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锻炼方法大全 三角肌锻炼注意事项

三角肌锻炼方法大全 三角肌锻炼注意事项,第1张

三角肌锻炼是男士健身中的重要分支,三角肌锻炼得当对一个人体型的塑造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三角肌锻炼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三角肌锻炼的实用干货,希望朋友们早日健身成功。

三角肌俗称“虎头肌”,因为它的形状凸出上臂,酷似虎头,而且发达的三角肌体积比较大,显得很威猛,所以它也是力量的象征。练好三角肌,可以增加肩部宽度。

健美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初练者的负荷可以是8到12RM。

 入门热身

我们注意自己的体型的时候,首先要明白肩膀是最明显的一个位置,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模特肩膀很宽,而且身体匀称,但是肩膀宽一些才很漂亮,如果你的肩膀达不到标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锻炼来实现。

三角肌锻炼

第一、肩膀的锻炼主要是为了肩膀宽阔一些,那么我们就要锻炼自己的三角肌为主,三角肌的锻炼主要是哑铃配合,如果用杠铃的话,你必须已经锻炼了一个阶段才可以,新手的话不建议使用。

三角肌锻炼方法

第二、我这里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你锻炼三角肌的话,是完全可以快速和有效地增宽自己肩膀,改善您的体型,我们在锻炼之前要不断两手上下活动,这是关键的热身运动,避免自己的身体受伤。

三角肌锻炼怎么做

第三、热身运动结束以后,我们锻炼的方式是手持哑铃双臂下垂,两眼要看向前方,这样我们就准备好了,然后我们要慢慢的下蹲,当膝盖和大腿直角的时候停住,然后慢慢的站直,这样反复二十次,一共三组。

三角肌锻炼方法大全

第四、第二个锻炼方式是我们要用双手持哑铃,这时候直臂前平举,平举起来以后我们要坚持静止用力两秒,这时候要双手持哑铃直臂上举,上举的时候要慢慢的,下来的时候也要慢慢的,这样避免受伤,同时利于肌肉压力增加。

三角肌怎么练

第五、我们经过上面的两种锻炼以后,如果觉得自己进步很快的话,可以一个月左右开始加入新动作,大家长椅子,然后双手宽握哑铃,并将哑铃由颈后沿枕部上举直手臂伸直,这样锻炼对三角肌来说效果十分好。

 有针对的三角肌锻炼

 三角肌前束:

(1)直臂前平举:是锻炼锻炼三角肌前束的基本动作,一般采用站姿容易发力和保持平衡,当然也有斜躺靠椅的前平举,器材可以选用杠铃和哑铃。

直臂前平举

(2)哑铃交替前举:哑铃交替前平举是锻炼三角肌前束基本而经典动作,它可以冲击大重量

哑铃交替前举

(3)拉力器前平举:也是针对三角肌前束的,只能举起中小重量,多用来刻画前束的肌肉线条。

拉力器前平举

(4)杠铃立正划船:类型多样,偏向练大肌肉,对三角肌的前部、中部和斜方肌均有效。

杠铃立正划船

(5)杠铃颈前推举:类型多样,其中杠铃颈前推举是最有效、最基本的肩部练习动作,打造整个肩部肌肉的围度和宽度效果最好。

杠铃颈前推举

(6)阿诺德推举:因阿诺德施瓦辛格而得名,这个练习兼有推举和侧平举两个练习的作用,可同时 三角肌前束、中束。

阿诺德推举

 三角肌中束:

(1)哑铃侧平举: 主要健美三角肌中束部,有利增加两肩的宽度,对纠正溜肩、窄肩有特效。

哑铃侧平举

(2)单臂哑铃侧平举: 可以对三角肌一侧孤立的 更有效,而且单手侧平举可以应付更重的哑铃重量,适合大重量极限 阶段练习。

单臂哑铃侧平举

(3)坐姿哑铃侧平举: 比立姿哑铃侧平举更能专注地锻炼三角肌中束,基本上杜绝了立姿时腿、腹的助力作用。

坐姿哑铃侧平举

(4)拉力器侧平举(站姿/坐姿):采用适中的重量,保证整个动作要做得非常正确,来达到雕刻三角肌中部线条的目的。

拉力器侧平举

(5)侧卧直臂平举: 单臂哑铃侧平举的引申动作。

侧卧直臂平举

(6)哑铃肩上推举:能很好地增加肩部的围度,大重量可以使肩部力量和围度飞速增长

哑铃肩上推举

(7)轮换坐推哑铃:轮换交替推举哑铃能举起更大的重量可以使肩部力量和围度飞速增长。

轮换坐推哑铃

 三角肌后束:

(1)反式蝶机展肩:是锻炼后束三角肌的最佳动作,相比哑铃俯身展肩,可排除不必要的压力至背部,减少受伤的机会。

反式蝶机展肩

(2) 俯立侧平举(绳索俯立侧平举):后肩锻炼用的最多的动作,只需借助哑铃即可,方便适用。

俯立侧平举

(3) 坐姿俯身侧平举:后肩锻炼用的最多的动作,只需借助哑铃即可,方便适用。

坐姿俯身侧平举

(4) 俯卧侧平举:后肩锻炼用的最多的动作,只需借助哑铃即可,方便适用。

俯卧侧平举

(5)拉力器俯身侧平举:在绳索机上模仿哑铃俯立侧平举,也是三角肌后束训练较好的方法。

拉力器俯身侧平举

(6)杠铃颈后推举:它是一项综合性肌肉练习,参与的肌肉包括肩和背,因此作为三角肌后束的专项练习的补充动作较为合适,而不应作为主要练习。

杠铃颈后推举

(7)杠铃后肩划船:类型多样,它是比较难以做规范的动作,而锻炼后背的经典划船动作与之比较类似,因此需要严格区分规范动作做是首要的。

杠铃后肩划船

 三角肌锻炼经典动作详解与注意事项

 方法1:直臂前平举

直臂前平举(Front Raise),是锻炼锻炼三角肌前束的基本动作。一般采用站姿容易发力和保持平衡,当然也有斜躺靠椅的前平举,器材可以选用杠铃或哑铃。杠铃前平举和双手哑铃前平举,由于动作的难度稍大,一般只适合举起中小重量,多用来刻画三角肌前束的肌肉线条。

目标锻炼部位:三角肌前束 (但也牵涉到肱二头肌、胸大肌上部)

 动作要领:

1自然站立,或紧靠45度斜登站立,两手正握杠铃或哑铃垂于腿前,握距与肩同宽。

2把杠铃(或哑铃)向前上方举起(肘部稍屈),直至高于视线平行高度。然后,慢慢放下还原;重复。

直臂前平举

 注意事项:

1上举和下落时全身保持直立,两臂保持直伸,意念集中在三角肌前束。

2动作过程控制腰部,避免其受伤,可倚靠在斜凳上完成动作。

3上举高度:如果大重量手臂处于平行即可,以免受伤;可控制的轻重量则可最高举到头顶前上方,此时该动作不仅仅局限于前平举,还有一个上举的附加过程。

 方法2:哑铃交替前举

哑铃交替前举(Dumbbell Alternating Front Raise)是最为经典的前平举动作。由于两手交替前举,可以冲击极限大重量,最大程度 三角肌前束。相比起来杠铃前平举和双手哑铃前平举,就只能举起中小重量,多用来刻画前束的肌肉线条。此外,哑铃交替前平举由于两肩轮换,动作相对独立,在用于 较弱一侧三角肌时策略上更为有利。

目标锻炼部位:三角肌前束 (但也牵涉到肱二头肌、胸大肌上部)

 动作要领:

1自然站立,或紧靠45度斜凳站立,两手各持哑铃下垂于腿前。

2把左手哑铃向前上方举起(肘部稍屈),直至高于视线平行高度。然后,慢慢放下还原;放下左手哑铃同时向前方举起右手哑铃,依次交替重复做。

哑铃交替前举

 注意事项:

1上举和下落时全身保持直立,两臂保持直伸,意念集中在三角肌前束。

2动作过程控制腰部,避免其受伤,可倚靠在斜凳上来完成

3上举高度:如果大重量手臂处于平行即可,以免受伤;可控制轻重量则可最高举到头顶前上方。

 方法3:拉力器前平举

拉力器前平举(Cable Front Raise),这个练习和其他前平举动作(哑铃、杠铃前平举)一样也是针对三角肌前束的,实质上是在绳索拉力器上模仿单臂哑铃前平举。拉力器前平举只能举起中小重量,多用来刻画前束的肌肉线条。

目标锻炼部位:三角肌前束

 动作要领:

1用其中一只手把拉力器的把手握住。背向拉力器,手下垂放在身侧,掌心向后。身体挺直,手肘稍微弯曲。

2手臂向前擡高,直到拳头到达眼睛的高度,然后慢慢回到起始位置。一组重复足够次数后换另一侧手。

拉力器前平举

 注意事项:

1上举和下落时全身保持直立,两臂保持直伸,意念集中在三角肌前束。

2动作过程控制腰部,避免其受伤

3以稳定和稍慢的速度将手臂上擡,不要用大力甩动的方式借力。

 方法4:杠铃立正划船

杠铃立正划船(Barbell upright row)简单易行功效明显。立正划船也可以选用哑铃、史密特机,以及绳索拉力机等来做,技术细节基本类似,但一般都选用杠铃。

目标锻炼部位:三角肌前束

立正划船是偏向锻练大肌肉的综合性练习,对三角肌的前束、中束和斜方肌均有效。

 动作要领:

1自然站立,手背向前握住横杠中间,握距比两肩稍窄,两臂下垂腿前。

2持铃慢慢贴身提起,两肘上提始终处于握手上方;直到上拉至接近颈前水平位,稍停;然后,循原路慢慢贴身放下至下垂于腿前;重复做。

杠铃立正划船

 注意事项:

1每次放下杠铃要慢些,上提时要比放下时还要慢些,这样训练效果会更好。

2起杠铃至下巴,注意整个过程手肘要比双手高。

3注意只用你能负担的重量,切勿借身力和摇摆的方法来做。

 方法5:杠铃颈前推举

杠铃颈前推举(Barbell Shoulder Press) 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肩部练习动作,对打造肩部肌肉的围度和宽度,效果最好,它是真正针对三角肌的动作,并把受力点集中在目标肌肉上。

目标锻炼部位:三角肌前束

在颈前推举中,肩部肌肉独自承担控制身体稳定的责任,整个肩部肌羣中,前中后三束没有束肌肉可以偷懒,尤其是前束。当然这个动作对于胸大肌上部、肱三头肌也有明显锻炼效果。

 动作要领:

1自然站立,也可以坐姿,两手握住横杠,握距比肩稍宽2- 5厘米。

(1)坐姿限制了腿部和臀部的活动,力量集中在上半身。坐姿推举时,选用80-85度靠背的长凳,后背要完全靠在靠背上;

(2)站姿将一部分压力给了下肢,相对于坐姿(能帮助你更加孤立地锻炼你的肩部肌肉),站姿更多锻炼的是你的全身力量。

2提杠铃至肩上,掌心向上;把杠铃贴脸向上推起至两臂伸直在头顶上方;然后,慢慢循原路放下至肩上。

杠铃颈前推举

 注意事项:

1动作开始后,只能手臂在动,身体的其他部位均要保持固定姿势。上推时,上体不要后仰、憋气,最好是在腰围上束上举重护腰皮带来练。

2在动作过程中,手腕用力并保持固定,手腕的前后摆动会增加受伤的危险性。

3为了减少其他肌羣参与程度,杠铃推肩时,杠铃下落到下巴处,这样对三角肌前束 的比较深,如果再往下直至贴近锁骨处,锁骨到下巴这个过程三头肌参与发力的比重会大一些。

4此外,要注意肘关节的位置,不要向后,小臂应垂直地面,当上举到最高点时注意不要锁定关节,过头顶后就可以下落,这样肩部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方法6:阿诺德推举

阿诺德推举(Arnold Press)因阿诺德·施瓦辛格而得名,这个练习兼有推举和侧平举两个练习的作用,可同时 三角肌前束、中束。它是哑铃推举和侧平举的最佳替代动作,因此在你的推肩训练计划中是不可或缺的轮换项目,也能持续增加你的锻炼兴趣。

目标锻炼部位:三角肌前束、中束

 动作要领:

1两手各握一哑铃弯举,站立或坐立,但要求挺直腰背,哑铃举到肩的位置,掌心面对自己;

2然后类似哑铃推举动作上举,并开始旋转手腕,以使哑铃举到最高点时,掌心朝前;

3最高点停顿,然后用上举相反的轨迹下放哑铃,重复。

 注意事项:

1动作不要太急做到有节奏的控制,以免受伤;

2推举尽量不要推到双臂完全伸直的最高点,否则肘关节完全伸直被锁住,三角肌就不怎么用力了,几乎完全靠骨骼支撑重量。如果在肘关节伸直前就停下来,开始下放哑铃,则练习效果会大大加强。

阿诺德推举

斯科特举(Scott Press)是“奥林匹亚先生”拉里·斯科特独创的一个动作,由于他坚持刻苦练习该动作,是他的肩部特别发达,弥补了他本人先天不足而成为世界第一。

目标肌羣:三角肌前束

 动作要领:

1双手持哑铃于胸前,掌心相对,然后肘部向侧后方摆动,使掌心向前,再向前夹肘至胸前;重复。

2呼吸要领:向侧后方摆动时要吸气,前摆时呼气。

斯科特举

 注意事项:

1哑铃向侧后方摆动要慢,高度约同头高,不要超过头高;

2回摆时要注意三角肌前部用力收缩。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正确答案是( )。

A.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答案: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B

3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该作品通过描写斯科特一行人勇敢探索南极点,到达目的地之后却发现由阿蒙森为首的挪威探险队已经先于他们到达此地了,这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和来时的雄心壮志,最终因缺水,缺食物又却热能而冻死在雪地里的事,赞扬了斯科特一行人为了祖国荣誉的不惜献身的精神和批判了发现他们自己已不再成功时的悲观。斯蒂芬·茨威格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

  在初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第21课。选自《人类的群星闪烁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舒昌善译。

  21 伟大的悲剧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二、问题研究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教学建议

  一、教师不要先入为主,而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说出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教师再通过深入讲解,来提升学生的第一感觉,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二、可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段落包括第2、6、7、9、10、11、12、13、14段等。

  四、有条件的可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

  五、斯科特和他的伙伴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用来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从课文中自然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六、加强字词句的积累。本课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那些词,要把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掌握。因为茨威格是个文学大家,很有思想,许多句子的深刻含义,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黄文华)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1917),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和《往日的花环》(1906)深受法国印象主义和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人的影响。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1927)、《象棋的故事》(1941)。惟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描写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他笔下的人物常被某种神秘的命运和不可名状的力量所捉弄,最终毁于某种热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的来信》,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茨威格的戏剧作品有诗剧《耶雷米亚》(1917)、悲剧《伏勒波尼》(1927)和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等。

  茨威格去世后,他的遗作《昨日的世界》(1942)和《巴尔扎克》(1946)先后出版。前者为长篇回忆录,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奥地利和欧洲的生活风貌,后者是历时十余年而未完成的传记作品。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小说最给力。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写作背景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在皮尔里成功到达北极点之后,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0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 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1、理清结构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写斯科特一行人来到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证。

第二部分(4至11段):写五名队员一个个悲壮死去。

第三部分(12至13段):介绍斯科特的书信,表现了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热爱之情。

第四部分(14至16段):英雄们牺牲后,受到英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崇敬。

2、理解主旨

本文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了他们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一、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伟大的悲剧”?

伟大在于探险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格和精神的魅力。

二、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一行人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三、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验证了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四、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伟大的悲剧“悲”在哪,伟大在哪?

悲壮 伟大

①失败之悲——精诚团结

②作证之悲——诚实守信

③孤独之悲——坦然乐观

④死亡之悲——赤子之心

⑤世人之悲——超越极限

六、题目中的“悲剧”与“伟大”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题目中的“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题目点明主旨。

七、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1)故事情节清晰。

(2)细节描写,令人难忘。

(3)感情直挚,悲壮崇高。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参考答案:

①、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参考答案:

②、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悲痛的斯科特眼中不是国旗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而是对手阿蒙森在洋洋得意,写出了在斯科特的失落,痛苦万分,悲哀,难受,沮丧,懊悔和不甘。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验证了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参考答案:

③、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参考答案:

④、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⑤、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一、教师不要先入为主,而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说出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教师再通过深入讲解,来提升学生的第一感觉,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二、可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段落包括第2、6、7、9、10、11、12、13、14段等。

四、有条件的可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

五、斯科特和他的伙伴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用来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从课文中自然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六、加强字词句的积累。本课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那些词,要把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掌握。因为茨威格是个文学大家,很有思想,许多句子的深刻含义,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

  好的学习习惯,能让我们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好的学习习惯是做 七年级语文 课本练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我整理了关于7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本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7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本答案(一)

 在沙漠中心

 一、阅读课文,找出其中表达作者 心情的 句子 ,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比如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等),从中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痛苦: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绝望: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乐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平静: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由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第1句中的“寒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夜晚的沙漠里确实寒冷;二是因为极度缺水濒临死亡而产生的生理反应,更让人觉得寒冷难耐;另外还可以围绕随着“大限”的到来,“我”内心一种渐渐绝望的情感来理解。

 第2句中将“寒风”比喻成“平原上的骑兵”,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感受,并且在那样一种严酷的环境中,作者还能用一种比较风趣、并不沉重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艰难处境,从中可以看出“我”具有一种乐观的精神。

 第3句将飞行员与农人作比较,揭示飞行员的职业本质。

 第4句表达了一种为事业而牺牲,死而无憾的心情

 三、课文揭示了一种新的“冒险”的意义。阅读下面作者在《人类的大地》其他章节中的几段话,联系课文写作背景和你的日常生活,讨论:你是如何理解“冒险”的意义的

 示例:冒险不是单纯地寻找刺激,而是挑战人类极限,做无人敢做的伟大的事业,必

 须是对人类有伟大意义的事业。

7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本答案(二)

 伟大的悲剧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 故事 ,并 说说 其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可分小组,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口才最好的同学,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同学们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一行人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力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答: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答: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在这种 文化 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答: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

 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壮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板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在课外查找有姜斯科特的其他材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可以从理解斯科特等人这次南极探险的意义和他们对于祖国崇高的荣誉感等角度入手去写。

7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本答案(三)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答:“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中的贝多芬的形象。

 答: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答: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既可以结合贝多芬的情况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

 验来谈。

 二、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与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示例:我的同学杨萌,长得胖乎乎的。粉红的脸蛋上,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道弯弯的柳叶眉,非常好看。她个头不高,人送外号“小胖墩”。

 三、课外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思想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表达了贝乡芬充满愤慨和向黑暗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7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本答案相关 文章 :

1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答案人教版

2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答案人教版

3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答案参考

4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答案

5 语文书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

整体把握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编辑本段]三问题研究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编辑本段]四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编辑本段]五教学建议

一、教师不要先入为主,而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说出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教师再通过深入讲解,来提升学生的第一感觉,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二、可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段落包括第2、6、7、9、10、11、12、13、14段等。

四、有条件的可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

五、斯科特和他的伙伴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用来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从课文中自然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六、加强字词句的积累。本课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那些词,要把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掌握。因为茨威格是个文学大家,很有思想,许多句子的深刻含义,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

有关资料

[编辑本段]六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书页一张张翻过去,斯科特的形象渐渐在眼前丰满起来,这位英国皇家海军的上校与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不苟言笑,正如茨威格所说,没有任何特殊的迹象能暗示出他是一位英雄。他没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没有周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亦没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然而和这些名垂青史的人一样的是,他有一个梦想。人人都曾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大多数人在通晓了所谓的“世故”之后,在估算了自己的能力(而非潜力)之后,乖乖地退缩了,于是我们的一生就化作一朵浮云几缕青烟,不知散向哪儿去了,看一看天空吧,群星闪耀。智者说,英雄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于“要”和“想要”之间,斯科特要、并且一定要征服南极,他要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脊梁上宣讲这无上的光荣,这将不仅是他自己,并且是他的祖国乃至全人类的骄傲。他义无反顾地行动起来了,他开始组织一支探险队,然而资金缺乏,但这难不倒他,他献出了自己的财产,还借了债,因为他自信有成功的把握。他年轻的妻子替他生了一个儿子,可是他毫不犹豫,像赫克托耳似的离开了自己的安德洛玛刻,不久朋友和伙伴们也找到了,世间再也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意志,他向着心目中的圣地进发了。

……

1月18日,斯科特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还是有不寻常的东西的,那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里面有一封信留给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们该怎样称呼这一行为呢?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把这轻佻地与给女士拉车门之类的行为等同起来吗?亦或有饱经世故之士会把这称为愚蠢。不是吗?只要他把阿蒙森的痕迹抹去,再动些手脚,那么谁先踏足极点这个问题就将变成一宗悬疑了,为达目的需不择手段,更何况这是一生的梦想。无论如何我们被那高尚的心灵深深感动了,这就是人性之光。也许斯科特明白,自己所付出的艰辛代价,阿蒙森也同样付出了,那面飘扬的挪威国旗背后,也凝聚了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们数年的心血、一生的梦想,这是他们应得的荣耀,贬低他们,同样也贬低了自己。

……

看看斯科特在给妻子的绝笔书中都写了些什么吧:“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看哪,这就是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崇高业绩之一的人的最后自白,言语谦卑得如同我们平时轻易所说出的。然后他写道:“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11月12日,英雄们的尸体被找到了,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他们的底片和**胶卷被带了回来,事迹传遍世界,看来徒劳的事竟再次结出果实。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八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本月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编辑本段]九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贮藏点,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词语理解:

拽zhuài:拉。

无垠:没有边际。

癫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shì:吞食;并吞。

销蚀:消损腐蚀。

羸弱léi:瘦弱。

步履:指脚步。

告罄:指财物用完。

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被称为某人的遗孀。

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姗姗来迟shān: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次lún: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与其……毋宁:与其……不如……

21 伟大的悲剧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二、问题研究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三、天上有星光(赵延)

斯蒂芬·茨威格因小说而名扬四海,我却热爱他写的传记。我们的心灵正日复一日地被沙尘包裹起来,变得坚硬结实,变得世俗功利,反省自心的空闲与心境是越来越少了。我怀着崇敬的目光看着茨威格,看他如何把人心最本原的东西捧出来托到高处,令它璀璨放光。原来人竟可以坚强如斯、无畏如斯、慷慨如斯、高贵如斯。中国的南禅有“明心见性,直指人心”之说,茨威格的传记也可称是直指人心了,当然,南禅是讲求不立文字的。

一向以来,我们的记忆中便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便是为他们而写的,纵然偶尔有几个特例,如项羽、李自成,也是因为他们曾经威风八面风光无限过。中国有句古语叫“成者为王败者寇”,说的就是我们这种劣根性。其实在今天,莫说是失败者,就算在某方面名噪一时,百年后就湮没无闻,从人们的脑海中退缩到某类专业书籍中去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其实这也怪不得大家,这个社会是现实的,我们必须直面生活,脑袋里要装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能记住成功者已实属不易,哪有空暇去关心失败者?我便是如此,虽然我也知道,那些失败者也是应该有他们的位置的,然而奈何,这世间本就是不公平的。可毕竟,还是有人和我们不一样的,比如茨威格。

这篇传记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人却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这篇文章与其他11篇分别记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韩德尔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集子里,这本集子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书页一张张翻过去,斯科特的形象渐渐在眼前丰满起来,这位英国皇家海军的上校与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不苟言笑,正如茨威格所说,没有任何特殊的迹象能暗示出他是一位英雄。他没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没有周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亦没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然而和这些名垂青史的人一样的是,他有一个梦想。人人都曾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大多数人在通晓了所谓的“世故”之后,在估算了自己的能力(而非潜力)之后,乖乖地退缩了,于是我们的一生就化作一朵浮云几缕青烟,不知散向哪儿去了,看一看天空吧,群星闪耀。智者说,英雄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于“要”和“想要”之间,斯科特要、并且一定要征服南极,他要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脊梁上宣讲这无上的光荣,这将不仅是他自己,并且是他的祖国乃至全人类的骄傲。他义无反顾地行动起来了,他开始组织一支探险队,然而资金缺乏,但这难不倒他,他献出了自己的财产,还借了债,因为他自信有成功的把握。他年轻的妻子替他生了一个儿子,可是他毫不犹豫,像赫克托耳似的离开了自己的安德洛玛刻,不久朋友和伙伴们也找到了,世间再也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意志,他向着心目中的圣地进发了。

……

1月18日,斯科特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还是有不寻常的东西的,那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里面有一封信留给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们该怎样称呼这一行为呢?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把这轻佻地与给女士拉车门之类的行为等同起来吗?亦或有饱经世故之士会把这称为愚蠢。不是吗?只要他把阿蒙森的痕迹抹去,再动些手脚,那么谁先踏足极点这个问题就将变成一宗悬疑了,为达目的需不择手段,更何况这是一生的梦想。无论如何我们被那高尚的心灵深深感动了,这就是人性之光。也许斯科特明白,自己所付出的艰辛代价,阿蒙森也同样付出了,那面飘扬的挪威国旗背后,也凝聚了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们数年的心血、一生的梦想,这是他们应得的荣耀,贬低他们,同样也贬低了自己。

……

看看斯科特在给妻子的绝笔书中都写了些什么吧:“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看哪,这就是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崇高业绩之一的人的最后自白,言语谦卑得如同我们平时轻易所说出的。然后他写道:“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11月12日,英雄们的尸体被找到了,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他们的底片和**胶卷被带了回来,事迹传遍世界,看来徒劳的事竟再次结出果实。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四、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本月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五、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

1月27日,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

2月1日,星期四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

2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

2月22日,星期三

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

2月26日,星期日

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1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