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邪侵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使肢体关节肌肉出现酸楚、重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上可按行痹(又称风痹,以游走性疼痛为特点)、痛痹(又称寒痹,以冷痛固定为特点)、着痹(又称湿痹,以酸痛重着为特点)等多种情况来选用中成药治疗。
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肿胀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恶风发热。因外感风、寒、湿邪而风邪偏盛所致。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可用九味羌活丸、祛风止痛片、追风丸等治疗。
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拘急疼痛,屈伸不利,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因风、寒、湿邪痹阻而寒邪偏盛所致。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活络丸、五虎散等。
着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肿胀,重着酸痛,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湿邪偏重所致。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可选用国公酒等治疗。
热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并伴发热、口渴、心烦等。因风、寒、湿邪郁久化热,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所致。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可选用湿热痹冲剂、湿热痹胶囊、四妙丸、三妙丸等。
痿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本证又称“白虎历节”,西医所言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属此证。因经络痹阻,久治不愈,筋骨、肌肉失荣所致。治以补肾祛寒、活血通络,可用雷公藤片、正清风痛宁等治疗。
痹证日久,邪气不除而气血已虚或瘀滞不行,则可见关节酸痛麻木而形体虚弱。治以益气养血、舒筋活络,可用薯蓣丸、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等;若气血瘀滞不利者,可配合小活络丸等。
另外,患者可以局部外用药物,如附子追风膏、活血止痛膏、风湿膏、天和骨通膏、奇正藏药贴等,或涂搽活络油、祛风油等,均有较好的局部止痛效果。还可适量饮用祛风湿药酒,如丁公藤风湿药酒、三蛇药酒、五加皮酒等,亦有良效。
提醒您:痹证是顽疾短期难治愈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酒地龙的炮制方法 4 酒地龙的性状 5 地龙的性味归经 6 地龙的功效与主治 7 酒地龙的炮制作用 8 地龙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酒地龙 1 拼音
jiǔ dì lóng
2 概述酒地龙为地龙的炮制品。地龙的已有,见。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ergillum (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体[1]。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酒地龙表面色泽加深,偶见焦斑,略具酒气[1]。酒炙利于粉碎和解腥矫味,便于内服外用,又可增强通经活络作用,用于偏正头痛,寒湿痹痛,骨折肿痛[1]。
3 酒地龙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炙干为末、熬制、煅炭(《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微炒(《太平圣惠方》)、醋炙、焙制(《圣济总录》)等方法[1]。
元代增加了酒浸、油炙(《世医得效方》)、酒炒(《丹溪心法》)的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蛤粉炒(《普济方》)、盐制(《蒙筌》)、炒炭(《释谜》)等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醋炙等[1]。
地龙段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筛去碎屑[1]。沪地龙,碾碎,筛去土[1]。
酒地龙的炮制方法为:取净地龙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呈棕色时,取出晾凉[1]。
每100kg地龙段,用黄酒125kg[1]。
4 酒地龙的性状广地龙为薄片状小段,边缘略卷,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生殖环较光亮[1]。体轻,略呈革质,质韧不易折断[1]。气腥,味微咸[1]。
土地龙为不规则碎段,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多皱缩不平,生殖环带多不明显[1]。体轻,质脆易折断,肉薄[1]。
酒地龙表面色泽加深,偶见焦斑,略具酒气[1]。
5 地龙的性味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
《中医大辞典》:入肝、脾、肺经[2]。
《中华本草》:归肝、脾、膀胱经
6 地龙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中华本草》:地龙具有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的功效。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
《中医大辞典》:地龙具有清热,镇痉,平喘,通络,利尿,降压的功效[2]。
1治高热烦躁,惊风抽搐,喉痹,慢性气管炎,哮喘,百日咳,风湿痹痛,半身不遂;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高血压病[2]。内服:煎汤,45~9g;研末服,每次15~3g,日服一至二次[2]。
2治流行性腮腺炎,下肢溃疡,丹毒,湿疹,带状疱疹,烧烫伤,加白糖搅拌取液涂敷;骨折,酌加白糖及少许冰片同捣烂,涂敷患处[2]。
《中药炮制学》:地龙具有熄风止痉,祛热定惊,平喘,通络,利尿的功能[1]。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小便不通,肿毒疔疮及高热惊风,肝阳头痛,中风偏瘫,痰鸣喘息,尿少水肿[1]。如治热狂癫痫,即以本品同盐化为水饮服(《本草拾遗》);治惊风,则用本品研烂,同朱砂末作丸服(《应验方》);治热结膀胱,小便不通单用本品,捣烂浸水,滤取浓汁服(《斗门方》);治乳痈,以本品加生姜于乳钵内研如泥状,涂敷患处(《普济方》);治高热惊风抽搐,常与石膏、钩藤等同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则与石决明、黄芩等配伍;治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又常与天麻、南星、半夏等合用,如治中风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治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常与桑枝、忍冬藤、络石藤等配伍;治肺热喘咳,则与麻黄、杏仁等同用;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等证,可单用或配其他利尿药同用[1]。
酒地龙利于粉碎和解腥矫味,便于内服外用,又可增强通经活络作用,用于偏正头痛,寒湿痹痛,骨折肿痛[1]。如治疼痛不可忍的地龙散(《太平圣惠方》);治风头痛的地龙散(《圣济总录》);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的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跌打损伤,骨折疼痛的地龙散(《证治准绳》)[1]。
7 酒地龙的炮制作用地龙具有熄风止痉,祛热定惊,平喘,通络,利尿的功能[1]。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小便不通,肿毒疔疮及高热惊风,肝阳头痛,中风偏瘫,痰鸣喘息,尿少水肿[1]。如治热狂癫痫,即以本品同盐化为水饮服(《本草拾遗》);治惊风,则用本品研烂,同朱砂末作丸服(《应验方》);治热结膀胱,小便不通单用本品,捣烂浸水,滤取浓汁服(《斗门方》);治乳痈,以本品加生姜于乳钵内研如泥状,涂敷患处(《普济方》);治高热惊风抽搐,常与石膏、钩藤等同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则与石决明、黄芩等配伍;治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又常与天麻、南星、半夏等合用,如治中风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治热痹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常与桑枝、忍冬藤、络石藤等配伍;治肺热喘咳,则与麻黄、杏仁等同用;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等证,可单用或配其他利尿药同用[1]。
酒炙后利于粉碎和解腥矫味,便于内服外用,又可增强通经活络作用,用于偏正头痛,寒湿痹痛,骨折肿痛[1]。如治疼痛不可忍的地龙散(《太平圣惠方》);治风头痛的地龙散(《圣济总录》);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的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跌打损伤,骨折疼痛的地龙散(《证治准绳》)[1]。
8 地龙的炮制研究地龙含溶血成分蚯蚓素,解热成分蚯蚓解热堿,有毒成分蚯蚓毒素[1]。还含丁二酸及黄嘌呤等[1]。其中丁二酸和黄嘌呤为平喘的有效成分[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据研究,地龙生品成分不易煎出,同时腥味太大,不利于服用,需炒后入药,但对成分有一定损失[1]。醋制品的水煎液所含成分较生品、酒制品、清炒品及砂烫品为高,且醋可解腥,并能协同增效,故认为以醋炒为宜[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比较地龙各炮制品的药理作用,结果为地龙热浸液、酒地龙热浸液对大鼠血液黏度均能降低,尤以酒地龙与土地龙作用显著[1]。降低大鼠红细胞压积尤以广地龙与酒地龙为佳[1]。体外血栓的溶解作用:酒地龙>广地龙>沪地龙>土地龙[1]。
83 工艺研究有报道采用酒润麸炒法,即取生地龙用绍酒(100:15)拌匀,闷润1小时,另将麦麸炒至冒烟时,投入地龙共同拌炒,拌炒至地龙表面棕**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1]。另有取生地龙加醋(1:02)拌匀,闷润1小时,置电烘箱100℃,烘2小时,至地龙表面棕色时取出[1]。
9 贮存方法问题分析:
你好 ;腿凉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贫血;二是心脏性病变;三是肢体型局部病变;如果没有心脏型病变;搞点活血化瘀补血养血的药就行了。
意见建议:
如果左右脚都发麻,最常见的原因是脑血管硬化 如果是一侧脚发麻,最常见的是腰骶部脊神经受压,其次是周围神经炎,周围血管炎等 还有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发性神经炎,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长期酗酒吸烟,严重的肝肾疾病等都可以引起 损伤,足趾血液循环不通畅,神经损害等都可以引起足趾麻,请咨询骨科应该注意局部保暖,忌烟酒,根据情况服用药物(如营养神经或血管的药物 如果你担心的话最好去神经或者骨科去检查
答案:B
BC本组题考查内科蠲痹剂中成药的主治。木瓜丸主治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恶风寒、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四妙丸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尪痹颗粒主治肝肾不足、风湿痹阻所致的尪痹,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畏寒乏力;类风湿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天麻丸主治风湿痹阻、肝肾不足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颈复康颗粒主治风湿瘀阻所致的颈椎病,症见头晕、颈项僵硬、肩背酸痛、手臂麻木。
筋伤病指由于各种外因或慢性劳损而导致筋之损伤的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性质的需要,筋伤病愈发普遍化及早龄化,长期以来带给人们极大苦痛,故此,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以阳气来调治筋伤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阴随阳气生发而长,若阳亡则阴绝。阳气正常运转,则化气以营养周身;反之,化气不利,精血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瘀血接连而生,筋肉不荣。此言 阳化气之功,阳性温热而动散,推动人体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维持脏腑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再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阴阳平秘之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阳固而阴守,邪之不可凑,形神乃能治。故而, 阳气者,温热而清明,具化气、固外之功。
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易耗、易散,故在疾病防治中不可小视。
如《伤寒论》全书中,明确提到阳气损伤的条文约一半之多,阳气易散易耗,故不可误汗、误吐、误下以损人体之阳气。
《伤寒论》之法要,护阳、救阳是第一要务。 且有,医家李念莪:"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肺气之宣降,心气之通明,脾胃之运化,肝气之疏达,肾脏之气化,及小肠分清泌浊之功等,皆赖于阳化气之功。迨"火神派"之代表郑钦安,更是重视阳气,临证注重扶阳、护阳,擅用姜、附、桂等辛热之品,屡建奇功,效如桴鼓。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医家对此解释不一,梳理发现,一者"阳气"作"卫气"讲,"精""柔"为卫气运行时"神""筋"的两种状态,如杨上善曰:"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一者指明阳气运养之功,并未言明"精""柔"二字的具体含义,如王冰云:"此明阳气之运养也。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另有,讲"精""柔"二字作阳气的两种状态,如张景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高世栻言:"精,精粹也。柔,柔和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而神无所养也……'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则筋无所养也"。
高世栻将"精""柔"作为阳气的两种状态,"精"意为精粹,"柔"意为柔和,联系经文上下,阐述阳气"不精""不柔"则"筋""神"无所运养。再有,目前各版《内经选读》教材均以倒装句式解释,作:"阳气者,养神则神精,养筋则筋柔"。
尤在泾云:"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故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其中,"精"应意为清明,亦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此处之"精",为清明之意;"柔"意为柔和。
"精"与"柔"当为阳气的两种状态。阳气清明,则神受养;阳气柔和,则筋受养。 阳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不失清明之性,则精神爽慧;阳气不失柔和之态,具温煦之性,则化气、固外之功正常,气血相合,筋肉灵活。 明言阳气养神与养筋的作用,亦如王冰、张景岳等医家认为"此明阳气之运养也"。
《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即肌腱、椎间盘、关节囊、腱鞘、韧带、滑液囊、关节软骨等与骨紧密相连的软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筋具有连属关节、主司运动的功效。
中医学认为筋伤病多因于外邪侵袭,表现为虚、痰、瘀等病机,出现颈项僵硬、腰腿疼痛、筋肉挛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治疗以补肝肾、祛痰瘀、通经络为大法,如椎动脉型颈椎病之治疗,临床医生多从虚、痰、瘀论治。
阳气性温热,具化气、固外之功,阳气旺,气血通,邪不凑,则筋肉灵活。张景岳云:"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阳性温热而动散,主司化气、固外,阳气足,体内精、气、血、津液有序转换,则痰浊、瘀血不能生,邪气不可凑,阳气一者可直接温养机体而固外,一者参与精、气、血、津液输布,以润养周身,如是则筋肉灵活;阴性静,太过则机体不得温运,体内气血津液等失于输布代谢,停滞体内,日久壅为湿痰、瘀血等,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气血不通,机体失于濡养,则见筋挛肉痿,活动不利。
故而,阳气不失温之性,则筋肉弛张自如,肢体运动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失于化气、固外之功,邪气入侵,气留血滞,机体失养,则见四肢拘急挛缩、肌肉酸痛等。 由此,筋肉之灵活赖于阳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
《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阳气正常运行,阴阳相合,气行血调,荣养筋肉,则筋肉灵活;反之,阳气不足或不通,则气血不合,筋肉不得荣养,以致筋肉挛缩、活动不利。
以上可说明,阳气对筋伤病的重要性,阳气足,筋骨强;阳气不足,筋骨容易损伤。所以,再此建议大家,一定要保护阳气、提升阳气,人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1 肝脏不好的症状 眼干眼涩
有没有觉得最近眼睛特别容易干涩,好像一汪湖水即近干涸。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肝脏过于疲累,肝血不足,想要发力却无力可发。而肝开窍于目,一旦肝血不足,首先影响到的就是我们的眼睛。
面色无光泽最近面色有没有发黄,仿佛蒙着一层黄土,苹果肌上还隐约长了斑点,这其实就是在给你报警,肝脏出现血虚了。
口苦一旦出现口苦,这肯定是身体出现问题了,中医上肝胆相照,肝气外泄必然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喉咙痛中医上凡是上脑的经脉都要经过咽喉处,肝经也不例外,当肝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喉咙痛。
肢体屈伸不利肝在体合筋,筋在肝血的滋养下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但肝血不足,筋失所养,人体肢体就会活动不利,麻木不仁。
2 三穴来疏肝 肝俞穴
主治:
疏肝利胆,降火,止痉,退热,益肝明目,通络利咽,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等
取穴: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方法:
1按摩法:
双拇指分别按压在双侧肝俞穴上,做旋转运动,由轻到重至能承受为止,每次持续5~10分钟。
2艾灸法:
用艾灸条在穴位上旋转艾灸,每次3~5分钟,每周2~3次。
3刮痧法:
用刮痧板刮拭穴位,由上到下,每次刮拭15板。
行间穴主治:
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等。
取穴:
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
方法:
1按摩法:
按压行间穴5秒钟,压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钟再按压,一共20次。
2刮痧法:
用刮痧板刮拭穴位,由上到下,每次刮拭15板。
期门穴主治:
健脾疏肝,理气活血,胸胁胀痛,腹胀,呕吐。
取穴:
乳头至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方法:
1按摩法:
用大拇指、食指直下掌根处,揉按穴位,双侧一起,每次揉按3~5分钟。
2艾灸法:
用艾灸条在穴位上旋转艾灸,每次3~5分钟,每周2~3次。
3刮痧法:
用刮痧板刮拭穴位,由上到下,每次刮拭15板。
养肝等于养命,护好我们的肝脏,让我们拥有个健康的身体,开心过好每一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