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 “冉求,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 “公西赤,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曾点,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疑问:(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译文: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
2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 文言文翻译《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注释 1 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都 3净:散尽 4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6至:到 7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8独绝:独一无二 9 缥碧:青绿色。
10急湍:湍急的水流 11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12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13若:好像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 寒树: 耐寒长绿的树 16负势竞上:(高山)凭借山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17 轩邈:高远。
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18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上。
19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0激:冲激 21泠(líng)泠作响: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2 相鸣:互相和鸣。
23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4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25 无绝:就是“不绝”,不消失。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这里指蝉鸣。 26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老鹰飞到天上。
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
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7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 28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
经纶,筹划、治理。 29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窥:看 30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
柯,树枝。 蔽:遮蔽 31 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还像 32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交:相互。 33见:同"现"看见。
34日:太阳,阳光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意地飘荡。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
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编辑本段]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旧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词语解释 〔1〕何许:何处,哪里。
〔2〕不详:。
3 学奕文言文翻译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01)弈:围棋,下围棋(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03)通国:全国(04)之:的(05)善:善于,擅长
(06)使:让(07)诲:教导(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15)之:他,指前一个人(16)俱:一起(17)弗若:不如
(18)矣:了(19)为:因为(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22)曰:说(23)非:不是(24)然:这样(25)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27)通国:全国
(28)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29)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31)以:认为(32) 智:智力
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4 推敲这篇古文翻译,解释字:引(),讶(),具(),道()引(伸)
讶(对什么什么感到惊讶)
具(全部)
道(方法)
全文解释如下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感觉中好像亲自去某地游览,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古文要好好学啊~
申shēn地支的第九位,属猴
用于记时:申时
陈述,说明:申述。申斥。申辩。申冤。三令五申。申请。申报
重复,一再:“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中国上海市的别称
姓
笔画数:5;部首:田;笔顺编号:25112
笔画顺序:竖折横横竖
详解
申shēn动同本义;约束〖restrain〗申,束身也。
《说文》约车申辕。
《淮南子·原道》。注:“束也。”畏忌自申。
《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勒兵申教令。
《汉书·元帝纪》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礼记·杂记》申体防以自持。
曹植《洛神赋》又如:申束舒展。通“伸”。伸展,伸张〖stretch〗形可劫而使诎申。
《荀子·解蔽》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
《礼记·郊特牲》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
《说苑·正谏》行止屈申,与时息兮。
班超《北征赋》又如:申张;申水;申主表明,表达〖express;makeknown〗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唐·杜甫《兵车行》又如:申敬;申意;申布;申白;申好;申挺;申约;申奖;申酌;申致申诫;告诫〖warn〗即三令五申之。
《史记·孙武列传》又如:申守;申救;申戒;申析;申敕;申诏;申禁;申儆;申宪;申警;申严申雪;昭雪〖rightawrong〗。如:申恨;申宥;申救;申涤重复地说,重申〖repeat〗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又如:申志;申命;申复申报,旧时官府行文,下级对上级称申〖reporttosuperior〗须先具价申禀。
沈括《梦溪笔谈》又如:申解;申状;申达;申表;申闻;申破;申黜;申文通“呻”。欠伸〖groan〗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庄子·刻意》到,至〖arrive〗。如:申旦;申旦达夕;申延;申停施,用〖apply〗。如:申用;申行;申究;申拔;申威;申舒;申愤;申泄申shēn名地支的第九位〖theninthofthetwelveEarthBranches〗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4年为甲申年用以纪月,即农历七月用以纪日用以纪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申末酉初,虹亘中天,日气蒸云,竟天作黄金色。
《三元里抗英》又如:申牌;申酉戌亥周时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Shenstate〗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诗·王风》姓申shēn形明,明白〖clear〗利口倾险,反乱国家,罪无申证,狱不讯鞠。
《后汉书》申shēn副重复,一再〖repeatedly;oftentimes;againandagain〗伊尹申告于王。
《书·太甲》又如:申告;申言申报shēnbào〖reporttoahigherbody〗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申报地价申辩shēnbiàn〖defendoneself;rebuteindefence〗申述辩解被告有权申辩申斥shēnchì〖rebuke;blame;accuse;admonish;castigate;condemn;denounce〗严厉地责备;斥责因扰乱秩序而受到申斥申饬shēnchì〖warn〗∶告诫伏愿申饬将帅,慎固封守。
《宋史·田锡传》〖rebuke〗∶斥责将众管事人一一申饬申购shēngòu〖asktopurchase〗申请购买申理shēnlǐ〖redressaninjustice〗∶申辩申理冤滥〖govern〗∶治理数穷于下,则不能申理。
《文子》申领shēnlǐng〖apply〗通过申请领取物品凭证等申领签证申令shēnlìng〖order〗号令申令全军申论shēnlùn〖stateindetail〗论述;说明无须多加申论申明shēnmíng〖declare;avow;statethematterup〗郑重地说明我再度申明申请shēnqǐng〖applyfor;makeofficialrequist〗向上级或有关部门申述理由,请求批准申请调动工作申曲shēnqǔ〖Shanghaiopera〗“沪剧”的别称申申shēnshēn〖comfortableandpeaceable〗∶舒适安闲的样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repeat〗∶反复不休申申而詈申时shēnshí〖theperiodofthedayfrom3pmto5pm〗旧式计时法指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申述shēnshù〖explainindetail〗详尽陈述;诉说申述缘由申说shēnshuō〖state〗说明;申述申说原由看见他们真的要绑,我就一面申说,一面用手势做暗号。
《潘虎》申诉shēnsù〖appeal;complain〗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处理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向上级提出申诉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不服判决,提出申诉申讨shēntǎo〖denounce〗公开指责;声讨申讨反动派的罪行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
《反对党八股》申屠Shēntú〖surname〗复姓申谢shēn西安è〖expressone’sgratitude〗表示感谢申雪shēnxuě〖rightawrong〗申辩表白申雪冤屈申言shēnyán〖profess〗声言再三声言申冤shēnyuān〖redressaninjustice;redressagrievance〗∶洗雪冤屈为民申冤〖appealforredressofawrong〗∶申诉冤屈,要求洗雪申冤告状申状shēnzhuàng〖presentdocuments〗指上行公文;呈文体式皆如申状申奏shēnzòu〖submit〗向帝王陈述或申请申奏朝廷
出处
[①][shēn][《__》失人切,平真,_。]伸展;伸张。指施展。延_;延长。表明;表达。申诫;告诫。申雪;昭雪。明白。参见“申_”。重复;一再。束;缚。引申为约束。至;到。旧时官府下级向上级行文称“申”。使用;应用。十二地支的第九位。参见“_2枝”、“地支”。十二时辰之一。指一日中的十五时至十七时。泛指傍晚。十二生肖以申为猴。古国名。姜姓。周封伯夷之后于申,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上海市的别称。以境内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的简称申江而得名。通“呻”。引申为吟咏。通“司”。参见“申宫”、“申徒”。姓。春秋楚有申包胥。见《左传·定公四年》。
午集上田字部申;康熙笔画:5;页码:页758第04〔古文〕唐_集_失人切__正_升人切,音身。十二支之一。_雅·_天太_在申,曰__。_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_各申束之,使_成也。史_·律_七月也。律中夷_,其於十二子_申。申者,言_用事,申__物。又重也。易·卦重以申命。_·_典申命_叔。_申,重也。後_·朱_____少察愚言,申__儒。又致也。_·郊特牲大夫_圭,而使所以申信也。又舒也。武王弓_屈申之_,__之行,_忘自_。班彪·北征_行止屈申,__息兮。又欠伸也。_子·刻意篇熊__申。又博雅申申,容也。__子之燕居,申申如也。朱_申申,其容舒也。又姓。史_·三皇本_神_五百三十年,而__氏_焉,其後有州甫申_,皆姜姓之後,__侯。又申屠,_姓。又_名。_·王_彼其之子,不_我戍申。_申,姜姓之_。左_·_元年_武公娶於申。_申_,今南_宛_。又州名。__春秋__楚,秦南_郡,後魏_郢州,周_申州。又山名。山海_申山,其上多_柞,其下多__。又北二十里曰上申之山。又池名。左_·文十八年夏五月公_于申池。__南城西_名申_,左右有池。又矢名。__乾_之役,申_之矢集於桓_。_申_,矢名。又草名。淮南子·人__申,杜_,美人之所_服也。_申,杜_,皆香草也。又集___正_思_切,音信,伸也。又集__刃切,音_。引也。
卷十四申部编号:9751申,[失人切],神也。七月,_气成,_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___事,申旦政也。凡申之_皆从申
古文申
_文申。
读:shēn(1)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申
shēn
〈动〉
(1)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2) 同本义;约束 [restrain]
申,束身也。——《说文》
约车申辕。——《淮南子·原道》。注:“束也。”
畏忌自申。——《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
勒兵申教令。——《汉书·元帝纪》
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申体防以自持。——曹植《洛神赋》
(3) 又如:申束(约束)
(4) 舒展。通“伸”。伸展,伸张 [stretch]
形可劫而使诎申。——《荀子·解蔽》
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礼记·郊特牲》
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说苑·正谏》
行止屈申,与时息兮。——班超《北征赋》
(5) 又如:申张(伸张;扩大);申水(商业用语。旧时两种价格不同的货币互相交换时,由一方加价给他方作为补贴称“申水”);申主(信主,出政而信于民的君主)
(6) 表明,表达 [express;make known]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车行》
(7) 又如:申敬(表明敬意);申意(表明、表达意思;致意);申布(宣布);申白(申明表白;禀明);申好(表示结好);申挺(辨明而从宽处理);申约(申明约令;重申缔盟);申奖(表示奖励);申酌(借杯酒而表达);申致(送达;送给;表达)
(8) 申诫;告诫 [warn]
即三令五申之。——《史记·孙武列传》
(9) 又如:申守(再次警诫加强守备);申救(告诫,郑重的训诫);申戒(告诫);申析(申说辨析);申敕(告诫);申诏(申令告诫);申禁(宣布禁止从事某项活动);申儆(儆;训戒);申宪(绳之以法;依法处理);申警(警戒;儆戒);申严(申令严格遵守或执行某种法令、措施)
(10) 申雪;昭雪 [right a wrong]。如:申恨(诉说怨恨);申宥(施恩宽宥);申救(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申涤(申雪)
(11) 重复地说,重申 [repeat]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申志(一再表明心志);申命(重申教命;再命);申复(重申诉而使之恢复)
(13) 申报,旧时官府行文,下级对上级称申 [report to superior]
须先具价申禀。——沈括《梦溪笔谈》
(14) 又如:申解(申报;解送;上报的文书);申状(上报的文书);申达(下级官府对上级行文表述);申表(上报的奏章);申闻(向上级报告);申破(上报说明);申黜(申报上级予以开除);申文(行文呈报)
(15) 通“呻”。欠伸 [groan]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
(16) 到,至[arrive]。如:申旦(通宵达旦);申旦达夕(自夜至晨,自晨到夜);申延(延长);申停(延缓执行)
(17) 施,用 [apply]。如:申用(采用);申行(推行);申究(追究);申拔(提拔);申威(施展神威);申舒(舒展。膨胀);申愤(伸张义愤);申泄(倾泄;抒发)
《秋水》庄子及门徒〔先秦〕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翻译: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
原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翻译: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原文: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翻译: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
原文: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翻译: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
原文: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赏析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申的笔顺名称:竖、横折、横、横、竖
笔画数:5
申,读作shēn,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电,引申泛指伸展,又引申指延缓、说明、下级向上级禀报、重复、鬼神(即《说文解字》所谓的“神也”)、十二地支的第九位和十二生肖中的“猴”等。
详细释义:
1同本义;约束
申,束身也。——《说文》
约车申辕。——《淮南子·原道》。注:“束也。”
畏忌自申。——《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
勒兵申教令。——《汉书·元帝纪》
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申体防以自持。——曹植《洛神赋》
又如:申束(约束)
2舒展。通“伸”。伸展,伸张
形可劫而使诎申。——《荀子·解蔽》
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礼记·郊特牲》
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说苑·正谏》
行止屈申,与时息兮。——班超《北征赋》
又如:申张(伸张;扩大);申水(商业用语。旧时两种价格不同的货币互相交换时,由一方加价给他方作为补贴称“申水”);申主(信主,出政而信于民的君主)
3表明,表达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
4申诫;告诫
即三令五申之。——《史记·孙武列传》
5申雪;昭雪 。
6重复地说,重申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申志(一再表明心志);申命(重申教命;再命);申复(重申诉而使之恢复)
7申报,旧时下级对上级称申
须先具价申禀。——沈括《梦溪笔谈》
8通“呻”。欠伸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
9到,至。
如:申旦(通宵达旦);申旦达夕(自夜至晨,自晨到夜);申延(延长);申停(延缓执行)
10施,用 。
11地支的第九位
12周时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
13姓
14形容词。明,明白
15重复,一再
伊尹申告于王。——《书·太甲》
1 语文练习册第25课古文阅读祈人忧天答案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我整理,仅供参考: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参考:
1、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2 许奕,字成子,是简州人的文言文阅读答案许奕,字成子,简州人。因父亲的恩荫任长江县主簿。遭母丧,服丧期满后调为涪城县尉。庆元五年(1199),宁宗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名进士,被授予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
朝廷派许奕出使金国,许奕与骨肉亲人诀别,很快到执政那里接受指示请求出发,执政说:“金人索要的,还有很多没议定,如今将怎么办?”许奕说:“原来议论这些时,我曾说过增加岁币,归还俘虏还可以,此外还能屈从金人吗?不可行的,就应该以死相守。”不久他升为起居郎兼权给事中,因国事没什么起色他极力推辞,朝廷不允许。金人听说许奕的名字已很久了,十分恭敬地迎接他,正赶上金国皇帝避暑,离宫与京城相距二十里,这时金国皇帝特意为许奕回到京城。射箭时,许奕射中了十一个目标,于是终于达成和议。许奕回朝禀奏,皇上优待、慰劳他很久。许奕又上奏:“和议不可靠,应该修纲纪,训练将士,使屈伸进退的大权,重新归属我们。”门客中有因许奕出使金国议和的事来向他祝贺的,许奕茫然地说:“这是不得已啊,我深为天下惭愧。”
许奕升为吏部侍郎兼权给事中,议论驳回了十六件事,这些事都是贵族、宠臣妨碍政体的事。封还对刘德秀父母赠官、对高文虎授予宫观之职,这深得士大夫的赞许。杨次山被加封为少保、永阳郡王,许奕上疏说“:自古以来,对外戚过分恩宠,很少不造成祸患的,天道讨厌过分的事,发生祸患是理所当然的。杨次山如果推辞,就应该同意,如果想对他表示优待恩宠,那就越级升他为少傅,在陛下就是对他施以厚恩,在杨次山也知道这符合义理,这样不就了结了嘛!”又说“:史弥远极力推辞皇上的任命,应该同意以成其美。”奏疏献上后,没有答复。许奕就呆在家中请求到地方任职,他以显谟阁待制的身份任泸州知州。史弥远问他想说什么,许奕说:“近来看时事,调理保护的事情很多,而帮助朝政的意思很少,这对朝廷不利。”
安抚使安丙新立大功,每天都能听到对他的各种谗言,宰相钱象祖拿出诽谤安丙的文书问许奕,许奕感叹地说:“士不吝惜一死而被众口所困扰,也可悲啊。我许奕愿意用一百口人担保他。”钱象祖生气地说:“你就如此了解安子文吗?”恰好宇文绍节宣抚荆湖回朝,也说:“我愿以百口人相信许公的话。”于是对安丙的奇谈怪论马上平息,朝廷对他的任用更加专一。许奕和安丙十分相知,但有关职任的事一定要反复考察以求公正。后来士人大多背叛安丙,只有许奕用书信多次问候他。
许奕调为夔州知州,他上表推辞不登程,就改任为遂宁知府。他捐钱数十万缗替百姓纳税,又用盐利来养士,为桥梁修了数百丈的堤坝,百姓非常感激他,在学校中画像祭祀他。许奕升为龙图阁待制,加为宝谟阁直学士、潼川知府。连雨天使城墙毁坏,他拆去坏的地方重新修好,没烦扰百姓,也捐钱十二万缗替十县的百姓纳税,于是这里的百姓也纷纷在东山的僧寺祭祀他。
许奕天性孝友,给死者送葬,抚恤孤苦的人,对他们恩义备至。
3 杨奂字文言文阅读答案元史 杨奂传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十一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金代末年考进士未中,愤然做书万言。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守御汴京的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军,奂改装平民北渡黄河避难冠氏家中,冠氏待如师友。
东平人严实闻奂之名,多次打听他的行踪,但奂始终不去严家。 蒙古太宗十年(1238),诏令税课使刘用之招考各道进士,杨奂在东平两次因文章优秀而名列第一,于是随考官至燕京拜见耶律楚材。
楚材奏请授奂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临行时对楚材说:“在下不才,错蒙重用。
书生理财本非所长,况河南兵荒马乱之后,遗民不多,今日宜休养生息,否则会引起民怨。希望给我抚恤百姓的时间,得以稳定民心。”
楚材以为此言极是,表示同意。到任后,杨奂召集当地名士讨论如何简政裕民。
他自己巡视境内各地,调查盐课实行情况。有报告说盐课增加,奂责令地方当局减四分之一。
不到一月,政治清明,舆论称赞。奂居官十年后请求告老至燕之行台安度晚年。
宪宗二年(1253),太子忽必烈曾屡召奂出任参议京兆宣抚司事,奂多次谢绝,宪宗五年寿终,享年七十岁,赐谥文宪。 奂天资聪明,记忆力强,文章简练,朝廷老臣也愿与他交往。
关中虽多名士,但名声均不如奂。奂不好财,家虽不富却竭力资助别人,看到别人有长处则大加宣传,若有小过则极力劝改。
所著《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均流传于世。
4 求宣王好射,文言文阅读答案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汉书 · 尹文子》
2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这难道不是悲哀吗?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而失去了真实的水平。
1 好:爱好 。
2 说:同“悦”。高兴,喜欢。
3 之:助词,无实意。
4谓:说。
5 己:自己。
6 其:指齐宣王。
7 尝:曾经。
8 过:超过。
9 石: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10 以:把。
11 示:给。。看。
12 左右:手下的大臣。
13 皆:都。
14 试:尝试。
15 引:拉。
16之:代这把弓。
17中关: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拉弯一半。
18 而:表承接
19 止:停止。
20 不下:不少于。
21其:同“岂”,还有。
22 孰:谁,哪一个。
23 是:这。
24之:代指左右的话;的
25 情:实情。
26 而:但是。
27 终身:一生。
28 岂:难道。
29 悲:可悲。
30 实:实际。
31 名:名义。
32 强:硬弓。
1、好大喜功的人,必然是务虚名而不讲求实际,本欲欺世盗名,反落得被人所欺。
2、一个人如果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3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己知彼,洞察秋毫,百战不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