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一下《易经》里的乾坤八卦!!!

谁能解释一下《易经》里的乾坤八卦!!!,第1张

易经是研究各种事物怎样变化的科学”。其书名西语译:就是“变化的书”(THE BOOK OF CHANGES),当然西方人士仍有以I-CHING来直接翻译。

经传的内容累积甚多之人生经验,以数理逻辑、汇萃万物,其哲理可应用一切人事时地物上之措施,故上能探求宇宙本体而知天命,下可指导人生之行藏,而成为一部人生重要处世与行事之宝典。故人称“书中之王、经中之经”,是一部天下人间的大经大法。

一般人提起易经,就以“无字天书”的态度去看它,认为那是很深奥、难懂、高不可攀的东西,更遑论及其它应用在生活上,其实不然。形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下列两点:

其一、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等。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往来、错综互杂…等等,那么多的哲学名词和变化,不明了这些东西是什么意义,拿起易经看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云,如坠五里雾中,逐认定这是无字天书奥妙莫测。

其二、是接触江湖术士,听了他们颠三倒四的牵强附会的说法,错把诡异术士之说误认为是易经。

孔子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所谓太极者,乃天地万物之始也,两仪者,就是阴阳二气”,孔子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者,就是阴之变动,由四象而生出八卦,八卦每一卦有六爻,八八六十四卦变出三八四爻,因此,天地万物由此生矣。

阴阳文化

白天晚上就是阴阳。一呼一吸就是阴阳。精神物质就是阴阳。男女老幼是阴阳。天地也是阴阳。八卦也是阴阳。卦爻也分阴阳。刚柔也是阴阳。

凡两两相对,皆属阴阳。今之谈阴阳者,虽穷天地之变,探索人物之微,彰往察来,因着知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须了悟阴阳五行生化之理旨,方能趋吉避凶。

易经起源

疑为上古人类文明遗产,刻于玉石以谋垂久。燧人氏仰观斗枢,以定天极四方之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则之以画先天八卦。伏羲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而作后天八卦。

《 易经 》 系辞上传 诗解3易通天地至神生生

题文诗:

至易真情,情通天地,与天地准,故能弥纶,

天地之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知幽明故,

原始返终,知死生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以知,鬼神情状与天地似,故不违之

知周万物,道济天下,故不有过真情遍在,

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而不忧安土敦仁,

故能博爱易者范围,天地之化,自然无过,

曲成万物,微毫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智,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无形有情,至无而有

一阴一阳,之谓曰道,至道至情,真情至善,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仁者见之,谓之曰仁;

智者见之,谓之曰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君子之道,鲜有能知道显诸仁,而藏诸用,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其心,盛德大业,

至完备矣大业富有,盛德日新,生生谓易,

成象谓乾,效法谓坤极数知来,谓之曰占,

通变谓事,阴阳不测,谓之至神真情至神,

至神自生,自生自化,生化不止,生生不息

(四)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②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③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④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⑤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

〔注释〕

①易:《 周易 》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③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④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 周礼 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 墨子 经说下》:“仁,仁爱也。”

⑤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它证据,故此仍依汉人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⑥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译文〕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博爱万物,仁民爱物)。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③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注释〕

①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 朱熹 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②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③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④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译文〕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易经》系辞下传诗解6原始要终天地人文

题文诗:

易之为书,不可远离,为道屡迁,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非为典要,

唯变所适出入以度,外内知惧,明忧患故,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之为书,

原始要终,慎终于始,以为质体六爻相杂,

唯其时物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其本末也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杂物撰德,辨是与非,

必备中爻存亡吉凶,居德可知智观彖辞,

则思过半二与四爻,同功异位,其善不同,

二爻多誉,四爻多惧,近君位也柔之为道,

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三与五爻,

同功异位,三爻多凶,五爻多功,贵贱之等

三五柔危,其刚胜邪易之为书,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

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才之道道有变动,

故曰卦爻;爻有等差,故曰效物,爻物相杂,

故曰之文,天文人文,其文不当,吉凶生焉

原文(八)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②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③

〔注释〕

①不可远;指易道广大悉备,言尚辞,动尚变,制器尚象,卜筮尚占,故曰不可远。一说不可远离阴阳物象而妄为,可备一说。迁:徙。居:止。六虚:六位。虚是以实而言,位本无实;因爻而显示,位未有爻曰虚。上下:指一卦六爻上下。相易:相易位。

②典要:典常要道,即经常不变的规则。适,往。此指“之卦”。如《乾》五变之《大有》。使其出入以度,使外内知惧:先儒众说不一,莫衷一是, 朱熹 唯恐释之有误,未敢训解,只写下“此句未详,疑有脱误”。今列以下几种观点解释:(一)出乾为外,入坤为内,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阳知生,入阴惧死,使知惧(虞翻语)。(二)行藏各法度不可违,使隐显之人知具于《易》( 孔颖达 语)。(三)出入以一卦内外言之,两体也,出者,自内之外往也;入者,自外之内来也,以是度内外之际,而观消息盈虚之变,出入进退之理,使知戒惧;(朱震语)。(四)《易》虽不可为典要,而其出入往来皆有法度,卦之外内皆足以使人知畏惧(潘梦旗语)。(五)人入而在内,出而在外皆有法度,不敢妄为(蔡清语)。(六)出,谓升上,入谓降下。外者,上也;内者,下也。卦画出而外,入而内皆以其度,或一体自易,或二体互易,六子八辟之所变。各二卦,泰否二辟之所变各九卦,如度之分寸,各有界限,不可僭差,人事之或出或入亦如卦画之出入以度,其出入动循礼法,使出而在外,入而在内之时,惕然知所畏惧(吴澄语)。(七)所系之辞或出或入,皆有一定法度,立于内外爻辞之间,使人皆知畏惧(来知德语)。统观上下文义,朱震、吴澄之说为胜,即出入,指阴阳屈伸消息。出,自内到外,即往;入,自外到内,即来。内外:内外卦。

③故:事,原故。与:助词。师保:古代负责教育辅导贵族子弟的人。临:亲临。初:始。率:一本作“帅”。案《诗》“率时农夫”,《 文选 ·东都赋》注引《韩诗》作“帅时农夫”,《礼》注“故书帅为率”,《 仪礼 》注“古帅为率”,故二字互通。此训率为循。辞:卦爻辞。揆:度。方:此训为道。苟:若。道不虚行:易道不会凭空而自行。此言易道行于世皆圣人之功。

〔译文〕

《 周易 》这部书不可疏远,它所体现的道,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周流于(卦的)六位,或上或下无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当成不变法则,唯有随爻之变而有所(生成)之卦,其(阴阳)屈伸往来皆有法度,在外在内而使知畏惧,又明示忧患的原故,虽没有师保教导,但如同在父母身边。起初若依循卦爻之辞而揆度其道义,(则《易》)也有典常可寻,若不是圣人(阐明此道),易道不会凭空行于世。

原文(九)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①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②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③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④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⑤

〔注释〕

①原始要终:与《系辞上》“原始反终”相似,穷其事物之初,又要会事物之末。始,初。要,约。初爻代表事物之初,故称“始”。终,终结。上爻代表事之末,故曰终。质:体。《 尚书 ·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②杂:阴阳错杂。时物:指不同条件下的事物。时:时机。卦有卦时。爻有爻时。物:事。初:初爻。上:上爻,难知:初爻处下代表事之微,故曰难知。易知:上爻代表事物终结而彰明,故曰易知。本末:指初爻上爻。

③初辞:初爻之辞。拟:比类。卒成:事最后形成。终:上爻之辞。杂物指阴阳杂居。杂,错杂。物,事,即爻不同代表事物不同。“爻有等,故曰物”。撰:一本作“算”,此当训为论述。辨:别。中爻:指卦中四爻。

④噫:叹词。要:求。彖辞:即卦辞。二与四同功:二与四同为阴位同互一卦,有相同的功用。异位:指二与四处不同位置,二处内卦,四处外卦;二居中,四失中。近:就四而言,四多惧因近五之君。

⑤不利远:阴不利于疏远九五,此就二言之。柔中;二以柔居中。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五同为阳位,同互一卦,故曰同功,五居中在外卦,三失中而在内卦,故曰三五异位。胜:胜任。邪:不定之辞。

〔译文〕

《 周易 》这部书,推原求末,以为体。六爻(阴阳)错杂,代表不同时间的事物,其初爻(象征事物之始)难以知晓,其上爻(象征事物的终结,事情已经明显)容易知晓,(因为初爻、上爻)是卦的本末。初爻之辞拟成(事物开端),(上爻之辞象征)事物最后形成。如果杂糅代表不同事物的爻,撰述(阴阳刚柔的)德性,辨别其是与非,则非中间四爻不算完备。噫!也要求存亡吉凶,则居(观其象)可以知道。智者观玩彖辞,则理解可以超过一半。二爻与四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所以)它们的善吉不同,二多荣誉,四多畏惧,因接近(五之君位)。阴柔之道,本不利于远离(九五),(二远五)其大要归于无咎,是以柔居中的原故。三爻与五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这是位之贵贱等级造成的。(三五阳位)若阴柔处之则危险,而以阳刚则能取胜吗?

原文(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①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②

〔注释〕

①悉:全,都。材:一本作“才”,二者通。三才即天地人。

②道:三才之道。等:阴阳贵贱之差等:物,事物。此指阴阳二物,阳爻代表阳物,阴爻代表阴物。文:文彩。不当:谓阴物(爻)居阳位,阳物(爻)居阴位。

贲卦: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

《 周易 》这部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相重,所以成为(一卦)六画。六画不是别的,是三才之道。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等级,故称为物,物(阴阳)相杂,故称为文彩,阴阳两爻不当位,所以吉凶产生。

前言

第一章源头活水

第一节活水

一对西方文明引发的六大危机的反思

二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矛盾心态

三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崛起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源头

一轴心时代与世界文化元典

二《易经》的自身特殊性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最高地位

第二章生生谓易

第一节天地之大德日生

一生生

二广生

第二节天人感应

一天谴

二神授

三博爱

第三节自我实现与不朽

一不朽

二传统价值观下的重重矛盾

第三章自强不息

第一节天行健

第二节明夷而正,韬光养晦

第三节自强不息与民族精神

一中国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四章厚德载物

第一节至柔而刚,戒躁远倭

一至柔而刚

二戒躁远佞

第二节求同存异,以诚相待

一求同存异

二以诚相待

第三节兼容并包

一和平意识

二尚杂意识

第五章屈伸随时

第一节能屈能伸

第二节知进知退

一适时而退

二退的更高境界谦

三退的表现

四进退有节

第六章慎始慎终

第一节进必以渐

一循序渐进

二克服急躁

第二节持之以恒

第三节不固执

第四节从小事做起

第五节善始善终

第七章迁善改过

第一节吉凶、悔吝、休咎

一吝

二厉

三悔

四咎

五凶

六吉

第二节虚心改过

第三节对待大小错误的不同态度

第八章知言知微

第一节慎言避祸

第二节慎言敏行

第三节言必有中

第四节知几则吉

第五节知微知著

第六节知无之益

第九章三易之道

第一节易简之理

第二节变易之理

第三节不易之理

第十章中正而立

第一节诚信

一信用

二反思

第二节修德

第三节中和

第十一章否极泰来

第一节知否

第二节保泰

第三节知祸福

第十二章损益之道

第一节吃亏是福

第二节失为本

第三节止得

第四节舍得

第十三章制器尚象

第一节“制器尚象”与“取象比类”的异同

第二节《易经》对古代科技的具体影响

第十四章神道设教

第一节设教

第二节宗教与术数

一术与教的关系

二绝地天通

第三节术数与礼制

一本是同根生——礼之渊源

二“八佾之舞”——术数与礼之政治化

三“三年之丧”——术数与礼之伦理化

第四节《易经》与道教

一“太极”的神化与道教诸神的易学光环

二贯通内外炼丹术的象数思维模式

三符咒斋醮科仪文化的易学影响

第五节《易经》与佛教

一佛教的中国化

二佛道之争与佛儒之争

三佛教对《易经》的认同与靠拢

第十五章乐天知命

第一节术数文化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术数文化的演化过程

第三节象数与义理的分野及术数文化体系的建立

后记

参考文献

……

艮第五十二

题解

艮卦为同卦相叠(艮下艮上)。艮为山,山为退隐之处,又有静止稳重之象,喻指人进而思退,明哲保身。所以,卦名曰艮。艮卦是震的综卦,下艮上艮,两艮相连,艮为山,逢两山相阻,故有止义。艮与咸卦一样,都是以人体为喻,说明男女及万物相互感应之事。但咸卦是阴阳调和,相互交感;而艮卦九三和上九两阳爻均分别处于艮卦之上,上不能进、下无所应,有静止之象。艮又为少男,两男相见,背靠着背,相互不能交感,如若“艮其背,不获其身”。以人体而言,人自身见不到的部位只有背,止于此恰到好处,止得彻底,犹如“行其庭,不见其人”,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所以“吉”。

原文

艮:艮[1]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注释

[1]艮(gèn):歇息,止息。

译文

艮卦:卸掉责任,挂笏隐退,朝列之中已看不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没有灾祸。

解析

做大事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应有自己的主见,该静止时就静止、该行动时就行动。

原文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2]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注释

[2]止其所:在家休息。

译文

《彖辞》说:艮,就是静止如山的意思。时宜止就止、时宜行则行,行止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卸掉负荷,歇息其背;离官去职,居家休息。因为上下左右相与为敌,无法协同。连自身也无法保全,于是弃官远遁。所以,卦辞说“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没有灾祸”。

解析

根据自然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处境,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即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就会保全自我,没有灾祸。

原文

《象》曰:兼[3]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注释

[3]兼:同时具有。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为两艮卦相重,艮为山,可见艮卦之象是高山重立,渊深稳重。君子观此卦象,以此为戒,谋不逾位,明哲保身。

解析

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动静不失时机,前途必然光明。

原文

初六:艮其趾[4],无咎,利永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注释

[4]艮其趾:歇脚。

译文

初六:歇脚养息,自然无灾难,这是长期吉利的贞兆。《象辞》说:“歇脚养息”,远离不义,不失正道。

解析

初六在最下位,相当于脚趾。人在行动时,脚趾最先动。所以,脚趾停止,行动就在发生之前停止,不会失当,没有灾难。但初六属于阴爻柔弱,难以长久坚守正道。这一爻说明:停止应当在行动未开始之前,才不会失当。

原文

六二:艮其腓[5],不拯其随[6],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注释

[5]腓:腿肚。

[6]拯:拯救,保护。随:通“隋”,垂肉。

译文

六二:停立不行,但腿部肌肉还是负伤,心里很不愉快。《象辞》说:“腿部肌肉还是负伤”,是因为其人固执己见,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

解析

六二居中得正,以阴居 之中,恰似人的腿肚子。上无所应,欲与初六一起承于九三之阳刚。可“初”已“艮其趾”,“不拯其随”,“二”也就只好“艮其腓”。趾不动,腓亦不能动,“其心不快”。这一爻说明:应止不止,勉强追随他人,结果注定不会愉快。

原文

九三:艮其限[7],列其夤[8],厉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注释

[7]艮其限:卸肩护腰。

[8]夤(yín):夹脊肉。

译文

九三:卸掉重担,保护腰部,胁间肉却已裂开了,危厉熏染其心。《象辞》说:“卸掉重担,保护腰部”,危厉熏染其心。

解析

九三正当上下卦的界限,相当于腰,刚爻刚位,又不在中位,过分刚强偏激,横暴地停止在腰部,使腰不能屈伸。在迎接腰部的上方,是脊背的肌肉。九三横在四个阴爻的中间,形状就像背部的脊肉,由中央被左右分裂,也跟着不能活动。九三与上下、左右的人都不能和谐相处,以致上下叛离、左右决裂,当然危险。这一爻说明:停止不当,必定众叛亲离。

原文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诸躬[9]也。

注释

[9]止诸躬:止于其自身。

译文

六四:引退保身,没有灾祸。《象辞》说:“引退保身”,是说其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身的安危上。

解析

九三相当于腰,六四就是腰以上的身体部分。六四属于阴爻阴位得正,表示停止在应当停止的场所,能够自己控制,而不妄动,所以没有灾难。这一爻说明:应当把握时机,自我约束,适可而止。

原文

六五:艮其辅[10],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注释

[10]辅:嘴巴。

译文

六五:闭口少言,讲话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象辞》说。“闭口少言”,是因为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就像人坚守中正之道。

解析

六五在卦的上方,相当于人的颚的关节。六五不正,应当后悔。但因为得中,所以停止在颚的关节,说话中肯,条理分明,自然消除担心。换句话说,只要言语谨慎,即可避免后悔。这一爻说明:言语应当适可而止。

原文

上九:敦[11]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注释

[11]敦:敦厚。

译文

上九:保护自己的脑袋,吉利。《象辞》说:“保护自己的脑袋”之所以吉利,是因为上九之爻为一卦之终爻,就像人秉守忠厚,必得善终。

解析

上九是重叠艮卦的最上方的阳爻,亦即止的终极,一切都到此为止,更要谨慎敦厚。人的操守到了晚年容易堕落,学业在进修接近终了时也容易荒废。所以,最后的坚持最重要,也最吉祥,这样才能止于至善。这一爻说明:要想止于至善,关键在于最后的不懈坚持。

巽卦: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像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九二是刚爻,刚爻往往不逊顺,且九二与九五敌应,这些都容易引起九五对九二的怀疑。所以九二表现得非常逊顺,居于床下,同时还主动请祝史、巫觋这些善于沟通人与鬼神的关系的神职人员,往来传话,与九五疏通关系,终于使九五解除了怀疑,从而获“吉,无咎”。正如象传所说:“纷若之吉,得中也。”居中则无过刚之弊,能逊顺从上。

这一爻是说,屈伸适当,可获吉祥。

长乐老顺事五朝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爻解此为巽卦的第二爻。史,祝史,管祭祀。巫,女巫,管通神。这是说:跪伏在床下,用祝史女巫敬神的虔敬态度进行盛大祈祷,吉祥而无过错。九二阳处阴位,中而不正,上与九五而敌,意以过分卑顺的态度去取得君王的信任。《象传》说:“纷若之吉,得中也。”这是说,九二不得不过分卑顺,其实他还是守中正之道的。

1、穷则变,变则通。

语出《易经·系辞下》。当事物的发展已到穷尽的时候,就要发生变化;唯有变革,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2、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语出《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物:指自己以外的人。同一层次的人,往往相聚在一起;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分成一个个群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语出《易经·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比喻各人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语出《易经》。一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毫厘:一毫一厘,形容极小的数量。:由于小的失误,却造成了极大的错误。

5、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语出《周易·杂卦》。革,就是去掉旧的;鼎,就是建立新的。此语后演化为成语“革故鼎新”,多用来指重大的社会变革乃至改朝换代。

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语出《周易·系辞上》。臭:气味。二人同心协力,他们的力量能把坚硬的金属折断;同心同德的人说出来的一致意见亲和力强,人们如同嗅到了兰花的芳香容易认同、接受。这句话比喻两人团结一心,能发挥更大力量,泛指团结力量大。

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语出《周易·文言》。积累了很多善行的家庭,必定会有很多喜庆的事发生;积累了很多坏事和罪恶的人家,必定会有很多灾祸降临。这是劝人多行善、别作恶的箴言,也含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涵。

8、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语出《易经·系辞下》。有危机感的人,会平安无事;失去警惕的人,便会遭到失败。

9、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语出《周易·系辞上传》。孔子说:“书面上的文章,不能够表达作者全部想说的话,也不能表达作者的心意。”

10、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

语出《周易·系辞上》。道:规律。继:继承。阴阳的相互作用便是道,继承这种大道的人便为善良,能够使其成为规范的,那便是天赋的秉性。

在《红楼梦》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的意思就是,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那就是学问;处理人情世故干练而通达,那就是文章。人的一生无非就是做人和处世。其准则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在这方面,老子和孔子都是典范。

情是圆的,理是方的;方如行义,圆如用智。人生好比一本耐看的书。或许是诗歌,或许是散文,或许是小说,也或许是哲学。

人生就像一首歌,有人永远读诗,有人只读浓得化不开的散文,有人只读小说就够了。散文从门口进来,诗从窗口出去,小说需要提炼和升华,哲学使人变得明快而透彻,而知世故。

知世故而不世故,有所不为才有所为。可方可圆,以屈求伸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满了竞争,也存在着许多的欺骗。人们常常感到迷惑不解,胆小者躲避,愚鲁者轻生。其实,每个人都想在社会上站住脚,然而常常还对现实感到不满,心态不佳。这种生存方式如果不好好的处理可能就会被现实社会所淘汰。

还有另一种人,心怀大志,为了崇高的理想,九死不悔地去追求,成事者虽然有很多,但败阵者也为数不少。我们可以赞叹这些人的执著,但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些勇者的失败一定是有其原因的。

无智乎?非也,无勇乎?非也,无仁乎?无义乎?无礼乎?无信乎?均非也。英雄的气概,君子的风度,尽管一个人都具备这些,但最终却落得两手空空,满目凄凄。就是由于少了一点关键性的技能,这些技能人人都能学会,人人都能做到。但想要把这点技能学得精,做得妙,就需要下一些功夫,研究一番了。

这点技能是什么?答曰:方圆处世。

如此说来,人人都要圆滑世故不成?如此说来,世间所有的成事者,刘邦、刘备、罗斯福、威尔逊都是滑头滑脑的人了吗?读者诸君,大概你有所知,又有所不知,这里所说的“方圆”二字,有两种含义,就像武林功夫一样,同为天下神功,有的能使人强健神勇,行侠仗义;有的却让人走火入魔,为非作歹。“方圆”之道博大精深,绝不是夸大其辞。

韩信在人胯下钻过,这是否叫做圆滑呢?如果不是,那为何以为侮辱呢?越王勾践败在夫差手下后,让自己的妻子到吴宫内去做妾,这是不是叫圆滑呢?有人会说这只是一种取胜的战略,方圆处世,并不是营私舞弊、贪污贿赂、投机取巧。方圆之道,是人生智慧的凝结,它的形式变化多端,可以称为“以屈求伸”。也可称为“以柔克刚”。方圆之道的最大的勇气就是不动情感,泰然自若。这意味着你不胆怯,敢于拼博,能够摆脱失败情感的左右。

精于方圆之道,需要在生活中静心的去体会,边学习边实践也会进步得很快。屈伸有度,生活智慧

有一句名言道: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就是在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能够守静待时;能伸就是在外在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能够时取有为。能屈能伸是人的一种美德,能屈能伸更是人们处世的一种方法原则。在现实生活当中,顺而能进易,逆而能屈难;逆而能屈易,屈伸随时难。在《周易》中,特别强调的就是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失。

在《周易》中所指的屈伸,是往来,是动静,就是往来、动静之间的推移和感应。在自然界中是这样,人类也不例外。人人皆知伸之利,不知屈之所以利。

屈与伸,也是进德与致用的统一体。屈是伸的基础,伸是屈的完成。如果没有了屈与伸,那么也就自然没有了往来变化,也就没有了人的成长与完善。只有二者和谐统一,才能厚积薄发,利于安身。就屈伸相感的方面讲,一屈一伸也是“往来不穷之谓通”。“往来不穷”就是造成变化,变化而通泰,就是成就合理的、合目标的人生。

说到这里,我们还必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谈到屈伸,好像就是总给人一种“圆滑”的感觉。尤其需要提到的就是“屈”,就好像是要在原则问题上妥协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何谓“大丈夫”,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行与,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大丈夫,他的屈无论如何也不能称得上是没有原则的妥协。大丈夫能够看准机会,适当行屈,时机一旦成熟,他就能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得以伸展。

因此,屈与伸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最好的结合,也是德性修养和经世致用的有机统一。

在《周易》中所讲到的屈伸,就是从天道到人事。它表明,屈与伸不仅是自然界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还是人类自身不可离缺的生活智慧。日月交替,就产生了光明,寒暑变化,就形成了年岁,这是天道的屈身。尺蠖屈伸,就造成了移动,巨蛇冬眠,就保存了自身,这些是动物的屈伸。精义入神,就效用了自彰,利用安身,就崇德了广业,这些是人道的屈伸。但是,因为天道自然“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所以,人的屈伸,不仅需要德性涵养,而且还需要知性能力,屈伸是进德与致用的统一。

屈伸自如是生活中的一种智慧。在如今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智慧的争斗,面对社会压力,我们不要一味的强硬,当然也不要一味的退缩,我们要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去争取,在缝隙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要能屈能伸,也要适度的接受委屈,还要慢慢的争取,这样的做法看似柔软但它却有着绵长坚定的力量。就像老子所言:水柔弱而胜万物。你如果一味的冒进,那样到最后要么有可能是你被摔得头破血流,而且还会使许多的亲人陪着你受伤,或者是到最后可能你什么也坚守不住,就败了。

另外,就是千万不要忘记了给生命一个弧度。有个人曾试图把一张单薄平滑的纸张放在桌面上竖起来,然而他花了好半天的功夫,最终也没有达到目的。后来他无意中把纸卷成筒状在手上玩,过后把纸展开,发现这张纸形成了一个不容易被消除的极小弧度,.再将纸往桌子上竖放时,很轻松地就把它竖稳了。显然,纸之所以能够竖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具备了一个小小的弧度。这个弧度的存在拓展了它的支撑面,扩大了它的平衡点,让纸张的竖立具备了很大的可能性。如果是一根宁折不弯的筷子,想使它在光滑的桌面上竖起来恐怕就不容易了,对筷子来说,筷子头那么大的平衡点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拓展的,想要实现筷子的竖立,除非附带其他的外在条件,例如底部的粘贴,外在的支撑,或许是把它插入泥土或沙子之中。筷子本来的属性就决定了它很难有自己的弧度,所以筷子很难像那张纸一样可以靠自身的弧度站立起来,这也正是筷子不容乐观的地方。

做人也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性情耿直、不折不弯的人,任他再怎么有才气,再怎么有能耐,在他的人生旅途上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更多一些;相反,一个能屈能伸、能进能退的人,他可能在其他方面是平庸的,但是在很多场合他却能如鱼得水,显得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其人生的优势,正好是恰到好处地给自己的生命提供了一个可以立起来的弧度。

所以我们要给生命一个弧度,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赢得更多可以站立起来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5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