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具有哪些高贵品质?,第1张

赵一曼是一个坚贞不屈,不畏强敌优秀的抗日战士,她的伟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毅不拔开拓前进,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不息。

赵一曼被日本军警抓住后,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

扩展资料:

赵一曼(1905年10月27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 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05年10月25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现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2]父亲李鸿绪,曾花钱捐了个“监生”的功名,后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共生六女二男,一曼排行为七。[16]1913年8岁,赵一曼入“私塾”学习,成绩良好。13岁时,父亲逝去,由大哥李席儒和大嫂周帮翰管家。

赵一曼生前照片

1924年大姐夫郑佑之(中共首届四川省委委员)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2月28日考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读书时,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同年,宜宾特别支部成立时,她即由团员转为***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

学习共产主义

1926年5月,五卅运动一周年时,正是抵制洋货的高潮。赵一曼按照中共的指示组织党团员在学生中宣传,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学生们遭到了武装镇压,由此引发了全城罢工、罢市、罢课。1926年11月,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7]

赵一曼

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4月,赵一曼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怀孕。1928年冬奉命回国。11月,赵一曼回到上海。12月,被派到宜昌工作。1929年2月,在宜昌产下一子。取名“宁儿”。

1930年,赵一曼带孩子回到上海,抱孩子寄养在陈达邦大哥陈岳云家。

领导抗日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

1932年赵一曼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

赵一曼雕像

1933年,赵一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

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1935年春,县委决定派赵一曼任铁北区区委书记,[19]她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而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被捕牺牲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赵

历史不会忘记:日本投降,小鬼子只好乖乖地滚回到被烧焦的岛国;历史不会忘记:抗战八年,有多少抗日英雄青史永垂。

我是一个女孩,我对抗日女英雄分外亲近、分外崇敬。 赵一曼的大义凛然、 八女投江的视死如归……惊天的壮举、革命的气节、铸就了光照千秋的抗日英雄。

赵一曼,就是英雄中的英雄。

赵一曼是英雄,因为她是抗战的功臣。她是东北抗日战场上名扬四方的女英烈,郭沫若说她“甘将热血沃中华”,连敌伪的报纸也惊叹于她“红枪白马”的英姿。

赵一曼是英雄,因为酷刑摧残了她的身体,却打不垮她爱国的信念。日本宪兵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刑讯前后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刑讯中,日本宪兵将赵一曼的手脚从背后绑在一起,将其一丝不挂地吊在刑架上,对她施以惨绝人寰的电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临终写信给儿子说:“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英雄让我羡慕,英雄更值得我们敬重。

今年八月一日,我在北京看天安门前升国旗,我在人群中向前挤,想挤到国旗前,看清升旗的场面,看清旗手的英姿,警察叔叔没有怪我违纪,还说:“大人让让,让那个小姑娘到前面来看升旗”,我听了之后,一分高兴、一分羞愧、八分责任。凭什么要让我这个小姑娘站在前排?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的日子里,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忽有所悟:前辈英雄的付出,建立了新的中国;当今警官对我的呵护,为的是未来的中国,我是祖国的未来,为今天的优待,我要努力,为英雄的感召,我要奋斗。

不倒的中国,必有不倒的英雄!

1、永远的丰碑——杨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

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

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

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

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

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

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

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

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

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

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

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

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

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

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4、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

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5、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黄继光牺牲三四天后,瞅住战斗中间的间歇机会,我们收容所的三个女卫生员,官义芝、何成君、我和不知道名字的男战士,一起把黄继光的遗体弄到我们收容所的坑道旁边的几颗小松树林子里来。当时,他的尸体两只手仍然高举着,保持着趴在地堡上的姿态。在整理黄继光的遗体时,我们发现他的胸膛前被火药烧黑了,弹洞像蜂窝似的。后背脊骨被子弹打断,肉被带出来,形成一个很大的血洞。他身上背着的手电筒和水壶也挨了敌人的不少子弹。衣服上的鲜血早已干了,紧紧地沾在他的身上,是我用剪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慢慢剪开,然后用热水慢慢地润着一块一块的撕下来,可在给他穿新衣服的时候,他那高高举起的双手把我们难住了,怎么整也整不下来,怎么办呢我们一合计,决定用几个汽油桶烧水,用热水毛巾捂他的手臂。捂到了第三天,黄继光的双臂及整个身子都软了下来,四肢都能够活动了,我们方才给他穿上了一身崭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然后将其装进了一口从祖国运来的棺材。

6、英雄邱少云

四川省铜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攻占金化以西391高地的战斗中,他所在连队担任突击任务。战前,他和连队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仅60米的地方执行潜伏任务,但在潜伏到第二天中午前,他不幸被敌人打来的燃烧弹击中。在这生死紧要关头,他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21岁。他的牺牲保证了全连队潜伏任务的胜利完成。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当晚就胜利地攻占了391高地,全歼敌军1个加强连。

7、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8、赵尚志赵尚志

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9、八女投江宁死不屈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在纪念碑上有着用金字刻的她们八人的名字,后面注着她们的民族以及所属的队伍。

10、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员马宝玉,副班长、***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 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第6班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