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清朝前期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在雍正、乾隆二朝长期居汉官之首,他也是清一代汉族大臣唯一配享太庙的人。张廷玉深得雍正皇帝的信赖,雍正对其达到了荣宠的地步,张廷玉有恩于乾隆的情况下,却被乾隆无情的打击,名誉扫地。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但是被乾隆拒绝。后来张廷玉竟然多次上奏,不断索要封赏。乾隆怒削其爵位,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45年后才发现张廷玉的厉害。
乾隆的老师张廷玉
《澄怀主人自定年谱》急载“雍正元年正月,奉特旨:朱轼、张廷玉、徐元梦、嵇曾筠,著为诸皇子师傅,令钦天监选择吉日,进书房课读。届期廷玉等四人入书房,谒见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上遣内侍总管传谕曰:“皇子见师傅,礼当拜。张廷玉等固辞不敢当,遂行揖礼。越日进见,上谕曰:皇子课读,事关重大,当教以立身行己进德修业之要,若徒寻章摘句,记诵文辞,一翰林能为之,非朕所望卿等者。廷玉拜受。”
张廷玉和乾隆的师生之谊就这样确定下来了,张廷玉处理国家大事以外,还要给皇子们授课,张廷玉对乾隆皇帝赞赏有加,乾隆对张廷玉非常敬重。雍正八年,乾隆请张廷玉为自己《乐善堂文钞》作序,张廷玉欣然奉命,序曰:“自经史百家以及性理之奥妙,诸赋之源流,靡不情览。”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奉旨返回安徽桐城原籍举行其父张英入祀贤良祠典礼,乾隆作诗《送桐城张廷玉先生暂假归里》相赠,诗曰:“丹凤衔书下紫廷,欧阳早已望台星。新恩优渥荣旋里,旧德绵长肃荐馨。北阙丝纶方待掌,东方乍管暂教听。即看稳步沙堤上,飒拜从容对御屏。”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在圆明园病逝,皇位悬空,在这紧急关头,张廷玉挺身而出,担当起了拥立嗣君的重任。他和鄂尔泰提议取出当年的立储诏书:“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在张廷玉的帮助下,乾隆最高权力顺利过渡。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乾隆帝在登基之处,为了酬谢张廷玉的拥立大功,以先帝遗诏的形式把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成命公诸于世,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誉,由于史贻直和张廷玉不合,史贻直就有大臣公然上疏乾隆,张廷玉不配享太庙。
当时的满汉矛盾,再加上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攻击”不断,张廷玉年老势衰,在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做了一件极不机智的事情,他居然请求乾隆皇帝重申让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成命,《清史列传》记载:“前蒙世宗宪皇帝逾格隆恩,遗命配享太庙,上年有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之谕,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亦有此议论。免冠叩首,请上一辞以为券。”
张廷玉让乾隆皇帝给他一个承诺,很显然这是对乾隆皇帝的不信任,乾隆皇帝颁布上谕,赐诗以安其心,张廷玉并没有到宫门口谢恩,让他的儿子代表。乾隆皇帝对其不满,让他传旨回奏,张廷玉第二天便到宫门口谢罪。
《清史列传》记载:乾隆切责张廷玉“夫张廷玉之罪,固在不亲自谢恩,而尤在于面请配享。其面请之故,则由于信朕不及,此其所由得罪于天地鬼神也。”乾隆权力欲望极强,对大臣建党一事非常敏感。由于抱定是汪由敦泄密给张廷玉,“是日承旨系傅恒、汪由敦二人,以二人并论,则非汪由敦而谁?”
乾隆根据大臣的意见,颁布了张廷玉没资格配享的上谕: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此肩乎?鄂尔泰尚有经度苗疆成绩,而张廷玉所长不过勤慎自将,传写谕旨。此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
通过这件事情,乾隆和张廷玉君臣之间的关系失和。张廷玉遭到严重的打击如惊弓之鸟,乾隆皇帝想除掉以张廷玉为首的汉族势力,乾隆十五年,皇长子定亲王去世,刚举行完初祭,张廷玉就记着离京南归,乾隆便指责张廷玉“试思伊曾侍朕讲读,又曾为定亲王师傅,而乃漠然无情,以至于此,是为尚有人心者乎?”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为“朱荃匿丧赶考事件”,乾隆皇帝又开始打压张廷玉,“伊乃大学士张廷玉儿女亲家,其敢于如此狼藉婪赃,明系倚侍张廷玉为之庇护。且查朱荃为大逆吕留良、严鸿逵案内之人,侥邀宽典,后复彘缘举荐,本属衣冠败类。大学士张廷玉以两朝元老,严鸿逵之案缮写渝旨,皆出其手,岂不知其人,乃公然与为姻亲,是诚何心?”
一直到乾隆三十六年,除了张廷玉的儿子张若亭从政外,张氏子孙无一人居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居家六年的张廷玉默默的死去,《清史列传》记载乾隆皇帝上谕:“今张廷玉患病已逝,要请之惩,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
皇考时勤慎赞裹,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家酬奖勤劳之盛典。”从乾隆的这道谕旨看,他似乎并不情愿让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荣宠,只是怕担了不孝的恶名。然而在张廷玉死后45年,张家后人一度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等职位。
这位退休的官员尹嘉铨倚老卖老,想让乾隆把自己父亲和一些其他的官员的牌位一起放入孔子庙享受祭祀。乾隆心想这样的要求你都能提出来,简直太过分了,就把他抓了起来。其实这不是尹嘉铨第一次上这样的奏折了,之前也让他的儿子帮忙转交过一份奏折,那份奏折已经惹怒了乾隆。
那之前那个奏折里面写了什么呢?当时乾隆要去五台山,正好路经河北保定,乾隆的御驾就在那边休息顺便体察一下民情。尹嘉铨曾经也做过三品大官,心想这之后再也没有机会面见乾隆了,这次一定要趁机让乾隆记住自己。正好乾隆之前都是推行“以孝治天下”,于是他就写了一份奏章,上面请求让乾隆给自己的父亲封一个谥号。
尹嘉铨估计心里正做着美梦呢,心想我这么孝顺乾隆肯定会对我非常满意,之后会好好照顾我的后代的。哪里知道,乾隆一看他的奏章就非常生气,认为尹嘉铨的父亲哪里有这个资格,就让尹嘉铨好好在家呆着反省,不要再想其他的事了。虽然乾隆放过了他,但是他不知好歹啊,马上就又写了第二封奏折,而且这份奏折的要求更过分。
这份奏折递上去之后,乾隆一看就气懵了,马上让人把他抓了起来,还派人查封了他的家,并且让人重点检查尹嘉铨曾经写过的诗书。他可没有张廷玉那么谨慎小心,根本经不起检查,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书信可不少,稍微找找就能找出问题。乾隆抓到把柄之后,马上就让人把他绞死了。
终清一朝,汉人中做官能做到张廷玉这个级别,死后进入太庙的,两百多年来就他一人。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两朝受到两任皇帝的器重,甚至连军机处的办公规则都是张廷玉制定的,可见其能力。雍正皇帝甚至立下了遗诏,允许张廷玉的神位可进入太庙,享受清朝后世皇帝的祭祀。这等恩赐,别说在满清这个异族皇朝,就是在之前的汉人朝廷,也是极为罕见的。
张廷玉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名臣,在乾隆时期却受到了另一种待遇,乾隆不但把张廷玉的爵位和赏赐全给剥夺了,更是对他进行了羞辱,差点就让他进不了太庙。这是为何呢?其实这只怪晚年的张廷玉年老昏庸,被名利熏住了脑子,竟然拿进太庙这件事情来和乾隆对着干。
话说雍正既然已经立了遗诏要把张廷玉列入太庙,那按道理张廷玉只需安享晚年,静静等待就行了。可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不知轻重,心里时时刻刻念着就是进太庙的事情。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先是以辞职为要挟,在奏章中提出希望乾隆皇帝能履行雍正的承诺把他进太庙的事情定下来。他在奏章说:“宋朝和明朝的时候,都有大臣因为要入太庙所以退休的。”希望皇帝能批准他的退休申请。
张廷玉和雍正是好搭档
乾隆当时就不高兴了,念着张廷玉年纪大,还是安慰他说:“你今年才七十岁,古代八十岁了还在当官的大有人在,你该学学诸葛亮死而后已。”强行把张廷玉这念头压了下去。
可到了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又老调重弹,说雍正皇帝既然已承诺,他还是希望在生前把这个事情定下来,要不然等自己死后还不知道还会不会变。乾隆皇帝又压着怒火安慰他说绝不会变卦,而且举了明朝刘伯温死后才入太庙的例子。结果张廷玉不知道怎么地,竟对乾隆使起了小性子,只派了儿子入宫谢恩。这下乾隆可直接发飙了,给了你脸你不要,那就不要怪皇帝不客气了,龙颜大怒之下,立刻下旨要追究张廷玉的大不敬之罪,被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等苦苦给劝住了。张廷玉知道这下算捅了马蜂窝,第二天连忙亲自入宫请罪。这一次,乾隆只是把张廷玉的爵位为削了,作为警告。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又来了,趁乾隆长子定安亲王死的机会,又上书要求辞职。连着三年搞这件事情,又加上人家死了儿子,这下乾隆一点面子也不给了,直接拿着进入太庙的大臣的名录让张廷玉自己去对,看他的所作所为够不够资格入太庙,然后又借着四川学政编修朱荃的案子(朱荃是张廷玉的亲家),令张廷玉把历年的赏赐全部上缴。如此一闹,张廷玉这才彻底清醒,再也不敢和乾隆对着干了,老老实实地在家等死了。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死后,乾隆虽对他有诸多不满,但是念着雍正的关系,还是履行承诺仍然把他列入了太庙。
太庙
由此可见,名利二字,名其实比利更可怕。像张廷玉这样做官做到了顶点,什么都有了,可临了还是栽了了一个“名”上,差点就搞得身败名裂。这教育我们做人在任何时候脑子都要清醒,别让一些特殊的因素蒙住了自己的心智。
历史真有趣!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十一年
(1672 年)九月初九日生于北京。幼承家教,并相继受业于同乡倪伯醇和宜兴唐起裁等先
生。10 岁能诵《尚书》、《毛诗》。16 岁回乡应童子试,被拔置县学第六名。17 岁与大司
寇谥端恪公第六女姚氏结婚。26 岁(康熙三十六年)抵京参加会试,因父奉命为总裁官
而回避不与试。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中进士。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蒙御试清
书一等第一,授翰林院检讨”。同年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次年四月,侍直南
书房,五月任《御选物诗》、《佩文韵府》二书纂修官,十二月任日讲起居注。
康熙四十四年以后,多次随从康熙南巡阅视河工、出口避暑及巡行蒙古诸部落等,
“抱书珥笔”,与康熙相去咫尺。
康熙五十一年,授司经局洗马,掌管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五年,授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五十八年,受命领修《骈字类编》,历7 年而书成。康熙五十九年五
月,授刑部左侍郎仍兼内阁批本, 任后“殚心竭力,务求平允,不敢一事疏忽。”“每
有重案,必披情愫以商榷。”该年冬,山东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夺盐店富户,又有青州生
员鞠士林倡言异教,招集人数甚多,巡抚李树德下令捕缉,被捕者150 多人。奏到之日,
康熙命张廷玉同都统陶赖、内阁学士登德前往济南,会同抚镇严审治罪。次年二月初三
日,张廷玉等奉命出都。张廷玉“私心惴惴,几废寝食,以不称任使为惧。且同事二公
皆为初交,未曾共事,恐有意见参差猜疑掣肘之患,一路同行,以诚信结之,渐知张廷
玉之心迹矣。抵东后,穷日夜之力检阅卷案,因于大庭广众谓同事诸公曰,‘此盗案非叛
案也’。”即一一研究,作盗案归结,戮为首者7 人,戍35 人,无辜牵连者释放。六月授
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兼翰林院士。
雍正帝即位,张廷玉受命协同掌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办理翰林院文章之事。十二
月提升礼部尚书,充《世祖仁皇帝实录》副总裁官。雍正说:“汝世受国恩,又系皇考多
年侍从之旧臣,当年圣德神功,无不亲知灼见,今应纂修《实录》之任,纪载详确,惟
汝是赖。”
雍正元年(1723 年),复命直南书房,与朱轼、徐元梦、嵇曾筠为诸皇子师傅。四月
为顺天乡试主考官。此时张廷玉子弟数人及长婿姚孔在京乡试,张廷玉奏请一体回避。
雍正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学院学士事。九月调户
部尚书。十月殿试,开列读卷官,张廷玉以子弟应试例不列名,雍正帝不允,仍著读卷。
张廷玉遂与诸大臣秉公校阅,取定甲乙,照例将前10 卷进呈御览。雍正帝阅至第五卷,
大为嘉赏并要拔置一甲。张廷玉以该卷为弟张廷珩卷恳辞不可,雍正帝点头命置二甲第
一。次日授张廷珩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该科张廷、张若涵被授为庶吉士。一门
三人同科入选,相传为科举未有之盛事。同月,张廷玉任四朝国史总裁官。
·9·
雍正二年正月,条奏江西、浙江等省“棚民”事。略言:浙江衢州军府、江西广信
等府与福建连界,江西赣州等府又与广东连界。福建、广东无籍与流移失业者,入山垦
种,搭棚居住,人数日多,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江浙督抚查明情况严加约束,秉
公拣选才能操守兼优之员,保题补授,并取具五家连环互结及严行保甲之法,不时稽查,
以维护治安。雍正帝阅后,下督抚议行。五月张廷玉为《大清会典》总裁官。雍正三年
二月,任《圣祖仁皇帝治河方略》总裁官。三月,雍正帝躬耕籍田,张廷玉以大司农从
耕。雍正四年,实授内阁大学士仍兼理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务。吏部奏请兼衔,
又为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是年三月,充《圣祖仁皇帝实录》总裁官。雍正五年十
月,晋文华殿大学士。雍正帝谓其“身兼数职,夙夜在公”。雍正六年三月,晋保和殿大
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雍正七年,加少保。
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雍正帝命设军机房,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和大学士蒋廷锡
领其事。后改称办理军机处。张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
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笔批发。从此内阁权移至军机
处,大学士必任军机大臣才能参预政事,每日奉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雍正十一年三月殿试,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卷获一甲第三,张廷玉固辞不允。雍正帝
闲论旧事时说:“大学士张廷玉,侍朕左右,敬慎小心,十一年如一日,其为人外和平而
内方正,足办国家大事。”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病危,张廷玉与庄亲王大学士鄂尔
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赐爵三等子,
以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承袭。
乾隆元年(1736 年),奉命为皇子师,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皇帝亲谒景陵,
张廷玉与王大臣留京总理事务。自此,每次巡幸,总是留张廷玉总理事务。乾隆二年十
一月,辞总理事务,晋爵三等伯,仍以张若霭袭。后命自兼,不必令张若霭袭。乾隆四
年五月,加太保。
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廷玉以老病乞休,力言当退。乾隆帝执意坚留,严词拒归,又
命举所谕宣告朝列,且允张廷玉解去兼管吏部职,如此,张廷玉不敢言去。然而张廷玉
确实老病。乾隆十四年正月,命按照宋代文彦博例,张廷玉可以10 日一次至都堂议事,
四、五日一次入内廷备顾问。同年冬,张廷玉请求暂归养病,乾隆帝命解所兼领监修、总
裁诸职,并令军机大臣前往探望。张廷玉说:“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愿得暂归。后年,
上南巡,当于江宁迎驾。”乾隆帝乃让张廷玉辞官,命待明年春天舟行回乡,并制诗3 章
赐张廷玉。张廷玉入谢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
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乾隆帝意不悦,但仍为颁手诏,申世
宗成命,且以诗示意,依明代刘基例,乞休后仍配享。次日,张廷玉遣子张若澄入谢。乾
隆帝怒其不亲至,降旨诘责。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接旨,汪由敦为请宽恕,未能得允。
又次日,张廷玉亲谢,乾隆帝责汪由敦漏言,降旨切责。廷臣请夺张廷玉官爵及罢配享。
诏许削伯爵,以大学士原衔退休,仍配享。乾隆十五年二月,皇长子死,方初祭,张廷
玉请南归,乾隆帝更怒,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自审应否配享。张廷玉疏请
罢配享治罪。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旋归。后又以四川学政编修朱
荃坐罪,命张廷玉尽缴历年颁赐诸物。朱荃为张廷玉姻家,张廷玉曾荐举过他。乾隆二
·10·
十年三月二十日,卒于里第,84 岁葬于龙眠山。命仍配享太庙,谥文和。清代汉大臣配
享太庙,仅张廷玉一人。
张廷玉居官50 年,长词林27 年,主揆席24 年,赞画军国大政难于数计,无声色玩
好之嗜,性情淡泊。著有:《传经堂集》、《焚馀集》、《澄怀园诗选》、《澄怀园载赓集》、
《澄怀园文存》、《澄怀园语》、《澄怀主人自订年谱》等,另有疏稿等若干卷。
张廷玉有4 子3 女。长子张若霭,字晴岚,善书画。雍正十一年(1733 年)进士。授
编修,直南书房,充军机章京。乾隆年间,屡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十一年,随
从乾隆帝西巡,感染疾病,归京后去世。次子张若澄,字镜壑。乾隆十年进士,改庶吉
士,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亦工画。三子张若淑,荫封员外郎。四子张若,字
圣泉,历官刑部主事、军机章京、郎中、云南江知府、太仆少卿、侍郎、兵部尚书等,
历工、刑、户诸部,卒于嘉庆七年(1802 年)。赠太子少保,谥勤恪。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山东盐贩王美公等纠众倡邪教,巡抚李树德令捕治,得百五十馀人。上命廷玉与都统讬赖、学士登德会勘,戮七人、戍三十五人而谳定。旋调吏部。
世宗即位,命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廕生视一品,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命署大学士事。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上偶有疾,奖廷玉等翊赞功,各予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袭。廷玉请以子编修若霭承袭。十一年,疏言:“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轻者取保。独刑部不论事大小、人首从,皆收禁,累无辜。请如诸行省例,得分别取保。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仿佛,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请敕都察院、大理寺驳正;扶同草率,并予处分。”命九卿议行。大学士英祀京师贤良祠,复即本籍谕祭,命廷玉归行礼,并令子若霭从;弟廷璐督江苏学政,亦命来会。发帑金万为英建祠,并赐冠带、衣裘及貂皮、人参、内府书籍五十二种。十二月,廷玉疏言:“行经直隶,被水诸县已予赈,尚有积潦不能种麦,请敕加赈一月。”并议以工代赈。得旨允行。十二年二月,还京师,上遣内大臣、侍郎海望迎劳卢沟桥,赐酒膳。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仍以若霭袭。
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二年十一月,辞总理事务,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赐号勤宣,仍以若霭袭。四年,加太保。寻谕:“本朝文臣无爵至侯伯者,廷玉为例外,命自兼,不必令若霭袭。”又谕:“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十一年,若霭卒。上以廷玉入内廷须扶掖,命次子庶吉士若澄直南书房。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曰:“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廷玉又言:“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上曰:“是又不然。皋、夔、龙、比易地皆然。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钜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馀年眷待,亦不当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顾能辞朕去耶?朕谓致仕之义,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为人臣者,设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因命举所谕宣告朝列,并允廷玉解兼管吏部,廷玉自是不敢言去。然廷玉实老病,十四年正月,命如宋文彦博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是冬,廷玉乞休沐养疴,上命解所兼领监修、总裁诸职,且令军机大臣往省。廷玉言:“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后年,上南巡,当於江宁迎驾。”上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亲制诗三章以赐,廷玉入谢,奏言:“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上意不怿,然犹为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以明刘基乞休后仍配享为例。次日,遣子若澄入谢。上以廷玉不亲至,遂发怒,命降旨诘责。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旨,由敦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谢,上责由敦漏言,降旨切责。廷臣请夺廷玉官爵,罢配享。上命削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十五年二月,皇长子定安亲王薨,方初祭,廷玉即请南还,上愈怒,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廷玉,命自审应否配享。廷玉惶惧,疏请罢配享治罪。上用大学士九卿议,罢廷玉配享,仍免治罪。又以四川学政编修朱荃坐罪,荃为廷玉姻家,尝荐举,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乾隆三年,上将临雍视学,举古礼三老五更,谘鄂尔泰及廷玉。廷玉谓无足当此者,撰议以为不可行。四十三年,上撰三老五更说,辟古说踳驳,命勒碑辟雍。五十年,复见廷玉议,以所论与上同,命勒碑其次,并题其后,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子若霭,字晴岚。雍正十一年进士。廷试,世宗亲定一甲三名。拆卷知为廷玉子,遣内侍就直庐宣谕。廷玉坚辞,乃改二甲一名,授编修,直南书房,充军机章京。乾隆间,屡迁至内阁学士。若霭工书画,内直御府所藏,令题品鉴别,诣益进。十一年,扈上西巡,感疾,归卒。
若澄,字镜壑。乾隆十年进士,改庶吉士,直南书房,累迁至内阁学士。卒。若澄亦工画,亚若霭。
若渟,字圣泉。入赀授刑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再迁郎中。出为云南澄江知府、四川建昌道。内擢太仆少卿,五迁至侍郎,历工、刑、户诸部。嘉庆五年,授兵部尚书,调刑部。七年,卒,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勤恪。
从子若溎,字树谷。雍正八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考选江西道御史。擢鸿胪寺少卿,六迁刑部侍郎,擢左都御史。上命旌恤胜朝殉节诸臣,若溎请遍行采访。下大学士、九卿议,以为明史外兼采各省通志,专谥、通谥已至千五六百人,不必更行采访。若溎以老乞休。上南巡,屡迎谒。五十年,与千叟宴,御书榜以赐。归,又二年,卒。
论曰:世宗初即位,擢鄂尔泰於郎署,不数年至总督。廷玉已贰礼部,内直称旨,不数年遂大拜。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鄂尔泰稍后,委寄与相埒。庶政修举,宇内乂安,遂乃受遗命,侑大烝,可谓极心膂股肱之重矣。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子弟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高宗烛几摧萌,不使成朋党之祸,非二臣之幸欤?
张廷玉,康熙进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长期和清廷对抗的蒙古准噶尔部煽动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决定出兵征讨。因战事紧急,军令需要迅速处理和严守秘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嗣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 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廷玉定规制”。按照旨意,张廷玉就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其中涉及到档案的地方就达多处,如:军机处参予官员奏折的处理和谕旨的撰拟;军机章京负责誊写、记档及日常工作;军机处设《存记簿》,“奉旨存议”事务,一律登记;“密事有件”,密封存档,届时拆阅办理等。这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皇权统治,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办文机构,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为利用和编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 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故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曾先后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并充《明史》、《国史馆》、《清会典》总纂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