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中国台湾时期台湾人坚持不屈与日寇作斗争的故事

日本占领中国台湾时期台湾人坚持不屈与日寇作斗争的故事,第1张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不愿沦为亡国奴,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浴血奋战、抵挡到底。

1895年5月25日,为了免于被割让,丘逢甲等台湾士绅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任大总统,清军将领刘永福任大将军,率黑旗军和以徐骧为首领的义军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占。

坚持了5个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惨重的代价,但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继终遭失败。

6月7日日军占领台北。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6月17日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起在台湾的殖民统治。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10月23日台湾全岛沦陷。

扩展资料: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的重大事件:

雾社事件,是于1930年在日据台湾发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点位于今南投县仁爱乡雾社。

事件起因是由赛德克族马赫坡头目莫那·鲁道率领德克达亚群各部落因不满日本当局长期以来苛虐暴政而联合起事,于雾社公学校运动会上袭杀日本人。

事发后立即遭总督府调集军警,以飞机、山炮、毒气等武器强力镇压,而在1896年至1930年间,台湾原住民死士先后发动150余次武装抗日行动,尤以1930年爆发的雾社事件最为惨烈。

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鲁道自杀,参与行动各部族几遭灭族,数百原住民于高压情势下集体自缢,余生者被强制迁至川中岛(今清流部落)。

雾社事件震惊日帝当局与国际社会,是台湾人在日据期间最后一次激烈武装抗日行动。台湾总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战,造成台湾总督石冢英藏与总务长官人见次郎等重大官员因咎去职。

后世尊称“台湾文学之父”的民族诗人赖和事后撰写《南国悲歌》,悼念抗日原住民的壮烈灵魂。

——台湾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的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和澎湖割让给日本。清军撤军,并不发一枪一弹,封锁海峡,不支持人民自发抵抗。战斗没开始,注定笼罩上悲情的色彩。

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民·主·国”,推举末代台·巡抚·唐·景嵩为总~·统,这些部队统称义(民)军,抵抗日军。

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嵩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继任·总·统。将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之后三个月,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14000名义兵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史上最大一次战争。虽然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战斗失败了,但是直到光复,反抗斗争从未停止。

我是台湾人,以下是我查的资料,可能有一些是台湾用语,抱歉。

另外我自己也看过几次这些历史,觉得写不错。

19世纪中叶以後,随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大清帝国,台湾在1860年起,开放部分港口开放对外通商。鸦片战争期间,自1841年9月起英国舰队数度出现台湾外海,试图占领北部基隆港与西海岸中部梧栖港,但都归於失败,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清治时期第一次武装入侵的行动。

1874年,日本因台湾南部原住民族杀害琉球人事件,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这对清廷以往消极的台湾经营成为一种警讯。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并革新台湾行政、以补强政策使台湾发展。其继任者福建巡抚丁日昌於1876年来台湾继续推行革新,任内设置招垦局,鼓励闽粤居民来台开垦,并开办矿业,以机器开采鸡笼煤矿,架设当时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1884年,大清帝国与法国因越南爆发清法战争,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使得刘铭传被清廷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在台湾时多次击败法军登台的计划,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放弃登台。1885年,大清帝国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升格设立台湾省,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到1891年为止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防御措施,整理军备,同时也在台湾开发和建立了许多基础设施,他督台期间台湾的第一条从基隆到新竹铁路开通,此外他还建立了电报局、煤务局、铁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机构。但是刘铭传的新政并没有考虑到官吏的廉洁以及台湾本身财政负担的问题,导致台湾财政负担大幅增加,清朝官员贪污频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经因为清田赋问题而爆发「公道大王」施九缎事件。

清光绪廿年(1894年)12月唐景崧就任台湾巡抚;由於清廷在甲午战争(光绪廿年,明治廿七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的失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割让给了当时积极向外扩展势力的日本帝国。台湾人建立台湾民主国对抗日本,以蓝地黄虎的「黄虎旗」当作国旗,以唐景崧就任临时大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日军为接收台湾於1895年5月29日登陆澳底(新北市贡寮区三貂角附近),後遭遇『台湾民主国』的正规军(五营栋军,廿营粤勇)和义军抵抗暴发『乙未战争』(1895年5月29日~11月18日),台湾民主国逐次节节抵抗,因武器落後和後援不继而让日本帝国武力占领台湾成功。

自1895年6月17日台湾总督於台北城举行「始政式」起,至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平条约日本放弃台湾主权生效,台湾属於大日本帝国的时期计约57年。

大日本帝国接收台湾初期,台湾本地官员士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於台北成立「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崧立刻逃至厦门市,6月26日刘永福於台南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全台防务由军务大臣李秉瑞指挥。之後三个月,民主国军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造成14000名台湾兵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

乙未战争源於清帝国於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中败於日本帝国,於1895年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议和,其一条件为割让台湾与澎湖。日本随即派兵到台湾进行接管,但遭遇台湾人民的武力抵抗。乙未战争战事集中於台湾岛,日方投入包含近卫师团等正规军队的三万馀名兵力,而台湾抵抗力量主要有台湾人民等自发性组成的抗日军;合计正规军约有三万三千馀名,及民兵十万名。乙未战争是发生在台湾上,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死伤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当时几乎是全民参与,其中尤以客家族群作战最慓悍善战。然日军有备而来,武器装备优势差距过大,台湾反抗军终究不敌,自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6月14日转进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许多台湾商人如台北城辜显荣,为保全自身财产,选择和日军合作,甚至帮日军开路做间谍清除台湾反抗力量。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仕绅如苗栗烈士吴汤兴,却选择和日军作殊死战。吴与同袍虽身死,却留下风骨永为後世景仰。

初期反抗势力扫荡底定後,日本设台湾总督为殖民台湾最高长官,并设置台湾总督府作为在台的最高统治机关。初期,总督职务均由军人担任,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1898年,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後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治理政策。日本以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台湾,後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渐趋转稳。

1908年,纵贯铁路全线贯通,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为台湾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为推动「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鼓励台湾农民种植蔗糖、稻米;并大量开采金、铜、煤矿、森林、食盐等台湾自然资源,以供应日本内地工业所需。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都市进行「市区改正」的工作,拟定都市计画,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风格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化或闽南与西洋风格共处,并规划全台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气工程、卫生机构、政府厅舍等。

另一方面,出於殖民政策的考虑,日本对台湾人进行爱国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仍有差别待遇或歧视,日本人在山区设蕃人公学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设小学校与公学校,并没有规定台湾人不能到小学校上课,但因为小学校学费高,所以学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与台湾的富家门第的子弟。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政府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

汉人对於日本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如客家人罗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及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因死伤惨烈,後期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动有以莫那鲁道为首的雾社事件。

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如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等。但到了後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而逐渐消沉。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了台湾首次选举。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与一规划监造的嘉南大圳及乌山头水库顺利通水使用,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设施,使嘉南平原多达150,000甲的土地拥有充沛水量。

取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88DB7E8A5BFE7B5B1E6B2BBE69982E69C9F

日本统治时期

1911年时的日本地图,其中包括台湾主条目:台湾日治时期和台湾民主国

台湾日治时期为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被日本管辖的时期。

1894年日本接收台湾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崧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之后三个月,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共造成台湾方面14000名兵勇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趋转稳。 在日本治台将近50年的期间中,最大的成就莫过於1908年,铁路纵贯线全线贯通,形成台湾首次「空间革命」,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

1919年日本政府 ,田健治郎被派任为殖民地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煤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画,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

日治时期铁道部厅舍,普见的巴洛克式建筑与整齐街景成为主要特色另一方面,受制於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殖民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受到与在台日人的差别待遇或歧视则时有所闻。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等,不胜枚举。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

台湾人民对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如1915年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结合反抗日本统治的西来庵事件,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

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的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了台湾首次选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皇民化运动系分成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於「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彻底落实日本皇民思想,强调挺身实践,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日本当局也在1942年开始在台湾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1943年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并於1945年全面实施徵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并在胁迫、欺骗或是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徵集许多慰安妇。

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受波及的台湾农工生产值於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比方,与1937年相比,农业产值只有1937年的49%,工业产值更不到33%。煤矿由20万公吨降到1万5千公吨,电力供应从战前32万瓩,战后仅能供应3万瓩。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台湾确定结束日治时期

1近代化与国际势力的再进入

2台湾民主国

31日本帝国治理时期初期的统治与民众的反应

32文官总督时期与台湾的发展

33皇民化与南进基地

41台湾战后时期由专制到民主

42台海两岸关系与国际地位的变化

1近代化与国际势力的再进入

大清帝国对台湾的消极态度一直要到19世纪中叶才有了改变。然而,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却不是源于大清帝国内部,而是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以后,欧洲势力冲击著大清帝国和大清帝国治下的台湾。英法对清战争后,大清帝国同意开放台湾(今安平港)和淡水两港口通商,不久又开放了打狗(今高雄港)和鸡笼(今基隆港)二港。此后,台湾的对外贸易相当热络,台湾盛产的茶叶、蔗糖和樟脑大量出口,这增加了就业机会与政府税收,一些新的城市也纷纷兴起;同时也产生原住民族东移、客家人地位上升、买办兴起与水土环境被破坏等社会影响。

西方文化伴随着台湾开港再次传入台湾。在西方各教派中,以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影响为最大,著名的来台传教士有马雅各、马偕、甘为霖、巴克礼[26]等。同时,各国的势力也纷纷侵入台湾,1867年(清同治六年),发生了罗妹号事件,十数名美国船员在恒春一带被原住民族杀害。最后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与恒春半岛十八社首领签订了《船难救助条约》,这等于否定了大清帝国在番地的管辖权,为其后大日本帝国出兵台湾提供了理由。1871年,五十四名琉球渔民因台风而漂流到恒春半岛,被原住民族所杀。大日本帝国派代表要求大清帝国处理,大清帝国以“生番系我化外之民”[27]为由拒绝,结果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大日本帝国派兵攻打台湾南部牡丹社的原住民,是为牡丹社事件。之后大清帝国照会大日本帝国,要求大日本帝国撤军,并承认大日本帝国此行动乃“保民义举”,等于放弃对琉球王国的宗主权。(实际上自从1609年日本出兵琉球之后,琉球王国就同时向大明帝国和日本的萨摩藩双方朝贡,成两属状态。)同时自此以后,为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大清帝国于是积极拟定经营台湾的方针。1884年十月,清法战争中,法国海军将领孤拔也曾占领基隆,进攻淡水,并下令封锁台湾。

1875年,沈葆桢以大清帝国钦差大臣身份再度来台,尽管他在台湾仅停留不足一年,却对台湾近代化有所建树。他推行开山抚番的政策,以下令开北、中、南三路通往后山,鼓励汉人入山开垦,至此台湾东部才逐渐纳入清的领土中,但在以武力开拓东部的过程中,也杀害了不少原住民。此外废除渡台禁令,积极推动近代化建设,如机器采煤;在安平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等。沈葆桢数度奏请调整台湾行政区划。次年(清光绪元年),增设台北府、恒春县、埔里社厅、新竹县、淡水县、基隆厅,并改噶玛兰厅为宜兰县、诸罗县为嘉义县及增设卑南厅,全台至此共被分为二府八县四厅[29]。之后经营台湾的是大清帝国福建巡抚丁日昌,他继承了沈葆祯的现代化政策,修建了台湾最早的电报线。1885年,大清帝国决定提升台湾的行政层级,将隶属于福建省将近两百年的台湾独立出来,改设为行省,并任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伴随台湾建省,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全台从南到北分为台南、台湾和台北三府;一台东直隶州;淡水、新竹、苗栗、台湾、彰化、云林、嘉义、安平、凤山、恒春与宜兰十一县;基隆、澎湖和埔里社三厅。刘铭传在台湾积极实施建设,于是,台湾在1891年有了大清帝国第一条官办客运铁路(基隆—新竹),南北普设电报可通大清帝国的福州,同时也设立邮政与新式学堂,台北城的街头亮起了路灯。在刘铭传的积极治理下,台湾成为当时大清帝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行省[30]。其后的台湾巡抚邵友濂、唐景嵩也继承了其政策方针,不过由于经费紧缩,建设步伐相对放缓。但是,台湾建省还不到十年,由于清日战争(1894年-1895年)的失败,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的主权割让给了大日本帝国。

台湾民主国

清日战争大清帝国战败后,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李鸿章代表大清帝国割让台湾给大日本帝国。大清帝国将台湾割让给大日本帝国的决定,在部分台湾住民中引起不满,时称“绅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希望大清帝国改变态度。1895年5月25日,台民宣布脱离大清帝国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同时,台湾民主国制定“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刻有“台湾民主国宝印”文字的国玺、并以“永清”为年号。发表宣言,向各国通告建国宗旨,希望能借此引发国际干涉,使台湾免于被割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4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