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老四可以成功夺嫡,主要是在于有邬先生辅佐吗?

雍正王朝:老四可以成功夺嫡,主要是在于有邬先生辅佐吗?,第1张

在胤禛的夺嫡过程中,皇十三子胤祥、邬思道、年羹尧还有康熙皇帝专门授意的隆科多,都让胤禛逐渐摆脱劣势,成功走入康熙皇帝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视线。但可以肯定的,康熙皇帝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虽然将皇四子胤禛纳入了继承人的范围,但却并没有百分百的肯定。

按照邬思道的说法:

我料定皇上已经认定了皇位继承人,只是还想暗中继续观察,就是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具有人君气宇,胸怀天下!”

所以,在胤礽首次被废,胤禛正式成为康熙皇帝的考察对象以后,那些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助攻”人员就成为了胤禛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张五哥、图里琛、张廷玉甚至康熙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李德全,都“无意间”让胤禛逐渐走入了康熙皇帝的内心,让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禛“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刚毅性格和匡扶过失、整顿吏治的决心。本文就以张五哥和张廷玉为例,做出说明!

张五哥,从一个普通百姓到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他几乎贯穿了胤禛所经历的所有重大事件,江南募捐、花钱买命案、胤礽两次被废、康熙皇帝临终传位甚至在皇十三子胤祥病逝以后,都有张五哥的身影。个人认为这个出身平民的张五哥,虽然不能和张廷玉、佟国维等上书房大臣就政治智慧、权谋手段相提并论,但其能够察言观色、急流勇退的智慧也觉得能够列入《雍正王朝》的智慧人物榜。

张五哥对于胤禛的助攻在康熙皇帝下达“推举新太子人选”命令,皇八子胤禩“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江湖术士以“天命所归”、“命里注定”的说法认定胤禩才是皇位继承人的戏码。“八大王”、“八王大”的荒唐之言,康熙皇帝并没有严加斥责,反而给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其实,朕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说,那就是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一部分民意。”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康熙皇帝乃系明智之君,他肯定知道胤禩“一边装鬼、一边捉鬼”的小把戏,那么他为何还要允许甚至鼓励“江湖术士”的说法呢?

1、太胤礽首次被废以后,众位皇子对于皇位的争夺逐渐公开化、明朗化,皇八子胤禩主动将江湖术士送到宫中请康熙皇帝处置的时候,康熙皇帝在处于是否恢复胤礽太子之位,以压制和缓解众位皇子当前争斗的犹豫之中。所以,对于这种雕虫小技,康熙皇帝不屑于追究,更不屑于放在上书房级别讨论。

2、众位皇子之所以一直争斗不断,同他们背后支持的朝臣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一直放任朝臣的“各自站位”,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就会迅速升级,甚至可以威胁到康熙皇帝的皇权稳定。所以,康熙皇帝必须找机会敲打敲打这些不醒事的朝臣了。支持皇八子胤禩的佟国维和马齐就是康熙皇帝选定的“倒霉鬼”。

邬先生是外挂级谋士。

邬思道是四爷府中世子们的教书先生,从追比国库欠款开始,邬先生就不断为四爷出谋划策,四爷的性格有一大弱点,就是圣祖爷总结的,性子太急,待人有欠谦和。

在九王夺嫡时,很多时候都是万分凶险,而四爷的这些弱点正是他争夺皇位的最大绊脚石,甚至本剧刚开始时四爷还没有夺嫡之意,只是尽力替朝廷办差罢了。

正是邬思道的鼓励,支持才使四爷决意逐鹿。后面开始刑部大案,一废太子时众人上折子推举新太子,推举大将军王,到最后康熙死时邬思道每一次为四爷出的谋略都堪称外挂的鼻祖,每一个都是字字珠玑,如果四爷错了一步,可能万劫不复。

所以从本剧一开始到四爷登机,邬思道的功绩地位不可磨灭。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

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这则故事见于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语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镜得宠于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华岳,归京直言山西灾情而引起皇帝注意。

其次隆科多的罪状多犯在朝廷京师,外省即使有所耳闻,也不能代疱参劾。尤其奏折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外省大员的奏折乃是向皇帝打的“小报告”,极为机密,必须亲笔书写,不容他人誊抄,再则皇帝也是亲阅亲批,绝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办。

然而,这个故事中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师爷”,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幕僚”。在清朝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与政务,帮助官员处理各项公务。

就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来看,只要每个衙门请四位师爷,全国的师爷总数就当有一两万人之多,形成不亚于正式官僚团队的庞大群体。

堂堂天子辇下,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出现买人顶凶的“宰白鸭”事件,由此牵扯出清理刑部冤案一事。老八胤禩首次主动请缨,替朝廷办差,想通过这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办事才能。老四胤禛本想趁机捅一捅刑部这个马蜂窝,但邬思道却警告说:“无论是谁扳倒了太子,那么他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因为刑部一直是由太子胤礽在掌管,那么多的冤案必定跟他脱不了干系。如果认真追查一定会牵涉太子,一旦太子因此事被废,清理冤案之人将难以在朝廷立足。

出人意料的是,老八胤禩并未因此差事受到惩处,反而从贝勒晋封郡王,难道说是邬思道失算了?其实并不是邬思道失算了,而是太子并未因此事而倒台。胤禩假借康熙的名义诱骗肖国兴,让他供述太子在刑部冤案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即火速将供述内容连夜呈递给康熙。胤禩隐瞒了诱骗肖国兴的过程,站在大局的角度建议老爷子为了朝局的稳定,太子之事千万不可张扬出去。

康熙采纳了胤禩的主张,肯定了他对此事的妥当处置。由于事关太子胤礽,康熙原本想通过清理冤案来整饬吏治的想法宣告失败,只好将几位刑部堂官革职拿问,草草收场。肖国兴则由御前侍卫图里琛亲自押送至宁古塔,交盛京将军严加看管。平心而论,胤禩在清理刑部冤案中,除了诱骗肖国兴之事胆大妄为、居心叵测之外,其它方面确实做得滴水不漏,无可指摘。他不惜血本,让老九胤禟把真凶任季安,刘八女亲自带到刑部,接受审讯;又以玩忽职守、放纵真凶的罪名,把刑部尚书司马尚、侍郎黄体仁、肖国兴革职拿问。

事后,康熙赞誉胤禩“深明事理、用心正大、处事明达”,并特旨加封为廉郡王。胤禩的目的达到了,康熙对太子的期望降至冰点,在热河接见外藩使臣时不让他出席;胤禩的威望得到进一步提高,首次代表皇帝赐宴,而这份差事向来是由太子担任的。俗话说“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尾巴的时候”,图里琛从宁古塔归来,使康熙知晓了胤禩诱骗肖国兴的鬼蜮伎俩。

康熙问图里琛:“这一路上他说了什么?”

图里琛说:“回皇上,一路上肖国兴不断的叫屈。”

康熙不解地问道:“他叫什么屈?”

图里琛说:“他说八爷说过,皇上答应过,他只要说出太子的事就既往不究。”

康熙惊讶地问道:“他真这么说的?”

图里琛说:“他正是这样说的。”康熙小声骂道:“该死!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图里琛说:“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

康熙说:“谁让你杀肖国兴。”

很明显,这话意味着使康熙感到恼火的并不是一路上叫屈的肖国兴,而是借康熙之名,行诱骗之实的老八胤禩。无奈,加封郡王的诏书已经布告天下,不可能无缘无故收回。

但从此以后,康熙却多留了个心眼,密切关注胤禩的一举一动。在举荐新太子时对他强力打压,搬出胤禩是“辛者库贱妃所出,断不可立为太子”的理由,剥夺了他从正常途径继承皇位的可能,也印证了邬思道当初提到的“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臣,最终不容于皇上”的箴言。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也多次提到过邬思道,作为助老四胤禛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总感觉他的一生充满着疑点,所以还是要再说一说他,以及最终他的下落。

他最终消失在剧中是在田文镜处,他带着四千两银子伙同侍女如月,在雍正帝到来的前一刻,火速逃跑,从此再无踪迹。

那么为什么雍正帝还要见邬思道,见不到了后,为什么还制止田文镜的追赶呢?

一、拜师邬思道

邬思道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尧从大狱中接出,并在回京后,带领全家老小行跪拜礼,正式成为自己以及弘历他们的老师。

从骨子里来讲,邬思道是一个孤傲之人,虽然身犯残疾,但也心存远大志向,一开始他并不看好老四胤禛。

而为什么最后又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正式成为老四胤禛的幕僚呢?

这就在于老四胤禛的为人,以及对邬思道所做的几件诚心事了:

当然,这方面也有年羹尧的功劳,一开始就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年秋月照顾这个糟老头子。伺候他洗脚,给他做护膝,伺候他的吃喝拉撒睡,作为一个坐了十年大牢的人,一下子有这待遇,确实也感受到了老四胤禛的诚意。

其次,老四胤禛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家老小以汉人的礼仪拜师,当时邬思道还在屋里没有出来。一出来,老四胤禛就先行行了鞠躬大礼,这在邬思道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也急忙下跪还礼。

最后,邬思道也纳闷,自己一个戴罪之人,为什么深受老四胤禛的厚待呢?

老四胤禛背了篇文章: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其实老四胤禛犯忌了,这是邬思道十年前写的《士子揭世文》,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导致了他的十年大狱。

但是给邬思道的感觉就是,终于遇到知己了,打蛇打到了邬思道的七寸上,给他的感觉就是:

你的委屈我明白,你的抱负我也清楚,我是懂你的人,珍惜你的人,只要跟着我干,我能帮你实现抱负。

这就是为什么邬思道一心一意辅佐老四胤禛的原因!

二、功臣邬思道

拜师邬思道之后,他一共帮老四胤禛出过很多主意,这里简单的列举一下:

第一次出谋划策就是追缴户部欠款,力劝老四胤禛接下来,并归纳了三类欠款人的特点,毕竟这次两个人是试探,老四胤禛并没有完全听他的,最终结果是虽然康熙帝满意,但也透漏一些问题。

第二次出谋划策则是拒绝查刑部冤案一事,老四胤禛仍然没有直接答应他,有了第一次的铺垫,这次邬思道要收拾东西走人,还好,老四胤禛把自己折腾病了,等于是听了邬思道的话。而事实证明,邬思道这次说对了。

第三次出谋划策是替弘历,让他在热河狩猎场出尽了风头,并最终把象征储君的金如意纳入手中。这时才燃起老四胤禛的雄心,开始为夺嫡做准备,同时抬了年秋月一家的旗,目的显而易见。

第四次举荐新太子,力劝老四胤禛继续举荐废太子,这时候老四胤禛已经完全信任邬思道,并一举夺得康熙帝的芳心。

后面还有设计让年羹尧去血洗江夏镇,设计让李卫监督年羹尧,设计让坎儿送信给老八胤禩,设计让老四胤禛举荐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王……

最后夺嫡之时,邬思道又通过“死鹰事件”给老四胤禛分析时局,最终得出康熙帝即将传位老四胤禛的结论。

夺嫡之夜,邬思道坐镇雍亲王府,利用老四胤禛的关防大印,连同张五哥带来的金牌令箭,放出了老十三胤祥,并成功接管丰台大营,为最终雍正帝的顺利即位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自从邬思道到了老四胤禛身边,才使得他具备了夺嫡的基础,并最终夺得了皇位,这一点上邬思道功不可没!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作为雍正的谋臣邬思道对于雍正的成功夺嫡可谓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邬思道等人的辅佐,雍正想要成功登基,无疑太难,由此可见邬思道的贡献。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邬思道与李卫在雍正登基后待遇却大不一样,甚至邬思道非死不可,而李卫却可以青云直上,这是为何?其实原因有很多,我们通过对比就知道为何雍正要处死邬思道而重用李卫了。

同样是近臣,邬思道是侍奉在雍正身边出谋划策,而李卫则是奔波与于各地,邬思道知道的隐秘远比李卫要多。

在这部电视剧中,邬思道作为雍正的军师,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四阿哥胤禛府里做事,干净的不干净的,邬思道都了如指掌了。毕竟哪个夺嫡的皇子手里是干净的?

对于这样一个在身边知根知底的定时炸弹,如果在后面捅出雍正在夺嫡时做过的肮脏事,届时对于雍正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甚至还会被八爷一党抓住把柄。在这样的前提下,登基后的雍正自然也就不敢留下邬思道这样知根知底的人。

所以剧中的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处死邬思道,没想到却被邬思道轻而易举的化解了。从这里也就不难看出邬思道其实也已经对雍正登基后的事情做了心理准备。

而反观李卫,李卫在年轻的时候就是雍正的家臣,对于雍正是死心塌地,在李卫年轻时,夺嫡并没有那般严重,所以李卫在做家臣时并没有涉及到什么隐秘的事情。

而在后面夺嫡逐渐严重时,那个时候到李卫已经手握大权为四阿哥胤禛奔走各地,对于雍正府里的许多肮脏事情知道的并不多。所以在雍正看来,邬思道的潜在风险要比李卫大太多,两人不可同日而语。

邬思道运筹帷幄过于聪明,活着对于雍正就是威胁,而剧中的李卫目不识丁,看似愣头愣脑人畜无害的样子,对于雍正来说无疑威胁极低。

在这部电视剧中,邬思道的才华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剧中的在推举大将军王、举荐新太子以及后来的西北用兵时,雍正都因为听了邬思道的话而最终大获全胜。可以说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皇位以及稳定皇权,邬思道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这样一位智比诸葛的军师,在雍正没继承皇位时为雍正出谋划策也许很有用,可一旦雍正继位后,这样有才华的人就非常让人忌惮了,如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与范蠡就是如此。

一旦邬思道在未来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倒向八爷,届时的雍正即使继承皇位也坐不稳,这样有才华的人,只有清除掉才是安全的。而已继承皇位的雍正,邬思道对其来说作用已经不大,活着的邬思道对于雍正来说就是巨大的威胁。

反观李卫,其在智谋方面与邬思道几乎没法比,李卫才华胜在处理地方政务管理各省,而在出谋划策以及算计别人方面可谓并不精通。

加上李卫性格大智若愚,目不识丁以及人畜无害的样子,这样的一个人对于雍正来说,是没有什么威胁到,简单来说就是邬思道不可控,而李卫则是可控的,无论怎样李卫都逃不出雍正的手掌心。

邬思道才能在雍正之上,甚至是雍正的半个师傅,对于帝王来说,这样无疑是大忌。而李卫的存在,则是左膀右臂,在未来管理地方还需要依靠李卫。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邬思道是半路才辅佐雍正的,在邬思道都辅佐之下,当年还没继承皇位的四阿哥胤禛可谓是一路开挂。不仅在康熙面前展现了过人的才能,还躲过了康熙设下的无数坑,比如举荐太子、为康熙追缴户部亏空的欠款等等,获得康熙的赞赏。

而在这些背后,绝大部分都是邬思道出的主意,可想而知邬思道都的才华,在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面前,雍正无疑是毫无面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邬思道还算是雍正的半个老师。

在其没继位时,只是个阿哥这没事,而当到了帝王的程度,这样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大忌,毕竟帝王可不需要老师。反观李卫的,目不识丁就让雍正非常大有面子,雍正用起来也顺手而且也容易控制。除此之外李卫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李卫是家臣,一直以来都没有让雍正失望过。

而且作为孤臣身份登上皇位的雍正,在群臣中导威望明显不及八爷一党,可以说当时的李卫是雍正继位后少数几个敢放权和信任的封疆大吏之一。这样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无疑非常重要,可谓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所以李卫能够平步青云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雍正王朝》中导无邬思道之所以非死不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知道的隐秘事情太多,雍正怕泄密。除此之外还因为邬思道才华横溢不可控制,而反观李卫,因为是个愣头愣脑的家臣,且没有什么心机,在管理地方上非常出色,也就让雍正非常信任得以委以重任。

雍正王朝当中邬思道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雍正身边的狗头军师,雍正能够顺利称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到了邬思道的指点。邬思道有很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并且能够看透康熙的心理活动,每一次雍正做出重大选择都要询问邬思道的建议,邬思道在雍正的人生十字路口当中指明了通向罗马之路的通道。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复立废太子是因为他看出来这是康熙为几位阿哥出的一道考题,做对了是送分题,做错了就是送命题。

康熙一直担心自己的接班人在自己去世之后会对自己的兄弟大开杀戒。他一直想寻求一个重视亲情而且才能卓著的人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清朝历史上最著名最残酷的皇位之争就是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这次总共有康熙的九个儿子参与了皇位之争,并且很多康熙的后代都因为这场权力斗争而身死,康熙不想看到手足相残的场面再次在大清王朝时代继续上演,不想看到血流成河的政治斗争影响兄弟亲情,他一直在寻求一条道路,一条能够让这场政治斗争和平解决的道路。

不管康熙是不是真心想要重新确立废太子的地位。康熙这道考题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各位皇子是不是重视手足之情。邬思道摸透了康熙的心思,所以他强烈建议四四阿哥保举复立废太子。四阿哥成为朝廷当中为数不多保举废太子的人,朝廷当中很多人推荐八阿哥为太子,这是极其错误的一招。

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七品知县,全国上下这么多人保举八王爷。他的势力已经伸到了朝廷每一个角落,康熙才是大清王朝的帝王,他当然不允许八阿哥染指自己手中的权力,从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已经逐渐远离大清王朝的皇位。

要么说生儿子生个聪明的好,九龙夺嫡的硝烟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四阿哥胤禛办事谨慎小心,处处都是如履薄冰。可是他的综合实力还是比不上八阿哥胤禩。 胤禩为人大度,出手也阔绰,地方上有许多小金库,各地官员们之间也都给胤禩面子。胤禛相比较而言,可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不过这没关系,交际能力不够,可以拿儿子来凑。胤禛的社交能力的确是他的硬伤,一路上披荆斩棘,得罪了太多官员。虽然在康熙那里卖了个好,可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不受人待见。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康熙拿出太子玉如意作为赏赐。 康熙带领一帮阿哥们出去打猎,宣称打到猎物最多的人,就可以得到太子的玉如意。这个时候的太子,地位已经有些不稳定,康熙拿出太子的玉如意,似乎就是一种暗示。 康熙暗示所有皇子,谁能够得到玉如意的赏赐,谁就有希望成为太子。至于到底是不是猎物打了最多,就一定能够得到赏赐,这可未必,因为真正的标准,永远都是康熙一个人来决定的。 不过各位阿哥当然要非常努力才行,所以在打猎的过程中,智勇双全的十三阿哥胤祥,打到了最多的猎物,不过这些猎物都被他射死了。 而八阿哥胤禩,猎物虽然没有胤祥那么多,但是基本都是活的,这就有些稀奇了。所以这个时候康熙就询问大家,这玉如意到底该赏赐给谁。 上天有好生之德,八阿哥获取猎物不忍杀生,这片仁慈之心实非其他阿哥所能比及,因此这把玉如意应赐给八阿哥。---蒙古王公大臣 这个时候在场所有官员,几乎都认为,这玉如意应该赏赐给八阿哥胤禩。这显然都是事先窜通好的,胤禩的人缘比较好,跟这些王公大臣们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 现在打猎的表现又如此突出,这些人自然是倾向于八阿哥胤禩的。玉如意那就是太子的象征,大家推荐把这把玉如意给八阿哥,也就是在向康熙推荐新太子的人选。 这里面谁是最尴尬的呢?当然是现任的太子胤礽,他虽然地位不稳,可好歹还呆在太子的位置上。这把玉如意简直把他的脸面都给骚尽了。 弘历语出惊人,康熙皇帝倒觉得诧异。 一个打猎最多,一个猎物都是活的,这件事看来的确比较难以判断。所以康熙问到了自己的孙子弘历。 弘历也就是四阿哥胤禛的儿子,康熙问他这玉如意到底给赏赐给谁。弘历觉得应该给十三阿哥胤祥。他的理由,让那些蒙古王公们都瞠目结舌了。 王公说不忍杀生是慈悲心怀,那皇爷爷一生射杀了那么多野兽,难道就没有慈悲心怀了吗?---弘历 他详细说出了康熙一生所打到的猎物,并且告诉大家,满人是在马背上打下的天下,打猎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跟中原 种田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言明康熙一生打猎那么多,难道他就不是仁义之君了吗?所以说这个玉如意应该赏赐给猎物最多的十三阿哥胤祥。 这一番言论博得了康熙的赏识,却把胤禛给吓了一跳。他连忙跑出来,不让儿子继续说下去。可是康熙反倒是不答应了,康熙认为,弘历说这个话的确有道理,而且别出心裁。 因为天生万物本来就是供人取用的,我大清的祖先以射猎为生,就象中原的 以耕田为生一样,都是上天教给我们的谋生之道。---弘历 弘历顺道还拍了康熙的马屁,声称康熙为满清第一巴图鲁。巴图鲁就是勇士的意思,当年鳌拜就是满清第一巴图鲁,康熙被自己的孙子这么一夸,简直乐开了花。 这是皇爷爷不忘本!您是大清第一巴图鲁,皇爷爷如果没有射杀野兽的本领,就不能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蒙古叛乱。---弘历 而胤禛这个时候却泼了冷水,他声称这把如意任何人都不配得到,应该交还给太子。这就体现出了胤禛这个人不通世故的地方。 康熙把玉如意赏赐给弘历,胤禛心里乐开了花。 康熙被逗乐了以后,向所有人解释,这只不过是一把普通的玉如意,压根就不能代表什么。所以他把这个玉如意赏赐给了弘历。 在场所有人都懵了,这是什么操作?按照道理,弘历是康熙的孙子,是没有资格接这把玉如意的,而且弘历也没有参与打猎,所以也没有理由能够接这把玉如意。 再说了,最初大家认为玉如意就是太子之位的象征,现在康熙把玉如意给了弘历,难道他的意思是要传位给弘历?又或者说是传位给胤禛? 众人思绪纷乱的时候,弘历也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接这把玉如意,所以他回过头看了看胤禛,意思就是询问胤禛的态度。 胤禛冲他摇了摇头,那就是说不要让他接。可是这个摇头到底是做给弘历看的呢?还是做给太子和大家看的呢? 我认为胤禛把得不让弘历去接,可是他又不能直接说。要是点头的话,那等于就是公开和太子撕破了脸,也等于是公开了自己夺嫡的目的。 弘历聪明的很,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果断接了这把玉如意。其实这个时候康熙的操作也比较出色,他问弘历难道想要抗旨吗?这就是给了胤禛一个神助攻。因为如果弘历当真不敢去接的话,或许也就真的没办法拿到玉如意了。 弘历的这一套是跟谁学的?为什么他如此之稳? 胤禛背后有高人,这一点大家心里都清楚。因为胤禛每走一步棋,都做到了稳准狠。可是谁也没想到,弘历背后也有人。 早在邬思道刚进胤禛府上的时候,胤禛就领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向邬思道行了跪拜之礼,这是拜师的行为,也就是说弘历是邬思道的徒弟。 那么康熙一辈子打了多少猎物,满人是马上打天下的,打猎为生跟 种田为生是一个道理,这些精辟的事实和理论,都是邬思道一点点传授给弘历的。 邬思道说:这是一道必考题,前两年没考,今年肯定考,爱背不背。就是这么个道理,显然一同学习的弘时并没有领会,所以就没有背,而弘历却耐心地把这些事情都背了下来,就等着关键时刻给自己老爸一个神助攻。 孩子虽小,可是脑子很好。弘历趁着这么大的场面,把自己肚子里的干货一股脑地都背了出来,而且就跟是自己想出来的一模一样,完全没有背诵的痕迹,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胤禛可能在暗地里都在赞叹,这儿子没白生,水平居然比自己这个当爹的还要厉害。邬思道这个老师也没有白请,回去要找他多喝两杯。 总结:康熙把玉如意赏赐给弘历,目的是什么? 玉如意本来是太子的物件,可是被康熙拿来作为众多皇子争夺的东西。这是不是很形象?太子的宝座本来是太子在坐着,可是他的那些兄弟们,一个个也都争着抢着要坐这个位置。所以玉如意其实指的就是太子的位置。 康熙之所以说这只是一个物件,而且是太子自愿交出来的。其实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康熙要给太子一点脸面,不好直接说因为他的无能才导致太子之位不稳。还有一个是康熙就是希望选拔出一位新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玉如意最后赏赐给了弘历,那可就没有那么简单的了。弘历是胤禛的儿子,胤禛是皇四子,他也是有夺嫡的机会的。 而且胤禛平日里做事做人,都能够得到康熙的认可。只是性格上稍微有些孤僻,而且做事比较急躁,所以康熙一直在打磨他。 可是胤禛最大的一个好处,那就是比较看重兄弟情义。就那这件事来说,胤禛就一直力保太子,希望吧玉如意还给太子,这就是对太子的一种兄弟情义。 康熙已经看准了胤禛,甚至已经在内心确认了,胤禛就是自己最中意的接班人。可是这件事暂时还不能摆在台面上来说,毕竟太子还没有被废掉。 思考:人缘好,难道不是一件好事? 整件事的过程中,除了太子最尴尬,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尴尬的人,那就是八阿哥胤禩。他打下的猎物都是活的,这本来就是他想要在康熙面前炫耀一番的事情。 可是这件事却被弘历一带而过,所有人把目光都聚焦到了弘历身上,弘历是占尽了风光,而胤禩却格外被冷落, 为什么康熙要故意冷落胤禩呢?要知道胤禩的人缘可是这里面所有阿哥中最好的一个。可是康熙不喜欢的,就是他这么好的人缘。 好人缘也要分场合分人来看待,作为一名皇子,私底下跟这么多大臣结交,这是一件好事吗?太子还在位置上,这分明就是一种向太子挑衅的做法。 康熙帝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居然会结党营私。反过来看四阿哥胤禛就完全不同,他没有人支持,虽然是孤臣,但至少做到了孤忠。 人缘好到底是不是一件坏事?这世上当真有那么可靠的人缘吗?其实康熙看得一清二楚。这些官员们,表面上跟胤禩关系不错,那是因为胤禩身上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一旦胤禩下马,或者绝不可能成为继位人的话,那么这帮大臣,一定是第一个离开胤禩的。所以这种人缘,与其拥有,倒不如没有的好。

参考资料:

《雍正王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67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