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的意思?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的意思?,第1张

意思: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出处:出自《列子·天瑞篇·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扩展资料

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126杜太后遗嘱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127商鞅事魏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孙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128宁国主张伐陈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129伊犁凿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以长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也。

130华佗治病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131曹绍夔捉“鬼”

洛阳有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云,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挫磬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132客有过主人者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133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34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短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短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135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安身的地方,愁得吃不下睡不着。又有个人替他担忧,因此去劝慰他说:“天只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无处不充满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为什么会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气积聚起来的,日月星辰不是要掉下来了?”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气而成,它们能发出耀眼的光亮,即使它们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那人又说:“地塌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是由大土块积成,土填满了四方,无处不有,你每天在土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崩陷呢?” 杞人听了这些话如释重负,开心地笑了。开导他的人也放心大笑了。

136白圭经商有道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137避风行船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138裴旻射虎

北平多虎。旻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既而于山下四顾自矜。有父老至曰:“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旻曰:“真虎安在?”老父曰:“自此而北三十里,往往有之。”旻跃马而往,次丛薄中。果有一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旻马辟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自此惭惧,不复射虎。

139李泰伯易一字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140王安石改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位“绿”。

141王充论文与道

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142一铀鼠画

143农评《斗牛图》

144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145海大鱼

146武王克殷

147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48蒲松林博采

149寡人愿安承教

150一举而三役济

151曹玮诱敌制胜

152李广智退匈奴兵

153贾诩论战

154张良计封雍齿

155刘邦急中生智

156诸葛亮空城计

基本字义:

屈qū

1、使弯曲,与“伸”相对:屈曲(qū)。屈折。屈膝。屈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2、低头,降服:屈服。屈从。威武不屈。

3、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辱。屈才。屈就(受委屈而担任某种职务,常用于请人任职的客套话)。屈驾。屈己待人。

4、理亏:屈心(亏心,昧心)。理屈词穷。

5、姓。

相关组词:

威武不屈[wēi wǔ bù qū] 

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在强暴的压力下不屈服。形容人坚强,有骨气。也作“威武不能屈”。

屈驾[qū jià] 

委屈大驾——邀请人的敬辞。

屈才[qū cái] 

人的才能不能充分发挥。

受屈[shòu qū] 

受到委屈。

屈节[qū jié] 

失去尊严、节操。

屈尊[qū zūn] 

(动)客套话,降低身份俯就:~求教。

屈戌儿[qū qur] 

铜制或铁制的带两个脚的小环儿,钉在门窗边上、柜正面或箱,用来挂上锁或钌铞,或者成对地钉在箱子侧面或抽屉正面,用来固定U字形的环儿。

屈心[qū xīn] 

亏心;昧心。

杞人忧天,汉语成语,读音是qǐ rén yōu tiān,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出自《列子·天瑞》。杞,周朝诸侯国。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

1亡(wú):无,没有。

2晓:告知,开导。

3积气:聚积的空气。

4若:你。

5行止:行动,活动。

6奈何:为何,为什么。

7邪:同“耶”、吗,疑问语气词。

8只使:纵使,即使。

9中伤:伤害。

10积块:聚积的土块。

11四虚:四方。

12躇(chú)步跐(cǐ)蹈:至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3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初中短篇文言文加翻译注释。欢迎阅读参考!

1初中短篇文言文加翻译注释

  咏雪

 刘义庆〔南北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趁、乘。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2初中短篇文言文加翻译注释

  诫子书

 诸葛亮〔两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慢一作:慆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慢:放纵懈怠。

 :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初中短篇文言文加翻译注释

  杞人忧天

 《列子》〔先秦〕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

 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行止:行动和停止。

 奈何:为何,为什么。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4初中短篇文言文加翻译注释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经过。

 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gèng):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1 这篇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梁懂,字伯威,北地弋居人。梁懂有勇气,常充满正气喜欢建立功名。起初做车骑将军邓鸿的司马,两次迁升,被封为西域副校尉。恰逢西部民族反叛,朝廷大规模调兵向西平息叛乱,诏命梁懂留作各军后援。梁懂到了张掖的日勒。各个羌族部落一万多人攻打亭候,杀掠官吏百姓。梁懂进兵出击,大败羌兵,乘胜追打到昭武,敌虏于是四散逃跑,那些能逃脱的只有十分之二三。梁懂于是到了姑臧,羌族有三百多名豪强大户到梁懂那里投降,梁懂用善言安慰他们,并遣送他们回到故地,河西四郡又安定了下来。梁懂受诏书驻扎在金城,听说羌人又入侵京城周围一带,迫近皇家园陵,就立即率带兵出击,在武功美阳关辗转作战。梁懂在战场上受了伤,连日破敌,赶跑他们。全部夺回被抢走的人口、牲畜,缴获马匹牲畜财物很多,,羌人于是四散奔逃。

永初三年冬,南单于与乌桓首领都反叛朝廷。庞雄与耿夔共同打击匈奴奥鞬日逐王,把他们打得大败。单于便亲自率领军队在美稷包围中郎将耿种,连续交战数月,单于进攻的势头越发猛烈,耿种发来文书请求援救。梁懂率领八千多人快马奔赴战场,到了属国的故城,跟匈奴的左将军、乌桓首领交战,打败并斩杀了他们的头目,杀死三千多人,俘虏了头目们的妻子儿女,获得财物很多。单于又亲自率领七八千骑兵迎击,包围了梁懂。梁懂披上铠甲出阵击杀,所攻击的地方都被击破,敌虏于是引兵退回到虎泽。三月,何熙的军队到五原曼柏,突然得了疾病,不能前进,派庞雄与梁懂以及耿种步骑兵一万六千人进攻虎泽。连接营寨逐渐前进,单于非常害怕,派左奥鞋日逐王到梁懂那里请求投降,梁懂便大规模陈列军队接受他们投降。单于摘下帽子光着脚丫,咱绑磕头,缴纳人质。正碰上何熙在军中去世,朝廷就封梁懂为度辽将军。

第二年,安定、北地、上郡都被羌人占领,谷价很贵,百姓流散,不能独立支撑。朝廷下诏给梁懂调发边防军队迎接三郡太守,让他们率领吏民迁徙到扶风郡界内。梁懂立即派南单于哥哥的儿子优孤涂奴带兵迎接太守。回来以后,梁懂认为,涂奴迎接太守有功劳,便拿羌侯印绶给了他,由此犯了擅自主张的罪过,被捕入狱,用来抵偿罪过。

适逢反叛的羌人进犯京城附近一带,关中强盗四起,朝廷又封梁懂为谒者,带兵去打击进犯的羌人。梁懂到了胡县,就病故了。

2 超简单文言文主文和翻译5篇

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

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投笔从戎 解释;投笔从戎的 投:扔掉。

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杨布打狗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缁(zī):黑色。

评注: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译文: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

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换了衣服,汪汪叫着扑过来。杨布怒气冲冲地就要打这条狗,杨朱对他说:“你别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这种错误。

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你会不觉得奇怪吗?” 黔之驴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

3 翻译这篇文言文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

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

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

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

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

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4 文言文带(其)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5 这篇文言文叫啥,带翻译

子罕弗受玉---出自《左传》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于(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我)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等他富有后让他返回了家乡。

6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司马光好学

《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患:担心

既:已经

适: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迨:等到

倍讽:背诵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全文主旨句:用力多者收功远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韦编三绝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7 《字文士及》的这篇文言文翻译

哥们,你肯定搞错了!应该是《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雍州长安人。隋右卫大将军述子,化及弟也。开皇末,以父勋封新城县公。隋文帝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令尚炀帝女南阳公主。大业中,历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忧去职,寻起为鸿胪少卿。化及之潜谋逆乱也,以其主婿,深忌之而不告,既弑炀帝,署为内史令。初,高祖为殿内少监,时士及为奉御,深自结托。及随化及至黎阳,高祖手诏召之。士及亦潜遣家僮间道诣长安申赤心,又因使密贡金环。高祖大悦,谓侍臣曰:“我与士及素经共事,今贡金环,是其来意也。”及至魏县,兵威日蹙,士及劝之西归长安,化及不从,士及乃与封伦求于济北征督军粮。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擒,济北豪右多劝士及发青、齐之众,北击建德,收河北之地,以观形势。士及不纳,遂与封伦等来降。高祖数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卒,为入关之计,当此之时,若得我父子,岂肯相存,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之罪诚不容诛,但臣早奉龙颜,久存心腹,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后于汾阴宫,复尽丹赤。自陛下龙飞九五,臣实倾心西归,所以密申贡献,冀此赎罪耳。”高祖笑谓裴寂曰:“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时士及妹为昭仪,有宠,由是渐见亲待,授上仪同。从太宗平宋金刚,以功复封新城县公,妻以寿光县主,仍迁秦王府骠骑将军。又从平王世充、窦建德,以功进爵郢国公,迁中书侍郎,再转太子詹事。太宗即位,代封伦为中书令,真食益州七百户。寻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屡为边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边服,每出入陈兵,盛为容卫;又折节礼士,凉士服其威惠。征为殿中监,以疾出为蒲州刺史,为政宽简,吏人安之。数岁,入为右卫大将军,甚见亲顾,每延入阁中,乙夜方出,遇其归沐,仍遣驰召,同列莫与为比。然尤谨密,其妻每问向中使召有何乐事,士及终无所言。寻录其功,别封一子为新城县公。在职七年,复为殿中监,加金紫光禄大夫。及疾笃,太宗亲问,抚之流涕。贞观十六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士及抚幼弟及孤兄子,以友爱见称,亲戚故人贫乏者,辄遗之。然厚自封植,衣食服玩必极奢侈。谥曰“恭”,黄门侍郎刘洎驳之曰:“士及居家侈纵,不宜为恭。”竟谥曰纵

宇文士及是雍州长安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的弟弟。隋朝开皇后期,他因为他爹的功绩,被封为新城县公。

太长了,不知道你要哪一段的?不翻译了!

8 谁能翻译这篇文言文(急)

尝见明初逸史,明太祖训臣之语曰。“汝曹辄称尧、舜主,主苟非圣,何敢谀为圣?主已圣矣,臣愿已遂矣,当加之以吁咈,自居皋、契之义。朝见而尧舜之,夕见而尧舜之,为尧舜者,岂不亦厌于听闻乎?”又曰:“幸而朕非尧舜耳。朕为尧舜,乌有汝曹之皋、夔、稷、契哉?其不为共工、欢兜,为尧、舜之所流放者几希!”此真英主之言也。

译:

我曾经在明朝初年散逸的野史上,见到明太祖训诫大臣之语说:“你们总称呼我为尧舜之主,我倘若并非圣主,怎么敢逢迎为圣主?假若我成为圣主了,你们作为臣下的也就称心如愿了。这时你们就认为君臣欢洽,自认为就具有了皋、契等贤能的大义。这样每天朝见就以我为尧舜,那做尧舜的,岂不是也厌烦他天天听腻的奉承话了吗?”又说“幸而朕并不是尧舜。我真要是尧舜,哪里有你们这样的皋、夔稷、契呢?你们其不成为共工、驩、兜之人?你们会被尧舜所流放的情况的可能性太大了!”这这是英明君主的话啊。

9 翻译这篇文言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

我很认真的找到了,希望可以帮助你!

10 这篇文言文怎么翻译

《唐语林》

原文如下: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说的意思是:

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赶考,同一南方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这位商人不幸得了重病,临终前对崔枢说:“看来,我的病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您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

商人接着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愿奉送给您。”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这颗宝珠。可事后他仔细一想,觉得不妥,怎么能接受朋友这么贵重的礼物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安葬他时,不露声色地把宝珠也一同放进了棺材,葬入了坟墓。

一年后,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夫,并追查宝珠的下落。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他却坦坦荡荡、毫无惧色。他心平气活、胸有成竹地说:“如果他的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人派人挖墓开棺,宝珠果然还在棺材里。由于崔枢的人品出类拔萃,官府极力地挽留他做幕僚,但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出任主考官,一直享有清廉的美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4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