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有两次机会可以称帝,第一是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而放弃,第二次是虽然没有称帝,但已经做了实际上的掌权人,没有必要再背负骂名去称帝。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豪格争夺帝位,两方势力相当,最终多尔衮退出,推举福临继承皇位。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皇太极去世后,手握重兵的多尔衮是继承皇位的有力人选,当时的多尔衮也有称帝之心,但当时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就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豪格也曾南征北战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朝廷上支持豪格的势力也不少。当时的多尔衮没有一定能坐上皇位的把握,他没有选择放手一搏,而是放弃了争夺皇位,而是推举皇太极的幼子福林继承皇位。
福林继位,多尔衮摄政,福林年幼实际政权掌握再多尔衮手中。这或许就是多尔衮的高明之处,他选择让年仅6岁的福林做了皇帝,多尔衮辅佐福林实际上他却成了掌权人。多尔衮有用勇有谋,为朝廷立下的功劳不可否认,多尔衮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盛时皇帝的玉玺由多尔衮掌管,朝廷的大事皆由多尔衮决定,连仪仗都与皇帝用的一样,多尔衮虽然没有称帝,此时已经做了实际上已经与皇帝没什么区别了。
最终没有称帝,或许是不想背负骂名,或许是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凭借多尔衮后来的实力,想要称帝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或许是因为他已经成为了实际的掌权人,没有必要再去为了称帝背负骂名。还有另一种可能,多尔衮英年早逝,或许他想称帝,但是没想到命运戛然而止,他还没来得及去做,一切就已经结束了。
我想后一个的原因多些,就多尔衮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很讲求实际,对虚名非但是看不上而且很嘲讽的态度,所以他真要当皇帝,不会顾及篡位的骂名。
现在的史学家们虽然多数认为他专横跋扈,但一致共认多尔衮实在当的起“睿亲王”这个“睿”字,从他可以当皇帝而选择不当很多人是真心佩服他懂得审时度势,毕竟皇帝这个头衔实在是太诱人了,袁世凯哪怕是当83天皇帝也要硬来,吴三桂兵败如山倒还要过把皇帝的瘾,台湾的林爽方穿破布啃地瓜也还坐在土敦上称万岁,可见古来有多少英雄,枭雄,狗熊要当皇帝。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硬要称帝也可以,但是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抗衡豪格集团,称帝就意味着满洲内部的自相残杀,就算以力服敌,一场内讧必将使得满族元气大伤,这样就算当了皇帝也没多大的意思。再说多尔衮其人政治目光敏锐,志向高远,早就立志要建立超过父兄的基业,这就需要整合满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经过内讧的满族并不能给予多尔衮进军中原足够的支持让他一展报负,更何况让父兄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他推举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的确是平衡满族八旗几派势力最好的一个方案,并且巧妙得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赢得了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两黄旗的支持,实在是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对他最有利的。
入关以后,多尔衮又再次拒绝了明朝降臣的劝进,反而在较短的时间将小皇帝接进紫禁城。他需要通过顺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来迅速确定以清代明这个事实,非但是对汉人的正式宣告,也坚定了满族内部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当时自行在北京称帝,满族内部的分裂也将不可避免,这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整个满族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并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
我想如果假多尔衮以天年,很难说他不会最终称帝,但终他摄政时期,战乱频仍,他是不会在大业未定,人心纷乱的时候作出不恰当的选择。但是从他自顺治四年后的系列作法,特别是在多铎死后又设立理政三王,他很可能已经彻底打消了取福临而代之的念头。
为了不使八旗内部分裂多尔衮才与豪格暂时不再争夺皇位而另立一位对双方都不构成威胁的福临,当然这与孝庄的努力肯定是分不开的。而后来的多尔衮虽未称帝但实际已经与太上皇差不多了,这便遭到顺治的嫉恨,多死后顺治才敢说他的不是,直到后来乾隆为其平反肯定了多尔衮的业绩恢复了其王爵位
你好
首先多尔衮在带领八旗兵入关,恭迎小皇帝入紫荆城之前不可能造反。原因如下
第一:处在和李自成决战的关键时期。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断送满族人近100年的奋斗目标。
第二:推举福临作皇帝也是多尔衮主张的,多尔衮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己打自己耳光。如果要造反,那干脆当时自己就强行继位,何必多次一举。要知道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有资格也有能力去争这个帝位的,而且多尔衮也有继位和合法性。没必要先推举福临,再废掉他自己篡位。
第三:多尔衮自身实力还未到舍我其谁的地步。以两白旗和阿济格的红旗两讲。对拼豪格的两个黄旗未必就敢说稳操胜券。。况且还有代善,吉尔哈朗等这些不稳定因素。打起来真不好说。
然后多尔衮在率领八旗入关,定顶燕京,并且稳定了大局,一切已在掌握。成了实际意义上满清政府第一执政官的情况下,任然没有篡位。原因也有几个。
第一:多尔衮不忍心
从多尔衮的性格来看,他应该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虽然名义是摄政王,但实际上已经拥有皇帝权利的他,只差一个名分的情况下,他不忍心去抢侄子的皇位,这一点是他没造反的最关键因素。里面可能有对顺治皇帝的叔侄情分在里面,也有对皇太极的提拔之恩的感激,也有对孝庄的感情因素在里面。
第二:多尔衮本人对皇帝宝座的执着不够。
多尔衮一生经历过2次失败的皇位争夺战,一次是败给皇太极,一次是败给福临。
第一次而言,多尔衮年纪尚小,能力不足,而竞争对手又是拥有三大贝勒支持的皇太极。
第二次而言,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已经成了满清政府实际意义上第一军事决策人。但是考虑到
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果与豪格的两黄旗发生正面冲突,无疑妨碍到了一统关内的终极战略目标。
况且多尔衮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依靠军事力量击溃豪格。
所以 多尔衮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皇位争夺战中似乎对皇权已经没有过去那么执着了,再加之在他死前的几年,他和实际的皇帝已经没有区别。如果要说道多尔衮想造反,倒不如说多尔衮身边的那票人希望多尔衮造反,希望他做皇帝来的更恰当。多尔衮死后的100多年,乾隆皇帝也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了,这也证明多尔衮本人确实没有不臣之心,否则乾隆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去打他太爷爷的脸。
至于楼主说的 多尔衮如果造反会怎么样? 我只能说,如果是在做皇父摄政王这段期间造反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吧。只是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我相信即便让多尔衮重新选择一次,他依然不会选择造反。
以上
请问,孝庄太后为什么要阻止?
本来,皇帝的位子和福临没什么事,可是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蹊跷,你说是命理也好,时运也好,反正,这皇帝的位子他就砸在无关人士的头上了,就是这样简单。
1福临当皇帝是满清政治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皇太极死的很突然,满清的政治制度在受到汉文化熏陶的时候,却还没有开花结果,所以,到皇太极死的时候,满清的政治制度还是个半吊子工程,就关于继承人这一条,是满不满,汉不汉。若是按照汉族制度,该立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为帝,若是按照满清八旗推举制度,多尔衮又比豪格更合适,若是两方打架来解决,那么必然遭到死去的努尔哈赤唾骂:老子们打江山到这个程度不容易,你两叔侄打架把大清又毁了,狗儿孙。
多尔衮还是准确的把握了形势,打起来终究不好,那就妥协一步,把皇太极的小子福临推出来当皇帝,大家都别不满意了。
所以,还在满地耍的福临坐上了大宝。清朝的第一个儿皇帝开始了。
福临的登基,只是政治妥协的结果,但是这个位子并不好坐。因为实际的权力是掌握在多尔衮和豪格手里的。多尔衮干掉豪格之后,将自己一封再封,最后成了皇父摄政王,除了不叫皇帝之外,其他跟皇帝的待遇一样。你想想,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福临这个名义上的皇帝日子会好过么?
2孝庄太后在夹缝中的生存。
皇太极死后,孝庄太后与福临母子算是孤儿寡母了,满清从原始部落蜕变为封建王朝,主要还是吸收了汉文化的成果。如果多尔衮与孝庄太后有私情,那么按照满清的规矩,他可以明媒正娶孝庄为老婆,如果按照汉族规矩,小叔子娶了嫂子为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问题是,多尔衮并没有娶孝庄太后,至于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私情,可能只有福临知道。
因为:多尔衮为什么要推举福临为帝?皇太极还有其他的儿子啊,这就不简单了。所以,我们只能肯定,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一定有过沟通和交流,立福临,是不是孝庄以委身与多尔衮为条件,只有当事人知晓。但是仔细一想,即或是多尔衮对孝庄有意,按照满清的规矩,他完全可以明媒正娶自己的嫂子,又何必遮遮掩掩呢?
总之一句话,历史上的悬案太后下嫁不管真假与否,都说明一个问题,孝庄和福临母子在多尔衮权势滔天的霸权之下,日子都不好过,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
3福临的成长受到来自于政治的摧残
孝庄与福临母子的关系一直不好,这是历史史实。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虽然福临亲政后是为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并不喜欢皇帝这个位子,甚至曾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为什么他会这样,一方面来自于多尔衮的权势压榨。多尔衮在的那些年代,与其说福临是皇帝,还不如说是关在笼子里的狗,多尔衮想给点吃的就给,不想给就不给,要是不顺从,很可能还要受到威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福临,对多尔衮怎能有好感?另一方面,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福临,对于母亲与多尔衮之间是否存在政治交易或者其他交易,福临很可能知晓,而他对孝庄的忍辱负重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导致母子关系恶化。而福临却只能将这些气都洒在死去的多尔衮身上了。
多尔衮占了权势,也没有娶孝庄,对孝庄和福临母子只有威胁,加上以上的几点,福临对死后的多尔衮挫骨扬灰,孝庄为什么要去阻止呢?只怕心里还在笑:这龟儿子总算得到报应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