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胤祥确实被囚禁,也是因为废太子事件。康熙四十七到康熙四十八年被幽禁了一段时间。第二次被圈禁的时间是在康熙五十一年,表面的原因是,胤祥授权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和郑春华事件,手段血腥残暴。年羹尧接到十三阿哥手令,让他回京述职期间顺道江夏镇,捉拿钦犯刘八女。
不如说是保护。同时也是对老十三意志磨练的过程,雍正登基后,被封为怡亲王的老十三已经成熟的一塌糊涂,成为雍正治国的重要帮手,与这十年的修炼关系极大,但是康熙对于十三爷的信任与喜爱是毋庸置疑的,据史料记载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2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前往盛京祭祖开始,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三阿哥是不是真的因为在九王夺嫡中替雍正背了黑锅,这才被康熙雪藏呢?这个却确实是个疑案。
老十三和老十四打架,打得不可开交,老十四骂老十三是一条狗,康熙被老十四气的拔刀要杀他,老十三一下把老十四推倒,保护他的弟弟。康熙出巡的时候,这个人物胤祥必定伴随左右,这一点电视剧中没有特别的体现,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文武双全”,既然是说到《雍正王朝》,那么咱们就已剧情来解释这个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一个优秀的人,不一定能做成一个优秀的帝王。为何康熙要冷落胤祥,甚至到了要圈禁十年的地步?就是因为胤祥优秀的不是地方。他本来是雍正手下极其亲信的一个奴才,但办事疏漏,被八王爷抓了把柄,就被雍正赐死了。
他以不同形式向大臣们传递自己的意图,如向亲近权贵说太皇太后和赫舍里皇后托梦给他为胤礽诉冤,警示满洲权臣马齐不得参预推举皇太子事务,结果还是他身边亲近的大臣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等暗箱操作,引导群臣力挺皇八子胤禩。结果让康熙很不满意,于是使用一票否决权,将胤禩拘禁,直接将胤礽复储。
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他们都是谁呢
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顺治五年(1648)去世。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二年,他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其弟多铎死后,又控制了镶白旗。顺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评价几位开国元勋的功过时,多尔衮备受褒扬,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复,并谥号“忠”,命配享太庙并世袭罔替。多尔衮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
豫亲王多铎
太祖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初为正黄(后改正白)旗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为豫亲王,掌管礼部,并辅佐皇帝对明廷、朝鲜、蒙古进行过多次战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豫亲王。清入关后率大军平定江南,居功至伟。顺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尔衮案牵连降爵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豫亲王爵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旧时沈阳俗称“十王府”,据清末民初地图标示及现存遗址,应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与睿王府相望。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称“十王府胡同”。
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太祖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12岁丧父后,由其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原封贝勒,与其兄二贝勒阿敏同掌镶蓝旗。崇德元年封为和硕郑亲王,并掌管刑部。皇太极去世后,他被推举为辅政王,与多尔衮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但屡受排挤,直到多尔衮去世后才略为得志。顺治十二年(1655)去世。他虽为努尔哈赤之侄,但却是清开国时期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孙世袭。后曾一度改王号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复郑亲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其王府位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路西、怀远(大西)门内大街路南。于民国年间为一德姓满族人居住,俗称“德家大院”。
肃亲王豪格
太宗皇太极长子。早年便以军功著名。初为镶白(后改镶黄、正蓝)旗贝勒,崇德元年封和硕肃亲王。皇太极去世后,在承继王位的斗争中,与多尔衮结怨。顺治初年,受到多尔衮排挤含冤入狱,顺治五年(1648)死于狱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原有王号,由其子孙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位于怀远(大西)门内大街与天佑(小南)门内大街交叉路口西北,与沈阳故宫西红墙南端隔路(鼓楼南大街)相望。
庄亲王硕塞
皇太极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生,顺治元年(1644)十月清迁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为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八年(1651)晋和硕承泽亲王。因硕塞生前立有很多战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袭,并改王号为和硕庄亲王。到康熙年间,硕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将自己第十六子允禄过继到硕塞支系承袭王爵。此后直至清末的庄亲王就变成允禄后人。清入关前建府时,硕塞年龄尚小(至皇太极去世时他仅16岁),并未封王爵,庄亲王府原位于沈阳故宫宫殿西墙外街东,约在后来的沈阳故宫文溯阁处。但在允禄成为庄亲王后,又在沈阳重建了一座王府,位于抚近(大东)门内路北,民国以后虽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庄王府胡同、庄王府后胡同的地名。
克勤郡王岳托
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早年即因战功封为镶红旗贝勒,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拥戴皇太极继位,并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硕成亲王,后因与皇帝政敌有瓜葛受责降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军中,追封为多罗克勤郡王。其袭爵者称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复克勤郡王号,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早期称“成亲王府”,位于抚近门(大东门)内大街路北临街。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礼亲王代善之孙。他的父亲萨哈廉因与长兄岳托共同拥戴皇太极继位而受器重,晋封贝勒,并于后来掌管礼部事务,在当时诸王中以聪颖智慧著称,但其命运不济,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勒克德浑袭爵后,改降王号为多罗顺承郡王,世袭至清末。他的王府初称“颖亲王府”。位于内治(小东)门内大街路南。
恩封四大铁帽子王
除了以上讲到的这八位,清朝还有四位“铁帽子王”,这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他们都是谁呢
怡亲王允祥
允祥是圣祖玄烨第十三子。雍亲王胤
真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赐死。
恭亲王奕忻
奕忻为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言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醇亲王奕儇
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奕匡
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匡奏请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视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老十三胤祥为人重情重义,嫉恶如仇,丝毫不像是天潢贵胄的皇子阿哥,倒像是位行走江湖的浪子侠客。胤祥的生母是喀尔喀蒙古大汗的掌上明珠宝日龙梅,剿灭噶尔丹后,宝日龙梅选择返回喀尔喀,率领部族世世代代替大清守卫漠南草原。
有道是“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颗草”,缺失母爱的胤祥打小就受到兄弟们的嘲弄歧视,就连有点身份的太监也敢作贱他,骂他是有娘生没娘疼的“杂种”。幼年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天不怕地不怕、敢打敢拼的火爆性格。老四胤禛分府后,眼见十三弟可怜,便把他接到府上,让胤祥再也不用忍受兄弟们的窝囊气。因此,胤祥对四哥的话可谓是言听计从,只要胤禛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夜宿江夏镇时,胡教头调戏阿兰的暴行使胤祥忍无可忍,几次三番想仗义出手,都被胤禛给制止住了。等到胤禛一声令下,胤祥立马出手,将这群泼皮无赖打得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康熙其实很欣赏胤祥的直爽性格,称他为“吾家千里驹”,赐封“拼命十三郎”称号。可他的直爽性格恰恰成为他身上最大的软肋,容易遭人利用,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胤祥的性格跟老十胤誐非常相似,在追比国库欠款一案中,胤誐就被毒蛇老九撺掇利用,不仅当街变卖家产,丢尽了皇家体面,而且当众殴打朝廷命官,被康熙圈禁了半年。
胤祥也是这样,第一次废太子时,他深夜独自陪同太子外出,从而授人以柄。回到戒得居,他受不了大阿哥的言语挑拨,说出“无情最是帝王家”的狂悖之言。张廷玉奉旨问话时,说了句“凌普曾经是你的下属吧?”胤祥最不能忍受别人的猜忌,大声喊道:“他不但是臣子的属下,更是皇阿玛的臣子!”俨然把凌普带兵逼宫之事扯到康熙身上,气得老爷子当场下令把他抓起来。
推举新太子人选时,因老九、老十责骂胤礽是开缺太子,老四是马屁精,护主心切的老十三与老十四在乾清门前大打出手,把康熙气得当场晕厥过去。
太子再度被废时,康熙以擅自派兵剿灭江夏镇和谋害郑春华的罪名,将胤祥圈禁长达十年之久。康熙临终前,向老四胤禛说明圈禁胤祥的原因是担心他一时冲动,闯出大祸,把胤禛给牵连进去。
从康熙废掉太子胤礽起,皇子们便掀起了夺嫡的高潮。九子夺嫡虽然给康熙带来很大麻烦,使康熙身心俱疲。但是也给了皇子们表现机会。皇子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尽情地表演,使康熙更清楚的看到了皇子们内心世界,也看清了他们的能力,为康熙选定接班人起到很好作用。
其实,皇十三子胤祥并非完全作为配角存在,在九子夺嫡中他也有当主角想法。太子胤礽被废,首先被推举出来的是皇长子胤褆,这时皇八子胤禩也是力挺皇长子。但是皇四子推举的就是皇十三子胤祥。不过支持皇长子的声音大,支持皇十三子的声音太小了。皇长子被排除,胤祥也同时被排除。胤祥被排除其原因文献没有记载,但是之前胤祥倍受康熙喜爱,此后便不再受宠了,这是客观存在。
胤祥的排除说明康熙不看好他,什么原因导致康熙不看好他呢?我认为年龄小,不成熟是主要问题。他影响力和太子、皇子长子、皇八子都没法比。这时参与夺嫡胤祥会给康熙留下什么感觉,“你小屁孩来凑什么热闹,快滚一边去。不过滚一边之前还是要教训一下,让你长点记性。”后来胤祥被圈禁一年就不难理解了。
反观皇四子胤禛,在太子、皇长子、皇八子相继出现问题后,他默默登场,时机选的好,他扬长避短表现恰到好处,他只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表现自己对皇位有觊觎之心,他政治成熟,表现处处让康熙满意。所以,康熙不可能把皇位留给皇十三子胤祥。
胤祥是在雍正朝才展示聪明才智和办事能力的。这时胤祥年龄大了,也成熟了。应该说胤祥很优秀很有能力,不过康熙的皇子们个个都很优秀都很有能力,单拉出来都是出类拔萃人才。但是当皇帝皇四子胤禛是最优秀的一个,他最后胜出也是必然。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在一废太子之后让百官重新推举太子,在这一时刻康熙去将被圈禁起来的老十三胤祥放了出来,自然是有他的深意了,这个意义就在于康熙想对外释放信号他想复立胤礽为太子。
康熙想复立胤礽为太子实际是为了缓冲各皇子之间为了储位的争斗
胤礽其实很伤父亲康熙的心,本来康熙诸子之中康熙最喜爱的就是嫡子胤礽,毕竟胤礽乃康熙原配妻子赫舍里氏所生,而赫舍里氏又为了生育胤礽难产而死,康熙自然对胤礽是百般疼爱,但无奈电视剧中的胤礽十分不争气。
电视剧中胤礽作为太子收受贿赂,结党营私,经营自己的小团伙,还与康熙的爱妃郑春华有苟且之事,这些都彻底让康熙对胤礽伤透了心,失望到底,所以康熙将胤礽废掉。
但是康熙发现废掉胤礽之后,皇子之间为了皇储之位处心积虑的斗争就随之而来,最先跳出来的就是大阿哥胤禔,他居然劝康熙赐死胤礽,随之而来老八一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
这时候康熙开始发愁了,皇子们身边都有着各自的政治势力,为了谋取太子之位都在跃跃欲试,朝廷之间的政治势力平衡即将被打破,所以康熙开始打算平衡朝廷之间的政治势力,缓和皇子们争储带来的矛盾,康熙就想到了让胤礽复立。
既然一切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储位带来的,康熙就想着再重新复立胤礽不就绝了这些人的野心了吗。
于是就有了康熙想重新复立胤礽的想法,但是康熙又不好自己提议胤礽,推翻自己废除胤礽的决定。因此康熙就想着暗示朝臣,开始夸胤礽的好,向朝臣示意胤礽应该重新再做太子。
但是电视剧中把康熙描绘的很有权谋和手段,他还借着这个机会打压了老八胤禩。胤礽被废之后,老八胤禩那又发生了术士张明德相面事件,老八胤禩之前一直背地里图谋太子之位因为此事搬到了明面上,让康熙开始猜忌胤禩是想图谋太子之位。
于是康熙在复立太子之前找到了国丈兼舅舅的佟国维,他请佟国维吃了顿饭,这顿饭局非常的值得玩味,在这场饭局中康熙话里话外都暗示佟国维是时候该放权了,老奸巨猾的佟国维当然知道自己一个人手掌大权多年,哪有长盛不衰,所以大外甥康熙是希望自己退休。
而且康熙给了佟国维家族一条出路,就是康熙让佟国维从家族中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替代他从而延续家族的辉煌,于是佟国维就向康熙推荐了侄子隆科多(历史上隆科多实际是佟国维第三子),康熙也很爽快的应允了佟国维。
这场饭局之后对康熙唯唯诺诺了一辈子的佟国维居然敢在康熙复立太子的问题上顶撞康熙,就很值得玩味了。
饭局之后康熙让众大臣提议推举太子人选,正是佟国维联合另一重臣马齐联络了朝中各大臣推举了老八胤禩为太子,致使康熙开始对胤禩各种打压,其实这应该算是佟国维临退休前给康熙办的最后一件事。
佟国维明面上是帮着老八胤禩,实际他是在帮康熙看看老八胤禩在朝中有多么大的号召力和势力,这样康熙对胤禩的底细就彻底清楚了,而康熙也以此为借口开始彻底打压胤禩了。
其实从事后康熙对待佟国维的态度来看就能看出推举太子很可能是康熙和佟国维唱的一出双簧戏。事后康熙大发雷霆,但是佟国维只是被罢官回家养老,这是本来康熙就和佟国维谈妥的事,只是康熙借着这个由头让佟国维回家养老了。
康熙对老八胤禩的猜忌和对胤禩平时与朝臣的关系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印证,因此康熙根本不可能立群臣都推荐的老八胤禩为太子,他最终还是复立了胤礽为太子,并开始对胤禩进行打压,毕竟胤禩深得人心,他的政治势力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在皇权面前没有父子亲情,康熙必须选择巩固自己的皇权。
侠肝义胆的胤祥是康熙故意放出来平衡政治局势的
胤祥当初是为什么会被康熙圈禁呢?就是因为胤祥的侠肝义胆,胤祥与老四雍正在一废太子之前一直是全力匡扶太子胤礽,所以胤祥在一废太子之时胤禔对胤礽落井下石,胤祥为胤礽仗义执言。
在胤礽被废时,除了老大胤禔落井下石之外,其余的皇子们大多都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思,连老四雍正当此之时都不敢再为胤礽说话,而胤祥却不顾一切替胤礽说话,这种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行为康熙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要知道胤礽是康熙亲自册立的太子,反对胤礽就代表着反对康熙,即便胤礽犯错也应该是由康熙收拾他,不需要其他人往上添油加醋。
相反拥护胤礽则代表了对康熙意志的服从,所以即便当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祥替他说话也让康熙倍感欣慰和喜爱。
胤祥其实在这时候没有想太多,他完全是出于侠肝义胆,胤礽是有过错,但是并不至于像老大胤禔说的那样罪大恶极,所以胤祥勇敢地站出来替胤礽仗义执言。康熙当然是比较满意了。
而雍正与胤祥的性格差异也就在此时体现出来,雍正当时摸不清康熙意图,所以他采取了观望的办法,他没有替胤礽说话,不过雍正事后很快弥补回来,再重新推举太子时雍正保举了胤礽,从此让康熙对他也是比较满意。
胤祥替胤礽仗义执言之后,康熙以胤祥与胤礽结党为由将他圈禁起来,可以说一废太子时,愚蠢的大阿哥胤禔、废太子胤礽以及侠肝义胆的胤祥都被圈禁起来了,不同的是胤禔是真正的终身圈禁,胤礽还有着康熙的喜爱,而胤祥则是康熙故意将他保护起来,不想让他在九子夺嫡的路上越陷越深。
而当康熙想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之后,那么胤礽都无罪了,胤祥还有什么理由再继续被圈禁下去呢?而且康熙本身给的理由也很强悍,释放胤祥就是因为老子疼儿子。
其实胤礽即使被放出来也是孤家寡人,他的政治势力远及不上老八胤禩一伙人,所以康熙得提升胤礽牵制老八胤禩的资本,而老十三胤祥很明显就是能帮到太子胤礽,平衡了胤礽和胤禩之间的政治势力。
胤祥虽然在康熙时期封爵并不高,但是按照电视剧中的设定,胤祥和老十四胤禵可是康熙诸子之中最善于带兵打仗的皇子,胤祥曾经跟随康熙征讨噶尔丹,在八旗军中资历很深,能深得军心,在军队方面有很深厚的实力,这一点是胤祥的优势,也是康熙所非常了解清楚的地方。
因此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将胤祥放出来,而胤祥背后还有着老四雍正,两人合并起来能充分地平衡掉老八胤禩的政治势力,这样康熙通过胤礽为明面,老四雍正和老十三胤祥在背地里又可以继续牵制老八胤禩,不至于将争储的问题摆在明面上来。
因此说康熙在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将胤祥放出来,就是为了让九子夺嫡的大戏从废太子之后的摆在明面,皇子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让老八胤禩这样有野心的人收敛一些,胤祥的主要作用就是牵制缓和老八胤禩的野心。
电视剧中的胤祥被圈禁情节在真实历史上又是如何?
上面说的都是电视剧中的情节,下面来简略说一说历史上真实的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圈禁的事情。
电视剧中演的是老十三胤祥曾被康熙两次圈禁,一次是上面说过的一废太子时为胤礽仗义执言被圈禁起来,第二次则是因为江夏镇的事情胤祥再度被圈禁,这一圈禁就是十年之久,直到雍正继位才出来。电视剧中也交代了,康熙圈禁胤祥主要是为了保护胤祥。那历史上也是如此吗?
其实历史上胤祥也被圈禁过,不过胤祥只被康熙圈禁过一次,那就是在一废太子前后,同样也是被很快释放出来。历史上的胤祥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第二次被圈禁,然后一直圈禁到雍正继位才释放出来。
史书上关于胤祥在康熙时期的记载比较少,只记载了最初康熙十分喜爱胤祥,但是在一废太子前后胤祥被康熙短暂圈禁之后就突然失宠了。
史书中没有记载胤祥是为什么被圈禁,但是可以肯定胤祥是因为太子胤礽被圈禁起来,其实历史上康熙一废太子时牵扯到的皇子还是比较多的,根据胤禩的儿子弘旺所著述的《皇清通志纲要》记载,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一废太子同时被圈禁的皇子有老大哥胤禔、太子胤礽、老三胤祉、老四雍正、老五胤祺、老八胤禩以及老十三胤祥。
这其中除了老大胤禔被终身圈禁之外,老三、老四、老五、老八都很快被康熙释放,随后废太子胤礽也被释放,而胤祥是在胤礽被释放之后才被释放出来,他是这些皇子中除了老大胤禔之外被圈禁最长的皇子,可见历史上的胤祥在一废太子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才被老爹康熙最后释放出来。
其实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胤祥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胤祥生母敏妃去世比较早,胤祥自幼是被雍正抚养长大,所以他和雍正关系非常亲密,胜似雍正的亲兄弟胤禵。
雍正很可能是早有野心,在胤礽被废之时雍正有了想法,而替雍正在台前操作的正是胤祥。因此胤祥很可能是在一废太子时替雍正做了某些事触怒了康熙,从而失去了康熙的喜爱,也因此雍正才会在继位后对胤祥非常的好。
总之一废太子之后,胤祥彻底触怒了康熙,失去了宠爱,之前胤祥曾被封过贝子爵位,这件事之后爵位被撤销,一直到康熙去世胤祥再无封爵。
而且历史上的胤祥也并不像电视剧中那么深得康熙喜爱,《皇清通志纲要》中还记载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再给胤祉、胤祥、胤禵三人的请安折上朱批:“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
这种话还是当着众兄弟的面给回复的,可以想象胤祥当时有多么的尴尬羞愧,可见历史上的康熙在一废太子之后对胤祥的印象极其不好,胤祥在这段日子中过的并不舒服。
由于失去了父亲康熙的喜爱,还被父亲用这么不好的评语评价,胤祥心情极度郁闷,本来就身体不好的胤祥更因此抑郁患病,不过患病之后的胤祥倒是得到了父亲康熙的一点关心,毕竟历史上的康熙是位慈父。
不过胤祥本身失去了父亲康熙的宠爱外加疾病缠身也使他在康熙朝后期彻底淡出了政治舞台,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好磨炼胤祥的机会,胤祥正是在这样的磨炼之下才成为了雍正时期雍正的治国好帮手。
因此雍正继位后对胤祥极为宠爱,但是胤祥却和年羹尧、隆科多那般的居功自傲形成鲜明对比,胤祥始终保持对雍正的谦谨,这都说明当胤祥失去康熙的宠爱之后,在康熙晚期那段人生低谷期对胤祥的磨炼有很大关系。
所以历史上的胤祥也和电视剧中相类似,在一废太子前后有过短暂的圈禁,不过历史上的胤祥并没有得到父亲康熙的喜爱也并没有像电视剧中再度被囚禁直至雍正登基才放出来,而是胤祥自此失去了康熙的宠爱,甚至被康熙说出了那种厌恶的之言。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胤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其实和电视剧中还是差别的很大的。
没错,《雍正王朝》老十三胤祥的生母正是《康熙王朝》中的喀尔喀公主宝日龙梅。宝日龙梅的父亲是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这恰好印证了剧中胤禛准备推举老十三前往西北平叛时,邬思道反问他:“难道您忘了十三爷的外公就是喀尔喀蒙古大汗?”宝日龙梅是土谢图汗的掌上明珠,噶尔丹侵占喀尔喀草原,残杀部民。土谢图汗抵御失败,被杀身亡,宝日龙梅只身逃脱,前往京城向大清皇帝借兵复仇。康熙在平定台湾后,两次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收复喀尔喀草原,顺势收下了这位主动献身的蒙古佳丽。
宝日龙梅生下老十三胤祥,选择返回故里,率领部民世代守卫喀尔喀草原,做大清的忠诚卫士。胤祥自幼缺失母爱,饱受众兄弟和太监们的作贱嘲弄,养成他敢打敢拼、嫉恶如仇的火爆脾气。这两部剧都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改编而成,书中对胤祥的出身作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喀尔喀草原遭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入侵,土谢图汗的女儿、体生异香的阿秀流落中原,遇到治理黄河水患的落魄书生陈潢。陈潢帮助阿秀拜韩老太太为义母,双方互生情愫,但考虑到两人间巨大的身份差距,陈潢婉拒了阿秀的一片真情。
两人分手之后,阿秀进京做了康熙的妃子,生下了皇子胤祥。征讨噶尔丹时,阿秀坚持随军出征,凭借着对草原环境的熟悉,屡献奇谋。当大军在草原上遭遇大火,阿秀采用反向放火的办法,使大军逃过一劫,成功剿灭噶尔丹,顺利班师回朝。陈潢在治河总督靳辅手下办事,采用束水冲沙的办法治理黄河,却得罪了为官清正廉洁,对治河却一窍不通的清江道于成龙及朝中坚持古法治河的御史言官。康熙听信谗言,将靳辅、陈潢逮捕入狱。
班师回朝路过陕甘交界时,康熙见黄河水变清了,知道错怪了靳辅等人,表示要重用他们。等康熙回到京城,靳辅已经死在狱中,陈潢也已奄奄一息,太医们回天无力,当晚病逝。陈潢死后,阿秀提出带发修行,康熙知道她对处置陈潢之事满怀怨气,但念她在西征中的功劳,命人在隆化修造了一座行宫,让阿秀去那里居住。为了防人议论,下旨将地名改为“皇姑屯”。
阿秀出家修行,老十三胤祥就成了没娘疼却有人踩的孩子。待遇方面和其他皇子差一大截不说,众兄弟和一些有身份的太监有事没事就作贱他,骂他是“野种”。胤祥也隐隐约约听到过一些关于生母阿秀的往事,知道她是喀尔喀公主,入宫前与一个书生陈潢有过瓜葛。幸亏四哥胤禛一直对他悉心保护,分府后又接他到府上生活,否则恐怕胤祥早就被众位兄弟给整死了,因此他对四哥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分析如下:
1、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2、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礽。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里舍所生。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被废。
3、三儿子胤祉,是个书生学究。康熙朝的时候被封为亲王,雍正朝的时候获了罪,老四是不可能容忍这个比他年纪大的哥哥,还位高权重的。
4、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
5、第六个儿子胤祚,也是德妃所生,早殇。
6、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
7、皇十二子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
8、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扩展资料:
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恶胤禩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后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