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新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第1张

新生代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有数百个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类型复杂。海相沉积分布局限,仅见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东南沿海、台湾和邻近南海诸岛屿等少数地区。由于古近系和新近系岩相复杂、横向变化大,以及沉积盆地分散,因此,其划分对比和界线的确定有一定困难。经综合分析,归纳划分为13个一级地层区。

第四纪地层分区,本次编典所选用的地层剖面有限,对以往二级地层分区作了调整,但其区划原则未变。根据第四系年代新而时间短的特点,首先以地质构造及地貌两个主要因素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4个地层区,由于生物地层分区的资料有限,尚不能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层典第三系(本书称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的地层区划资料见表3-3。

本文对上述2个区划图略作修改,合并为一个新生代区划图,为使文图相符,其序号古近系—新近系区划以罗马字Ⅰ、Ⅱ、Ⅲ……排列,第四系按罗马字外加括号表示(Ⅰ)、(Ⅱ)、(Ⅲ)、(Ⅳ)(图3-5)。

(一)第四系

(Ⅰ)西部地层区本区北起和叶尔阿木德向南沿贺兰山进川西至云南绿春附近的以西地区。本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南部为青藏高原区,包括喜马拉雅极高山和若干断陷盆地、高原湖盆,本区第四纪冰川及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北部为新疆区,有天山山系及相对沉降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本区在上新世既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表现为高山、高原周边地区堆积了巨厚磨拉石建造,沙漠、戈壁极发育,地层中生物化石稀少。

(Ⅱ)中部地层区

本区基本为高原区,包括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南部的云贵高原地区及两高原间的四川盆地地区。黄土高原区为中国特有的黄土发育最佳地区,区内有目前国际公认的全球黄土层型剖面“洛川黄土剖面”,其南界以渭河盆地南侧的秦岭山系为界;四川盆地为典型的丘陵盆地,又称“红色盆地”,第四系以成都平原为代表;云贵高原区为中国西部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部位,基岩裸露,属岩溶高原,第四系多零星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岩溶洞穴中,以元谋盆地第四系元谋组为代表,其所含动物群为中国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

我国第四系中部地层区是处于大陆中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西邻西部地层区,东界大致沿大兴安岭向南经北京、石家庄、郑州、潜江、横市至广西的古隆一线以西的中间地区。

(Ⅲ)东部地层区

东部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在大陆上最东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西界以中部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向东至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大区域,为中国东部的大平原区。

本区位于中国地形的最低阶梯部位,属于华北新构造区,在第四纪时期全面下沉,致使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第四系沉积物巨厚。东北平原区三面环山呈间歇性构造上升,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有多期火山喷发,形成广阔的熔岩台地,沿构造带分布有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群230座;中部松辽平原陆相白垩系含油、气,其上覆有厚层的冲积和湖积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整个东北三省的第四系研究较详,含“东北吉林榆树动物群”。华北平原区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共同塑造的大平原,在构造上为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坳陷盆地,新生界厚达5000m,其中第四系厚达数百米,为中国最大的冲积平原,本区有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研究详细的泥河湾动物群及周口店动物群为北方的标准动物群。河南平原及安徽淮北平原均覆盖有巨厚的黄河及淮河松散堆积物。长江流域是一个“华南 扬子”新构造区,新生代时期整体缓慢上升,在长江河谷及太湖一带第四系较厚。上海一带为长江三角洲河口滨海平原,自新近纪至今持续沉降。华南地区,除几个山间盆地及沿海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有第四纪沉积外,全区基本属于新构造上升的低山、丘陵地区,无第四系沉积;广东、广西滨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第四纪地层层序,适用于南海北部地区;滨海的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各自建立了第四纪岩石地层组。广东雷州半岛的田洋火山湖盆,第四系经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测定、孢粉带及硅藻带的研究以及气候期的划分可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标准层序。

(Ⅳ)海域及岛屿地层区

海域及岛屿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海域范围内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包括中国海域和中国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

渤海为华北地台上的断陷盆地,现今钻探深度仅揭露了晚更新世地层。黄海为半封闭的陆架浅海,海底向南缓倾,第四纪地层可划分出4个地层组。东海是太平洋西部边缘海盆之一,东海陆架的基底是华南地台的延伸部分,大致以60m等深线划分为内陆架与外陆架,内陆架区主要由长江水下三角洲所建立的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为代表,外陆架区则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划分若干地震层组。南海按海底地形划分为中央盆地、大陆坡和大陆架三部分,中央盆地北部由广东大陆架、珠江三角洲和北部湾三部分组成,含丰富的油、气资源。

(二)古近系—新近系

第四系西部地层区(Ⅰ)范围内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

第四系中部地层区(Ⅱ)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3个地层区(Ⅴ、Ⅵ、Ⅶ)。

第四系东部地层区(Ⅲ)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Ⅷ、Ⅸ、Ⅹ、Ⅺ、Ⅻ)。

第四系海域及岛屿地层区(Ⅳ)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只为一个地层区。

Ⅰ 北疆地层区

本区包括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山以北广大地区。

以准噶尔、吐鲁番—哈密两大盆地的河湖相沉积为代表,古近系为红色碎屑岩、泥灰岩,常夹有石膏。新近系以粗碎屑岩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新近系中含重要的油气资源。

Ⅱ 南疆地层区

本区为西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南缘和北缘的卡什、库车、库尔勒和和田、若羌等地。古近系由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碎屑岩和灰岩等组成;新近系以陆相地层为主,局部地区有海陆交互相地层分布,是我国重要产油区之一。

Ⅲ 祁连—贺兰地层区

该区为巴颜喀拉山以北,戈壁阿尔泰山、中蒙边界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和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在本区内分布很不均衡,一般发育不全,古近系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其中以含有渐新世党河动物群的河湖相层位尤为发育。新近系以湖相地层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常含有盐类和油气资源。

Ⅳ 青藏—滇西地层区

本区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西南的广大地区,东侧大致以横断山、哀牢山为界,包括西藏自治区及其与青海、四川毗邻地区和滇西。本区内古近系—新近系除西藏南部原为特提斯海区一部分,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地层分布外,古近系一般为陆相碎屑岩,出露零星。新近系多为含有褐煤的湖泊、沼泽相沉积以及土状堆积;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三趾马红土层。

Ⅴ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层区

本区北以中蒙边界为界,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以西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发育,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厚度一般较小,其中尤以二连、沙拉木伦和四子王旗等地出露广泛,是亚洲著名的第三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产区;局部地区有新近纪玄武岩分布。

Ⅵ 华北地层区

本区为秦岭以北,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东至沿海,北界大致自燕山向东经承德、锦州至丹东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晋、冀、鲁、豫等省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陇东临界区域。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在区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如山西、河北两省境内的古近系地表出露零星;而在山东省始新统、中新统和陕西蓝田、山西榆社等地区的中新统、上新统在区域对比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近系基本上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尤以三趾马红土分布更为广泛,个别地区有玄武岩出露。本区南部秦岭西侧的古近系—新近系中发现的生物群常具有南北类群混合的特点。

Ⅶ 西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贵州、四川盆地和滇东等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以滇东最发育,尤以始新统及中新统、上新统更为典型,是闻名于世的古猿化石产区;在贵州、四川境内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局限,古近系多由红色碎屑岩和灰岩组成,为河湖相沉积,局部地区为湖沼相沉积,新近系主要是含褐煤的湖相沉积,分布较广。

Ⅷ 东北地层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古近系较新近系更为发育,以湖沼相为主,普遍含煤和油页岩;新近系分布零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并有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出露,局部地区为土状堆积,古近系—新近系所含生物群与华北地区有较大相似性。

Ⅸ 扬子地层区

该区范围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诸省的部分地区:湖北江陵地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流域及苏皖沿江地区和鄂豫邻界地区。本区是我国古近系—新近系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地层发育齐全,具有国内外著名的层型剖面所在地和化石产地,同时也含有丰富的盐类和油气资源。古新统以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为主;始新统分布广,常为杂色碎屑岩或浅色钙质岩组成的湖相沉积和富含油气资源的湖沼相沉积,以及含有重要早期灵长类化石的洞穴或裂隙堆积;新近系为湖相或河流相沉积,常含有Brachypotherium,Anchitherium,Stephanocemas或Dicerorhinus,Hipparion等组成的哺乳动物群。

Ⅹ 南岭地层区

本区范围东以武夷山为界,西以西南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包括桂东、粤北、赣南和湖南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主要为河湖相红层,常含有盐类沉积,是亚洲古新统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层序齐全,生物群丰富,是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重要区域。新近系出露零星,分布局限,一般为河流相沉积,研究程度较低。

Ⅺ 岭南地层区

本区范围为南岭以南至两广海岸线(包括海南岛)的区域,大致包括珠江三角洲,广西右江地区和莺琼盆地。古近系为湖沼相沉积,濒海边缘区可能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新近系为河流相沉积,并常见有玄武岩出露,在雷琼地区分布有浅海相或滨海相沉积。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有油气资源和盐类沉积。

Ⅻ 东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粤东、浙东和福建省大部分以及浙沪交界地区。陆相古近系—新近系分布零星且不发育,研究程度亦不高,为山麓相或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新近系为河湖相沉积和火山岩;在沿海边缘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

ⅩⅢ 台湾地层区

该区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海相沉积及其变质岩及火山岩。古近系普遍变质为千枚岩、板岩和石英岩等。新近系为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台湾岛及其邻近岛屿发现的新生代晚期脊椎动物化石与大陆内地非常接近,表明台湾岛等岛屿在此期间曾与大陆相连接。

尼安德特人属于早期智人,最先发现于尼安德特,以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均有发现,统称为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约生活在距今30万至20万年之间。其化石遗存比较丰富,主要有头盖骨和体骨等。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尼安德特人骨胳粗大,肌肉发达,但个子不高,男子只有155至156米,由于身体较矮,脊椎的弯曲也不明显,因此他们很可能是弯着腰走路,跑步时身体略微朝向地面。尼安德特人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而倾斜,好像向后溜的样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尼安德特人的脑部已经非常发达,脑容量约达1230毫升。

   尼安德特人使用较为进步的打制石器,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远古人类是指远古时代的人类。

远古人,生物学术语,是指远古时代的人类。他们的生活非常简陋,环境恶劣,寿命也很短。

远古人分类,阿尔迪、石门人、霍比特人、远古人、郧县人、长阳人、河套人、埃林斯多夫人、奥莫人、阿木德人、布罗肯山人、丁村人、东胡林人、丰德谢瓦人、弗洛里斯人、费拉西人、格里马迪人、海德堡人、汉阳人、金牛山人、克拉皮纳人、克罗马农人、克罗麦昂人、科阿沼泽人、肯尼亚平脸人、蓝田人、马坝人、尼安德特人、圣沙拜尔人、山顶洞人等。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新生代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有数百个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类型复杂。海相沉积分布局限,仅见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东南沿海、台湾和邻近南海诸岛屿等少数地区。由于古近系和新近系岩相复杂、横向变化大,以及沉积盆地分散,因此,其划分对比和界线的确定有一定困难。经综合分析,归纳划分为13个一级地层区。

第四纪地层分区,本次编典所选用的地层剖面有限,对以往二级地层分区作了调整,但其区划原则未变。根据第四系年代新而时间短的特点,首先以地质构造及地貌两个主要因素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4个地层区,由于生物地层分区的资料有限,尚不能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层典第三系(本书称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的地层区划资料见表3-3。

表3-3 中国新生代地层区划表

本文对上述2个区划图略作修改,合并为一个新生代区划图,为使文图相符,其序号古近系—新近系区划以罗马字Ⅰ、Ⅱ、Ⅲ……排列,第四系按罗马字外加括号表示(Ⅰ)、(Ⅱ)、(Ⅲ)、(Ⅳ)(图3-5)。

图3-5 中国新生代地层区划图

(一)第四系

(Ⅰ)西部地层区

本区北起和叶尔阿木德向南沿贺兰山进川西至云南绿春附近的以西地区。本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南部为青藏高原区,包括喜马拉雅极高山和若干断陷盆地、高原湖盆,本区第四纪冰川及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北部为新疆区,有天山山系及相对沉降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本区在上新世既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表现为高山、高原周边地区堆积了巨厚磨拉石建造,沙漠、戈壁极发育,地层中生物化石稀少。

(Ⅱ)中部地层区

本区基本为高原区,包括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南部的云贵高原地区及两高原间的四川盆地地区。黄土高原区为中国特有的黄土发育最佳地区,区内有目前国际公认的全球黄土层型剖面“洛川黄土剖面”,其南界以渭河盆地南侧的秦岭山系为界;四川盆地为典型的丘陵盆地,又称“红色盆地”,第四系以成都平原为代表;云贵高原区为中国西部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部位,基岩裸露,属岩溶高原,第四系多零星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岩溶洞穴中,以元谋盆地第四系元谋组为代表,其所含动物群为中国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

我国第四系中部地层区是处于大陆中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西邻西部地层区,东界大致沿大兴安岭向南经北京、石家庄、郑州、潜江、横市至广西的古隆一线以西的中间地区。

(Ⅲ)东部地层区

东部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在大陆上最东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西界以中部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向东至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大区域,为中国东部的大平原区。

本区位于中国地形的最低阶梯部位,属于华北新构造区,在第四纪时期全面下沉,致使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第四系沉积物巨厚。东北平原区三面环山呈间歇性构造上升,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有多期火山喷发,形成广阔的熔岩台地,沿构造带分布有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群230座;中部松辽平原陆相白垩系含油、气,其上覆有厚层的冲积和湖积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整个东北三省的第四系研究较详,含“东北吉林榆树动物群”。华北平原区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共同塑造的大平原,在构造上为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坳陷盆地,新生界厚达5000m,其中第四系厚达数百米,为中国最大的冲积平原,本区有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研究详细的泥河湾动物群及周口店动物群为北方的标准动物群。河南平原及安徽淮北平原均覆盖有巨厚的黄河及淮河松散堆积物。长江流域是一个“华南—扬子”新构造区,新生代时期整体缓慢上升,在长江河谷及太湖一带第四系较厚。上海一带为长江三角洲河口滨海平原,自新近纪至今持续沉降。华南地区,除几个山间盆地及沿海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有第四纪沉积外,全区基本属于新构造上升的低山、丘陵地区,无第四系沉积;广东、广西滨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第四纪地层层序,适用于南海北部地区;滨海的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各自建立了第四纪岩石地层组。广东雷州半岛的田洋火山湖盆,第四系经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测定、孢粉带及硅藻带的研究以及气候期的划分可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标准层序。

(Ⅳ)海域及岛屿地层区

海域及岛屿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海域范围内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包括中国海域和中国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

渤海为华北地台上的断陷盆地,现今钻探深度仅揭露了晚更新世地层。黄海为半封闭的陆架浅海,海底向南缓倾,第四纪地层可划分出4个地层组。东海是太平洋西部边缘海盆之一,东海陆架的基底是华南地台的延伸部分,大致以60m等深线划分为内陆架与外陆架,内陆架区主要由长江水下三角洲所建立的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为代表,外陆架区则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划分若干地震层组。南海按海底地形划分为中央盆地、大陆坡和大陆架三部分,中央盆地北部由广东大陆架、珠江三角洲和北部湾三部分组成,含丰富的油、气资源。

(二)古近系—新近系

第四系西部地层区(Ⅰ)范围内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

第四系中部地层区(Ⅱ)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3个地层区(Ⅴ、Ⅵ、Ⅶ)。

第四系东部地层区(Ⅲ)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Ⅷ、Ⅸ、Ⅹ、Ⅺ、Ⅻ)。

第四系海域及岛屿地层区(Ⅳ)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只为一个地层区。

Ⅰ 北疆地层区

本区包括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山以北广大地区。

以准噶尔、吐鲁番—哈密两大盆地的河湖相沉积为代表,古近系为红色碎屑岩、泥灰岩,常夹有石膏。新近系以粗碎屑岩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新近系中含重要的油气资源。

Ⅱ 南疆地层区

本区为西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南缘和北缘的卡什、库车、库尔勒和和田、若羌等地。古近系由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碎屑岩和灰岩等组成;新近系以陆相地层为主,局部地区有海陆交互相地层分布,是我国重要产油区之一。

Ⅲ 祁连—贺兰地层区

该区为巴颜喀拉山以北,戈壁阿尔泰山、中蒙边界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和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在本区内分布很不均衡,一般发育不全,古近系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其中以含有渐新世党河动物群的河湖相层位尤为发育。新近系以湖相地层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常含有盐类和油气资源。

Ⅳ 青藏—滇西地层区

本区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西南的广大地区,东侧大致以横断山、哀牢山为界,包括西藏自治区及其与青海、四川毗邻地区和滇西。本区内古近系—新近系除西藏南部原为特提斯海区一部分,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地层分布外,古近系一般为陆相碎屑岩,出露零星。新近系多为含有褐煤的湖泊、沼泽相沉积以及土状堆积;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三趾马红土层。

Ⅴ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层区

本区北以中蒙边界为界,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以西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发育,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厚度一般较小,其中尤以二连、沙拉木伦和四子王旗等地出露广泛,是亚洲著名的第三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产区;局部地区有新近纪玄武岩分布。

Ⅵ 华北地层区

本区为秦岭以北,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东至沿海,北界大致自燕山向东经承德、锦州至丹东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晋、冀、鲁、豫等省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陇东临界区域。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在区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如山西、河北两省境内的古近系地表出露零星;而在山东省始新统、中新统和陕西蓝田、山西榆社等地区的中新统、上新统在区域对比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近系基本上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尤以三趾马红土分布更为广泛,个别地区有玄武岩出露。本区南部秦岭西侧的古近系—新近系中发现的生物群常具有南北类群混合的特点。

Ⅶ 西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贵州、四川盆地和滇东等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以滇东最发育,尤以始新统及中新统、上新统更为典型,是闻名于世的古猿化石产区;在贵州、四川境内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局限,古近系多由红色碎屑岩和灰岩组成,为河湖相沉积,局部地区为湖沼相沉积,新近系主要是含褐煤的湖相沉积,分布较广。

Ⅷ 东北地层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古近系较新近系更为发育,以湖沼相为主,普遍含煤和油页岩;新近系分布零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并有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出露,局部地区为土状堆积,古近系—新近系所含生物群与华北地区有较大相似性。

Ⅸ 扬子地层区

该区范围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诸省的部分地区:湖北江陵地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流域及苏皖沿江地区和鄂豫邻界地区。本区是我国古近系—新近系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地层发育齐全,具有国内外著名的层型剖面所在地和化石产地,同时也含有丰富的盐类和油气资源。古新统以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为主;始新统分布广,常为杂色碎屑岩或浅色钙质岩组成的湖相沉积和富含油气资源的湖沼相沉积,以及含有重要早期灵长类化石的洞穴或裂隙堆积;新近系为湖相或河流相沉积,常含有Brachypotherium,Anchitherium,Stephanocemas或Dicerorhinus,Hipparion等组成的哺乳动物群。

Ⅹ 南岭地层区

本区范围东以武夷山为界,西以西南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包括桂东、粤北、赣南和湖南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主要为河湖相红层,常含有盐类沉积,是亚洲古新统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层序齐全,生物群丰富,是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重要区域。新近系出露零星,分布局限,一般为河流相沉积,研究程度较低。

Ⅺ 岭南地层区

本区范围为南岭以南至两广海岸线(包括海南岛)的区域,大致包括珠江三角洲,广西右江地区和莺琼盆地。古近系为湖沼相沉积,濒海边缘区可能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新近系为河流相沉积,并常见有玄武岩出露,在雷琼地区分布有浅海相或滨海相沉积。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有油气资源和盐类沉积。

Ⅻ 东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粤东、浙东和福建省大部分以及浙沪交界地区。陆相古近系—新近系分布零星且不发育,研究程度亦不高,为山麓相或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新近系为河湖相沉积和火山岩;在沿海边缘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

ⅩⅢ 台湾地层区

该区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海相沉积及其变质岩及火山岩。古近系普遍变质为千枚岩、板岩和石英岩等。新近系为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台湾岛及其邻近岛屿发现的新生代晚期脊椎动物化石与大陆内地非常接近,表明台湾岛等岛屿在此期间曾与大陆相连接。

马坝头骨化石的主要部分是头盖骨,对复原面貌至关紧要的面部骨骼却残留甚少。1976年为配合上海科学 马坝人

教育**制片厂拍摄**“中国古人类”,吴新智曾与王存义合作将马坝头骨与长阳上颌骨残块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复原像。由于马坝的鼻骨与长阳的上颌骨残块在解剖位置上不能互相衔接,吴新智在设计该复原像的上面部高度时感到很无把握。1978年和1984年大荔人和营口金牛山人头骨相继出土,赵中义又配合吴汝康教授受北京大学委托把破成一百余块的金牛山头骨化石作了复原。他们为此工作多日,对其形态有深刻的印象,感到它的许多形态细节包括面部的高度及扁平度与大荔很相近。为此在重新估计马坝人的上面高及安排其颜面中部的扁平度时有了更坚实的根据和自信。总之现在比十年前更有条件塑造马坝人的复原像。这件工作的第一步是将残破的马坝人头盖骨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头骨。这个头盖骨的后部、下部和左前部缺失,先按对称的原理复原了缺失的左前部,再按保存的颅盖的矢状方向的弧线和冠状方向的弧线的自然走行趋势复原颅盖的其余部分。由此得出的马坝人头长为197毫米、头宽为152毫米,绝对值与大荔人(长和宽分别为207和149毫米)相去不大,但颅指数较大,即马坝人的头形不如大荔人狭长。马坝化石的右眼眶缘保存四分之三以上,据之进行复原是可信的。按对称原理,复原他的左侧眼眶。在如此复原所得的头骨上测得两侧额颧颞点之间的距离为122毫米,与大荔头骨的同一测项恰相等。两侧颧弓的位置根据复原出的颅穹基部和颜面中部骨骼的位置来确定,结果所得的最大面宽为146毫米,亦与大荔头骨(144毫米)相近。大荔面骨下部被压挤向上导致变形,经复原后测得其颧颌角为125°,与金牛山头骨相近。

中国已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的颧颌角为125°-138°(WuetZhang1985)。有一系列证据表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吴新智、张银运1978),所以应可合理地假定马坝人的颧颌角也是在这个范围内,因此,马坝人复原头骨的这一角度是126°。为复原马坝人的口盖部分,先将长阳人上颌残块按对称原理进行复原,发现它与大荔人的复原上颌的尺寸很相近。因此以长阳人复原上颌为基础复原马坝人头骨的下面部骨骼。迄今尚未发现中国早期智人的下颌骨。北京和蓝田的猿人虽有下颌骨,但时代太早。山顶洞和猫猫洞亦出有下颌骨,但时代又太晚。根据这些标本来重建马坝人的下颌是不合宜的。因此不得不借用外国的材料。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下颌骨中,选用了巴勒斯坦的标本,因为与欧洲相比,巴勒斯坦在地理上与中国较为接近。阿木德(Amud)人头骨模型的头长和头宽分别为206和146毫米。与大荔人相近,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长,阿木德模型的两侧额颧颞点间距和最大面宽分别为120和141毫米,亦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以阿木德人的下颌模型为原型,改得狭些,填补在马坝人下颌的位置。

阿尔迪 | 尼安德克人 | 豪登人 | 石门人 | 霍比特人 | 远古人 | 郧县人 | 长阳人 | 河套人 | 埃林斯多夫人 | 奥莫人 | 阿木德人 | 布罗肯山人 | 丁村人 | 东胡林人 | 丰德谢瓦人 | 弗洛里斯人 | 费拉西人 | 格里马迪人 | 海德堡人 | 汉阳人 | 金牛山人 | 克拉皮纳人 | 克罗马农人 | 克罗麦昂人 | 科阿沼泽人 | 肯尼亚平脸人 | 蓝田人 | 马坝人 | 尼安德特人 | 圣沙拜尔人 | 山顶洞人 | 斯旺斯科姆人 | 斯虎尔人 | 施泰因汉人 | 梭罗人 | 沙尼达尔人 | 石门人 | 塔邦人 | 先驱人 | 许家窑人 | 元谋人 | 榆树人 | 约鲁巴人 | 爪哇人 | 露西祖父 | 宝积岩人 | 甑皮岩人

露西是以发现并被肯定为最早的人类祖先 1974年发现 定名为南方古猿阿法种,认为是南方古猿和智人的共同祖先。 南方古猿是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的接近猿类的早期人课化石。雄性古猿平均高152米,雌性125米,头骨似黑猩猩,颌骨和牙齿较大,头骨脑部小,面部大,身体肌肉发达,上肢相对的比人长,直立两腿行走,能爬树。头骨脑部略成球状,脑容量440毫升到530毫升骨壁不厚,眉骨发达,眶较高。雌雄差异比人大。能人平均脑容量大于南方古猿,小于直立人,男性700~800毫升,女性500到600毫升。上下颌骨小于南方古猿,在直立人和智人范围内,但门齿,犬齿,后齿都相对较大,并发现可能为同时带石器。 直立人(homo erectus)中国一般统称为猿人,最初在印度抓哇岛发现,后除美洲和大洋洲外都有发现,中国著名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等都为直立人。还有抓哇猿人,海德堡猿人,阿特拉猿人等。偶偷懒这里只写一例^0^。在周口店附近龙骨山北坡发现的北京猿人属直立人,学名直立人北京亚种。北京猿人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眼眶上方有粗壮的眶上圆枕,嘴部较现代人突出,下颌骨无下颏,牙齿粗壮。大腿在骨骼,长度,形状和肌肉附着初与现代人相似。成人脑容量平均1088毫升。 初北京猿人外还有蓝田人,元谋人,和县猿人,抓哇猿人,魁梧猿人海德堡猿人,毛利坦猿人,利基猿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许家窑人,大荔人,巢县人,金牛山人,圣沙拜尔人,肯纳人,费拉稀人,萨科帕斯托人,阿木德人,丰德谢瓦德人,克拉皮纳人,埃临斯多夫人。布罗肯山人。斯虎而人。施太因汉人,斯旺斯柯姆人,梭罗人等。 智人(homo sapiens)即人属智人种意思是“智慧的人”。主要化分特征是:完全直立行走,四肢细而直,前支不在作为支持和行动器官,而专门作为劳动和抓握器官;有很发达的大脑,重量在1100~1550克之间,脑容量平均1350毫升: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发达的语言器官;上颌有犬齿窝,下颌出现颏隆凸;齿弓成均匀抛物线状;鼻梁隆起,鼻尖发达,鼻孔朝下;有耳垂;面部表情肌发达且复杂;身体毛发稀少而且短,完全没有触毛。 属于智人的人种有克罗马农人,晚期智人,河套人,山顶洞人,扎赉诺尔人,资阳人,柳江人,左镇人,格里马尔底人,明尼苏达人,弗洛里斯巴人,基洛人,科阿沼泽人等。 现代人种主要分为蒙古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还有过渡人种,介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埃塞俄比亚人种,南印度人种;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有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 属于黄种人的有北亚人种,北极人种,远东人种,南亚人种,美洲人种。 属于白种人的有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中欧人种,印度地中海人种,白海波罗的海人种,巴尔干高加索人种。 属于黑色人种的有澳大利亚人种,维达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人种和布西曼人种

尼安德特人身高15~16米。颅骨容量为1200~1750 cm³。现代人的则为1400~1600cm³。身体的特征为,额头平扁(就是说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骨骼强健,有着耐寒的体格,具体就是肱骨与尺挠骨的比例,以及股骨与胫骨腓骨的比例比现代人大,这是典型的适应寒冷气候的解剖特征。他们生活在欧洲,肤色应该是浅色的。

欧洲最后一个(玉木)冰期是在大约1万~7万年之前,已经发现的最多和最为完整的尼安德特人骨骼遗骸就是这个时期的。这些遗骸使我们对尼安德特人的相貌特征和习惯有所了解。尼安德特人身材短小、敦实和健硕。尽管他们的颅壳长、浅、宽而且后部扁平,但脑容量却等于或超过现代人。他们的眶上嵴大,牙齿也大,颧骨较小,胸部较宽,四肢粗笨,手和脚也比较大。比起现代人,尼安德特人走路的方式显得更不对称而且横向。

尼安德特人狩猎

关于尼人的形态,根据对典型尼人如圣沙拜尔人、费拉西人、肯纳人、阿木德人和塔邦人的观察,有以下主要特征:头骨低长和眉脊发达近似于直立人,但其枕骨较为圆隆,不似直立人的明显的呈角状转折。脑量略大于现代人的平均值,但绝不意味尼人的智力高于现代人,而可能与尼人的肌肉较为结实有关。尼人的面部较为特别,中面部尤其是鼻部明显向前突出,许多人解释为这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尼人的牙齿的位置非常居前,以致于第三臼齿与下颌支之间出现一较阔的间隙。颧骨倾斜地向后转折,而非现代人之“高颧骨”那样的角度。肢骨比现代人粗壮,关节面大,反映了尼人庞大的身体结构和厚实的肌肉。现代的研究表明,尼人的大腿和前臂呈略呈弓形的弯曲,但其步态仍类似于现代人,而非过去步勒所说的弯腰、屈膝和用脚外缘着地的姿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03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