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甙的作用是什么?

皂甙的作用是什么?,第1张

1、多数皂苷能降低液体(水)的表面张力,具有起泡沫性质和乳化剂作用,能用作清洁剂。

2、个别皂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如人参皂苷能增进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3、有些皂苷还具有抗菌的活性或解热、镇静等有价值的活性。

皂苷是一组结构多样的自然产生的化合物,主要发现在植物中,这些皂苷透出一股苦味,在水溶液中容易起泡沫。皂苷被认为对冷血动物是有毒的,对哺乳类动物的口服毒性却是很低的。在食品中天然存在的皂苷是无毒的,甚至可能对人类饮食有益。

/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bcde6e01d9ca7bcb0b46d407"target="_blank"title="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bcde6e01d9ca7bcb0b46d40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bcde6e01d9ca7bcb0b46d407"/>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家庭自制豆浆需防皂甙中毒

豆制品营养丰富,包括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同时水分含量高,很容易滋生细菌,储藏不当容易变质。例如豆腐、豆浆、纳豆等生鲜豆制品,需要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如果豆制品闻起来发酸,豆腐、豆干等豆制品摸起来黏滑,没有弹性,说明已经变质,不要再食用。

豆类含有一种叫皂甙的物质,当豆浆煮至80-90℃时会产生大量泡沫,形成“假沸”现象,此时应当开小火继续煮5-10分钟。如果立即关火,皂甙无法被彻底破坏,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多为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呼吸困难,需送医院治疗。

/scpeoplecomcn/n2/2016/1011/c345511-29121926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家庭自制豆浆需防皂甙中毒">人民网-家庭自制豆浆需防皂甙中毒

/baikebaiducom/item/%E7%9A%82%E8%8B%B7/808242fromtitle=%E7%9A%82%E7%94%99&fromid=1072515&fr=aladdin#3"target="_blank"title="-皂甙">-皂甙

  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小鼠

  小鼠(mouse),学名:mus 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之一:ICR小鼠

  生活习性

  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

  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

  近交系(inbred strain):

  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 BALB/cJ,BALB/cCd。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色为白色。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几乎全部20月龄的雄性小鼠均有淀粉样变。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如肝、脾)与体重相比,所占比值很大。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 BALB/c小鼠生产性能好,繁殖期长,一般无相互侵袭习性,比较容易群养。平均寿命:有的记载雄鼠为509天,雌鼠为561天;有的记载雄鼠为648天,雌鼠为816天。平均体重252日龄雄鼠为30 g,雌鼠为28g。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色为黑色。C57BL小鼠对Graffi 白血病因子较敏感。对麻疹病毒敏感。乳腺肿瘤发生率低。网状组织肿瘤自发率,雌鼠少于10%,雄鼠为4%。较老的动物中有垂体腺瘤发生。老年性肾硬化症常见。有些亚系有遗传性的脑积水。C57BL小鼠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达90%~100%。腰椎六个,有许多骨骼方面的变异。亚系C57BL/He和C57BL/An,与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们有元素Ce的高效肝分解酶。C57BL小鼠适于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对逃避侵袭的反应性不敏感。于无特殊病原体(SPF)环境中,在用代乳鼠喂养条件下的平均寿命,雌鼠为580天,雄鼠为645天。

  C3H/He小鼠:C3H小鼠是Strong于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与DBA雄鼠杂交后经连续全同胞近交而育成。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于本杂交组合。1930年自Strong处转到Andervont(An)处。经近交繁殖至35代时,于1941年到Heston(He)处,成为C3H/He。到1975年时,繁殖达135+代。目前 C3H/He小鼠已在各地大量使用,形成了许多亚系,如C3H/HeN,C3H/HeJ等。C3H/He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色为白色。其14月龄小鼠自发肝癌发病率达85%。自发乳腺肿瘤发病率:繁殖雌鼠平均达90%(318日龄雌鼠为100%,234日龄繁殖雌鼠为67%),272日龄繁殖雄鼠为84%。补体活性高。168日龄平均体重:雌鼠为32 g,雄鼠为34g。

  封闭群(closed colony),又称远交群(outbred stock):

  KM小鼠: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群小鼠,被广泛应用药理学、毒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定。1926年美国Rockfeller研究所从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从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进Swiss小鼠,饲养在中国昆明中央防疫处。由于该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称之为昆明小鼠,这就是昆明小鼠品系名称的由来。KM小鼠基因库大,基因杂合率高,目前国内已从KM小鼠远交群中先后培育出不少近交系小鼠。KM小鼠被毛白色,54日龄性成熟,雄鼠体重31g,平均日增重055g,雌鼠平均日增重037g。平均窝仔数725只。断乳存活率8215%,胎间隔309天。肿瘤自发率较高,占淘汰鼠的22%,且从生产第一胎就开始出现。经50多年的选育,现在KM小鼠肿瘤自发率极低。不同地饲养的昆明小鼠封闭群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抗病力和适应力很强,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ICR小鼠 : 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产为目标,进行选育,以后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国饲养实验,各国称为ICR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从瑞士苏黎世毒理学研究所引进。品种特征:毛色白化。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 我国从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引进的ICR,各群体之间在遗传特性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差异,在应用时应注意。ICR/JCL小鼠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外周血象和骨髓细胞,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学实验用动物。已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肿瘤、放射性、食品、生物制品等的科研、生产和教学。

  NIH小鼠 :NIH小鼠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被毛白色。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CFW小鼠:CFW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入我国的。被毛白色。该小鼠起源于Webster小鼠,1935年英国Carwarth从Rockeffler研究所引进,经过20代近亲兄妹交配后,采用随机交配而成。

  LACA小鼠:LACA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入我国的。被毛白色。LACA小鼠其实是LACA小鼠引进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后改名而成的。

  NIH小鼠:NIH小鼠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的。被毛白色。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突变系(mutant strain)

  nude小鼠:即裸小鼠。1962年,英国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发现个别无毛小鼠。两年后,Flanagan证实是不同与一般无毛小鼠的突变种,取名为nude小鼠。该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其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是由于一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该基因位于第11对染色体上,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将裸基因“nu”导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获得不同的突变系。常用的裸小鼠突变系有BALB/c–nu、NC-nu、C3H-nu、Swiss-nu等。裸小鼠纯合子(nu/nu)的主要特征:无毛,裸体和无胸腺。新生裸小鼠已无鼻毛为特征,足尖经常收缩呈螺旋样畸形。成年雌性发情期不规则,卵巢小,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诱发排卵,雄性精子为不成盘卷状,新生裸小鼠3周后省长明显迟缓。罗小树纯合子全身几乎无毛,偶见背部有稀疏的带状毛,皮薄有皱褶。皮肤色素BALB\c-nu为浅红色白眼;C3H-nu为灰白色黑眼;C57BL-nu 黑灰色至黑色,运动功能正常。裸小鼠胸腺仅有残迹或异常上皮,这种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细胞的辅助、抑制和杀伤功能。因而细胞免疫力低下,失去正常T细胞功能。但其B淋巴细胞功能基本正常。成年裸小鼠(6-8周龄)较普通鼠有较高水平的NK细胞活性,而有术(3-4周龄)的NK细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细胞比普通小鼠低。罗小鼠的发现为肿瘤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模型材料,目前,该小鼠已成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之一。

  Scid小鼠:即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1983年美国,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该小鼠Scid小鼠是位于第16对染色体的称之为Scid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导致。Scid 小鼠外观与普通小鼠差别不大,又毛,被毛白色,体重发育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显著缺陷。胸腺多位脂肪组织包围,没有皮质结构,仅残存髓质,主要有类上皮细胞合成纤维细胞构成,边缘偶见灶状淋巴细胞群。脾白髓不明显,红髓正常,脾小体无淋巴细胞聚集,主要有网状细胞构成。淋巴结无明显皮质区,麸皮质区缺失,有网状细胞占据。小肠粘膜下和支气管淋巴集结较少见,结构内无淋巴聚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数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复,此即为Scid小鼠的渗漏现象。其渗漏现象不遗传,但与小鼠的年龄、品系、饲养环境有关。Scid 小鼠极易斯与感染,在高度洁净的SPF环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两性均可生育,窝产仔数为3-5只。Scid小鼠是继裸鼠出现之后,人类发现的有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免疫缺陷动物。在肿瘤学免疫学等研究中,Scid小鼠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

  应用领域

  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体小,饲养管理方便,易于控制,生产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已拥有大量的近交系、突变系和封闭群,近年来遗产工程小鼠的培育迅速增加,因此在各种实验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

  1安全性和毒性试验 常选用小鼠进行食品、化妆品、药物化工产品等的安全新实验,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还可做致畸、致癌致突变试验,半数致死量测定等。

  2 生物效应测定和药物效价比较 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的鉴定,进行生物效应实验和各种药物效价测定。

  3 药物的筛选 筛选试验多半从小鼠做起,筛选各种药物对疾病有无防止作用,通过筛选获得每个药物的疗效效果后,再用其他动物进一步肯定。

  4微生物寄生虫病学研究 小鼠对多种病原体有敏感性,尤其是在病毒学研究中应用更大。适合于研究血吸虫、疟疾、锥虫、流行感冒脑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淋巴脉络从脑膜炎、支原体、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5 放射学研究 小鼠对放射线的反应与人的反应有可比性,可用来研究照射剂量、辐射效应等。

  6 肿瘤白血病研究 小鼠肿瘤发病率高,近交系组织相容性好,肿瘤移植较易生长,因此应用广泛。可用小鼠自发性肿瘤筛选抗肿瘤药物。可诱发各种肿瘤,做成肿瘤模型,进行肿瘤病因学发病学研究。近交系小鼠有些属于高癌系,有些属于低癌系,对研究肿瘤发生,比较方便而有利。

  7 计划生育研究 小鼠有规律的发情周期、排卵,妊陈有明显指标,易于检测,价格便宜,常用来做抗生育、抗着床、抗早孕、抗排卵实验,很适宜进行避孕药研究。

  8 镇咳药研究 小鼠又咳嗽反应,可利用这一特点研究镇咳药物,成为必选实验动物。

  9 遗传性疾病研究 小鼠有多种品系,有些有自发性遗传病,如小鼠黑色素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遗传性贫血等。与人发病相似,可被用作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

  10 免疫学研究 各种免疫缺陷小鼠,如纯系新西兰黑色小鼠(NZB)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KR/N品系小鼠又补体C5缺损,CBA/N小鼠无B细胞的免疫缺陷等,都是研究免疫机理和免疫缺陷病的良好实验动物。

  11 老年学研究 小鼠寿命短,传代时间短,使他们在老年学研究中极为有用。很多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可在小鼠上进行。

  鼠科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大鼠

  来源

  大鼠(RAT)学名Rattus norvegic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家鼠属、褐家鼠种。

  生活习性

  生长发育:新生大鼠体重约5-6颗,45天体重可达180克以上,此时可供试验用。成年雄性大鼠体重可达300-800克,此行可达200-400克。

  活动规律:大书喜啃咬,白天常挤在一起休息,夜间活动,晚上活动量大,采食量良多,食性广泛,喜肉食。对光照、噪音敏感。

  繁殖特性:大鼠2月龄性成熟,性周期4-5天,妊娠期为19-21天,哺乳期为21天,每台产仔平均8支。可根据引导涂片观察性周期中引导上皮变化,判断性周期中各个时期中卵巢、子宫与垂体激素变化的状态。

  常用品系

  SD大鼠:

  生长快,繁育性能好,大多用于安全性试验及营养与生长发育有关的研究。 该品系对性激素敏感,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药效及GLP实验。

  一般生物学特性

  繁殖性能:产仔率:92~95% ;平均窝产仔数:996~1207只 ;胎间隔:28~52天;离乳存活率:95~98%。

  Wistar大鼠 :Wistar大鼠由美国费城Wistar研究所育成。常用的既有近交系,也有远交群。其被毛呈白色,特征为头部较宽、耳朵较长、尾的长度小于身长。Wistar大鼠性情温顺,性周期稳定,早熟多产,平均每窝产自10只左右,生长发育快,乳腺癌发病率很低,对传染病抵抗力强。

  Fisher 344大鼠:简称F344大鼠,1920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urtis育成。我国从美国国立卫生院引进。书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平均寿命2-3年,旋转运动性低,血清胰岛素含量低。原发和继发性脾红细胞免疫反应性低。乳腺癌、脑垂体腺瘤、甲状腺瘤、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高。广泛用于毒理学、肿瘤学、生理学等领域。

  SHR大鼠:又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963年 由日本精都大学医学部Okamoto从Wistar大鼠种选育而成。属突变系大鼠,其被毛呈白色。SHR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高,且无明显原发性肾脏或肾上腺损伤,心血管发病率高。但其生育能力,存货寿命无明显下降。

  ACL大鼠:ACL大鼠由哥伦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urtis和Dunning培育。属近交系大鼠。其被毛呈黑色,腹和脚呈白色。平均寿命2-3年,易发生先天性畸形,肿瘤发病率高。其仔鼠矮小,繁殖力差,胚胎死亡率高。

  应用领域

  1 生理学研究 大鼠在生理学研究中以多用途行为特征。大鼠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垂体摘除比较容易。可用来进行肾上腺、垂体和卵巢等内分泌研究。利用大鼠对新环境易适应,有探索性,易训练,对惩罚和暗示敏感的特性进行行为学研究和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大鼠无胆囊,但胆总管较大,可用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研究消化功能。

  2 营养学研究 大鼠是第一种用于营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为人类营养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维生素D就是用大鼠研究而发现的。由于大鼠杂食,解剖、生理与人相似,生长代谢快,对大鼠的营养研究广泛而细致,资料极为丰富,常用于维生素、蛋白质缺乏,氨基酸和钙磷代谢的研究

  3 代谢性疾病研究 可应用大鼠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变性、酒精中毒,十二指肠溃疡,营养不良等代谢病

  4 药物学研究 大鼠血压和血管阻力对药物反应敏感,适合研究心血管药物的药理。研究毒扁豆碱的升压作用。此外,大鼠足趾浮肿法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大鼠踝关节对炎症反应敏感,用于关节炎药物研究。大鼠还是进行药物评价的主要实验动物。

  5 肿瘤研究 很多肿瘤可以移植到大鼠上进行研究,大鼠易患肝癌,可人工复制大鼠肝癌、食管癌动物模型。可皮下接种淋巴肉瘤。

  6 遗传学研究 大鼠的毛色变型很多,可用来研究毛色记忆遗传,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由遗传疾病的大鼠,具有与人相似的表现。脑积水、听觉障碍、耳聋、白内障、垂体矮小症、无牙、无胆汁、丘脑下部尿崩症、肥胖与高血压等都是遗传疾病的良好动物模型,还可制成相似于人的实验诱发性遗传缺陷疾病动物模型。

  7 传染病研究 用于研究副伤寒、流感、厌氧菌、假结核、霉型体、巴氏杆菌、葡萄球菌、念珠状链杆菌、黄曲霉菌和烟曲霉菌等微生物及其引起的传染病。

  8 某些疾病研究 如支气管肺炎、多发性关节炎、化脓性淋巴腺炎、中耳疾病和内耳炎。大鼠肝切除60%至70%,仍有再生能力,可用于肝外科实验。

  9 牙科学研究 用变异链球菌接种大鼠口腔,然后喂给含蔗糖食物,大鼠牙齿上的确琅质蛀损在宏观和微观上同人的蛀齿相似,可用来研究龋齿。

  10 大鼠还可用于计划生育的畸胎学、避孕药研究和放射学研究。

  http://wwwxicinet/edu/biology/b567801/d36990831htm

  http://wwwbiooncom/experiment/select/86196shtml

小鼠(mouse),学名:mus 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一、 生活习性

1、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2、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3、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4、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5、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6、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二、常用品系

1、近交系(inbred strain)

BALB/c小鼠

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 BALB/cJ,BALB/cCd。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色为白色。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

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几乎全部20月龄的雄性小鼠均有淀粉样变。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如肝、脾)与体重相比,所占比值很大。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

BALB/c小鼠生产性能好,繁殖期长,一般无相互侵袭习性,比较容易群养。平均寿命:有的记载雄鼠为509天,雌鼠为561天;有的记载雄鼠为648天,雌鼠为816天。平均体重252日龄雄鼠为30 g,雌鼠为28g。

C57BL小鼠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色为黑色。C57BL小鼠对Graffi 白血病因子较敏感。对麻疹病毒敏感。乳腺肿瘤发生率低。网状组织肿瘤自发率,雌鼠少于10﹪,雄鼠为4﹪。较老的动物中有垂体腺瘤发生。老年性肾硬化症常见。有些亚系有遗传性的脑积水。

C57BL小鼠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达90﹪~100﹪。腰椎六个,有许多骨骼方面的变异。亚系C57BL/He和C57BL/An,与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们有元素Ce的高效肝分解酶。C57BL小鼠适于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对逃避侵袭的反应性不敏感。于无特殊病原体(SPF)环境中,在用代乳鼠喂养条件下的平均寿命,雌鼠为580天,雄鼠为645天。

C3H/He小鼠

C3H小鼠是Strong于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与DBA雄鼠杂交后经连续全同胞近交而育成。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于本杂交组合。1930年自Strong处转到Andervont(An)处。经近交繁殖至35代时,于1941年到Heston(He)处,成为C3H/He。到1975年时,繁殖达135+代。目前 C3H/He小鼠已在各地大量使用,形成了许多亚系,如C3H/HeN,C3H/HeJ等。

C3H/He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色为白色。其14月龄小鼠自发肝癌发病率达85﹪。自发乳腺肿瘤发病率:繁殖雌鼠平均达90﹪(318日龄雌鼠为100﹪,234日龄繁殖雌鼠为67﹪),272日龄繁殖雄鼠为84﹪。补体活性高。168日龄平均体重:雌鼠为32 g,雄鼠为34g。

2、封闭群(closed colony),又称远交群(outbred stock)

KM小鼠

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群小鼠,被广泛应用药理学、毒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定。1926年美国Rockfeller研究所从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从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进Swiss小鼠,饲养在中国昆明中央防疫处。

由于该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称之为昆明小鼠,这就是昆明小鼠品系名称的由来。KM小鼠基因库大,基因杂合率高,目前国内已从KM小鼠远交群中先后培育出不少近交系小鼠。

KM小鼠被毛白色,54日龄性成熟,雄鼠体重31g,平均日增重055g,雌鼠平均日增重037g。平均窝仔数725只。断乳存活率8215﹪,胎间隔309天。肿瘤自发率较高,占淘汰鼠的22﹪,且从生产第一胎就开始出现。经50多年的选育,现在KM小鼠肿瘤自发率极低。不同地饲养的昆明小鼠封闭群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抗病力和适应力很强,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ICR小鼠

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产为目标,进行选育,以后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国饲养实验,各国称为ICR。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从瑞士苏黎世毒理学研究所引进。

品种特征:毛色白化。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

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 我国从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引进的ICR,各群体之间在遗传特性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差异,在应用时应注意。ICR/JCL小鼠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外周血象和骨髓细胞,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学实验用动物。已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肿瘤、放射性、食品、生物制品等的科研、生产和教学。

NIH小鼠

NIH小鼠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被毛白色。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CFW小鼠

CFW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入我国的。被毛白色。该小鼠起源于Webster小鼠,1935年英国Carwarth从Rockeffler研究所引进,经过20代近亲兄妹交配后,采用随机交配而成。

LACA小鼠

LACA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入我国的。被毛白色。LACA小鼠其实是LACA小鼠引进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后改名而成的。

NIH小鼠

NIH小鼠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的。被毛白色。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3、突变系(mutant strain)

nude小鼠

即裸小鼠。1962年,英国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发现个别无毛小鼠。两年后,Flanagan证实是不同与一般无毛小鼠的突变种,取名为nude小鼠。该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其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是由于一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该基因位于第11对染色体上,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将裸基因“nu”导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获得不同的突变系。常用的裸小鼠突变系有BALB/c–nu、NC-nu、C3H-nu、Swiss-nu等。

裸小鼠纯合子(nu/nu)的主要特征:无毛,裸体和无胸腺。新生裸小鼠已无鼻毛为特征,足尖经常收缩呈螺旋样畸形。成年雌性发情期不规则,卵巢小,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诱发排卵,雄性精子为不成盘卷状,新生裸小鼠3周后省长明显迟缓。罗小树纯合子全身几乎无毛,偶见背部有稀疏的带状毛,皮薄有皱褶。皮肤色素BALB\c-nu为浅红色白眼;C3H-nu为灰白色黑眼;C57BL-nu 黑灰色至黑色,运动功能正常。裸小鼠胸腺仅有残迹或异常上皮,这种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细胞的辅助、抑制和杀伤功能。因而细胞免疫力低下,失去正常T细胞功能。但其B淋巴细胞功能基本正常。成年裸小鼠(6-8周龄)较普通鼠有较高水平的NK细胞活性,而有术(3-4周龄)的NK细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细胞比普通小鼠低。罗小鼠的发现为肿瘤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模型材料,目前,该小鼠已成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之一。

Scid小鼠

即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1983年美国,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该小鼠Scid小鼠是位于第16对染色体的称之为Scid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导致。Scid 小鼠外观与普通小鼠差别不大,又毛,被毛白色,体重发育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显著缺陷。胸腺多位脂肪组织包围,没有皮质结构,仅残存髓质,主要有类上皮细胞合成纤维细胞构成,边缘偶见灶状淋巴细胞群。脾白髓不明显,红髓正常,脾小体无淋巴细胞聚集,主要有网状细胞构成。淋巴结无明显皮质区,麸皮质区缺失,有网状细胞占据。小肠粘膜下和支气管淋巴集结较少见,结构内无淋巴聚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数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复,此即为Scid小鼠的渗漏现象。其渗漏现象不遗传,但与小鼠的年龄、品系、饲养环境有关。Scid 小鼠极易斯与感染,在高度洁净的SPF环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两性均可生育,窝产仔数为3-5只。Scid小鼠是继裸鼠出现之后,人类发现的有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免疫缺陷动物。在肿瘤学免疫学等研究中,Scid小鼠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

三、应用领域

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体小,饲养管理方便,易于控制,生产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已拥有大量的近交系、突变系和封闭群,近年来遗产工程小鼠的培育迅速增加,因此在各种实验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

1、安全性和毒性试验 常选用小鼠进行食品、化妆品、药物化工产品等的安全新实验,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还可做致畸、致癌致突变试验,半数致死量测定等。

2、生物效应测定和药物效价比较 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的鉴定,进行生物效应实验和各种药物效价测定。

3、药物的筛选 筛选试验多半从小鼠做起,筛选各种药物对疾病有无防止作用,通过筛选获得每个药物的疗效效果后,再用其他动物进一步肯定。

4、微生物寄生虫病学研究 小鼠对多种病原体有敏感性,尤其是在病毒学研究中应用更大。适合于研究血吸虫、疟疾、锥虫、流行感冒脑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淋巴脉络从脑膜炎、支原体、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5、放射学研究 小鼠对放射线的反应与人的反应有可比性,可用来研究照射剂量、辐射效应等。

6、肿瘤白血病研究 小鼠肿瘤发病率高,近交系组织相容性好,肿瘤移植较易生长,因此应用广泛。可用小鼠自发性肿瘤筛选抗肿瘤药物。可诱发各种肿瘤,做成肿瘤模型,进行肿瘤病因学发病学研究。近交系小鼠有些属于高癌系,有些属于低癌系,对研究肿瘤发生,比较方便而有利。

7、计划生育研究 小鼠有规律的发情周期、排卵,妊陈有明显指标,易于检测,价格便宜,常用来做抗生育、抗着床、抗早孕、抗排卵实验,很适宜进行避孕药研究。

8、镇咳药研究 小鼠又咳嗽反应,可利用这一特点研究镇咳药物,成为必选实验动物。

9、 遗传性疾病研究 小鼠有多种品系,有些有自发性遗传病,如小鼠黑色素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遗传性贫血等。与人发病相似,可被用作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

10、免疫学研究 各种免疫缺陷小鼠,如纯系新西兰黑色小鼠(NZB)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KR/N品系小鼠又补体C5缺损,CBA/N小鼠无B细胞的免疫缺陷等,都是研究免疫机理和免疫缺陷病的良好实验动物。

11、老年学研究 小鼠寿命短,传代时间短,使他们在老年学研究中极为有用。很多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可在小鼠上进行。

l 生产克隆动物

11 利用ES细胞生产克隆动物的优势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动物胚胎内细胞团细胞,动物ES细胞和动物原始生殖细胞均具有全能性和多能性。动物早期胚胎细胞数最少,在体外培养易分化。动物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和ES细胞相似的特性,在体外诱导分化可形成多种组织,但PGCs细胞数量有限,限制了其应用。动物ES细胞具有全能性和多能性,并可以在体外增殖、冷冻,因而是克隆动物的理想材料。

12 利用ES细胞生产克隆动物的意义

121 大幅度提高良种家畜的繁殖效率:ES细胞与胚胎嵌合和ES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使一头良种家畜在短期内生产较多的具有遗传同质型的动物。这不但可以充分发挥良种动物的生产潜力,而且可以加速动物良种化进程。

122 抢救濒危动物,保存稀有动物遗传资源:利用ES细胞克隆动物技术,一方面在短期内可以繁殖大量的濒危动物,迅速扩大濒危动物的群体数最;另一方面可以用冷冻的全能性细胞作供体进行细胞核移植克隆稀有动物。

123 创造新物种:用异种动物细胞核移植和异种动物胚胎嵌合的方法可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克隆动物或异种动物的嵌合体,这样有可能克服种间繁殖障碍,创造出新物种,获得用传统交配方法无法获得的新性状。

124 为实验生物学提供新材料: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同时克隆遗传基础完全相同的生物个体。这些生物个体可用于遗传参数的估测,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以及环境与动物关系的研究等领域。

2 生产转基因动物

21 生产转基因动物的程序和方法 利用ES细胞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有:

(1)胚胎嵌合法:将一定数量的转基因ES细胞注射入囊胚或将转基因ES细胞和裸胚共同培养,生产转基因嵌合胚,将转基因嵌合胚移植给同期发情的受体母畜,使其妊娠,生产携有外源基因的嵌合体动物;

(2)细胞核移植法:以转基因ES细胞作供体进行细胞核移植,生产转基因胚胎,将转基因胚胎移植给受体母畜,生产转基因动物。

22 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意义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较,用ES细胞生产转基因动物的优势是:

(1)打破了物种的界限,突破了亲缘关系的限制,加快了动物群体遗传变异程度。

(2)可以进行定向变异和育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ES细胞进行遗传操作,通过细胞核移植生产遗传修饰性动物。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

(3)利用ES细胞技术,可在细胞水平对胚胎进行早期选择。这样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缩短育种时间。

利用阴细胞生产转基因动物,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221 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畜产品产量:目前,已将大鼠、牛、绵羊及人的GH基因先后导人小鼠基因组,得到的转基因小鼠在快速生长期(5~11周龄)生长速度为对照组的4倍。转bGH基因猪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猪日增重增加,饲料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222 生产药用蛋白:可以从转基因动物血浆和乳汁中获取外派药用蛋白质。从转基因动物血浆中提取重组蛋自质的优点是可以反复采血而不需要杀死动物,缺点是采血量受到限制和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质分泌进血浆对动物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动物乳腺摄取、合成、分泌蛋白质的能力很强,并且能对重组蛋白质进行加工(包括β-羟基化,糖基化,γ-羟基化等),同时能将重组蛋白质折叠成有功能的构象。因此,转基因动物乳腺成为公认的生产重组蛋白质的理想器官。

223 动物抗病育种:通过克隆特定病毒基因组中的某些编码片段,对其进行一定修饰后转人家畜基因组,如果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能够表达,那么畜禽对该病毒的感染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Yamashita等将克隆的小鼠Mx基因有意义链和反意义链插入禽反转录病毒载体中,并以之转染鸡胚胎成纤维细胞(CEF)。结果表明,插入有意义链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CEF)对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具有抵抗作用。

3 生产用于人类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

31 使人类ES细胞与猪等动物的胚胎嵌合,通过人、猪嵌合体动物为人类提供可移植器官。这样,可以克服异种动物器官移植所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

32 定向诱导人类ES细胞分化,形成供移植的人体器。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体外生产人的克隆胚胎,当克隆胚胎发育至袋胚时,分离并体外培养人胚胎ICM,获取ES细胞。然后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ES细胞,生产包括人肌肉、神经和造血细胞的细胞组织[5]。已有在体外定问分化诱导ES细胞产生造血细胞,神经细胞和心肌组织并将其移植给成年小鼠的报道。体外受精胚胎及体细胞核移植胚胎为人类ES细胞的分离与克隆提供了实验材料。从原始生殖细胞克隆人类ES细胞的成功为利用该项技术生产人体器宵开辟了新途径。Pittenger等已从人间充质细胞分离人的多能性细胞。这些都推动了以人类ES细胞为材料生产人体器官研究的进展。

33 将人的基因导入猪等动物ES细胞,生产禽人基因猪利用转基因猪为人类提供器官移植的材料。

4 研究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一种方法是将外派基因导人ES细胞,研究基因在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基因定位整合技术使ES细胞特定位点的基因突变,缺失或失去功能,研究缺乏特定基因的生物细胞分化及胚胎发育状况,从而确定特定基因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41 利用转基因技术研究动物内分泌功能的关系例如,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破坏胚细胞相关基因,可以制备甲状腺、肾上腺、卵巢、胰腺功能紊乱的小鼠模型,来研究高血压和繁殖功能与下丘脑一垂体分泌激素调节的关系。携带有metallothionein启动子和人或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小鼠,由于人或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过度表达,使该小鼠比正常小鼠大得多。

42 利用基因定位技术可以研究肿瘤的形成过程转基因小鼠可用于研究肿瘤的形成过程。近交小鼠肿瘤发生过程的特异性表明,肿瘤的发生具有遗传性。转基因小鼠肿瘤的形成,为进一步了解从细胞增生到肿瘤形成的过程提供了材料。

43 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研究激素与控制生物发育基因的关系 利用细胞遗传操作技术增加或删去控制发育的有关基因,制备基因缺失型或基因定型小鼠,观测这种小鼠的表现以及对有关激素作用的反应。ES细胞遗传操作技术为从细胞到个体水平系统研究激素和基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工具。

44 寻找与生长发育有关的基因 诱捕载体(Entrapment)与ES细胞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技术,可以识别在动物发育过程中表达的任何基因及其活动。例如,已知在生物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利用RT-PCR技术可以合成其相应的cDNA,通过分子杂交技术就可确定该基因在染色体中的位置。利用ES细胞遗传操作技术,可以有目的的探索同源异型盒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格局及其与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的关系。

5 建立人类遗传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Piedrahita等以PJPB和PNMC109为载体(含有抗新霉素G418基因和aPLOE基因序列),利用间源重组技术定位操作ES细胞的阿卟脂蛋白(apolipoprotein)E基因,制备aPloE基因缺失型ES细胞,将这种ES细胞导入囊胚腔,形成了嵌合胚胎。雌雄突变小鼠交配,生产了携带有ApLoE基因突变的小鼠[13]。这种APDE基因突变性小鼠为科学家研究阿卟脂蛋白缺乏症及其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动物模型。

6 研究ES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功能Hirofumi等将β-半乳糖苷酶基因导入ES细胞,将转染β-gal基因的ES细胞与早期胚胎嵌合,通过检测β-gal基因的表达来研究ES细胞在细胞分化、胚胎发育及参与各种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7 研究基因表达及其产物的生理作用 ES细胞遗传操作技术也可用来研究蛋白质或酶的生理功能。Cozzi等用同源重组技术破坏ES细胞编码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的基因,产生金属蛋白酶基因缺失型ES细胞。其特性与同质细胞相似,比普通ES细胞更具有侵袭力。

8 研究同源重组序列长度与外源基因整台效率的关系 Heinte等将Rb基因片段与neo,hyg和HPRT标记基因相连接插入载体的BglⅡ位点,转染ES细胞,外源基因的整合率高达78%[16]。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定位操作基因组,同源重组序列不可过小,否则会使操作的精确性降低。Thomas等设计了一种载体,使突变序列位于同源重组靶基因位点两侧数千个碱基之外。利用这种替换DNA序列载体,对小鼠ES细胞Hprt位点进行精细遗传操作,制备HPRT突变性细胞株,若同源重组序列DNA长度小于从1kd,重组的准确性降低。Hasty等研究表明,以插入载体和置换载体为工具,利用同源重组使压细胞特定位点发生突变,定点突变的效率与载体同源基因序列的长度有关,当同源序列在13~67kb之间逐渐增加时,定点突变的效率也随之增加。若同源重组碱基序列大于临界长度(6~8kb),定位突变的效率就会下降。

9 研究细胞分化的机制利用ES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可不受干扰地对单一的影响胚胎细胞分化的因子进行系统研究。ES细胞在细胞分化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

91 研究饲养层抑制ES细胞分化的生理机制 深入研究ES细胞分化抑制的机制,对于阐明细胞分化调节的生理机制,寻求细胞分化调节的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能利用ES细胞弄清细胞分化的机制,就能从基因转录、翻译等水平对细胞进行操作,定向改变细胞分化的方向。

92 研究ES细胞的定向分化 培养的ES细胞在去除分化抑制因素或添加诱导分化因子后就会发生定向分化,形成某种类型组织细胞。Thomas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ES细胞能自行向内脏卵黄囊、血岛及心肌细胞定向分化。Smith等实验证明胚细胞在不含分化抑制物的培养基中能分化形成中胚层;当ES细胞在禽DIA和维生素A酸的培养基中,则分化形成体壁内胚层。

猪只吃紫花苜蓿可以么

猪只喂紫花苜蓿不是一种十分科学的饲喂方法。

科学养猪“六坚持”一、坚持养杂交一代猪。 用良种公猪如杜洛克、皮特兰、迪卡、长白等种公猪,配当地土种母猪所生产的仔猪称为杂交一代猪。杂交一代猪存活力强,生长迅速,饲养效果好。因此,要普遍推广公猪良种化、母猪地方化、仔猪杂交一代化的“三化”新技术。 二、坚持实行保护性饲养。 夏秋季节可在猪舍外种植葫芦、南瓜、向日葵等植物遮阳降温,冬季推广塑料暖棚饲养新技术,并定期搞好驱虫和免疫注射。 三、坚持自繁自养法。 自己饲养优良种公母猪,自己培育杂交仔猪,自己育商品猪,有利于防疫防病,提高仔猪的成活率,降低养猪成本。 四、坚持推行高密度养猪。 冬季08平方米猪舍养1头育肥猪,夏季1平方米猪舍养1头育肥猪。由于猪只饲养密集,省猪舍,固定资产投资少,且育肥猪争抢吃食,活动场地小,吃饱则睡,增重快,饲养期缩短。 五、坚持向科技要效益。 推行一条龙快速养猪法。实行“五改一加”,即一改养脂肪型猪为养长白、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猪。二改喂单一饲料为喂经过配合的全价饲料。三改饲喂熟料为生拌料溼喂。四改吊架子育肥为直线育肥。对断奶后的小猪采用直线育肥法,可有效缩短育肥期,提高育肥率,增加经济效益。五改有病找兽医为无病早预防,严格控制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副伤寒四大传染病,以减少病死率,提高成活率、出栏率。一加是加喂新增剂、生长素。 六、坚持适时出栏和屠宰。 育肥猪体重超过90千克后,日增重速度明显减慢,且以脂肪沉积为主,所以越喂越不合算,而且肥肉增多,不好销售。不足90千克的,虽然饲料利用率高,但因体重小而出肉率低,经济上也不合算,一般育肥猪以体重90~120千克屠宰最合适。 科学养猪法——倒喂法 在农村,大多数农户养猪仍然延续著传统养猪法,即采用“吊架子”饲养法,前期大量饲喂青、粗饲料,只投入极少量的精饲料,当猪长到50-60公斤以后,再大量增加高能量的精饲料进行快速催肥。这种饲养方法虽然利用了大量的青、粗饲料,但由于不能满足猪生长前期所需的蛋白质和矿物元素,致使猪生长发育缓慢,出栏时间延长,一般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使饲养维持消耗大大增加,这种饲养方法非但没有达到节约精饲料的目的,反而造成精料的大量浪费。 而少数养猪专业户采用“一条龙”饲养方式,即从小猪到出栏一直用精料饲喂,不用任何青、粗饲料。这种方式虽然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饲料的维持消耗,但农村大量的青、粗饲料却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经济效益仍然不够理想。 采用“倒喂法”养猪可以有效地避免“吊架子”饲养法和“一条龙”饲养法养猪存在的弊端,比“吊架子”和“一条龙”饲养法分别可节约精饲料30%和10%,而且“倒喂法”养猪瘦肉率高,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倒喂法”养猪的具体做法是: 从小猪到中猪阶段,即50~60公斤以前,以高能量高蛋白的精料为主,配合必需的饲料新增剂,只喂少量青绿饲料,不喂任何粗饲料。待猪长到50~60公斤后至出栏,再适当降低精料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减少精料的投入量,增加青、粗饲料的投入,其比例为:精饲料62%、青饲料26%、粗饲料12%。 “倒喂法”养猪的科学依据是:因为猪从小猪到中猪阶段以长骨和瘦肉为主,对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需求较多,加之此时猪对纤维的消化利用率极低,所以要以精料为主,以满足猪生长发育对蛋白质和各种矿物质元素的需要,使小猪迅速生长,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消耗。而待猪长到50~60公斤以后,对纤维的消化利用率提高,耐粗饲能力增强,故增加粗饲料的饲喂量。

紫花苜蓿草 人能够吃吗 价钱怎么样

做牧草,人吃是没问题,除非嫩草,不然没法吃,干草1500左右一吨

紫花苜蓿草人可以吃吗

嫩尖儿是可以吃的,可以炒著吃或者用开水煮完蘸蘸水吃锭有股很香的味道。其他部位就不能吃了,有可能引起腹泻。

苜蓿能吃吗?

苜蓿是苜蓿属(Medicago)植物的通称,俗称金花菜,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苜蓿种类繁多,多是野生的草本植物。中国产的苜蓿主要有三种。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 苜蓿含有最丰富的维他命K,成分之高,驾乎一切蔬菜之上。其他如维他命C、B也相当丰富。

豆科草本植物此苜蓿、南苜蓿的茎叶或地上部分。苜蓿,又称牧宿、光风草、连枝草;紫苜蓿,又称紫花苜蓿、蓿草;又称金花菜、黄花菜、母齐头。紫苜蓿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南苜蓿分布于我国中、南部,长江下游有栽培。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苜蓿

效能: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胃热,利尿除溼。

参考:紫苜蓿含皁甙、卢瑟醇、苜蓿酚、大豆黄酮、苜蓿素、瓜氨酸、β-甲基-葡萄糖甙、蛋白质、糖等。南苜蓿含胡萝卜素。

从紫苜蓿中提出的苜蓿素,对实验动物小肠有抑制作用;尚有轻度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肾上腺素氧化,并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全草提取物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并对小鼠脊髓灰白质炎有效。

用途:用于胃热烦闷,不欲饮食;溼热所致的小便不利,石淋,或溼热发黄。

注意:因属渗利之品,故不宜久食多食。又,牲畜饲以一种南苜蓿的变种后,可产生对光的过敏性皮炎,亦须注意。

附方:

1、鲜苜蓿汁:鲜南苜蓿90~150克,捣烂,绞取汁液服。可加适量蜂蜜调味。

鲜苜蓿有较好的清热利尿、能淋的功效。用于溼热小便不利,或石淋,尿涩,小便淋沥作痛。现用于尿路结石。

2、苜蓿茵陈汤:苜蓿50克,茵陈15克。加水煎汤服。

本方有除溼退黄的功效。用于溼热黄疸,或黄疸型肝炎。

紫花苜蓿草人能吃么?

能吃但是还是要少吃点

麻烦采纳,谢谢!

畜牧草紫花苜蓿的叶子人可以吃吗 5分

可以的。

不过苜弧属渗利之物,不宜多食。另外苜蓿不可与蜜同食,会令人腹泻。大便溏薄者需慎食

紫花苜蓿草适合哪些动物吃

紫花苜蓿草适合作为鸡、鸭、鹅、猪、牛、羊、骆驼、鸵鸟、兔子等动物的饲料。

紫花苜蓿掺进蛋禽的日粮中,可加深蛋黄的颜色,饲喂种禽可提高繁殖力,饲喂肉鸡可增加面板色素沉着。在种母猪的日粮中紫花苜蓿占10%时,能提高排卵率、窝仔成活率。用紫花苜蓿和其他牧草一起饲喂奶牛,鸡提高牛奶产量。紫花苜蓿和尿素相结合可替代奶牛日粮中的大豆粕。已证明,饲喂紫花苜蓿的奶牛能提高泌乳的永续性,降低牛奶的乳脂率。用含有紫花苜蓿的日粮饲喂肉牛和羔羊能显著提高日增重,有较高的胴体重和较高的屠宰率。

紫花苜蓿苗能吃吗

可以

中国黄牛肉用选育的背景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市场的变化,使中国黄牛的选育方向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即“役用-以役用为主-役肉兼用-肉役兼用-肉用”的选育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牛业以役用为主,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牛的营养代谢试验、役用性能、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冻精制作及种质特性等基础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黄牛作为农业的动力已退居次要地位,随着中国良种黄牛委员会的成立,一些品种成立了选育协作组,先后制定了选育方案、体型外貌鉴定方法、良种登记和畜群档案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才提出“独立的肉牛业”,但是由于没有根据中国本地黄牛的特点,及时总结世界上肉牛品种利用的历史,先后引进了28个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当前在中国肉牛生产中影响面最大的当数西门塔尔牛,其次为夏洛来和利木赞。从80年代以后逐渐有计划的起步黄牛的肉用选育。

2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必要性

作为世界牛品种资源宝库的重要组分,我国黄牛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应性强,肉质良好。然而,由于历史上以役用为主,我国黄牛作为规模化肉用生产的牛种,缺点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后躯不发达,产肉少,育肥增重速度赶不上国外的专门化肉牛品种,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肉用性能选育,肉的品质规格往往差异较大,优质高档肉块产量少,造成发展肉牛生产的规模效益比不上专门化的国外肉牛品种。但另一方面,我国各黄牛品种内个体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一些个体的生长育肥性能较好。在一些群体中,部分个体具有很好的肉用特征。如果通过品种内高强度的选择和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培育成为中国特有的优良肉牛品种。据张英汉报道,我国地方黄牛,例如晋南牛、秦川牛中分别有20%~26%和5%~10%的个体具有不亚于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的肉用体型特点。因此,充分利用这部分牛群,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培育、发展具有我国本地黄牛优良的肉质特性,且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净肉率较高的新型肉牛品种(系),建立现代的中国种(肉)牛业是发展我国肉牛业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面对国外肉用种牛和牛肉产品挑战的唯一选择。

肉用性状是典型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用常规育种方法进行育种进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的动物遗传育种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即分子育种,使育种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各种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直接从遗传物质本身的基础上揭示生物的性状特征,它与基因产物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年龄、性别、组织及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所提供的遗传差异,即遗传标记的种类又非常多,因此,分子育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逐渐开展了黄牛肉用性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采用基因标记等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育种,以便能够加快中国肉牛品种的培育和和选育。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大部分黄牛品种的繁育盲目性还是太大,远没有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现代肉牛纯种繁育体系和杂交繁育体系,欲改变这种现状,将是今后10~20年内中国养牛学界所肩负艰巨历史使命之一。

3 分子育种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动物分子育种(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是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来改良畜禽品种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传统的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基因组育种(genomic breeding)和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 breeding)。其中,基因组育种是在比较基因组研究和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NA标记技术来对畜禽数量性状座位进行直接选择,或通过标记辅助导入有利基因,通过标记辅助淘汰(marker assisted culling,MAC)清除不利基因等,以达到更有效地改良畜禽的目的。转基因育种则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某种动物的基因组上,育成转基因畜禽新品种(系),从而达到改良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率、遗传抗性等)或非常规性育种性状(如生产人类药用蛋白、工业用酶等)的目标。

由于动物分子育种是直接在DNA水平上对性状的基因型或基因进行选择,因此其选种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动物育种方法的缺陷。按照常规育种方法要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如瘦肉率、产奶量、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等,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多代杂交,选优交配,最后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品种育成时间长、育成后再想引入新的遗传性状困难大等许多弊端,使带有新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害基因,杂交后有可能会降低原有性状。而分子育种能够克服传统杂交选择法的各种缺陷,具有高效、快速育种的特点,目前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动物育种的主流。

4 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黄牛(肉牛)分子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肉用性状。自从中国黄牛开展了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来,研究的内容已涉及到功能基因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研究的功能基因已超过40个,这些基因主要包括与中国黄牛生长发育性状、屠宰性状、肉品质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非编码基因包括微卫星DNA序列和mtDNA的D-Loop序列。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揭示生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直接用于选种;二是揭示品种的分子群体遗传学特征,阐明品种间的差异和遗传关系,用于杂交效果的预测、遗传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目前中国黄牛大部分品种或多或少都进行过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但做的工作比较多的品种主要集中在中国几个优良黄牛品种上,包括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郏县红牛和培育品种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以及引进品种如利木赞、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的杂交系。

41功能基因多态与生产性状关联研究

411 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关于中国肉牛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研究较多,涉及GH、GHRH、GHR、POU1F1、IGFBP-3、IGF-1、IGF-2、MEF2、TG、MC3R、MC4R、AGRP、NPY、POMC、CART、Ghrelin、Hcrtr1、Orexin、HTR1B、HTR2A、CLPG等21个功能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和郏县红牛等重要地方黄牛品种上。

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GH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突变等位基因B为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的正效应等位基因。南阳牛IGF2基因BB基因型初生重、体重、胸围显著大于AA型。秦川牛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AB基因型效应在部分生长性状上高于其他基因型。南阳牛、秦川牛及杂种牛秦安、秦德、秦利4个群体内POU1F1基因AB、BB基因型个体在胸围,十字部高指标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即BB、AB>AA,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胸围、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晋南牛IGFBP-3基因AA型后腿宽显著高于AB型。CLPG基因AC基因型的体重和体长显著大于AA、AB型。秦川牛AGRP基因群体中BB基因型个体体重、体高显著大于AA型个体。南阳牛POMC基因BB型6月龄体重和0~6月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大于AA型。南阳牛DGAT2基因基因型AB的6月龄体重比基因型AA高67%;6月龄体高比基因型AC高32 %,基因型B 12月龄的坐骨端宽比基因型AA高33 %,基因型AB 24月龄胸围比基因型A高31%。MC4R基因与牛体重和初生重存在相关。

412 屠宰性状相关基因。 关于屠宰性状相关基因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屠宰性状的样本资料获得相对较难,对屠宰性状遗传标记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共涉及IGFBP-3、DGAT1、DGAT2、MSTN、Myf-5、Myf-6、MyoD、MyoG基因等8个以上的功能基因。

IGFBP3基因与秦川牛、南阳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存在相关。鲁西牛DGAT1基因KK型腔油重/胴体重明显高于AA型,而且KK型个体有更高的净肉率。鲁西牛DGAT2基因AA型个体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B和BB型。Myf5基因在南阳牛群体中,18月龄南阳牛AA型个体则极显著高于AB和BB型个体;在秦川牛群体中,AA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显著低于AB和BB型个体;郏县红牛AA型个体的坐骨端宽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基因型个体。关于秦川牛、南阳牛、蒙古牛和西门塔尔牛MSTN基因序列特征和多态性均有报道。王珊等(2006)报道了牛MyoG基因的序列特征。

413 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肉品质相关基因研究涉及Leptin、CAST、CAPN 1、CAPN 4、UCP3、H-FABP基因等6个功能基因。牛CAST基因中的B等位基因,尤其是BB纯合基因型对牛肉嫩度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利木赞品种内达到极显著。CAPNI基因A3717G位点上,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的嫩度值好于AA基因型的嫩度值;在A3854G位点上,GG基因型的嫩度值好于AA基因型的嫩度值。李武峰(2002)和李君灵(2006)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牛小亚基钙蛋白酶(CAPN4)基因第5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共发现了5个SNP,但对肉质无影响。H-FABP基因中h等位基因,尤其是hh纯合基因型对牛肉WBS值有较大的影响;鲁西黄牛BB纯合基因型对牛肉嫩度剪切力值有较大的影响。IGFBP3基因AA 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大于BB 型个体(P<005),AB型和BB 型个体胴体脂肪含量高于AA 型个体。牛DGAT1基因KK型和KA个体外脊肌肉剪切力低于AA型个体。

414 繁殖性状相关基因。关于繁殖相关基因研究很少。在中国黄牛繁殖性状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是针对牛的双胎性展了一些研究,涉及的品种有秦川牛、中国荷斯坦牛、鲁西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等。FSHR基因第一外显子Taq I酶切位点出现多态,并与牛的繁殖性状存在相关。鲁西牛GDF9基因的3’UTR发现缺失突变,发现该多态位点与单、双胎性状之间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双胎牛群体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大于单胎牛。在国外关于精液中的一些蛋白质研究已有相关报道,并发现一些蛋白与受精过程密切相关,从而选择公牛,提高公牛的繁殖率。

415抗病性相关基因。关于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HC基因家族,另外还有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nramp1)、白细胞介素IL-8受体基因(cxcr1)、TOLL样受体4基因(tlr4)、乳铁蛋白基因(lf) 和一些易感染病菌过程中的受体蛋白基因及一些突变的正常基因。在中国黄牛上相关的研究不是太多。MHC基因家族在中国黄牛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在中国荷斯坦牛中,人们将这种多态性与牛的乳房炎相关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获得了一些抗性的基因类型。在中国地方黄牛中,许多抗性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态性方面,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反映中国黄牛抗病的指标体系。孙东晓(2001)报道了蒙古牛MHC-DRB和DQB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蒙古牛BoLA-DRB的第二外显子的第70、182位的碱基以及DQB基因的第二外显子的第24、38、74、108、122、138、177位的碱基出现多态。王爱勤等(2005)在鲁西黄牛、渤海黑牛群体中,陈智华等(2007)在大额牛群体中发现相似规律。王兴平等(2006)利用PCR-RFLP技术在鲁西牛、秦川牛、晋南牛和南阳牛群体中新发现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第154位C>A突变。但没有与抗病性状相关的报道。

42 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在中国黄牛上,一些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功能和表达研究。Zhang et al (2007)首次报道了对采食有重要调控作用的HCRTR1基因的遗传变异,发现了新的SNP位点。甘海云等(2007)克隆测序了中国荷斯坦牛、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三个品种的MC1R基因,新发现了1个SNP。张林等(2006)成功地克隆到了牛IL-18全基因,与GeneBank所登录的牛IL—l8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95%和990%。与人、猕猴、野猪、山羊属、马等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49%~995%和74.9%~99%。张辉等(2006)从脂肪组织总RNA中扩增得到ADPN基因的501 bp片段,其cDNA序列与GenBank牛ADPN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5%,其氨基酸同源性为96%。王峰等(2005)首次获得了牛BMP4基因的部分外显子序列,并与羊、人、小鼠、大鼠等动物的BMP4基因序列进行了同源比对。马云等(2006)克隆了牛FABGL基因的cDNA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对推导的FABGL蛋白结构与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张春雷等(2007)对牛性情调控的基因分子遗传基础进行了探索。在秦川牛上,已对Ghrelin基因、NPY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并成功地在原核生物中得到表达)。总之,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基因部分片段上,缺少全面性,研究的不够深入,特别在功能和表达分析方面相关报道还很少。

43 生产性能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微卫星DNA多态性较多,在中国黄牛上的研究涉及到BM1500、BM1824、BM2113、BM315(215)、CSSM66、ETH152、ETH185、ETH225、HEL1、HEL13、HEL5、HEL9、ETHl0、INRA005、TGLA126、TGLA227、IDVGA2、IDVGA3、IDVGA27、IDVGA44、IDVCA46、oarHH55、TGLA126等23个位点,但这些研究主要用于分析牛的亲缘关系和起源进化,与生产性状相关分析研究相对较少。

BM1824位点基因型与肉牛的生长、产肉以及双胎性状均存在相关。BM2113位点的142-/144-/158-基因型对秦川牛的体长、体高、胸围、腰角宽、尻长有显著的标记效应,而对于秦川牛的体躯指数的标记效应达到极显著。CSSM66位点的181-/183-基因型对秦川牛的尻长影响达到显著,对体躯指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ETH225位点与秦川牛及其杂交群体的生长性状存在相关。HEL13位点在双胎牛中比单胎牛缺一条230 bp的等位基因, INRA005位点在双胎牛中比单胎牛缺一条217bp的等位基因。秦川牛IDVGA-3位点163-183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163-163型个体。草原红牛IDVGA46等位基因D(211 bp)对3个肌肉度评分性状肩部、腰厚、大腿肌有负相关;等位基因B(205 bp)在腰厚方面有正相关。

44 黄牛比较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进化 对于中国黄牛遗传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黄牛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国际上一直很重视。在中国,黄牛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起源进化研究进展最快,研究方法已从蛋白质多型性分析,转变为核DNA和线粒体DNA序列特征分析。线粒体DNA D-loop的多态性研究发现中国黄牛有普通牛与瘤牛两大起源,其中普通牛单倍型又可分为4个支系(T1~T4),其遗传多样性丰富,首次发现中国黄牛中有非洲牛支系T1,占103%。中国瘤牛也有两个支系I1和I2,但其遗传多样性十分贫乏。对mtDNA Cyt b 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界定了47个单倍型,105个多态位点,证实中国黄牛有普通牛与瘤牛两大母系起源。从分子水平证明西藏黄牛是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起源,并且发现中国黄牛中普通牛与瘤牛类型的分布是有特点的,在北方黄牛中,只存在普通牛类型,在中原黄牛与南方黄牛中,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牛与瘤牛的混合类型,只有雷琼牛是瘤牛类型。从Y染色体微卫星位点证实普通牛和瘤牛两种起源在中国黄牛不同品种中的分布频率有明显差异。普通牛类型从南向北逐渐增加,瘤牛类型从南向北逐渐减少。中原黄牛群受两种类型牛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差异很大。发现中国和东南亚沼泽型水牛有两个mtDNA支系A和B,并初步证明亚洲沼泽型水牛(中国水牛)是在中国独立驯化的。

5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存在的问题

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已获得了许多关于中国黄牛分子遗传特征的信息,也发现了一些与生产性状有关联的基因和基因类型,这些为今后对中国黄牛的进一步研究和在分子育种方面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51分子育种研究系统性不够 我国肉牛分子育种起步较晚,但研究进展较快。然而,许多研究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深入。主要表现在:①许多研究只涉及基因的部分片段,全基因序列研究的不多。②基因的功能研究涉及的较少,也比较肤浅;③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分析方面的研究还不多;④在中国地方黄牛上转基因研究似乎还尚未开展。

52研究经费不足 分子育种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中国黄牛上,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力度较小,迄今中国肉牛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开展的还不够深入。由于研究经费有限,研究工作只能零敲碎打,检测的手段也比较落后。在发达国家已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分子育种研究,开展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鉴定和SNP检测,目前已开发出许多基因试剂盒用于辅助选择。

53样本量较少 在遗传标记的分析中样本量是很关键的,虽然目前对样本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样本量越大越准确是无疑的。在我国由于尚无较大的、规模化的中国黄牛育种场,样本量的获得受到了限制。所以,国内肉牛研究的样本量一般较小,早期研究的样本量才只有十几头,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性靠。

54 研究群体的稳定性差 在我国,一些肉牛分子育种研究尚无固定的试验群体,有些是用农民饲养的黄牛个体及资料,个体流动性较大,追踪验证困难,一些表现优秀的个体,过段时间往往被卖掉。所以,开展分子育种必须建立稳定的育种核心群体。

6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思路和展望

61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思路

611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今后研究的重点 目前牛基因组草图已完成,牛基因图谱的饱和度大幅度提高。所以今后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的重点主要应放在分析控制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座位的数量及对相应表型的影响;寻找和扩大遗传多态标记的数量和在基因组中的定位;基因功能的鉴定和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网络关系分析;用MAS技术来实现提高肉牛育种项目遗传进展速度和效益;基因组数据库系统和实验信息及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基因转移技术在中国黄牛肉用选育中的应用研究等。

612建立健全肉牛育种场(企业)的技术档案体系 为了提高分子育种技术的准确性,相应的技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但需要建立稳定的育种核心群体,还需要建立健全肉牛育种场(企业)的技术档案,以便提高分子育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13应加强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投入 为了加快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开展,国家、地方应加大投资力度,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和投资,早日培育出中国特色的肉牛新品种(系)。

614分子育种与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 在培育中国特色肉牛新品种中,除了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外,还应转基因技术,胚胎生物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加快优良个体的扩繁。

615应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 在分子育种过程中,分子育种不能代替常规育种技术,常规肉牛育种技术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未来中国肉牛育种的行之有效的根本措施。

62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展望 综上所述,中国的肉牛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遗传标记。目前,尽管在肉牛分子育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势头很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肉牛的分子育种实践的到来会为时不远,由于它能够使选种的准确性提高,大大加快肉牛肉用性能的选育,无疑将成为未来肉牛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改良的主要工具。

通常所说的大蒜素,包括大蒜辣素和大蒜新素(即二烯丙基硫代磺酸酯)。大蒜辣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无色液体,加热或自然放置很易被破坏,具有强烈辛辣气味。大蒜新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其水溶液经100℃灭菌30分钟,效力尚能保存90%以上。主要作用有:

①大蒜的风味主要来源是大蒜素,它遇光、热或有机溶剂降解成各种含硫有机化合物,共同形成大蒜特有的风味(Freeman等,2000)。

②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用大蒜素预防和治疗人、畜及水生动物等肠道疾病效果非常显著。

③能明显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和血栓形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并具有降低血压、稳定血糖的作用等。

④能在胃里增强巨嗜细胞的功能,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从而使胃肠道内亚硝酸盐含量减少,防止胃癌和直肠癌的发生。大蒜精油能参与细胞遗传物质DNA正常的分裂和修复过程。大蒜能依靠其中所含的含硫化合物大蒜新素等竞争性地结合亚硝酸盐,阻断亚硝胺在人体的化学合成,从而预防和抑制肿瘤的发生。另外,大蒜油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⑤具有保健功能。大蒜素在体外的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参在体内(对肝脏)抑制过氧歧化酶的活性也高于人参。大蒜素能减缓人体衰老。

⑥应用于化妆品组分中,可以制得对美容、保健有良好效果的化妆品,具有营养皮肤、增白、抗皱、防晒等功能。大蒜素可与维生素B反应产生大蒜硫胺素,促进人体对维生素B的吸收。

一、鱼腥草原料介绍

鱼腥草拉丁名称: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别名:又名紫蕺、侧耳根、九节莲、猪鼻孔等

鱼腥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被卫生部确定为“药食两用”的品种之一。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生长,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祛痰止咳镇痛等多种功能(引自于2015鱼腥草兽药典)。鱼腥草作为天然产物,具有安全、营养、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开始作为新兴的添加剂在饲料中进行应用。

二、鱼腥草提取物介绍

英文名称: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 Extract

主要规格:鱼腥草10:1

检测方法:TLC

三、鱼腥草提取物功效(参照2015兽药典)

1,抗菌作用抑菌试验表明鱼腥草提取物具有较为广泛的抑菌作用,对卡他球菌、金**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分枝杆菌、白喉杆菌、青霉菌黑曲霉菌及酵母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证明鱼腥草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都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65 145g/L。鱼腥草中不同种类挥发油对金**葡萄球菌和藤黄八叠球菌的作用,结果表明所有的挥发油对供试菌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2,抗氧化作用鱼腥草对DPPH自由基活性、OH自由基和超氧02自由基均有清除效应,是一种较好的天然抗氧化剂。蔡文国等( 2013 )发现鱼腥草抗氧化效果与其所含总酚和黄酮有直接关系,总酚和黄酮含量高,体外抗氧化能力强。Toda ( 2005 )认为鱼腥草加工成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鱼腥草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备解素水平,以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能力。据报道合成鱼腥学素能促进脾切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退发型超敏反应强度,明显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a-乙酸蔡醋酶阳性百分率,并且能增强脾切后淋巴结的功能及调节T细胞亚群,提高脾切除小鼠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胡汝晓等,2008)。4,其他功能鱼腥草同时还具有抗肿瘤,抗过敏抗炎、利尿等多种功能作用。 四、 鱼腥草 提取物 在饲料中的运用 鱼腥草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在饲料中添加具有营养价值高、药用功效好和适口性能好等优点,另外它也可以作为抗生素理想的替代品在饲料中使用。

1, 提高生长性能

在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鱼腥草,可提高畜禽的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消化率,降低料肉比,同时还能降低腹泻率。经试验,在3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鱼腥草提取物,能促进仔猪的生长,对仔猪提高日增重、增加采食量、降低料肉比和腹泻率作用比较明显。

对于育肥猪日增重提高54%-10%,料肉比降低3%-13%,以02%的添加剂量效果最好。

2,提高免疫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鱼腥草提取物,能够有效增强畜禽的免疫力,降低其发病率和提高成活率。腹泻率降低60%-70%,成活率提高7%-10%,效果较之抗生素还要明显,在鸡的饲粮中添加鱼腥草提取物按照03%-05%的添加量,不但对肉仔鸡的生长代谢无负面影响,而且能改善脂类代谢,提高其免疫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37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