略似山东产的寒水石,但块层较
厚。
2、山东潍坊地产的薄片红色石膏有些地区作寒水石用
做法如下:
材料:黄豆、豆浆机、纱布、石膏粉、豆腐模具
1、打豆浆前要先将黄豆用水浸泡一个晚上。泡好的黄豆洗干净,挑去不好的黄豆。
2、黄豆加入水,100g黄豆加900毫升左右的水,倒入用豆浆机内打成豆浆。榨好的豆浆用纱布过滤去豆渣。
3、豆浆放到锅里烧开,豆浆沸腾后,要再煮两分钟,再关火。
4、石膏加水搅拌,关火后的豆浆冷却到95度左右,倒入石膏水,不要搅动,静置十五分钟左右,慢慢就有了豆花儿
5、把豆花装到铺好豆腐布的豆腐模具里,把纱布裹起来,放重物到上面压好。
6、十五分钟后豆腐就可以取出来。如果比较喜欢吃硬点的就压久些才取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