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请问什么征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还有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历史问题:请问什么征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还有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张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所谓“征辟”制,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

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例如《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武帝特征《诗经》专家鲁申公,是“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长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如《汉书》卷七七《孙宝传》:“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西汉之时,既有征召、也有辟除,二者可以合称“征辟”。东汉也是如此。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九品中正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汉代和唐选官制官的相同点:都是古代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汉朝为推举制,唐朝为科举制。

  不同点: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相关延伸;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三个阶段: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1、九品官人制是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3、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这一点一直未变。变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文献通考》中记载,隋朝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

九品是将人分为上中下的上中下,绕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黄初元年(220年),九品中正制继承了“察考制”的考核和个人品格,开创了把人才分为九等,设置大小中正来负责人才的选拔。这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朝廷控制人才,顺便压制一下,东汉以来,但一般来说只有一个儿子继承,其他儿子就没有爵位了。九品官人法的门阀制,虽然没有世袭的爵位,但一般来说儿子们可以降三品或四品来当官,然后再慢慢升到父亲的官职。

时世家大族的力量还是非常的强大,完全脱离世家大族的支持,整个曹魏就会垮掉,原先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提拔上来跟随曹操做官的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也成为新世家,九品中正制,主要从人的出身、行状与品级才定官吏的任职。也只能列入下品;出身高贵的,中国古代官职是所谓的世袭制,秦始皇中央集权,搞的是任命制,汉代之后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所谓九品中正制。自隋唐才在全国推行科举制。应该是社会在逐步的进步吧。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名门望族垄断,普通人无法通过贤能竞选步入仕途为国家建功立业,整个社会开始崇尚门第,所有人以出身名门或寒门作为高贵或贫贱的标准。人才的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制,也就是地方官员从辖区里挑选“孝廉”来做官。隋唐以后,则无论是大一统的王朝如隋唐明清,还是分裂的宋辽金,都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

这一选官法是汉末兴起的世家大族 利益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 同时, 这样做又反过来强化了门阀政治, 形成“公门有公, 卿门 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概括的讲,九品中正制是以推荐考察为主的制度;科举是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后这更公正,影响更深远

九品中正制:出现在三国到南北朝.这一制度规定,各地设”中正”官负责考察\品评和推荐人才,也就是说,相当于是”推荐考察制”.起初地方中正由各郡有声望的人担任,选官标准比较注重德才.后来”中正”官有世族豪门担任,他们品评人才时间只注重门第,是一批批有真才实学但身份卑微的人受到排斥\压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科举制度:当隋朝建立且统一全国后,急需大批人才,隋文帝则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其特点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且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常科考生通常在州府初试,合格者进京省试.总的来说是以考试为主,更加公平公开.且对我国\外国都有深远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4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