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院士的教学成果
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学生有邓华凤研究员,黄培劲。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
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2003年,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以上内容参考 -袁隆平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邓稼先: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刘徽: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作为川大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会接触很多数学的问题,正是那些契机,让我知道了我们传达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出色的院士——柯召。
柯召:1910年生于浙江。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3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数学家莫德尔。1938年回国后,大部分时间均在四川大学工作。柯召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数理学部,1993年改称院士)。从1954年起连续当选为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四川省主委、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及四川省数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在四川大学期间,历任系主任、教务长、科研部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等职。现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四川省科协名誉主席、四川大学名誉校长。他曾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及优秀教材奖。
柯召院士是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之一,与华罗庚同为第二代数论学家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在二次型方面得到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潜心研究不定方程,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著名的Catalan猜想的研究中得到一个被称为柯氏定理的重要结果,他提出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他和Erdos 、Rado一起给出了组合论中著名的Erdos-Ko-Rado定理,这个定理已成为组合数学中的一个经典结果,开辟了极值集论迅速发展的道路。
柯召院士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教七十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工作者。他带领一批学生在矩阵代数、不定方程、二次型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使川大成为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心。
柯召院士还为发展我国的数学科学作过大量工作。1963年和1978年,他两度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工作。他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教材编审组“代数、数论”组成员,《数学学报》编委,《数学年刊》副主编,《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编委会主任等多种学术职务。我国数学界对柯召的杰出成就和多方面的贡献尤为敬重,1983年在中国数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推举他为名誉理事长。这是中国数学界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
在1952年院校调整中,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清华数学系和浙大数学系被砍,举
国建设北大和复旦,其他重点高校的数学专业规模都很小,造成了这两所学校现
如今在中国数学界的绝对垄断地位。
据统计,中国现有活着的数学院士24个,基本可以划分成北大、复旦和中科
院三派。
北大帮由张恭庆领衔,校内有姜伯驹、文兰、田刚、王诗宬等人,中科院数
学所的丁伟岳、刘应明、杨乐均毕业于北大,与北大数学系渊源深厚,相互呼应,
基本是一伙的;
复旦派谷超豪、洪家兴、胡和生、郭柏灵,加上中科院毕业于复旦的石钟慈,
一共是5人。
中科院:丁夏畦、李邦河、林群、陆启铿、马志明、万哲先、王元、严加安、
吴文俊、周毓麟。
杂派:陈木法(北师大)、王梓坤(北师大)、彭实戈(山东大学)、夏道
行(美国)。
中科院看上去人很多,但是因为毕业于不同院校,又在中科院数学所的几次
改革中相互算计,以至于彼此缺乏信任,所以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在院士选举过
程中各怀鬼胎,往往被北大和复旦利用。其中,吴文俊、周毓麟、王元等人年事
已高,功成名就,基本不参与世事纷争。马志明后来投靠了北大,林群因为院所
合并一事与众人闹翻,剩下的几个年纪都大了,也不抱团,也不掌控重要的学术
资源。
夏道行早已隐居美国,连院士选举都懒得回来参加,
除去被剥夺选举权的资深院士吴文俊和周毓麟,以及隐居海外的夏道行,中
国数学界真正有投票权的院士只有21个,其中北大帮占了8个,1/3强,而且都是
年轻的少壮派,比如原中国数学会会长张恭庆,不仅把小舅子文兰弄成了院士,
还隔代指定文兰为接班人,让其顺利的当上了现任会长,带领北大帮把持了中国
大部分的数学资源;复旦派谷超豪名气很大,但是手下的几个人水平有限,特别
是把他老婆胡和生也弄成院士,让很多人笑话,加上远离北京,不具备掌控数学
各类资源的权力,所以复旦派虽然人数多达5人,但是影响力跟北大比相距甚远。
中科院就跟不用说了,被北大和复旦各个击破,几届都没有人当选,很能说明问
题。
院士选举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一般是选2个数学院士,近几届院士竞选基
本由北大和复旦说了算。
比如2001年,北大把在美国当教授的田刚进行包装,冒充北大全职教授竞选
院士,结果被复旦识破,说这样的海外兼职复旦多得很,北大仗着人多势众,恐
吓复旦,扬言如果复旦对田刚进行阻扰,北大就不给复旦的候选人投票,复旦一
看与其争得鱼死网破,不如都捞点好处,于是两校相互妥协,最后北大的田刚和
复旦的郭柏灵双双当选。田刚也成为中国科学院自成立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
个没有全职回国的海外院士,他的这个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虽然事后北大利用
院士章程为田刚当选一事进行自我辩护,但是院士增选细则中却明确规定海外学
者要想当上正式院士必须重点考虑其对国家的贡献,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非全职
回国的学者按惯例是不能参加正式院士选举的,只能参加具有象征意义的外籍院
士的选举。(北大在田刚身上尝到甜头后,对其经验进行依法炮制,在03年和05
年两次推举非全职回国的佘振苏参选院士,但是北大在物理界不如数学界那样一
手遮天,所以这两次都没有得逞。)
转眼到了2003年,北大数学系一举推出了两个候选人,其中的张继平呼声甚
高,因为北大选票多,所以两人都进入了第三轮,这次复旦也派出了搞偏微分方
程的洪家兴,南开在陈省身先生的支持下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张伟平,此人得过国
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国内中青年数学家中最优秀的学者,论文质量在国内首屈
一指,加上有复旦毕业的背景,所以一开始志在必得,没想到北大仗着票数多,
公开发飚,表示复旦系最多只能上一个,复旦派最经不住恐吓,只得全力支持谷
超豪的学生洪家兴,而放弃了对张伟平的支持,陈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
他老人家只是外籍院士,没有投票权,虽然没有能力让某人当上院士,但是享有
崇高威望,让某人当不上院士的影响力还是有的,于是张伟平和张继平pk的结果
是两人都没上成,反而是北师大搞概率论的陈木法捡了个漏,概率论方向多年没
有出院士,所以这个结果大家也只好认了。
2005年,陈省身先生去世,虽然冒出个丘成桐,但是丝毫不影响北大继续把
持中国数学界的各项资源,王诗宬的当选几乎毫无悬念,这一届的最大看点是南
京大学的程崇庆是否能上,丘成桐认为除了张伟平,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数
学家只有两个,那就是中山大学的朱熹平和南京大学的程崇庆,不过很不幸,程
崇庆搞的东西跟北大的文兰是一个东西——微分动力系统,后者自然不希望国内
再多一个动力院士,于是虽然程崇庆水平很高,但是缺少了北大的支持,最终仍
然与院士失之交臂。空出的一个名额被山大的彭实戈占了,此人为何当选?内幕
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北大的关系绝对不错。
对2007年的院士选举做个初步预测,南开方面,陈先生已然仙逝,加上03年
跟北大结下了梁子,张伟平这辈子恐怕也没有机会当上院士,除非得了fields奖,
想必张伟平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05年连名都没报,07年就更不会了,否则
岂非自取其辱?北大方面肯定会继续派张继平出马,没有南开横插一杠,张继平
的当选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悬念。而复旦在05年没有任何斩获,07年肯定会全力出
击,可以预计,07年的两个名额势必会被这两个学校继续瓜分。
正如南方人物周刊采访国内某重点高校数学教授时提到的,中国数学有过很
辉煌的历史,当年的华罗庚,苏步青,还有陈省身,不仅自己做出了世界一流的
成果,而且人格高尚,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些方向,带出一些好学生,这
么多年了,没有像他们这样有威望的人来带着中国的数学往前走。现在的中国数
学界被一群品格低下的人所控制,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数学也不行,所以也打压有
能力的学者,通过掌控中国的奖金和基金,扩充自己的势力,这二十年中国数学
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就是这样。钱是投入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反而不如以前。北
大心里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一到利益关口,就以利益为重。而且他们现在完全掌
控着数学领域的院士选举,院士选举是重头戏,很多年轻人为了当院士,就低三
下四,可以说是忍气吞声,包括做学问等,完全是人格都变了。
师韵兰香
60年,是水滴石穿的坚持,是聚沙成塔的集聚;60年,是春蚕到死的无悔,是蜡炬成灰的奉献;60年,是厚积薄发的等待,60年,是从钢铁走向科技的飞跃。
我不清楚人生可以有多少个六十年,也不清楚一个人可以在六十年中做多少件有价值的事,但我却看见了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足以称得上震古烁今的院士们,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六十年无悔的奉献给北科,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是他们的努力,才哺育着钢铁学院成长为今天的北京科技大学。
是他们的梦想,才孕育出北科今天求实鼎新的学院精神。
院士这个遥远的称呼也因为北科这个共同的梦而变得温馨可亲。
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我自然而然的把和我一样是普通人的院士们神话了。他们有着最最伟大的梦想,有着最最坚贞的品格,有着最最能吃苦最最能奉献最最能坚持的信念。他们全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搞研究,嘴里满是听不懂的各种专业名词,手不离笔的永远在演算着一个个复杂的公式,拿着花花绿绿的药水翻来覆去的尝试着验证着每一种微小的可能。院士的头发应该是花白的,稀疏的,身材总要是发胖的,矮小的。因为仿佛只有这样不起眼的外表才能够凸显出他们精神的伟大,鲜明的对比出他们的与众不同。
我真心的崇敬着他们,却着实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
直到我读过了《师韵》这本书。或者,我更愿意称它为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第一次感觉到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院士们是那样的亲切,和蔼。第一次觉得我们这个词包括了他们。
他们不是什么神一般的人物。他们也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寻求帮助,也会需要老师的教导,父母的鼓励,也会和朋友喝酒谈天,也会因为成为了父母而兴奋喜悦,看见前辈偶像也会紧张脸红,他们也有自己固执的习惯,也有享受生活的小情调。
只是,在面对人生时,他们更加懂得面对,懂得承受,懂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怎样用自己的身躯去挺起国家的脊梁。
就像是一块钢铁,北科在六十载的锻造中慢慢成长,也锻造出31位与北科共同成长的钢铁般的人物,与北科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先生,六十余载坚持教书育人,著作等身。徐匡迪院士在徐老九十生辰的时候也说:“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材料学家,也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名师。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更以身作则授之以为人之道;慧眼识才,发掘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国材料学发展的领军人才。”作为院士,徐老为国家挣得荣誉,作为教授,徐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领军人才,作为学生,徐老饮水思源,勤俭节约,捐出积蓄创立“徐祖耀基金”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徐老这正直伟岸的风骨,坚韧不拔的品格,两袖清风的作风,不正如苍茫的雄峰峻岭,巍然屹立于华夏大地,是为万千学子树立的榜样么?他对青年人的培养与期待,不正恰似那高山之于登山者,渴望着看到朝气蓬勃的后辈在神舟大地上激荡起更高的发展浪潮么?
计算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崇愚先生,1988年以来,在金属缺陷电子结构方面出版论文60余。1998年以来合作出版学术专著三本。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获两项国家发明奖。儿时的坎坷无法成为他前进的阻碍,坚毅的梦想铸就他攀登的阶梯。他坚持教育学生:"科研必须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涵,必须要以创新为动力,让创新成为一种科学素养。”
王老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一种人生,可以承载怎样的内涵;一种选择,可以传递怎样的信念;一种付出,可以滋润多少求知的心灵;一种精彩,可以绽放出怎样的四射华彩。书留春秋在,道与天地参。王老的师者风骨,贤者气象,所谓智哉也。
金属物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先生,几十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学者中仍为贝茵体形成机理的主流学派。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虽然历经“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饱受战乱折磨,柯老却始终不曾动摇过求学的决心,多次出国留学取得多项博士学位。
百川东流入海,聚溪流而不息;壁石屹立千仞,纳广博于有形。柯老就是这样一位谦和温厚的老者,像极了蓝色的海川,温和、睿智而渊博,作风却又如淬炼的钢铁,严谨、热情而坚韧。
巾帼不让须眉。
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掘女士,从教40载,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师表,她以实验室为家,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以致晚上回家扭伤了脚尚无人知晓,是有名的“工作狂”。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出差下厂试验。在工业生产试验现场,她临阵指挥,亲自操作,满脸油污,年过花甲仍然在工厂通宵熬夜,坚持要取得最佳试验效果。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精神,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人们的想象之中,机械工程领域是一个充满了“阳刚之气”的世界,庞大无比的机器轰鸣,生产车间的钢花四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适合女生的专业,钟老却毅然决然的投身建设,在太钢和鞍钢,她与工人们一起抡大锤,倒夜班;在洛铜和武钢,她领着学生在生产线上学习,为抢修机器故障,在几层楼高的庞大设备上爬上爬下,一天下来满身的油泥。她顶着机器的轰鸣声现场教学,对一组组的学生反复讲解,等到学生们都弄明白了,她的嗓子也已经哑的说不出话来了。作为一个坚持战斗在工作第一线的女战士,钟老也被大家尊敬的称为“铁姑娘”。
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破密之心并且终身热情不减,钟老用满腔的热情在冶金机械这一“傻大黑粗”的世界中掘取宝藏。
太多的院士像徐老、柯老和钟老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太多太多的贡献。在他们身上我真的看到了理想的力量。诗人流沙曾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而我想,这些从北科走出的院士们,正是那星星之火的种,是那引路的灯,是那让人翘首企盼的黎明!
正是他们,为我们劈山碎石开凿出通向未来的路;是他们,为北科编织出飞向明天的翅膀。他们是前辈,是老师,是在时代洪流中劈浪斩波的勇士,是在历史中开拓创新的领路人!
而我们要做的,正是将前辈们的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并且不断的与时代相结合,融会贯通,继往开来。老师们的年龄虽然已经老去,但是老师们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弘德育人,师韵兰香。老师们正如那生于幽谷的芷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为君子而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老师们所散发出来的淡泊和高雅的品质,正是君子的标榜,是我们每一个北科人的榜样。
师从北洋,教承冶矿,北科的前六十年是茁壮成长的六十年,肇造华夏,兴国安疆,北科的前六十年因为前辈们的带领,可以骄傲的说北科确实做到了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然而,北科未来要走的是更长的路,。未来的六十年将是我们的六十年,是我们与北科一同接受锻造,一起成长的六十年,我们必须要牢记学风以谨,实践为尚,刚柔并进,德才昭彰的原则,努力的做一名合格的北科人,才能够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与寄托,才能不辜负我们自己的人生,不辜负北科交给我们的未来的六十年。
吾青年之盛智,如天光之正当。为中华之崛起,镶北科之华章!这句话不仅仅是口号,是我们每一位北科人努力前进的动力,拼搏奋斗的美丽梦想,更加是流淌在所有北科人心底里相同的血液,是大家对北科美好明天的祝愿与希望
根据相关资料表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有胡焕庸、林巧稚、朱物华、—傅鹰、张钰哲、童第周、赵忠尧、周培源、吴学周、苏步青、邓书群、贝时璋、汤佩松、—唐燿、陆学善、龚祖同、汪德昭、张大煜、黄家驷、郑作新、方心芳、王淦昌、郭永怀等等。
以下仅列出其中五位进行详细介绍。
1、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胡焕庸
胡焕庸是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
胡焕庸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这条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一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林巧稚
林巧稚是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3、电子学科奠基者——朱物华
朱物华是无线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192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物华从事教育、培养人才工作达68年,讲授过无线电原理、电视、信息论等21门课程。十分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对新技术也十分关注。
4、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傅鹰
傅鹰祖籍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他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在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并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
5、以身殉职的两弹元勋——郭永怀
郭永怀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北京康立生院士工作站是专业从事药物杂质标准品研究、化药及生物制品的新药研究、药品的临床研究、生物样本的检测、保健品的研发、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出口贸易等多种经营业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院士工作站是政府推动,以企事业单位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两院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依托省内研发机构,联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根据本单位或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组织院士及其团队与本地研发人员开展联合研究,研究重大理论、方法,研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品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