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公选太子,邬思道为什么要让老四推举胤礽?

《雍正王朝》中公选太子,邬思道为什么要让老四推举胤礽?,第1张

雍正王朝》的内容。废隐耀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选举新太子。自习室的三位高官童国维、马奇,都是支持八公的。为什么张支持废印瑶,而四弟有争位的想法,还选废印瑶?

(本文只谈戏剧,不谈历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雍正王朝》“九王夺位”实际上分为两个派系:太子党和八王党,第四个胤禛和第三个哥哥是太子的一党,而老八、老九、第十和第十四个是一党,当时朝鲜最高的声音是八老爷一党。

另一方面,同为书斋高官的佟国维、马奇,都曾上书保护老八,而只有张猜到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写了一封密函,救了废物王子。康熙此时虽然对三维仁失去了信任,但被抛弃的太子还不能倒。康熙这个时候要求大臣们选太子,其实是试探朝臣的风向。所谓公开选举新太子,不过是抛出来试探各路势力态度的诱饵,并没有真正打算废太子。

除了张,还有一个懂康熙心态的帝王心学大师,那就是吴思道。于是他提前写下了推荐三维仁的奏章来重置太子,并让胤禛和四弟黄宏发各抄一份,让他们依旧推荐三维仁为废太子。

吴思道的举动可谓一箭三雕,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人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人想在儿子老的时候把家产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点,有很多儿子想要。老人左右为难,儿子们为之奋斗,但他的财富最终落在一个从不争抢,却默默做事的儿子手里。他作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图非常明显。而老四显然明白他意愿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形成了三方对抗。这时候一旦太子废了,太子党的权力必然会瓦解,到时候八夷党就没人能平衡了。这个结果对朝局不好,对四爷也不好,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老十三从小被太子照顾,当初站队很明确。这时候推荐被抛弃的太子,既能表示自己的忠诚,又能善待太子,同时也能给康熙留下一个关爱兄弟情分的名声。而且,太子与妾有染是重罪,不可能再重用。

第三:此时老四势力远远落后于老八和太子。与其急着打,不如退而求其次。即使形势对太子极为不利,也一定能讨康熙欢心,留下忠君报国的好印象。毕竟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个“无可争议”可能就赢不了。

事实证明,吴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胤禛和黄宏发选了被抛弃的伊尹王子后,康熙接连说了三个“好”字,说“我很安慰,很安慰”,可见吴思道真的很世故。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做了38年的王子,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康熙和老四从大局出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张也正确猜到了康熙的想法,所以上次推荐了。

当第二种立体魅力被废除时,只有他的主人王千出来说话,而满清则沉默不语,这表明朝臣们第一次推动了立体魅力的重置。

表面上是老四推荐三维重置,实际上是他自己推荐的。他的手法是隐藏的,他不接受党羽,他不与大臣交朋友

《雍正王朝》中,众人举荐胤禛追缴欠款,康熙为何没有立即同意?

康熙也知道追缴欠款这份差事不容易,国库因为官员争相竞争:或不得已,或居功自傲,或贪婪。总之就是借了一千多万两白银,致使国库亏空,牵扯到的朝廷官员几乎占了一半。康熙没有严加处罚,怕动摇了朝廷的根本,又让追缴回欠款,这份差事就不好办了,官员还是官员,追缴回了欠款就得罪了他们。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不利。所以即使康熙说给办成这叫差事的人封亲王这么大的诱惑,也没有人敢接。

另一方面,雍正刚刚到水灾地区集到赈灾款,这也是得罪江南各个官员的差事,这份差事办下来已经让雍正得了个“冷心冷面”的名声。康熙给他封了郡王,得了众位皇子的一定心理程度上的嫉妒,太过出风头招致的后果所有人心里不说,但都清楚。虽然可以封亲王,但康熙也知道,这无异于刀山火海的事,还是要问过胤禛的意思。这一方面是一种领导能力,另一方面,康熙心疼大臣,没有理由不心疼臣子兼儿子的胤禛。如果雍正拒绝,我猜想康熙也不会勉强,但债务也是要追,不过改变策略让几个阿哥一起追债。

雍正接收这份差事的时候,康熙对他说了一句:“我就是要让你做一个孤臣!”用意不可谓不深远。

想远一点,康熙说实话对二儿子胤礽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不满之心,雍正下江南是他向康熙推举的,胤禛在所有人眼中是一个太子的拥护者。然而在雍正赈灾期间,京里的儿子发烧生病,求到康熙年前,康熙问了一句,太子呢而太子全然不知,病好了康熙向太子说起,太子才想起让太医去看…从这里康熙看出太子没有用人之能。

也许潜意识中,康熙已经想要为自己多准备一份鸡蛋~

首先,《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做四川总督靠的并不是八爷。

根据剧情,年羹尧是雍正的家奴,最初在杭州韩副将军手下当参将。然后四爷到江南募捐筹款,安排赈灾的时候,年羹尧出来效力,四爷在康熙面前表扬了他,最后康熙决定把他调回京,在权力核心附近晃荡。

四爷实现了他的诺言,办理完赈灾筹款的事以后,就把年羹尧推荐回京了。

注意,四爷这时候是没有办法调动和升迁年羹尧的,四爷既不是康熙,也不是太子,没有那个权力。但是四爷用了很聪明的办法,让年羹尧负责跟康熙报喜。四爷和十三爷还在江夏镇被一帮流氓折腾的时候,年羹尧用了五天四夜,已经把好消息送到康熙面前了。

能够直接见到康熙,年羹尧自然也就有出头之日了。当然少不了四爷在康熙面前的褒奖和推荐。

也就是说,年的出头,是靠四爷垂青。接下来,四爷领了追缴国库欠款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这一次,他重用了田文镜和年羹尧两个人。这两个人做事风格就很不一样。田文镜呢,虽然毫无保留,忠心耿耿,但是方法上是羞辱老状元,逼死老功臣,弄得来天怒人怨,还把太子的人也卷了进来,弄得康熙、雍正、八爷、十三爷都很尴尬。

而年羹尧就比较有保留了。十爷在街上撒泼的时候,年羹尧又要保田文镜,又不得罪九爷。先讲法,然后讲理,最后和十爷讲人情,最后实在不行了,自己来挡鞭子。这样呢,年在所有人心目中就留了个好印象。然后四爷追缴欠款这件事就算是失败了,其实本来也是会失败的。

看到四爷被打压了,八阿哥马上抓住机会跳出来拉拢四爷的人。当着所有人推荐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年羹尧这种有野心,意志又不坚定的,马上就拜八爷的码头了。当然这一次八爷只是端着,两个人还没有深度接触,只是心照不宣。毕竟,年羹尧是四爷的老手下了。

八爷其实什么都没做,给年羹尧提供机会和平台的是四爷,八爷只是在关键时刻慷他人之慨,做了个顺水人情。

在查百官行述这件事上,年羹尧还是为四爷发挥了大作用,屠尽江夏镇,抢先在八爷,太子之前拿到了百官行述的当票。这时候他为什么要效忠四爷呢,因为一废太子以后,上书房议新太子人选的时候,康熙已经明确表示八爷出局了。所以在屠江夏镇的时候,年羹尧是下的狠手,明知道这里是八爷党的小金库,也不留情面,杀得片甲不留。

太子二次被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议储君的事,太子,大阿哥,八阿哥出局了,有希望继位的自然是十四爷和四爷了。这个时候机会来了,边患来了,需要人带兵,而兵部这个时候在十四爷手上。

关于出任大将军王,需要下面几个条件——

首先这个人要能带兵。其次必须有稳定的后倾供应给他,当然也是约束和限制。八爷的策略,是让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还要怂恿他去争皇位,而自己掌管后勤,没想到十四爷是个人精。我去了前线,你在后面断我后勤,我就和前面死的六万人一模一样。所以十四爷各种忽悠,最后八爷党上当,推举八爷。

电视剧《雍正王朝》开播已经整整21年,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好评如潮。这部经历市场多年考验的经典之作,不论是剧情设计、人物演绎还是对于细节方面的把控,都堪称清宫剧中的巅峰。

在真正的历史上,关于雍正继位之谜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而在《雍正王朝》中,对于老四胤禛继承皇位的过程,也可以用跌宕起伏、惊险刺激来形容。既然康熙属意老四胤禛继承皇位,那么康熙有没有提前做好安排呢?

太子被废后,康熙钟意的皇位继承人是谁?

太子胤礽两岁被康熙册立为皇太子,归功于其嫡子身份以及康熙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深厚情感,可以说胤礽是占据了伦理和情感优势。但胤礽却作茧自缚,一步步走向被废的深渊。

一废太子后,康熙宣布举荐新太子。表面上来看,胤礽被废,推举新太子顺理成章。但不要忘了,太子“调兵逼宫”那晚,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已经知道太子的调兵手谕是假的。换句话说,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有人布局陷害太子。而这个布局之人显然是一个觊觎太子之位的皇子。对于康熙来说,查出这个幕后布局之人显然是当务之急。毕竟,此人可以伪造太子调兵手谕逼宫陷害太子,保不齐哪天也会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康熙。既然康熙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查出这个幕后之人,那么举荐新太子的真正目的不言而喻。

最终,老八胤禩被满朝文武公推,成为举荐新太子的最大“赢家”。然而,康熙却直接宣布自己支持废太子胤礽。很明显,康熙这次举荐新太子是一出“闹剧”,是康熙的一个布局,而老八胤禩不幸成为了“炮灰”,成了康熙心中那个布局陷害太子之人。那么,康熙支持废太子,是不是表明他仍然钟意胤礽呢?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康熙知道调兵包围行宫之事并非出自太子之手,但康熙对于胤礽的不满可谓“积怨已久”,心中早已有了另择继承人的打算。举荐新太子呈现“一边倒”,让康熙看到了“八爷党”在朝中的恐怖能量。在不能选择老八胤禩为新太子的前提下,不论选择其他哪位皇子为新太子,都有可能引起朝局震荡。康熙选择让胤礽复位实属无奈之举,是当时康熙唯一可做的选择。

在这次举荐新太子过程中,让康熙内心满意的皇子只有老四和老十三。他们两人在邬思道的“指点分析”下,洞悉了康熙此次布局的真实目的并非真心想要立新太子,那么不论举荐哪位皇子都将站到康熙对立面,唯有举荐废太子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因为这两人身上“太子党”的标签,在外界看来,他们举荐废太子是合情合理的。

老十四主动跳出暴露“野心”,康熙顺水推舟“扶持”老十四

随着佟国维被摘掉顶戴花翎,宣告了八爷党这次举荐新太子彻底失败。但有一个人却心有不甘,主动跳了出来,这个人便是老十四。老十四先是借老九、老十跟老十三打口水仗的契机,主动找上老十三干了一架,展现自己个人武艺的同时,还不忘“炫耀”一番自己领兵打仗的能力。待康熙下令锁拿老八后,老十四又十分“仗义”的帮老八说话,甚至不惜跟康熙打擂台,在康熙面前狠狠“秀”了一把兄弟情深。老十四凭借着强行给自己的“加戏”,成功进入了康熙的“视线”。

经过这次举荐新太子事件后,老八胤禩彻底失去了康熙的圣心。而老十四顶撞康熙非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得到了兼管兵部的重要差事。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突然”晋封德妃为皇贵妃,向外传达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老十四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和重视。

在满朝文武看来,老八虽然“夺嫡”失败,但老十四的“横空出世”让八爷党依旧保留着希望。那么,康熙真的钟意老十四吗?其实,这是康熙为了安抚和分化八爷党的手段罢了。老八胤禩争夺太子之位失败,康熙却扶持老十四为八爷党“新领袖”,给予兵部的重任。一方面是让夺嫡失败的八爷党有个安慰和希望,另一方面就是要内部分化强大的八爷党势力。

老十四的主动跳出,表明他也有着夺嫡的野心,不甘心就此失败,这也让康熙抓到了分化八爷党的机会。

康熙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老四成为最大受益者

康熙五十六年,西北战事传来传尔丹兵败,朝廷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噩耗。年老的康熙无力御驾亲征,决心派遣一位皇子代替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大将军王这个头衔也被公认为是皇位继承人的另一种称呼。对于这种传言,康熙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也是康熙想要看到的局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考察和保护好他真正钟意的继承人。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传尔丹之所以兵败根本原因在于八爷党想要争夺带兵之权。兵部屡次督促传尔丹,后方补给又跟不上,逼迫传尔丹主动决战,最终导致兵败。西北战事失败,朝廷六万大军全军覆没都是八爷党在背后操控的结果。

康熙在得知传尔丹兵败后,只传唤了老四和老十四,这也是康熙有意安排的。一方面,战争除了军事打仗外,最重要的就是后勤粮草的供给。传尔丹兵败,兵部和户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传尔丹兵败的根本原因康熙也已经了然于胸。老四兼管户部,老十四兼管兵部,召唤这两人也是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康熙已经“扶持”老十四为八爷党新的代言人,老十四就代表了八爷党。而此时太子已经二次被废,老十三也已经被圈禁,曾经的太子党也只剩下老四一人,召唤老四于情于理。

果然,老八等人对老十四的猜忌心更重,让老十四不惜歃血为盟,以明心志。这说明,康熙分化八爷党的策略成功了。太子二次被废后,八爷党的竞争对手只剩下老四一个。而康熙重用老十四就是为了给老八树立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在举荐大将军王时,明知老八已经失去圣心,老十四备受恩宠的情况下,老九老十等人推举的还是老八。一方面说明老八心口不一,嘴上说自己失去圣心,但内心依然心存夺嫡之心。另一方面,老十四已然被八爷党孤立,为八爷党所猜忌。

相反的,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老四却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一来,在老十三被圈禁的情况下,众皇子中唯有老十四最擅长领兵作战,最有可能凯旋。老四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可以说是为国为民为朝廷,以国家利益为重,更是体现了人君的气宇。二来,只有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西北战事才不会受到掣肘,才有打胜仗的可能,这也是八爷党想要的结果。

对于大将军王的人选,康熙心中早就选好了,这个人就是老十四,而且只能是老十四。康熙故意让众人举荐,就是对众皇子的考察,或者说是对老四的一个测试。

而老四通过与老十四的交易,成功把年羹尧推到了陕甘总督的位置上。老四不但“敲打”了年羹尧,还把秋月纳为侧福晋,牢牢将年羹尧掌控在手中。这样一来,老十四虽然在前方统帅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受到老四的遏制。老十四这个大将军王看似风光无限,其实真正掌控局势的人却是老四。

康熙为何在二废太子后不再册立储君?就是害怕新太子会重蹈废太子的覆辙,成为众矢之的。而康熙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成功将满朝文武以及八爷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老十四身上,从而保护了康熙真正钟意的继承人老四。之后康熙68岁寿诞时发生的“毙鹰事件”,就是八爷党内部彻底分裂的最好证明。

可以说,从康熙册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开始,就已经在为老四胤禛继位做准备和铺路了。康熙圈禁了老四这边的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老十三,就是为了磨练老十三,使得他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老四。反观老八这边,“毒蛇”老九只会一些上不得台面的阴谋诡计,“草包”老十更是打酱油的存在,唯一可以独当一面的老十四也被康熙派到了西北,同时也分化了八爷党内部。康熙这样的安排也为后面老四顺利继位上了一道保险。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本文以电视剧剧情出发,分析了康熙对于老四继位所做的一些安排。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感谢。

康熙火线调兵,狼覃进驻八大山庄,预示着一场“假”危机的落幕。

但此时的康熙帝,不会去想“凌普兵变”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假他也要当真。因为这种突发的危机,有着许多的矛盾点,而他的当务之急是稳住众皇子。当时的夺嫡进展如火如荼,伪造太子手谕一事,更是触动了康熙帝的逆鳞,他远没有料到“某些人”会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丑事。

究竟是谁伪造了太子手谕,其中又有什么隐情,这些是关键问题。康熙帝知道,如此胆大妄为之人,如若不敲打,那便是巨大的隐患。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敲山震虎,得先看看谁最有可能是“夺嫡狂徒”,老十三是侠王,老四实心用事断不会如此,老三是个读书人,而老八和老十四最有可能。但究竟是老八还是老十四,康熙帝摸不准,毕竟八爷党的形式也是“晦暗不明”。

所以,废太子之后不久,百官议举新太子的闹剧悄然上映。铁腕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铁腕康熙编导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而且是全剧最大的骗局。

康熙举荐新太子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胤礽复位。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借着举荐新太子的名义,要消除朋党的危害。因为在太子胤礽废掉以后,佟国维就一直联合别的大臣威胁康熙。

康熙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朋党的危害,他的皇权将会受到损害。同时康熙也为了能够让接班人有个安定的局势,他必须要除掉一帮老臣。

基于上述目的,康熙开始无声无息地布下一个大网,以议举新太子为目的,等着八阿哥、佟国维等一干人步入局中。

为了引得八阿哥、佟国维等人“上钩”,康熙甚至不惜“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比如八阿哥有意安排一个道士发表“八王大”的谣言,想试探康熙真实想法,康熙借力使力,对道士“宽大处理”,令八阿哥、佟国维看在眼里,都喜不自胜,更加蠢蠢欲动。

而且对于“议举新太子”,康熙原话是各位朝臣可以议举,但并没有强迫大家必须参与议举。康熙这么做是给那些非“八爷党”、非“佟国维党”的官员留了台阶和退路。

可以预见,只有那些真正有非分之想的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推举八阿哥、向佟国维靠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8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