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有什么营养价值

黄粉虫有什么营养价值,第1张

问题一:黄粉虫对人体有什么营养价值? 黄粉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是优良的蛋白食品。黄粉虫也是口感好、风味独特、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的一储食品昆虫。可以烘烤、煎炸、加工成具有果仁味的蛋白饮品、精制蛋白粉、酒精饮品等多种形式的食品。

黄粉虫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且所含氨基酸的种类齐全;黄粉虫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241%;黄粉虫的矿质元素含量也很丰富,除钾、钙、镁、磷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的动物食品外,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也远远高于一般动物食品,特别是通过黄粉虫的生物富积作用使锌、硒等元素的含量大大增加,从而使黄粉虫具有更高的保健价值

黄粉虫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种特形态变化

食用的主要是黄粉虫蛹,吃起来什么味我也不知道,我只养过,有感情,不舍得吃,最后都放生了,呵呵。

问题二:黄粉虫的营养需要有哪些 黄粉虫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靠营养物质维持的,营养物质又称营养素,营养素通常是以摄取食物的方式获得,黄粉虫食用食物并在体内消化和吸收之后,其中的营养素才能被利用。目前已知的40多种营养素大体可归纳为六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营养素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产生热能,提供给黄粉虫热量,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②帮助黄粉虫生长发育,并可构造身体各部分,如水、无机盐、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③能调节黄粉虫必需的生理机制,如水、维生素、无机盐、脂肪、蛋白质。目前,我国尚未对黄粉虫的营养和伺料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针对这些营养素是怎样影响黄粉虫,以及黄粉虫需要的营养素是多少等还没有研究得像畜禽那么清楚,就是说还不知道黄粉虫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所给的伺料是否能使黄粉虫健康,快快长大,繁殖更多的后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单独提供黄粉虫所需的全部营养素,而且不同的虫期、不同的虫龄、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养殖目的,虫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有所不同,因此,适宜的食物必须由多种食物构成,才能达到营养平衡的目的。经多年试验证明,养殖黄粉虫与其他养殖业一样需要复合词料,在麦麸玉米的基础上适量加入高蛋白质词料,如豆粉、鱼粉及少量的复合维生素等。因此在黄粉虫养殖中,不论是幼虫还是成虫,一定要给予复合词料,不可单喂一种词料。实践证明:复合伺料饲养效果很好,能大大促进黄粉虫幼虫的生长发育,30天的饲养,复合饲料饲养的幼虫增重为纯麦麸饲养的两倍。若长期伺喂一种词料,不论这种饲料营养有多高,也会导致黄粉虫发生厌食或少食、营养不良、恹懒少动、多病和死亡率增高等现象;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或提前结束产卵期;幼虫生长缓慢、体色变黯、个体变小或大小不均衡,影响产品质量。有的养殖户因长期单喂青菜,将黄粉虫变成了“菜青虫”,结果发生了大面积死亡现象。因此食物要多样性。在喂养中,使用混合词料生长较快,喂单一词料时生长较慢,还会导致品种退化。

问题三:养殖黄粉虫有什么用途? 黄粉虫可用于科学研究生物、生物教学中,如昆虫生理生化、生物解剖及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试验材料,是农药药效检测与毒性试验的良好材料,更为普遍和重要的是作为民间观赏禽鸟、养蝎业等特种经济动物的活体动物蛋白饵料。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有效促进了林蛙、蛤蚧、鳖、鳝鱼、蜗牛、壁虎和蛇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业的发展。在商业上,黄粉虫具有以下用途:(1)、原形食品 直接用黄粉虫幼虫、蛹烹制成各种菜肴或膨化加工成小食品等。(2)、深加工食品 经提取、发酵、酿造等加工工艺,将黄粉虫加工酱油、氨基酸口服液、营养保健酒等功能食品;也可精制成蛋白粉、营养调味粉等食品添加剂。(3)、畜禽饲料 用作特种动物养殖的饵料,如饲养蝎子、林蛙、蛇、黄鳝、珍禽和观赏动物等;替代鱼骨粉、肉骨粉作畜禽蛋白质饲料。(4)、其它 黄粉虫油脂可制备降低血液胆固醇的药物、人造奶油、表面活性剂中间体等,也可用于制作肥皂、太古油及增塑剂等;虫蜕、成虫壳可用于提取甲壳素、生产壳聚糖;虫粪可作高校生物有机肥、诱食剂、高效化肥等。随着昆虫蛋白质、脂肪及生物多糖(几丁质及其衍生物)提取、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黄粉虫资源的用途范围将进一步扩大。4、国外对黄粉虫开发利用的情况如何? 黄粉虫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国外许多国家都在开展,如法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先后开展对黄粉虫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研究内容包括人工饲料、人工生产饲养技术、食用、药用及保健功能的探索等,尤其是对黄粉虫酶系生化生理的研究较多。特别是近年来研究发现,黄粉虫蛋白质可以作为寒冷地区饮料、药品、车用水箱及工业用防冻液和抗结冰剂。也可以黄粉虫为原料,提取生化活性物质,作为特殊食品,如干扰素等;将黄粉虫加工成莱肴;以黄粉虫为原料制作药品和保健品;将黄粉虫资源物质分离纯化,研制成各种生化制品,如以几丁质(甲壳素、壳聚糖)为原料的产品――果蔬增产催熟剂、美容化妆品、保健品等。 5、国内对黄粉虫开发利用的情况如何? 国内对黄粉虫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经历了小规模散养和工厂化生产、加工、利用两个阶段,目前正向深加工、广应用阶段发展。20世纪50年代,黄粉虫主要用作药用动物及珍禽的活体饲料,也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 20世纪70年代,黄粉虫人工养殖逐渐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黄粉虫作为活体饲料,进一步得到社会的重视,但规模小、分布狭窄、产量低、利用率不高;近年来,黄粉虫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发展很快。由于保健品及“绿色”骨粉、鱼粉和饲料市场的发展,对黄粉虫的开发利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黄粉虫的养殖已经遍及全国。山东农业大学黄粉虫资源利用研究课题组,组织了昆虫学、生物化学、组织生理、营养、饲料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对黄粉虫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利用开发。在搜集种质资源、分离纯化培育成功两个新品种和一个杂交种的基础上,进行与近缘种的种间杂交和辐射育种,获得了遗传物质整合性更好的种质。在产业化研究中,系统测试了黄粉虫各种不同虫态的蛋白质、脂肪、几丁质(甲壳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昆虫源蛋白、几丁质、壳聚糖在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纺织品或农林果蔬增产剂等制造业中具有的诸多用途前景作了探讨,昆虫蛋白可以用于生产食品、氨基酸生物肥、天然蛋白丝等,昆虫油脂应用于食用、饲用、医用、工业用生物柴油等,虫粪沙作为饲料、生物有机肥的菌体吸附剂等。 目前, 和有关专业技术部门高度重视昆虫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产业化问题。通过有效推进黄粉虫资源的产业化进程,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相关开发机构为依托,以关于黄粉虫养殖与开发研究的一系列成>>

问题四:黄粉虫吃了后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黄粉虫俗称面包虫,为多汁软体动物,蛋白质含量高达50%~60%,脂肪含量达30%,并含有多种矿物质以及动物生长所需的16种氨基酸,其营养成分居各类饲料之首,是饲养家禽及甲鱼、乌龟、罗非鱼、娃娃鱼、鳗鱼、黄鳝、蛙类、蝎子、蜈蚣、蛇类、鸟类等特种经济动物的优质饲料。据测定,1公斤黄粉虫的营养价值相当于25公斤麸皮、20公斤混合饲料和1000公斤青饲料,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据报道,用黄粉虫饲喂牛蛙及禽类幼体,成活率达95%以上,肉禽增重率提高20%,蛋禽产蛋率提高20%以上;用黄粉虫喂养甲鱼,饲养周期可缩短半年以上,喂养全蝎等野生药用动订,其繁殖率可提高2倍。

问题五:人吃面包虫什么营养 黄粉虫,喜食面包,因而又叫面包虫。

其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荷尔蒙、钙与磷,是养殖牛蛙、鳖、龟、虾等的理想饵料。

雌虫短小而圆,雄虫体长而硕大。刚生下来的面包虫卵极为细小,用肉眼几乎看不见,等长至01―02厘米时,可用肉眼看见它们蠕动的模样。幼虫在春、秋季成长快速,至蛹化为止,需经过4―5次脱皮。

问题六:面包虫干有营养吗? 除了蛋白质没什么营养,角质又多,鱼无法消化会排泄出来,到时候缸里碎皮到处飞严重影响美观 你不如用虾干喂,营养全面又不会脏水,也不贵

问题七:黄粉虫能吃怎么吃有营养对身体有害吗 你好,吃黄粉虫对人没有客的。黄粉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是优良的蛋白食品。黄粉虫也是口感好、风味独特、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的一种食品昆虫。可以烘烤、煎炸、加工成具有果仁味的蛋白饮品、精制蛋白粉、酒精饮品等多种形式的食品。

问题八:面包虫吃什么最有营养? 黄粉虫,喜食面包,因而又叫面包虫。面包虫幼虫营养其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动物蛋白饲料之王”。其蛋白质含量为47%,脂肪含量为23%,碳水化合物为23%,还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2、E、核黄素、不饱和脂肪等极为丰富,可谓是饲养观赏鱼的理想饵料之一。

雌虫短小而圆,雄虫体长而硕大。刚生下来的面包虫卵极为细小,用肉眼几乎看不见,等长至01―02厘米时,可用肉眼看见它们蠕动的模样。幼虫在春、秋季成长快速,至蛹化为止,需经过4―5次脱皮。

[编辑本段]饲养

面包虫的整个生活史为4个月左右,饲养方法也比较简单:将盆壁光滑的搪瓷盆或陶瓷盆刷洗干净,加厚度10厘米左右的麸皮,然后将面包虫放进去,上面再撒一些面粉或玉米粉,盖上几片菜叶或菜片,南瓜、西葫芦、黄瓜、大白菜、圆白菜、小白菜等均可。这些菜叶既可供面包虫食用,有能增加湿度。然后将盆放置在室内温度较高的地方,一般为22~25℃,湿度为50%~60%。面包虫从卵孵出到成体要经过6~7次的蜕皮,大约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变成成虫(黑壳虫)。平均体长22毫米,体宽35毫米,平均体重0.2克,个别的体重可达0.25克。变蛹后蛹长17毫米,体宽4毫米,平均体重01克。面面包虫成虫包虫的变蛹过程是先从头裂开一小口,尾部开始蠕动,皮慢慢从头顶往后蜕,经5~10分钟就可全部蜕完。蛹全身为乳白色,经5~6个小时以后变为深**,再经过3~5天蛹开始变成成虫(黑壳虫)。成虫经过交配,2~3天后就开始产卵,这期间可在盆内放入一些叶菜,一方面可以供面包虫采食,另一方面可让成虫产卵于叶菜上。卵为乳白色,像小米粒一样大小。注意剩余的叶菜不能扔掉,以免将虫卵同时扔掉。卵经过9~10天孵出幼虫,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幼虫在麦麸中蠕动。这时可把干菜叶拿出,在麦麸上再盖一层新鲜菜叶和面粉或玉米粉等供幼虫食用,幼虫便会很快长起来。在面包虫的繁育中,应挑选个体大的蛹留种,单放一个盆中作为产卵用。这样的幼虫大小基本一致,而且在更换虫屎时也不会将虫卵筛出。喂鸟时可先将个体大的挑出来喂。对已经变成蛹的可挑出放入另一盆中,再继续繁殖。大小不同的面包虫应分别饲养。一盆面包虫喂完后,要再进行繁殖时,应将旧盆清洗干净再用。在面包虫的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麦麸是否吃完,如已吃完可用筛子把虫子筛出,更换新的麸皮。盆内麸皮变黑后可撒上少许新鲜的鼓皮和面粉、玉米粉等。要经常更换新菜叶,每次不要放得大多。供虫食用的新菜叶应增加湿度,但不宜放得大多,以免饲料变质发霉。面包虫在养殖过程中,每隔两三代就应引进一些新的、个体较大的种源,以免由于近亲繁殖使虫子的体形体质越变越差。

[编辑本段]疾病

面包虫抗病力强,但如管理不当或环境突变也会出现疾病,以干枯病、软腐病较为常见:1、干枯病:此病多发于高温干燥的夏季,病虫从头到尾干枯,体色变黑。防治方法:多投喂一些青菜;2、软腐病:此病多发于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饲料发霉变质,虫体受伤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虫行动迟缓,体变黑变软,腐烂死亡。防治方法:保持盒(箱)通风干燥,减少或停喂青饲料,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清理残饵及粪便,及时隔离病虫,保持合理的密度。

面包虫的成虫不会变成飞虫,白的是刚蜕皮的k虫,是长大的过程

[编辑本段]过程与使用

1、面包虫由于生活在粮仓中,经过长期的退化,羽化了的成虫是不会飞的,只是可以爬(爬行本领也不太大,普通的颜料盆就爬不出来),可以产卵,一般把卵产在菜叶上,如果下面辅纸,也可以产在纸上。再把卵放进新的饲料中,就可以孵化出幼虫。即>>

问题九:大麦虫和超级黄粉虫有什么区别哪个营养高好养活 你好朋友~ 呵呵~你所问的问题本身就矛盾~超级黄粉虫就是大麦虫,因为超级黄粉虫是激素催的,所以比黄粉虫的个体要大许多,正常的黄粉虫幼虫可以在4公分左右,而超级黄粉虫也就是大麦虫可以长到6~8公分,外壳比较硬。但价格也贵许多~建议你在没有用途和市场的情况下,不要养殖这些东西,需谨慎。希望能帮助到您,谢谢!

问题十:黄粉虫吃什么食物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 1乳、油、蛋类饲料 动物的油、乳、蛋,在组合配制植物性饲料时,是不可缺少的添加料,不但增加组合饲料的营养成分,而且还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1)动物乳汁类。通常使用的有营养全面、适口性较好的牛乳和羊乳两种。这类饲料可作为一龄蝎与体质较弱蝎的滋补性饲料,一般均采用拌合肉粉或馒头花、馍屑的方法饲喂。 (2)动物油类。一般使用的动物油有牛油、羊油、猪油和鸡油等。在组合植物性饲料时,这类饲料是配组的重要成分之一,多用于二龄蝎或进行食性驯化时配合使用。通常采用烤化后拌合其他饲料的方法饲喂。 (3)蛋类饲料。家禽蛋和鸟类蛋,不但来源丰实,而且营养价值很高,适口性亦佳。可以用鲜蛋打汁合肉粉或其他植物性饲料。还可以将鲜蛋煮熟后取出蛋黄使之干燥,然后加工为纯蛋黄粉贮 备,以便配合其他饲料时使用。以上确是各龄蝎的上等食物。 东亚钳蝎的植物性饲料主要有谷物类、糠麸 2植物性饲料类、油粕类等饲料。这些饲料如不经处理,单一投放时,在一般情况下人工养殖的蝎均表现为拒食。所以在使用这类饲料之前,必须进行蒸、炒或其他处理方法。 经过处理的植物性饲料,还应配合适量的肉粉或油、乳、蛋类饲料(称组合饲料)拌合均匀分置在食盘上饲喂。根据较通用的植物性饲料处理方法,主要有: (1)蒸。适用于谷物类饲料。先将谷物磨粉,经发酵后蒸熟,再捏碎以供组合其他饲料。 (2)炒。适用于糠麸类饲料。先将料放在铁锅内,用小火炒熟,然后组合其他饲料。 (3)制粉综合处理。适用于饲草类饲料。先将苜蓿叶或槐叶晒干制成粉,经发酵后用蒸法处理,然后组合其它饲料。 组合性饲料的适口性虽然有所改善, 3辅助性饲料添加剂 但毕竟不及肉食类饲料的适口性好,故采食量均不大。因此,必须在组合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剂,来增进组合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改善适口性。 (1)维生素添加剂。按每公斤组合饲料加入维生素B1 1克,B2 2克,D3 3克,多维葡萄糖3克即可。 (2)矿物质调节剂。按每千克组合饲料加入硫酸锌05克、硫酸钠(又叫芒硝)05克、磷酸二氢钙1克,磷酸二氢钾05克、碳酸氢铵1克、食盐05~1克即可。[1]

我国利用藻类作为食品,不但有悠久的历史,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之多,也是世界闻名的。据初步统计,我国所产的大型食用藻类至少有50—60种,经常作为商品出售的食用藻类主要是海产藻类,如礁膜(Monostroma nilidum)、石莼(Ulva lactul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紫菜(Porphyra sp.)、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等。商品食用淡水藻类有地木耳(Nostoc commume)和发菜(Nostoc commume varflagelliforme)。我国云南景洪地区傣族同胞食用和出口缅甸等国的“岛”和“解”就是用淡水藻类中的水绵(Spirogy- ra)和刚毛藻(Cladophora)加工制成的。由于单细胞藻类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有繁殖快,产量高的特点,大面积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人类食用或家畜的精饲料,也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有的(如小球藻、栅藻)已在国内外推广利用。

  藻类对于医学和农业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作为药用,例如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等,都有防治甲状腺肿大的功效。红藻中的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和海人草(Digenea simplex)可作为驱除蛔虫的特效药。从褐藻中提取的藻胶酸、甘露醇和红藻中提取的琼胶也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例如藻胶酸盐可作为制造牙模和止血药物的原料;甘露醇有消除脑水肿和利尿的效能,琼胶除作为轻泻药治疗便秘症外,还可用来作为制造药膏的药基,包药粉的药衣和细菌培养基的凝固剂。土壤藻类不但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防止无机盐的流失,减少土壤的侵蚀,其中有些蓝藻还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在提高土壤肥力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藻类是鱼类食物链的基础,鱼类的天然饵料,一般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浮游藻类,所以在淡水鱼类养殖中,多通过施肥,繁殖藻类,为鱼类提供饵料。但是,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发生水华的时候,由于水中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也往往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以藻类为原料所制成的产品,特别是藻胶酸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例如琼胶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凝固剂和糖一起制成软糖,和淀粉一起制成包糖用的糯米纸,制面包时加入琼胶可以使面包保持长期的松软,加入果子露中,可制成冷冻果汁;制鱼、肉罐头时加入琼胶,可以保持鱼、肉的原形,不致在运输中散开;在日本和欧美各国,还用琼胶作为酿造酒、醋、酱油的澄清剂。在建筑业中,藻胶酸除用以粉刷墙壁、水泥加固、涂敷木材、金属品和工作母机外,还可以制成格子板和油毡的代用品。在纺织工业中,可以 藻类植物约有3万种,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中。植物体型多样,有单细胞、群体(由许多单细胞聚集而成,细胞没有紧密的生理联系)、多细胞的丝状体及叶状体。高等的藻类已有简单的组织分化。植物体(简称藻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100米以上。

编辑本段商业用途

  藻类有广泛的商业用途。藻类制品包括由70多种红藻制成的琼脂糖类(如琼脂)。琼脂用於鱼罐头制造、烹制鱼的包装、织物上浆及胶片和高级黏合剂的制造,又可用於汤、调味汁、果冻、糕饼糖霜等中。由角叉菜制成的角叉菜胶,用途与琼脂相同,又包括钠、钾、钙盐。藻酸是褐藻的组分,可制成能像丝一样纺成线的碱金属盐。

编辑本段藻类价值

经济价值

  藻类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无机碳,使之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从而为水域生产力提供基础。海洋浮游藻的总生产力估计每年为31×109吨碳。在食物链的转换中,1千克鱼肉约需100~1000千克浮游藻,因此浮游藻类资源丰富的海区都是世界著名渔场所在地,而浮游藻类的产量就成为估算海洋生产力的指标。

  二、在池塘鱼类养殖中一般根据水色判断水质,而水色是由藻类的优势种及其繁殖程度决定的。如血红眼虫藻占优势种时表现红色水华,说明水质贫瘦;衣藻占优势时呈墨绿色水华且有粘性水泡,表示水质肥沃;微囊藻与颤藻、鱼腥藻占优势时池水呈铜锈色纱絮状水华,味臭有害于鱼;蓝裸甲藻占优势形成的蓝色水华是养殖鲢、鳙、鲤、鲫、非鲫高产鱼池的典型水质之一,但繁殖过盛也会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泛池。此外,扁藻、杜氏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蛋白质含量较高,是贝类、虾类和海参类养殖的重要天然饵料。

  三、固氮蓝藻是地球上提供化合氮的重要生物,也是可利用的重要生物氮肥资源。目前已知固氮蓝藻有120多种,在每公顷水稻田中固氮量达16~89千克。

  四、褐藻门的海带、裙带菜,红藻门的紫菜,蓝藻门的发菜,绿藻门的石莼和浒苔等都是重要的食用藻类。

  五、藻类在工业上的用途主要是提供各种藻胶。褐藻门的海带、昆布、裙带菜、鹿角菜、羊栖菜等除供食用外,可作为提碘、甘露醇及褐藻胶的原料。巨藻、泡叶藻及其他马尾藻也可作为提取褐藻胶的原料。褐藻胶在食品、造纸、化工、纺织工业上用途广泛。从石花菜、江蓠、仙菜等可提取琼胶用作医药、化学工业的原料和微生物学研究的培养剂。从红藻门的角叉藻、麒麟菜、杉藻、沙菜、银杏藻、叉枝藻、蜈蚣藻、海萝和伊谷草等藻类中,可提取在食品工业上有广泛用途的卡拉胶。

研究价值

  研究海洋或淡水藻类的学科称为藻类学(Phycology或Algology)。

  美国藻类采集计划以盘存获得之30万种标本种类著称。

编辑本段藻类植物(Algae)

  藻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 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autotrophic thallophyte)。藻类植物体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体形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60米以上,藻体结构也比较复杂,分化为多种组织,如生长于太平洋中的巨藻(Macrocystis)。 尽管藻体有大的、小的、简单的、复杂的区别,但是,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 原植体植物。生殖器官多数是单细胞,虽然有些高等藻类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直接参加生殖作用;形成袍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无不孕细胞层包围。藻类植物的合子不发育成多细胞的胚。有少数低等藻类是异养的或暂时是异养的,这可根据它们的细胞构造和贮藏的营养物质,与异养原植体植物(heterotrophic thallophyte)-- 真菌分开。

  藻类在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分布,主要是生长在水中(淡水或海水)。但在潮湿的岩石上、墙壁和树干上、土壤,养面和下层,也都有它们的分布。在水中生活的藻类,有的浮游于水 中,也有的固着于水中岩石上或附着于其他植物体上。藻类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应环 境能力强,可以在营养贫乏,光照强度微弱的环境中生长。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后形成 的新鲜无机质上,它们是最先的居住者,是新生活区的先锋植物之一,有些海藻可以在100米 深的海底生活,有些藻类能在零下数十度的南北极或终年积雪的高山上生活,有些蓝藻能在高达85℃的温泉中生活,有的藻类能与真菌共生,形成共生复合体(如地衣)。

  用以修饰布料,浆丝等,如我国广东产的香云纱就是用海萝胶作浆料制成的。硅藻上在工业中的用途也很广,例如加入硝酸甘油后,可以防止爆炸,可作为制造耐火砖、滤器、牙粉的原料。

  随着藻类认识的日益深入,利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现在初步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预料,藻类在解决人类目前普遍存在的粮食缺乏,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蝮蛇为广食性的种,这是它分布广阔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主要以脊椎动物为食料,包括泥鳅、鳝鱼、蛙、蜥蜴、鸟、鼠等,个别蝮蛇胃内发现蜘蛛,恐怕是吞食了蛙的缘故。蛇岛蝮蛇主要吃小型候鸟,在剖检的82例中,共有21种小鸟,属于3目8科,主要为雀形目的树栖种类。在地面活动的蝮蛇亦捕食鹌鹑、黄脚三趾鹑及鸫类等地栖性鸟类,也袭击体型较大的松雀鹰、山斑鸠及黑枕黄鹏等,但不能吞食,在蛇岛常可捡到这些鸟类的尸体和残骸。偶尔,它亦吞食褐家鼠。刚生出的小蝮蛇,全长280~330毫米,即能吞食黄眉、柳莺这样大的鸟,但它主要吃蜈蚣、长头蜈蚣及鼠妇。小螟蛇吃蜈蚣,这是世界上头一次记载。 在笼饲情况下,曾有全长为360毫米的中介蝮吞食全长为240毫米的虎斑游蛇,过了13天才排出粪便。在浙江,曾发现短尾蝮吃眼镜蛇的幼体。中介蝮亦会吞食其他中介蝮(秦耀庭,1960)。有一次,两中介蝮争食一小白鼠,甲蛇咬住鼠头,乙蛇咬住鼠足,均咬住不放,甲蛇吞咽头部比较顺利,不到10分钟,已把鼠吞了进去,乙蛇的头部也被吞人,约经半小时,一直吞到第十个横斑,不能再吞了,才把乙蛇吐了出来,刚被吐出的乙蛇,处于假死状态,但不久即逐渐恢复其活动能力。 在国外,Lesnyak(1964)剖检了50条蝮蛇,蛇体全长为400毫米的主要吃昆虫(606%),全长为400~500毫米的主要吃蜥蜴(461%),而大的蝮蛇则主要吃啮齿类动物(642%)。 蛇岛中介蝮能吃比它头部大得多的食物。1957年7月,在岛上剖检一雄蝮(体重153克),从胃里剖出一只鸟,重625克,体长232毫米,体周长为134毫米;1973年从一蛇胃中剖出一鸟,体周长为150毫米,直径为477毫米,为该蛇口腔横径的17倍。 蝮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一次可吞食1~2只小白鼠或麻雀,能连续吃3~5只。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人,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蝮蛇的食性和其栖息地能供应的食物种类有关。例如杭州艮山门外郊区,蛙类多、生活在这里的短尾蝮主要吃蛙,金华卫校附近多鼠,该地蝮蛇主要吃鼠;蛇岛小型候鸟多,岛上的中介蝮主要吃鸟,这种习性在笼饲时亦表现出来。如果同时投给鸟和鼠,常常先吃鸟、后吃鼠,这是它们长期适应蛇岛多鸟环境的结果。艮山门外和金华卫校附近捕获的蝮蛇,在宠饲时,亦有先吃"习惯食物"的现象。 蝮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蝮蛇也有类似的现象。 在蛇园或蛇笼中,蝮蛇除捕食外,很少活动。蛇岛上的蝮蛇在树枝上能长时间静止不动。 试验的结果表明,蛇岛中介蝮食后的增重率(排粪后增重/摄人食物重),最高可达727%,最低的亦有64%,平均为334%,世界上恐怕没有一种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能达到像蝮蛇这样的高度,至少在脊椎动物里是如此。但它的分解代谢却很低,尤其是在冬季,在10℃室温下,完全处于饥饿状态,其体重却很少减轻,饿了132天,体重减少率(减少的体重/原体重)仅为23%~120%,平均减少50%。蝮蛇所以能忍耐长期的饥饿,是和这种代谢方式分不开的。蝮蛇的耐饿能力跟饮水与否有密切关系。在供水条件下,蛇岛中介蝮可耐饿80~392天,平均活1484天,体重平均减少247%;不供水,只能生活34~107天,平均活782天,体重平均减少336%;刚生出的小蝮蛇,只供水,不给食物,亦能生活很久,最长的活346天,平均活274天,体重平均减少243%。

怎么饲养七寸蛇2007年04月29日 星期日 下午 09:55蝮蛇是我国各地均有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蛇胆、蛇皮都是上等的中药材,在临床上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毒液是畅销药品——蝮蛇抗栓酶的主要材料。蝮蛇种源易得,适应性特别强,养殖方法同其他毒蛇相比,技术简单、易掌握,使人工饲养比较普遍的蛇种。但大规模人工养殖及对蝮蛇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则是近几年来才开始的。此蛇也是生产纯蛇粉的主要原料之一。

⒈ 蝮蛇有哪些地方性的别名?主要分布在哪里?

蝮蛇别名七寸子、土工蛇、草上飞、烂土蛇、地扁蛇、土球子、烂肚蝮、狗屎卷、白花七寸倒、地灰扑、铁树皮、灰链鳖、狗屎蝮和土坯蝮等。我国有6种蝮蛇,东北三省有两种,即白眉蝮蛇和黑眉蝮蛇(蛇岛蝮蛇)。另外4种是内蒙古一带的草原蝮蛇、新疆等地的高原蝮蛇、江浙一带的短尾蝮蛇和尖吻蝮蛇。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

⒉ 蝮蛇有哪些主要特征和习性?

蝮蛇的主要特征是头部呈三角形,有颊窝,体形较小,尾较短细。体背灰褐色或土红色,交互排列呈褐色圆形斑,亦有深浅相同的横斑及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呈灰白或灰褐色,杂有黑斑。由于蝮蛇分布广,因此色斑的变异也较明显,主要随所栖环境干燥或湿润而有浅淡或深暗之分。其鳞片最显著的特征是鼻间鳞短而宽,体侧尖细,可与其他蛇种相区别。蝮蛇具管状毒牙1对,平时卧于口中,张嘴时则随之直立而起,咬住地害部位。

蝮蛇生活在平原、丘陵、低山区或城镇结合部的田野、溪沟边和坟丘、灌木丛、石碓及草丛中,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故有“狗屎卷”和“狗屎蝮”之称。蝮蛇属晨昏性蛇类,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其食性很广,是广食性的蛇类,淡水鱼、蛙、蜥蜴、鸟、鼠类等均是蝮蛇喜爱的食物,该蛇也有食蛇习性。生殖方式为卵胎生,每年的5~6月为交配期,每胎产2~12条仔蛇,产仔期在8~10月,初产仔期长约14~17厘米左右。

⒊ 蝮蛇的投种密度和注意事项如何?

蝮蛇饲养投种密度以每平方米不超过5条为宜。养殖方式有池养、室内养和场地养(含立体养殖)等3种方式。少量的试养可采用池养,池上面需加盖能透气、易观察的纱网或铁丝网,以防逃逸。蛇在野生状态下自由分布,一旦集中放入蛇池或蛇场,初期会很不适应,往往在墙角、水池的出入口或围墙排水口处打堆乱挤。如投放的密度较大很容易压死下面的蛇,如不及时分开,一夜过去被压死在下面的蛇有时多达数千克。为防止蝮蛇这种初进场的打堆行为,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饲养人员应及时将聚堆的蝮蛇挑开,向场内的石碓及蛇窝处分散。尤其是投蛇后第一个晚上,要安排人24小时值班,协助它尽快找到藏身位置,人为减少投种后的这种死蛇现象。若大批投种,最好分批投放,以使它尽快寻觅到归宿。天气突变时,辐射也易出窝打堆,遇有这种情况要及时处理,以防意外。蝮蛇不同饲养密度的平均成活率见表9。

表9 蝮蛇不同饲养密度的平均成活率

单位:%

年度

16条/米2

32条/米2

48条/米2

1997

1998

1999

8020

8034

8400

7520

7575

8000

5040

4984

5300

平均

8150

7698

5108

⒋ 蝮蛇摄食有何特点?

蝮蛇属惰性蛇类,喜静不喜动,活动比较缓慢笨拙,捕食常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即选择舒适位置盘蜷不动,头在中间并稍稍抬起。由于身体有以假乱真的保护色而不易被xi奥动物发现,当有蛙、鼠或小鸟等食饵从其旁经过时,蝮蛇通过颊窝和舌头很远就能发现。一旦达到捕捉距离即突然弹出头部攻击,用毒牙迅速咬住猎物稍等片刻才松口。猎物被咬后即刻中毒,挣扎动作缓慢,蝮蛇跟随其后直到动物不能动时才慢慢吞食。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蛇园内可饲养一些蝮蛇喜食的小动物,供其自由捕食。无论是长江流域的蝮蛇,还是产在东北的北方蝮蛇,大多喜欢捕食鱼类。饲养季节可每天傍晚将购来的淡水小杂鱼摊在木板上或地板砖上,放在蝮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及蛇窝附近,蛇嗅到鱼腥味即刻出窝觅食,有时会倾巢出动,场面非常壮观。大规模饲养蝮蛇时,根据蝮蛇对鱼腥味有较强的识别功能这一特性,可将动物的下脚料如猪肺等切成小块与碎鱼块混合搅匀后,大部分蝮蛇十分爱吃。但也有一少部分喜食活的动物,对人工投放的死食不太感兴趣,这部分蛇可去饲料池捕获活得小鱼、泥鳅或蛙类。饲养中不提倡人工填喂。一旦形成规模(哪怕是小规模),填喂是不现实的。只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特殊的蝮蛇进行试填,而且要在室内长期饲养,以便于观察,发现不适应即停填。蝮蛇对不同饲料摄食性调查见表10。

表10 蝮蛇对不同饲料的摄食性调查

饲料名称

单位

投入食物数

食下量

食下率(%)

小白鼠

青蛙

小杂鱼

泥鳅

生猪肉丝

柞蚕幼虫

桑蚕幼虫

蝌蚪

鹌鹑蛋

雏鸡

克×堆

50

50

50

50

30×30

30

30

200

30

30

29

31

42

38

0

0

0

0

0

0

58

62

84

76

0

0

0

0

0

0

⒌ 蝮蛇有何食性和消化特点?

蝮蛇的食性与栖息场地能提供的食物种类有关,很容易形成惯性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是如此,这是大规模养殖较易成功的根本所在。蝮蛇的食欲较强,且进食量很大,一条成年蝮蛇可连吞3~5只麻雀或小白鼠等。但其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消化的高峰多在进食后的1~2天。蝮蛇的消化速度与饲养环境有直接关系。当温度达到25~28℃左右时,消化最快;低于15~18℃时,消化缓慢;低于10℃时,则不吃食物,给其强行填食也不消化,很快便吐出来。在不太饥饿的情况下,一般不捕食;30℃以上进窝栖息不动,直至温度适宜方才出窝觅食。

⒍ 蝮蛇的耐饥能力怎样?

蝮蛇的新陈代谢率极为缓慢,如饱食一次后不受惊扰,在供水充足的情况下,即使不进食也能存活较长时间,只是瘦得皮包骨头、没有蛇样了。蝮蛇的耐饥能力仍与饮水有关。在供水条件下可耐饥80~392天,但体重平均要减少247%;在不供水的条件下也能生活34~107天,体重平均减少336%;即使是刚出生的小蛇,在只供水、不公食物的前提下,亦能活很久。由此可见,蝮蛇对食物有很高的利用率和很强的耐饥力。

⒎ 养殖中南北有何活动差异?

蝮蛇的活动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属晨昏性蛇类。大多傍晚5时左右出窝活动捕食,至早晨9~10时左右回窝休息。但我国地处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一年四季寒暑变化明显,蝮蛇的活动也表现出明显地南北地域差异。长白山地区的蝮蛇冬眠期比较长,从10月上旬开始入蜇,到翌年5月上旬才陆续出蛰,冬眠期为7个月左右。而处在南方地带的蝮蛇活动期较长,从3月末~11月末,长达8个月之久,且5~10月为活动、觅食、蜕皮和增重的高峰期。

蝮蛇一般出生在2~3年达到性成熟,雄性蝮蛇比雌性蝮蛇的成熟期早,小型蝮蛇比大型蝮蛇成熟期早。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蝮蛇性成熟要晚些,尤其是产地在东北地区的,性成熟时间还要延迟;而南方省(区)的蝮蛇性成熟要提早很多,这是最为明显的南北差异。此外,北方蝮蛇冬眠的死亡率有时高达43%以上,而南方蝮蛇则低于这个数。蝮蛇在自控温室的越冬成活率见表11。

表11 蝮蛇在自控温室的越冬成活率

年度

温度(℃)

湿度(%)

越冬数(条)

成活数(条)

成活率(%)

1987

15~6

68~75

30

19

649

1988

15~6

60~70

200

123

615

1989

2~8

70

600

424

707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天之中如果气温变化较大,蝮蛇的活动时间也不尽相同。天气冷时,它只在中午前后出窝活动;气温达到25℃以上时,在上午9时和下午3时活动较多;在气温超过30℃以上时,则于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中午却很少出来活动。

⒏ 温度是决定蝮蛇活动的主要因素吗?

蝮蛇是变温动物,温度当然是决定蝮蛇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因其体温随着气温的升高而上升,当外界气温升到28~30℃时,常常盘曲不动;高于30℃以上即开始骚动不安,呼吸加快;高于36℃则有剧烈窜动行为,呼吸急促;一旦高于40℃时,即会出现大批死亡。虽然蝮蛇可以生活在2~38℃的范围内,但其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0~28℃。低于10℃时无进食欲望;5℃以下便会进入冬眠。蛇岛蝮蛇的耐寒能力强于东北蝮蛇,气温在4℃以下也出来活动,0℃才是它的活动最低限度。

⒐ 蝮蛇是如何繁殖的?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系卵胎生。蝮蛇的胚胞在雌蛇体内发育成熟,仔蛇生出后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由于蝮蛇这种生殖方式,使胚胞能受到母体更好的保护,所以其成活率很高(9月份以前出生的),对人工养殖非常有利。雌蛇产仔后体重明显减轻,产仔前、后雌蛇的体重比较见表12。

表12 产仔前、后雌蛇体重比较

年龄组

雌蛇(条)

平均产前重(克))

平均产后重(克))

窝仔重(克)

失重(克)

A

8

5765

3891

750

1124

B

49

7021

4554

852

1615

C

37

8582

5211

1062

2309

D

8

9878

6191

864

2823

总数

102

31246

19847

3528

7871

从表12可以看,雌蛇产后的失重率与繁殖年龄和窝仔重明显相关。蛇龄小、窝仔重小,失重率也少;反之则失重率多。每年的5~9月为蝮蛇的繁殖期,每条雌蛇可一次连产10余条仔蛇。初生仔蛇一般体长14~19厘米,个别体长者达20厘米以上;体重多在7~12克左右。新生仔蛇当年蜕皮1~2次,体长增加1倍,体重达至2倍以上,就可以安全越冬。

⒑ 初生仔蛇与成蛇及其他幼蛇有何不同?

初生仔蛇色斑差异很大,有人曾对100条孕蛇产出的仔蛇进行统计,其中33%左右的色斑;还有少数是一窝三种色斑的。

与其他幼蛇明显不同的是,刚出生的仔蛇能马上爬行,以摆脱残余卵黄和蹭带脐带,一般10分钟后仔蛇便进行第一次蜕皮。蜕皮后的仔蛇体色鲜艳,色斑明显,尾尖呈**,腹部有脐孔和脐沟。蜕皮后的仔蛇活动迅速,反应灵敏,稍受惊动后便有强烈的攻击行为,能咬死并吞食比其体重稍大的幼蛙和幼鼠,并有毒液分泌。因此,不要徒手去抓拿,以免被咬中毒。

⒒ 如何降低仔蛇越冬的死亡率?

仔蛇虽出生后不久进行第一次蜕皮,且体长可增加10毫米左右。但仔蛇出生后,一般当年的体重和体长变化不是太大,只有到第二年的活动高峰期,体重和体长才有明显地增加。特别是9月份以后出生的仔蛇,由于冬眠前大多没有进食机会,所以越冬及翌年的死亡率相当高,达50%以上。为了避免仔蛇越冬出现过多死亡的现象,必须在越冬前让其有足够的营养积累,脂肪积累率要达到7%以上。出蛰后,要马上提供其喜食的饲料和饮水。此外,仔蛇越冬的温度宜保持在2~6℃左右。若在0℃以下时,仔蛇易死亡;温度高于冬眠温度时,仔蛇活动量会加大,体内的营养消耗较多,是不必造成翌年仔蛇较高的死亡率;湿度也是制约仔蛇死亡率的另一关键性问题,越冬环境的湿度易在65%~75%之间,大于这个数字,仔蛇易患皮肤霉烂病而死亡。在仔蛇的越冬期,一旦有鼠类入侵冬眠场所,也是危害仔蛇生存的另一大天敌,必须采取防范措施。

⒓ 饲养季节怎样管理幼蛇?

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无论怎样细致和努力,幼蛇生病总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冬眠过后,幼蛇的体质相当虚弱,更容易染上疾病。因此,要注意搞好蛇场卫生,预防发生疾病。蛇窝里铺垫的沙土要经常更换,长期保持其干燥;饮用水要洁净,且无污染,特别是盛夏酷暑季节,由于幼蛇活动趋之频繁,饮食较多,产生的粪便也多,加上有些吐出的食物残渣和咬死后没有吃完的动物尸体,极易腐败污染蛇场和水源,更要勤扫勤换。定期检查蛇窝内的温、湿度以及蛇的健康状况,发现病蛇应及时隔离治疗,以免传染其他健康的幼蛇。幼蛇最好的饲料是蝌蚪和小泥鳅,应定期保证投喂。幼蛇一般每年蜕皮2~3次。蜕皮期相对湿度应在60%~65%之间,切忌太干燥,影响幼蛇正常蜕皮。

⒔ 幼蛇投喂注意啥?

刚出壳的幼蛇,7~10天内不进食,多靠卵黄维持营养与消耗;待10天后才开始少量进食,但对食物比较挑剔。据观察,第一年秋天产下的幼蛇,即使当年吃不到食物,大部分也可成活。第二年6月中旬开始投喂蝌蚪和小泥鳅等食物,到10月中旬,仔蛇的成活率可达50%以上,平均增重33克,体长增长713厘米。饲喂时发现幼蛇对鸡蛋、蚯蚓、蚂蚱、黄粉虫及蛹都不吃,硬填也吐出来,没吐出来的也因不适应而死亡;但幼蛇食蝌蚪和小泥鳅,也爱喝葡萄糖水,常喝有拉稀表现。对自然采食能力弱或拒食的幼蛇可人工填喂,具体的填食量取决于该蛇的第一次捕食量。气温降至15℃以下时不宜填食,否则会引起呕吐和消化不良。

对患有口腔炎的幼蛇,在填食前可用005%的高锰酸钾或生理盐水冲洗掉口腔中的脓血。填食后,幼蛇会大量饮水。因此,必须供给足够的清水,并在水中加入少量抗生素,以利于幼蛇发生病害。

幼蛇的投食频率,要根据其在不同季节的代谢情况而定。早春和晚秋的气温稍低,幼蛇活动迟缓,代谢缓慢,进食后约10~15天才能排出粪便。6~9月份是幼蛇的活动高峰期,其食欲强、代谢快,食后4~7天便有粪便排出。若人工填喂,一般在粪便排出5天后再进行下次填喂。幼蛇食性调查见表13。

表13 白眉蝮蛇仔蛇食性调查

食物种类

饲养仔蛇数(条)

采食情况

存活时间

反应

成活率(%)

鸡蛋

蚯蚓

葡萄糖水

蚂蚱

蝌蚪

黄粉虫蛹

黄粉虫

鸡蛋

泥鳅

10

10

10

100

100

3

3

10

10

个别食

不食

不食

部分吃

填入

填入

填入

填入

1个月

1~4个月

20天

1~5天

6个月部分死亡

1个月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身上有症状

干瘪死

拉稀

瘦弱

增重

肠梗阻

肠炎

增重

0

0

0

0

57

0

0

0

50

⒕ 幼蛇的天敌有哪些?

由于幼蛇体小力弱,自卫能力和防范意识远远不如成蛇。幼蛇致命天敌有鹰、雕、黄鼠狼、刺猬、野狗、猫头鹰、王锦蛇、大体老鼠和少棘蜈蚣等,应人为消灭和驱赶幼蛇的这些敌害,以利于生长。

⒖ 采毒是否影响蝮蛇的成活率?

毫无疑问,过分采集蛇毒肯定会影响蝮蛇的成活率。养殖蝮蛇不采毒的成活率虽高,但没有经济价值;一年中如果采一次毒,效益较低;采三次毒效益虽好,但成活率又有所降低。因此,专家认为蝮蛇每年两次采毒比较适宜,成活率可达80%左右。在保证取毒量又不影响蛇体健康的前提下,间隔时间在1个月以上。不同取毒次数与蝮蛇的成活率见表14。

表14 不同取毒次数与蝮蛇成活率的关系

年份

不取毒

取1次毒

取2次毒

取3次毒

1987

1988

1989

8550

8600

8688

825

845

850

7950

7900

8050

6950

6550

6500

平均

8612

840

7966

6666

⒗ 蝮蛇排毒受哪些因素影响?

性别、个体大小、饲养方法、分布地域及不同的采毒月份等等,均是影响蝮蛇排毒的直接重要因素。以分布在北方的蝮蛇性别来讲,雌性蝮蛇的排毒量略高于雄蛇,具体的对比情况见表15。野外的野生蝮蛇和蛇园饲养的蝮蛇排毒量也有明显差距,对比见表16。

表15 雌、雄蝮蛇排毒量比较

性别

条数

平均干毒量(毫克)

含水量(%)

雌蛇

雄蛇

101

109

2047

17471

718

702

表16 野外蝮蛇和蛇园饲养蝮蛇排毒量比较

采毒蝮蛇的来源

平均每条干毒量(毫克)

含水量(%)

野外28条

蛇园28条

2012

1631

719

768

另外,蝮蛇个体大小与排毒量的关系更为明显。通常情况下,个体较大蝮蛇的平均排毒量是个体较小者的5倍左右。如体长30~399厘米的,平均每条每次排毒为624毫克;体长40~499厘米的,平均每条每次排毒量为1745毫克;而体长50厘米以上者,平均每条每次的排毒量多达3198毫克。因此,同样是被蝮蛇咬伤,个体大小的排毒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蝮蛇的适宜采毒季节是在每年的6~9月份,但以7~8月份为最佳月份,分布在南方的蝮蛇可适当提前。因蝮蛇在这个时期大量捕食,且体质健壮、比较活跃,其产毒量也高,但其蛇毒量与蛇本身代谢率高低密切相关。如进食不久的蝮蛇,其蛇毒已消耗很多,必然导致排毒量明显降低;若是蝮蛇长期未进食物,其蛇毒的积累量变明显增多。

⒘ 蝮蛇毒友和毒性和用途?

蝮蛇毒是一种略带**透明的液体,黏性大且有一些小颗粒状物。经生化部门测定其含水量为50%~75%,比重在103~110之间。蝮蛇咬伤1次放出的干物重量是25毫克。被蝮蛇咬伤后,应立即注射抗生素毒血清,此药对该蛇咬上有特效。

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卫的秘密化学武器,也是临床上良好的镇痛、止血药品。蛇毒的镇痛作用虽慢但持久,安全范围大,长期应用不会成瘾。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以饥饿性癌肿痛和麻风神经痛等病症的止痛作用显著;对血友病、子宫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疗效。蛇毒中还含有多种溶细胞素,目前有关科学家已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症。

蝮蛇毒味混合毒素(中医称为风火素),是含血循毒较多、含神经毒较少的一种混合毒。此毒除用于制造抗蝮蛇毒血清外,还用于制作蝮蛇注射液及一些溶栓制品,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⒙ 为什么要对蝮蛇毒进行干毒制备?

新鲜的蝮蛇毒是一种略带腥味的粘稠液体,同时又是一种蛋白质,含有多种酶。在常温下酶很容易变质失去活性,严重影响蛇毒的质量。外方人员认为是以假乱真,企图蒙混过关,给外商留下不好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假蛇毒和我方道德素质问题,而是蛇毒在制备和贮存过程中,蛇毒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酶变性。这种令人难以察觉的变性,使蛇毒本身失去活性性质,被误认为是假蛇毒。其实呢,失去酶活性的蛇毒与假蛇毒是一样的。因此,蝮蛇毒一旦采集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干毒加工。如不能马上加工,应将鲜毒液放在冰箱或冰桶内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

⒚ 怎样保存干蛇毒?

蝮蛇毒液在制备干毒前,首先要将毒液离心、干燥,以除掉杂质。干蛇毒吸水性较强,且不耐热,在潮湿空气、高温及光的影响下均可变质失效。具体保存干毒的方法是:将干燥后的粗蛇毒快速放入玻璃管,再喷灯下将玻璃管开口处烧化,使管口封闭;然后,贴上标签,标记上蛇毒种类、批号、日期,用黑色的纸张包裹好,放入冰箱内保存,这样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

在贮存干蛇毒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小心谨慎,每次操作至少要有两个人在场,以便互相照顾。操作时带好防护眼镜和口罩,特别是刮取干蛇毒过程中更需如此。整个处理过程中应在室内进行,并关好门窗,杜绝闲杂人员入内。操作人员的手部不能有创口,否则一定要带橡皮手套,严防干毒进入。

⒛ 蝮蛇注射液有哪些药用价值?

蝮蛇注射液是全蝮蛇经蒸馏制得的灭菌水溶液,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性成分,含量为0302毫克/毫升。由于蝮蛇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中包括抗炎、抗肿瘤、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呢个等物质,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骨髓炎、红斑狼疮、癌症、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症。另外,对各种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21。被蝮蛇咬伤后应服用哪些蛇药?

蝮蛇是我国剧毒蛇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约占各类毒蛇咬伤的50%以上,其中在江、浙两省及东北林区的危害最大,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防治蝮蛇咬伤的重要性。下面将蝮蛇咬伤常用的中成药详介如下:

⑴ 南通蛇药和解毒片(片剂)适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及蝎子、蜈蚣等毒虫咬伤,特别适用于蝮蛇咬伤。

用法:首次量各20片。现将药片捣碎,用酒50毫升(不会饮酒者可用开水吞服)加等量温开水,以后每隔6小时服10片。

⑵ 上海蛇药(片剂、针剂)对蝮蛇、五步蛇、蝰蛇、烙铁头、竹叶青等咬伤均有效。

用法:可单独使用,如与冲剂配合使用疗效更佳。首次服10片,以后每小时服5片,病情减轻可改为6小时服5片。一个疗程3~5天,病情较重可酌情增加。

若使用本药的针剂,可1号注射液和2号注射液结合使用,其功效与片剂相同,与冲击配合使用疗效更佳。1号注射液第一天每4小时注射2毫升,以后每日3次,每次2毫升,总重约20~30毫升。一般给予肌肉注射,必要时可以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实施静脉滴注,或用25%~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使用2号注射液每4小时或6小时肌肉注射2毫升,一个疗程3~5天。

另外,冲剂配合片剂和注射液在一起,作用效果更佳。首次服2包,开水冲服,以后每日3次,每次1包,一个疗程为3~5天。

⑶ 蛇伤解毒片(注射液)对我国常见毒蛇咬伤均有效。

用法:片剂首次20片,以后每4~6小时内服7~10片,中毒症状好转后酌情减量,连服5天。针剂首次8毫升,在伤口周围及结扎上端注射,以后每6小时1次,每次肌肉注射6毫升,全身中毒症状减轻后改为口服片剂。

⑷ 群生蛇药(水剂、针剂)适用于蝮蛇,亦可用于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烙铁头、银环蛇大毒蛇咬伤。

用法:水剂首次服量为20毫升,以后每次10毫升,每日3~4次。针剂首次量4毫升,以后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4~6次。重症患者酌情增加剂量,儿童剂量酌减。水剂和针剂视中毒病情需要,可单独或合并使用。

⑸ 广州蛇药(7118#蛇药为片剂)适用于蝮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竹叶青等毒蛇咬伤。

用法:首次14~20片,重症者首次加倍,以后每3~5小时7片,用温开水送服。

⑹ 祁门蛇药(片剂)适用于蝮蛇、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咬伤。

用法:首次12片,每日4次,以后每次服8~10片。

⑺ 青龙蛇药(片剂)对各种毒蛇咬伤有效、对毒蜂、蜈蚣等蜇伤也有疗效。

用法:每次服10~20片,每日4~6次,冷开水吞服,首次用量加倍。

⑻ 精致抗蝮蛇毒血清(注射液)该药是从免疫马的血清中提纯出来的球蛋白溶液。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用钱可作皮试。使用中,同时加入地塞米松10~30毫升注射,可减少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

用法:取该血清6000单位,加入5%~10%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静脉点滴。

注:在蝮蛇咬伤出现少尿期,抗蝮蛇毒血清是否仍需应用,临床报道认为应用仍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肾实质性损害。

22。蛇毒是否其消化作用?

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还有许多复杂的成分,其中就含有促进消化作用的多种酶。当蛇毒注入地对动物体内,这些酶就开始先期分解动物组织。有关科研人员曾做过试验,毒蛇捕食鼠后3~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仅排出毛和爪的残渣部分;而采毒后捕食的,则2~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鼠仅仅是发酵而未被其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可证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在毒蛇的消化过程中起着促进消化的作用,这也是与无毒蛇生理机能明显不同的地方

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毒性最小的蝎子:八重山蝎(澳链尾蝎)Liocheles australasiae 。

世界上的蝎子约有1700余种,常用以入药、泡酒的为东亚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 (Karsch),对风湿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亦称马氏正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它入药蝎:西藏琵蝎Scorpiops Tibetanus;其它泡酒蝎:条斑钳蝎(蒙古正钳蝎)Mesobuthus Eupeus。

扩展资料:

蝎子完全为肉食性,极个别种类会少量摄取植物性饲料(如会全蝎),取食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甚至是小型壁虎。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

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进食的速度很慢。

-蝎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157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