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有哪些景点

牛首山有哪些景点,第1张

人文景观

宏觉寺

宏觉寺原名佛窟寺,司空徐度建于梁 天监二年(503),位于牛首山南,后更名普觉寺。后梁武帝萧衍又在佛窟寺下建仙窟寺。因此,牛首山又称为"仙窟山"。唐法融和尚在此讲经说法,创立了"牛头禅",名声大振。南唐时,又在普觉寺基础上扩建毗卢殿,辟支佛塔、天王殿、白云梯等,规模宏伟,香火盛极一时。明洪武初年,寺院大规模整修,复称佛窟寺,后更名为宏觉寺。并在崖壁上雕凿佛像、文字,形成摩崖石刻,然历经兵燹和几百年的侵蚀风化,如今寺庙仅存遗址,摩崖石刻字迹已模糊难认了。

弘觉寺塔

宏觉寺塔弘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的西南坡,海拔标高18050米。

据宋《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记载:"唐大历九(774年)代宗因感梦,敕修寺之东西峰顶七层浮图。" 以后的历代记载,如明《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三和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均沿用此说,但未提及任何有关塔的具体维修情况。

塔基地宫埋藏:1956年7月14日游人在弘觉寺塔底层发现地宫,地宫上园下方,藏有文物,经南京博物院派人发掘,清理出鎏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塔身有四个门,佛龛有释迦、韦陀佛象。塔刹上置相轮十三天、宝盖、葫芦宝顶。同时出土的还有佛象、玉瓶等文物。

塔身历代题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1991年9月市文管会对塔进行测绘与调查,这些题记仍保存完好,它们都是明刀或瓷片在门券洞壁的石灰粉刷层上刻划的,分布在3-7层,年代从明正德五年(1501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最多为明嘉靖、万历与清康熙年间。说明这段时间寺庙香炎最盛,游人最多。同时还告诉我们,弘觉寺增重修或重建是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前,最后遭破坏是在清乾隆年间。从木结构的受损来看,弘觉寺塔似乎遭受雷击,大火从塔顶烧到底层,塔内的各层楼板、塔心木,塔外围的平座栏杆,腰檐、内外斗拱,底层附阶所有木结构部分都不存在。它的砖石结构保存尚完整。

宝塔结构实测:弘觉寺塔的高度,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为3665米,若加上原来培刹,高约45米。它的底层较高,为710米,二层以上各层高度递减,在430米至413之间,塔的外围为八角平面,底层边长为335米,二层317米,三层300米,四层280米,五层264米,六层246米,七层222米。塔的内壁为方形空筒,底层内径385米,二层360米,三层344米,四层3299米,五层304米,六层287米,七层258米。

宏觉寺塔旧景塔的底层有须弥座高77厘米,边长385米,由红色花岗岩加工拼制而成,有款圭角、束腰以及上下枭混曲线,为明初型制;四面何宽80厘米的踏步上下,周围是宽218米的附阶(回廊),四面开门。2至7层的平座(即外回廊)挑出约60厘米,由长68厘米、宽68厘米、厚9厘米的红色花岗岩石块铺成,一端嵌入墙体。在塔的外壁腰檐、平座的斗拱下各有一层厚8至9厘米的与须弥座、平座相同质地的石枋,相当于塔身的圈梁。

弘觉寺塔的外壁转角有倚柱。它是由特制的子母砖固定在转角墙体内。各层的拱门,四实四虚,为壶门形式,用面砖嵌在拱门的表面,磨缝拼制。每层拱门的两侧有灯龛,内有一龛室与券门相通,可以从内部上油;2至7层灯龛计96个。

塔身用青砖砌筑,砖的规格有多种,长度有335、34、35、355厘米数种,宽度有165、17、175厘米,厚度7至8厘米。砌筑方法,均为上下皮一顺一顶式,灰缝的粘结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坚硬,估计加了糯米汁。

塔的各层平座和下檐,内层楼板下均有斗拱,有转角和补间斗拱两种。斗口宽度约3厘米,合清营造尺25寸(按清1营造尺=32厘米),相当于清制的八等斗口。斗拱的总高度70至80厘米,台9至10斗口,当于清五踩斗拱的高度(92斗口)。各层的内外檐斗口相同,出跳均为五踩。

塔顶有砖砌的复盆,内部为砖叠沚砌出,塔心木固定在六层的横梁上,上部穿出屋顶,形成塔刹。现塔心木已毁,但塔顶洞眼仍在。顶部屋面的瓦垄仍很清楚。

弘觉寺塔塔基位于岩石之上,十分坚固,数百年来,塔的主体未见倾斜,但上部外壁砖已有部分风化、脱落,除木结构彼毁外,砖石主体结构保存较好。

弘觉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这种外八角。内四方、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在江苏古培中较为流行,最早见千宋代建造的苏州罗汉院双塔,八角七层;扬州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也是八角七层;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金坛县龙山宝塔以及历史记载中的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都是这种结构。它克服了早期空筒式结构的弱点,外壁开门,隔层错开,避免了从上到下在门(或窗)外的纵向开裂和破坏。

郑和墓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唐二陵西侧,为明代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之墓。《上江两县志》载该墓系"永乐中赐葬山麓",东、北、西三面有祖堂、牛首、翠屏、岱山、吴山环抱。墓前可眺长江滚滚东流水。1985年为纪念郑和首航西洋580周年,由江宁县文教局重建。在郑和墓旁,还加筑了陈列室一座,展览陈列有关文物。

抗金故垒

抗金故垒抗金故垒位于牛首山东侧至将军山、韩府山一带。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兵分二路渡江,连破建康等重镇,在遭到江南人民英勇抵抗后于建炎四年(1130)北撤,途经镇江复遭南宋名将韩世忠的水军阻击,金兀术率兵逃往黄天荡,退路被封,只好取道建康,岳飞在牛首山到韩府山一带筑垒伏兵,大战金兀术,逼使金兀术退回黄天荡。后来,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时也曾加以利用。

岳飞抗金故垒起自铁心桥东500米处秦淮河边的韩府山,至牛首山主峰,断续残存约4200余米。其中沿牛首山脚至山脊,长2000余米。石垒底宽15米至3米不等,高约1米。故垒是采用当地赤褐色石块垒筑而成,蜿蜒起伏,高低错落。有的地段人工痕迹明显;有些地段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袭,已散乱圮塌,难觅踪影。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860多年,故垒遗存至今,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春游牛首,人们在饱览群山秀色的同时,既可以观赏弘觉寺等佛教文化瑰宝,又可以亲临古战场,凭吊当年岳飞抗金故垒,缅怀民族英雄,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北部景区

南京市牛首山北部景区已于2014年8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内的圣象广场上的12头形态各异的石象创下"中国之最",是目前中国国内单体最大的花岗岩整料雕刻石像群。

牛首山北部景区项目是南京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之一,位于雨花台区东南部、牛首祖堂风景区北部,占地约61公顷。项目分两期逐步推进,截至2014年8月,北部景区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初步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一期项目中,景区入口设有星云法师亲笔书写的"万象更新"景石,寓意佛法无边、包罗万象、吐故纳新。连接景石的镜面水池呈高低三叠,逐步抬升,水面清澈如镜,颇具佛教倒影众生、洗心除尘的禅意。圣象广场是景区内的主要景点,主体由12头形态各异的圣象背驮经幢围合而成,金幢六面刻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代表经文著作,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是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的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花岗岩整料雕刻石象群。广场两边岩壁刻有12幅经变故事浮雕,均配有文字说明,分别讲述了"感应舍利"、"甘露佳庭"、"一苇渡江"等与南京有深厚渊源的佛教文化故事,展现南京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此外,一期还有景区水系、景点绿化、进山道路、临时游客中心、临时停车场等游览内容。

圣象广场广场上的12尊六牙白象,是释迦摩尼乘坐的坐骑,每头大象长度6米,宽度25米高度4米,再加上身上的经幢9米,总体高度139米。制作石象的花岗岩都是从福建泉州矿场开采而来。选择12尊石象则代表着岁月轮回,生命不息。2015年8月,北部景区二期项目规划设计的拈花微笑、六祖洞、禅宗文化艺术博览馆、万花精舍等十余个主要景点也将陆续建成对外开放。

牛首山北部景区对市民免费开放,市民可乘车经绕城高速公路、宁丹公路、机场二通道等3条高等级公路抵达景区,也可以乘坐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地铁10号线及建设中的南京地铁S3号线,再转公交111路、155路等直达景区。

意思是: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

因热病易致阴伤,逼津外泄而消烁阴津,是耗伤机体阴液,唐代王冰解释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其意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光火盛。

出自先秦佚名《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选自《黄帝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译文:热病用寒凉药治之而热不退者,当从阴治疗,寒病用温热药治之而寒不除者,当从阳治疗,即所谓治病求本之法。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

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素问

语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凝聚而成的瑰宝,是生活中相互交流,沟通,理解的桥梁。在网络盛行的E时代,语文,并没有被大家所遗忘,反而,它无法估量的价值日益得到了体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成了炎黄子孙肩上日益增重的任务。那应该如何学好语文,走进这个金碧辉煌的殿堂呢?在这里,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吧。

1、学会倾听,学会观察。要运用,先决条件是吸收。做一个善于倾听,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留意在你身边的每一个细节,累积各式各样的语文素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累积了一定的素材,运用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2、扩大阅读面。阅读的范围,不要只局限于课内或老师要求阅读的文段。多读课外的文学类书籍,不仅能使你认识到更多,看到更远,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你会在文段阅读和作文上受益匪浅。

3、善于运用。应该说,上面两步都是为运用而服务,有一把好的钥匙,就是为了打开语文殿堂的大门。敢于运用,善于运用,在生活中注意运用语文的规范,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不过以上说的一切,都要建筑在学习语文的兴趣之上,学好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我的观点,不过是抛砖引玉,旨在和大家分享学习语文的心得罢了。

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和回复上,只注重饮食会发胖。

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控制在体重乘以35左右,,70公斤体重的人控制在2450卡为宜,吃的再多就要发胖了,因为你的训练强度在初期不会太大,没必要吃那么多东西去增加热量,关键是吃的对,吃多了除了长更多脂肪,不会给你更多的肌肉。

适当的降低饮食里脂肪类和油类的摄入,可以有效控制脂肪的增加。

提高蛋白质的摄入,比如低脂的牛奶,鸡蛋清。瘦肉。

对于普通人或者健美新人来说,没必要一上来就吃一大堆的鸡蛋牛肉,没用,因为你训练和增肌强度达不到那么高。只要你适当的改正一下日常饮食,适当的每天增加几个鸡蛋清,就会有最够的效果。切莫每顿吃的太多。增肌期间控制脂肪增加的有效方式就是控制脂肪摄入和少吃多餐。

学会在2正餐之间适当加一顿小餐,比如1个香蕉或1包酸奶或者1片面包,会有不错的效果。

请上网自学一下各种食物的成分组成,知道哪些食物有多少热量,自己计算和设计每天的摄入。

简单的说,早上牛奶,鸡蛋,全麦面包,麦片,可以自己选择

上午加餐香蕉

中午米饭,馒头,素材,瘦肉,蛋清,可以自己选择

下午加餐酸奶

晚上同中午。

训练后可以增加少量水果和牛奶。

量需要自己控制,最简单的方法,过2-3周,照照镜子,感觉脂肪没长多少,热量OK,可以再加点蛋白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11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