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功能锻炼首先要树立信心,循序渐进,待之以恒,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听之任之。一般原则是以健侧带患侧,以下肢促上肢,由卧到坐,由立到走,由支架到徒步,由粗大的一般动作到精细协调动作,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最好对训练的内容和量订出日程表,根据病情和进展情况随时修改。
开始时作被动活动,按摩患肢,大小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关节僵直。经过一阶段被动活动后,肢体的运动和知觉有所恢复后可做自动运动锻炼,刚坐起时动作要慢,特别是头部转动不宜过猛,可用健手抬患手,上下运动,患者如能运动,可在手内握核桃或钢珠来回搓动。下床活动时应有人搀扶,练习站立,搀扶着或用学步车慢慢走路。病人恢复行动心切,常会出现不顾病情和体力许可与否就进行锻炼,在旁扶持的护理人员要掌握分寸。
骨关节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骨与骨间接连线称骨关节。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它的活动幅度较大,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某些关节还有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辅助结构。
人体之所以能够活动自如,就是因为有骨关节的结构,大部分的骨关节,不但是提供人体活动之需,并经由软骨保护骨头避免磨损。
保养,骨关节病,概述,临床表现,治疗, 保养 胶原蛋白的特征胺基酸羟基脯氨酸是血浆中运输钙到骨细胞的运载工具,骨细胞中的骨胶原是羟基磷灰石的黏合剂,它与羟摹磷灰石共同构成了骨骼的主体。因此,只要摄入足够的胶原蛋白,就能保证正常机体钙质的摄入量,胶原蛋白可成制成补钙的保健食品。 骨关节病 概述 骨关节病是以骨关节软骨急、慢性损伤或以关节软骨退变为基础,临床所见,骨关节病大部分发生在老年人,骨关节病除关节软骨损伤退变外,后期还存在骨关节结构关系改变是骨科门诊多发病,常见病。骨关节病是一种以局部关节软骨退变,骨质丢失,关节边缘骨刺形成及关节畸形和软骨下骨质致密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又称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随病程缓慢进展。主要表现关节开始活动时疼痛明显,稍活动后疼痛减轻,然而负重和骨关节活动过多时,疼痛又会加重,这是骨关节病的特点。有时疼痛可呈放射性,如髋关节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膝关节附近。早期可见关节僵硬,如膝关节长时间处于某一 时,自觉活动不利,起动困难,后逐渐出现关节不稳,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少及步行能力下降,尤以上下台阶,下蹲,跑,跳等能力下降更加明显。有些骨关节病晚期病人还可能出现一些下肢畸形,以膝内翻最常见,即俗称的“罗圈腿”。 治疗 1功能锻炼:合理的锻练可恢复肌肉收缩力,关节灵活度和防治骨质疏松,不合理的锻练则会增加关节负荷,引起软骨的进一步损伤,从而加重临床症状。常常可以见到有些患者盲目地进行走长路、跳迪斯科,甚至 跑步、爬山等不适的锻练后症状加重。我们主张锻练应尽量在关节不负重下屈伸活动,建议健肢立地负重,患肢屈伸关节活动,或坐位进行关节屈伸锻炼。尽量不要做下蹲等会加重关节负荷的活动。针对髋关节、膝关节可以在床上练习仰卧起坐、直腿抬高等,次数越多越好。游泳是一项非常适合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运动项目,它对膝关节无多大的负担,可使肌肉充分的活动。但蛙泳要求膝关节使出扭动得力。有时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故建议采用自由式、仰泳。 2提高防范意识:患者要了解该病的危害性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消除和避免致病因素,有利于控制疾病和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保护关节:应限制关节负重活动,避免过久站立或长距离步行,可使用手杖以减轻受累关节负荷;体重超标者宜减轻体重;要注意患病关节保暖,避风寒; 严重时可短期卧床休息,完全制动。 4局部理疗:急性期关节发热,肿胀宜先进行局部冷敷,退热消肿后可套用热敷。慢性期还可套用红外线、超短波、针灸、蜡疗、 等。
一般来说打石膏以后是不可以屈伸患肢的!打石膏的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关节的活动,不让关节活动。为了预防出现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在石膏固定期间可以做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让肌肉主动的收缩,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不造成关节运动,预防肌肉萎缩非常有效果。也可以做热敷、理疗或者针灸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软组织的修复,加速肢体功能的康复。
打破中风“后遗症”束缚,抗瘫健脑系列药物及独特康复疗法,可以把中风后遗症治好。
西方医学认为:“经中风恢复期(6个月)治疗,症状、体征不见恢复,即转入后遗症期,后遗症的特征是病情稳定,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医疗方法主要为功能锻炼和必要的护理。”为什么有中风后遗症诊断呢?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西方没有确切有效治疗药物,功能锻炼效果不显著,所以解释为这些症状消退缓慢,甚至终生不能消退。后遗症的诊断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束缚着病人治疗的信心和毅力。使病人中风残疾愈来愈重。
但是“后遗症”概念不会永远束缚着人们,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脑组织在结构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即代偿功能。主要表现在:
1、 脑对于其支配的器官有双侧支配的形态学基础,多数神经功能由双侧脑半球共同承担完成。例如脑额叶即是这样,一侧额叶损伤后,健侧额叶可担负起病侧功能。
2、 神经轴突发芽,神经轴突在一定条件下“发芽”,向受累区生长,长到原来已丧失功能的区域,新芽能建立起有功能的突触联系,使受累区功能恢复。
3、 神经细胞功能转移:不同区域的脑功能系统,都是由不同结构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有相当数量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某处脑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正常不承担某种功能的脑细胞承担起这种功能。如正常右手工作为主(右利手)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右半球不承担语言功能,左半球受损后通过有效积极治疗和锻炼,可使右半球完成语言功能。
4、 代偿功能开通或脱抑制,是指主要通路受损伤后在一定条件下,正常机体休眠状态下的一些通路,取代已被破坏的通路功能,使已丧失的脑功能重现。
既然脑组织有这么多代偿功能,为什么大部分中风患者仍留有残疾?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治疗尚不能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
如何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需先了解中风偏瘫恢复过程。瑞典专家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1、 弛缓期:发病后数日至2周,患肢肌肉呈驰缓状态,肌张力与腱反射均降低,无随意运动。
2、 联合反应期:发病2周后,肢体近端可有少数随意运动,可出现轻度痉挛,肌张力高或腱反射亢进或出现联合反应,即患肢尚无随意运动,由腱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称为联合反应。
3、 共同运动:由部分随意运动引起的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称共同运动。偏瘫上肢呈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痉挛达高峰,此时病人呈现“挎篮样”动作,下肢僵硬如柱,步行时呈特有的“画圈”步态。
4、 出现脱离运动活动,近端大关节有较独立的屈伸活动,痉挛开始减轻。
5、 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轻,诸关节的独立运动更加充分。
6、 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
偏瘫后遗症患者患肢主要停留在第三阶段,呈现上肢呈屈肌运动模式,下肢呈伸肌运动模式、肌痉挛达高峰。过高肌痉挛是偏瘫患者不能向恢复过程前进的主要矛盾,如何使肌痉挛缓解是解决后遗症的关键。肌痉挛是如何产生的?它主要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伤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结果,肌痉挛就是低级中枢原始反射活动。所以病症在肢体,病根在脑,健全高级神经中枢正常功能,恢复对低级中枢的抑制,肌痉挛也就得以缓解。如何使损伤的脑功能恢复,对病程较长的后遗症患者,主要是动员脑的代偿机制。长期以来没有有效的西药,主要靠训练或锻炼,其效果是低的,则认为后遗症期患者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事实上是在这个时期医学对这些残疾无能为力。但是医学是不断进展的,过去很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逐渐得以解决。
易幼儒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专门学习药理学,深知中风后残疾没有西药能治,浩瀚的中医药宝库是解决疑难病的源泉。近半个世纪以来,易教授以中医理论研究中风病因、病机、病情发展规律及中药治则。继承前辈治瘫经验,通过自己临床实践验证和创新,以“益气养血、活血祛瘀、熄风通络、涤痰开窍”治则用有效中药萃取精制成“抗瘫健脑”系列药物,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代偿机制,重建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恢复对低级神经中枢抑制、肌痉挛逐渐缓解、萎缩肌群重新得到神经支配而肌力亦渐恢复。同时,采取因人而异的独特康复疗法,即抑制痉挛肌群、加强萎缩肌群肌力的锻炼方法,配合“抗瘫健脑”中药,使患肢伸屈肌力量达到平衡,也就是中风偏瘫脱离第三阶段的共同运动,向协调运动第四、五、六期进展,残疾逐渐消退。
“抗瘫健脑”中药缓解肌痉挛,增加萎缩肌群肌力是西药松驰剂所不能比拟的。
易教授对部分中风偏瘫及脑外伤患者作了本药治疗前后脑CT片观察,发现治疗后患者脑CT片病灶影像还明显存在,而病人临床症状已消失。说明患者的脑坏死组织功能是由本药激活的休眠正常脑细胞所代替。
实践证明,只要克服“后遗症”是不治之症的悲观情绪,有信心的、积极的坚持治疗,残疾一定会逐渐治好,重返社会过自由幸福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