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第1张

雍正王朝是一部颇有深意的电视剧,剧中每个人的对话和行为,都不是随便为之的,都是带着一定的深意的,在剧中有一段情节,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就是四阿哥胤禛的谋士邬思道在太子被废后,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付出,邬思道为什么会建议四阿哥胤禛这么做呢邬思道的行为是对太子好处呢?还是对太子另有阴谋呢?

首先要说明一下,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复出的举动并非有什么阴谋,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已,邬思道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了解康熙皇帝,他知道康熙皇帝还对废太子胤礽抱有希望,甚至还会再次复立太子胤礽,邬思道建议四阿哥胤禛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四阿哥胤禛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而且四阿哥胤禛本来就与废太子胤礽关系不错,四阿哥胤禛推举废太子胤礽更加合乎情理,令人信服。

另外还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在废完太子胤礽没多久后,康熙皇帝有些后悔了,当时作为皇帝又不好朝令夕改,因此康熙皇帝便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让朝臣们推举新太子的人选,通过这次推举新太子人选也来测试一下,朝中官员们对于废太子胤礽的态度。

随后推举的新太子人选,令康熙皇帝失望了,大臣推举的人选是八阿哥胤禩,这个结果和康熙皇帝预想的结果相差甚远,康熙皇帝在看到这个结果后,失望中带着生气,于是康熙皇帝将气撒在了带动朝中大臣推举八阿哥胤禩的佟国维身上,另外就是差点成为新太子的八阿哥胤禩,佟国维先是被康熙皇帝怒斥,康熙皇帝在怒斥完佟国维后,佟国维被夺去官位。

康熙皇帝因为念其与佟国维亲戚关系和所做的贡献,只是夺去了官位,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的惩罚,八阿哥胤禩也受到相应的训斥,除此之外,也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由于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保举废太子胤礽而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这招看似是不争,但其实也是争了,这个争,主要是争得康熙皇帝对于四阿哥胤禛的好印象,因为争夺储位之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太过着急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慢慢的赢得康熙皇帝对于四阿哥胤禛的好感,四阿哥胤禛才会取得胜利,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邬思道在最初建议四阿哥胤禛保举废太子胤礽付出的行为是对的。

邬思道之所以能帮助四阿哥胤禛取得最后的胜利,主要是因为邬思道将康熙皇帝的心理和帝王心术猜得透透的,康熙皇帝的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深意,邬思道都解读的十分正确和透彻,邬思道在之前的情节中,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子的名分早已定下,太子做了三十多年,朝中关系和政局也变得十分复杂,谁让太子倒台,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也不容于皇上,事实也确实向邬思道所说,让太子胤礽倒台后的八阿哥胤禩,从推举八阿哥胤禩新太子人选的事件发生后,八阿哥胤禩不仅没有当上太子,反而使得康熙皇帝从内心当中讨厌其八阿哥胤禩,对于八阿哥胤禩也没有重用和信任。

反而四阿哥胤禛由于废太子胤礽付出,得到父亲康熙皇帝的赞赏后,因此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和信任,康熙皇帝对于四阿哥胤禛的态度也跟其他的皇帝不一样,虽然表面上康熙皇帝一碗水端平,但是实际上康熙皇帝在心里萌生了想要四阿哥胤禛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想法,不过这都是在第二次废掉太子之后,不过康熙皇帝不会表现的十分明显罢了,之所以不明显的表露继承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自己所所选的继承人最终会落得和废太子胤礽一样的结局,这一点是康熙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

另外就是推举新太子人选就是个幌子,虽然康熙皇帝从善入流,是个明君,但是也不是什么事都听从大臣的,康熙皇帝是有自己判断的,新太子人选根本就不是推荐就能坐上太子之位的,最终的决定权是在康熙皇帝那里,康熙皇帝想要复立太子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只是看康熙皇帝愿不愿意罢了。

事实证明康熙皇帝心中还是想要复立太子胤礽的,即便太子胤礽曾经让康熙皇帝失望过,失望归失望,太子胤礽毕竟从小是在自己身边长大,太子胤礽成为现在这样,康熙皇帝觉得自己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因此在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之后,还想要再给太子胤礽一次机会,不过最后太子胤礽还是令康熙皇帝失望了,使得康熙皇帝最终选择废掉太子胤礽,永不复立。

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通过保举废太子胤礽的付出,体现了与太子胤礽的手足情深,这一点是康熙皇帝喜欢看到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也算是投其所好,不然怎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受到《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剧中康熙皇帝带皇子们外出巡幸,发现太子胤礽和妃子郑春华私通,胤禵假造太子手谕,调兵逼宫陷害胤礽,由于事起仓促,当天夜里康熙皇帝将胤禔、胤祉、胤禛和胤禩四人加封为亲王。

这个场景和史实不符,皇长子胤禔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直郡王,太子胤礽被废后,他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很受康熙皇帝器重,这也就让他误以为自己争夺储君的机会到了,进而向康熙皇帝表示,愿意代康熙皇帝处死胤礽,这让康熙皇帝非常反感,痛斥胤禔“乱臣贼子”。

而皇三子胤祉和太子胤礽关系一向很好,在胤礽被废后,对胤禔提出处死胤礽十分不满,之后便对康熙皇帝举报了胤禔用魇术诅咒太子一事,胤禔被削去王爵,圈禁了起来,因此胤禔他并没有被封为亲王,爵位最高时只是郡王。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皇子,这一年皇三子胤祉被封为了诚郡王,太子胤礽被废后,胤礽平时各种不正当的行为逐渐被揭发,胤祉虽然和太子交好,但并未参与其中,因此没有被康熙皇帝处罚,一年后胤礽被复立为太子,胤祉也在这一年进封诚亲王。

雍正年间,胤祉受雍正皇帝猜疑,最后被削去爵位圈禁起来,雍正四年,胤祉病逝后,雍正皇帝下令以郡王例下葬。皇四子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七年,推举新太子时,胤禛支持复立太子胤礽,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后,胤禛被进封为和硕雍亲王。

皇八子胤禩,在康熙年间并没有被封过王,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被封为贝勒,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皇帝得知相士张明德声称胤禩日后必定大贵,而胤禩却没有向康熙皇帝汇报此事,康熙皇帝十分愤怒,胤禩被革去贝勒爵位,后来因为朝中大臣们都推举胤禩为太子,胤禩遭到康熙皇帝猜忌,胤禩一党受到康熙皇帝打压。

胤禛登基后,为了稳定朝局,平衡各方的实力,胤禩被加封为和硕廉亲王,但是随着雍正皇帝的统治逐渐稳固后,雍正开始打压这个最大的政敌,雍正四年,胤禩被削去王爵圈禁,最后被迫害致死。

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确出现过一次同时封王的情况,就是在胤礽被复立为太子的康熙四十八年,不过这一年被封为亲王的皇子不是四位,而是三位,分别是皇三子胤祉,进封和硕诚亲王;皇四子胤禛,进封和硕雍亲王;皇五子胤祺,进封和硕恒亲王。

在《雍正王朝》中,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选择了举荐废太子胤礽,既非张廷玉是胤礽的拥趸,也不是猜透了康熙的意图而投机,而是从大清利益出发的结果。

剧中,张廷玉这个角色绝对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典范。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时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他这种“不因私而与领导意图合拍”的思路与康熙和雍正不谋而合,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为他们解围,因而深得领导信任。这事实上非常值得现代职场学习借鉴的。

康熙当初废了胤礽的时候,的确是事态紧急,不得不做出的独断乾纲的举措。但是深层次而言,面对日益突出的帝国晚景的困境,康熙已经对胤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在剧中,胤礽的确才德皆不配位。但是最大的困境还在于,此刻胤礽做太子已经30多年,在皇子竞争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此刻胤礽被废,这种平衡局面就被彻底打破。

再加之康熙为了处理紧急问题,给四位皇子晋封了亲王爵,当场就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皇长子的得意忘形,要替父代行不宜之事以及皇三子的告密。把康熙气得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这个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完全摆在了明面上,此刻就不要说大清的国体了,这是随时都可能会祸起萧墙的。

为了平息这种事态,康熙提出来要“共议太子人选”。实际上就是为了查出背后最不稳定的因素是谁。很快就有了结果,最快暴露的那自然是得票最多的皇八子胤禩。

但是胤禩并不是合适人选,原因在康熙临终前有所交代,胤禩处处在学康熙,但是却有学不像,为人宽纵,处处邀买人心,人称“八贤王”。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的愿更多。大清交到他的手里,迟早药丸。

所以当公布胤禩获票最多的时候,佟国维站出来力保胤禩,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目的就是要在自己这头实现还愿。当然这头失败了,还有隆科多另一头作为保障。佟国维最终败就败在了私心太重,眼里只有佟佳氏的利益,

但是张廷玉站的角度不一样,最终导致了他深得康熙的圣心。那就是张廷玉从局势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希望恢复到胤礽被废前的状态,打消各位皇子的夺嫡之心。

康熙年纪大了,此刻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祸起萧墙,大清的分裂。八达山庄被围,康熙被气晕的时候,张廷玉吓得跌了一个跟头。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胤礽重新做回太子。向其他皇子宣告,名分已定,皇位没你们什么事情,你们该干嘛干嘛,不要再互斗了。虽然这不是最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是在当下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么考虑问题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为了帝国不的不考虑的康熙。另一个是深知“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因而推举胤礽的除了张廷玉之外,还有两类人,但都有私心。

一类是胤禛和胤祥,不能否认,他们这有投机成分存在。因为一开始他们根本想不通这事,是邬思道给的建议,目的是在康熙心目中加分。

另一类是胤礽的旧班底,如胤礽老师王掞等人。这没办法,身家利益所系,胤礽如果上位,王掞就有资格以帝师身份入阁,执掌朝局,因为身份太明确,所以他们事实上与胤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张廷玉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替康熙解围,给康熙“借刀”。

张廷玉的密折另奏,导致了内阁出现了“分裂”。这就给了康熙“借刀”否决胤禩,复立胤礽的机会。因为如果内阁一致推举胤禩,铁板一块,那么康熙就真的被动了。

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康熙必须要有依靠的对象和可争取的对象,才能打到反对自己的对象。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在皇子内部至少胤禛和胤祥可“依靠”,在朝堂上有王掞等人可“依靠”,在内阁有张廷玉可“依靠”,争取那些见风使舵的“吃瓜群众”,彻底打倒佟国维,实际上也就宣布了胤禩的政治死刑。

但是如果没有张廷玉的站队,康熙会相当被动,因为内阁代表整个朝堂,一致反对胤礽,而一致支持胤禩。而胤禛和胤祥王掞等人支持胤礽,则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了,因为内阁随时可以给他们扣个大帽子,那就是你们本来就是胤礽一党的。

而真的那样,康熙可能就没有那三个“好”了,大声说出自己也是推举胤礽的了,更不能一棒子把佟国维打懵,最终实现这就的目的了。

所以张廷玉因为从来只从大局去考虑问题,而从未从自己私利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被称为“国器”。这其实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只追求真理和正确,却无意帮水头夺回领导权,让企业走向了更加正确的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雍正和胤禩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人,雍正在皇帝位上所做出的成绩的确可圈可点。如果康熙尊重朝臣们的意愿,让胤禩继位皇帝,我觉得八贤王会给清朝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风。

八贤王胤禩的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例如:他是大臣们公举的太子人选、他尊重自己的福晋、他很善于团结朝中的官员……

第一,胤禩即位是共和的产物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帝当朝宣布:推举新太子,惟众意是从。结果胤禩以高票当选太子位。

封建社会至康熙朝,始终宣扬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的思想。

康熙生前,对胤禩多有指责。例如:康熙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康熙还说:“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胤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

所以,胤禩即位是拂逆了康熙的意思,是君权向“公议”低头的表现。

推举胤禩的朝臣,是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用共和的方式,战胜了独裁的皇权。这是一个风向标,它标志着在密不透风的封建社会吹入了共和的新风,无论其结果好坏,都会给今后的政治决策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应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雍正得位受益于遗诏,他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密储制度。那么胤禩得位受益于共和,他也必定会建立“公议”立储的制度。

公议立储弱化了君权,开创了共和的新风。由点到面,那些下面的督、抚、府、县等,也会层层推进这种方式,国家的运行就会更加健康。

第二,胤禩尊重福晋

胤禩的福晋是郭络罗氏,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她一生都没有生育。

郭络罗氏虽然长得十分漂亮,但为人方面很强势。

康熙说:“胤禩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允禩迄今尚未生子,”

允禟的管家秦道然供称:“闻得人都说,八府(允禩府)中的事都是福晋做主,允禩颇为所制。平常人家妇人为主,尚且使不得,何况亲王府中,如何使得“。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谕旨:“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

这三则史料透露出的信息是:胤禩的福晋是八王府的内当家,允禩在她面前稍显弱势,然而两人的夫妻关系挺好的。

康熙火线调兵,狼覃进驻八大山庄,预示着一场“假”危机的落幕。

但此时的康熙帝,不会去想“凌普兵变”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假他也要当真。因为这种突发的危机,有着许多的矛盾点,而他的当务之急是稳住众皇子。当时的夺嫡进展如火如荼,伪造太子手谕一事,更是触动了康熙帝的逆鳞,他远没有料到“某些人”会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丑事。

究竟是谁伪造了太子手谕,其中又有什么隐情,这些是关键问题。康熙帝知道,如此胆大妄为之人,如若不敲打,那便是巨大的隐患。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敲山震虎,得先看看谁最有可能是“夺嫡狂徒”,老十三是侠王,老四实心用事断不会如此,老三是个读书人,而老八和老十四最有可能。但究竟是老八还是老十四,康熙帝摸不准,毕竟八爷党的形式也是“晦暗不明”。

所以,废太子之后不久,百官议举新太子的闹剧悄然上映。铁腕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铁腕康熙编导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而且是全剧最大的骗局。

康熙举荐新太子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胤礽复位。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借着举荐新太子的名义,要消除朋党的危害。因为在太子胤礽废掉以后,佟国维就一直联合别的大臣威胁康熙。

康熙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朋党的危害,他的皇权将会受到损害。同时康熙也为了能够让接班人有个安定的局势,他必须要除掉一帮老臣。

基于上述目的,康熙开始无声无息地布下一个大网,以议举新太子为目的,等着八阿哥、佟国维等一干人步入局中。

为了引得八阿哥、佟国维等人“上钩”,康熙甚至不惜“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比如八阿哥有意安排一个道士发表“八王大”的谣言,想试探康熙真实想法,康熙借力使力,对道士“宽大处理”,令八阿哥、佟国维看在眼里,都喜不自胜,更加蠢蠢欲动。

而且对于“议举新太子”,康熙原话是各位朝臣可以议举,但并没有强迫大家必须参与议举。康熙这么做是给那些非“八爷党”、非“佟国维党”的官员留了台阶和退路。

可以预见,只有那些真正有非分之想的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推举八阿哥、向佟国维靠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作为朝中重臣的佟国维,对于当时还没有任何地位的侄子隆科多态度十分不好,隆科多先后好几次请求叔叔佟国维为他安排差事,佟国维各种理由拒绝了隆科多,后来隆科多又来佟国维这里请求叔叔佟国维给他安排差事,佟国维看隆科多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最终给他安排了一个理藩院守监的差事,后来在十三爷胤祥被关押进理藩院后,隆科多得到上面的指派,去服侍十三爷胤祥,这个指派的人正是佟国维。

佟国维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在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后,他加入到支持者众多的八爷党中,不过他不能把宝都压到八爷胤禩这里,在安排侄子隆科多去理藩院守监,安排他与十三爷胤祥,其目的就是让隆科多与四爷党交好,目前康熙皇帝态度不明,两边都有宝押,结局不至于太惨。

事情的发展程度也向着佟国维所考虑的方向发展,康熙皇帝在后来传召佟国维一同进晚膳,中间谈到佟国维年事已高,早晚要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还问到佟国维的家族中,有谁能够堪当大任,佟国维借此机会推荐了隆科多,随后康熙皇帝将隆科多封为九门提督,后来康熙皇帝命朝臣举荐新太子,朝中的多数大臣举荐了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康熙皇帝在看到此情况后,十分生气,为了让朝中大臣不会再有非分之想,康熙皇帝便拿佟国维开刀,夺去了佟国维的所有官职,命他回到家中养老,此事也因为佟国维被夺去官职而结束。

这是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的结局,影视剧跟历史上真实的事情都是有差距的,那么历史上的佟国维在后来结局如何呢?

佟国维是顺治皇帝的妃子佟佳氏最小的弟弟,佟佳氏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继位后,将母亲佟佳氏追封为皇后,史称孝康章皇后,不光如此佟国维的女儿还嫁给入宫中康熙皇帝,成为了康熙皇帝的贵妃,在她去世后,被康熙皇帝追封为皇后,史称孝懿仁皇后,因为这一层的关系,使得佟国维在朝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佟国维还曾经跟随康熙皇帝两次出征准噶尔均都取得了胜利,使得之后,康熙皇帝对佟国维更加的重用,朝中的很多大事,康熙皇帝都与佟国维商议,而且都听取佟国维的意见,很多事情也都会交给佟国维进行处理。

公元1708年,也是康熙皇帝执政的第四十七个年头,康熙皇帝在这一年的七月,因为康熙皇帝之前与太子胤礽种种的事情使得二人的矛盾不断加深,同时也因为在当时太子胤礽的试图谋逆的行为使得康熙皇帝最终下决心废掉太子。

随后康熙皇帝当着众位朝臣的面宣布废掉太子胤礽,没废除太子胤礽之前,因为太子胤礽名分已定,加上康熙皇帝对于太子胤礽的宠爱,有夺嫡之心的皇子们不敢太过张扬,在康熙皇帝废掉太子胤礽,使得阿哥们对于皇位开始进行觊觎,有些势力开始高调的运作,这其中就包括八爷党。

康熙皇帝对于八爷党的一些行为自然是看在眼里,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隐忍不发的状态,八阿哥胤禩因为礼贤下士和亲切随和,在朝中有贤的美誉,因此支持者众多,佟国维也是八爷党的支持者之一,因为佟国维在朝中的地位,正是八阿哥胤禩所需要的,见佟国维支持自己,八阿哥胤禩自然十分高兴,八阿哥胤禩经常前往佟国维府中拜访,佟国维也经常去八阿哥胤禩府中拜访,二人之间相互往来十分频繁,这些康熙皇帝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公元1709年,这一年是康熙皇帝执政的第四十八个年头,康熙皇帝命大臣们推举新太子的人选,佟国维和马齐等朝中多位大臣推举了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康熙皇帝本来对于八阿哥胤禩种种谋夺储位的行为十分反感,如今看朝中的多数大臣都站到了把阿哥胤禩那一边自然十分生气,康熙皇帝生气的原因,不外乎两点。

第一个原因是,大臣们选拔的太子人选,并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的,康熙皇帝想要复立太子胤礽,只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康熙皇帝觉得这些大臣应该是能读懂他的心思的,可以最终的结果,却让康熙皇帝失望了,失望之下的康熙皇帝,自然十分生气,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康熙皇帝认为八阿哥胤禩拉拢朝臣的行为,威胁到了他的权利,加上本来就不太喜欢八阿哥胤禩,对于朝臣选八阿哥胤禩为太子,自然十分生气,当众对佟国维进行了严厉的斥责,并罢了佟国维的官,命他回家闭门思过。

自此以后的十年间,佟国维一直在家中闭门思过,直到公元1719年病逝,佟国维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佟国维去世后,康熙命人厚葬佟国维,康熙皇帝更是为佟国维亲自书写碑文,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追封佟国维为太傅,赐予端纯的谥号,历史上的佟国维最后是善终的结局。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成为深受欢迎的经典之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剧中充满了权谋之争,剧情节节入胜,让人脑洞大开。

其中,在康熙废立太子这段戏,更是充满的智慧和谋略的争锋,在太子被废以后,新太子人选悬而未决,引得百官议论纷纷,于是康熙就让百官讨论并举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让百官举荐新太子,除了稳定朝局之外,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在众多谋臣中,只有3个人猜到康熙的心思:佟国维、邬思道和张廷玉,这三个都是足智多谋的人,而三人中最清楚康熙目的的当属张廷玉了。

邬思道是胤禛府里的一个幕僚,但是对于朝局的把控和认识不亚于朝中的重臣们,胤禛能赢得康熙的青睐,除了自身足够优秀,邬思道的谋略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看出康熙此次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只是个形式,并不会决定新太子的人选,因为立谁为新太子,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康熙手里,而且通过对太子违逆的事情调查之后,废太子实有冤屈,是背后有人捣鬼,让百官举荐太子,不过为了查出幕后黑手,并不会择立其他皇子,太子的人选很可能还是废太子,此时出头反而不好,因此邬思道让胤禛和胤祥都还推举胤礽为新太子,一来是顺遂康熙的心思,二来让胤禛暂避锋芒。

佟国维是康熙的重臣,三个上书房大臣中,佟国维排名第一位,老谋深算,通过在他跟隆科多的那次夜谈,可以看出佟国维也明白这次推举新太子并非康熙的真实意图,作为跟随康熙多年的老臣,他肯定知道康熙选择太子储君不可能会按照朝臣的意愿来进行,但他也拿捏不定康熙中意的太子人选到底是谁,有可能是原太子胤礽,也有可能是八阿哥胤禩,当然更有可能是四阿哥胤禛。

如果原太子胤礽复立的话,那么他仍会成为众多参与夺嫡斗争皇子攻击的目标,难免被再次扳倒,而且他是八阿哥胤禩的铁杆支持者,所以他选择投八阿哥胤禩,不过他对胤禩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于是他就趁这次推举太子的契机布了一盘大棋,自己一边烧八阿哥胤禩的热灶,另外一边告诫侄子隆科多不要乱站队,并将隆科多安排到理藩院,暗中去烧四阿哥胤禛这边的冷灶,这样无论最终是哪一方获胜,都能保证他们佟氏一门的长盛不衰。

除了佟国维和邬思道,另外一个猜到康熙心思的便是张廷玉了,而且作为跟随康熙多年的心腹老臣,张廷玉对康熙心思的揣度应该是最准的。

张廷玉在太子储君的争夺战中并没有去站皇子们的队,而是自始至终都站在康熙这边,尽一个忠臣的本分,在康熙让百官推举新太子之前,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就是张廷玉发现太子那张调兵的手谕有问题,于是提醒了一下康熙,然后康熙才恍然大悟,心急火燎的让张廷玉马上去查到底是谁伪造的,但是张廷玉却告诉他现在查,无从着手,应该从容查办。

从康熙的紧张着急程度来看,伪造太子调兵手谕这件事要比太子犯下的那些罪行更加严重,因此这件事一定要弄明白。张廷玉作为康熙的近臣,这么机密的事儿康熙只跟他一人商议过,所以,康熙为什么要让百官举荐新太子,张廷玉也心知肚明!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就是康熙设下的圈套,目的就是要引出那个伪造太子手谕的人,摸清楚到底是谁在背后捣鬼。同时,也希望趁这个机会有人能站出来重新推举废太子,然后康熙顺势而为,再给胤礽一次机会,毕竟自己也培养了那么多年,在康熙心目中最合适的太子人选还是原来的太子胤礽。

要摸清楚是谁在背后捣鬼很简单,在百官推荐新太子的时候,谁受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但是要想重立废太子,他还需要一个恰当的理由来收回自己之前的决定,毕竟废立太子事关重大,作为一国之君,在废立太子这种大事岂能儿戏,换句话说,康熙也需要一个合适的台阶。作为康熙的心腹大臣,张廷玉自然知道此时的康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推举废太子,支持废太子就是在支持康熙,而且自己作为上书房大臣,陈言建议还是相当有分量的。所以,自己必须要站出来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的太子!

在朝堂当众唱票的时候,大多数官员举荐的都是八阿哥胤禩,无一人推举废太子,康熙看着层层摞起举荐八阿哥的奏折,表情凝重,甚至当众问难道就没人推举胤礽吗?此时,张廷玉当机立断的拿出自己的奏折,说自己举荐废太子,康熙听完大喜过望,连忙拿着张廷玉的奏折自己查看,并当众读了一段奏折内容,奏折中张廷玉说:

所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况太子之过,因心疾所致。伏祈陛下念父子之情,施德华之道。外则延医,以药石治其病;内则教诲,以圣德感其心。倘能使太子病去身健,修心向善,则不仅为天家之福,亦天下臣民之福。

张廷玉真不愧为久经官场的谋臣,奏折中只字不提太子忤逆的大罪,避重就轻,把太子的过失都归结于心病,这个理由真是太高了,不仅遮了康熙的丑,还巧妙的为废太子辩解,是人都会生病,有病治就好了,所以,废太子仍堪当大任!

张廷玉老成谋国,度君主之所想,解君主之所急,能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宠信,赢得配享太庙的荣誉,也不无道理!

虽然康熙已经决定废黜胤礽太子之位,但朝局错综复杂,诸皇子讳莫如深,康熙皇帝需要时间稳定朝局,挑选新太子,他并不想立即废黜太子。但是热河秋猎的时候,太子和康熙嫔妃郑春华私会被康熙撞破,太子被逼无奈,调兵进驻行宫,意图逼宫夺位。康熙忍无可忍,决定立即废黜太子胤礽。

雍正王朝:康熙发现太子和郑春华私会

但是以太子的性子,他最多行事荒唐,要说谋反他即使有贼心也没贼胆。康熙被太子和郑春华气昏头一时失察,没有发现太子调兵手谕是假的,才会怒不可遏要立即废除太子。但是当来缓过神,经张廷玉提醒知道了太子调兵手谕是假的,冤枉了太子,但是他为什么不为太子澄清,还要继续废太子呢?

康熙虽然已经知道了太子手谕是被人伪造的,但并不知道幕后主使是谁。为了打击夺嫡之争,稳定朝局,不如就先废了太子,看谁先跳出来。同时也借机考察一下各位阿哥。

这里大阿哥可能是一个意外,真正的游戏还没开始,可是他就已经把自己玩出局了,他出局早得让人意外,智商实在感人。虽然他是自己蠢出局的,但是他也是太子之争的一个,因为太蠢他的下场何其凄凉。以大阿哥的心机和胆量,假造太子手谕这种事再给他十个脑子恐怕也做不出来,真正的高手还要继续玩下去。

2推选新太子---隔岸观火

康熙上谕,“在京四品以上,地方二品以上官员都可以上荐章推举新太子,朕一唯公议是从,绝无偏私”。

康熙做好了局,就等着别人表演了。

果不其然,第一台戏是八阿哥开场的。一个自称世外高人的道士,又是解释个“八大王”“八王大”,又是“王上加白”,最后再来个“李逵捉鬼”可是这开场戏的编剧实在是一个三流编剧,剧本太烂。如果表演给小民百姓肯定口碑炸裂,但是他的观众是整个王朝脑子最好使的人,是金字塔顶尖的人。其中还有那个统帅万方的康熙,山崩地裂,万方朝贺他都经历过。这样的戏不是太侮辱他们的智商了?那些王者不可能看不出其实是“大王八”,可能也就四爷一时没看出来罢了,但是有人愿意陪他们一起演。不过这戏还真起作用了,连康熙也帮忙“客串”了一下,“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因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3复立太子---打击夺嫡之争

雍正王朝隆科多剧照

最后一场收尾的戏,隆科多也不是普通人,配合着皇帝做足了戏,直指八阿哥。虽然除了佟国维被革职,其他人没有被牵连,但是佟国维已经够分量了。当康熙皇帝当众臣面训斥佟国维,佟国维追问为什么不能保举八阿哥时,八阿哥想要成为太子就已经绝无可能了。废立太子大阿哥早已出局,而最有希望成为太子的八阿哥也出局了,太子被复立,看似是最大的赢家,但是早在废黜太子之前他就已经出局了,康熙早已经不可能传皇位给他了,他比大阿哥出局更早。老十四算是八爷当中较得力的人,有脑子有能力,但是他兼管兵部,总司军务,他可不是老九老十,作用嘛,果然不多久就和八阿哥离心背德了。

雍正王朝:十三阿哥兼管刑部

真正的赢家是康熙心中的新太子----四阿哥,四阿哥成为太子最大的绊阻八阿哥已经落下去了,但是二阿哥胤礽依旧是那些想要夺位人的箭靶,复立的太子可以为他当下多少刀剑,他的得力助手十三阿哥兼管刑部。如果说太子被废黜之前,康熙心中的新太子人选还未有定论,那么之后“不争是争”就已经得到康熙认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29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