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央选定黄永胜司令入朝,林彪却提出:我要换一个人上

抗美援朝,中央选定黄永胜司令入朝,林彪却提出:我要换一个人上,第1张

“美军已经越过了三八线,过了三八线以后过不过鸭绿江?”

这句话,是毛主席在知晓美军攻打朝鲜之后发出的拷问。

毋庸置疑,美帝国主义的野心绝不止于此,朝鲜也不会是他们最后的目标。

所以才有了接下来毛主席的这句名言: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在入朝作战前夕,中央决定派一支部队在东北地区进行布防,这支部队担任着守护东北和随时支援朝鲜的重任。

中央最初拟定的部队将领人选是革命老将黄永胜。

可就在此时,林彪却突然对将领人选提出了质疑,还指名让另一个人代替黄永胜。

林彪推荐的这个人是谁?在林彪眼里,黄永胜为何不能胜任这个将领的职位呢?

朝鲜战争前夕,为了做好万全的战斗准备。

中央决定派出作战经验丰富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前往东北,充当战略预备队,随时准备出发支援朝鲜。

因为第十三兵团的司令本来就是黄永胜,而且他是一个资历很深的老将,所以中央就决定派他作为将领。

可是就在最终会议即将发布任命的时候,林彪却突然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他觉得黄永胜固然有能力,有本事,但是此次作战事关重大,黄永胜并不是那个满分人选。

临阵换将不仅是兵家大忌,也是对原将领不信任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林彪会提出这样的想法呢?

这还得从黄永胜自身说起。

黄永胜17岁就加入了中国***,在部队里勤奋好学,表现优异,多次立下过重大功劳。

在秋收起义的时候,黄永胜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国民党下一步的动向。

但此时的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到底是直接果断出击还是等向上级汇报之后再做决定呢?

虽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第一天职,凡事都需要汇报,可战场上的时机是稍纵即逝的。

百般权衡之下,黄永胜还是决定立刻出击,结果大获全胜,截获了敌军的大批物资。

毛主席在知晓战斗结果以及经过之后,对于黄永生当机立断的决策给予了高度赞扬。

毛主席说道:“打仗就是需要随机应变,千万不可以恪守死板。”

黄永胜的“永胜”二字,也是这时候在毛主席的建议之下得来的。他本名叫黄叙全,永胜二字则代表着永远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后,黄永胜担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副团长,还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阻击日军的援军。

1940年他还曾指挥四个连的正规军和民兵击退日军三千人扫荡。

即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黄永胜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7年秋,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的司令员,参与了东北秋季攻势,并取得三战三捷,歼灭国军四十九军。

可以说从以上种种表现来看,黄永胜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领。

但作战向来都是一个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过程,各个岗位战友之间只有互相信任,彼此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战争的胜利。

林彪撤换黄永胜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那就是曾经让林彪非常失望的,由黄永胜参与的辑安之战。

当时的林彪志在必得的要让东北野战军彻底吃下陈诚的第84师,林彪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非常看好的黄永胜。可林彪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黄永胜在我军优势大于对方的情况下,把这场碾压局变成了击溃战,敌人成功从我军包围之下逃了出去。

在林彪看来,或许黄永胜缺少那么一点谋略和大将风度。

黄永胜还有一个让人广为诟病的事件就是1946年的承德保卫战。

当时的热辽纵队主力配合杨得志等人打击敌人,先后在平泉,桲罗树展开了战斗,成功阻止了国民党部队的进一步推进。

当时的黄永胜恰好是热辽纵队27旅的领导,可他自己却没有亲自参加指挥战斗,而是让丁盛带队伍应战,自己则退到了赤峰。

黄永胜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热河前线指挥官兵们的极大不满,所以军队内对于黄永胜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黄永胜的作战能力确实没问题,可是统筹协调部队成员,力求精诚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实力方面,黄永胜确实有待改进。

可见林彪提议换掉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邓华之所以能够成为率先入朝作战部队的指挥将领,主要是因为林彪的大力推荐和罗荣恒的鼎力相助。

本来林彪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大家还有所顾虑,但是关键时刻罗荣恒却投出了赞成票。

他曾是四野的政委,在队伍里名声很好,威望很高。他既然都支持了撤换黄永胜的决定,那么邓华顶替黄永胜一事很快就得到了通过。

都说出身决定人的很多方面,邓华就是一个在开明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高素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正面例子。

还在读中学的邓华就已经有了家国情怀,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爱国运动,思想上也一直坚定地信奉共产主义。

“青年人应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从1927年加入***之后,邓华先后参加过湘南起义,到过井冈山,还参加过长征和多次反围剿活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邓华以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后来,还和宋时轮一起为开辟冀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邓华远赴东北地区,相继担任过沈阳市卫戍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众多职务。

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是林彪,罗荣桓非常得力的战将。

英雄惜英雄,邓华的军事敏锐度和判断力,有时候甚至连林彪都甘拜下风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面临着攻克锦州、榆关、唐山等诸多难题。

在中央指示下,东北解放军于9月份正式发起了辽沈战役。

我军先是拿下了锦州至唐山段,紧接着又攻下了兴城、锦北,彼时的锦州已经是一个“孤家寡人”了。

虽说除掉了锦州的左邻右舍,但是锦州内部至少有国民党部队10余万人。

再加上坚固的防御工事,要想一举拿下锦州并非易事,而且还要提防赶来的援军。

林彪面对这种棘手情况,最初制定的战略方针是集中兵力攻打援军(大概7个纵队的兵力)。

再分派出另一股力量全力攻打锦州(大概4个纵队兵力),这样的排兵布阵也可以理解为阻援为主,攻锦为辅。

但当时身为第7纵队司令员的邓华,却和林彪有着完全不同的战略意见。

他觉得应该派出大量兵力,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全力夺下锦州(至少6个纵队)

邓华之所以敢大胆提出此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觉得如果可以率先拿下锦州,那么依靠锦州易守难攻的地形再去对付援军轻而易举。

可如果把战略重点放在阻拦援军身上,那么一旦锦州迟迟拿不下,很可能把已经形成的逐个击破的有利局面毁掉。

林彪当时在听到邓华的建议以后并没有做声,没有人知道他最后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会采纳邓华的建议。

战役正式打响之后,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了锦州,整个东北终于获得了解放,迎来了光明。

其实林彪在战斗开始前还在犹豫不决,后来还是中央给他下达了命令,必须集中主要兵力攻打锦州,切不可本末倒置。

虽然事实证明邓华的战略想法是正确的,但是林彪并没有一丝不悦,反而从心底敬佩起他的战略智慧。

想必,这也是林彪愿意推举邓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在入朝作战之前,邓华曾主动找林彪进行了一次谈话,他十分详细地描述了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的作战风格和指挥技巧。

很显然,邓华提前做了大量的功课。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话过后林彪更加坚定了推荐邓华的决心。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此次情况非常危急啊,你需要带领十三兵团随时准备赴朝作战,一定要拼尽全力,不能丢四野的人,更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邓华自然知道这个任命的重量,也知道党中央是信任他,才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

随后,邓华就用一声掷地有声的“是”和一个标准的军礼,给予了林彪肯定的回应。

而实际上,邓华有着统揽全局的魄力,也有和战友领导融洽相处、默契配合的能力,他就像是个完美无缺的五边形战士。

赴朝作战,舍他其谁呢?

在被任命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不久后,邓华就向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于朝鲜战局的分析和看法。

“因为朝鲜战线在南侧方面较为绵长,所以美军很有可能会利用自己在海军、空军方面的优势在东、西海岸展开作战。”

朝鲜人民军的海军力量和美军相比就像是蚂蚁和大象,更何况朝鲜三面环海,这更给朝鲜人民军的防守抵御增加了不少难度。

毛主席在看过这份局势分析报告之后,十分赞同,在接见邓华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这一问题。

他叮嘱邓华,我们现在是要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仗,和美军硬碰硬不是对手,所以我们一定要挑它的弱点进行攻击。

邓华的想法和主席不谋而合,他紧接着也补充了很多。

美军有备而来而且装备精良,如果从正面强行突破获胜的希望非常渺茫。

但是美军也不是没有弱点的,被切断联络就是他们的致命伤,因为这样一来美军的现代化设备就无法奏效,无法进行协同作战了。

而志愿军从多年游击战当中积攒到的经验,就是擅长穿插、渗透,切割。

只要志愿军掐断美军的优势并顺势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获胜的希望将会非常大。

在听完了邓华一席话后,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邓华已经把自己想要在朝鲜战争上应用的战略思想完全参透了,看来他为了这场战役真的用心良苦。

因为邓华战前已经对美军有了充分的了解,他知道美军狂妄自大,于是便利用他们这一心理,多次出其不意痛击美军,一连取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

邓华的表现让彭老总非常满意,同时也为后来彭老总回国治病把总司令职务交给他代理埋下了伏笔。

1951年7月,第一次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邓华作为志愿军代表出席谈判。

中朝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可是美韩方面却得寸进尺。

竟然要求让出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补偿,简直是荒唐至极。

谈判陷入了僵局,邓华作为谈判代表很快就对敌我双方控制区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就地停战。

这一方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比较公平的,而且也得到了我国***和美韩方面的同意。

但是美军还在协议里补充了一条,那就是一个月之内不签字,双方需要以最后的实际控制范围作为分界线。

可见美韩方面并不甘心就此停战,还存有一丝幻想,想要再来一场逆袭。

其实早在之前,志愿军就已经定下了要在9月份的时候发动反攻。这一次的目标,就是要拿下三八线以北的敌军控制区。

但如今在停战谈判开始的背景下发动战役并不是最好的时机,不如以逸待劳,等待敌军主动进攻,到时再来个漂亮的反杀。

于是邓华立即把自己的建议向彭老总和毛主席做了汇报,经过商榷之后,他的建议被予以采纳。

结果正如邓华所预料的那样,敌军在9月份发起了“秋季攻势。”

志愿军则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反击,最终取得了歼敌79000人的巨大胜利,邓华再一次用他超凡的战略智慧为志愿军赢得了先机。

1952年10月14日,作为志愿军代理司令员的邓华,指挥展开了朝鲜战场中惨烈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志愿军4万余名战士,面对联合国军6万多人以及3000多架飞机、300多门大炮和170多辆坦克,坚持抵抗了长达43天。

在上甘岭这块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相互拉锯撕扯,反复争夺阵地多达59次。

而这块土地也遭受到了5000多枚炸弹和将近200万炮弹的残酷洗礼,放眼望去土地尽成了焦黑色,山坡厚度甚至都明眼可见的削减了。

战争虽然惨烈,但面对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巨大悬殊,志愿军还是成功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坚守防御战取胜的典型案例

时间来到1953年6月,此时的朝鲜战争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了。

美军面对着国内外诸多压力已经不打算再苦苦挣扎,停战谈判也很快提上了日程。

可就在即将签署最后停战协议的时候,又陡生变故。

南朝鲜***李承晚不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坚决不肯在停战书上签字,还扣下了朝鲜人民军大量俘虏。

面对李承晚的垂死挣扎,志愿军的应对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把他打服,把他打回到谈判桌上来。

1953年7月13日,金城反击战正式爆发,邓华担任这场战斗的总指挥。

志愿军用1900多吨炮弹打开了金城的大门,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还把战线成功向南推进了160多平方千米。

这场战争浇灭了李承晚的最后一丝希望,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乖乖接受现实。

停战协议最终于7月27日得以签署,而金城战役则是促进停战协议签署的一针强大推剂。

除了在朝鲜战场上的丰功伟绩以外,邓华在抗美援朝过程当中还有一件令人佩服的事。

1951年春天,在陈赓和宋时轮相继入朝以后,考虑到这二人都比自己更有威望、资历更深,于是邓华主动退位让贤。

让陈赓和宋时轮分别担任第一、第二副司令,而自己则担任第三副司令。

彭老总在收到邓华的请求后深思熟虑,最后觉得还是要保留邓华的职位,于是果断拒绝了。

后来邓华又再一次向毛主席提出让位的想法,结果还是同样被驳回了。

在毛主席和彭老总眼里,邓华是一个心思细腻、有眼光有谋略的称职的将领。

他们对于邓华的能力和水平都非常认可,自然不愿意让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退位。

参加朝鲜战争时的邓华才43岁,正是挥斥方遒,大有作为的好年纪。

而邓华也确实没有辜负党中央对他的期望,在朝鲜战场上带领志愿军百万雄狮力扛劲敌、无所畏惧,书写出了中国军队和新中国的别样风采。

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邓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前他临危受命,承载着毛主席、党中央以及全国人民对他的殷切期许,带着莫大的压力迈上了朝鲜战场。

在战争中他敏锐机警、详略得当,凭借着超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佳绩。

打出了属于新中国的坚毅和风骨,是这场“立国之战”的大功臣之一。

选择邓华做将领,明智之举。开国上将,果然名不虚传。

不需要增肥。以下主要是针对肌肉的训练。

训练日程一:

周一:背,二头

周二:胸,三头

周三:肩,腿

周四:背,二头

周五:胸,三头

周六:肩,腿

训练日程二:

周一:胸

周二:背

周三:休息

周四:手臂

周五:腿

周六:肩

周日:休息

每次力量训练后,进行腹肌训练。然后上跑步机,控制心率在120-140,进行45-60分钟的有氧跑。

时间充裕的话选择第二个日程

胸:

卧推 410-12

上斜哑铃卧推 410-12

平板/上斜哑铃飞鸟 410-15

背:

引体向上(热身组)3

高位下拉 512-12

杠铃划船 410-12

哑铃划船312

坐姿划船 312

二头:

器械弯举 312-15

曲柄/直杠弯举 410-12

站姿哑铃交替弯举 412-15

俯卧杠铃臂屈伸 510-12

单臂哑铃集中弯举 410-12

三头:

仰卧杠铃臂屈伸 510-12

坐姿颈后哑铃弯举 510-12

直杠下压 410-12

绳索下压315

肩:

哑铃推举 510-12

俯身哑铃飞鸟 410-12

俯身哑铃侧平举 315

哑铃侧平举 510-12

哑铃交替前平举 312-15

腹:

绳索卷腹 415-20

负重举腿 415

两头起 15-20

小腿:

器械提踵 512-15

训练前后的饮食至关重要,多吃蔬菜有利于缓解乳酸堆积,训练前补充适量碳水化合物,如一根香蕉、一个苹果,提高血糖,有利于训练发挥,训练后补充大量蛋白质,针对肌肉恢复与生长。

正餐中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高蛋白饮食为主,多吃粗植物纤维,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品。

1、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在《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里,我们详细讲述了他的英雄事迹,这里再做一些简述。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2、抗日英雄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抗日英雄王小二

王小二是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4、抗日英雄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5、抗日英雄赵尚志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6、抗日英雄之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上有着用金字刻的她们八人的名字,后面注着她们的民族以及所属的队伍。

7、抗日英雄之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员马宝玉,副班长、***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 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第6班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

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黎元洪对上级不卑不亢,却对下级官兵关爱有加。一位士兵的母亲在家砍柴时坠入山谷而亡后,其恍惚不安,黎元洪得知后,亲自前往慰问并送了八十银两让其归家安葬亡母,后来还保荐其进入军校。

而黎元洪更加了不起的是,他对有“政治思想问题”的下属极为宽容。他的一个卫兵,暗中参加了革命党,某日收到革命党领袖黄兴的一封密信,黎元洪无意中看到这封隐语较多的信后,已经猜出大概,但并未深究,反而让该士兵赶紧去养病。

与革命党私通反信,这可不是普通的违反军纪,关几天禁闭,挨几十军棍就能了结的小事,而是罪在不赦,斩立决的死罪啊!谁能想到,这么大的罪行,到了黎协统这儿,却是波澜不惊,烟消云散了。

还有一次,黎元洪撞见一个擅自剪去头发的学兵,他非但没有发怒,反倒说出了一句出乎众人的话:“去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剪掉让人笑话的猪尾巴,你这是领导了文化上的风头啊!

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的惊恐焕然消失。更有甚者,黎元洪索性对官兵说过很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剪发自便。”

正是因为黎元洪在政治上的开明和对属下的宽厚,才使得他在湖北军政界博得了极好的口碑。所以,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革命党与立宪派才会第一个想到了黎协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881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