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唐朝比较开放。
唐朝比较开放,在其他的朝代女子穿这样的服装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女子不仅不能够露胸,甚至连脖颈都要包得紧紧的。唐朝这种半露胸式的裙装叫做襦裙,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些歌妓或者是舞女才会穿着,正经人家的女孩是根本不会穿的。
但是,唐朝女子的地位相比其他的朝代要高出许多。因为朝代比较开放,大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慢慢的,贵妇们也开始接受这类裙子,觉得穿在身上的确是很漂亮。贵族接受了是第一步,紧接着普通老百姓的女子也都开始接受了。
第二,这样的裙装能够体现女子的美丽。
相比把自己包裹得像个粽子一样,襦裙当然是要漂亮得多。这样的穿着很大胆,也更能够体现出女子的身段。唐朝的女性比较丰满,身材自然也是比较有料的。
这种低胸装即便是放在如今,对男子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就更不必说在唐朝了。轻盈的面料配上半露的款式,能够将女子的美丽更好地展现出来。
第三,受了外来服饰的影响。
唐朝女子的服饰很可能是受到了胡服的影响,当时朝鲜的女子穿着是比较暴露的,不仅喜欢穿男装,还喜欢在穿着裙子的时候将胸部露出一半。那里的女人很懂得展现自己的魅力和姿色,懂得胸部是女性特有的性征之一。
半露胸式裙装能够瞬间就抓住男人的眼光。唐朝的服饰受了影响,也就开始跟风了。唐朝女子的地位有所上升,但大多数的女子依然还是依附男人生活的,还是要讨好男人。这种半露的裙装更容易讨好男人,也更容易抓住男人的欲望,社会都接受了女子也更爱穿着了。
通常古代女子在夏天也是穿长衣大褂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相当的保守,对于女性的着装也是特别严谨的。纵然是炎炎夏日,在自己的家中,也是不允许女子露胳膊露腿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独大”的社会,女子在古代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她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家人的严格管教下度过。可以说,古代的女子一生都是在家中男性的监管下,出阁前,她们在是父亲、兄长管教下长大,出嫁后,公公和丈夫监视下过日子。所以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个人着装上更是不能由着自己随便来。
由于深受封建社会的洗脑,古代人的思想并不像现代人一样开放,在他们眼里,一个女人穿着短衣短裙出门,那是绝对的伤风败俗,是要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被人嘲笑的。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女人不能有奇装异服的装扮,一套得体的长衫罗衣才是女人正常的打扮。
有人问,古代女子一年四季都是长裙的,她们不怕热吗?其实是人都是怕热的,可是古代女子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她们不能像男人们一样,光着膀子,卷起裤腿、打着赤脚聚在大树下乘凉,她们只能是拿着小香扇,故作矜持的掩饰自己的怕热,其实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熬不住酷暑的她们也会褪去身上的罗纱,跳到凉水中洗澡凉快凉快。神话传说,牛郎与织女的相识,其实也是从织女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小河边“凉快”开始的。
古装剧推动下的“齐胸襦裙”热潮
随着许多古装剧的热播,特别像《大明宫词》、《武媚娘传奇》等经典的大唐古装剧的上映,里面许多宫廷女性穿着受到了汉服爱好者的追捧。
特别是剧照中女明星的“齐胸襦裙”更是受到爱好汉服的“小仙女们”的追捧。
由此,所谓的“齐胸襦裙”甚至成为唐朝女性服饰的标配。许多商家抓住了商机,以影视剧作为参考,纷纷推出了各种款式的“齐胸襦裙”。
其实,这是在误导观众。
《武媚娘传奇》剧照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剧照
“齐胸襦裙”存在的认识偏差
很多人将这种单层上衣、齐胸下裙的汉服称之为“齐胸襦裙”,其实这种叫法是不对的。齐胸与齐腰是汉服的一种穿法,而以上的单层上衣的汉服正确的名称应该叫“齐胸衫裙”。
那究竟什么是“襦裙”,什么是“衫裙”呢?
其实“襦裙”出现的时间远比“衫裙”早。
襦裙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直到明代还在流行。并且襦裙的形制是有文物可依的。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汉代襦裙样式
200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花海毕家滩一处五凉十六国时期墓葬中发现的一套晋襦。
由以上的我们知道,所谓的“襦裙”即为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
襦裙与衫裙的主要区别在于上衣的形制。怎样区别汉服是“襦”还是“衫”,关键看所穿的上衣是否有腰襕、是否为单层、是否有交领形制。上襦,是指有腰襕的短夹衣,单层叫单襦,双层就叫复襦,典型者为晋襦。
那腰襕又是什么东西呢?腰襕是襦特有的,拼接在腰部的装饰织物,根据布料软硬及做法有不同区别,如较硬的布料能起到衬形作用,较软的布料能防走光,穿于外面还可收腰,增强视觉效果。
“襦”一般为交领。“衫”的形制一般为单层、直领,很少出现交领上衫。
在穿法上,“襦”穿在裙里面,而“衫”一般套在裙子外面。所以衫裙的穿法正如下图的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所展示一样。一般小仙女们的“齐胸襦裙”穿法也与“衫裙”的穿法一毛一样。
“齐胸襦裙”并不是唐代女性的服饰
受许多唐朝古装剧中女性衣着的引导,我们一直认为所谓的“齐胸襦裙”就是唐代女性服饰的标配,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除了从服饰的形制和穿法上,我们已经混淆了襦裙与衫裙的区别,而且在相关的出土文物中也无法证明唐代女性服饰就是“齐胸襦裙”。相反,我们一直认为的“齐胸襦裙”在穿法上其实是一种吊带裙!
细心的网友不难发现,上图两个女俑这两款裙子的群头上都有细细的肩带连接。并且这种裙子的穿法是在胸前合围,所以裙角才会向外翻卷。
而且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并不是孤例。除了陶俑,很多古画也有细节描绘吊带裙。
唐代李寿墓壁画
实际上,唐代吊带裙一直有实物出土。
在这件文物介绍中明确写到,间色横纹是在胸下位置,并且此类吊带裙的出土并非孤例。
在吊带裙里还有很多宽肩带的款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现代齐胸襦裙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汉服喜欢的人虽然多,深入考究的人却极少。
过去并没有齐胸襦裙一说,齐胸襦裙这种叫法与说法也是近些年汉服复兴推崇者创造的,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进行了欠缺考证的臆造。
我们经常将名画《簪花仕女图》作为齐胸襦裙的典型。实际上,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穿的并非我们所谓的齐胸襦裙。在《簪花仕女图》中,裙子并非系在胸上,系带实际上在胸下,胸上部分是唐代女士内衣诃子。不穿上襦,直接披上透明的我们现在所谓的大袖衫。这是唐代女性贵族的典型穿搭。
仔细观察唐代古画《捣练图》中的仕女所穿的裙子也有肩带。
汉服的“齐胸襦裙”是为现代产物
由此可见,汉服中的“齐胸襦裙”与唐朝女性服饰并无多大的联系,只是现代商业化下产生的文化产物。
由于“齐胸襦裙”至今没有出土实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的具体形制,所以它的形制塑造只能根据一些古画、壁画和陶俑做出猜想性的复原。
在具体形制的设计上还借鉴了日本和服的袴装,并根据实际的穿着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修正。例如女生在穿“齐胸襦裙”时常出现滑掉的问题。
因此,商家在“一片式”的下裙基础上加以改造,变成“两片式”的下裙,更好地解决了裙子容易掉的问题。
但是由于这样的改动与原来古代服饰的设计有所不同,并且是借鉴了日本和服的袴装的设计,所以自然就遭到抵制,认为“两片式”的齐胸襦裙不能算是汉服。
有人认为“齐胸襦裙”与韩服、日本和服没有什么差别。其实“齐胸襦裙”作为汉服的一种,具有浓郁的汉元素在里面。
像下图一样,穿上和服、汉服和韩服呈现出不同的整体形态。话说这三者中还是我们大中华的汉服好看一点。
从上衣来看,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大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
另外有一点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的韩服都是源于古老中国的汉服,它们都是在汉服的基础上融合它们国家的民族特色才发展形成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大中华的汉服并没有抄袭韩服、和服,相反是它们抄袭的我们。
中日韩三国民族服饰
总之,“齐胸襦裙”在形制上借鉴了许多古代女性服饰,并加以创造发展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现代的服装款式融入一些汉元素而成,可以称作是汉元素的时装服饰。
并且这些“汉元素”都是古代女子服饰稍作改良而成,在整体的形态上仍旧保留了许多古代服饰的风格。
这样的服饰虽然不能称之为古代服饰的重现,但也是在融合了古代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既是对古代传统服饰的一种继承发扬,同时也是对现代服饰的一种创新。这也正是汉服复兴的精神所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看鉴
这就不得不讲讲唐代开成年间唐文宗的故事了,在他活着当政的期间呢,他没有皇后,在历史记载中只有一个妃子,就是之后被废的太子的生母王德妃,相传唐文宗喜欢大胸,王德妃就是被看中了大胸这一特点被临幸,一路从宫女到昭仪再到德妃。
后来比较悲催的就是,德妃的得宠之路没有特别长久,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的在唐文宗执政的中后期,出现了另一位妃子——杨贤妃,不疑有他这位妃子同样是凭借大胸上位。
在野史里有这么一句话,“开成间,京畿豆贵,石十金。……故事,如妃子笑”这里说京城里面豆子的物价很高,但是这又是为什么呢,和后一句"妃子笑"结合分析不难发现是宫廷中大量采购豆子使物价上涨,用豆制品丰胸也就说的通了。
豆制品确实有丰胸的效果,前段时间不是有一个新闻说一个男子因为长时间的把豆浆当水喝,导致雌性激素分泌过多,自己的胸长到D罩杯。
秦朝:
秦灭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为中国版图奠定最早雏形,短暂的稳定结束后,汉灭秦而起,社会逐步趋向稳定发展,经济文化开始转型,对穿衣方面也有所进步,此时的内衣多采用平织绢工艺,衣上面绣有多种精美图案,但大多图案多以爱情故事为主题。
可见当时古人对内衣的追求已经开始多元化和风格化,多采用后系的方法,背部坦露无后片,从而更多展现美感,此时的内衣分为抱腹与心衣两种,二者还可以相互变换穿法,一举两得。
隋朝:
富有的大隋因统治阶级的荒*腐败被唐所灭,从此唐朝成为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实现了万国来朝的盛世,移居在海外的国人也自此被做唐人,唐时国家开始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局面。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发展最为突出,涌现出大量传世的文化作品,朝廷重视海外使节前来学习交流,融会贯通各国先进技术,百姓思想开放,特别是在穿衣方面,喜欢身着半露胸裙装,两肩、上胸、后背都坦露,为了配合这种穿衣风格,内衣也发生变化。
出现无带内衣,称为“诃子” ,穿时还需在胸下扎两根带子,让上身部分达到更坚挺的效果。
宋代:
到了宋代,经济虽说强悍,但朝廷不注重军事和国防,至于外患入侵,宋人穿衣就结合外族特点,发明出束胸内衣且十分流行,面料从罗、纱、锦、绫、绢等多种材质,穿上这种内衣整个胸腹都被掩盖 因此束胸又被称为“抹肚”。
元代:
元朝时期女子内衣的变化不大,只是给内衣取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合欢襟”,其穿着特点是从后向前系束,穿着内衣时从后到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前有沟后有背,穿着起来十分性感,元代国家虽说不如唐朝强大,从内衣角度上看,开放程度不次唐朝。
清朝:
清朝流行的女性内衣,现在可能也有人穿着,穿着是一种传统的美感,当时的内衣一般做成菱形,上设计有带字,穿时套在脖子上,腰部另有两根系子绑在背部,下面呈倒三角形态,以盖过肚脐遮住小腹为标准,被称作 “肚兜”,颜色多以喜庆的红色为主,上面还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起来十分迷人性感。
现代:
近代女性内衣发展成了小马甲样子,类似现在的运动款内衣,多以棉、丝为主要面料制成,多以对襟闭合方式,襟上缝有扣子数粒,穿着时也可以达到收腰裹胸的目的,可见从古至今,收紧赘肉,成为女性追求美感的相似的手法。
扩展资料:
肚兜典故:
汉代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
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
明代之后,妇女已 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抹胸肚”。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肚兜”。
《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
“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是非常之严格的,从小就要对她们进行女德教育。不让她们分腿坐是一种教养,而不是怕走光。不像现代的女生,很多人被称为假小子,甚至会觉得自己很酷。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很多女生争先恐后的把自己往中性的方向打扮。坊间一时也会流传着一句话,女生帅起来比男生还爷们。
女孩们留着齐耳的短发,穿着男性的服饰,抽烟喝酒样样在行,说话的样子也很爷们,所以现在在大街上看到帅气逼人的人,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觉得这个男生好帅,因为有可能她是个女生。
这些事情在古代不可能发生的,女生的行为举止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笑不露齿,轻声低语,小鸟依人,三寸金莲都是古代女性的标签。甚至她们走路的时候,每一步跨多大都是经过训练的,吃东西喝水一定要遮住自己的嘴。
再看看古代形容女性的词语,落落大方,大家闺秀。所有对女性的规矩不仅是让她们自己越来越优秀,也是对别人的尊重。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有一种阴柔的美,这种美就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美德。
古代女子不让分开腿坐下,也是女德对她们的一种规范。不像现在的女生,往那一坐,四仰八叉,翘脚颠腿,非常的有失大雅。但是,现在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胸怀也越来的包容,从对她们这样的行为说三道四,变成习以为常。所以现在女生越来越流行阳刚的美,而男生越来越流行阴柔的美了。
古代的内衣是没有钢圈的,简单的说就是一块布。在古代穿人们内衣习惯很早就有了,不过并不是只局限于女人,小孩子也穿。在不同的时期内衣也有不同的称谓:在汉代是叫抱腹、心衣,魏晋时叫两当,唐代叫柯子,宋代时叫抹胸,元代叫合欢襟,明代时叫主腰,清代叫肚兜,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叫小马甲。
一般古代内衣的内衣形状是正方形和长方形,上面呈正梯形,下面呈棱形或者椭圆形。不同身形的人内衣形状会有所不同,大人和小孩的也不同。人们一般还会在内衣绣上一些简单的图案,以刺绣为主,也有一些是贴补花纹在上面。
对于古代内衣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几个:
一是遮羞,同时保护身体的敏感部位。所以通常古代的内衣都做得很长,可以遮盖到阴部。
二是防寒和暖胃。古代人睡觉的时候也不穿衣服,为了防止着凉,所以会穿上内衣贴身睡觉,这类内衣所用的布料也会相对较厚。
三是保健。在古代,人们为了治一些隐秘的疾病,会将内衣放到药材里浸泡,穿在身上。比如说将麝香和姜桂等诸多药材敷在上面治腹冷腹痛。
四是定情信物和送人的礼物。古代的女人一般会给自己的情人和丈夫做一个精美的肚兜作为定情信物。一般女人生孩子的时候,娘家也会送一个肚兜给孩子作为礼物。
五是保护女人以免被强暴。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不太靠谱,毕竟就一块布而已。防猥亵倒是有点作用。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们穿内裤吗?古人说的衣裳,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裳”有点像裙子,说白了就是块遮羞布。直到春秋时代,才有了裤子。后来,女性月经时会多穿一条旧裤子在内,避免弄脏外裤,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渐演变成今天穿的内裤。如今,不穿内裤却成为另一种性感的表达。
肚兜是什么?
肚兜是中国古代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