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意思是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该句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赤壁赋》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沉迷于像芦苇一样的小船,在宽阔的河面上自由漂浮。 郝Ha苗苗似乎正在乘风拂面。 他不知道自己会去哪里。 他摇晃着,仿佛即将离开世界飞起来,变成了仙女,进入了仙境。
这时,我很高兴在敲船时喝酒和唱歌。 这首歌唱着:“班丹的桂花川Chu,在月光下打着清澈的海浪,在月光的表面上流向上游。我的感觉很遥远,看着美丽,却在天空。一侧。”
有一些可以演奏东晓的客人,伴随着歌曲的节奏,东晓的抽泣声:就像悲伤或向往,如抽泣和供词一样,其余的声音在河上回荡,像细丝一样持续不断。 它可以使深谷中的巨龙为之跳舞,而孤舟上的寡妇可以为之哭泣。
表情也变得难过。 我整理好衣服,坐直,问客人:“小生为什么这么难过?” 客人回答说:“月亮稀缺,黑喜f飞向南方。”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从这里,您可以看到西边的霞口,东边的武昌,山河漫漫,到处可以看到,它充满了阴沉的蓝天。
这不是曹梦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起初,他攻占荆州,攻占江陵。 他沿着长江向东走。 在他的指挥下,军舰从头到尾延伸了数千英里。 旗帜覆盖了天空。 面对河面,他倒酒,拿着长矛,吟诗。 英雄,但现在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您和我正在河上的一块小大陆上钓鱼和砍柴,鱼和虾为伴,麋鹿为朋友,在河上驾驶这艘小船,举起杯子互相敬酒,就像 在广阔的世界上翔,在海洋中只有一粒玉米粒。 las,哀叹我们的生命只有片刻,我不禁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我想与神仙一起环游世界,拥抱月球,并在世界上永远生活。 知道这毕竟是不会实现的,所以我不得不将遗憾变成小寅,并将其托付给悲伤的秋风。 ”
我问:“你也知道水和月亮吗?时间的流逝就像水一样,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真正消失;时间和时间的匮乏就像这个月一样,没有了 毕竟增加或减少,可以看出我们正处在事物多变的一面,似乎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甚至眨眼都不会停止。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那么我们能羡慕什么呢? 而且,在天地之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标尺。 如果这不是您应拥有的财产,那么您将一分钱都收不到。
听到时,只有河上的微风和山上的明月才变成声音。 当您进入眼睛时,将绘制各种颜色。 不会有任何禁止获得这些东西,也不会感到疲惫。 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无尽宝藏,您和我可以一起享受它。 客人开心地笑了笑,洗了杯子,又倒了酒。 菜和水果都吃了,杯子和盘子都乱了。 每个人都睡在船上彼此的枕头上,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出现了白光。
扩展资料“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举匏樽以相属相的用法,属这里是动词,敬酒的意思。举匏樽以相属的意思是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举匏尊以相属”中“以”的用法和意思以:来,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举匏樽以相属”中的“相属”是什么意思赤壁赋里的“举匏樽以相属”中的“相属”是劝客人饮酒的意思举匏樽以相属‘以’的用法以,用来。以,用来表目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出自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
意思:(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全诗如下: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全诗的解释如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词句注释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数次。
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 《苏轼的文言文 大全
黠(xia)鼠贼
原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编辑本段]正音
黠:xiá 啮:niè 拊:fǔ 橐:tuó 嘐:jiāo 聱:áo 遽:jù 堕:duò
[编辑本段]词解
1选自《东坡全集》,黠:狡猾。 2啮:咬。 3拊:拍 既:已经……之后 止:使。停止 4使:让 烛:用烛火照, 这里作动词用。 5橐:袋子 6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7见闭:被关闭。见:表被动 之:结构助词,不译 索:寻找 8是:这 方:刚才 遽:立刻,就。 9向:刚才。 10是:这。 11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 12致:招引。 13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 14登:捉取。役:役使 15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 卒:最后 16见使:被役使。 堕:陷入 17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 18乌:何,哪里 19惟:只 20识:认识 21觉:醒悟 22狩:狩猎 23复:又 24使:让 25索:搜索 26发:打开 27覆:翻过来 28走:逃跑
[编辑本段]译文
苏轼在夜里坐着,刚好有只老鼠正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制止它,(声音就停止了,)已经停止了又发出(声音)。(苏子)让童子用烛火照,有一个里面是空的袋子,有老鼠咬物的声音,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嘿嘿,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只老鼠刚才在咬的,怎么立刻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倒袋子使老鼠出来,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奇怪啊,这只老鼠真是狡猾啊!(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固而不能咬洞。因此(老鼠)没有咬但是却装咬了,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但是装死,用死的样子寻求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什么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支配万物并统治它们,最终被一只老鼠役使,落入这只动物的计谋中,(老鼠)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人哪里是智慧的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编辑本段]阐述的道理
《黠鼠赋》,看其表面题旨当是通过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的日常小事,来说明人即使聪明,但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方能搏猛虎、役万物,否则将猝不及防,而“见使于一鼠”的道理。
2 有没有很多有关苏轼的古文《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前赤壁赋》 简介:赤壁赋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书》本)。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先进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赋: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讲究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古赋、悱赋、律赋、文赋等。 赋篇名。
北宋苏轼作。有前后两篇。
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
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映射出超脱的思想境界。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
3 苏轼文言文翻译这句话是苏轼在阐述自己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的观点时所说的。这种文学创作水平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也许只有大文豪东坡先生才能,才敢出此语。
译文:探求事物的精妙之处,就像击打捕捉清风和影子般飘渺,能够让事物形象在心中清晰明了的人,大概在千万人中也遇不到一个,更何况能通过语言和行为来使事物形象清晰明了?
这便是苏轼所追求的“词达”的文章写作境界,讲求文章通俗易懂,反对艰深刻薄、华而不实的文风。这句话阐释了苏东坡对于文章风格的追求,同时这种追求满足了当时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具体要求。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对这段话也有引用。并认为这种平坦通俗,平中见奇的艺术风格追求恰恰是苏东坡文章千古流传的精妙之处。
他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在此为风格做解释,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具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致于索然无味,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
4 有没有关于苏轼的古文《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5 关于苏东坡的古文有哪些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娟的钱两万不还,公差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正好父亲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买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
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
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好事者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去。
卖扇人就卖完了扇还清了欠款。
6 求苏轼的古文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7 苏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注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翻译:苏东坡当钱塘太守时,有个老百姓告有扇子店的老板欠他两万银两,抓住了(老板)则(分辨)说:“天一直下雨并且很冷,又扇子卖不出去,不是不肯还啊!”东坡命令拿二十把扇子来,就在扇子上随意而作行书、草书,并画枯木、竹石等,(再)把扇子给他老板才出门,有人以一千两银子一把立刻卖完了全都归还了他所欠的钱。
8 谁有《苏轼传》全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后来读《庄子》,感叹说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观念,但总是表达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觉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当时文风崇尚诡谲不合正道,主考官欧阳修想拯救这种现象,看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大为惊喜,想要选为众人之冠(第一),但犹然怀疑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于是只排在第二。
后来用《春秋对义》考试又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了乙科。后来以书信形式进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该避让一下,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听说的人开始都不相信,时间久了才最终信服。苏轼因为母亲去世服丧在家。
嘉佑五年,调任为福昌主薄。欧阳修认为苏轼才能学识兼备,推荐他入了秘阁。
考试六论,之前做文章都不起草,所以文章大多不工整。苏轼做文章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
之后对答制策,考入三等,自宋朝以来,制策进入三等的,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而已。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
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
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
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作品原文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品出处
出自《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
词句注释
1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3徐:缓缓地。
4兴:起。
5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6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7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8少焉:一会儿。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
11"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12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3遗世:离开尘世。
14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5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16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17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8渺渺:悠远的样子。
19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0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21怨:哀怨。慕:眷恋。
22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3缕:细丝。
24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25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26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8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2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0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1缪(liáo):通"缭",盘绕。
32郁:茂盛的样子。
33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4"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5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6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37横槊(shuò):横执长矛。槊,长矛。
38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39扁(piān)舟:小舟。
40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
41寄:寓托。蜉蝣(fú yóu):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2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3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4长终:至于永远。
45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46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47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斯,指水。
48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49卒:最终。消长:增减。
50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1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52适: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53肴核:菜肴、果品。
54枕藉:相互靠着。
作品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美人啊 ,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品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名家点评
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宋代俞文豹《吹剑四录》:碑记文字铺叙易,形容难,扰之传神,面目易摹写,容止气象难描摹。……《赤壁赋》:"清风徐来,……水落石出。"此类如伸殊所谓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
宋代唐庚《唐子西文录》: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衡耳。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赤壁赋》卓绝近于雄风。
宋代苏籀《栾城遗言》:子瞻诸文皆有奇气。至《赤壁赋》,髣髴屈原宋玉之作,汉唐诸公皆莫及也。
宋代方夔《读赤壁赋》:万舸浮江互荡磨,一番蛟鳄战盘涡。中天日月悲分影,对局英雄付逝波。形胜空传二赤壁,文章谁肯百东坡。荆州风景今何似,秋夜时闻窈窕歌。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太史公《伯夷传》,苏东坡《赤壁赋》,文章绝唱也。其机轴略同《伯夷传》,以求仁得仁又何怨之语设问,谓夫子称其不怨,而《采薇》之诗,犹若未免怨何也盖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遍观古今操行不轨者多富乐。公正发愤者,毎遇祸,是以不免于怨也。虽然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其重在此,其轻在彼,况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伯夷颜子得夫子而名益彰,则所得亦已多矣。又何怨之有《赤壁赋》因客吹箫而有怨慕之声,以此漫问,谓举酒相属,凌万顷之茫,可谓至乐,而箫声乃若哀怨何也盖此乃周郎破曹公之地,以曹公之雄豪亦终归于安在,况吾与子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宜其托遗响而悲也。虽然自其变者而观之,虽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长江而哀吾生哉!矧江风山月用之无尽,此天下之至乐。于是洗盏更酌,而向之感慨,风休冰释矣。东坡步骤太史公者也。
宋代谢枋得《文章规范》: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
宋代周密《浩然斋雅谈》:《赤壁赋》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此葢用《庄子》句法:"自其异者而眂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而眂之,万物皆一也。"又用《楞严经》意,佛告波斯匿王言:"汝今自伤髪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汝面虽皱, 而此见精性未尝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生灭,不变者元无生灭。"东坡《赤壁赋》,多用《史记》语,如杯盘狼藉,归而谋诸妇,皆《滑稽传》;正襟危坐,《曰者传》;举网得鱼,《龟策传》;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则如《神女赋》。所谓以文为戏者。
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或疑《前赤壁赋》所用客字。予曰:"与'泛舟'及'举酒属'之者,众客也;其后'吹洞箫'而酬答者,一人耳。此固易见,复何疑哉!"
元代方回《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前后赤壁赋,悲歌惨江风。江山元不改,在公神游中。
明代归有光《文章指南》: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于举业虽不甚切,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苏子瞻《赤壁赋》之趣,脱自是篇。
明代茅坤: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代高濓《遵生八笺》:李太白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此造物之无尽藏也。"东坡之意盖自太白诗句得来,夫风月不用钱买,而取之无禁,太白诗之所言信矣。然而能知清风明月为可乐者能有几人,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人即能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纒,欲乐之有不能者。有闲居无事,遇此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又无人禁而不知此乐者,是自生障碍也。
明代郑之惠《苏长公合作》:东坡在儋耳与客论食品书,纸末云:"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前、后《赤壁赋》,亦足以一笑也。"观此有所谓曹大家辈诸赋尚得争衡,独此二赋,一洗万古,不能仿佛其一语,良然。骚赋祖于屈宋,穷工肆极,若长卿者,可为兼之。予云宏丽,盖于《高唐》;《长门》凄婉,不下《九章》;又有赋事赋物,如《芜城》。《赤壁》、《恨别》两赋,亦皆原本屈宋,第语稍浮露;若文通高华,子瞻飘洒,各自擅场。世之耳食者,闻宋无赋,诋两《赤壁》不值一钱,则屈三闾不应有《卜居》、《渔父》;且文何定体,即三闾又从何处得来邵宝曰:"'风、月'二字是一篇张本。"
明代曹安《谰言长语》:古人之文老杜、二苏多不知道,叹老嗟卑,如《七歌》及《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等可见。
明代杨慎《三苏文范》:钟惺曰:"《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赅彼。"文征明曰:"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尝见墨迹寄傅钦之者云:'多事畏人,幸无轻出。'盖有所讳也。"
清代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游赤壁,受用现今元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特借洞萧鸣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
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东坡全集》:因赤壁而思曹、周,亦是意中情景。此却从饮酒乐甚,说到正襟危坐,则因乐而悲。及说水月共适,则客喜而笑,又因悲而喜,一悲一喜,触绪纷来。写景机其工练,言情极其深至。江山不朽,此文应与俱寿。才如子瞻,眉山草木为枯,赤壁声色数倍矣。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欲写受用现前无边风月,却借吹洞箫者发出一段悲感,然后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行歌笑傲,愤世嫉邪。《唐宋八大家类选》:出入仙佛,赋一变矣。
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二《赤壁》俱是夜游。此篇十二易韵,以江风山月作骨,前面步步点出,一泛舟间,胜游已毕,坡翁忽借对境感慨之意,现前指点,发出许多大议论。然以江山无穷,音生有尽,尚论古人遗迹,欷歔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从吹箫和歌声中引入,则文境奇。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叠而出,则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则文势奇。迨至以水、月为喻,发出正论,则《南华》、《楞严》之妙理,可以包络天地,伭同造化,尤非文人梦想所能到也。
清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抒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
清代浦起龙《古文眉诠》:二赋皆志游也。记序之体,出以韵语,故曰赋焉。其托物也不私,其感兴也不脱,纯乎化机。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尝书寄傅钦之而曰"多难畏事,幸毋轻出"者,畏宵不之捃摭无已,又或作蛰龙故事耳,乃文征明谓以曹孟德气势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转以寄傅钦之之语为证,谓为实有所讥刺,可谓乌焉成马矣。
清代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方苞曰:"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色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调适而曹遂也。"吴汝纶曰:"此所谓文章天成偶然得之者。是知奇妙之作,通于造化,非人力也。"胸襟既高,识解亦文绝非常,不得如方氏之说谓所见无绝殊也。
清代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以文体论,似赤壁记也,然记不用韵,而赋方用韵,此盖以记而为赋者也。故文带叙带赋,忽用韵,忽不用韵,古赋如《风赋》,如《色赋》,皆此类也。以文法讲,纯得吹箫一段生波,下乃发出如许妙理。会尝参神学佛,故号"东坡居士";其笔墨之飘洒,成趣之活波,又似于仙,故世号"坡仙"。此文前乐、中悲、后乐,有似王右军《兰亭序》;其藉客发慨,不必实有其言,亦知昌黎之《进学解》,乃巧为譬忌也。《辑注评》:"风只作线索,悲、乐作转,抉引曹孟德为赤壁设色,服应点缀,抒轴亦工,篇中凡十二用韵。"
近代贺培新《文编》:东坡天仙化人,其于文章驱使惟心,无不如志,最为流俗所慕爱。学者纷纷摹拟,徒滋流弊,不知公文天马行空,绝去羁绊,固无轨辙之可寻也。即如此篇,初何尝为古今赋家体格所拘,而纵意所如,自抒怀抱,空旷高邀,夐不可攀,包复敢有学步者哉!
作者简介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1 "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2 属;在文言文里有那些解释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
——《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entrust] 属孟尝君。
——《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
——《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
——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
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
——《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
——《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摘自百度。
3 属在古文是什么意思属 (shǔ,zhǔ,)zhǔ
①连接。《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②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者百余人耳。”
③撰写。《屈原列传》:“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通“嘱”。托付。《岳阳楼记》:“~予作文以记之。”又劝;劝请。《赤壁赋》:“举酒~客。”
⑤通“嘱”,看。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
shǔ
①归属;隶属。《琵琶行》:“名~教坊第一部。”
②管辖。《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夸何也。”
③部属。《陈涉世家》:“徒~皆曰:‘敬受命。’”
④家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贫则面语之。”
⑤类;辈。《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4 “属”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属 shǔ----------------------------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缀辑;撰写的意思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属 zhǔ
基本字义
1 连缀,接连:~文。~和(hé)。 2 (意念)集中于一点:~仰(注视仰望)。~望。~意。 3 古同“嘱”,嘱咐,托付。 4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客”。 5 恰好遇到:~京师乱。
详细字义
〈动〉
1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join;bine]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江水》
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属纩(用新棉放在临死病人鼻前,验其是否有气);属界(毗连地带);属连(相连缀);属志(犹连心);属引(连续不断);属文(连缀字句为文章);属读(连读);属聚(聚集);属丝(连续之丝);属好(结好);属怨(结怨);前后相属 3 缀辑;撰写 [pose]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属文(撰写文章。属句;属章;属笔);属辞(撰写诗文。属咏);属书(著作);属对(诗文对仗);属缀(著作);属稿(起草文稿);属诗(作诗) 5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齐师将兴, 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6 又如:属民(聚集民众);属兵(调集士兵);属役(聚集下役);属神(会聚群神);属游(聚游);属行(集结军队) 7 通“嘱”。托付;委托 [entrust]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8 又如:属请(请托);属调(寄托的情调);属累(托付);属国(委托国事);属邦(付托国事);属任(委任,任用);属寓(寄托);属吏(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属命(委身托命);属情(寄情) 9 叮嘱;告诫。后作“嘱” [enjoin]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10 又如:属付(叮嘱);属令(告戒) 11 推托;借口 [excuse]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12 又如:属国(委弃国家;委托国事);属疾(托病;生病) 13 通“瞩”。关注 [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14 佩带 [wear]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5 关连 [be related with]神情与 苏、黄不属。—— 明· 魏学洢《核舟记》 16 跟随 [follow]
项王渡 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7 通“注”( zhù)倾注。 [pour]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汉书·燕剌王旦传》 18 另见 shǔ
常用词组
1 属目 zhǔmù
[focus one's attention upon] 同“瞩目”,注视 2 属望 zhǔwàng
[hope;expect] 期望;期待 3 属意 zhǔyì
[fix one's mind on or sth] 意向集中或倾向于某人或某事 4 属垣有耳 zhǔyuán-yǒu'ěr
[beware of eavesdropper!] 有人耳朵贴着墙偷听
5 古文的属是什么意思zhǔ
①<;动>;连接。《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②<;动>;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够跟随他的骑兵,只有百余人了
③<;动>;撰写。《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译文: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
④<;动>;通“嘱”。托付。《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又劝;劝请。《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译文: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⑤<;动>;通“嘱”,看。
shǔ
①<;动>;归属;隶属。《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译文: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②<;动>;管辖。《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
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③<;名>;部属。《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译文: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
④<;名>;家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译文:对有钱的犯人,要找他的亲属讲条件;对没钱的犯人,便当面直接讲条件。
⑤<;名>;类;辈。《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6 属”字在文言文里面有哪些意思1 (形声。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①( zhǔ)本义:连接。②类,族) 2 种类。亦特指牲类 [category]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金属;属禽(分别飞禽的种类) 4 亲属 [kins folk;dependent;family members]
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家属(户主外的家庭成员);军属;眷属;属从(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属党(亲属);属姓(同宗);属疏(宗族关系疏远) 6 侪辈。指同一类人 [fellows;associates]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7 官属;部属 [subordinate]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书·周官》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海瑞传》 8 又如:下属(部下);属名(南北朝时,壮丁为了逃避繁苛的赋役,多投身于豪门势族为附隶,称为属名);属别(下属的类别);属官(属下的官吏);属佐(指下属佐助人员);属役(仆役,佣人);属部(部下,部属) 9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 [genus]。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 10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 [be born in the year of (one of the elve animals)]。如:属相
〈动〉
1 归属;隶属 [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属邦(附属国);属心(诚心归附);属车(随从的车辆。也称副车);属城(隶属的县城);属妇(指妾);属僚(属下,部下) 3 系;是 [be]
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查明属实
7 古文中属的意思是什么属
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entrust]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8 '属'在古文里的解释有哪些1、zhǔ
(1)连接。
北宋苏轼《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驾着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劝酒。
(2)跟着。
西汉司马迁《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渡过长江,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3)撰写。
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改动它。
(4)通“嘱”。托付。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又劝;劝请。
北宋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我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
(5)通“嘱”,看。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属。”徘徊瞻属。
2、shǔ?
(1)归属;隶属。
唐代《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2)管辖。
战国韩非《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在骨髓,司命所属,没有夸张呢。
(3)部属。
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部下都说:‘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
(4)家属。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有钱的人就对他的亲属,贫穷就当面告诉他。
(5)类;辈。
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了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属和随人唱歌。
属文写作。
属意意向专注于。
属怨结下仇怨。
扩展资料
“属”今义:
1、同一家族的:亲属。眷属。烈属。
2、类别:金属。吾属。
3、有管辖关系的,归类:属于。属下。属地。归属。直属。附属。隶属。
4、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5、系,是:属实。纯属谣言。
6、用十二生肖记生年:属相。
9 文言文中,“属”“虽”是什么意思属 shǔ 基本字义 1 同一家族的:亲~。
眷~。烈~。
2 类别:金~。吾~。
3 有管辖关系的,归类:~于。~下。
~地。归~。
直~。附~。
隶~。 4 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5 系,是:~实。纯~谣言。
6 用十二生肖记生年:~相。 1 形声。
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 2 种类。
亦特指牲类 [category]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金属;属禽(分别飞禽的种类) 4 亲属 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家属(户主外的家庭成员);军属;眷属;属从(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属党(亲属);属姓(同宗);属疏(宗族关系疏远) 6 侪辈。
指同一类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 汉· 贾谊《过秦论》 7 官属;部属 [subordinate]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
——《书·周官》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海瑞传》 8 又如:下属(部下);属名(南北朝时,壮丁为了逃避繁苛的赋役,多投身于豪门势族为附隶,称为属名);属别(下属的类别);属官(属下的官吏);属佐(指下属佐助人员);属役(仆役,佣人);属部(部下,部属) 9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
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 10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如:属相 属 zhǔ 基本字义 1 连缀,接连:~文。
~和(hé)。 2 (意念)集中于一点:~仰(注视仰望)。
~望。~意。
3 古同“嘱”,嘱咐,托付。 4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客”。
5 恰好遇到:~京师乱。 详细字义 〈动〉 1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join;bine] 亡国破家相随属。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水经注·江水》 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属纩(用新棉放在临死病人鼻前,验其是否有气);属界(毗连地带);属连(相连缀);属志(犹连心);属引(连续不断);属文(连缀字句为文章);属读(连读);属聚(聚集);属丝(连续之丝);属好(结好);属怨(结怨);前后相属 3 缀辑;撰写 [pose] 屈平属草稿未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属文(撰写文章。
属句;属章;属笔);属辞(撰写诗文。属咏);属书(著作);属对(诗文对仗);属缀(著作);属稿(起草文稿);属诗(作诗) 5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齐师将兴, 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
——《左传》 6 又如:属民(聚集民众);属兵(调集士兵);属役(聚集下役);属神(会聚群神);属游(聚游);属行(集结军队) 7 通“嘱”。托付;委托 [entrust] 属孟尝君。
——《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
——《明史》 8 又如:属请(请托);属调(寄托的情调);属累(托付);属国(委托国事);属邦(付托国事);属任(委任,任用);属寓(寄托);属吏(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属命(委身托命);属情(寄情) 9 叮嘱;告诫。后作“嘱” [enjoin]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
——陆游《北窗试笔》 10 又如:属付(叮嘱);属令(告戒) 11 推托;借口 [excuse]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12 又如:属国(委弃国家;委托国事);属疾(托病;生病) 13 通“瞩”。
关注 [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
——《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14 佩带 [wear]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5 关连 [be related with]神情与 苏、黄不属。—— 明· 魏学洢《核舟记》 16 跟随 [follow] 项王渡 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史记·项羽本纪》 17 通“注”( zhù)倾注。 [pour] 酌玄酒,三属于尊。
——《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
郑玄注:“属,读为注。” 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
——《汉书·燕剌王旦传》。
10 从属性什么意思〈名〉 (1) 形声。
繁体字从犀省,从蜀,蜀亦声。“犀”指“一种难以归类的动物”。
“蜀”本指“带孔眼的网罩”,引申为“独立系统”、“独立体系”。“犀”省与“蜀”联合起来表示“从大类漏网出来而自成一类的动物”。
本义:特殊动物种类。引申义:种类,类属。
台湾细明体 台湾细明体 旧字形 旧字形 日本明朝体 日本明朝体 (2) 种类,类。亦特指牲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金属;属禽 (4) 亲属 中国大陆宋体 中国大陆宋体 韩国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家属(户主外的家庭成员);军属;眷属;属从(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属党(亲属);属姓(同宗);属疏(宗族关系疏远) (6) 侪辈。指同一类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 汉· 贾谊《过秦论》 (7) 官属;部属 徒属皆曰:“敬受命”。
——《史记·陈涉世家》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书·周官》 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
——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台谒当以属礼。 ——《明史·海瑞传》 (8) 又如:下属(部下);属名(南北朝时,壮丁为了逃避繁苛的赋役,多投身于豪门势族为附隶,称为属名);属别(下属的类别);属官(属下的官吏);属佐(指下属佐助人员);属役(仆役,佣人);属部(部下,部属) (9)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
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其上是属、科、目、纲和门等。
门、纲、目、科、属名的字首字母要大写,除属名外不印成斜体字。属、种名印刷用斜体字或底下划线。
[4] (10)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 如:属相 (11)神情与苏黄不属。
(选自核舟记)属:一样。 〈动〉 (1) 归属;隶属;属于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属邦(附属国);属心(诚心归附);属车(随从的车辆。
也称副车);属城(隶属的县城);属妇(指妾);属僚(属下,部下) (3) 系;是 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查明属实[1] ⑸属:同“嘱”,叮嘱 周王宠爱次子,属周公使辅翼之,将来必有夺嫡之谋。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麻烦给我好评,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