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这是为什么?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这是为什么?,第1张

2021年4月以来,中科院的一篇博士论文在网上走红,尤其是论文末的致谢部分,更是让无数网友读完后感慨万千,纷纷在下面评论留言。据了解,该论文是中科院2017届工学博士黄国平所写。那么,这篇论文为什么能在网上意外走红呢?

第一,由于很多网友读了后觉得文中的经历非常真实,被作者异常艰难的求学之路打动了。作者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不在家,父亲在他17岁时由于交通事故意外离世。他高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在晚上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之后更是由于拖欠学费被老师叫去谈话。这些在旁人看来可能早已放弃的经历,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贴一墙奖状”,在我们看来,放弃的理由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对于黄国平来说,坚持的理由却只有一条,那就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由于黄国平在文中叙述的经历非常真实,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受教育水平,让网友们相信了“知识改变命运”,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由于黄国平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仍然能够不屈不挠完成学业,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尤其是致谢中很多文字非常优美,让人记忆犹新,例如“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当然,结果也并没有辜负他,据悉,黄国平现在在深圳一家网络公司工作,在事业上已经小有所成。

第三,网络发达。在这个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只要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了作品,在极短的时间内,全球其他网友便都能看到,此次论文意外走红事件,除了以上所谈到的两个因素外,我觉得网络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对名和利的追求,却忽略了一些内心的声音和对自身内部的修饰。此次事件也有助于我们通过别人的事件来反思自己,别人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坚持下来,我们在遇到一点小事时,又怎能轻言放弃呢?

苏州纳米所。

1、苏州纳米所,拥有国内领先完备的微纳加工和光学成像实验条件,优越的科研环境,安全舒适的住宿条件。上硅所的就业不是很好,条件一般,研实力是首屈一指的。

2、上硅所的竞争比较激烈的,每年保研的将近占了80%,留给考研的名额并不是很多,学硕加专硕也就二十多个名额。苏州纳米所专业多,导师团队优秀,可选择性比较多,而且也属于中科院系统。所以综合相比中科院读研选苏州纳米所会比较合适。

最近,一位中科院博士的论文致谢刷屏网络。

在信中,他讲述了自己二十二年求学的艰辛与不易。挚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剩下的,除了无边的孤单,还有窘困的生活。

住着漏雨的屋子,高中之前的学费,全靠他抓黄鳝、养小猪仔换钱,有时候,还会被他的爸爸偷偷卖掉换成酒肉。

高中时候更是难过,夏天光着脚在滚烫的马路上行走,冬天穿着破烂的衣服打着寒战。

那是自尊心正强的年纪,但是他只能靠着考试后领取的奖学金,还有贴了一墙的奖状,支撑着他继续走下去。

整篇读完,不禁哽咽。

正如他开篇那句,“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看似轻描淡写,读起来却异常沉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克服,去对抗,就算无能为力,也要咬着牙撑着、熬着。

在漫漫文学史的长河中,也有这样一颗闪耀的明星。

他虽然一生困苦,但一直淡然自处,他的笔下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在那个十分现实却又不流行现实主义的时代里横空出世,成为无与伦比的存在。

这个人,就是路遥。

1942年12月2日,一个叫王卫国的小男孩出生在陕西清涧县的一个小山村。

路遥,是他后来取的名字。

路遥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连吃饭都是问题。

但是有一天,他的妈妈给他做了一件新衣裳,还让他跟着父亲出门。

路上,父亲拿出一角钱给他买了一碗油茶。 后来他才知道,那时候,父亲只买了一碗油茶,是因为他身上只有一角钱。

那时候的路遥,一直是沉浸在幸福中的。

到了大伯家,父亲跟他说去集上,但他知道,那只是一个借口。

他躲在村里的一棵树后面,看着父亲拿着包袱离开,逐渐走远。

没有太多的恨意,甚至有些轻描淡写,他说自己的父亲,像是个“小偷”。但是这个小偷并没有偷东西,而是偷偷丢下了自己的儿子。

那时候,路遥8岁。

童年的伤痕也成为了他无法言说的伤痛。

虽然路遥的大伯家没有孩子,但生活也不宽裕。

为了可以读书,他只能拼命和家里抗争,才获得了大伯的支持,生生从那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里为他挤出学费,后来,他的大伯母甚至靠乞讨供他读书。

在那时,可以读书已经是莫大的幸运,吃饱穿暖这样的事情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根本就是奢望。

吃不饱饭,他就跑去后山找野菜充饥。

有次班里一个家中富裕的同学拿来一个白馍,为了填饱肚子,路遥就按照他的指示学狗叫。

后来他的作品斩获茅盾文学奖,领奖的路费都是他东借西借凑上的,买自己的书送给别人的钱更是拿不出来。

领完奖以后,奖金也只够把借来的这些钱还上,根本没有余力补贴生活。

成名之后,路遥的经济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因为他不仅要生活,还需要接济家中亲戚。因此,路遥甚至长期负债。

但也正是一路走来的辛苦,成就了平凡世界中不平凡的路遥。

生活中无数次跌倒,都没有打垮不断向前的路遥,反而让他在写作中实现了自我救赎。

1981年,28岁的路遥创作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这次获奖不仅提高了路遥的知名度,还让他遇见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伯乐——知名编辑王维玲。

因为心中已经有一个构思很久但没有提笔的创作想法,他接下了王维玲的约稿。

之后,他便背上背包,回到陕北。

那段时间,他住在石窑洞中,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写到后来,他面目凹陷,胳膊疼到抬不起来,大小便都不通畅。

就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只用了21天的时间,路遥就创作出了长达13万字的小说——《人生》。

这之后,路遥可谓声名大噪,被很多读者奉为“人生导师”。

但是路遥的脚步并没有因为《人生》的成功而就此停下,当大家都在等着他《人生》的大结局时,他又一次背上背包出发。

这次出发,并不是为了某个结局,而是为了一个新的开始—— 《平凡的世界》。

为了完成这个大部头作品的创作,他翻阅了近十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报纸,重读了3遍《安娜卡列尼娜》、7遍《创业史》;

为了积累写作素材,他遍访砖厂、煤矿等作业地点,和煤矿工人同吃同住。

从1985年到1988年,路遥创作完成了《平凡的世界》三部曲,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作家陈忠实曾说过:“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 情感 。”

路遥曾把这次创作过程比作 “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赌博” ,他赌赢了,也赌输了。

他赢得了这个世界的尊重,也耗尽了自己的气血。

《平凡的世界》成书四年后,路遥与世长辞,年仅42岁。

人生实苦,但他没有屈服。

他用一支笔逆天改命,书写了一个平凡人深沉而又热血的传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化、扩大。”

路遥把有限的血肉写进了灵魂里,不仅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少时被父母抛弃,成年后被贫穷拉扯,生命后期疼痛难忍之时,他也只能心酸地喊着“爸爸妈妈”。

即使一生被苦难包围,路遥依然坚韧。

生活没有童话,岁月也不静好。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的漩涡中奋力挣扎,不后退、不放弃,只是为了心中期盼的那个更好的未来。

阿多尼斯曾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扛过生活所有的苦,才是平凡人,平凡的一生。

而我们遭受的苦难,终有一日,会开出美丽的花。

作者丨杺辰 投稿指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429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