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士,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种温和友好的关系。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风,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他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做着做着不想做了,要辞去,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我想,说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绝交书也不过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躲不开它,直到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是这样。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其中有些话,说得有点伤心——
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我如何立身处世,自己早已明确,即便是在走一条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来勉强我,则非把我推入沟壑不可!
我刚死了母亲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尚未成人,又体弱多病,想到这一些,真不知该说什么。现在我只想住在简陋的旧屋里教养孩子,常与亲友们叙叙离情、说说往事,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够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实在没有能力当官,就像我们不能把贞洁的美名加在阉人身上一样。您如果想与我共登仕途,一起欢乐,其实是在逼我发疯,我想您对我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么做吧?
我说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与您诀别。
这封信很快在朝野传开,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态度,而山涛,满腔好意却换来一个断然绝交,当然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一般的绝交信用不着写那么长,写那么长,是嵇康对自己的一场坦诚倾诉。如果友谊真正死亡了,完全可以冷冰冰地三言两语,甚至不置一词,了断一切。总之,这两位昔日好友,诀别得断丝飘飘,不可名状。
—余秋雨
我们读三国演义就知道,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洒脱的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喜好喝酒,洒脱风流,导致当时的佳作风格独特,说到三国时期便不得不说魏晋时期,而竹林七贤是不可能不提起的。我们都知道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代表,其中嵇康和山涛就是七贤之二,两人是多年好友,但后来因为理念不和而绝交了。
首先,嵇康和山涛都是是魏晋年代著名的文人雅士。嵇康是魏末晋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自小博览群书,因娶曹操的曾孙女为期而拜为郎中,因为喜欢老庄学说而结交阮籍、山涛等好友,后来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而隐居山林。而山涛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由于政治才能优秀,多次得到重用。其中竹林七贤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阮咸、王戎、向秀和刘伶,至于竹林七贤的由来,是因为嵇康隐居在山阳,而嵇康的住所附近有着一片竹林,嵇康经常约上六名好友在竹林中饮酒聚会,并且当时天竺佛教风气盛行,因此用竹林精舍冠以这七位文人雅士身上,便成为了竹林七贤。
然后,嵇康和山涛绝交主要是因为两人的理念不和。嵇康和山涛绝交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嵇康认为好友山涛并不了解自己,嵇康虽然不好仕途,但在政治立场上支持曹魏正统,认为司马集团是乱臣贼子,但山涛却进入司马集团担任官职,并且还想要引荐嵇康进入司马集团,这让嵇康认为山涛明知自己瞧不起司马集团还来挑战自己的底线。第二个原因是嵇康认为山涛背叛了自己。山涛自幼有着从政的梦想,因此得到司马昭的赏识便与司马氏为伍,但在嵇康眼中认为山涛是在追求荣华富贵,追逐名利,和嵇康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理念背道而行,因此嵇康觉得山涛为司马集团效力是背叛的行为,故嵇康写下绝交书和山涛绝交。
最后,虽然嵇康和山涛绝交,但嵇康其实明白山涛这样做也是为了生活,因此在后来嵇康死后将自己的儿子交托给山涛。
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让我们对山涛产生兴趣,也产生了怀疑,嵇康与山涛的关系如此脆弱吗?山涛真的是一个为了仕途不顾朋友的人吗?嵇康误会了山涛吗?
事实上,稽康与山涛是真正的朋友,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绝交!这也是稽康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山涛的原因。
一、嵇康与山涛确实在志趣上有不同选择
魏末政治斗争日趋尖锐, 这时候的稽康和山涛确实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经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但这只是他早年的生活,后来他厌倦了官场生涯,辞官归隐,而且屡次拒绝为官。从那时开始,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追求自由随心的山野生活。
山涛则抓住时机,利用自己和司马氏之间的一点姻亲关系,投靠了司马集团,一步踏上了仕途。两个好朋友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景元二年(261年),山涛任吏部选曹郎,这是主管官吏选拔任用的官,打算举荐稽康任他原来的职务。按理,山涛与稽康互为知己,他应当知道稽康志向不是当官,但他可能也想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来要求稽康,又或者还有别的原因,可以肯定的是,他对好朋友没有恶意。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对好朋友在人生选择上截然不同,但不能以此认定,他们的心也形同陌路了。
二、稽康为什么要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稽康知道山涛举荐自己当官的事,立马写下了赫赫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在文中历数了自己的种种缺点,痛骂山涛不顾朋友之谊,不顾自己的志向所在,做了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表面上看来,稽康对山涛失望已及,认为他强制直木为轮,扭曲天性,他对他是恨意深重,发誓非要绝交不可,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文史专家罗宗强认为:“中散绝交巨源,非恶山公,于当世人事诚不耐也。”也就是说,稽康写下这封信,其实并不是真的恨山涛,反而是为了保护山涛。以稽康后来遭遇来看,稽康不愿意出仕,虽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实际上早已得罪了当朝权贵,而山涛恰恰身处其中,与他绝交,其实是稽康对他的一份真情。
三、同是绝交书,为什么一长一短
稽康还写过另一封绝交书,对象是吕巽。吕巽与吕安两兄弟都是稽康的朋友,吕巽看上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就施毒计,给吕安安了个“不孝”的罪名告上了朝廷。稽康得知后非常生气,宣布与吕巽绝交,并写了一封绝交信。
这封绝交信写得很短,除了痛斥吕巽以外,再无话可说,这人一个侧面证明了,这样一场毫无挽回余地的决裂。
相反,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人都知道,这封信很长,既然绝交,为什么还要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冷冰冰地三言两语,或直接不发一言,了断一切呢?也许,愤怒的表象之下,藏着的是字字深情的诉说,听得懂的人当然知道,那明着是骂,暗地,是一片赤诚。
四、山涛了解朋友的心意吗
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在绝交书后,山涛没有作任何回应,正是因为理解了朋友的苦心,他才不发一言。
第二,山涛在稽康故后,曾推荐他的儿子稽绍为秘书丞,稽绍因为父亲的关系,有些犹豫,山涛劝他:“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可见,他没有辜负稽康的托付,确实在为稽绍谋划。
其实,稽康将儿子托付给山涛,从反面也证明了,他们的情谊从未真正断绝,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托付的决定是正确的。
任自然而招杀身的嵇康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两晋时期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人,“竹林七贤”之一,是玄学家中反对儒家礼法教育,主张自然主义教育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也因此而招来杀身之祸。
嵇康的基本教育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即放弃儒家的礼法名分而依从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嵇康认为人性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的,因此对人来说不应进行什么教育。他说:“作为人的自然之性来说,不强迫则意愿就容易满足,不逼勒则志向也易于形成和被人接受。在原始洪荒的远古时期,那时候人们都处于天真纯朴的自然状态,上面既没有君主管束,下面也没有老百姓的争夺和竞争。万事万物都处在自然自得,顺理成章,不受伤害的状态。人们吃饱了就睡,饿了就找吃的,悠然自得地拍拍肚子,甚至并不知道这就是最理想的时代”。这就是说,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是值得羡慕的,人顺其自然就是最理想的教育。
由此,他认为儒家的礼乐教化从各方面对人加以限制和干涉,对人开奔竞争利之途,这是违反自然的。他说:“到了后世的所谓文明教化,真正完美的人性不存在了,真理也被埋葬了,于是就有人创造出文章,制定出规矩,把人与万物、人与人区别开来,分成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地位,并造出仁义一类的品德来企图拴住人们的心思,制定各种等级名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广泛地进行教育,让人们学习那些规矩和名分,由此便产生了六经典籍和百家之学。使人们由此而争名夺利,从而使人的本性丧失殆尽”。这就是说,离开了自然的至德之世,社会上产生了文化教育,分成了高低等级,规定了道德,从人的内部加以限制;又规定了名分上下,加以外面的压抑。设官分禄,趋利求荣,读经书受教育就是为了不劳而获,以此为荣利之途,这不是人的本性。总之,他认为,儒家的礼法教育是以压抑和牵制人性为主,而人的本性是以顺其自然为宜的,因此,得自然,全人性,就必须摆脱儒家礼法的教育。
他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针对司马氏以虚伪的礼法为装饰篡夺曹魏政权而发的,有否定非正统的意思,但他不知道,没有超阶级的抽象人性,人性的本质是阶级性,所以,当他想任自然而超脱纷争的时候,残酷的政治斗争却主动找到他门上来了。在司马氏与曹魏两个集团的斗争中,尽管他想保持中立,竭力做到使人不见其“喜愠之色”,却仍然同司马氏集团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首先是与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发生矛盾,本来钟会对嵇康很是倾慕的,因为钟会依附司马昭,嵇康就十分瞧不起他。钟会前来拜访,他自己打铁不止,理也不理他,钟会临走时,他挖苦钟会是做司马昭的奸细而来的,便问他:“你是听见什么风声而来的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才回去的”钟会被蹊落,心里很是不自在,便意味深长,阴阳怪气地说:“我当然是听见了我所听见的东西而来的,也当然是看见了我要看见的东西而回去的。”由此两人结下怨恨。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是他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中心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触怒了司马昭本人。山涛(巨源)在依附了司马氏后,做了吏部尚书,这在当时是主管人材选拔的官。山涛在任期快满时,准备推举嵇康自代。嵇康便写了一封信同山涛绝交,其中说到自己经常对汤、武提出非难,又瞧不起周、孔之类的圣人,这等于是直接批评司马氏,因此,他这封信传出来后,大将军司马昭听说了后非常愤怒,于是非把嵇康处死不可了。
嵇康与东平人吕安吕巽兄弟有交往。吕巽*安妻余氏,却诬告吕安不孝。吕安因此被囚,在狱中引嵇康作证。嵇康“奋不负义、明保其事”,而吕安也是一个有济世志力的烈性男子,钟会便劝司马昭趁机把他们杀了,于是将嵇康下狱治罪,与吕安同时处死。理由即是嵇康自由放任,上不做天子的臣民,下不为王侯服务,轻视时务,不满现实,不为物用,对现实既没有用处,又会伤风败俗等。
嵇康在当时学界非常有名望,听到他将被行刑东市的时候,有三千太学生到刑场上去拜他为师。司马昭当然不会答应。就在刽子手杀害他之前,他还顾视日影,弹了一曲《广陵散》,含蓄地控诉了司马氏对正直士人的迫害,抒发了诗人本想逃避现实斗争而终于不可得的孤愤心情。教育史上一颗企图使教育免遭专横政治的蛮横干涉,幻想着在专制制度下实现自由主义教育理想的教育思想家就这样陨落了,年仅三十九岁。
在后世人的眼中,“竹林七贤”大概都是一群时常匿在竹林之间,弹琴的弹琴,下棋的下棋,有什么说什么的“隐士”。这或许是受到了很多后世文人画作的影响,而对他们产生的印象吧。但竹林七贤一直广为传颂,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君子坦荡荡,但为什么其中嵇康后来会与山涛公开绝交,一点情面都不留既然绝交,为何在临死前又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照顾呢
1嵇康
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曾经在山林之间采药,兴之所至,得意得忘记回家了,而有过路的砍柴人遇见嵇康,都以为是有神仙下界。嵇康喜爱读道家名作,或许也正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虽然容貌谈吐都很出众,但是并不注重打扮,并且讲究养生,赞美隐士,弹琴吟诗,自我满足,并不愿意出仕为官。
但嵇康也并非没有做过官,他迎娶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只不过再后来,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出仕了,司马昭聘请他,他收拾收拾脚底抹油了,钟会前来拜访,他也是冷眼相待。而当山涛要离职的时候,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直接写了绝交信给他,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两人之间的故事。
2山涛
山涛,他的来历也不小,他的从祖姑,也就是父亲的姐妹,是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的母亲,他与司马家族是亲戚,因此想要做官其实并不难。不过山涛绝不是平庸之辈,他很有头脑,有眼光,最重要的是有胸襟。他为了能够回家照顾病重的母亲,先后上书了十几次要求辞职,司马炎才终于答应,但是只要有机会,司马炎还是想办法想让山涛回来就职,可见山涛地位之重要。
3绝交与托付
这看起来让人十分不解,既然绝交,两人自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为什么嵇康还要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原因就在于上文所说山涛为人方面,胸襟宽广,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山涛从吏部郎的职位上离任,这个职位掌握着朝廷选官用官的人事大权,换了别人求都求不来,山涛推荐嵇康就职,他不仅不领情,还写了一封绝交信,认为对方这样做简直是想要害死他。
我们无从得知,山涛在收到这样一封信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是当嵇康被人陷害难逃一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山涛,山涛将嵇绍视若己出,没有辜负嵇康临终所托,还向司马炎大力举荐嵇绍。从这些来看,山涛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而嵇康与山涛,虽然有一封绝交信,但他们仍旧是知己,他们之间比亲兄弟还要亲,这也是嵇康没有把儿子交给哥哥的缘故吧。
得友如此,可能是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毕竟人心难测,现在的很多人,也都没有古时候人们的义气与朋友之谊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